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庆油田致密油老井体积压裂裂缝延伸机理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李向平 石亮亮 +3 位作者 卜军 李转红 汪澜 杨军侠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2-45,共4页
体积压裂是致密油藏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随致密油气藏开发成长起来的一项新技术。文中为了提高已开发致密油藏的开发效果,将体积压裂理念引入已开发的老油田。针对长庆油田A3区块长7致密油藏,重点开展了应力模型计算、物理模拟实验、... 体积压裂是致密油藏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随致密油气藏开发成长起来的一项新技术。文中为了提高已开发致密油藏的开发效果,将体积压裂理念引入已开发的老油田。针对长庆油田A3区块长7致密油藏,重点开展了应力模型计算、物理模拟实验、压力测试分析和井下微地震监测等研究,明确了老井体积压裂裂缝的延伸机理,确立了老井暂堵混合水压裂体积压裂技术,现场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类似油井重复改造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重复压裂 老井混合水压裂 裂缝延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尖山油田C2层储层特征及有利区预测
2
作者 郭远智 康玉柱 +2 位作者 程飞飞 杨博 王珍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4,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油田中部浅层C2层非均质性强,物性及油水关系复杂,有利区预测难度大。文中综合利用铸体薄片鉴定、物性测试、测井解释等技术,深化研究储层特征,以及小层沉积微相与砂体展布特征,明确油藏富集规律和油藏主控因素,建立... 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油田中部浅层C2层非均质性强,物性及油水关系复杂,有利区预测难度大。文中综合利用铸体薄片鉴定、物性测试、测井解释等技术,深化研究储层特征,以及小层沉积微相与砂体展布特征,明确油藏富集规律和油藏主控因素,建立了有利区评价原则与标准,优选出目标区块建产有利区。结果表明:1)C2层岩性以细—中细砂岩为主,储集空间以粒间孔隙为主,排驱压力低,储集性好;2)C2层发育河控型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发育程度较高,各小层构造平缓,局部发育鼻状隆起带,且具有较好的继承性;3)基于流体测井识别图版和储层电性解释标准,明确了C2层有效厚度划分标准,即渗透率、孔隙度下限标准分别为0.5×10^(-3)μm^(2)和12%,针对C2_(1)小层筛选出一个Ⅱ类有利区,预测石油地质储量为142.8×10^(4) t。研究成果对胡尖山油田持续稳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沉积微相 测井响应特征 有利区预测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新安边油田A83区长7_(1)—长7_(2)亚段生烃潜力评价
3
作者 周文江 李超 +9 位作者 苟永俊 周创飞 汪洋 南佳琛 冀宏贵 方泽鑫 魏森 武芳芳 张寰萌 郭岭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5-837,共13页
鄂尔多斯盆地新安边油田A83区夹层型页岩油资源丰富,传统上认为研究区南部靠近湖盆中心的长7_(3)亚段黑色页岩为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的主要烃源岩。然而,对研究区长7_(1)—长7_(2)砂岩夹层中暗色页岩的生烃潜力,以及其能否为研究区长7_(1... 鄂尔多斯盆地新安边油田A83区夹层型页岩油资源丰富,传统上认为研究区南部靠近湖盆中心的长7_(3)亚段黑色页岩为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的主要烃源岩。然而,对研究区长7_(1)—长7_(2)砂岩夹层中暗色页岩的生烃潜力,以及其能否为研究区长7_(1)—长7_(2)夹层砂岩提供油源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新安边油田A83区长7_(1)—长7_(2)亚段为研究对象,以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测试分析为基础,利用粒子群—支持向量回归算法,建立测井数据与总有机碳含量(TOC)之间的数学解释模型,定量评价研究区长7_(1)—长7_(2)亚段烃源岩生烃潜力。首先分析各测井曲线与TOC的相关性,确定使用声波时差、电阻率及自然伽马曲线作为TOC计算模型的输入数据,建立支持向量回归计算模型,并通过粒子群算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优化。研究表明:该算法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可用于研究区烃源岩评价。A83区长7_(1)与长7_(2)亚段均属于好—优质烃源岩,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以生油为主。长71亚段生烃强度主要介于35×10^(4)t/km^(2)~110×10^(4)t/km^(2)之间,长72亚段生烃强度主要在50×10^(4)t/km^(2)~200×10^(4)t/km^(2)之间,显示了研究区长7_(1)—长7_(2)亚段烃源岩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可提供充足的油气来源。研究成果对A83区页岩油新区扩边勘探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生烃潜力 支持向量回归 鄂尔多斯盆地 长7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姬塬油田红井子地区延长组长9油层组石油富集规律 被引量:12
4
作者 陈朝兵 朱玉双 +4 位作者 谢辉 张杰 王海华 程刚 徐森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58-765,共8页
通过测井分析、岩心观察、"四性关系"(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性)研究以及试油、试采数据分析,结合构造特征解析,总结了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红井子地区长9油层组的石油富集规律。长7烃源岩生成的油气以流体过剩压力为主要驱... 通过测井分析、岩心观察、"四性关系"(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性)研究以及试油、试采数据分析,结合构造特征解析,总结了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红井子地区长9油层组的石油富集规律。长7烃源岩生成的油气以流体过剩压力为主要驱动力,通过孔隙和裂缝运移至长9储层;长7烃源岩排烃强度有限、动力不足,使油气无法完全充满长9储层,而长9内部普遍发育的底水进一步阻碍了油气向下运移;长9顶部稳定发育的隔层为油气聚集提供了必要的遮挡条件,少部分油气在长9内部夹层发育部位聚集;在具备有效遮挡的条件下,受岩性与物性的控制,油气优先聚集在长91顶部物性条件好的储层中。从砂体顶面构造与试油、试采效果关系来看,构造起伏对长9油气聚集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层 烃源岩 石油富集规律 延长组 姬塬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凉北地区长8段油藏油源及其成藏模式
5
作者 罗丽荣 李剑锋 +4 位作者 朱静 孔令印 白嫦娥 居迎军 侯云超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8-328,共11页
为确定鄂尔多斯盆地平凉北地区延长组长8段油藏油源和成藏机理,综合应用饱和烃色谱、饱和烃色谱-质谱、碳同位素组成等,对研究区长8段原油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源进行分析。研究区长8段原油密度和黏度差异较大,长8段原油遭受生物降解,... 为确定鄂尔多斯盆地平凉北地区延长组长8段油藏油源和成藏机理,综合应用饱和烃色谱、饱和烃色谱-质谱、碳同位素组成等,对研究区长8段原油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源进行分析。研究区长8段原油密度和黏度差异较大,长8段原油遭受生物降解,具有较高的密度、黏度、Pr/nC_(17)和Ph/nC_(18),重排藿烷类化合物相对丰度较低,ααα-20R甾烷呈不对称“V”字形分布,原油中C27规则甾烷含量较高,原油母质以水生生物为主,形成于淡水—微咸水、弱氧化—弱还原沉积环境。平凉—郭塬地区长8段原油属于低成熟—成熟原油,Ts/Tm、三环萜烷/17α(H)、21β(H)藿烷值低于殷家城地区长8段原油,研究区长7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成熟度和发育规模均低于庆阳地区长7段,三环萜烷/17α(H),21β(H)藿烷值存在差异。对比原油与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结合烃源岩发育特征及成熟度匹配关系,认为平凉—郭塬地区长8段原油与平凉北地区长7段烃源岩匹配较好,原油以垂向运移成藏为主;殷家城地区长8段原油与庆阳地区长7段烃源岩匹配较好,原油以侧向输导运移成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天环坳陷 西缘冲断带 延长组 长8段 油源 成藏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姬塬油田长9油藏断层特征及对油藏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成良丙 曲春霞 +3 位作者 苟永俊 何右安 王进 王芳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2年第5期50-54,共5页
姬塬油田长9油藏在生产过程中发现部分井地层厚度减薄,邻井构造突变。通过地震资料解释、地层对比、构造对比、岩心观察等发现姬塬地区发育21条北西西向正断层,弥补了该区块关于断层的证据。天环坳陷的形成与长7烃源岩分布及生烃高峰期... 姬塬油田长9油藏在生产过程中发现部分井地层厚度减薄,邻井构造突变。通过地震资料解释、地层对比、构造对比、岩心观察等发现姬塬地区发育21条北西西向正断层,弥补了该区块关于断层的证据。天环坳陷的形成与长7烃源岩分布及生烃高峰期在时空上匹配,促进了油气侧向运移并成藏,使凹陷东部油藏相对富集,断层形成后油藏重新调整,造成断层下方油藏被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油气成藏 长9油藏 姬塬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金属纳米颗粒增强氮化碳对含油污水有机污染物的光催化降解性能
7
作者 孟彬 李宗霖 +2 位作者 王刚 范业灿 张磊 《化学与生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9-55,共7页
光催化技术是处理石油化工废水的有效途径。对聚合氮化碳(PCN)进行富氮处理后得到PCN-N,在其表面沉积AuPt纳米颗粒,制备了一系列复合光催化剂AuPt/PCN-N,通过XRD、Raman、IR、XPS、TEM、PL等手段对AuPt/PCN-N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评价了... 光催化技术是处理石油化工废水的有效途径。对聚合氮化碳(PCN)进行富氮处理后得到PCN-N,在其表面沉积AuPt纳米颗粒,制备了一系列复合光催化剂AuPt/PCN-N,通过XRD、Raman、IR、XPS、TEM、PL等手段对AuPt/PCN-N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评价了其对含油污水有机污染物的光催化降解性能。结果表明,在PCN表面引入氨基基团,有利于AuPt纳米颗粒的沉积,能减小纳米颗粒粒径、增强金属-载体相互作用、促进光生载流子的分离和传输;当Au与Pt质量比为2∶3时,得到的Au 0.2 Pt 0.3/PCN-N表现出最佳的光催化性能;在可见光照射90 min后,Au 0.2 Pt 0.3/PCN-N的COD去除率为96.3%,表观一级反应速率常数为0.0366 min^(-1),分别是PCN和PCN-N的15.2倍和9.4倍;在紫外可见光照射50 min后,COD去除率达到98.8%,表观一级反应速率常数为0.0896 min^(-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氮化碳 AuPt 氨基 含油污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叔胺和季胺均聚物抑制蒙脱石水化膨胀机理
8
作者 谢璇 易永根 +4 位作者 韩创辉 董传宾 黄昕茹 王晨 张康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30,共7页
为了系统研究叔胺和季胺均聚物抑制蒙脱石水化膨胀机理,以DMAPAA(二甲氨基丙基丙烯酰胺)和DMAPAA-Q[(3-丙烯酰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为单体,分别合成PolyDMAPAA(叔胺阳离子均聚物)和PolyDMAPAA-Q(季胺阳离子均聚物),将2种均聚物用于蒙脱... 为了系统研究叔胺和季胺均聚物抑制蒙脱石水化膨胀机理,以DMAPAA(二甲氨基丙基丙烯酰胺)和DMAPAA-Q[(3-丙烯酰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为单体,分别合成PolyDMAPAA(叔胺阳离子均聚物)和PolyDMAPAA-Q(季胺阳离子均聚物),将2种均聚物用于蒙脱石水化膨胀抑制剂。分析叔胺和季胺均聚物的防膨性能、耐温耐盐性能和耐水洗性能。采用MD(分子动力学)方法揭示均聚物与蒙脱石分子间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季胺均聚物抑制蒙脱石水化膨胀的效果优于叔胺均聚物,当均聚物的质量分数为1%时,PolyDMAPAA的防膨率为82%,而PolyDMAPAA-Q的防膨率可达到88.5%。MD结果表明:在模拟系统中,相比于PolyDMAPAA,PolyDMAPAA-Q更接近蒙脱石表面,且PolyDMAPAA-Q的扩散系数明显大于PolyDMAPAA,进一步证明季胺均聚物可以更有效地抑制蒙脱石水化膨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叔胺均聚物 季胺均聚物 抑制蒙脱石水化膨胀 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郝滩地区侏罗系延安组古地貌与成藏模式
9
作者 刘玉栋 杨博 +1 位作者 郭远智 贾银花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7-615,共9页
为研究郝滩地区侏罗纪延安组古地貌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利用印模法、残余厚度法及地震剖面恢复郝滩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分析古地貌油藏成藏特征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古地貌恢复的上覆基准面为延92底煤层,延10+富县组为印模厚度,下伏基准... 为研究郝滩地区侏罗纪延安组古地貌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利用印模法、残余厚度法及地震剖面恢复郝滩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分析古地貌油藏成藏特征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古地貌恢复的上覆基准面为延92底煤层,延10+富县组为印模厚度,下伏基准面为长2底的K7标志层,长1+长2厚度作为残余厚度;郝滩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划分为古河谷、阶地、斜坡、坡嘴、河间丘、低残丘等6个次级古地貌单元,延安组油藏分布在斜坡-低残丘、河间丘和坡嘴等次级古地貌构造单元;郝滩地区延安组发育斜坡-低残丘岩性油气藏、河间丘构造-岩性油藏和坡嘴构造-岩性3种油藏类型,主要受控于古地貌、沉积相、储层物性等因素的影响。古地貌和油气成藏研究对郝滩相邻地区古地貌油气藏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为其他层位的古地貌油气藏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貌 印模 残余厚度 前侏罗纪 郝滩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添加纳米颗粒抑制沥青质沉积的可行性
10
作者 尚养兵 魏波 +2 位作者 张迪 黄凡 李凯凯 《油田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5-283,共9页
针对常规液基化学剂抑制沥青质沉淀效果有限且现场实施难度大等问题,提出采用超临界CO_(2)作为溶剂在高压下溶解纳米颗粒制备无液抑制剂的方法,在明确纳米颗粒-CO_(2)混合物流体状态及浊点压力的基础上,开展了混相压力测定、静态沥青质... 针对常规液基化学剂抑制沥青质沉淀效果有限且现场实施难度大等问题,提出采用超临界CO_(2)作为溶剂在高压下溶解纳米颗粒制备无液抑制剂的方法,在明确纳米颗粒-CO_(2)混合物流体状态及浊点压力的基础上,开展了混相压力测定、静态沥青质沉淀量测定和气驱岩心实验,研究了氧化石墨烯(GO)、二氧化硅(SiO_(2))和四氧化三铝(Fe_(3)O_(4))3种纳米颗粒对CO_(2)注入原油后的混相压力、沥青质沉淀量和沥青质颗粒粒径的影响,验证了纳米颗粒-CO_(2)混合物抑制气驱过程中沥青质沉淀,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纳米颗粒-CO_(2)混合物在目标储层温度和压力下为单相流体,浊点压力随纳米颗粒浓度的增加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相比注入纯CO_(2),在CO_(2)中添加1%的GO、SiO_(2)和Fe_(3)O_(4),能够使混相压力分别降低16.4%、12.2%和14.7%,沥青质沉淀量减少55.4%、32.1%和37.5%,沉淀沥青质颗粒平均粒径由11.3μm分别降至1.3、8.3和5.8μm。气驱过程中沥青质沉淀量占比由0.81降至0.16、0.53和0.36,岩心渗透率降低幅度由88.7%下降至25.2%、60.4%和47.1%,原油采收率由36.7%分别提高至47.4%、39.6%和42.7%。尤其是GO可以显著吸附沥青质分子,强化沥青质分子在胶体中的稳定性,抑制其聚集生长,延缓沉淀和沉积,避免了孔喉堵塞。研究成果为改善沥青质油藏注气开发效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沥青质沉淀 CO_(2)驱替 浊点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在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中的应用及机理分析
11
作者 于泓滢 杜西龙 +4 位作者 李钰 秦森强 王记锋 李毅峰 马斌 《化学与生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45,共5页
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如何通过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和改善岩石润湿性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并对微观驱油机理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能够有效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当表面活性剂浓度从0 mg·L^(-1)升至50 mg·L^(-1)时,油水界面... 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如何通过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和改善岩石润湿性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并对微观驱油机理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能够有效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当表面活性剂浓度从0 mg·L^(-1)升至50 mg·L^(-1)时,油水界面张力从72.5 mN·m^(-1)降至10.4 mN·m^(-1),尤其是在表面活性剂浓度从0 mg·L^(-1)升至30 mg·L^(-1)时,油水界面张力显著下降;表面活性剂浓度与岩石表面吸附量及油藏采收率呈正相关,当表面活性剂浓度从0 mg·L^(-1)升至30 mg·L^(-1)时,岩石表面吸附量从0μg·cm^(-2)增至50.3μg·cm^(-2),当表面活性剂浓度从0 mg·L^(-1)升至50 mg·L^(-1)时,油藏采收率从25%升至62%。为低渗油田的化学增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表面活性剂 化学性能 提高采收率 驱油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低渗透油田的腐殖酸高温堵剂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高子东 李晶 +2 位作者 何小娟 王博 孙华岭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31-135,共5页
主要研究了一种耐高温体系,该体系由腐殖酸钠、甲醛,增强剂和0.02%的HPAM溶液四部分组成。考察了腐殖酸钠质量分数、甲醛质量分数、pH值、矿化度的变化对堵剂性能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得出堵剂的最优配方并对该配方进行了评价。结... 主要研究了一种耐高温体系,该体系由腐殖酸钠、甲醛,增强剂和0.02%的HPAM溶液四部分组成。考察了腐殖酸钠质量分数、甲醛质量分数、pH值、矿化度的变化对堵剂性能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得出堵剂的最优配方并对该配方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堵剂基液初始粘度为10mPa·s,易于输送和泵入,成胶时间18h,成胶后的强度为0.087MPa,最佳适用的pH值范围为7-9,具有良好的耐温抗盐能力、长期稳定性、封堵性能及廉价等优点,在高温低渗透油田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殖酸 堵剂 低渗透油田 高温 优化配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新安边油田长7致密油有效储层识别与甜点优选 被引量:15
13
作者 何崇康 成良丙 +3 位作者 陈旭峰 孙钿翔 李超 赵国玺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12-818,共7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新安边油田长7油藏试油、生产数据为基础,界定在当前技术条件下能够开发的储层为有效储层,从岩心观察、录井显示、储层实验分析、测井响应等4个方面建立有效储层的识别标准。认为现阶段鄂尔多斯盆地能够开发的致密油储层... 以鄂尔多斯盆地新安边油田长7油藏试油、生产数据为基础,界定在当前技术条件下能够开发的储层为有效储层,从岩心观察、录井显示、储层实验分析、测井响应等4个方面建立有效储层的识别标准。认为现阶段鄂尔多斯盆地能够开发的致密油储层为孔隙度大于5.5%、渗透率大于0.03×10^(-3)μm^2的油斑细砂岩。有效储层恒速压汞显示喉道半径大于0.25μm,可动流体饱和度大于30%,测井响应声波时差大于215μs/m。"甜点"区含油性较好,全烃气测录井气测值为基线的3倍以上,电阻率达到30Ω·m以上。从钻井允许误差和单井控制储量规模分析,最大单油层厚度应大于4 m,压裂后可动用油层厚度达到6 m以上。有利区筛选过程中按照先从沉积相带进行有利区带优选,然后用储层物性、油层厚度下限标准进行"甜点"筛选,在油藏内部产能建设实施过程中按照含油性、邻井实施效果排序,扣除风险区,避免低产低效区。形成的技术指标和技术方法,在新安边地区提交探明储量1.0×10~8t,建成了致密油规模开发区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下限标准 有效储层 甜点优选 长7致密油 新安边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采油用地衣芽孢杆菌厌氧生长代谢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忠洋 林军章 +4 位作者 钱钦 冯云 王磊 汪卫东 李希明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79-184,共6页
为提高采油用外源菌油藏适应性和采油能力,以一株采油用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为对象,对其厌氧生长代谢和采油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为兼性微生物,分别可以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生长代谢,在好氧条件下生长较快,10 ... 为提高采油用外源菌油藏适应性和采油能力,以一株采油用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为对象,对其厌氧生长代谢和采油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为兼性微生物,分别可以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生长代谢,在好氧条件下生长较快,10 h到达峰值期,而厌氧条件下需要95 h,通过厌氧连续传代驯化后菌株厌氧生长代谢速率提高2. 5倍;厌氧条件下提供电子受体可以提高菌株的乳化和产气能力,该菌株厌氧乳化指数达到100%,乳化剂产率为0. 25 g/g底物,所产乳化剂为相对分子质量26 000的蛋白多糖类大分子复合物;该菌株厌氧代谢过程中同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和挥发性脂肪酸,随营养体系中电子受体含量增加产气量增加,而脂肪酸产物质量浓度降低;该菌株物模评价水驱基础上提高采收率达到16.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芽孢杆菌 微生物采油 厌氧生长代谢 电子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姬塬油田麻黄山地区长4+5和长6储集层敏感性差异评价 被引量:4
15
作者 宋雨纯 黄昊 +3 位作者 周创飞 柯先启 唐号迪 朱玉双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46-553,共8页
为避免储集层敏感性伤害,提高油田采收率,进行姬塬油田麻黄山地区长4+5和长6储集层的敏感性差异研究。在对研究区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和孔喉结构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用岩心开展敏感性实验,对研究区长4+5和长6储集层的敏感性进行评价,并... 为避免储集层敏感性伤害,提高油田采收率,进行姬塬油田麻黄山地区长4+5和长6储集层的敏感性差异研究。在对研究区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和孔喉结构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用岩心开展敏感性实验,对研究区长4+5和长6储集层的敏感性进行评价,并分析造成长4+5和长6储集层敏感性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姬塬油田麻黄山地区长4+5和长6储集层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长4+5和长6储集层的平均孔隙度分别为10.6%和9.4%,平均渗透率分别为0.65 mD和0.25 mD,平均面孔率分别为6.84%和3.67%;研究区长4+5和长6储集层总体上均具有弱速敏、弱水敏、弱盐敏、强酸敏和强碱敏的特点;由于长4+5储集层长石和石英含量较高,高岭石含量较低,其碱敏性和水敏性较长6储集层强;长6储集层则因为黏土矿物含量较高,其盐敏性和酸敏性较长4+5储集层强。在后续的储集层改造中,应严格控制注入地层流体的pH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姬塬油田 麻黄山地区 延长组 储集层 敏感性 储集层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微生物运移特征的采油数学模型 被引量:1
16
作者 毕永强 胡张明 +2 位作者 王国柱 闫蕊 修建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4-40,共7页
为了提高微生物采油数值模拟软件模拟计算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基于前期对微生物迁移滞留的实验研究成果,引入全新的微生物运移模型方程,体现了不可及孔隙体积、吸附作用和筛分作用对微生物在油藏中分布状态的影响,构建了能够反映微生物采... 为了提高微生物采油数值模拟软件模拟计算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基于前期对微生物迁移滞留的实验研究成果,引入全新的微生物运移模型方程,体现了不可及孔隙体积、吸附作用和筛分作用对微生物在油藏中分布状态的影响,构建了能够反映微生物采油过程的一维两相(油、水)三组分(微生物、营养物以及代谢产物)数学模型。通过编制程序,模拟微生物采油过程,对不可及孔隙体积、吸附作用和筛分作用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模拟微生物采油过程,反映不可及孔隙体积、吸附作用和筛分作用对驱油过程的影响较为敏感,通过引入这些参数可以实现对微生物浓度分布、含水率和采收率的准确预测,为微生物采油施工方案的编制提供了一种数值模拟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采油 吸附作用 筛分作用 不可及孔隙体积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基阻燃水性聚氨酯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冰 何明勇 +3 位作者 曹路 刘怡君 赖小娟 王淼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325-2330,共6页
为了解决传统水性聚氨酯(WPU)阻燃剂稳定性差、阻燃效果不佳、影响基体力学性能等问题,以双酚芴(BPFL)和苯基膦酰氯(BPOD)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新型磷基阻燃剂(FHPLC),并将其作为扩链剂,合成了系列本征型磷基阻燃水性聚氨酯(FHWPU)。通过核... 为了解决传统水性聚氨酯(WPU)阻燃剂稳定性差、阻燃效果不佳、影响基体力学性能等问题,以双酚芴(BPFL)和苯基膦酰氯(BPOD)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新型磷基阻燃剂(FHPLC),并将其作为扩链剂,合成了系列本征型磷基阻燃水性聚氨酯(FHWPU)。通过核磁共振波谱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热重分析仪、UL-94垂直燃烧测试仪、零锥量热计、附着力测试仪等对FHPLC和FHWPU的结构、耐热性、阻燃性以及应用性能进行考察并探究了其阻燃机理。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FHPLC,并以不同含量的添加量获得了系列FHWPU薄膜。随着FHPLC含量的不断增加,FHWPU薄膜的力学性能、耐热性、阻燃性均逐渐增加,且均具有优异的应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性聚氨酯 磷基阻燃剂 阻燃性 耐热性 苯基膦酰氯 双酚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页岩油效果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邦国 侯家鵾 +3 位作者 雷兆丰 张博 王斌 陈江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4-103,共10页
为明确裂缝及压力对超临界CO_(2)萃取页岩油的影响机理,在获取试验用页岩岩样孔径分布、比表面积和孔体积的基础上,进行了超临界CO_(2)岩样萃取试验,采用改进的磁悬浮天平高压吸附仪,实时测定了高温高压下页岩岩样质量的变化;并结合页... 为明确裂缝及压力对超临界CO_(2)萃取页岩油的影响机理,在获取试验用页岩岩样孔径分布、比表面积和孔体积的基础上,进行了超临界CO_(2)岩样萃取试验,采用改进的磁悬浮天平高压吸附仪,实时测定了高温高压下页岩岩样质量的变化;并结合页岩核磁共振T2谱,精确测定了超临界CO_(2)对页岩油的萃取效率,明确了萃取过程中页岩孔隙动用特征及动用孔径下限。试验结果表明,目标储层页岩中介孔(孔径2~50 nm)发育程度最高,占总孔隙体积和总比表面积的69.72%和73.47%;而大孔(孔径>50 nm)发育程度最差,仅占总孔隙体积和总比表面积的4.45%和10.77%。原油主要赋存于孔径1.4~120.0 nm的小孔径孔隙中,CO_(2)对大孔径(>86 nm)孔隙中原油的萃取效果高于小孔径(≤86 nm)孔隙;裂缝能够增大CO_(2)与基质中页岩油的接触面积,加快油气传质速度,提高基质动用深度,降低页岩油渗流阻力和孔隙动用下限。然而,CO_(2)萃取效率除与裂缝数量相关外,还受基质渗透率及裂缝−基质连通特征的影响。CO_(2)动用孔隙孔径下限随注入压力升高而降低,由8 MPa时的6.54 nm减小至18 MPa的3.27 nm。研究成果可为注CO_(2)提高页岩油采收率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裂缝 CO_(2) 注入压力 核磁共振 萃取效率 称重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碳链氧化胺/磺酸盐复合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19
作者 刘垠垠 王磊 +5 位作者 刘怡君 何明勇 李雨晴 王锐 赖小娟 刘贵茹 《应用化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576-2581,共6页
通过调整体系中酰胺基叔胺碳链比例,并引入乙二胺基乙磺酸钠和丙烯酸,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混合碳链氧化胺/磺酸盐复合表面活性剂(NY-surf)。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其表面活性、泡沫性能、乳化及润湿性能。结果表明,NY-surf具有良好... 通过调整体系中酰胺基叔胺碳链比例,并引入乙二胺基乙磺酸钠和丙烯酸,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混合碳链氧化胺/磺酸盐复合表面活性剂(NY-surf)。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其表面活性、泡沫性能、乳化及润湿性能。结果表明,NY-surf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临界表面张力只有29.67 mN/m,泡沫稳定性良好,在高温、高盐和高原油的环境下也具有卓越的耐受能力。乳状液静置120 min后的析水率仅为35%,同时具有润湿反转能力,能将原来油湿表面变为水湿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耐温 耐盐 泡沫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双河地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地层水化学特征分布规律
20
作者 侯宾东 李爱荣 +6 位作者 杨怡青 郭远智 姬伟华 陈兵兵 尹帅 刘梦 赵凯丽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5期10635-10644,共10页
致密油藏油水关系复杂,地层水化学组分及其分布规律对指导致密油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对双河地区长6油层组地层水化学组成、矿化度、水化学特征参数与沉积微相、有效厚度及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双河地区地层水... 致密油藏油水关系复杂,地层水化学组分及其分布规律对指导致密油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对双河地区长6油层组地层水化学组成、矿化度、水化学特征参数与沉积微相、有效厚度及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双河地区地层水类型主要为CaCl_(2)型,地层水的矿化度主要分布在2201.2~153670.9 mg/L,平均为53947.2 mg/L。矿化度在50000 mg/L之前,含油饱和度随着矿化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而在50000 mg/L之后,含油饱和度随着地层水矿化度的增加而增加。这是由于,较高的矿化度代表好的保存条件,利于油气长期大规模聚集,因而含油饱和度较高;而当目的层矿化度处于10000~20000 mg/L相对低的范围时,主要对应3~5 m薄层单砂体组成的复合砂体,因而含油饱和度也相对较高。分析认为,目的层矿化度、钠氯系数、镁钙系数特征均表明目的层处于相对封闭的沉积环境,有利于油气的保存,这些水化学参数均与致密油藏聚集及产能有较为显著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双河地区 长6油层组 地层水 水化学参数 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