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志靖—安塞地区延长组10段油气成藏过程分析
1
作者 吴悠 陈一博 +2 位作者 胥中义 席明利 罗顺社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4,60,I0003,I0004,共15页
鄂尔多斯盆地志靖—安塞地区延长组油气资源丰富,深层延长组10段(长10段)油气勘探取得突破,但油气成藏过程复杂。根据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显微荧光观察、显微荧光光谱分析、显微测温分析及油包裹体最小捕获压力恢复结果等,结合单井... 鄂尔多斯盆地志靖—安塞地区延长组油气资源丰富,深层延长组10段(长10段)油气勘探取得突破,但油气成藏过程复杂。根据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显微荧光观察、显微荧光光谱分析、显微测温分析及油包裹体最小捕获压力恢复结果等,结合单井埋藏史—热演化史、生排烃过程和油气运移特征,明确志靖—安塞地区长10段油气充注期次及成藏时间,恢复不同期次油气充注时的古温压条件,分析研究区油气成藏过程。结果表明:志靖—安塞地区长10段发育三期油气充注,分别为151.8~139.0、129.5~123.8和120.0~100.1 Ma,成藏时间主要处于白垩世中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志靖—安塞地区长9段烃源岩开始生排烃,地层发育弱超压,油气自上而下运移至长10段,形成第一期油充注;早白垩世中期,长7、长9段烃源岩进入生排烃高峰,地层发育超压—强超压,在异常高压的驱动下,油气通过叠置砂体和裂缝持续自上而下向长10段充注;在研究区东、西部异常压力差和构造高差的控制下,油气自西向东于构造高部位及有利砂体区聚集成藏。该结果对志靖—安塞地区延长组拓展深层油气勘探领域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油气充注 成藏过程 长10段 延长组 志靖—安塞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驱水岩反应与沥青质沉积对低渗储层孔喉结构的影响
2
作者 张益 朱鹏宇 +5 位作者 叶小闯 张斌 阳生国 姚斌 强科文 刘峰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3-103,共11页
为揭示CO_(2)驱油过程中沥青质沉积和CO_(2)-水岩反应耦合作用下对储层孔喉物性的作用机理,以碳酸水、原油、CO_(2)作为流体介质对岩心进行驱替实验,并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实验前后岩心样品进行了T_(2)谱扫描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沥青质... 为揭示CO_(2)驱油过程中沥青质沉积和CO_(2)-水岩反应耦合作用下对储层孔喉物性的作用机理,以碳酸水、原油、CO_(2)作为流体介质对岩心进行驱替实验,并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实验前后岩心样品进行了T_(2)谱扫描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沥青质沉积主要影响弛豫时间为1~1000 ms的中大孔喉,水岩反应主要影响0.01~100 ms的中小孔喉;在变温条件下,水岩反应在物性变化中起主导作用,随着温度升高,水岩反应加剧、沥青质沉积量减少,洗油后岩心物性得到改善(渗透率比值114.97%);在变压条件下,沥青质沉积主导储层物性变化,随着压力上升,沥青质沉积量增大,碱长石溶解趋势降低,整体物性变差(渗透率比值93.28%);随着实验时间增加,CO_(2)持续通入下,沥青质沉积量与矿物溶解量持续增加,水岩反应对储层的改善作用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替 沥青质沉积 CO_(2)-水岩反应 孔喉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8油层组物源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肖玲 胡榕 +2 位作者 周树勋 陈文龙 李涛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4-203,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沉积物来源,尤其是西部物源争议较大。为探究陇东地区延长组中长8油层组的物源,对陇东地区周缘母岩的特征、碎屑岩中轻重矿物和岩屑组合特征,以及古水流和稀土元素对比分析,对研究区长8油层组的物源进行了总...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沉积物来源,尤其是西部物源争议较大。为探究陇东地区延长组中长8油层组的物源,对陇东地区周缘母岩的特征、碎屑岩中轻重矿物和岩屑组合特征,以及古水流和稀土元素对比分析,对研究区长8油层组的物源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研究区长8油层组轻矿物、岩屑、重矿物物源分区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油层组受多个物源控制,主要为西南和东北物源,次要为西北、西部和南部物源,各个物源在樊家川-华池-安置农场一带汇聚;延长期沉积走廊与鄂尔多斯盆地具有一定的连通性,西部物源供给以河西走廊源区为主,海源古隆起为辅,二者叠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分析 长8油层组 陇东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致密油井间干扰分析及井间距优化
4
作者 任佳伟 白晓虎 +3 位作者 唐思睿 陈军斌 董奇 余金柱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71-280,共10页
随着新井加密以及老井重复压裂的实施,井间距缩小、单井改造规模扩大,井间干扰程度高,严重影响压裂效果及产量。为解决井间干扰程度评价及预防控制等问题,应用地质工程一体化模拟技术,综合利用三维位移不连续裂缝扩展方法及嵌入式离散... 随着新井加密以及老井重复压裂的实施,井间距缩小、单井改造规模扩大,井间干扰程度高,严重影响压裂效果及产量。为解决井间干扰程度评价及预防控制等问题,应用地质工程一体化模拟技术,综合利用三维位移不连续裂缝扩展方法及嵌入式离散裂缝技术,建立水平井组地质工程一体化模拟模型,评价单井及井组压裂改造后动用范围,开展井间干扰程度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基质渗透率高于0.3×10^(-3)μm^(2)、裂缝半长大于100 m、裂缝间距小于40 m,压裂改造范围明显变大,井间干扰程度越明显;(2)随着井间距增加,井间干扰程度不断变弱,当井间距增加到400 m时,井间干扰对单井最终可采储量(EUR)的影响可以忽略;(3)当井间距大于400m时,井组累计产油量降低幅度变大,需要优化合理井间距来平衡区块采收率和单井累计产油量的关系。研究结果可为井距优化及重复压裂技术应用提供有效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水平井 地质工程一体化 井间干扰 井间距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地区长61致密砂岩储层成岩特征与孔隙度定量恢复 被引量:16
5
作者 王继伟 朱玉双 +3 位作者 饶欣久 周树勋 吴英强 杨红梅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4-43,共10页
在对大量岩心和薄片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扫描电镜、阴极发光、高压压汞等实验手段,系统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地区长61储层的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并进一步对孔隙演化进行了定量恢复。结果表明:胡尖山地区长61储层整体处... 在对大量岩心和薄片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扫描电镜、阴极发光、高压压汞等实验手段,系统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地区长61储层的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并进一步对孔隙演化进行了定量恢复。结果表明:胡尖山地区长61储层整体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主要经历了压实—压溶、胶结、溶蚀等成岩作用,且不同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孔隙发育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压实作用破坏了大量原生粒间孔,是导致研究区储层致密最主要的因素,孔隙度平均减少了18.41%,孔隙空间损失率达56.62%;胶结作用次之,在堵塞了孔隙空间的同时也一定程度地增强了颗粒的抗压实强度,孔隙度平均降低了10.38%,孔隙空间损失率达19.78%;溶蚀作用使碎屑颗粒及填隙物等不稳定组分溶解而产生大量的次生孔隙,从而改善了储层物性,增加的孔隙度平均为2.26%。根据成岩作用对物性的影响,结合测井响应特征,将该区长61致密砂岩储层划分出绿泥石膜剩余粒间孔相、剩余粒间孔相、长石溶蚀相、黏土矿物胶结相、碳酸盐胶结相及压实相等6种成岩相带,绿泥石膜剩余粒间孔相是研究区最有利的油气储集相带,剩余粒间孔相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孔隙度定量恢复 有利成岩相带 长61储层 胡尖山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评价油气水集输管道的均匀腐蚀缺陷 被引量:11
6
作者 曾维国 李曙华 +1 位作者 李岩 范峥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50-56,共7页
利用多相动态腐蚀检测装置测定不同工况下油气水集输管道的均匀腐蚀速率,以此结果为样本建立径向基函数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对管道均匀腐蚀缺陷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当以硫化氢含量、二氧化碳含量、水含量、钙离子含量、镁离子含量... 利用多相动态腐蚀检测装置测定不同工况下油气水集输管道的均匀腐蚀速率,以此结果为样本建立径向基函数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对管道均匀腐蚀缺陷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当以硫化氢含量、二氧化碳含量、水含量、钙离子含量、镁离子含量、氯离子含量、温度、压力、流速等为输入信号,以管道均匀腐蚀速率为输出信号时,9-29-1型径向基函数人工神经网络结构合理且准确度良好,经过4450次迭代后,预测模型的均方误差为0.0009,小于允许收敛误差限0.0010,在训练阶段、验证阶段与测试阶段线性拟合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93、0.973、0.969,预测值和期望值具有较高相关性,同时还依据该模型找出了9段存在均匀腐蚀风险的管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水集输管道 径向基函数 人工神经网络 预测 均匀腐蚀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低伤害无返排胍胶压裂液在致密油储层中的应用 被引量:6
7
作者 王涛 李成政 +2 位作者 肖旭峰 王尚卫 于海洋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4-101,共8页
致密油储层采用常规胍胶压裂液施工时存在返排率低、对储层伤害大以及返排液处理成本较高等问题,为此,以多元改性胍胶HPG-GX、阴离子表面活性剂YSN-1以及复合破胶剂FP-3为主要处理剂,研制了一套适合致密油储层的新型低伤害无返排胍胶压... 致密油储层采用常规胍胶压裂液施工时存在返排率低、对储层伤害大以及返排液处理成本较高等问题,为此,以多元改性胍胶HPG-GX、阴离子表面活性剂YSN-1以及复合破胶剂FP-3为主要处理剂,研制了一套适合致密油储层的新型低伤害无返排胍胶压裂液体系,并对其综合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压裂液体系具有较好的耐温抗剪切性能和滤失性能,能够满足压裂施工的基本需求;并且当复合破胶剂FP-3的加量为0.15%时,即可使压裂液体系迅速破胶,破胶液的黏度和界面张力较低,残渣含量较少,破胶液对天然岩心的基质渗透率伤害率小于15%,具有低伤害的特点;此外,破胶液作为渗吸液可使天然岩心的渗吸采收率达到28.6%,渗吸驱油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羟丙基胍胶压裂液的破胶液.WQ-11井采用新型低伤害无返排胍胶压裂液体系压裂后,日产油量和累计增油量明显高于同区块内使用常规羟丙基胍胶压裂液的WQ-03井,达到了良好的压裂增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储层 胍胶压裂液 无返排 渗吸驱油 低伤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新安边地区长7页岩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被引量:10
8
作者 肖玲 胡榕 +2 位作者 韩永林 雷宁 陈曦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84-293,共10页
研究鄂尔多斯盆地新安边地区西部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页岩油砂岩储层渗流能力与孔隙结构之间的关系。采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恒速压汞及核磁共振等测试技术,对新安边地区西部长7页岩油储层的物性、孔隙结构进行定性-定量研究... 研究鄂尔多斯盆地新安边地区西部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页岩油砂岩储层渗流能力与孔隙结构之间的关系。采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恒速压汞及核磁共振等测试技术,对新安边地区西部长7页岩油储层的物性、孔隙结构进行定性-定量研究。结果表明:长7储层的主要储集砂体类型为浊流砂体及三角洲前缘砂体,以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为主,粒度较细,储层致密、面孔率低,粒间孔及长石溶孔为最重要的孔隙类型;长7储层具有排驱压力较大、中值压力大、中值半径小等特点;不同物性储层的孔隙大小及分布差异不大,但喉道大小及分布差异相对较大;储层中纳米级喉道和亚微米级喉道控制着可动流体,随着渗透率的增大,开发潜力增大。长7储层孔隙结构的多样性及不均一性是导致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浊流砂体的孔隙结构好于三角洲前缘砂体,喉道半径控制着储层的渗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喉道半径 页岩油储层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坡背景下沉积物变形构造时空展布规律——以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长7油层组为例 被引量:5
9
作者 何维领 罗顺社 +3 位作者 李昱东 吴悠 吕奇奇 席明利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2-72,共11页
为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长7油层组沉积物变形构造时空展布规律,对盆地西南部镇原地区20口井的岩心进行了精细观察与描述,综合分析了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形态特征和形成机制,共识别出7种常见的沉积物变形构造类型,即滑塌变形、液化卷曲变形、... 为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长7油层组沉积物变形构造时空展布规律,对盆地西南部镇原地区20口井的岩心进行了精细观察与描述,综合分析了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形态特征和形成机制,共识别出7种常见的沉积物变形构造类型,即滑塌变形、液化卷曲变形、泥质撕裂屑、液化砂岩脉、球枕构造、火焰构造和重荷模等。垂向上,沉积物变形构造在长72小层最为发育,长71小层次之,长73小层较少;平面上,在镇原地区中部集中发育,西部和东部局部发育。斜坡背景下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形成机制和展布规律为:①盆山耦合激活了沉积物变形构造的触发因素;②湖进与湖退转换期是沉积物变形构造最为集中发育的阶段;③不同类型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分布与坡折带的发育关系密切,随着向半深湖—深湖沉积区推进,其类型发生规律性演化。该研究成果对于探讨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分布模式、重力流砂体分布预测及事件沉积等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变形构造 火焰构造 分布模式 长7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疏水单体对PAM的协同增效作用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冯新根 王磊 +3 位作者 赵文 苗林 赖小娟 杨旭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4-218,228,共6页
以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十八烷基二甲基烯丙基氯化铵(ODAAC)和十八烷基甲基丙烯酸酯(SMA)为单体,通过水溶液聚合分别制备4种聚丙烯酰胺(PAM),通过红外对其结构、抗盐性能、热稳定性和流变性能... 以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十八烷基二甲基烯丙基氯化铵(ODAAC)和十八烷基甲基丙烯酸酯(SMA)为单体,通过水溶液聚合分别制备4种聚丙烯酰胺(PAM),通过红外对其结构、抗盐性能、热稳定性和流变性能进行表征及测试。结果表明,单体都参与了聚合反应。0.35%的五元PAM(AM+AA+AMPS+ODAAC+SMA)在80 000μg/g矿化水和10%氯化钙溶液中的黏度分别达到78 m Pa·s和60 m Pa·s,证明ODAAC对PAM的抗盐起主要作用,与SMA在抗盐方面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同时ODAAC和SMA对PAM的热稳定性和耐温耐剪切性能都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M 溶解 抗盐 流变 协同增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压压汞和核磁共振的致密砂岩渗透率预测 被引量:13
11
作者 程辉 王付勇 +1 位作者 宰芸 周树勋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2-132,共11页
分析影响致密砂岩渗透率的主控因素并准确预测致密砂岩渗透率对致密油气藏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砂岩为研究对象,基于高压压汞和核磁共振对致密砂岩渗透率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分别评价并优选了更适用于致密砂岩... 分析影响致密砂岩渗透率的主控因素并准确预测致密砂岩渗透率对致密油气藏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砂岩为研究对象,基于高压压汞和核磁共振对致密砂岩渗透率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分别评价并优选了更适用于致密砂岩的基于高压压汞和核磁共振的渗透率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影响致密砂岩渗透率的主要因素是孔喉半径,其中中值孔喉半径与致密砂岩渗透率相关性最强;与核磁共振T2加权平均值相比,T2几何均值与致密砂岩渗透率的相关性更强;在3种不同的核磁共振渗透率预测模型中,SDR-REV模型的预测效果要优于SDR模型和KCT2w模型;在3种不同的高压压汞渗透率预测模型中,基于r40和r45的Winland模型渗透率预测精度较高。研究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砂岩的进一步有效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渗透率 高压压汞 核磁共振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淹层热中子成像测井解释与分级方法 被引量:3
12
作者 屈亚龙 裴宸育 +4 位作者 李卫兵 喻臻 钟晓勤 谭茂金 张天涯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43-749,共7页
热中子成像(TNIS)测井是近年来发展的一项核测井新技术,能够反映储层流体性质及剩余油含量,对水淹层测井解释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基于热中子成像测井原理,指出了通过热中子衰减谱和俘获成像图可以识别水层和油层,指示储层含油性;同时... 热中子成像(TNIS)测井是近年来发展的一项核测井新技术,能够反映储层流体性质及剩余油含量,对水淹层测井解释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基于热中子成像测井原理,指出了通过热中子衰减谱和俘获成像图可以识别水层和油层,指示储层含油性;同时结合常规测井计算的泥质含量和孔隙度,推导了根据热中子宏观俘获截面计算剩余油饱和度的公式,并利用上述特征参数建立了交会图版,实现了水淹层识别与级别划分。在鄂尔多斯盆地长8段实际应用结果表明,热中子成像测井能够用来有效识别水淹层与划分水淹等级,为分析剩余油分布规律提供了可靠依据,对油田实际生产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淹层 热中子成像 测井解释 宏观俘获截面 衰减谱 水淹级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马家沟组上组合沉积微相特征及展布规律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果 仲向云 +2 位作者 张成弓 方继瑶 李婧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26-333,共8页
探讨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上组合沉积微相类型、特征以及展布规律。通过对典型钻井岩心和野外剖面进行岩石类型、结构构造的研究,对研究区的沉积微相进行识别,研究其发育特征,再现其时空分布规律。结合各单井相分析,系... 探讨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上组合沉积微相类型、特征以及展布规律。通过对典型钻井岩心和野外剖面进行岩石类型、结构构造的研究,对研究区的沉积微相进行识别,研究其发育特征,再现其时空分布规律。结合各单井相分析,系统编制各层系的岩相古地理图件;在相分析和古地理研究基础上,开展岩相古地理演化过程分析,揭示沉积古地理演化规律。结果表明马家沟组上组合主要发育泥云坪微相、灰云坪微相、膏云坪微相和含膏云坪微相。从马五_4沉积期到马五_1沉积期相对海平面逐渐降低,而海平面的降低控制了沉积微相的发育和空间展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马家沟组 沉积微相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多元热流体环境中N80碳钢油管的腐蚀行为 被引量:1
14
作者 袁军涛 王宏彦 +6 位作者 李成政 胡霄 付安庆 李轩鹏 陈子晗 黄居峰 刘君林 《腐蚀与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8-23,共6页
利用井下挂环的方法评估注多元热流体井筒油管的腐蚀行为。通过失重法、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仪、蚀坑3D形貌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井身位置挂环的腐蚀速率和腐蚀产物膜特征。结果表明:随着井身深度增大,油管内环和外环的腐蚀速率均... 利用井下挂环的方法评估注多元热流体井筒油管的腐蚀行为。通过失重法、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仪、蚀坑3D形貌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井身位置挂环的腐蚀速率和腐蚀产物膜特征。结果表明:随着井身深度增大,油管内环和外环的腐蚀速率均显著增大;由于油管内部和外部接触的腐蚀介质有所差异,内环的腐蚀速率远高于外环,但随着井身深度增大内环/外环腐蚀速率比逐渐减小;挂环腐蚀产物均由大量铁的氧化物和少量碳酸亚铁组成,呈多层结构,外环腐蚀产物的层状结构相比内环腐蚀产物更加复杂;在井身中上部,腐蚀主要受高温多元气相流体的氧化反应主导,而在井身下部主要由高温CO_(2)-O_(2)溶液的电化学腐蚀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热流体 稠油热采 腐蚀 碳酸亚铁 氧化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乳化复合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1
15
作者 易凡 陈龙 +1 位作者 师涛 姚惠敏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66-473,共8页
表面活性剂的乳化能力强弱对提高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后的驱油效果影响较大,为了增强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的乳化性能、提高驱油效率,将具有良好界面活性的阴-非双子表面活性剂GEY-2和具有较强乳化能力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6501复配,研制出... 表面活性剂的乳化能力强弱对提高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后的驱油效果影响较大,为了增强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的乳化性能、提高驱油效率,将具有良好界面活性的阴-非双子表面活性剂GEY-2和具有较强乳化能力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6501复配,研制出了一种适合低渗透油藏的强乳化复合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并对其综合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强乳化复合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具有良好的耐温性能和耐盐性能,在高温高矿化度条件下,配方为2000 mg/L GEY-2+3000 mg/L 6501的驱油体系仍能保持10mN/m超低数量级的油水界面张力,该驱油体系与储层原油按照7∶3所形成乳状液在75℃下放置10 min和100 min后的乳化水率仍能达到90.2%和61.2%,具有较高的乳化性能。该驱油体系具有良好的抗吸附性能,可以减少驱油剂的浪费,有效保证驱油效果。该驱油体系对低渗透岩心的驱油效果较好,当岩心渗透率为11.38×10μm^(2)时,水驱结束后注入0.5 PV强乳化复合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可使采收率继续提高20%以上。现场应用结果表明,H油田低渗区块实施强乳化复合表面活性剂驱油措施后,注入井压力有所升高,对应油井日产油量从措施前的2.20 t升至5.41 t,平均含水率从措施前的89.2%降低至71.5%,达到了较好的增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复合表面活性剂 强乳化性能 界面活性 驱油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83区页岩油水平井大规模蓄能体积压裂技术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凯凯 安然 +3 位作者 岳潘东 陈世栋 杨凯澜 韦文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5-129,共5页
安83区页岩油储层致密,能量补充效果差,早期提高单井产量措施未能获得预期的开发效果。根据前期注水补能探索及重复压裂试验认识,在注水补充地层能量和升级压裂工具的基础上,研究了极限分簇射孔、储层差异化改造和多级动态暂堵等工艺,... 安83区页岩油储层致密,能量补充效果差,早期提高单井产量措施未能获得预期的开发效果。根据前期注水补能探索及重复压裂试验认识,在注水补充地层能量和升级压裂工具的基础上,研究了极限分簇射孔、储层差异化改造和多级动态暂堵等工艺,不仅提高了裂缝复杂程度,同时优化闷井时间,形成了水平井大规模蓄能体积压裂技术。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应用该技术后,水平井产量大幅提高,最高单井日产油量为邻井的7倍,措施后生产10个月,单井累计增油量达到2 010.0 t,效果和效益显著提高。该技术可实现同时补充地层能量及有效改造储层,对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技术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藏 水平井 大规模蓄能体积压裂 渗吸置换 闷井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相富有机质泥页岩岩相划分及沉积环境--以鄂尔多斯盆地长73亚段为例
17
作者 徐明慧 王峰 +6 位作者 田景春 任肇才 孟浩 余威 王集 吴静仪 肖云宵 《沉积学报》 2025年第4期1489-1506,共18页
【目的】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3亚段发育了大套厚层湖相富有机质泥页岩,明确富有机质泥页岩的成因机理、沉积过程及建立沉积模式对页岩油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3亚段典型露头观测、岩心描述、薄片观察、... 【目的】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3亚段发育了大套厚层湖相富有机质泥页岩,明确富有机质泥页岩的成因机理、沉积过程及建立沉积模式对页岩油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3亚段典型露头观测、岩心描述、薄片观察、X射线衍射、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以及总有机碳(TOC)分析探讨富有机质泥页岩的沉积环境及分布特征。【结果】长73亚段主要发育6种富有机质泥页岩岩相类型:中有机质断续纹层泥岩相(Mdm)、中有机质粒序层理粉砂质泥岩相(Mgm)、富有机质模糊纹层含粉砂页岩相(Rfs)、富有机质变形—微波页岩相(Rds)、富有机质清晰纹层页岩相(Rcs)和富有机质含凝灰质似块状页岩相(Rts),有机质含量依次增加。长73亚段富有机质泥页岩沉积于缺氧还原的淡水环境,局部发育于微咸水环境,气候温暖湿润,整体沉积速率较低。【结论】大规模、有机质丰度高、连续性好的富有机质页岩沉积主要发育于湖盆中心和东南部,与盐度变化和碎屑输入量呈现较为明显的相关性,较多的碎屑输入会导致有机质被氧化降解和稀释,火山热液活动引起的局部微咸水化和强还原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和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长73亚段 富有机质泥页岩 岩相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