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庆油田黄3区长8特低渗油藏二氧化碳驱油与埋存先导试验 被引量:13
1
作者 李坤全 黎平 +2 位作者 魏敏章 强小军 李霞颖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88-1496,共9页
为了评价CO2驱在长庆油田特低渗油藏中的适应性及应用潜力,中国石油长庆油田进行了CO2驱油与埋存先导试验技术研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初步效果。在综合对比周边气源条件、油藏条件、现场道路及CO2试运输的基础上,确定姬源油田黄3区长8油... 为了评价CO2驱在长庆油田特低渗油藏中的适应性及应用潜力,中国石油长庆油田进行了CO2驱油与埋存先导试验技术研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初步效果。在综合对比周边气源条件、油藏条件、现场道路及CO2试运输的基础上,确定姬源油田黄3区长8油藏为先导试验区块。该区块油藏规模大,油藏条件具有达到混相驱的条件,周边气源丰富,现场道路条件好,属于低渗透开发早期油藏,但水驱开采效率低,开发效果逐年下降。先导试注效果显示:在CO2驱的作用下,黄3区长8油藏部分油井的日产液量及日产油量明显上升,且含水率下降。与水驱注入压力相比较,CO2注入压力无明显上升,且不随注入量的多少而变化,说明黄3区长8油藏具有较好的CO2注入性和良好的吸气能力。同时结果表明,所选取的CO2注入参数设计基本合理,CO2驱具有进一步在长庆油田推广的良好前景。然而,由于CO2注入压力较水驱上升幅度较低,原方案的周期注气方式、注入速率及注入压力上限等仍有实行进一步优化的空间。此外,为了提升试验效果,可逐步扩大试验规模,以便CO2驱试验在长庆油田范围内的整体性评价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驱 二氧化碳增强采收率 二氧化碳封存 特低渗透油藏 长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庆白豹油田注水井结垢的防治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明霞 王守虎 +2 位作者 任建科 戚建晶 张建魁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1-143,157,共4页
长庆白豹油田剖16井区注水2年后注水压力上升,注水量减小。注入水为富含SO42-(0.171 g/L)和HCO3-(0.366 g/L)的洛河层水;生产层长4+5和长3地层水则富含Ba2+和Sr2+(1.69和2.19 g/L)及Ca2+、Mg2+。用X射线能谱法检测,储层岩心中不含Ba2+、... 长庆白豹油田剖16井区注水2年后注水压力上升,注水量减小。注入水为富含SO42-(0.171 g/L)和HCO3-(0.366 g/L)的洛河层水;生产层长4+5和长3地层水则富含Ba2+和Sr2+(1.69和2.19 g/L)及Ca2+、Mg2+。用X射线能谱法检测,储层岩心中不含Ba2+、Sr2+。50℃下实测,注入水、地层水均不结垢,混合水中注入水和地层水体积比由2/8增至8/2时,硫酸钡锶垢生成量由0.0831 g/L增至0.332 g/L,碳酸钙垢生成量由0.169、0.182 g/L减至0.040、0.000 g/L,总结垢量由0.252、0.265增至0.373、0.332 g/L。集输系统垢样表面主要元素经测定为Ba、Sr、O、S,用X射线衍射法测得主要垢成分为Ba0.75Sr0.25SO4。按行业标准筛选出的含磷复合防垢剂YHS-1,当加量为20 mg/L时对硫酸钡垢的防垢率达75%。从2005-09-03起,在剖16井区按20 mg/L加量在注入水中连续投加YHS-1,注水压力下降并趋于稳定,注水量上升并趋于稳定,油井生产平稳,未出现因结垢而检泵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垢 硫酸钡锶垢 注入水 不配伍 防垢剂 注水井 防垢 长庆白豹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庆姬塬油田黄3区CO2驱对采出原油物性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刘笑春 黎晓茸 +2 位作者 杨飞涛 马国伟 梁晓静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9年第3期36-40,共5页
为深入研究CO2驱提高原油采收率方法对原油物性的影响,加深了解CO2驱油机理,为CO2驱现场试验效果分析提供理论依据,针对在长庆姬塬油田黄3区进行的CO2驱提高原油采收率现场试验,采用柱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等方法对长庆姬塬油田... 为深入研究CO2驱提高原油采收率方法对原油物性的影响,加深了解CO2驱油机理,为CO2驱现场试验效果分析提供理论依据,针对在长庆姬塬油田黄3区进行的CO2驱提高原油采收率现场试验,采用柱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等方法对长庆姬塬油田黄3区CO2驱油前后采出原油的物性变化进行了详细研究,重点考察了原油族组分含量、不同碳链烷烃含量、凝点、黏温曲线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注入CO2后,原油烷烃组分先减小后增加,非烃和沥青质组分先增加后减小;原油烷烃组分中轻质烷烃(C8—C16)先减小后增加,重质烷烃(C17—C40)含量先增加后减小;原油凝点先升高后降低,原油黏度低温(35℃)略有升高,高温下无明显变化。上述结果符合CO2混相驱油机理,原油物性的变化是由CO2抽提机理和CO2萃取机理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上述研究,为CO2驱油机理的认识提供了数据支撑,为进一步制定提高CO2驱油效率方案提供了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驱 原油族组分 原油凝点 黏温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姬塬油田套损井隔水采油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6
4
作者 苟利鹏 张进科 +2 位作者 杨金峰 魏江伟 张倩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7-114,共8页
姬塬油田由于多年开发,油田综合含水逐渐上升,井筒腐蚀日趋严重,套损井数量不断增加,造成姬塬油田部分油藏注采井网失控、水驱动用程度降低、剩余油未能有效开采等问题,直接影响油水井正常生产及油田稳产,同时也给姬塬油田造成了巨大的... 姬塬油田由于多年开发,油田综合含水逐渐上升,井筒腐蚀日趋严重,套损井数量不断增加,造成姬塬油田部分油藏注采井网失控、水驱动用程度降低、剩余油未能有效开采等问题,直接影响油水井正常生产及油田稳产,同时也给姬塬油田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一方面,开展对Y211、Y341和桥塞等常规机械隔采工具进行原理分析和现场应用效果对比研究工作,得出其现场应用的缺陷性;另一方面,针对常规隔采工具的缺陷性,开展LEP长效封隔器隔采技术和软金属套管补贴技术研究与试验工作。通过研究及试验不同类型机械隔采工具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得出在不同工况下的套损井应用机械隔采工具治理套损井的有效措施,为姬塬油田套损井的治理及后期的稳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姬塬油田 套损井 封隔器 机械隔采 座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成岩演化及对储层质量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三叠系延长组1-2段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张靓 林艳波 +6 位作者 程林松 焦滔 贺燚平 程国峰 孙玉玺 陈亮 王思聪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3-371,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普遍发育低渗透型致密砂岩,其成岩致密化机理尚未明确,制约了致密油气勘探开发。文中以延长组1-2段为研究对象,基于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资料,通过分析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定量化成岩作用对储层质量影响...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普遍发育低渗透型致密砂岩,其成岩致密化机理尚未明确,制约了致密油气勘探开发。文中以延长组1-2段为研究对象,基于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资料,通过分析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定量化成岩作用对储层质量影响,建立了储层致密化模式。结果表明:1)姬塬地区三叠系延长组1-2段岩性以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属中孔-低渗特低渗储层,孔隙由原生孔隙与次生孔隙复合构成。2)胶结作用是储层致密化的主要因素,使得孔隙度降低约46.08百分点。压实作用作为次要因素导致孔隙度损失约34.90百分点。溶蚀作用作为主要的增孔效应,缓解了储层致密性,孔隙度增加约18.71百分点。3)研究区自沉积至今,成岩体系由开放逐步走向封闭,至中成岩A期酸性流体大规模充注,溶蚀产物无法有效搬运出储层并于原地沉淀堵塞孔隙,导致储层致密化。研究成果为区域低渗透型致密砂岩储层勘探及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成岩作用 成岩序列 孔隙演化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动态质量流的变梯度钻井井筒压力预测 被引量:1
6
作者 张锐尧 王文明 +3 位作者 樊鹏 巨江涛 李军 张伟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0-219,共10页
为了探究注空心球多梯度钻井中被分离的空心球由钻柱内进入环空时所产生的动态质量流对井筒温压场的影响规律,考虑动态质量流动对传热与传质过程影响、井筒与地层间能量交换和多梯度参数对钻井液物性参数影响,建立了多梯度钻井瞬态井筒... 为了探究注空心球多梯度钻井中被分离的空心球由钻柱内进入环空时所产生的动态质量流对井筒温压场的影响规律,考虑动态质量流动对传热与传质过程影响、井筒与地层间能量交换和多梯度参数对钻井液物性参数影响,建立了多梯度钻井瞬态井筒温度压力耦合场模型,结合经典模型和测试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对比分析了传统钻井、双梯度钻井和考虑动态质量流变梯度钻井井筒温压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本文模型弥补了以往模型只考虑多梯度参数所导致的预测误差,利用经典模型和测试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模型精度最高可以提升7%;动态质量流会减小分离器处环空温度约5℃,使得分离口处的钻井液密度增大,井底压力升高1.75~3.05 MPa;井筒压力在分离器处存在拐点,整体呈“折线形”分布,分离器位置和数量与拐点的位置数量相同。该研究可以为多梯度钻井井筒压力预测和控压钻井参数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梯度钻井 动态质量流 传热与传质 井筒温压场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油田不同开发方式组合模式探讨 被引量:10
7
作者 谢晓庆 康晓东 +3 位作者 曾杨 石爻 张贤松 刘宇曦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5-90,共6页
海上油田开发投资大、成本高、风险大,为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有必要对不同开发方式进行组合和优化。根据以往水驱、聚合物驱、热力采油等经济技术界限研究成果,以原油黏度为一级决策、渗透率为二级决策、油藏深度为三级决策,建立了海上... 海上油田开发投资大、成本高、风险大,为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有必要对不同开发方式进行组合和优化。根据以往水驱、聚合物驱、热力采油等经济技术界限研究成果,以原油黏度为一级决策、渗透率为二级决策、油藏深度为三级决策,建立了海上油田高效开发方式组合多级决策树,确定出适合海上油田高效开发的4大类26套组合模式;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得到了各种组合模式的采收率,结合经济评价优化确定了8套不同油藏条件的最优组合模式,并提出了各模式的生产动态典型特征曲线。绥中36-1油田实际区块应用结果表明,优化得到的高效开发组合模式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可以为海上油田开发模式优选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田 水驱 聚合物驱 热力采油 组合模式 采收率 绥中36-1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关键构造事件的不整合界面三维地震响应
8
作者 王慧龙 黄雷 +4 位作者 王韶豪 张威 赵俊峰 何发岐 王军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7-638,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以来经历多期次构造运动,形成了多期区域性不整合界面。为明确盆地内部存在的不整合界面及其构造响应特征,采用三维地震资料分析的方法并结合前人已有研究资料及钻井资料,识别盆地内部2个三维地震探区的不整合界面并...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以来经历多期次构造运动,形成了多期区域性不整合界面。为明确盆地内部存在的不整合界面及其构造响应特征,采用三维地震资料分析的方法并结合前人已有研究资料及钻井资料,识别盆地内部2个三维地震探区的不整合界面并对关键构造事件在盆内不整合界面的响应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四期大规模构造抬升运动,并形成了侏罗系与三叠系、侏罗系内部、白垩系与下伏地层、白垩系与上覆地层间的四期区域性不整合界面;上三叠统延长组和下侏罗统延安组主要以角度不整合接触为主;中侏罗统安定组和下白垩统宜君组以平行不整合为主,部分地区存在微角度不整合;侏罗系内部则同时发育平行不整合及微角度不整合,白垩系与上覆地层主要以平行不整合为主;不整合界面的差异特征反映出印支运动在盆地内部的构造响应西南强、东北弱;燕山运动在盆地内部的构造响应由周缘向内部逐渐减弱。研究结果揭示盆地周缘强烈的挤压构造事件在盆内均有以隆升剥蚀为特征的地震响应,构造变形强度具有明显的减弱,深化了鄂尔多斯盆地内部构造结构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构造事件 三维地震 不整合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新民油田下白垩统泉四段浅水三角洲骨架单砂体空间发育特征 被引量:9
9
作者 李敏 陈博 +5 位作者 阮金凤 鲍志东 臧东升 郑金海 肖杭州 史经民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6-55,共10页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储层构型理论为指导,利用岩芯、测井曲线和生产动态等资料,在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对松辽盆地新民油田白垩系泉四段浅水三角洲骨架单砂体空间发育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并建立相关模式。研究表明,研究区泉四段主要发育...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储层构型理论为指导,利用岩芯、测井曲线和生产动态等资料,在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对松辽盆地新民油田白垩系泉四段浅水三角洲骨架单砂体空间发育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并建立相关模式。研究表明,研究区泉四段主要发育浅水三角洲平原亚相和前缘亚相,分别以分支河道和水下分支河道为骨架砂体。泉四段整体处于湖平面上升的沉积背景,浅水三角洲不断向陆退积,骨架单砂体的空间发育特征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可容空间与沉积物供应量的比值(A/S)是控制骨架单砂体空间发育特征的主要因素。A/S<<1时,发育浅水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分支河道单砂体垂向叠置样式主要为侧向切叠式和垂向切叠式,平面呈连片状展布;单砂体发育规模大,平均宽度为396~463m,平均厚度为5.2~5.8m。A/S≤1时,发育浅水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分支河道单砂体垂向叠置样式主要为侧向叠加式和垂向叠加式,平面呈网状展布;单砂体发育规模较大,平均宽度为308~412m,平均厚度为4.2~5.2m。A/S>>1时,发育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环境,水下分支河道单砂体垂向叠置样式主要为孤立式,平面呈枝状展布;单砂体发育规模较小,平均宽度为165~325m,平均厚度为2.4~4.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三角洲 骨架单砂体 发育特征 泉四段 新民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超低温液氮辅助CO_(2)吞吐试验研究
10
作者 万涛 王波 +3 位作者 王伟 康振 刁广智 王斌 《石油钻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1-158,共8页
页岩储层岩石致密、孔喉细小、渗透率极低,明确页岩渗流机理是提高页岩油气采收率的关键。为此,进行了页岩岩心液氮(LN2)低温处理试验和循环注CO_(2)吞吐试验,分析了页岩经液氮低温处理后不同注气压力循环注气吞吐对页岩油采收率、岩心... 页岩储层岩石致密、孔喉细小、渗透率极低,明确页岩渗流机理是提高页岩油气采收率的关键。为此,进行了页岩岩心液氮(LN2)低温处理试验和循环注CO_(2)吞吐试验,分析了页岩经液氮低温处理后不同注气压力循环注气吞吐对页岩油采收率、岩心物性和油气两相相对渗透率的影响,明确了处理前后微观孔隙结构的变化特征。试验结果表明,LN2注入页岩后可产生313.5 MPa热应力,诱导形成微裂缝。LN2气化体积膨胀作用和循环注CO_(2)吞吐能够在形成的微裂缝中形成再加压机制,扩展诱导裂缝,提高渗流能力。CO_(2)吞吐采收率与注入压力成正比,超临界态CO_(2)首轮吞吐采收率和3轮吞吐累计采收率比亚临界态CO_(2)高32.4%和34.9%,提高幅度达154.6%和101.7%。高压注CO_(2)所需的吞吐次数减少,产出油量主要来源于前2轮吞吐。与初始页岩岩心相比,超临界态CO_(2)循环吞吐后岩心平均孔径增大176%,最大油、气相对渗透率分别提高了1.8倍和2.3倍。研究结果对页岩油气增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二氧化碳吞吐 液氮 孔隙结构 微裂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东部长8_2油层组储层酸敏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2
11
作者 茆书巍 焦滔 +8 位作者 熊涛 秦智 高银山 鲍志东 郑锡 李军建 宋健 何陵沅 覃勤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7年第5期669-682,共14页
基于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薄片鉴定以及酸敏实验等测试分析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东部长82油层组储层酸敏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储层黏土质和钙质胶结严重,非均质性强,主要的酸敏矿物为绿泥石和方解石/铁方解石,储层酸敏性主要... 基于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薄片鉴定以及酸敏实验等测试分析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东部长82油层组储层酸敏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储层黏土质和钙质胶结严重,非均质性强,主要的酸敏矿物为绿泥石和方解石/铁方解石,储层酸敏性主要以改善型—弱酸敏型为主;酸敏实验中,部分原始大孔隙样品出现减孔现象,主要是部分绿泥石包膜及针叶状晶体溶蚀、崩落所致,实验中Fe(OH)_3沉淀及凝胶体在短时间内对储层酸敏性影响有限,方解石/铁方解石的溶解能有效补偿Fe(OH)_3沉淀及凝胶体对储层的影响;在碳酸盐胶结物富集区,CaF_2沉淀是储层物性变差的直接因素,总体呈现出盐酸对储层的改善程度要好于土酸;酸敏矿物较发育于水下分支河道微相,并呈现出近物源区绿泥石胶结物含量较高、远物源区方解石/铁方解石胶结物含量较高的分布特征;酸敏矿物的含量、类型、分布受沉积物源、沉积微相以及成岩作用等控制,特别是有机质热解-脱羧作用在成岩过程中与溶蚀作用、交代作用相伴生,对酸敏矿物的形成、类型及赋存状态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敏矿物 孔隙特征 主控因素 成岩作用 长82油层组 姬塬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贝叶斯分类的图像分析方法在孔隙结构参数表征中的应用——以姬塬油田长9油层组为例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艳 张春雷 +2 位作者 阎娜 黄文辉 高世臣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1-67,76,共8页
致密砂岩储层具有低孔、低渗透及非均质性强的特点,造成其孔隙结构复杂。深入研究孔隙结构参数对提高低渗透储层的油气采收率、改善储层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岩石铸体薄片分析是研究孔隙结构最基本的方法,但其通过人工鉴定,随机误差... 致密砂岩储层具有低孔、低渗透及非均质性强的特点,造成其孔隙结构复杂。深入研究孔隙结构参数对提高低渗透储层的油气采收率、改善储层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岩石铸体薄片分析是研究孔隙结构最基本的方法,但其通过人工鉴定,随机误差较大且耗时费力。为充分挖掘岩石铸体薄片中丰富的孔隙结构参数信息,选取姬塬油田长9油层组6个岩石铸体薄片样本,采用基于RGB彩色空间的贝叶斯分类方法,根据得到的高信噪比孔隙-骨架二值化图像进行孔隙提取,并通过统计学方法获得样品的孔隙直径、孔隙形状因子和孔隙度。基于贝叶斯分类的图像分析方法计算的孔隙度与实测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呈较好的线性关系;与压汞法测试的结果对比,二者也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超过0.8。因此,该方法可以得到较准确的孔隙结构参数,提升了岩石铸体薄片图像分析的效率,是针对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参数表征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储层 铸体薄片 孔隙结构参数 孔隙度 数字图像处理 贝叶斯分类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青作业区侏罗系采出水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3
作者 马锐 王旭 +5 位作者 王鹏程 韩森 李超超 黄少伟 黄会红 殷勤俭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56-1264,共9页
阳离子型高分子絮凝剂—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与丙烯酰胺的共聚物(P(DMC-AM)),具有电荷分布均匀,电荷度可控,絮凝速度快,处理效率高的特点,对石油采出水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针对杨青作业区某注水站微生物活性较低,处理水质波... 阳离子型高分子絮凝剂—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与丙烯酰胺的共聚物(P(DMC-AM)),具有电荷分布均匀,电荷度可控,絮凝速度快,处理效率高的特点,对石油采出水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针对杨青作业区某注水站微生物活性较低,处理水质波动较大问题,通过P(DMC-AM)对来水水质进行预处理,研究了P(DMC-AM)对杨青作业区侏罗系采出水脱色絮凝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DMC和AM质量比为6:4(P64)时,脱色絮凝效果最好。在反应过程中,P64的投加质量浓度为40 mg·L^(-1)时,在50℃下加热搅拌,以120 r·min^(-1)的速度搅拌4 min,80 r·min^(-1)的速度搅拌16 min,脱色率最大达到90.6%,COD_(Cr)去除率最大达到80%。对注水站来水进行处理后,后期通过微生物培养,较好地解决了注水站水质营养物质失衡、不易沉降、难处理等问题,明显改善了出水水质,达到回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系采出水 高分子絮凝剂 P(DMC-AM) 特征黏度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石油烃降解菌CQ6的分离鉴定及He-Ne激光诱变 被引量:2
14
作者 付瑞敏 康治华 +1 位作者 彭瑞强 陈五岭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404-407,共4页
从长庆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的高效石油烃降解菌。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筛选出的菌株CQ6被鉴定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为了增强该菌降解石油烃的能力,对其进行He-Ne激光诱变... 从长庆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的高效石油烃降解菌。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筛选出的菌株CQ6被鉴定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为了增强该菌降解石油烃的能力,对其进行He-Ne激光诱变,获得6株突变株,通过检测其表面张力、排油圈直径和烃降解率,降解石油烃能力最强且遗传性状稳定的突变株CQ66被挑选出来。本研究表明,He-Ne激光诱变育种技术可有效改良石油烃降解菌,该手段对修复石油污染土壤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降解菌 表面活性剂 He-Ne激光诱变 遗传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实裂缝作用下注干气提高页岩油采收率潜力评价
15
作者 魏敏章 周宾宾 +2 位作者 王春玲 张晓伟 杨振亚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5-153,共9页
页岩注干气模拟实验中通常使用脱气原油(死油)饱和岩心且裂缝制作简化,导致出现实验模拟结果与矿场实际不符等问题。通过改进常规岩心夹持器密封系统,建立了一种新的页岩注干气实验方法,采用地层原油(活油)饱和岩心后,继续加压对岩心进... 页岩注干气模拟实验中通常使用脱气原油(死油)饱和岩心且裂缝制作简化,导致出现实验模拟结果与矿场实际不符等问题。通过改进常规岩心夹持器密封系统,建立了一种新的页岩注干气实验方法,采用地层原油(活油)饱和岩心后,继续加压对岩心进行水力压裂,在形成压裂裂缝的基础上,开展了注干气吞吐岩心实验,对比了活油与死油吞吐效果,客观评价了注干气提高页岩油采收率潜力。实验结果表明,活油注干气5轮吞吐累计采收率为49.4%,远高于死油的30.1%。活油周期吞吐采收率呈递减趋势。前3轮注入气主要依靠溶解和膨胀作用提高近裂缝带周边基质中原油的动用程度,3轮累计采收率占总采收率的82.4%。后续吞吐注入气主要依靠扩散作用提高远离裂缝基质中原油的动用程度,周期采收率较低,通过降低油气界面张力和增大扩散系数可提高注入气波及面积。采用死油会在很大程度上低估页岩储层提高采收率和注入气埋存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裂缝 吞吐 提高采收率 活油 死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OPO配位金属基衍生物的制备及其对环氧树脂的阻燃作用
16
作者 荣光辉 何亮潮 +1 位作者 李曼平 孔庆红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69,共6页
为了提高环氧树脂(EP)的阻燃性,本研究将P/N协效和催化成炭相结合,通过水杨醛与对苯二胺反应生成水杨醛基席夫碱,进一步与9,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物(DOPO)通过加成反应得到衍生物(SPPO),SPPO与通过Fe3+、Bi3+配位作用生成... 为了提高环氧树脂(EP)的阻燃性,本研究将P/N协效和催化成炭相结合,通过水杨醛与对苯二胺反应生成水杨醛基席夫碱,进一步与9,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物(DOPO)通过加成反应得到衍生物(SPPO),SPPO与通过Fe3+、Bi3+配位作用生成水杨醛基席夫碱金属配合物(SPPO-Fe和SPPO-Bi),制备EP/SPPO-Fe和EP/SPPO-Bi复合材料。结果显示,EP/6%SPPO-Fe、EP/6%SPPO-Bi复合材料的垂直燃烧达到UL94 V-1等级;与纯EP相比,极限氧指数(LOI)分别提升至29.3%和28.4%,热分析结果显示残炭率分别增加了11.7和23.4个百分点;锥形量热仪测试结果表明热释放速率峰值(PHRR)降低33.6%和34.8%;总热释放量(THR)降低17.3%和14.2%;TSP降低35.4%和38.9%。EP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的提升主要得益于P、N元素与金属离子Fe3+、Bi3+之间的协同阻燃效应;金属离子卓越的催化成炭能力提升了残炭率、降低了烟气释放;致密炭层增强物理阻隔效应,进一步阻止可燃气体的逸出、氧气的进入以及热量的释放,提高EP复合材料的阻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 9 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物衍生物 阻燃性 席夫碱 金属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永进—征沙村地区侏罗系超深层致密砂岩储集层分级评价
17
作者 王春伟 杨俊 +4 位作者 赵东睿 杜焕福 孙鑫 王晔磊 孟方华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6,共9页
准噶尔盆地永进—征沙村地区侏罗系超深层砂岩储集层致密且非均质性强,储集层评价标准及有利储集层分布不明确,制约了油气勘探开发。以测井、录井、岩心及试油资料为基础,通过矿物分析、核磁共振、毛细管压力实验、岩心驱替等,开展了侏... 准噶尔盆地永进—征沙村地区侏罗系超深层砂岩储集层致密且非均质性强,储集层评价标准及有利储集层分布不明确,制约了油气勘探开发。以测井、录井、岩心及试油资料为基础,通过矿物分析、核磁共振、毛细管压力实验、岩心驱替等,开展了侏罗系储集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明确了可动孔隙半径下限,并以流体可动孔隙度作为关键评价指标建立了分级评价标准。研究表明:研究区中—细粒岩屑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储集空间为粒间孔、次生溶蚀孔及微裂缝,孔隙半径较小,为0.005~5.000μm,以毛细管压力实验曲线标定后不同驱替状态的核磁共振T_(2)谱确定了可动孔隙半径下限为0.100μm,进而明确了含油岩石的流体可动孔隙度。综合考虑岩电特征、孔隙类型及结构、含油性特征,结合典型井的产能特征,建立了研究区储集层分级评价标准,通过Ⅰ类、Ⅱ类和Ⅲ类储集层的分级评价,为后续油气田开发及井位部署提供了依据,对于该地区超深层致密油藏的勘探开发与邻区储集层评价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永进—征沙村地区 侏罗系 超深层 致密砂岩储集层 分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基准面旋回控制下浅水三角洲及其砂体发育模式:以松辽盆地扶余油田白垩系泉头组为例 被引量:13
18
作者 赖洪飞 秦智 +9 位作者 王洪君 郑锡 林艳波 鲍志东 李美俊 张云龙 张莉 吴煜潇 宋健 何陵沅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09-622,共14页
浅水三角洲储集层在陆相湖盆油气勘探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基于密井网资料的精细研究仍十分缺乏。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为指导,以松辽盆地扶余油田DT91区块白垩系泉头组四段第Ⅲ砂组14余口取心井的岩心资料和700余口密井网... 浅水三角洲储集层在陆相湖盆油气勘探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基于密井网资料的精细研究仍十分缺乏。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为指导,以松辽盆地扶余油田DT91区块白垩系泉头组四段第Ⅲ砂组14余口取心井的岩心资料和700余口密井网测井资料为对象,分析了高频基准面旋回下浅水三角洲及其砂体的发育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浅水三角洲储集层主要发育在河道、漫溢砂、分流砂坝、天然堤、决口扇和席状砂等6种成因砂体,以河道砂体和分流砂坝砂体为主。(2)在岩心和测井曲线上可识别出河道底部冲刷面、进积—退积作用面、退积—进积作用面和湖泛面等4种基准面旋回物理界面;并识别出3大类、7亚类超短期基准面旋回类型。(3)高频基准面旋回演化过程中,湖泊浅水三角洲沉积区可容空间变化不大,沉积物供给通量在可容空间增长速率(accommodation increasing rate,A)和沉积物供给通量(sediment supply rate,S)的比值A/S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进而控制着成因砂体的数量和空间接触关系。当A/S值由小变大时,浅水三角洲的规模快速变小,成因砂体的数量也相应减少;同时,成因砂体垂向接触方式由下切叠加式→加积叠加式→孤立式变化,砂体平面分布的复合连片程度也发生由高到低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准面旋回 浅水三角洲 成因砂体 发育规律 扶余油田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江油田L158区块长8_(1)^(2)段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空间组合样式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1
19
作者 刘庆海 王博涛 +2 位作者 阮金凤 阎娜 朱玉双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3-33,共11页
以野外剖面及岩心观察为基础,结合测井及生产动态资料,建立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垂向隔夹层识别标准与侧向单砂体边界划分准则,对鄂尔多斯盆地环江油田L158区块长8_(1)^(2)段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进行划分,剖析单砂体空间叠置关系及占比,分析... 以野外剖面及岩心观察为基础,结合测井及生产动态资料,建立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垂向隔夹层识别标准与侧向单砂体边界划分准则,对鄂尔多斯盆地环江油田L158区块长8_(1)^(2)段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进行划分,剖析单砂体空间叠置关系及占比,分析单砂体叠置与连通性的关系,明确剩余油分布。结果表明:环江油田L158区块长8_(1)^(2)段水下分流单河道宽度为230~450 m,单砂体厚度为4~10 m。单砂体叠置类型分为垂向上的分离式、垂接式和垂切式及侧向上的间湾接触、堤岸接触、对接接触和侧切接触;空间组合样式共10种且以分离侧切式和垂接侧切式为主。双向弱连通式砂体的上方砂体侧翼与下方砂体顶部剩余油富集;侧向弱连通式砂体的上方砂体侧翼剩余油富集而下方砂体剩余油不富集;强连通性砂体剩余油不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分流河道 单砂体划分 砂体叠置 剩余油 环江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渗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剩余油分布特征——以吴起油田白豹地区长4+5为例 被引量:7
20
作者 熊安亮 程国峰 +7 位作者 李东涛 丁维盼 刘宇羲 陈刚 杨磊 袁耀利 朱玉双 刘林玉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38-1351,共14页
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定性定量表征可以为油藏后期高效开发奠定地质基础。本次研究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实验手段,对吴起油田白豹地区长4+5超低渗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进行表征,并建立起研究区孔隙结构划分标准。在此基础上,... 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定性定量表征可以为油藏后期高效开发奠定地质基础。本次研究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实验手段,对吴起油田白豹地区长4+5超低渗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进行表征,并建立起研究区孔隙结构划分标准。在此基础上,制作真实砂岩模型,通过油水两相渗流实验反映孔隙结构好坏,通过微观可视化油水驱替实验对不同孔隙结构水驱后微观剩余油存在类型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Ⅰ类孔隙结构组合类型为粒间孔-溶孔,油水两相渗流特征最好,水驱后微观剩余油主要以小面积连片簇状形式存在,驱油效率为35%;Ⅱ类孔隙结构组合类型为溶孔-残余粒间孔,油水两相渗流特征接近Ⅰ类,储渗能力及水驱效果最好,驱油效率为43%,水驱后微观剩余油主要以簇状、环状形式存在;Ⅲ类孔隙结构组合类型为晶间孔-溶孔,其物性最差,油水两相渗流特征最差,驱油效率仅为21%,水驱后微观剩余油以连片簇状形式存在。研究区成岩作用及孔隙中的填隙物含量主要影响孔隙结构发育,从而影响不同孔隙结构在水驱过后的微观剩余油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渗储层 微观孔隙结构 油水渗流特征 微观剩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