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庆油田低渗储层微粒运移堵塞损害机理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栋梁 饶利平 +5 位作者 蔡绪森 苏帅 沈传海 张维 姚征 王旭明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41-447,共7页
为明确长庆油田低渗储层微粒运移堵塞损害机理,以C4+5储层为研究对象,系统地构建了“以岩石矿物分析-孔隙结构描述-粒径大小表征为静态层面,以水驱宏观损害量化评价实验为动态层面,以孔喉微观变化-采出液矿物分析为佐证层面”的低渗储... 为明确长庆油田低渗储层微粒运移堵塞损害机理,以C4+5储层为研究对象,系统地构建了“以岩石矿物分析-孔隙结构描述-粒径大小表征为静态层面,以水驱宏观损害量化评价实验为动态层面,以孔喉微观变化-采出液矿物分析为佐证层面”的低渗储层微粒运移堵塞损害机理的综合研究方法,全方位地开展了C4+5储层的损害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长庆油田C4+5储层孔隙孔径范围为20.0~70.0μm,喉道尺寸为4.0~14.0μm;石英、长石等岩石骨架颗粒棱角分明,磨圆度差,不利于细小微粒在多孔介质中的长距离运移;黏土矿物主要为绿泥石和伊利石等速敏性矿物,直径范围为2~10μm,易在孔隙喉道处产生微粒架桥式堵塞;岩心正反向水驱过程中,存在多孔介质内部的震荡式微粒堵塞;短岩心驱替采出液中的矿物组分以绿泥石和伊利石为主,水驱前后岩心孔隙中黏土颗粒的微观状态发生了明显变化,证实了储层损害的根源在于绿泥石和伊利石引起的微粒型堵塞。该研究成果明确了C4+5储层的损害机理,为现场油水井解堵作业的实施提供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储层 微粒运移 堵塞损害机理 敏感性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志靖—安塞地区延长组10段油气成藏过程分析
2
作者 吴悠 陈一博 +2 位作者 胥中义 席明利 罗顺社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4,60,I0003,I0004,共15页
鄂尔多斯盆地志靖—安塞地区延长组油气资源丰富,深层延长组10段(长10段)油气勘探取得突破,但油气成藏过程复杂。根据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显微荧光观察、显微荧光光谱分析、显微测温分析及油包裹体最小捕获压力恢复结果等,结合单井... 鄂尔多斯盆地志靖—安塞地区延长组油气资源丰富,深层延长组10段(长10段)油气勘探取得突破,但油气成藏过程复杂。根据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显微荧光观察、显微荧光光谱分析、显微测温分析及油包裹体最小捕获压力恢复结果等,结合单井埋藏史—热演化史、生排烃过程和油气运移特征,明确志靖—安塞地区长10段油气充注期次及成藏时间,恢复不同期次油气充注时的古温压条件,分析研究区油气成藏过程。结果表明:志靖—安塞地区长10段发育三期油气充注,分别为151.8~139.0、129.5~123.8和120.0~100.1 Ma,成藏时间主要处于白垩世中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志靖—安塞地区长9段烃源岩开始生排烃,地层发育弱超压,油气自上而下运移至长10段,形成第一期油充注;早白垩世中期,长7、长9段烃源岩进入生排烃高峰,地层发育超压—强超压,在异常高压的驱动下,油气通过叠置砂体和裂缝持续自上而下向长10段充注;在研究区东、西部异常压力差和构造高差的控制下,油气自西向东于构造高部位及有利砂体区聚集成藏。该结果对志靖—安塞地区延长组拓展深层油气勘探领域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油气充注 成藏过程 长10段 延长组 志靖—安塞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砾岩储层分布非均质性和质量非均质性研究——以克拉玛依油田五2东区克上组为例 被引量:6
3
作者 曹茜 王志章 +4 位作者 王野 张栋梁 公言杰 邹开真 樊太亮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9-138,共10页
克拉玛依油田五2东区克上组为扇三角洲砂砾岩储层,砂体叠置关系复杂、储层非均质性严重,部分井组注水效果差。综合该区岩心、测井和实验室分析化验资料,对储层的分布和质量非均质性进行了定性分析和精细定量表征;并在相控约束下,利用熵... 克拉玛依油田五2东区克上组为扇三角洲砂砾岩储层,砂体叠置关系复杂、储层非均质性严重,部分井组注水效果差。综合该区岩心、测井和实验室分析化验资料,对储层的分布和质量非均质性进行了定性分析和精细定量表征;并在相控约束下,利用熵权法计算综合非均质指数进行评价;最后将分析结果与实际生产数据相结合,总结出储层分布和质量非均质性对实际注采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砂层组层间质量非均质性中等;层内渗透率以正韵律、复合正韵律和均质韵律为主,质量非均质性较强;平面上在相控约束下的同一砂体内部,储层质量非均质性表现为中等到强。垂向上S5和S1砂层组内部中厚层砂体组合分层多,其余各砂层组表现为孤立单砂体形式;平面上砂体的分布整体受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分布非均质性是造成注采不见效的原因,储层质量非均质性则导致注采见效难,效果差,该结论对油藏下一步调整注采井网和注采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岩储层 分布非均质性 质量非均质性 注水开发 克拉玛依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陡坡型台缘生物礁沉积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四川盆地东北地区开江-梁平海槽长兴组为例
4
作者 黄宇炫 陈旭 +2 位作者 武赛军 魏军红 王敬原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77,共10页
四川盆地东北地区开江—梁平海槽长兴组主要发育缓坡型和陡坡型2类台缘生物礁沉积,但目前有关陡坡型台缘生物礁沉积特征及其演化模式研究较少,制约了该区油气藏的勘探开发。综合地震、测井和钻井等资料,系统对比了长兴组陡坡型台缘生物... 四川盆地东北地区开江—梁平海槽长兴组主要发育缓坡型和陡坡型2类台缘生物礁沉积,但目前有关陡坡型台缘生物礁沉积特征及其演化模式研究较少,制约了该区油气藏的勘探开发。综合地震、测井和钻井等资料,系统对比了长兴组陡坡型台缘生物礁的内部结构、外部轮廓及平面展布特征,分析探讨了其影响因素及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开江—梁平海槽长兴组陡坡型台缘生物礁可分为断控陡坡型台缘生物礁和沉积陡坡型台缘生物礁,其中断控陡坡型台缘生物礁外部形态呈显著的对称型,沉积厚度约为100~200m,无横向迁移现象,平面上呈不连续、条带状分布,台缘斜坡带横向宽度约为1.3~1.9km;沉积陡坡型台缘生物礁外部形态呈不对称型,沉积厚度约为40~120m,可见横向迁移现象,平面上呈不连续、星点状分布,台缘斜坡带横向宽度约为2.0~2.5km。断控陡坡型台缘生物礁因发生同沉积断层活动,导致其与沉积陡坡型台缘生物礁在海平面变化、古地貌特征及古环境条件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造成两者在形态、结构和分布上明显不同。通过对开江—梁平海槽长兴组陡坡型台缘生物礁的地层、古地貌及沉积相等分析,建立了生物礁3个阶段的演化模式:龙潭组调整期,随着海平面上升,环境条件改变为生物礁的生长发育做铺垫;长兴组生长稳定期,具备造礁生物生存的最佳环境条件,生物礁迅速发育生长;长兴组衰亡期,随着生物礁不断生长,暴露水面导致白云石化,直至其衰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礁 陡坡型台缘 长兴组 演化模式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致密储层CO_(2)/N_(2)换油机理研究
5
作者 陈汉钊 吴正彬 +3 位作者 李轩 舒坤 蒋恕 陈掌星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47,共12页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来研究致密油的赋存状态以及CO_(2)置换致密油的机理。采用蒙特卡洛法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算法,建立了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烷烃在岩石壁面的赋存状态模型,研究了烷烃分子在不同岩石壁面的赋存特征,分析了CO_(2)和N_(2)置换...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来研究致密油的赋存状态以及CO_(2)置换致密油的机理。采用蒙特卡洛法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算法,建立了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烷烃在岩石壁面的赋存状态模型,研究了烷烃分子在不同岩石壁面的赋存特征,分析了CO_(2)和N_(2)置换致密油的微观机理。模拟温度和压力条件(343.13 K、20 MPa)选取四川盆地致密储层的温度和压力条件。测得石英壁面和方解石壁面中,C7在CO_(2)中的扩散系数分别为1.88×10^(−5) m/s^(2)和1.83×10^(−5) m/s^(2),在N_(2)中分别为6.4×10^(−6) m/s^(2)和9.01×10^(−6) m/s^(2)。结果将CO_(2)置换致密油的效果明显好于N_(2)。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烷烃分子从岩石壁面置换的难度增大,方解石壁面对烷烃分子的吸附作用要强于石英壁面。根据本研究模拟结果将CO_(2)置换机理大致分为4个阶段:分子扩散阶段、竞争吸附阶段、乳化溶解阶段以及混相阶段(低相对分子质量烷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CO_(2) N_(2) 赋存状态 驱油机理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青作业区侏罗系采出水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6
作者 马锐 王旭 +5 位作者 王鹏程 韩森 李超超 黄少伟 黄会红 殷勤俭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56-1264,共9页
阳离子型高分子絮凝剂—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与丙烯酰胺的共聚物(P(DMC-AM)),具有电荷分布均匀,电荷度可控,絮凝速度快,处理效率高的特点,对石油采出水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针对杨青作业区某注水站微生物活性较低,处理水质波... 阳离子型高分子絮凝剂—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与丙烯酰胺的共聚物(P(DMC-AM)),具有电荷分布均匀,电荷度可控,絮凝速度快,处理效率高的特点,对石油采出水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针对杨青作业区某注水站微生物活性较低,处理水质波动较大问题,通过P(DMC-AM)对来水水质进行预处理,研究了P(DMC-AM)对杨青作业区侏罗系采出水脱色絮凝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DMC和AM质量比为6:4(P64)时,脱色絮凝效果最好。在反应过程中,P64的投加质量浓度为40 mg·L^(-1)时,在50℃下加热搅拌,以120 r·min^(-1)的速度搅拌4 min,80 r·min^(-1)的速度搅拌16 min,脱色率最大达到90.6%,COD_(Cr)去除率最大达到80%。对注水站来水进行处理后,后期通过微生物培养,较好地解决了注水站水质营养物质失衡、不易沉降、难处理等问题,明显改善了出水水质,达到回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系采出水 高分子絮凝剂 P(DMC-AM) 特征黏度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互溶剂对碳化智能水-原油界面张力的影响
7
作者 荣光辉 朱文剑 +5 位作者 李彦兵 王胜 王文刚 朱玉龙 王武 陈贞万 《油田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4-479,共6页
碳化智能水驱是一种新型化学联合采油方法,如何提高CO_(2)在盐水中的溶解度是有效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关键。将高矿化度地层水稀释后作为智能水,在不同压力下向含有不同浓度互溶剂的智能水中添加CO_(2),通过开展界面张力测定实验研究互... 碳化智能水驱是一种新型化学联合采油方法,如何提高CO_(2)在盐水中的溶解度是有效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关键。将高矿化度地层水稀释后作为智能水,在不同压力下向含有不同浓度互溶剂的智能水中添加CO_(2),通过开展界面张力测定实验研究互溶剂对智能水和碳化智能水与原油界面张力的影响,明确盐度、互溶剂浓度及压力对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混合液和碳化智能水的密度随互溶剂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但随着压力的增加,混合液密度略微增大,而碳化智能水密度降低。恒定压力下混合液与原油之间界面张力随混合液中互溶剂浓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盐度的降低而降低,但受压力影响较小。二甲醚(DME)作用下混合液界面张力的降低幅度大于甲醇。当智能水中添加CO_(2)后能够进一步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碳化智能水与原油的界面张力随互溶剂浓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盐度和压力的降低而降低。在10%地层水添加15%DME后继续添加9MPaCO_(2)的碳化智能水与原油的界面张力最小,界面张力降低幅度达到88.2%。研究成果为高含水老油田持续开发和提高水驱采收率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智能水 水驱 界面张力 互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OPO配位金属基衍生物的制备及其对环氧树脂的阻燃作用
8
作者 荣光辉 何亮潮 +1 位作者 李曼平 孔庆红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69,共6页
为了提高环氧树脂(EP)的阻燃性,本研究将P/N协效和催化成炭相结合,通过水杨醛与对苯二胺反应生成水杨醛基席夫碱,进一步与9,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物(DOPO)通过加成反应得到衍生物(SPPO),SPPO与通过Fe3+、Bi3+配位作用生成... 为了提高环氧树脂(EP)的阻燃性,本研究将P/N协效和催化成炭相结合,通过水杨醛与对苯二胺反应生成水杨醛基席夫碱,进一步与9,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物(DOPO)通过加成反应得到衍生物(SPPO),SPPO与通过Fe3+、Bi3+配位作用生成水杨醛基席夫碱金属配合物(SPPO-Fe和SPPO-Bi),制备EP/SPPO-Fe和EP/SPPO-Bi复合材料。结果显示,EP/6%SPPO-Fe、EP/6%SPPO-Bi复合材料的垂直燃烧达到UL94 V-1等级;与纯EP相比,极限氧指数(LOI)分别提升至29.3%和28.4%,热分析结果显示残炭率分别增加了11.7和23.4个百分点;锥形量热仪测试结果表明热释放速率峰值(PHRR)降低33.6%和34.8%;总热释放量(THR)降低17.3%和14.2%;TSP降低35.4%和38.9%。EP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的提升主要得益于P、N元素与金属离子Fe3+、Bi3+之间的协同阻燃效应;金属离子卓越的催化成炭能力提升了残炭率、降低了烟气释放;致密炭层增强物理阻隔效应,进一步阻止可燃气体的逸出、氧气的进入以及热量的释放,提高EP复合材料的阻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 9 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物衍生物 阻燃性 席夫碱 金属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峰油田N区长23储集层特征及敏感性评价 被引量:22
9
作者 何辉 李军建 +3 位作者 乞照 胥中义 刘美荣 朱玉双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78-287,共10页
针对西峰油田N区长23低渗透砂岩储集层,通过物性测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分析,描述其储集层特征,基于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和孔喉结构特征进行储集层分类,同时对不同类型储集层进行敏感性评价,并分析了储集层敏感性的影响... 针对西峰油田N区长23低渗透砂岩储集层,通过物性测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分析,描述其储集层特征,基于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和孔喉结构特征进行储集层分类,同时对不同类型储集层进行敏感性评价,并分析了储集层敏感性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西峰油田N区长23储集层为细粒长石岩屑砂岩储集层,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和长石溶孔,平均孔隙度为16.4%,平均渗透率为13.5 mD,属于中—低孔、低渗储集层;储集层可划分为3类,Ⅰ类储集层孔喉结构与物性最好,Ⅱ类和Ⅲ类储集层依次变差;研究区储集层具有中等—弱速敏、弱水敏、中等偏弱盐敏、中等酸敏、强碱敏和中等—强压敏;研究区储集层敏感性受黏土矿物、部分碎屑颗粒以及孔喉结构的影响,储集层速敏性主要与高岭石含量有关,水敏、盐敏性与伊利石含量及产状密切相关,酸敏性受绿泥石和铁白云石含量共同影响,强碱敏性是由于长石和石英含量较高导致,压敏性是孔喉结构在有效压力下发生变形,使该类储集层渗透率明显降低的结果;3类储集层的黏土矿物含量、孔喉结构以及物性不同,储集层敏感性有所差异,储集层物性由好到差,敏感性依次增强。在开发过程中应根据敏感性主控因素和不同储集层敏感性的差别,针对性地进行储集层保护,减小对储集层的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西峰油田 延长组 储集层 敏感性 物性 孔喉结构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油田生产管理系统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大兴 朱迅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17年第9期128-131,146,共5页
为了实现移动式监控油田生产和掌握油田生产动态,提出一种基于数据采集和监视监控技术、数据安全技术、数据路由技术、智能移动终端技术、手机软件技术和嵌入式技术的油田智能移动终端生产管理系统。该系统利用油田现有SCADA系统,在此... 为了实现移动式监控油田生产和掌握油田生产动态,提出一种基于数据采集和监视监控技术、数据安全技术、数据路由技术、智能移动终端技术、手机软件技术和嵌入式技术的油田智能移动终端生产管理系统。该系统利用油田现有SCADA系统,在此基础上设计"生产数据智能移动应用平台"。使用通信数据加密、TCP/IP通信以及数据库技术,改变传统意义的"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概念。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数据安全技术。经实验表明,智能移动终端实时监控现场数据、接收公告,解决了反映信息不及时、管理效率低、无法可视化等问题,同时也为油田应急指挥提供全面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移动终端 油田生产 数据库 应用软件 数据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二氧化碳泡沫驱提高采收率实验 被引量:5
11
作者 叶秀茹 汪万飞 付红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8-115,178,共9页
原位CO_(2)泡沫驱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提高采收率技术。通过原位CO_(2)泡沫驱提高采收率实验,优化了生气体系、泡沫体系以及注入参数,得到了最佳的注入量、注入速度和适用的渗透率级差范围。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为70℃,地层水矿化度为10 00... 原位CO_(2)泡沫驱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提高采收率技术。通过原位CO_(2)泡沫驱提高采收率实验,优化了生气体系、泡沫体系以及注入参数,得到了最佳的注入量、注入速度和适用的渗透率级差范围。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为70℃,地层水矿化度为10 000 mg/L条件下,得到可以作用于地层深部的原位CO_(2)泡沫体系,其配方为:2.1%碳酸氢铵+1.6%醋酸+9.5%氯化铵+0.1%α-烯烃磺酸钠AOS+0.1%油酸酰胺丙基甜菜碱DHSB,泡沫体积可达810 mL,泡沫综合指数为15552 mL·min。该体系形成的泡沫在油藏中部具有较高黏度和较大弹性的特性,能够有效封堵高渗通道,表现出良好的封堵能力。在渗透率级差为6左右时,原位CO_(2)泡沫体系注入速度控制在1.0mL/min左右,注入段塞量控制在0.3 PV,能够发挥最佳的调驱效果。研究还发现,该泡沫体系在渗透率级差为3.9~13.7的非均质储层中能有效提高采收率,而在渗透率级差为15.6的条件下,虽然未能显著提高低渗层采收率,但在高渗管中仍然有一定的洗油作用。本研究为原位CO_(2)泡沫驱技术的应用和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CO_(2)泡沫 渗透率级差 封堵 非均质储层 提高原油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石墨涂层酸性盐雾腐蚀后的组织结构与性能转变 被引量:3
12
作者 房永超 李姝 +5 位作者 刘振 解维涛 李彰 王森源 王长亮 田浩亮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4-32,共9页
采用热喷涂制备镍石墨(Ni-C)可磨耗封严涂层,并进行酸性盐雾192 h腐蚀。对酸性盐雾腐蚀前后涂层的组织结构、硬度、结合强度与可磨耗性能评价。结果表明:酸性盐雾腐蚀192 h后Ni-C涂层表面形成厚度约为200~300μm腐蚀区域,平均硬度由(34.... 采用热喷涂制备镍石墨(Ni-C)可磨耗封严涂层,并进行酸性盐雾192 h腐蚀。对酸性盐雾腐蚀前后涂层的组织结构、硬度、结合强度与可磨耗性能评价。结果表明:酸性盐雾腐蚀192 h后Ni-C涂层表面形成厚度约为200~300μm腐蚀区域,平均硬度由(34.4±3.2)HR15Y提升至(41.1±2.4)HR15Y,平均结合强度由(14.6±0.7)MPa下降到(13.3±0.6)MPa。这主要是由于酸性盐雾腐蚀过程中腐蚀区域内石墨等软质材料出现流失,导致了涂层的表面硬度出现增高趋势。同时,涂层腐蚀区域与下部未腐蚀区域的结合性较差,造成结合强度出现降低,且在可磨耗刮削过程中硬化的腐蚀层易发生剥落,避免对偶叶片因涂层硬度升高而磨损加剧。涂层的整体磨损机制并未发生明显转变,仍为塑性变形与黏着态磨损的混合磨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喷涂 封严涂层 可磨耗性能 刮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致密砂岩储层流动单元分类与评价——以鄂尔多斯盆地WQ北部长6油层组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崔英敏 杨江宇 +4 位作者 饶利平 杨帅 蒋钧 路宽一 严昌鹏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30,共9页
为了明确鄂尔多斯盆地WQ北部地区致密砂岩储层流动单元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X衍射分析、高压压汞测试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长6储层的基本特征,并结合测井和神经网络模型分析,明确了区内长6储层流动单元类型、... 为了明确鄂尔多斯盆地WQ北部地区致密砂岩储层流动单元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X衍射分析、高压压汞测试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长6储层的基本特征,并结合测井和神经网络模型分析,明确了区内长6储层流动单元类型、特征、分布规律,及其与储层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油层组为典型的低孔-特低渗储层,主要发育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孔隙类型以残余粒间孔和长石溶孔为主,储层孔隙结构以细喉大孔型和细喉小孔型为主。共发育4类储层流动单元。其中,长6^(2-1)小层以Ⅲ、Ⅳ类单元为主,长6^(1-2)小层主要发育Ⅰ、Ⅱ类流动单元,长6^(1-1)小层仅见零星分布的Ⅰ类流动单元,有利储层主要分布在长61-2小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单元 储层评价 致密砂岩 长6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水缔合聚合物高效溶解方法研究进展
14
作者 邓绍林 周鹏飞 朱玉龙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9-456,共8页
疏水缔合聚合物在提高采收率领域中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但其疏水基团结构特征使溶解性成为关注焦点。综述了近年来疏水缔合聚合物高效溶解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面临的挑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重点介绍了添加化学试剂屏蔽疏水基团的缔合作用... 疏水缔合聚合物在提高采收率领域中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但其疏水基团结构特征使溶解性成为关注焦点。综述了近年来疏水缔合聚合物高效溶解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面临的挑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重点介绍了添加化学试剂屏蔽疏水基团的缔合作用,采用筛网切割和胶体研磨等方式增加水与聚合物颗粒的接触面积,以及通过改变聚合物自身溶解性、提高溶液质量浓度或温度、优化搅拌器类型及搅拌方式以增大体系熵变等方法加速疏水缔合聚合物的溶解。化学方法虽然能够快速溶解疏水缔合聚合物且不损害其性能,但其使用成本和环境影响仍需考量。而物理方法尽管经济有效,但可能导致溶液的机械降解和热降解,进而影响增黏性能和驱油效果,同时还需要解决机械设备的运输、能耗以及空间限制问题。因此,研发新型环保溶剂和优化工艺设备对于实现疏水缔合聚合物高效溶解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综合考虑多种高效溶解方法的协同作用,依据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调整,以期扩大疏水缔合聚合物的规模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缔合聚合物 提高采收率 高效溶解 屏蔽疏水基团 增大接触面积 增大熵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侏罗系古地貌特征及其对油藏富集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QY地区延安组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蒋钧 唐曼 +5 位作者 王彬 杨振迎 刘彦哲 贺彤彤 王文刚 黄少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9334-9341,共8页
为明确古地貌对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下部油藏分布的控制作用,并厘定不同古地貌单元与油气成藏之间的具体关系,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QY地区侏罗系延安组为例,在地层、构造及沉积相研究基础上,采用印模法对研究区侏罗系古地貌进行恢复,刻... 为明确古地貌对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下部油藏分布的控制作用,并厘定不同古地貌单元与油气成藏之间的具体关系,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QY地区侏罗系延安组为例,在地层、构造及沉积相研究基础上,采用印模法对研究区侏罗系古地貌进行恢复,刻画区内古地貌单元展布特征。最后,通过分析研究区延安组油藏平面分布特征与古地貌单元之间的关系,厘定前侏罗纪古地貌对油藏富集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高地、斜坡、河谷、支河谷以及河间丘5种古地貌单元,其中西南部多发育高地,东北部主要发育河谷,而中部以斜坡和支河谷为主,并残留部分被肢解的高地。古地貌对油藏富集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对沉积相的控制,而且对于油藏圈闭类型及运移通道也具有控制作用,成藏模式主要包括河谷侧翼成藏和古高地成藏两种成藏模式。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延安组石油分布规律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QY地区 侏罗系 古地貌 油藏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构造岩成因及其岩石流变学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向必伟 张子康 +3 位作者 许德如 袁琪 熊言洁 袁方 《地质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62-1574,共13页
L构造岩是指线理极为发育而面理发育微弱的韧性变形岩石,其被普遍认为是岩石收缩变形的结果。有限应变分析中,收缩应变表述的是两个主应变缩短的应变形式。其中,两个缩短应变量相等是发育L构造岩的理想应变形式,而两个缩短应变大小不等... L构造岩是指线理极为发育而面理发育微弱的韧性变形岩石,其被普遍认为是岩石收缩变形的结果。有限应变分析中,收缩应变表述的是两个主应变缩短的应变形式。其中,两个缩短应变量相等是发育L构造岩的理想应变形式,而两个缩短应变大小不等时变形岩石仍然能够定义面理。这就意味着笼统地使用“收缩应变”解释L构造岩的应变条件很可能存在以偏概全的风险。此外,前人从有限应变的角度分析,认为剪应变对面理与线理发育的作用有限,但对剪应变影响矿物定向从而影响组构发育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本次工作梳理了L构造岩分布方式和产出类型,并分析了各类L构造岩的应变特征。通过分析L构造岩在自然界中动力学边界条件,结合对大别造山带早白垩世造山后伸展活动中发育的殷店—马垄剪切带L构造岩的实际观察和分析,提出重力垮塌作用下,因中-下地壳物质垂直造山带走向流变受阻,在造山带边缘形成平行造山带走向的收缩应变带,进而发育剪切带L构造岩的构造模式。另外,根据剪应变易于集中于变形带中低流变强度区域,而形成近似完全的简单剪切变形的已有结论,提出一般剪切变形的韧性剪切带中局部低能干区域很可能发育为局部L构造岩剪切带。本文旨在通过对L构造岩成因及其动力学边界条件的综述,为实际观察和分析L构造岩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构造岩 收缩应变 重力垮塌 伸展拆离 构造挤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田古地貌恢复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39
17
作者 赵永刚 王东旭 +5 位作者 冯强汉 张栋梁 王少飞 冯永玖 付晓燕 南喜祥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7年第4期516-529,共14页
目前已在较广的学科范围及其领域内应用到古地貌研究成果,古地貌恢复更是与油气田勘探开发关系密切。随着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油气田古地貌恢复方法的研究有了比较明显的进展。通过分析近些年兴起的代表性古地貌恢复方法,总结中国油气... 目前已在较广的学科范围及其领域内应用到古地貌研究成果,古地貌恢复更是与油气田勘探开发关系密切。随着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油气田古地貌恢复方法的研究有了比较明显的进展。通过分析近些年兴起的代表性古地貌恢复方法,总结中国油气田古地貌恢复方法研究的主要进展。(1)古地貌恢复方法的理论基础多元化:分析古构造、古水系、古流向和沉积相等的综合性研究是沉积学古地貌恢复法的关键所在;将基准面和最大洪泛面结合进行基准面旋回对比来反映沉积前古地貌形态,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古地貌恢复法的核心思路;依据三级地貌概念模式指导微地貌精细刻画,是井区尺度岩溶微地貌恢复法的主要优势;碳酸盐岩沉积期微地貌恢复法的主要原则是寻找等时地质体,确定台地浅滩的暴露时间,利用颗粒岩的厚度对暴露浅滩的微地貌进行有效恢复。(2)古地貌恢复方法的实用性越来越强:鄂尔多斯盆地、渤海湾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的油气田实例说明,虽然在采用这些古地貌恢复方法时,定量研究的手段均有待加强,但仍然为油气田储层预测和油气富集有利区优选提供了重要支撑,其应用前景广阔。(3)古地貌恢复方法之间优势互补,趋于综合研究:沉积学古地貌恢复法目前应用比较成熟;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古地貌恢复法的研究工作处于起步阶段;井区尺度岩溶微地貌恢复法适合于潮坪为主的碳酸盐岩台地;碳酸盐岩沉积期微地貌恢复法适用于滩体发育的碳酸盐岩台地。不同方法的综合研究是油气田古地貌恢复方法发展的必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貌 恢复方法 沉积学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井区尺度 沉积期 油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界面张力氮气泡沫驱提高采收率实验 被引量:14
18
作者 刘勇 唐善法 薛汶举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20-524,540,共6页
通过泡沫综合性能评价及油水界面张力测试,优选了低界面张力氮气泡沫体系,优化了注入参数,对比了泡沫驱、聚合物驱、低交联聚合物驱、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的效果,并模拟现场油田进行了聚合物驱和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 通过泡沫综合性能评价及油水界面张力测试,优选了低界面张力氮气泡沫体系,优化了注入参数,对比了泡沫驱、聚合物驱、低交联聚合物驱、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的效果,并模拟现场油田进行了聚合物驱和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后低界面张力氮气泡沫驱实验。优选的低界面张力氮气泡沫体系配方为:0.3%复合起泡剂(椰油酰胺甜菜碱DK+烷基醇胺PM(5∶1))+0.1%稳泡剂PA(天然高分子衍生物),该体系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为0.0531 m N/m,泡沫综合指数Fq为10312.5 m L·min;最佳气液比为1.5∶1,注入方式为共混注入,注入速度72 m L/h。驱油实验表明,该低界面张力氮气泡沫驱体系的驱油效果(提高采收率11.4%)优于表面活性剂/聚合物(SP)二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9.61%)、低交联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7.13%)、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6.37%);在模拟该油田水驱(采出程度36%)、聚合物驱(采出程度45%)及二元复合驱(采出程度47%)后,低界面张力氮气泡沫驱仍可提高采收率1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界面张力 氮气泡沫驱 提高采收率 聚合物驱 表面活性剂/聚合物(SP)二元复合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气井短期关井计算地层压力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志军 许黎明 +3 位作者 黄有根 门成全 焦廷奎 李雁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9-163,169,共6页
"压力是气藏开发的灵魂",准确求取单井的目前地层压力对后期如何配产、制定合理的生产制度至关重要。低渗透气藏由于地层压力恢复慢,短时间关井所测得的井底静压与平均地层压力相差较大,为获得较为稳定的静压,需要长时间关井... "压力是气藏开发的灵魂",准确求取单井的目前地层压力对后期如何配产、制定合理的生产制度至关重要。低渗透气藏由于地层压力恢复慢,短时间关井所测得的井底静压与平均地层压力相差较大,为获得较为稳定的静压,需要长时间关井。为了确保生产任务,采用尽可能少的监测工作量,通过渗流力学中地层压力传播原理,结合压力恢复试井资料,给出井底静压修正方法,使在不同关井时间下的静压更接近于目前的平均地层压力,为现场提供了快速准确估算平均压力的方法。同时将该修正法应用于其他求取地层压力的方法中,如井口压力折算法和压降法,从而得到更为准确可靠的单井地层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前地层压力 压力修正 短时间关井 压力恢复试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膨颗粒非均质裂缝封堵效果与改善 被引量:6
20
作者 孙琳 张永昌 +2 位作者 吴轶君 辛军 蒲万芬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1-157,共7页
体膨颗粒已广泛应用于高温高盐裂缝性油藏控水,且其封堵效果与颗粒尺寸、颗粒分流率密切相关。采用人工造缝的碳酸盐岩露头岩芯组模拟非均质裂缝储层,在130℃、19.8×10;mg/L条件下进行体膨颗粒裂缝堵水效果评价与改善实验。结果发... 体膨颗粒已广泛应用于高温高盐裂缝性油藏控水,且其封堵效果与颗粒尺寸、颗粒分流率密切相关。采用人工造缝的碳酸盐岩露头岩芯组模拟非均质裂缝储层,在130℃、19.8×10;mg/L条件下进行体膨颗粒裂缝堵水效果评价与改善实验。结果发现,粒径过大、窄裂缝分流率过高的体膨颗粒可能加剧裂缝产液的非均质性,而粒径过小的体膨颗粒不适用于出水强度较高的储层。将可固化覆膜颗粒与体膨颗粒联用,前者在油藏高温下固化于宽裂缝内形成不可动筛网段塞,令后者从宽裂缝中突破的压力梯度显著高于窄裂缝,进而可有效改善非均质裂缝的产液剖面,并消除因体膨颗粒尺寸、分流率不当对裂缝封堵带来的负面影响。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体膨颗粒的非均质裂缝封堵行为,对提高裂缝油藏的控水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膨颗粒 可固化覆膜颗粒 裂缝 堵水 非均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