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塞油田长6段特低渗油藏水驱特征
1
作者 段文标 张永强 +5 位作者 高春宁 张洁 王靖华 周晋 张传保 曾山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3-359,共7页
为了解安塞油田长6段特低渗油藏的水驱波及状况和水洗特征,在WY区W16-15井不同方位系统部署9口密闭取心检查井,利用录井、扫描电镜等资料,分析储集层的水洗特征、波及程度和微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强水洗段主要为长6_(1)^(1-2)小层中... 为了解安塞油田长6段特低渗油藏的水驱波及状况和水洗特征,在WY区W16-15井不同方位系统部署9口密闭取心检查井,利用录井、扫描电镜等资料,分析储集层的水洗特征、波及程度和微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强水洗段主要为长6_(1)^(1-2)小层中物性较好层段,而物性较差的长6_(1)^(1-3)小层弱水洗或未水洗;油水井方位与主应力方向夹角越小或与注水井距离越近,水洗程度越高,且水洗厚度越大;检查井组长6_(1)亚段纵向波及系数为0.51,原井组计算波及系数为0.55,吻合度较高;长6段储集层中水洗段和强水洗段在注入水长期冲刷下,黏土矿物发生运移和膨胀,造成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塞油田 长6段 特低渗油藏 水驱特征 水洗程度 波及系数 储集层 微观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底水油藏底部注水方法及应用
2
作者 宋鹏 张心罡 +4 位作者 杨卫国 王楠 石坚 谢启超 段文豪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5-381,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底水油藏天然能量不足、压力系数低、渗透率低、储集层非均质性强,采用常规注水开发含水率上升快、采收率低,为提高该类油藏开发效果,提出了底部注水理念。从底水能量、渗透率各向异性、隔层渗透率、夹层频率和沉积韵...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底水油藏天然能量不足、压力系数低、渗透率低、储集层非均质性强,采用常规注水开发含水率上升快、采收率低,为提高该类油藏开发效果,提出了底部注水理念。从底水能量、渗透率各向异性、隔层渗透率、夹层频率和沉积韵律5个影响底水油藏开发效果的因素入手,采用油藏数值模拟,对比油层注水和底部注水采收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底部注水开发可有效增大底水能量,实现油水界面均匀抬升,大幅延长中—低含水采油期,较油层注水最终采收率提高1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侏罗系 低渗透底水油藏 数值模拟 注水部位 底部注水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渗透油藏微生物活化水驱油机理
3
作者 张永强 张晓斌 +1 位作者 薛姝雯 徐飞艳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8-343,共6页
超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过程中,水驱波及范围内原油优先被开采,剩余油饱和度较高,具备再次开发潜力,微生物活化水驱油技术是有效的油藏开发技术,但在超低渗透油藏中的驱油机理尚不明确。综合运用地球物理学、微生物学等,结合油藏工程,对... 超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过程中,水驱波及范围内原油优先被开采,剩余油饱和度较高,具备再次开发潜力,微生物活化水驱油技术是有效的油藏开发技术,但在超低渗透油藏中的驱油机理尚不明确。综合运用地球物理学、微生物学等,结合油藏工程,对原油族组分、微生物多样性等进行跟踪分析,并利用生产动态数据,对驱油机理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储集层较为均质的区域,油井产出液的表面张力基本保持不变,原油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未出现明显降解,原油黏度未出现明显变化,研究区微生物驱油机理以微观调剖为主,以提高驱油效率、降低原油黏度等机理为辅。在矿场实践中,依据油藏微生物变化规律和油井生产数据对该观点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渗透油藏 微生物活化水驱油 驱油机理 微观调剖 生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里格气田致密气藏经济极限井网密度确定方法
4
作者 李鹏 范倩倩 +3 位作者 徐文 刘莉莉 范继武 白慧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2-387,共6页
致密气藏井网优化均针对井网整体部署阶段,然而苏里格气田中区已开发至中—后期,产能建设已进入加密部署阶段,为了保障加密井的开发效果,需评价不同储集层条件、加密时机及天然气价格条件下经济极限井网密度。在苏里格气田中区分别选取... 致密气藏井网优化均针对井网整体部署阶段,然而苏里格气田中区已开发至中—后期,产能建设已进入加密部署阶段,为了保障加密井的开发效果,需评价不同储集层条件、加密时机及天然气价格条件下经济极限井网密度。在苏里格气田中区分别选取不同储量丰度典型井区开展数值模拟研究,结合不同井网密度气井及气藏开发指标,评价不同井网密度气井干扰程度和老井不同生产年限地层压力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预测加密井最终累计产气量;结合天然气价格等经济参数,确定不同加密时机经济极限井网密度,实现了加密井经济效益部署。在苏里格气田的应用显示,当天然气价格为1.119元/m^(3)时,在未动用区可直接整体部署密度为4.5口/km^(2)的经济极限井网;当需要进行井网加密时,在生产3年内的老井附近井网可加密到3.5口/km^(2);当天然气价格上涨到1.550元/m^(3)时,在生产5年内的老井附近井网可加密到5.0口/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里格气田 致密气藏 经济极限井网密度 累计产气量 内部收益率 加密时机 采收率 储量丰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庆城油田长7段页岩油藏水平井体积压裂渗吸和驱替机理
5
作者 屈雪峰 常睿 +5 位作者 何右安 雷启鸿 黄天镜 王高强 关云 李桢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4-352,共9页
页岩油藏主要通过水平井体积压裂进行开发,大量流体在基质中注入和产出,渗吸和驱替作用的贡献存在争议。为了明确页岩储集层渗吸和驱替作用机理及其贡献率,以庆城油田延长组长7段页岩储集层岩样为实验对象,进行地层压力下渗吸+驱替实验... 页岩油藏主要通过水平井体积压裂进行开发,大量流体在基质中注入和产出,渗吸和驱替作用的贡献存在争议。为了明确页岩储集层渗吸和驱替作用机理及其贡献率,以庆城油田延长组长7段页岩储集层岩样为实验对象,进行地层压力下渗吸+驱替实验和驱替实验以及不同压力下渗吸实验,获取不同阶段岩样的核磁共振T2谱,分析焖井对开发的影响;同时,结合分形理论和油水两相渗流理论,建立考虑驱替压力和毛细管压力的渗流力学数学模型以及不同驱替压差下的渗吸和驱替作用图版。结果表明:驱替动用中—大孔中的原油,渗吸动用各级孔喉中的原油;相对于单一水驱,渗吸后水驱驱替原油效果更好,渗吸作用不仅动用原油,且有助于水驱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庆城油田 延长组 长7段 页岩油藏 水平井 体积压裂 渗吸机理 驱替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里格气田二叠系山西组曲流河储集层岩相与构型
6
作者 马志欣 李进步 +4 位作者 付斌 白慧 李浮萍 马生晖 贾金娥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0-287,共8页
常规曲流河储集层表征通常利用直井密井网资料,缺少井间资料,导致曲流河构型单元平面组合不可靠。以苏里格气田二叠系山西组为钻探目标的SSF-AH水平井+大井组为例,利用水平井和直井资料进行曲流河储集层岩相识别及构型解剖。结果表明:... 常规曲流河储集层表征通常利用直井密井网资料,缺少井间资料,导致曲流河构型单元平面组合不可靠。以苏里格气田二叠系山西组为钻探目标的SSF-AH水平井+大井组为例,利用水平井和直井资料进行曲流河储集层岩相识别及构型解剖。结果表明:研究区岩相划分为4类,从Ⅰ类到Ⅳ类,沉积时期水动力逐渐减弱,Ⅰ类和Ⅱ类是主要的含气岩相,Ⅲ类和Ⅳ类岩相多不含气;水平井钻遇曲流河储集层构型单元组合模式主要有横跨式、纵跨式和穿越式3种;曲流河河道砂体宽度为900~1100 m,边滩砂体长度为650~800 m,平均为720 m,边滩砂体宽度为800~1000 m,平均为910 m,废弃河道宽度小于100 m;边滩砂体通常由4~5期侧积砂体构成,侧积体厚度为0.4~1.5 m,平面宽度为120~220 m;侧积泥岩厚度为0.2~0.4 m,垂向密度为0.5~0.8条/m,平面密度为0.011条/m。利用水平井+大井组资料能够提高构型表征结果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苏里格气田 山西组 曲流河 岩相 构型单元 水平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分子聚合物堵漏技术在长庆油田恶性漏失井的应用 被引量:11
7
作者 艾磊 宫臣兴 +3 位作者 谢江锋 蒋官澄 崔凯潇 邓正强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05-714,共10页
长7页岩油储层致密但流体流动性好,砂岩储层存在微米级孔隙,加上存在断层构造,导致钻进过程中渗透性漏失、裂缝性漏失甚至失返性漏失频发,常规堵漏材料无法满足钻井施工要求,造成非生产时间和成本大幅度增加,严重制约了勘探开发进程。... 长7页岩油储层致密但流体流动性好,砂岩储层存在微米级孔隙,加上存在断层构造,导致钻进过程中渗透性漏失、裂缝性漏失甚至失返性漏失频发,常规堵漏材料无法满足钻井施工要求,造成非生产时间和成本大幅度增加,严重制约了勘探开发进程。借助超分子化学理论,通过合成优化配方,研发出了新型超分子聚合物防漏堵漏材料,并对其微观结构、剪切稀释性和恶性漏失承压堵漏能力进行了表征与测试。研究结果表明,超分子聚合物堵漏材料不仅具有优异的剪切稀释性和黏附能力,而且对两层钢珠床(钢珠直径8~10 mm)模拟的大孔隙性漏失和直缝板(缝宽2~6 mm)模拟的裂缝性漏失均具有较强的承压堵漏效果,承压达6 MPa。在长7页岩油区块典型恶性漏失井应用表明,超分子聚合物堵漏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裂缝性漏层的承压能力,减少漏失量并降低综合堵漏成本,助力长7页岩油勘探开发,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漏 裂缝性漏失 超分子聚合物 长7页岩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庆阳气田山1段差异性成岩作用及其对储集层的影响
8
作者 曹江骏 张道锋 +5 位作者 王继平 周游 李笑天 李娅 范倩倩 董倩云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6-307,共12页
庆阳气田二叠系山1段埋藏深度大,成岩作用复杂,成岩-孔隙演化差异大,对有利储集层认识不清晰。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阴极发光、自生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等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庆阳气田山1段成岩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庆阳气田二叠系山1段埋藏深度大,成岩作用复杂,成岩-孔隙演化差异大,对有利储集层认识不清晰。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阴极发光、自生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等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庆阳气田山1段成岩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庆阳气田山1段从西南至东北依次发育曲流河三角洲平原亚相及前缘亚相,前缘亚相储集层较平原亚相储集层而言,填隙物含量低,孔隙发育,孔喉结构好,物性较高;沉积作用控制了储集层的初始孔隙度,差异性成岩-孔隙演化影响了储集层的致密化程度,前缘亚相储集层初始孔隙度较高,压实-胶结作用降低了36.34%的孔隙度,溶蚀作用升高了4.28%的孔隙度,现今平均孔隙度为7.13%,平原亚相储集层初始孔隙度较低,压实-胶结作用降低了37.72%的孔隙度,溶蚀作用升高了3.65%的孔隙度,现今平均孔隙度为4.43%;前缘亚相储集层经历了中等压实作用降低孔隙度—中等胶结作用降低孔隙度—中等溶蚀作用升高孔隙度的致密化过程,储集层质量较好;平原亚相储集层经历了强压实作用降低孔隙度—中等胶结作用降低孔隙度—弱溶蚀作用升高孔隙度的致密化过程,储集层质量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庆阳气田 山1段 储集层质量 成岩-孔隙演化 成岩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勘探实践及主要认识 被引量:32
9
作者 罗安湘 喻建 +3 位作者 刘显阳 焦创赟 韩天佑 楚美娟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53-260,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前景广阔。其中,三叠系延长组发育典型的低渗透—致密油藏,勘探难度大。50年来,持续深化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藏地质研究,提出了侏罗系油藏群成藏理论、内陆坳陷湖盆大型岩性油藏成...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前景广阔。其中,三叠系延长组发育典型的低渗透—致密油藏,勘探难度大。50年来,持续深化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藏地质研究,提出了侏罗系油藏群成藏理论、内陆坳陷湖盆大型岩性油藏成藏理论和陆相页岩油成藏理论,实现3次战略转移,发现4个储量超过10×10^(8) t的常规油气区和1个储量达20×10^(8) t的页岩油接替区,探明石油储量连续10年年均增长超3×10^(8) t,成为中国增储上产速度最快的油区,原油年产量占中国的12.5%,可供其他同类型盆地的油气勘探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中生界 三叠系 侏罗系 湖盆 勘探启示 勘探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里格气田致密砂岩气藏效益开发含水饱和度上限 被引量:8
10
作者 肖峰 岳君 +4 位作者 李志超 刘莉莉 张吉 范继武 张涛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5-340,共6页
苏里格气田致密砂岩气藏含水饱和度高,投产含水率上升快,随着气井含水率增大,产量急剧降低甚至停产。在产水气井开采动态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建立气井累计采气量和采收率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结合单井投资及气价,确定气井收回投资所要求的... 苏里格气田致密砂岩气藏含水饱和度高,投产含水率上升快,随着气井含水率增大,产量急剧降低甚至停产。在产水气井开采动态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建立气井累计采气量和采收率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结合单井投资及气价,确定气井收回投资所要求的最低累计采气量;并以此为依据,确定储集层含水饱和度上限。同时以气井最低累计采气量为标准,结合储集层含水饱和度及厚度,给出测井解释确定气层、气水层及含气水层的量化指标。结果表明:苏里格气田中区致密砂岩储集层的含水饱和度上限为48.2%,气井生命周期内经济最低累计采气量为1260×10^(4) m^(3)时,气井为效益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里格气田 致密砂岩气藏 含水饱和度 水气比 采收率 测井解释 经济效益 单井累计采气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透油藏源储配置与富集区优选测井评价方法 被引量:12
11
作者 石玉江 李长喜 +3 位作者 李高仁 李霞 周金昱 郭浩鹏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2年第4期45-50,共6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长8油层组为典型的特低渗透、超低渗透油藏,储层参数的控制因素与平面分布规律复杂,已成为油藏评价和开发建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单井精细解释基础上,通过对含油饱和度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的分析,应用测井多井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长8油层组为典型的特低渗透、超低渗透油藏,储层参数的控制因素与平面分布规律复杂,已成为油藏评价和开发建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单井精细解释基础上,通过对含油饱和度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的分析,应用测井多井评价技术对特低渗透油藏开展多学科结合研究,建立了特低渗透储层含油富集程度和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测井表征方法,提出烃源岩生烃能力与储层含油富集程度的有效配置控制了有利富集区的分布。基于源储配置思路,研究了特低渗透油藏的富集规律,并优选出了富集区。该研究对特低渗透油藏规避快速建产风险,加快勘探开发进程,提高整体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和推广价值,对致密油气等非常规领域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油藏 多井评价 源储配置 富集规律 多学科结合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计算致密砂岩油气藏有效孔喉下限的新方法——以苏里格气田盒8气藏为例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晓鹏 刘新社 +2 位作者 赵会涛 王怀厂 张辉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60-364,共5页
鉴于压汞实验过程与油气充注成藏过程相类似,认为在密闭取心样品毛细管压力曲线上,与密闭取心样品含油气饱和度相等的进汞饱和度毛细管压力相对应的喉道半径为油气藏有效临界孔喉半径,具有代表性的密闭取心样品中最小的有效临界孔喉直... 鉴于压汞实验过程与油气充注成藏过程相类似,认为在密闭取心样品毛细管压力曲线上,与密闭取心样品含油气饱和度相等的进汞饱和度毛细管压力相对应的喉道半径为油气藏有效临界孔喉半径,具有代表性的密闭取心样品中最小的有效临界孔喉直径为油气藏有效孔喉下限。提出了一种准确、快捷计算致密砂岩油气藏有效孔喉下限的新方法,分析讨论了目前求取有效孔喉下限主要方法的优势及其局限性。以苏里格气田盒8气藏为例,采用密闭取心样品毛细管压力曲线法,求取的盒8气藏有效孔喉半径下限约为53.3 nm,由大于此喉道半径连通的孔隙体系才是勘探开发的主要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里格气田 盒8气藏 致密砂岩油气藏 最小孔喉半径 水膜厚度 毛细管压力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驱油体系筛选及应用 被引量:14
13
作者 赵继勇 熊维亮 +1 位作者 范伟 李姝蔓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20-724,共5页
为提高特低渗透油藏采收率,以长庆W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6特低渗透油藏为对象,开展与油藏特征相适应的提高采收率驱油体系研究。通过对不同界面活性、乳化性能、黏度等性能的驱油体系驱油效率评价,明确了适合特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的表... 为提高特低渗透油藏采收率,以长庆W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6特低渗透油藏为对象,开展与油藏特征相适应的提高采收率驱油体系研究。通过对不同界面活性、乳化性能、黏度等性能的驱油体系驱油效率评价,明确了适合特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的表面活性剂性能指标,首要指标是乳化性能,其次是界面活性,只有两者兼顾,才能大幅度提高驱油效率。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高界面活性强乳化低黏型CQ-Ⅰ驱油体系,可在水驱基础上提高驱油效率28.9%以上。根据室内研究成果,在长庆W油田A区开展了4井组现场试验,截至2017年12月,试验井组累计增油量5889.9 t,阶段投入产出比1∶2.25,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油藏 提高采收率 驱油剂 乳化作用 驱油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和可动流体饱和度特征 被引量:20
14
作者 郑庆华 柳益群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4-131,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延长组长4+5特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复杂,应用常规方法较难对其品质进行合理评价。在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物性分析等常规方法定性研究储层岩石学、孔隙类型的基础上,结合恒速压汞、核磁共振等非常规方法定... 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延长组长4+5特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复杂,应用常规方法较难对其品质进行合理评价。在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物性分析等常规方法定性研究储层岩石学、孔隙类型的基础上,结合恒速压汞、核磁共振等非常规方法定量研究了其微观孔隙结构和可动流体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沉积、成岩作用共同造成了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和物性的差异,表现为平均喉道半径越大,特低渗透储层渗透率和可动流体饱度越大,储层品质越好,尤其当平均喉道半径小于1.26μm,气测渗透率小于1.0×10-3μm2时。综合研究表明,喉道是影响特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和开发效果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组长4+5 特低渗透储层 微观孔隙结构 可动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庆阳气田二叠系山西组山_(1)^(3)沉积相类型论证
15
作者 王龙 李娅 +3 位作者 董倩云 范倩倩 刘平 单敬福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7510-7526,共17页
鄂尔多斯盆地庆阳气田山1段是其主力产层,其沉积环境及其相类型一直争议较多,不同认识导致各个沉积相域内砂体对比模式和砂体分布形态存在着一定差异,从而给勘探井位部署增加了难度。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综合地震、测井、岩心、露头... 鄂尔多斯盆地庆阳气田山1段是其主力产层,其沉积环境及其相类型一直争议较多,不同认识导致各个沉积相域内砂体对比模式和砂体分布形态存在着一定差异,从而给勘探井位部署增加了难度。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综合地震、测井、岩心、露头及室内分析化验等资料,结合地震反射结构揭示的溯源退覆特征、岩心显示的岩性粒度与层理构造、测井沉积旋回特征、现代沉积学的比较等等多视角证据链,对该区山_(1)^(3)小层的沉积相进行了详细论证、分析和描述。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岩性以中粗砂岩为主,多发育块状、板状及小型槽状交错层理,测井相既有河流“二元结构”发育完整的井段,也有只发育下部粗粒端元河流“二元结构”发育不完整的井段,前者揭示发育曲流河,后者则与辫状河发育有关;粒度分析结果显示主要以跳跃粒度成分为主,说明古水动力强;研究区周边露头资料显示既有曲流河发育也有辫状河发育,说明山1段沉积期曲流河和辫状河是同期存在的;现代卫星照片揭示,曲流河和辫状河共生共存发育是普遍存在的,综合上述证据,最终确定研究区山31发育相类型为河流相,且表现为曲辫共存特征,曲流河的频繁侧积以及平面多种河型共存,垂向河道的多期叠置是导致砂体分布复杂化和横向相变化快速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庆阳气田 曲辫共存 野外露头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本溪组煤岩微观特征及气体赋存状态
16
作者 黄有根 郑小鹏 +3 位作者 张道锋 胡薇薇 何梦卿 王冰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3-262,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上石炭统本溪组煤岩气勘探开发处于初期阶段,有关煤岩微观组成、孔隙结构及其对气体赋存状态的控制作用的认识程度较低。利用显微观察、X射线衍射、微米CT扫描、低温CO_(2)吸附、低温N2吸附、高压压汞、高压釜-黄金管热模... 鄂尔多斯盆地上石炭统本溪组煤岩气勘探开发处于初期阶段,有关煤岩微观组成、孔隙结构及其对气体赋存状态的控制作用的认识程度较低。利用显微观察、X射线衍射、微米CT扫描、低温CO_(2)吸附、低温N2吸附、高压压汞、高压釜-黄金管热模拟等技术,分析了本溪组8号煤层煤岩的显微组分含量、工业组分含量、孔隙结构特征及气体赋存状态。结果表明:研究区8号煤层以光亮煤和半亮煤为主,镜质组平均含量为78.8%,惰质组平均含量为18.2%,壳质组平均含量为1.0%;煤岩固定碳平均含量为70.00%,灰分平均含量为13.90%,属于低灰分煤;微孔、介孔和宏孔对煤岩总孔隙体积贡献率分别为75.7%、14.4%和9.9%,比表面积占比分别为98.3%、1.0%和0.7%,微孔对煤岩总孔隙体积和比表面积的贡献率均最大;煤岩吸附气和游离气占比分别为74.7%和25.3%,吸附气含量与微孔孔体积及微孔比表面积呈正相关关系,游离气含量与宏孔孔体积呈近似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石炭系 本溪组 煤岩 微观特征 孔隙结构 气体赋存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凉北地区长8段油藏油源及其成藏模式
17
作者 罗丽荣 李剑锋 +4 位作者 朱静 孔令印 白嫦娥 居迎军 侯云超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8-328,共11页
为确定鄂尔多斯盆地平凉北地区延长组长8段油藏油源和成藏机理,综合应用饱和烃色谱、饱和烃色谱-质谱、碳同位素组成等,对研究区长8段原油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源进行分析。研究区长8段原油密度和黏度差异较大,长8段原油遭受生物降解,... 为确定鄂尔多斯盆地平凉北地区延长组长8段油藏油源和成藏机理,综合应用饱和烃色谱、饱和烃色谱-质谱、碳同位素组成等,对研究区长8段原油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源进行分析。研究区长8段原油密度和黏度差异较大,长8段原油遭受生物降解,具有较高的密度、黏度、Pr/nC_(17)和Ph/nC_(18),重排藿烷类化合物相对丰度较低,ααα-20R甾烷呈不对称“V”字形分布,原油中C27规则甾烷含量较高,原油母质以水生生物为主,形成于淡水—微咸水、弱氧化—弱还原沉积环境。平凉—郭塬地区长8段原油属于低成熟—成熟原油,Ts/Tm、三环萜烷/17α(H)、21β(H)藿烷值低于殷家城地区长8段原油,研究区长7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成熟度和发育规模均低于庆阳地区长7段,三环萜烷/17α(H),21β(H)藿烷值存在差异。对比原油与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结合烃源岩发育特征及成熟度匹配关系,认为平凉—郭塬地区长8段原油与平凉北地区长7段烃源岩匹配较好,原油以垂向运移成藏为主;殷家城地区长8段原油与庆阳地区长7段烃源岩匹配较好,原油以侧向输导运移成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天环坳陷 西缘冲断带 延长组 长8段 油源 成藏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脆性致密砂岩裂缝扩展规律实验 被引量:17
18
作者 叶亮 李宪文 +3 位作者 马新星 李四海 赵倩云 葛强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75-581,共7页
岩石的脆性与致密油气储集层压裂改造效果密切相关,但致密岩石的脆性对裂缝扩展规律的影响仍不明确。基于真三轴压裂模拟实验系统,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3种不同脆性致密砂岩开展了压裂模拟实验,分析了脆性、压裂液类型和层理对裂缝扩展规... 岩石的脆性与致密油气储集层压裂改造效果密切相关,但致密岩石的脆性对裂缝扩展规律的影响仍不明确。基于真三轴压裂模拟实验系统,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3种不同脆性致密砂岩开展了压裂模拟实验,分析了脆性、压裂液类型和层理对裂缝扩展规律的影响。研究表明,山1段致密砂岩脆性最强,长7段致密砂岩次之,盒8段致密砂岩脆性最弱;在层理不发育的条件下,相比于中等脆性的盒8段致密砂岩,强脆性的山1段致密砂岩采用滑溜水压裂形成的单条裂缝扩展更充分,液态CO2压裂形成的分支裂缝数量更多;在层理发育的条件下,长7段致密砂岩采用滑溜水压裂和液态CO2压裂形成的裂缝的形态均较复杂;相比于滑溜水压裂,液态CO2压裂形成的裂缝宽度更小;液态CO2压裂更适用于脆性较强、层理发育的长7段致密砂岩储集层压裂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脆性 致密砂岩 滑溜水压裂 液态CO2压裂 裂缝扩展 裂缝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本溪组煤岩气储集层评价及甜点区优选
19
作者 张正涛 费世祥 +6 位作者 罗文琴 钟广浩 兰天君 王晔 崔越华 汪淑洁 张芳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3-272,共10页
为确定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石炭系本溪组煤岩气产量影响因素及建产有利目标区域,基于研究区基础地质特征及测试资料,针对8号煤层,开展储集层精细表征及含气主控因素分析,构建其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并优选其甜点区。研究区整体为平缓的西倾... 为确定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石炭系本溪组煤岩气产量影响因素及建产有利目标区域,基于研究区基础地质特征及测试资料,针对8号煤层,开展储集层精细表征及含气主控因素分析,构建其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并优选其甜点区。研究区整体为平缓的西倾单斜,8号煤层发育稳定,厚度为6.0~12.0 m,储盖组合以煤-泥岩为主,煤岩结构多为Ⅰ分型和Ⅱ分型。煤岩平面上呈带状分布,整体含气量较高,平均可达23.17 m^(3)/t,埋藏深度、成熟度、正向构造、裂缝发育程度和储盖组合是影响含气量的主要因素。基于岩相、含气量、岩石力学、地应力、裂缝等,综合资源量、构造、煤层及其顶底板应力等,提出了煤岩气储集层甜点区优选方案,并优选出Ⅰ类甜点区777 km2和Ⅱ类甜点区560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石炭系 本溪组 煤岩气 储集层评价 甜点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里格致密砂岩气藏大井组混合井网立体开发技术 被引量:17
20
作者 张吉 范倩倩 +3 位作者 王艳 侯科锋 王文胜 吴小宁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14-719,共6页
苏里格气田属于典型的致密砂岩气藏,针对其纵向上多层系含气、横向上砂体连续性差的地质特征,形成多层系大井组混合井网立体开发技术。通过复合砂体垂向分期,单期河道砂体平面划界,明确有效砂体孤立型、切割叠置型、堆积叠置型和横向局... 苏里格气田属于典型的致密砂岩气藏,针对其纵向上多层系含气、横向上砂体连续性差的地质特征,形成多层系大井组混合井网立体开发技术。通过复合砂体垂向分期,单期河道砂体平面划界,明确有效砂体孤立型、切割叠置型、堆积叠置型和横向局部连通型4种叠置方式。利用现场干扰试验、气藏工程论证等方法优化井网,针对不同砂体叠置方式和储集层特征,形成混合井网。考虑水平井、直井和定向井的开发优势,形成针对古生界多层系的大井组混合井网立体开发技术。该技术实现了山1段和盒8段河流相砂岩储集层、马家沟组五段海相碳酸盐岩储集层立体开发,整体储量一次动用,有效提高储量动用程度,降低开发成本,保障气田经济有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里格气田 致密砂岩气藏 砂体叠置方式 大丛式井组 混合井网 多井型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