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庆城油田长7段页岩油藏长水平井轨迹调整技术
1
作者 杨永兴 朱冠臣 +3 位作者 王德刚 朱家良 任奕霖 王博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7-374,共8页
庆城油田长7段页岩储集层为泥页岩夹多期薄层粉—细砂岩组合,长水平井轨迹优化调整难度大,继而影响油田开发效果。对长水平井轨迹调整成熟的井震结合分频属性融合技术、地震构造约束精细三维地质建模、轨迹与地层匹配法和曲线移位法进... 庆城油田长7段页岩储集层为泥页岩夹多期薄层粉—细砂岩组合,长水平井轨迹优化调整难度大,继而影响油田开发效果。对长水平井轨迹调整成熟的井震结合分频属性融合技术、地震构造约束精细三维地质建模、轨迹与地层匹配法和曲线移位法进行阐述,其调整成功率分别为87.9%、88.3%、89.8%和92.5%。进一步对3种技术的适用范围、技术优势及局限性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复杂疑难井提出联合应用综合分析方法。对华池区中部268口水平井根据11项参数评价各类技术的应用效果,在传统录井导向技术基础上,增加1种井轨迹调整技术,油层钻遇率提升至79.4%,联合应用综合分析方法的油层钻遇率为8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庆城油田 延长组 长7段 页岩油 长水平井 轨迹调整 旋转导向 井震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姬塬油田红井子地区延长组长9油层组石油富集规律 被引量:12
2
作者 陈朝兵 朱玉双 +4 位作者 谢辉 张杰 王海华 程刚 徐森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58-765,共8页
通过测井分析、岩心观察、"四性关系"(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性)研究以及试油、试采数据分析,结合构造特征解析,总结了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红井子地区长9油层组的石油富集规律。长7烃源岩生成的油气以流体过剩压力为主要驱... 通过测井分析、岩心观察、"四性关系"(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性)研究以及试油、试采数据分析,结合构造特征解析,总结了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红井子地区长9油层组的石油富集规律。长7烃源岩生成的油气以流体过剩压力为主要驱动力,通过孔隙和裂缝运移至长9储层;长7烃源岩排烃强度有限、动力不足,使油气无法完全充满长9储层,而长9内部普遍发育的底水进一步阻碍了油气向下运移;长9顶部稳定发育的隔层为油气聚集提供了必要的遮挡条件,少部分油气在长9内部夹层发育部位聚集;在具备有效遮挡的条件下,受岩性与物性的控制,油气优先聚集在长91顶部物性条件好的储层中。从砂体顶面构造与试油、试采效果关系来看,构造起伏对长9油气聚集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层 烃源岩 石油富集规律 延长组 姬塬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塞地区长9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规律
3
作者 魏少妮 王熙熙 +5 位作者 刘志军 张晨 孟越 李永锋 胡桂林 张天杰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84-794,共11页
为探讨致密砂岩储层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对孔隙演化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延长组长9储层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铸体薄片、孔隙图像、粒度分析及物性测试等方法,根据孔隙类型占比,将储层划分为残余粒间孔主导型储层和溶蚀孔隙主导型储层... 为探讨致密砂岩储层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对孔隙演化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延长组长9储层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铸体薄片、孔隙图像、粒度分析及物性测试等方法,根据孔隙类型占比,将储层划分为残余粒间孔主导型储层和溶蚀孔隙主导型储层,研究其成岩作用特征及孔隙差异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早期机械压实作用导致储层的孔隙度显著降低,胶结作用进一步加剧储层致密化,溶蚀作用则通过溶解矿物中的不稳定组分,产生次生孔隙,从而改善储层的储集能力;残余粒间孔主导型储层的原始孔隙度较好,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造成的减孔效应显著;溶蚀孔隙主导型储层的原始孔隙度较差,在溶蚀作用过程中受到的增孔效应更显著,其次生孔隙的发育使得储层具备更有效的储集能力,成为相对更优质的储层。研究揭示了成岩作用对致密砂岩储层孔隙演化的差异机制,为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评价及甜点区优选提供了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组 成岩作用 孔隙演化 安塞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定量表征——以鄂尔多斯盆地新安边油田长7储层为例 被引量:33
4
作者 张浩 陈刚 +6 位作者 朱玉双 党永潮 陈娟 王恒力 斯扬 白超 李雪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2-119,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新安边油田长7致密油储层具有较好的开发潜力,由于微观孔隙结构研究的薄弱制约了致密油勘探开发进程,对后期开采具有较大影响。该文采用扫描电镜、铸体薄片、高压压汞、微纳米CT扫描等技术,对新安边油田长7致密油储层的储... 鄂尔多斯盆地新安边油田长7致密油储层具有较好的开发潜力,由于微观孔隙结构研究的薄弱制约了致密油勘探开发进程,对后期开采具有较大影响。该文采用扫描电镜、铸体薄片、高压压汞、微纳米CT扫描等技术,对新安边油田长7致密油储层的储集空间特征及微观孔隙结构参数进行定量表征。结果表明,长7致密油储层孔隙类型主要分为三类:粒间孔、溶孔、微裂缝。研究区发育大量纳米级孔喉,其对储层的储集及渗流能力具有较大贡献。依据不同样品的排驱压力划分:排驱压力小于1 MPa时,微米尺度孔隙丰富且连通性好,孔喉形态多为粗大管状、条带状,喉道半径主要集中在100~380 nm;排驱压力介于1~3 MPa之间,局部孔隙连通性好,纳米尺度孔喉多发育于粒内溶孔,孔喉形态表现为管束状、球状,喉道半径主要分布于75~250 nm;排驱压力大于3 MPa时,大量孤立的小球状孔喉聚集,垂向连通性差,仅局部微裂缝发育区提供储集空间,喉道半径主要集中为15~75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孔隙结构 高压压汞 纳米CT 致密油储层 长7储层 新安边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塞油田南部侏罗系古地貌与延安组油气成藏关系 被引量:14
5
作者 李永锋 代波 +7 位作者 怀海宁 曹丽 高冬 许兆林 牛海洋 侯涛 刘楠 范迪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86-493,共8页
为了解古地貌与油气成藏的关系,以安塞油田南部地区为例,利用该地区丰富的钻井与测井资料,采用印模法恢复了该地区侏罗纪古地貌形态,并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古地貌对延安组成藏的控制作用。安塞南部侏罗系主要发育河谷、陡坡和支沟3种... 为了解古地貌与油气成藏的关系,以安塞油田南部地区为例,利用该地区丰富的钻井与测井资料,采用印模法恢复了该地区侏罗纪古地貌形态,并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古地貌对延安组成藏的控制作用。安塞南部侏罗系主要发育河谷、陡坡和支沟3种古地貌单元:河谷主要发育于研究区西南地区,河谷走向近东西向,是由强烈的河谷下切作用形成的;陡坡为高地与古河谷之间的过渡地带,宽度为3.0~9.5 km,可进一步将其划分为陡坡区与缓坡区;支沟对延长组地层的冲蚀及对陡坡的支解起重要作用,使地层边缘发生破碎并形成坡咀。河道砂体及支沟是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陡坡区砂体为油气的有利储集体,而陡坡区内的有效构造圈闭或岩性上倾尖灭圈闭是安塞油田南部油气富集的潜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貌 油气富集 延安组 侏罗系 安塞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岭油田北三区延10油层注水开发中储层伤害研究 被引量:21
6
作者 朱玉双 李庆印 王小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63-268,共6页
马岭油田北三区延10油层粘土矿物主要成份依次为伊利石、伊/蒙混层、高岭石、绿泥石,对储层的潜在危害依次为伊利石、伊/蒙混层和高岭石所造成的水敏和速敏。本文利用马岭油田北三区延10油层真实砂岩模型进行的伤害研究表明,1)马岭油... 马岭油田北三区延10油层粘土矿物主要成份依次为伊利石、伊/蒙混层、高岭石、绿泥石,对储层的潜在危害依次为伊利石、伊/蒙混层和高岭石所造成的水敏和速敏。本文利用马岭油田北三区延10油层真实砂岩模型进行的伤害研究表明,1)马岭油田北三区延10油层存在弱速敏,临界速度的大小与渗透率呈正相关,一般渗透率越小,临界速度也越小。由于实际注入水的矿化度较实验用地层水的矿化度要低,故注水开发中的速敏伤害较实验结果要强。2)马岭油田北三区延10油层存在弱一中等程度的水敏,K+的存在和注入水盐度的提高会减轻水敏伤害的程度,注入水的盐度以5-10 g/L为宜。3)水敏伤害条件下的驱油效率较无水敏伤害条件下的驱油效率低11.35%,宏观波及系数也明显降低,从而降低了油层采收率。建议加强对马岭油田北三区延10油层注水开发中的储层保护研究,在注水开发中采取更有效的储层保护措施,以提高油层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土矿物 储层伤害 速敏 水敏 驱油效率 采收率 马岭油田北三区延10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塞油田改变相渗压裂液重复压裂现场先导试验 被引量:13
7
作者 翁定为 蒋廷学 +3 位作者 焦亚军 邱晓慧 张昊 吕旭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3-105,共3页
为提高安塞油田中、高含水井重复压裂的改造效率,首先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确定了中、高含水井的划分标准;然后对导致中、高含水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根据成因将安塞油田的中、高含水井分为3类,其中由于储层物性条件差而导致高含水的井占... 为提高安塞油田中、高含水井重复压裂的改造效率,首先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确定了中、高含水井的划分标准;然后对导致中、高含水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根据成因将安塞油田的中、高含水井分为3类,其中由于储层物性条件差而导致高含水的井占了绝大部分,而改造此类井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实施改变相渗压裂液重复压裂。以杏13- 08井为例,进行了改变相渗压裂液重复压裂方案设计,确定了改变相渗压裂液段的排量、用量和泵入次序。现场应用结果表明,改变相渗压裂液重复压裂效果良好,比采用常规压裂液的重复压裂井平均单井日增油量提高64.3%,且含水率较压裂前下降幅度大于10%,实现了稳水增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压裂 改变相渗 高含水 现场试验 数值模拟 安塞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靖安油田张渠一、二区长21^3沉积微相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陈永峤 靳文奇 +2 位作者 文志刚 汪凌霞 李友强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8年第4期43-46,58,共5页
从区域地质资料出发,利用岩石颜色、结构、沉积构造、砂体形态以及沉积层序等岩心相标志,结合测井曲线形态特征,研究靖安油田长213地层的沉积微相。研究表明,工区目的层是一套辫状河下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发育有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 从区域地质资料出发,利用岩石颜色、结构、沉积构造、砂体形态以及沉积层序等岩心相标志,结合测井曲线形态特征,研究靖安油田长213地层的沉积微相。研究表明,工区目的层是一套辫状河下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发育有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湾、水下天然堤以及水下决口扇等沉积微相,指出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砂体是本区占主导地位的骨架砂体,为进一步勘探和开发目的层提供了地质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辫状河三角洲 下三角洲平原 延长组 靖安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叠合盆地油气动力场划分及其与勘探的关系——以塔西南坳陷为例
9
作者 孙耀玺 庞雄奇 +6 位作者 成湘 金玉洁 王雷 陈君青 姜福杰 熊飞 杨高喜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5-192,共8页
塔西南坳陷构造复杂,对油气藏分布规律认识不清,油气成藏动力边界和油气藏类型不明,严重制约了油气藏高效勘探开发。文中以150余口井的岩心分析、高压压汞测试、镜质组反射率分析、岩电实验及测井解释等资料为基础,利用统计分析法、最... 塔西南坳陷构造复杂,对油气藏分布规律认识不清,油气成藏动力边界和油气藏类型不明,严重制约了油气藏高效勘探开发。文中以150余口井的岩心分析、高压压汞测试、镜质组反射率分析、岩电实验及测井解释等资料为基础,利用统计分析法、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法、束缚水饱和度法等方法,对油气藏类型进行了划分,并指出下步油气勘探思路。结果表明:1)塔西南坳陷主要发育4类油气藏,即常规油气藏、非常规油气藏、裂缝油气藏和地层不整合油气藏。2)浮力成藏下限对应埋深为4000 m、孔隙度为9.04%、镜质组反射率为0.62%;油气成藏底限对应埋深为9225~9785 m、临界孔喉半径为0.01μm、孔隙度为1.11%~1.36%。3)当埋深小于4000 m时,油气勘探应集中于圈闭构造高点;当埋深在4000~9225 m时,油气勘探应集中于斜坡等“甜点区”;当埋深大于9225 m时,油气勘探风险较大,须谨慎开采。研究结果可为塔西南坳陷油气勘探开发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力成藏下限 油气成藏底限 油气动力场划分 埋深 塔西南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层自生弱酸解堵技术在安塞低渗透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谭俊领 解立春 +3 位作者 吕亿明 徐春梅 陈荣环 王兴宏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28-331,共4页
本文报道的地层自生弱酸解堵液由稀盐酸、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及碱组成,按双液法工艺注入,前二组分为A液,后二组分为B液。实验考察了产CO2气,反应热升温及表面活性剂的降压作用,指出了盐酸和碳酸的酸化和硫酸盐垢转变为碳酸盐垢的作用。... 本文报道的地层自生弱酸解堵液由稀盐酸、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及碱组成,按双液法工艺注入,前二组分为A液,后二组分为B液。实验考察了产CO2气,反应热升温及表面活性剂的降压作用,指出了盐酸和碳酸的酸化和硫酸盐垢转变为碳酸盐垢的作用。用清水、污水配制的溶液,反应升温、生成气体量及沉淀量大体相同。在被严重污染的岩心中,在46℃下注入A、B两液两个循环段塞共0.5 PV,测得注入压力逐渐下降。2004年8月在低渗透的安塞油田两口注水井,以盐酸浓度不同(15%和8%)、隔离液不同(2和3 m3)的注入工艺实施地层自生弱酸解堵,共注入3个循环段塞,一口井施工完全失败,注不进水,另一口井油套压均下降,注水量大增,有效期为40天。2005年10月按成功井例的施工工艺,即盐酸浓度大,隔离液量小,A、B量小,交替次数多,在另外两口注水井施工,均获得降压增注的效果,但有效期仍不长(40、35天)。图3表4参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生弱酸 解堵 降压增注 注水井 双液法注入 段塞组成 低渗透油藏 安塞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塞特低渗透油田微生物驱先导试验 被引量:10
11
作者 刘建英 申坤 +2 位作者 黄战卫 怀海宁 陈富林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34-636,共3页
为提高安塞特低渗透油田采收率,有针对性地应用微生物驱油技术,经室内研究和评价确定合理注入方案,开展矿场先导试验,试验井组含水上升率得到控制,综合递减率下降,试验取得成功,成为长庆油田特低渗透油田微生物驱油成功应用的先例。
关键词 安塞油田 低渗透油田 微生物驱油 先导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庆低渗透油藏地层结垢防治技术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永太 高毅 温哲豪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9-184,共6页
注水开发的长庆低渗油藏地层结垢严重,20世纪90年代通过钻10口结垢检查井揭示了地层结垢特点,据此开发了依次注入吸附型防垢剂和螯合型除垢剂的地层清防垢技术。所用防垢剂是含铁离子稳定剂的膦酸盐复配物NTW-3,在油砂上吸附后可长... 注水开发的长庆低渗油藏地层结垢严重,20世纪90年代通过钻10口结垢检查井揭示了地层结垢特点,据此开发了依次注入吸附型防垢剂和螯合型除垢剂的地层清防垢技术。所用防垢剂是含铁离子稳定剂的膦酸盐复配物NTW-3,在油砂上吸附后可长期起防垢作用,工作液浓度一般不低于1%。所用除垢剂有主要针对钙垢的CQ-1和后期的CQ-3,主要针对钡锶垢的Remval Ba,工作液浓度一般不低于10%,前者应较高,后者应较低。1991~2006年在47口油井实施注入NTW-3+CQ-3(或CQ-1)或+Removal Ba的清防垢作业,42口井增油,有效期平均11.4月,详细介绍了4个井例,包括2口中等和中低渗井和2口特低渗井。特低渗西峰油田2001年开始注水,注水压力高达11.5~15.0MPa,注水半年后注水井吸水指数下降;岩心实验表明注入0.05%NTW-3+10%Removal Ba或CQ-3可解堵,2002-2004年在6口注水井实施清防垢解堵,使吸水指数趋于稳定,有2口井的有效期超过2年。图3表5参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结垢 钙垢 钡锶垢 防垢剂 除垢剂 采油井 注水井 清防垢技术 低渗透油藏 长庆油田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塞油田致密砂岩井体积压裂现场先导试验 被引量:7
13
作者 姬伟 申坤 +4 位作者 张育超 牛萌 折立军 王海强 陈刚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3-86,共4页
安塞油田属典型的"低压、低渗、低产"致密砂岩油藏,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新投产油井需要通过压裂改造方能建产。随着油田的开发,受闭合压力影响,迫使油井需进行二次或三次压裂改造恢复其生产能力。受选井条件限制,常规增产... 安塞油田属典型的"低压、低渗、低产"致密砂岩油藏,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新投产油井需要通过压裂改造方能建产。随着油田的开发,受闭合压力影响,迫使油井需进行二次或三次压裂改造恢复其生产能力。受选井条件限制,常规增产措施后增油幅度小,压裂后很难形成新的裂缝,导致油井措施后有效期短。以安塞油田杏18-A为例,以"大液量、大排量、大砂量、低砂比"的工艺体系开展了混合水体积压裂先导探索试验,并配合开展了微地震裂缝监测。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较常规压裂而言,该工艺形成的裂缝体积增大了126.7%,平均单井日增油提高1.7倍,在储层重复压裂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改造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积压裂 致密砂岩油藏 现场试验 微地震监测 安塞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驱油菌株提高安塞低渗透油田采收率实验 被引量:5
14
作者 赵文 杨剑 +3 位作者 黄先利 肖新安 金兴玉 陈富林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99-702,共4页
从安塞油藏环境中分离到两种高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优良驱油菌株,经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DN001和枯草芽孢杆菌DN002.通过室内和现场试验评价了驱油微生物及其复合菌株降低表面张力和界面张力的能力、对原油的乳化性能以及对当地油藏的环境... 从安塞油藏环境中分离到两种高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优良驱油菌株,经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DN001和枯草芽孢杆菌DN002.通过室内和现场试验评价了驱油微生物及其复合菌株降低表面张力和界面张力的能力、对原油的乳化性能以及对当地油藏的环境适应性。结果表明,复合菌株发酵液可将水的表面张力从72 m N/m降低到25.1 m N/m,并且发酵液的油水界面活性较高,平衡界面张力为0.954 3 m N/m.筛选的微生物菌体在安塞油田油藏环境中可大量繁殖。室内驱油模拟实验表明,经复合微生物驱替作用后,采收率可提高17.38%,说明筛选的菌株驱油性能较强,微生物驱油室内评价结果为其在安塞油藏现场应用提供了可靠的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塞低渗透油藏 复合驱油菌 铜绿假单胞菌 枯草芽孢杆菌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塞油田采出水腐蚀性及缓蚀处理 被引量:8
15
作者 解立春 赵金玲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27-231,共5页
安塞油田采出污水回注处理系统的腐蚀日趋严重。该油田污水产出点分散,污水含油、机杂、细菌多,某些站点含硫化氢多。室内静态测试和现场在线实时检测结果表明,不同站点污水的腐蚀性大小不同,Z集油站最严重,X集油站次之。对污水腐蚀因... 安塞油田采出污水回注处理系统的腐蚀日趋严重。该油田污水产出点分散,污水含油、机杂、细菌多,某些站点含硫化氢多。室内静态测试和现场在线实时检测结果表明,不同站点污水的腐蚀性大小不同,Z集油站最严重,X集油站次之。对污水腐蚀因素即溶解氧、二氧化碳、硫化氢、氯离子、温度、pH值及细菌等作了一般性讨论,确定了各个站点的腐蚀因素,包括细菌腐蚀特别是SRB腐蚀、二氧化碳腐蚀、氯离子参与的腐蚀及垢下腐蚀等。为了控制污水处理系统的腐蚀,筛选出了缓蚀剂AD43-1,该剂为含氮长链化合物、烷基磷酸酯、含羧基螯合剂的复合物,加量为30 mg/L;又筛选出了杀菌剂AD52-168(溴基大环化合物和双氮基大分子等的复配物)和QD-707(活性氯和二硫氰基甲烷的复合物),以60 mg/L的加量交替使用,使用周期7天,在W1转油站则使用次氯酸钠发生器杀菌。采用这些杀菌、缓蚀措施后,Z、X、W集油站及W1转油站的污水腐蚀速率均降至0.07 mm/a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采出水 原油集输 回注污水处理 腐蚀因素 腐蚀控制 缓蚀剂 杀菌剂 安塞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田配电网负荷特性研究与无功优化补偿实践 被引量:4
16
作者 赵树仁 秦冰 +3 位作者 刘兴伟 徐永玲 王崇宁 沙宇恒 《陕西电力》 2010年第11期32-36,共5页
油田配电网的负荷多为感应电机类负荷,无功负荷大,功率因数低,无功功率对油田配电网运行的影响很大。根据抽油机有功功率近似正弦曲线变化而无功功率基本不变的特点,指出不能依据功率因数来投切补偿电容器,提出了油田配电网抽油机无功... 油田配电网的负荷多为感应电机类负荷,无功负荷大,功率因数低,无功功率对油田配电网运行的影响很大。根据抽油机有功功率近似正弦曲线变化而无功功率基本不变的特点,指出不能依据功率因数来投切补偿电容器,提出了油田配电网抽油机无功分散补偿、配电变压器低压侧固定分组补偿等系列补偿方案。选取1条典型配电网线路,采用优化补偿软件进行计算,按计算结果对油田配网馈线实施了补偿。建立了油田配电网无功监测试验系统,通过对无功补偿前后测量数据的比较,验证了补偿方法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 配电网 负荷特性 无功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塞油田水平井水力喷射分段压裂技术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军锋 景小龙 +6 位作者 孙成 兀凤娜 金莉 周立军 唐锰 严志明 柴小勇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3年第4期45-49,共5页
安塞油田三叠系存在"低渗、低压、低产"等地质特征,传统压裂工艺一般压裂1~2层,平均单井日产液量3.5 m3左右,单井改造效果较差,且选用直嘴+封隔器的简单压裂管柱施工,施工周期一般在10天左右,施工周期较长。安塞油田引进了... 安塞油田三叠系存在"低渗、低压、低产"等地质特征,传统压裂工艺一般压裂1~2层,平均单井日产液量3.5 m3左右,单井改造效果较差,且选用直嘴+封隔器的简单压裂管柱施工,施工周期一般在10天左右,施工周期较长。安塞油田引进了水平井水力喷射分段压裂技术,对水平井水力喷射分段压裂机理、水力喷射及分层压裂中诸多参数进行了优化,并在现场进行了试验。2011—2012年此项技术在安塞油田成功应用22井次。该技术施工针对性强,工艺简单方便,适用各种完井方式及固井质量差的井况,为安塞油田及其它区块储层低渗油气藏水平井水力喷射及压裂改造工艺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安塞油田 水力喷射 分段压裂 现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安塞油田加密区单井产能工艺试验 被引量:1
18
作者 姬伟 毕凯 +2 位作者 李荣 肖宗政 赵乐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1-44,共4页
安塞油田属开发30年"低压、低渗、低产"老油藏,目前年产300×10~4t。但近年来随着老区不断加密,地下井网及水驱控制储量不断发生变化,剩余油受裂缝影响主要在侧向富集,剖面上单砂体动用严重不均,Ⅱ+Ⅲ类储层动用比例低。... 安塞油田属开发30年"低压、低渗、低产"老油藏,目前年产300×10~4t。但近年来随着老区不断加密,地下井网及水驱控制储量不断发生变化,剩余油受裂缝影响主要在侧向富集,剖面上单砂体动用严重不均,Ⅱ+Ⅲ类储层动用比例低。为提高加密区新建单井产能,文章从射孔段优化、提高裂缝穿透比、增加铺砂浓度、多缝压裂增加泄油面积等方面进行探索,试验了定面射孔+变排量压裂、多级加砂压裂、水力喷射定点压裂等针对不同储层特征的特色工艺对剩余油进行挖潜。结合新型稠化水压裂液体系,结果表明,定面射孔+变排量工艺针对上下隔层地应力差值小的薄油层或底水油层,斜井多段压裂在井斜角大、井斜方位有利时针对厚度较大且不具备泥岩隔层遮挡条件油层,多级加砂压裂对油层厚度大的能充分改造,定点射孔压裂对水洗特征明显且不规则的油井具有较好的工艺适应性和改造优势,因地制宜地选择特色工艺,改造后平均单井初期产能相比同类井常规改造提高0.45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塞油田 加密井 单井产能 定面射孔 多级加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循环利用环保型压裂液在安塞油田丛式井组的应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坤 赵晨君 陈刚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8-100,7,共3页
安塞油田地处干旱地区,水资源匮乏,传统的胍胶压裂液技术的压后返排液通常采取集中物化处理,不仅增加油田作业成本,浪费水资源,而且有潜在的环境污染危险,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环保压力。基于此研发一套用于井组压裂改造的可循环利用环保型... 安塞油田地处干旱地区,水资源匮乏,传统的胍胶压裂液技术的压后返排液通常采取集中物化处理,不仅增加油田作业成本,浪费水资源,而且有潜在的环境污染危险,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环保压力。基于此研发一套用于井组压裂改造的可循环利用环保型压裂液体系,该体系具有现场直接混配,连续施工,返排液可循环利用的技术特点,2015年在安塞油田完成67个丛式井组共计315口井的现场应用,实现了油田开发"节能降耗、绿色环保、节本增效"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组 压裂液 循环利用 绿色环保 安塞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微观结构特征及分类评价——以鄂尔多斯盆地南梁油田长9储层为例 被引量:17
20
作者 吴云飞 刘成林 +6 位作者 冯小龙 祁小庆 冯德浩 许诺 范立勇 李国雄 卢振东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6-253,300,共9页
致密砂岩微观结构控制着储层的储集和渗流能力,对油气的勘探与开发至关重要。文中以鄂尔多斯盆地南梁油田长9储层为例,运用核磁共振、高压压汞、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等手段刻画了致密砂岩储层的微观结构特征,采用分形理论将致密砂岩储层... 致密砂岩微观结构控制着储层的储集和渗流能力,对油气的勘探与开发至关重要。文中以鄂尔多斯盆地南梁油田长9储层为例,运用核磁共振、高压压汞、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等手段刻画了致密砂岩储层的微观结构特征,采用分形理论将致密砂岩储层孔隙分为大孔(孔隙半径大于0.10μm)、中孔(孔隙半径介于0.01~0.10μm)和小孔(孔隙半径小于0.01μm),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致密砂岩储层分类评价。结果表明:强烈的压实作用是致密砂岩储层普遍致密化的原因,在强烈压实作用的基础上,胶结作用加剧了储层的致密化,而溶蚀作用则改善了储层的品质;在致密砂岩储层中,不仅不同储层之间差异性较大,而且同一储层内部的微观结构也非常复杂;随着孔隙半径的增大,孔隙的非均质性逐渐增强,其中大孔控制着储层的物性;根据大孔孔隙度,将致密砂岩储层分为3类。将高压压汞、核磁共振、分形理论相结合,能够定量地表征致密砂岩储层的微观特征,进而确定影响储层品质的关键因素,为致密砂岩储层分类评价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储层 储层分类评价 分形理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