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低渗透油藏水平井压裂优化及应用 被引量:22
1
作者 齐银 白晓虎 +4 位作者 宋辉 杜现飞 殷桂琴 康博 吕昌盛 《断块油气田》 CAS 2014年第4期483-485,491,共4页
鄂尔多斯盆地超低渗透油藏储层致密、物性差、孔喉细微,是典型的低压、低渗、低丰度油藏,超前注水和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可提高其开发效果。文中以最具代表性的华庆油田长6超低渗透油藏为研究对象,结合注采井网根据水平井段与注水井的相... 鄂尔多斯盆地超低渗透油藏储层致密、物性差、孔喉细微,是典型的低压、低渗、低丰度油藏,超前注水和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可提高其开发效果。文中以最具代表性的华庆油田长6超低渗透油藏为研究对象,结合注采井网根据水平井段与注水井的相对位置,将常规压裂和体积压裂进行组合设计,在距离水线较近的井段实施小规模压裂,距离水线较远的井段实施大规模体积压裂。该方案的实施,在减小早期水淹风险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了储层改造体积,提高了人工裂缝和井网、注水的适配性。同时,开展了8口水平井新型压裂设计的矿场试验,与采用常规压裂设计的邻近水平井相比,试油产量提高20 m3/d左右,投产初期3个月累计产油量提高184 t,含水率较低且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渗透油藏 水平井 注采井网 组合压裂设计 单井增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渗储层混合水体积压裂重复改造技术研究与现场试验 被引量:18
2
作者 李建山 陆红军 +4 位作者 杜现飞 齐银 顾燕凌 史成恩 令永刚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2014年第5期515-520,共6页
以华庆油田为代表的超低渗透油藏定向井单井产量低,日产量小于1.0t的低产低效井占56.2%。常规重复压裂压裂后的油井增产效果不理想,具体表现在压裂后增产幅度小、产量递减速度快、有效期短。针对长庆油田华庆区块超低渗透储层油井的重... 以华庆油田为代表的超低渗透油藏定向井单井产量低,日产量小于1.0t的低产低效井占56.2%。常规重复压裂压裂后的油井增产效果不理想,具体表现在压裂后增产幅度小、产量递减速度快、有效期短。针对长庆油田华庆区块超低渗透储层油井的重复改造,将混合水体积压裂技术应用于老井重复压裂中,形成了老井混合水体积压裂配套工艺技术,并在考虑井网和注水条件下,进行体积压裂理论与多级暂堵多缝压裂理论的结合研究。室内工艺优化结果和9口井的现场试验表明,措施后油井的平均单井日增油量2.81t。截至目前,平均单井有效生产天数达252天,增产效果显著。该技术的成功实施运用,为超低渗透油藏重复压裂效果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压裂 体积压裂 混合水压裂 增产机理 多级暂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长8储层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38
3
作者 何永宏 《断块油气田》 CAS 2014年第1期87-91,共5页
利用X衍射、全岩定量分析、薄片鉴定、水驱敏感性流动试验等方法,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长8超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敏感性,主要分析了敏感性类型、伤害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具有弱水敏、酸敏性变化范围大、弱—中等碱敏... 利用X衍射、全岩定量分析、薄片鉴定、水驱敏感性流动试验等方法,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长8超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敏感性,主要分析了敏感性类型、伤害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具有弱水敏、酸敏性变化范围大、弱—中等碱敏、弱—中等盐敏、弱—无速敏特征;储层流动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为弱敏感。影响储层敏感性最直接的因素是敏感性矿物的分布,即储层所处的成岩相带决定其敏感性类型及敏感性程度。另外,储层水敏性受物性及孔隙结构的影响,储层物性越差,孔隙结构非均质性越强,储层水敏性越弱。储层所处成岩相带及敏感性的不均一性,使得研究区超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具有大规模开发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矿物 孔隙结构 储层敏感性 超低渗透砂岩油藏 姬塬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气水交替驱不同注入参数优化 被引量:19
4
作者 田树宝 何永宏 +2 位作者 冯沙沙 张红玲 雷刚 《断块油气田》 CAS 2012年第5期612-614,共3页
气窜是影响低渗透油藏注气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气水交替(WAG)注入方式可以很好地稳定驱替前缘,从而提高宏观波及效率。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复杂,影响气水交替开发效果的参数多,为了得到最佳开发效果,有必要对注入方式和参数进行优化。文... 气窜是影响低渗透油藏注气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气水交替(WAG)注入方式可以很好地稳定驱替前缘,从而提高宏观波及效率。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复杂,影响气水交替开发效果的参数多,为了得到最佳开发效果,有必要对注入方式和参数进行优化。文中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CO2注入方式和注入参数等对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并对长庆油田某超低渗透油藏CO2水交替注入方式及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佳注入方式为CO2水同步注入,注入周期为1 a,段塞气水比为1∶1,段塞最佳注入总量为0.44 HCPV,最佳注入层位为底部4个小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气水交替 CO2驱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透砂岩的核磁共振水驱油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为例 被引量:14
5
作者 高辉 王小鹏 齐银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64-372,共9页
为分析特低渗透砂岩的水驱油特征,揭示影响水驱油效果的主要因素,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样品进行了水驱油前后的T2谱测试。结果表明,实验样品束缚水状态下的油相T2谱呈双峰形态,两峰之间的交点在16.68 ms左右,可动油参... 为分析特低渗透砂岩的水驱油特征,揭示影响水驱油效果的主要因素,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样品进行了水驱油前后的T2谱测试。结果表明,实验样品束缚水状态下的油相T2谱呈双峰形态,两峰之间的交点在16.68 ms左右,可动油参数对渗透率变化敏感;水驱油后T2谱右峰下降程度不同,左峰的下降与毛细管的自吸作用有关,发挥好毛细管的自吸作用,有助于提高采收率。38块样品的平均可动油百分数达到了57.62%,驱油效率为37.33%,还有约20.29%的可动油没有被驱出,水驱油后的开发潜力仍然较大。物性、孔喉匹配关系、微裂缝发育程度、粘土矿物赋存形态是影响驱油效率的主要因素。驱油效率与可动油百分数之间的对比结果从实验角度印证了核磁共振可动油百分数是驱油效率的上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水驱油 微观成因 可动油百分数 特低渗透砂岩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K多级滑套水力喷射分段压裂技术的应用——以镇北油田水平井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王建麾 王成旺 +3 位作者 余兴国 李川 向奎 范希良 《断块油气田》 CAS 2014年第1期107-109,共3页
目前各油田应用的水平井分段改造技术中,水力喷射分段压裂技术由于入井工具较少、现场施工简单,近年来在长庆油田低渗透油藏水平井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前期水力喷射钻具效率较低,施工中换钻具次数较多,影响了水平井试油压裂速度.文中在调... 目前各油田应用的水平井分段改造技术中,水力喷射分段压裂技术由于入井工具较少、现场施工简单,近年来在长庆油田低渗透油藏水平井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前期水力喷射钻具效率较低,施工中换钻具次数较多,影响了水平井试油压裂速度.文中在调研各大油田水平井水力喷射分段压裂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工艺改进和现场应用,形成了PSK多级滑套水力喷射分段压裂技术.现场试验表明,该套工具性能稳定,能够实现水平井多段有效分压,单趟钻具能够施工5~6段,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提高了施工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水力喷射 分段压裂 PSK多级滑套 施工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坳陷兴隆台油田成藏特征与成藏模式 被引量:3
7
作者 冯渊 柳广弟 +1 位作者 杨伟伟 龚姚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7-143,共7页
利用地球化学、地质资料对辽河坳陷兴隆台地区的成藏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研究区具有多油源供烃、多类型输导、多期次充注的特点。油源对比研究表明,油气主要来源于清水洼陷,其次为陈家洼陷,其中清水洼陷沙三段为主要烃源岩。含氮化... 利用地球化学、地质资料对辽河坳陷兴隆台地区的成藏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研究区具有多油源供烃、多类型输导、多期次充注的特点。油源对比研究表明,油气主要来源于清水洼陷,其次为陈家洼陷,其中清水洼陷沙三段为主要烃源岩。含氮化合物指示油气沿着断层、砂体、不整合面等多种输导体,从生烃洼陷向构造高部位进行运移。流体包裹体与烃源岩生烃史显示研究区发生了多期成藏,主要成藏期为东营末期。综上,建立了以下3种成藏模式:潜山油气藏的"单源供烃、断层—不整合输导、早期成藏模式",沙三段油气藏的"自生自储、断层—浊积砂输导、早期成藏模式"和浅层沙二段、沙一段、东营组油气藏的"多源供烃、断层—砂体输导、晚期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特征 成藏模式 综合研究 兴隆台 辽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油藏裂缝封堵剂用量计算
8
作者 王硕亮 张媛 +1 位作者 董烈 陈文斌 《断块油气田》 CAS 2013年第3期377-379,共3页
低渗油藏压裂投产时形成的人工裂缝与天然裂缝共存,造成角井水淹严重而边井注水不见效,为增大水驱波及系数,调剖堵水是经常采用的增产手段。然而目前该类油藏的调剖堵水效果较差,成功率较低。综合分析发现,影响调剖堵水效果的关键问题... 低渗油藏压裂投产时形成的人工裂缝与天然裂缝共存,造成角井水淹严重而边井注水不见效,为增大水驱波及系数,调剖堵水是经常采用的增产手段。然而目前该类油藏的调剖堵水效果较差,成功率较低。综合分析发现,影响调剖堵水效果的关键问题是传统调堵方案设计中未考虑堵剂由裂缝向基质的滤失,方案设计的堵剂用量偏小。文中在渗流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裂缝系统与基质系统的渗流方程,考虑不同储层物性和堵剂性能条件下的堵剂滤失,推导出不同条件下的堵剂总量与滤失量的比例,可用于指导具体调剖堵水方案设计,得到最佳堵剂用量。通过现场实施效果验证,该方法可较大幅度地改善调堵技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油藏 裂缝 调剖堵水 堵剂滤失 堵剂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