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地块基底研究新的思考与认识 被引量:17
1
作者 张成立 苟龙龙 +2 位作者 白海峰 胡漾 武春英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2-184,I0057-I0083,共50页
鄂尔多斯地块基底岩芯岩石组合、花岗片麻岩的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和全岩Nd同位素组成以及航磁异常和地壳速度结构特征表明,该地块中部沿大同-华池基底断裂带存在一航磁异常梯度带,沿该带南缘发育一条2.2~2.0Ga古元古代弧岩浆活动带... 鄂尔多斯地块基底岩芯岩石组合、花岗片麻岩的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和全岩Nd同位素组成以及航磁异常和地壳速度结构特征表明,该地块中部沿大同-华池基底断裂带存在一航磁异常梯度带,沿该带南缘发育一条2.2~2.0Ga古元古代弧岩浆活动带,并经历了1.96~1.85Ga的变质作用改造,与东缘中部带古元古代中晚期构造演化过程一样,可能代表该地块内部古元古代中晚期形成的一条构造活动带。该活动带以北为东西向展布的正航磁异常带,基底由混合岩化的变泥质和杂砂质片麻岩、片岩及大理岩和石英岩等变质表壳岩和一些花岗片麻岩类构成,记录了新太古代末~2.50Ga和古元古代中期2.2~2.0Ga两期岩浆活动及古元古代末期1.95~1.85Ga变质作用等地质事件,为一主要由新太古代陆壳物质构成的陆块。活动带南部为北东向不规则正、负相间航磁异常带,基底除少量副变质岩外,多为花岗片麻岩类,记录了古元古代中期2.2~2.0Ga岩浆热事件以及1.95~1.85Ga的变质作用改造,除新太古代物质外,还存在古、中太古代陆壳物质,是由一定规模中太古代和部分古太古代陆壳物质以及新太古代新生陆壳添加构成的古老地块。因此,鄂尔多斯地块中部沿大同-华池断裂带成为分割该地块一条重要分界带,其北部地块与其北缘孔兹岩带构成同一构造带,可能代表新太古代陆壳基底之上于古元古代晚期发育的一条大陆边缘活动带。南部则为古、中太古代陆壳与新太古新生陆壳增生而成的古老地块,代表鄂尔多斯地块古老基底陆壳的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组成与性质 构造分区 鄂尔多斯地块 华北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制备表面聚合物接枝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 被引量:3
2
作者 夏烈文 吕宝强 +3 位作者 刘凡 刘钟燕 李静 罗军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36-741,共6页
为制备表面具有柔性高分子链的磁性微球,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具有超顺磁性的Fe3O4纳米微球,用KH550对Fe3O4纳米微球进行化学改性得到表面氨基化的Fe3O4纳米微球,与2-溴代异丁酰溴反应后制得含有引发官能团的Fe3O4纳米微球,随后将含溴... 为制备表面具有柔性高分子链的磁性微球,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具有超顺磁性的Fe3O4纳米微球,用KH550对Fe3O4纳米微球进行化学改性得到表面氨基化的Fe3O4纳米微球,与2-溴代异丁酰溴反应后制得含有引发官能团的Fe3O4纳米微球,随后将含溴的Fe3O4纳米微球与小分子单体与之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法共聚。测试结果表明聚合物链成功地接枝到了Fe3O4纳米微球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3O4微球 KH550 ATRP 接枝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吕梁地区汉高山群火山岩成因及其形成环境 被引量:3
3
作者 雷天 张成立 +2 位作者 白海峰 刘欣雨 杨欢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65-481,共17页
吕梁地区汉高山群火山沉积岩是华北克拉通中部带中部中元古代初期火山-沉积记录,其成因及形成环境研究对认识华北克拉通结晶基底固结后地质演化有重要意义。该群火山岩为拉斑玄武系列安山岩,SiO_(2)(54.68%~56.19%)略低,有较高的MgO(4.9... 吕梁地区汉高山群火山沉积岩是华北克拉通中部带中部中元古代初期火山-沉积记录,其成因及形成环境研究对认识华北克拉通结晶基底固结后地质演化有重要意义。该群火山岩为拉斑玄武系列安山岩,SiO_(2)(54.68%~56.19%)略低,有较高的MgO(4.97%~6.16%,Mg;=49.4~53.8)及Cr(165×10^(-6)~174×10^(-6))和Ni(31.1×10^(-6)~34.2×10^(-6))含量,高TiO_(2)(1.34%~1.40%),TFeO/MgO=1.70~2.03,富集LREEs和Ba、U、K等LILEs,亏损Nb、Ta、Ti等HFSEs,与弧岩浆地球化学特征类似。它们的ε;(t)偏负且变化小(-4.48~-4.31),T;=2509~2520 Ma,其高的Ba/Th和低的(La/Sm);说明它们源自受板片俯冲流体改造的岩石圈地幔,地幔改造为新太古代大洋板片消减所致。结合邻区小两岭组火山岩和华北克拉通南部熊耳群火山岩也显示弧岩浆地球化学特征,且Sr-Nd同位素组成揭示源自新太古代板片俯冲改造的岩石圈地幔,与同期基性岩墙群一道代表板内伸展环境岩浆活动的产物,而非为弧岩浆活动的记录,代表了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初期转入大陆伸展拉张环境,首套火山沉积建造,是全球Columbian超大陆裂解初期在华北地块的物质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高山群 安山岩 伸展背景 大陆岩石圈地幔 吕梁地区 华北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海相油气勘探思路与选区评价建议 被引量:22
4
作者 梁兴 马力 +1 位作者 吴少华 雷广才 《海相油气地质》 2001年第3期1-16,共16页
南方海相地层分布区具有优越的原始成油气地质条件,但经后期强烈的构造运动改造,原始海相含油气系统遭受强烈的“质”、“量”、“位”、“体”改造,其最终成藏与定位条件十分复杂,如何寻找海相油气保存单元和取得反映海相内幕构造的地... 南方海相地层分布区具有优越的原始成油气地质条件,但经后期强烈的构造运动改造,原始海相含油气系统遭受强烈的“质”、“量”、“位”、“体”改造,其最终成藏与定位条件十分复杂,如何寻找海相油气保存单元和取得反映海相内幕构造的地震资料已成为当前海相油气评价与勘探的首要任务。以近期油气勘探与评价的新进展为依据,从后期改造的复杂性与不均衡性分析出发,提出南方海相勘探要先易后难。首先从目前地震勘探可以清楚揭示构造面貌和圈闭条件的中生界入手,即在构造挤压盆地持续性保存单元和晚期伸展盆地重建型保存单元之中生界寻找晚期成藏的外生型海相烃源油气藏,并在其中取得海相油气藏重大突破后才逐步探索海相内幕构造油气藏,并提出把白垩系—下第三系区域盖层封闭的保存单元作为南方海相优选的油气勘探目标靶区,海相晚期、混源、次生油气藏可能是最易突破的勘探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地层 油气藏 类型 保存条件 油气勘探 勘探方针 远景评价 华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