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页岩气藏超压演化过程:来自四川盆地南部五峰组-龙马溪组裂缝流体包裹体的证据 被引量:17
1
作者 刘冬冬 郭靖 +6 位作者 潘占昆 杜威 赵福平 陈祎 石富伦 宋岩 姜振学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2-22,共11页
四川盆地南部(以下简称川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藏普遍存在着超压现象,部分井页岩地层压力系数远高于1.50,目前对于该区页岩气藏压力演化的过程认识尚不清楚。为了揭示该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藏超压的形成... 四川盆地南部(以下简称川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藏普遍存在着超压现象,部分井页岩地层压力系数远高于1.50,目前对于该区页岩气藏压力演化的过程认识尚不清楚。为了揭示该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藏超压的形成机制与演化过程,以川南地区泸州、威远两地典型井页岩裂缝复合脉体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薄片分析、阴极发光扫描电镜观察,明确裂缝复合脉体胶结物的充填期次,开展不同期次裂缝脉体矿物中包裹体测温和激光拉曼分析,结合埋藏史—地热史研究成果,揭示了不同期次裂缝的开启时间,进而探讨了其与页岩气藏超压演化过程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典型井页岩裂缝中主要存在着两期脉体充填,第一期脉体主要分布在裂缝壁,矿物颗粒较小,脉体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与主生气期温度相符,表明第一期裂缝开启过程与生烃增压作用有关,第二期裂缝脉体主要分布在裂缝中部,矿物颗粒较大,脉体中流体包裹体温度范围较广,与抬升过程地层温度相符,指示第二期裂缝开启过程与构造抬升泄压有关;②研究区页岩最大埋深前甲烷包裹体捕获压力介于103.06~139.82 MPa、压力系数介于2.05~2.50,储层抬升过程中甲烷包裹体捕获压力介于101.32~127.73 MPa、压力系数介于1.89~2.18;③页岩气藏超压来自液态烃裂解生气增压作用,抬升阶段是持续泄压的过程。结论认为,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藏具有良好的保存条件,现今仍能保持较高的压力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南部 页岩气藏 上奥陶统五峰组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 裂缝复合脉体 超压演化过程 生烃增压 流体包裹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揭开下部气层合采作业的控压暂堵一体化修井流体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宗伟 郭鹏程 +3 位作者 衣德强 李鹏 杨伟 常启帆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02-109,共8页
天然气井纵向上有多套气层共存时,实施封下采上投产一段时间后,需要再打开下部产层进行合采作业,此时需要一种既能配合冲砂、洗井循环等工序,又能暂堵上部低压气层的流体。为此,基于绒囊修井流体进入地层通道后,通过堆积、拉抻、填塞方... 天然气井纵向上有多套气层共存时,实施封下采上投产一段时间后,需要再打开下部产层进行合采作业,此时需要一种既能配合冲砂、洗井循环等工序,又能暂堵上部低压气层的流体。为此,基于绒囊修井流体进入地层通道后,通过堆积、拉抻、填塞方式形成承压结构,平衡井筒流体与地层间压差的特点,在室内配制了绒囊修井流体,考察其在模拟地层用50~120℃、10~30 MPa的密闭圆柱液缸静置0~64 h后存留性能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①测定流体密度变化范围介于0.02~0.09 g/cm3,表观黏度变化范围介于4.0~12.0 mPa·s,清水混浆段低于20%,所配流体表观性能稳定;②采用直径25 mm、长50 mm的岩心柱塞,注入绒囊修井流体1.5~4.2 mL后,重复注入地层水,测定驱压升至20 MPa所需时间随流体静置时间增加而延长4.86~19.66 min,封堵性能衰减速度可以被接受;③卸掉驱压再反向气体驱替,基质和裂缝渗透率恢复均大于88%,伤害程度低。在鄂尔多斯盆地试验6井次,注入绒囊修井流体封堵上部压力系数为0.58~0.72的气层后,井底预留24~45 m3,上部灌满清水至井口后顺利完成冲砂、磨铣等作业;揭开下部新层后液面下降,井口补充清水8~15 m3后再次见液,计算井筒液柱压力波动幅度小于8 MPa。结论认为,所配制的绒囊修井流体保障了新、老气层作业后产量快速恢复,提高了气井多层接替稳产效果,实现了控压暂堵一体化修井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井 多套产层 合采作业 绒囊修井流体 暂堵 储层保护 稳产 控压暂堵一体化修井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一段—三段构造沉积演化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3
作者 钟寿康 谭秀成 +5 位作者 魏柳斌 许杰 王前平 熊鹰 武春英 杜健笙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40-1052,共13页
基于测井、岩心、薄片、地球化学分析,重建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一段—三段(简称马一段—马三段)构造-岩相古地理格局,探讨构造沉积演变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研究表明:①马家沟组底部稳定发育一套穿时的、高自然伽马值段、边缘... 基于测井、岩心、薄片、地球化学分析,重建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一段—三段(简称马一段—马三段)构造-岩相古地理格局,探讨构造沉积演变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研究表明:①马家沟组底部稳定发育一套穿时的、高自然伽马值段、边缘相泥质白云岩,分布于怀远运动期构造不整合面之上,具有与早奥陶世弗洛期全球海侵可对比的δ13C正漂移特征;②奥陶系马一段—马二段沉积期全球海平面上升、古陆淹没为水下隆起,形成一隆两坳构造格局,中央隆起首次接受沉积;随后马三段沉积期盆外俯冲挤压、盆内隆坳分异,乌审旗—靖边凸起活化;③构造格局演变对沉积古环境产生显著影响,马一段沉积期向西超覆,东部坳陷内海侵封隔形成大规模盐质蒸发潟湖;马二段沉积期持续海侵并沟通广海,环东部坳陷发育大规模颗粒滩,晚期干化收缩形成小规模蒸发潟湖;马三段沉积期受高地封隔影响,向东侧水体渐次分异分别形成云膏质和盐质蒸发潟湖,同时颗粒滩环凹沿高地展布;④马家沟组底部发育烃源岩,马二段和马三段滩相储层环坡展布,源储配置良好,有利于天然气成藏,具有一定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奥陶系 马家沟组 构造演化 构造格局 古地貌 构造沉积分异 岩相古地理 源储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里格气田水平井开发技术 被引量:61
4
作者 李建奇 杨志伦 +2 位作者 陈启文 王赞 周通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0-64,134,共5页
苏里格气田属典型的"三低"气田,主要目的层属冲积平原背景下辫状河沉积体系,叠置砂体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气藏规模小,砂体展布范围有限,有效砂体连通性差,储层非均质性强,采用常规井开发难以提高单井产量。水平井开发作为提高... 苏里格气田属典型的"三低"气田,主要目的层属冲积平原背景下辫状河沉积体系,叠置砂体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气藏规模小,砂体展布范围有限,有效砂体连通性差,储层非均质性强,采用常规井开发难以提高单井产量。水平井开发作为提高单井产量及采收率的重要手段已在苏里格气田得到推广应用,但如何确保水平井顺利实施、提高储层钻遇率和实施效果已成为水平井开发的技术难点。为此,以苏6、苏36-11区块所实施水平井为例,系统梳理了近年来水平井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复杂问题,通过对水平井实施情况进行分析,结合气田基本地质特征,分别从水平井选井、水平井入靶、水平段地质导向等关键环节入手,总结出了适合苏里格气田水平井开发相关配套技术。通过现场应用,其效果明显,对类似地区的水平井施工也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里格气田 水平井 开发 选井 地质导向 配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里格气田水平井开发技术优化 被引量:28
5
作者 陈启文 董瑜 +2 位作者 王飞 叶超 王赞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9-42,107-108,共4页
随着水平井开发规模在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的不断扩大,一些新的特殊情况又逐渐显现出来,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水平井开发综合效益。为此,在前期形成的水平井配套技术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水平井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特殊情况和影响因素,... 随着水平井开发规模在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的不断扩大,一些新的特殊情况又逐渐显现出来,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水平井开发综合效益。为此,在前期形成的水平井配套技术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水平井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特殊情况和影响因素,重新对水平井选井、入靶和水平段地质导向等部分关键技术进行了优化,即:①水平井井口应选在目标层所处构造低部位,设计水平段延伸方向为沿局部砂体构造上倾的方向;②对于目标层由多个单砂体组成的砂层组,应根据实际钻遇情况灵活调整入靶位置;③水平段钻遇岩性相变,应按"先上后下"原则追踪砂层;④水平段井斜控制合理,30m水平段井斜变化不应超过±2°;⑤水平段地质导向应以"先追踪砂体,后参考构造"为原则。现场应用结果表明,所实施水平井(包括5组丛式水平井)全获成功,完钻水平井平均砂层钻遇率达到88.2%,水平井施工单队首次实现6开6完,创下1 000m水平段最短钻井时间(3d)记录,平均钻井周期为48.27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苏里格气田 水平井 开发 技术 选井 入靶 地质导向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里格气田水平井高效建产技术 被引量:12
6
作者 杨志伦 赵伟兰 +2 位作者 陈启文 董瑜 张春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44-48,共5页
实践证明,苏里格气田采用常规开发技术难以实现高效开发。面对这一开发难题,近年来以开发试验区为载体进行了针对低渗透气田的水平井高效开发技术攻关,在气藏精细描述、钻井、储层改造等关键技术上均取得了新的突破,形成了以水平井井位... 实践证明,苏里格气田采用常规开发技术难以实现高效开发。面对这一开发难题,近年来以开发试验区为载体进行了针对低渗透气田的水平井高效开发技术攻关,在气藏精细描述、钻井、储层改造等关键技术上均取得了新的突破,形成了以水平井井位优选及部署、地质导向、快速钻井、储层保护及改造等为主体的建产配套技术,即:①逐步形成了水平井选井及部署的5种有利砂体模式、4项部署原则、3种部署方式等3项成熟技术;②水平井入靶及地质导向形成了9项关键技术;③快速钻井形成了靶前距、井身结构、钻头选型、钻具组合、钻井参数等优化技术;④钻井和试气过程中形成了储层保护技术;⑤储层改造形成了工艺优选及其相关工艺措施系列。现场应用结果表明:所实施水平井全部获得成功,平均钻井周期为57.8d,平均砂层钻遇率达80.4%,平均无阻流量为55.6×104 m3/d,开发效果良好。水平井高效开发技术的日益成熟对同类型气田的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苏里格气田 水平井 生产能力 选井 部署 快速钻井 储集层 改造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凝析作用对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气藏开发的影响 被引量:18
7
作者 李建奇 杨志伦 +3 位作者 张春雨 张宗林 陈启文 王振嘉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5-51,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气藏在开发中产生一定量的凝析油,含量约为10g/m^3,属于微含凝析油气藏,如果生产初期配产过大,那压力下降就会过快。在反凝析作用下,凝析油在近井地带析出形成多相流,堵塞微孔隙和吼道,导致气相渗透率降...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气藏在开发中产生一定量的凝析油,含量约为10g/m^3,属于微含凝析油气藏,如果生产初期配产过大,那压力下降就会过快。在反凝析作用下,凝析油在近井地带析出形成多相流,堵塞微孔隙和吼道,导致气相渗透率降低,使得气井产量大幅下降,部分被封闭的天然气无法采出,层内凝析对储层的伤害有可能是永久性的。为此,通过对该气藏层内反凝析机理、层内凝析影响因素的分析及室内试验.再使用新建立的三维数学模型对单井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该气藏"三低"(低孔、低渗、低产)特征加剧了凝析液对储层的伤害。同时还分析了气井产能降低的根本原因.并对气井生产管理提出了建议:①在保护开采阶段,投产初期应合理配产,以低于无阻流量的1/5~1/8配产,尽可能延长露点线以上开采时间,使凝析油尽可能不在地层中析出;②在反凝析阶段,要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准确的相态图,要快速通过该阶段尽早进入蒸发阶段,使已经凝析出来的凝析油再次蒸发汽化,从而降低储层污染。该研究成果对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气藏的科学开发以及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苏里格气田 上古生界气藏 致密砂岩 反凝析 凝析油 储层伤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气藏水平井参数优化 被引量:18
8
作者 付锁堂 费世祥 +2 位作者 叶珍 何磊 崔越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1-110,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气藏总体呈现储层横向变化快、纵向多层发育的地质特征,水平井有效规模开发难度较大。为提高其开发效果,基于对已投产水平井单井控制动态储量、递减率、产能等动态指标的精细评价,从沉积位置、储层厚度、钻遇储层...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气藏总体呈现储层横向变化快、纵向多层发育的地质特征,水平井有效规模开发难度较大。为提高其开发效果,基于对已投产水平井单井控制动态储量、递减率、产能等动态指标的精细评价,从沉积位置、储层厚度、钻遇储层长度、井段位置、轨迹类型、改造方式等方面入手,分析了苏里格气田某区块水平井开发指标的影响因素,并应用灰色关联法定量分析了各参数对水平井产气能力的贡献值。研究结果表明:钻遇储层长度对水平井产能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储层位置、沉积微相、储层厚度、轨迹类型,改造方式。结论认为,该区块致密气藏水平井开发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部署应以心滩和河道中部微相为主;(2)优质砂体厚度大于8 m,横向展布相对稳定;(3)水平段长度在经济效益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长;(4)轨迹类型以平直型为主;(5)改造方式以裸眼封隔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致密砂岩 水平井 动态指标 影响因素 钻遇储层长度 储层厚度 轨迹类型 改造方式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液滴形状影响的气井临界携液流速计算模型 被引量:17
9
作者 潘杰 王武杰 +2 位作者 魏耀奇 陈军斌 王亮亮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7-73,共7页
为了判断气井是否积液同时优化气井配产,基于气流中液滴总表面自由能与气相总湍流动能相等的关系,建立了考虑液滴直径、液滴变形及变形对液滴表面自由能影响的气井临界携液流速计算模型(以下简称新模型):基于椭球体假设,通过分析液滴变... 为了判断气井是否积液同时优化气井配产,基于气流中液滴总表面自由能与气相总湍流动能相等的关系,建立了考虑液滴直径、液滴变形及变形对液滴表面自由能影响的气井临界携液流速计算模型(以下简称新模型):基于椭球体假设,通过分析液滴变形对液滴表面积及表面自由能的影响,建立起液滴最大迎风面直径的计算公式;考虑液滴变形对液滴所受曳力的影响,提出针对椭球形液滴的临界携液流速表达式;考虑液滴变形和液滴内部流动的影响,将Brauer模型基于圆球体的曳力系数计算值增大20%作为变形椭球体的曳力系数;基于能量守恒原理提出液滴变形参数与临界韦伯数函数关系式,并将计算结果下调10%;采用考虑气井压力和温度影响的表面张力计算公式。将新模型与Turner模型、李闽模型、王毅忠模型、王志彬模型和熊钰模型进行对比,并在44口气井开展了现场验证。结果表明,新模型的预测结果与气井的实际状况吻合最好。结论认为,新模型可用于对气井积液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水气井 井底积液 临界携液流速 液滴形状 变形参数 曳力系数 临界韦伯数 表面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里格气田新型柱塞气举系统应用研究 被引量:23
10
作者 张春 金大权 +1 位作者 李双辉 张家志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4-76,共3页
苏里格气田属于典型的"三低"气田,随着生产年限的延长,气井压力、产量快速下降,低压、低产、间歇气井逐年增多,井筒积液问题越发严重,依靠气井自身能量维持气井正常生产的周期明显缩短。为了解决低压低产气井积液和常规柱塞... 苏里格气田属于典型的"三低"气田,随着生产年限的延长,气井压力、产量快速下降,低压、低产、间歇气井逐年增多,井筒积液问题越发严重,依靠气井自身能量维持气井正常生产的周期明显缩短。为了解决低压低产气井积液和常规柱塞工艺应用受限的问题,苏里格气田开展了新型智能化柱塞气举排水采气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通过控制系统改进、生产制度优化和实施效果分析,评价了新型柱塞气举系统的适用性及经济性,形成了适合苏里格气田生产特征的柱塞气举工艺系统及柱塞制度优化模式,为低压低产积液气井管理探索出了新的途径,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里格气田 排水采气 柱塞气举 控制系统 制度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里格气田同步回转增压工艺技术应用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春 任振华 +1 位作者 张金波 宋继军 《石油机械》 2017年第2期88-92,共5页
苏里格气田低产积液气井逐年增多,暴露出气井临界携液能力下降和集输系统压力高影响气井正常生产的问题。鉴于此,以气井临界携液流量计算和气井流入流出曲线分析为理论指导,开展了气井低压低产阶段同步回转增压排水工艺技术研究。对比... 苏里格气田低产积液气井逐年增多,暴露出气井临界携液能力下降和集输系统压力高影响气井正常生产的问题。鉴于此,以气井临界携液流量计算和气井流入流出曲线分析为理论指导,开展了气井低压低产阶段同步回转增压排水工艺技术研究。对比了回转式压缩机、螺杆压缩机和往复压缩机的优缺点,分析了井口增压工艺和气举复产工艺的对气井生产的影响,并通过现场丛式井组单井增压试验,分别针对节流器生产井和无阻生产井的动态变化和增产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指出同步回转增压工艺具有向干管增压和多级增压方向推广的优势,进而降低气井废弃压力,延长气井生产时间,提高气井最终采收率。研究结果对苏里格气田开发后期增压开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回转 增压排水 压缩机 多相混输泵 苏里格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倾管中低含液率气液分层流临界携液流速预测模型 被引量:5
12
作者 潘杰 蒲雪雷 +2 位作者 王武杰 闫敏敏 王亮亮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24-133,共10页
湿天然气会在管道低洼处形成积液,不仅影响输送效率,而且有可能腐蚀甚至堵塞管道,因而准确预测气体的临界携液流速对于预防上述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针对微倾管中低含液率气液两相分层流,基于气液两相流动量平衡方程和新的气-液界... 湿天然气会在管道低洼处形成积液,不仅影响输送效率,而且有可能腐蚀甚至堵塞管道,因而准确预测气体的临界携液流速对于预防上述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针对微倾管中低含液率气液两相分层流,基于气液两相流动量平衡方程和新的气-液界面形状闭合关系式,建立了考虑液滴夹带的临界携液流速预测模型。结合实验数据,对新模型和FLAT模型、ARS模型、双圆环模型、MARS模型进行了验证和预测结果对比;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新模型分析了管道倾角、运行压力、液相密度以及天然气组分对微倾管道中天然气-水、天然气-60%甘油/水分层流临界携液流速和临界含液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管道倾角和液相密度的增大,临界携液流速持续增大,临界含液率逐渐减小;②随着运行压力和天然气中重组分含量的增大,临界携液流速持续减小,临界含液率逐渐增大。结论认为,新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验值吻合度较高、预测精度较高,可用于预测湿天然气管道中的临界携液气体流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倾管道 低含液率 气液分层流 临界携液流速 界面形状 剪切力 摩擦因子 液滴夹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控制技术在苏里格气田低效井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3
作者 杨方勇 张亚斌 +3 位作者 武海鹏 施亚明 张建平 张英帅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7-120,共4页
苏里格气田低产低效井逐年快速增加,如何平衡单井间歇生产与控制用工总量之间的关系成为难点问题。为此,利用组态软件进行智能程序设定,开发了单井智能控制程序,包括套压控制、时序控制、流量套压复合控制3种控制类型,以期实现对不同类... 苏里格气田低产低效井逐年快速增加,如何平衡单井间歇生产与控制用工总量之间的关系成为难点问题。为此,利用组态软件进行智能程序设定,开发了单井智能控制程序,包括套压控制、时序控制、流量套压复合控制3种控制类型,以期实现对不同类型气井后期生产的精细化管理:①时序控制对压力下降较快、流量较小的间歇井按照程序设定时间间隔自动执行开关操作;②套压控制对套压较低间歇井的套压值低于程序设定值时自动关井,高于设定值时自动开井;③流量套压复合控制对套压较低、流量稳定的间歇井流量低于程序设定值自动关井,套压高于程序设定值自动开井操作。应用结果表明,智能控制技术运行稳定,开关操作有效率达到99%,能有效解决间歇井人工频繁开关井作业问题,工作效率提高了8倍,同时降低了生产运行成本,为苏里格气田后期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里格气田 智能生产 控制 电磁阀 效率 精细化管理 开关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低”气田放喷回收工艺在苏里格气田的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胡朋伟 唐婧 +2 位作者 薄婷婷 王志恒 李鹏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41-145,共5页
苏里格是典型的低压、低产、低丰度“三低”气田,在开发过程中,必须对储层进行压裂试气,压裂完成后,需要采用放喷流程进行放喷排液、试气求产,在试气排液期间,通过点火的方式对排放出来的天然气进行燃烧处理,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浪费和... 苏里格是典型的低压、低产、低丰度“三低”气田,在开发过程中,必须对储层进行压裂试气,压裂完成后,需要采用放喷流程进行放喷排液、试气求产,在试气排液期间,通过点火的方式对排放出来的天然气进行燃烧处理,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浪费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为此,在试气过程中,设计并应用“湿气收集+高压分离+天然气回收”的放喷天然气回收工艺,对现场33口井进行天然气回收,同时分析了不同类型气井运行的各项参数,达到了天然气回收的目的。该工艺能够较好的处理排液初期的混合物,分离天然气达到进站集输的条件;在水平井和直定井运行效果均较好,水平井具有更好的经济效益;能够大量减少试气放喷二氧化碳排放并且有效满足苏里格气田不同井型试气放喷天然气的回收,实现较好的经济和环保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分离 放喷气回收 除砂 二氧化碳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精确Zoeppritz方程的储层流体识别 被引量:1
15
作者 丁富峰 吴少波 +3 位作者 姚志纯 马玉龙 林鹏 汪泳吉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53-1361,共9页
流体识别对于储层的预测至关重要。在各向同性介质中,Russell流体因子的获取主要基于Zoeppritz方程近似公式的反演或者弹性参数间接计算,然而,基于近似公式的反演容易受到小入射角和低对比度等假设的干扰,影响反演精度。为此,提出了一... 流体识别对于储层的预测至关重要。在各向同性介质中,Russell流体因子的获取主要基于Zoeppritz方程近似公式的反演或者弹性参数间接计算,然而,基于近似公式的反演容易受到小入射角和低对比度等假设的干扰,影响反演精度。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精确Zoeppritz方程的储层流体识别方法。首先,将精确Zoeppritz方程重新改写为包含Russell流体因子、泊松比和密度的形式;其次,在贝叶斯反演框架下构建了流体因子、泊松比和密度同时反演的目标函数;最后,通过迭代重加权最小二乘法(IRLS)对反演目标函数进行非线性求解。合成数据和实际工区数据测试结果均表明,所提方法能够有效识别流体。该方法可为储层流体预测、储层流体标定工作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OEPPRITZ方程 流体因子 贝叶斯 叠前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G-4固体消泡剂与加药装置的研发及应用 被引量:13
16
作者 戚杰 魏伟 +4 位作者 张磊 杨小军 刘伟 李相云 李在云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1-65,共5页
泡沫排水采气工艺是有水气田高效开发的重要手段,其消泡剂的选择和应用对工艺措施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在分析泡沫排水采气工艺使用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液体消泡剂使用的局限性,在国内首次研发了FG-4系列固体消泡剂和配套的... 泡沫排水采气工艺是有水气田高效开发的重要手段,其消泡剂的选择和应用对工艺措施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在分析泡沫排水采气工艺使用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液体消泡剂使用的局限性,在国内首次研发了FG-4系列固体消泡剂和配套的加药装置这两项专利技术,并在中国石油西南、长庆、青海、吉林等油气田的泡沫排水工艺实施井中得以成功应用。现场应用情况表明:固体消泡工艺能满足泡排工艺井的消泡需要,对产水量在1~30m3/a的气井消泡效果均能达到工艺要求;加药周期长,根据不同的井况,5~15d换加一次药剂,每次补充量2~6根,为无人值守站的管理提供了方便;固体消泡剂在装置内与泡沫接触充分,具有较好的破泡和抑泡能力,并且只有在气流携带出泡沫液时才消耗药剂,与液体消泡剂相比其综合成本降低20%~30%;固体消泡装置运行平稳,操作简单、方便,运行中不消耗能源,不增加污水量,真正实现了节能减排、绿色环保,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排水采气 固体消泡剂 装置 现场应用 效果 环保 专利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素录井在川渝地区关键层位岩性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24
17
作者 尹平 漆麟 +5 位作者 朱茜霞 罗利 唐家琼 阮聪 赵磊 梁红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1-38,共8页
随着川渝地区快速钻井工艺的推广应用,返出岩屑呈细碎甚至粉末状,传统的岩屑岩性识别方法已不能满足要求。为此,根据元素地球化学原理,对该区关键层位开展了元素录井岩性定性识别及定量解释工作。结果表明:(1)不同岩性元素录井特征差异... 随着川渝地区快速钻井工艺的推广应用,返出岩屑呈细碎甚至粉末状,传统的岩屑岩性识别方法已不能满足要求。为此,根据元素地球化学原理,对该区关键层位开展了元素录井岩性定性识别及定量解释工作。结果表明:(1)不同岩性元素录井特征差异明显,易于识别,如玄武岩为0.35<Fe/Si<0.55且Ca/(Na+K)<4.00,而沉积岩Fe/Si<0.35或Fe/Si>0.55;(2)沉积岩中可依据(Al+Si+Fe)和(Ca+Mg+S)组合识别出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硫酸盐岩及其过渡岩类,其中(Al+Si+Fe)>31%者为碎屑岩,(Al+Si+Fe)<8%且(Ca+Mg+S)<36%为碳酸盐岩,而(Al+Si+Fe)<5%且(Ca+Mg+S)>36%则为硫酸盐岩。进一步可根据(Si+K+Ca)和Si/Al、(Al+Si+Fe+K)和(Ca+S)/Mg识别出砂岩、泥(页)岩、石膏、白云岩、石灰岩及其过渡岩类。为便于该方法在现场应用,建立了该区关键层位元素录井岩性识别定性图版并开发了定量解释软件。在川渝地区MX207井等10口井现场应用的效果表明:该方法岩性识别符合率介于88.75%~95.22%,平均符合率达92.42%,能够满足该区关键油气层位随钻岩性快速识别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渝地区 关键层位 元素录井 随钻岩性识别 岩性定量解释 定性识别图版 解释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