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长庆致密油藏宽缝压裂技术研究
被引量:
1
1
作者
陆红军
白晓虎
+5 位作者
余金柱
杜现飞
王飞
何衡
任佳伟
耿君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7-43,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以华庆、姬塬、环江为代表的致密油藏普遍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水平两向应力差大,采用常规压裂改造储量动用程度较低,投产后长期生产呈现低采油速度、低采出程度特征。为实现该类储层高效动用,创新提出了“宽缝压裂”...
鄂尔多斯盆地以华庆、姬塬、环江为代表的致密油藏普遍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水平两向应力差大,采用常规压裂改造储量动用程度较低,投产后长期生产呈现低采油速度、低采出程度特征。为实现该类储层高效动用,创新提出了“宽缝压裂”的技术思路,即通过多轮次间歇压裂、级间放喷循环注入、梯级提高排量、不连续加砂、全程暂堵转向,应力“加载-卸载-加载”循环作用迫使岩石缝内净压力大幅提升,增加主裂缝宽度,开启侧向微裂缝,提高基质孔喉连通性,最终实现有效提高裂缝立体波及体积、缝网复杂指数和缝内导流能力的目的。本文以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为基础,应用大型可视化缝网支撑剂运移模拟装置,对比常规压裂与宽缝压裂对裂缝形态及支撑程度的影响。现场试验证实了该技术的可行性,综合分析了宽缝压裂的全过程压力响应、级间压降及水锤特征,试验井日产油量由实施前0.5 t大幅提高至2.5 t,达到初次改造投产的3倍以上,采油速度由0.2%提高至1.0%。该技术为致密油藏难动用储量大幅增产探索了一条有效的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宽缝压裂
难动用储量
压裂增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页岩气藏超压演化过程:来自四川盆地南部五峰组-龙马溪组裂缝流体包裹体的证据
被引量:
17
2
作者
刘冬冬
郭靖
+6 位作者
潘占昆
杜威
赵福平
陈祎
石富伦
宋岩
姜振学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2-22,共11页
四川盆地南部(以下简称川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藏普遍存在着超压现象,部分井页岩地层压力系数远高于1.50,目前对于该区页岩气藏压力演化的过程认识尚不清楚。为了揭示该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藏超压的形成...
四川盆地南部(以下简称川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藏普遍存在着超压现象,部分井页岩地层压力系数远高于1.50,目前对于该区页岩气藏压力演化的过程认识尚不清楚。为了揭示该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藏超压的形成机制与演化过程,以川南地区泸州、威远两地典型井页岩裂缝复合脉体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薄片分析、阴极发光扫描电镜观察,明确裂缝复合脉体胶结物的充填期次,开展不同期次裂缝脉体矿物中包裹体测温和激光拉曼分析,结合埋藏史—地热史研究成果,揭示了不同期次裂缝的开启时间,进而探讨了其与页岩气藏超压演化过程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典型井页岩裂缝中主要存在着两期脉体充填,第一期脉体主要分布在裂缝壁,矿物颗粒较小,脉体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与主生气期温度相符,表明第一期裂缝开启过程与生烃增压作用有关,第二期裂缝脉体主要分布在裂缝中部,矿物颗粒较大,脉体中流体包裹体温度范围较广,与抬升过程地层温度相符,指示第二期裂缝开启过程与构造抬升泄压有关;②研究区页岩最大埋深前甲烷包裹体捕获压力介于103.06~139.82 MPa、压力系数介于2.05~2.50,储层抬升过程中甲烷包裹体捕获压力介于101.32~127.73 MPa、压力系数介于1.89~2.18;③页岩气藏超压来自液态烃裂解生气增压作用,抬升阶段是持续泄压的过程。结论认为,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藏具有良好的保存条件,现今仍能保持较高的压力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南部
页岩气藏
上奥陶统五峰组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
裂缝复合脉体
超压演化过程
生烃增压
流体包裹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致密油藏CO_(2)前置压裂流体相互作用机理
被引量:
7
3
作者
苏玉亮
王程伟
+3 位作者
李蕾
侯正孝
范理尧
陈征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076-3081,共6页
目前,致密油藏的高效开采仍是世界研究的重点及难点,其中CO_(2)压裂技术受到广泛重视。为了进一步明确CO_(2)前置压裂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利用室内实验对地层条件下CO_(2)注入后原油高压物性(密度、黏度、压缩系数等)的改变情况进...
目前,致密油藏的高效开采仍是世界研究的重点及难点,其中CO_(2)压裂技术受到广泛重视。为了进一步明确CO_(2)前置压裂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利用室内实验对地层条件下CO_(2)注入后原油高压物性(密度、黏度、压缩系数等)的改变情况进行研究,明确CO_(2)与原油的相互作用关系,其次通过数值模拟手段对压裂不同阶段中CO_(2)存在方式、原油黏度等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首先CO_(2)的注入会导致原油密度明显增加,黏度降低,同时CO_(2)的注入会提高地层的可压缩性,提高地层的弹性能量。其次在压裂及焖井阶段,CO_(2)主要存在于油相中。在返排过程中,CO_(2)逐渐从油相中脱离,以气相的形式存在。由于不同阶段CO_(2)相态的改变以及CO_(2)对原油组分具有萃取作用,使得原油黏度在返排过程中升高,密度下降。研究成果对致密油藏CO_(2)前置压裂流体作用机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进一步开展CO_(2)压裂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CO_(2)前置压裂
密度
黏度
压缩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长庆致密油藏宽缝压裂技术研究
被引量:
1
1
作者
陆红军
白晓虎
余金柱
杜现飞
王飞
何衡
任佳伟
耿君
机构
中国石油
长庆油田
公司
油气工艺研究院
低渗透油气田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第十采油厂
出处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7-43,共7页
基金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开发示范工程”部分研究内容(编号:2017ZX05069)。
文摘
鄂尔多斯盆地以华庆、姬塬、环江为代表的致密油藏普遍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水平两向应力差大,采用常规压裂改造储量动用程度较低,投产后长期生产呈现低采油速度、低采出程度特征。为实现该类储层高效动用,创新提出了“宽缝压裂”的技术思路,即通过多轮次间歇压裂、级间放喷循环注入、梯级提高排量、不连续加砂、全程暂堵转向,应力“加载-卸载-加载”循环作用迫使岩石缝内净压力大幅提升,增加主裂缝宽度,开启侧向微裂缝,提高基质孔喉连通性,最终实现有效提高裂缝立体波及体积、缝网复杂指数和缝内导流能力的目的。本文以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为基础,应用大型可视化缝网支撑剂运移模拟装置,对比常规压裂与宽缝压裂对裂缝形态及支撑程度的影响。现场试验证实了该技术的可行性,综合分析了宽缝压裂的全过程压力响应、级间压降及水锤特征,试验井日产油量由实施前0.5 t大幅提高至2.5 t,达到初次改造投产的3倍以上,采油速度由0.2%提高至1.0%。该技术为致密油藏难动用储量大幅增产探索了一条有效的技术途径。
关键词
致密油藏
宽缝压裂
难动用储量
压裂增产
Keywords
tight oil reservoir
enhancing net-pressure fracturing technology
difficult to exploit reserves
fracturing to increase production
分类号
TE357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页岩气藏超压演化过程:来自四川盆地南部五峰组-龙马溪组裂缝流体包裹体的证据
被引量:
17
2
作者
刘冬冬
郭靖
潘占昆
杜威
赵福平
陈祎
石富伦
宋岩
姜振学
机构
中国石油
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第十采油厂
中国石油
长庆油田
公司第
四采气厂
贵州省油气勘查开发工程研究院
出处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2-22,共11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储层精细描述与页岩气成藏机理”(编号:2017ZX05035002)
贵州省地勘基金项目“黔北试验区页岩气成藏控制因素研究与勘探实践”(编号:208-9912-JBN-L1D7)
+1 种基金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科研项目“四川盆地龙马溪组构造演化与页岩气富集规律研究”(编号:2020-57912)
“长宁西区断裂系统演化特征及其对页岩气成藏富集的影响”(编号:20210604-02)。
文摘
四川盆地南部(以下简称川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藏普遍存在着超压现象,部分井页岩地层压力系数远高于1.50,目前对于该区页岩气藏压力演化的过程认识尚不清楚。为了揭示该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藏超压的形成机制与演化过程,以川南地区泸州、威远两地典型井页岩裂缝复合脉体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薄片分析、阴极发光扫描电镜观察,明确裂缝复合脉体胶结物的充填期次,开展不同期次裂缝脉体矿物中包裹体测温和激光拉曼分析,结合埋藏史—地热史研究成果,揭示了不同期次裂缝的开启时间,进而探讨了其与页岩气藏超压演化过程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典型井页岩裂缝中主要存在着两期脉体充填,第一期脉体主要分布在裂缝壁,矿物颗粒较小,脉体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与主生气期温度相符,表明第一期裂缝开启过程与生烃增压作用有关,第二期裂缝脉体主要分布在裂缝中部,矿物颗粒较大,脉体中流体包裹体温度范围较广,与抬升过程地层温度相符,指示第二期裂缝开启过程与构造抬升泄压有关;②研究区页岩最大埋深前甲烷包裹体捕获压力介于103.06~139.82 MPa、压力系数介于2.05~2.50,储层抬升过程中甲烷包裹体捕获压力介于101.32~127.73 MPa、压力系数介于1.89~2.18;③页岩气藏超压来自液态烃裂解生气增压作用,抬升阶段是持续泄压的过程。结论认为,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藏具有良好的保存条件,现今仍能保持较高的压力系数。
关键词
四川盆地南部
页岩气藏
上奥陶统五峰组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
裂缝复合脉体
超压演化过程
生烃增压
流体包裹体
Keywords
Southern Sichuan Basin
Shale gas reservoir
Upper Ordovician Wufeng Formation
Lower Silurian Longmaxi Formation
Fracture composite vein
Overpressure evolution process
Hydrocarbon-generation pressurization
Fluid inclusion
分类号
P618.13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致密油藏CO_(2)前置压裂流体相互作用机理
被引量:
7
3
作者
苏玉亮
王程伟
李蕾
侯正孝
范理尧
陈征
机构
中国石油
大学(华东)
石油
工程学院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第十采油厂
出处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076-3081,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97434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51904324)
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项目(2019T120616)。
文摘
目前,致密油藏的高效开采仍是世界研究的重点及难点,其中CO_(2)压裂技术受到广泛重视。为了进一步明确CO_(2)前置压裂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利用室内实验对地层条件下CO_(2)注入后原油高压物性(密度、黏度、压缩系数等)的改变情况进行研究,明确CO_(2)与原油的相互作用关系,其次通过数值模拟手段对压裂不同阶段中CO_(2)存在方式、原油黏度等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首先CO_(2)的注入会导致原油密度明显增加,黏度降低,同时CO_(2)的注入会提高地层的可压缩性,提高地层的弹性能量。其次在压裂及焖井阶段,CO_(2)主要存在于油相中。在返排过程中,CO_(2)逐渐从油相中脱离,以气相的形式存在。由于不同阶段CO_(2)相态的改变以及CO_(2)对原油组分具有萃取作用,使得原油黏度在返排过程中升高,密度下降。研究成果对致密油藏CO_(2)前置压裂流体作用机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进一步开展CO_(2)压裂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致密油藏
CO_(2)前置压裂
密度
黏度
压缩系数
Keywords
tight reservoir
CO_(2)pre-fracturing
density
viscosity
compression coefficient
分类号
TE348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长庆致密油藏宽缝压裂技术研究
陆红军
白晓虎
余金柱
杜现飞
王飞
何衡
任佳伟
耿君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页岩气藏超压演化过程:来自四川盆地南部五峰组-龙马溪组裂缝流体包裹体的证据
刘冬冬
郭靖
潘占昆
杜威
赵福平
陈祎
石富伦
宋岩
姜振学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致密油藏CO_(2)前置压裂流体相互作用机理
苏玉亮
王程伟
李蕾
侯正孝
范理尧
陈征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