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塞油田延长组7段夹层型页岩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优质储层成因机制研究
1
作者 刘雨航 强微 +4 位作者 党鑫 刘波 文志刚 田伟超 樊云鹏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6-521,共16页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面临常规油气资源潜力匮乏、储量接替难度大的难题,目前增储的主要目标为页岩油储层。延长组7段(长7段)作为安塞油田的关键开发层系,其孔隙结构直接控制着储层质量,进而对页岩油开发产生显著影响。以安塞油田长7段...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面临常规油气资源潜力匮乏、储量接替难度大的难题,目前增储的主要目标为页岩油储层。延长组7段(长7段)作为安塞油田的关键开发层系,其孔隙结构直接控制着储层质量,进而对页岩油开发产生显著影响。以安塞油田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扫描电镜、铸体薄片、低温氮气吸附、高压压汞和核磁共振等实验,明确不同尺寸孔隙对于储层品质的影响,并从沉积环境与成岩作用的角度揭示储层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孔隙类型主要有长石溶孔、残余粒间孔、粒间溶孔、黏土晶间孔以及少量的微裂缝;其中长石溶孔主要发育微米级孔隙,而黏土晶间孔以纳米级孔隙为主。储层整体排驱压力较高,进汞饱和度较低,孔喉半径以纳米级为主,孔径在500μm以下的孔隙多呈开放型的平行板状和狭缝形,同时发育少量的墨水瓶型孔隙。储层孔径主要小于300μm,且随着物性变好,储层内较大尺寸的孔隙占比也在逐渐增大。优质储层的成因主要划分为2类:东北方向靠近物源,水动力强,岩石颗粒分选性好,储层内容易发育绿泥石膜,而绿泥石膜可以保护颗粒间的原生粒间孔,压实作用后可保留较多的残余粒间孔而形成优质储层;西南方向远离物源方向,水体深度增加,水动力变弱,因靠近烃源岩发育区,储层容易被烃源岩产生的有机酸溶蚀改造,发育较多溶蚀孔隙,从而形成优质储层。研究成果可为安塞油田页岩油藏的高效勘探开发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塞油田 延长组7段 孔隙结构 成岩作用 夹层型页岩油 储层成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孔隙结构与水驱油微观渗流特征——以安塞油田王窑区长6油层组为例 被引量:77
2
作者 全洪慧 朱玉双 +3 位作者 张洪军 李莉 邵飞 张章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52-960,共9页
应用真实砂岩微观模型对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王窑区长6低渗透油层进行微观水驱油实验,并结合薄片鉴定、物性分析、扫描电镜、相对渗透率、压汞等分析测试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得出孔隙结构类型与水驱油微观渗流特征之间内... 应用真实砂岩微观模型对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王窑区长6低渗透油层进行微观水驱油实验,并结合薄片鉴定、物性分析、扫描电镜、相对渗透率、压汞等分析测试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得出孔隙结构类型与水驱油微观渗流特征之间内在联系,为油田有效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储层岩性主要为成分成熟度较低的细粒长石砂岩;主要孔隙类型为残余粒间孔、溶蚀孔和孔隙+裂缝双重孔隙介质3种类型,以残余粒间孔为主,溶蚀孔和裂缝是影响本区微观非均质性的重要因素。实验得出主要的微观渗流类型为均匀渗流、网状渗流、指状渗流3种类型。储层孔隙结构类型与水驱油微观渗流特征关系密切,不同孔隙类型储层对应不同的微观渗流特征;裂缝发育带的水驱油形式取决于孔隙渗透率和裂缝渗透率的相对大小;影响驱油效率的孔隙结构特征主要为储层的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和润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水驱油 渗流特征 安塞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塞油田注水开发中后期复合解堵酸液配方实验 被引量:19
3
作者 李天太 刘小静 +2 位作者 董悦 赵金省 王亚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1-104,共4页
安塞油田已进入注水开发中后期,由于长期生产及各种增产措施的影响,地层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复合堵塞。生产时间较短的油井堵塞物以有机物为主,生产时间较长的油井堵塞物中有机物和无机物并存,水井以铁盐、亚铁盐和细菌以及由水敏、速敏造... 安塞油田已进入注水开发中后期,由于长期生产及各种增产措施的影响,地层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复合堵塞。生产时间较短的油井堵塞物以有机物为主,生产时间较长的油井堵塞物中有机物和无机物并存,水井以铁盐、亚铁盐和细菌以及由水敏、速敏造成的堵塞为主。针对安塞油田油、水井的不同堵塞物特征,分析了地层的堵塞机理和影响因素。根据地层堵塞机理和复合解堵酸液作用机理,通过室内实验,配制了适合安塞油田地层复合解堵的酸液。室内实验和现场应用表明:该酸液能够有效地解除地层中的复合堵塞物,达到增产增注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塞油田 复合解堵 酸液配方 油井增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塞油田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室内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杨剑 黄战卫 +1 位作者 董小丽 刘玉梅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59-563,共5页
考察了阴离子-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体系SKDAS的界面张力、乳化能力、吸附性能、配伍性能、降压增注能力,并进行了室内驱油实验。结果表明,0.1%数0.9%的SKDAS与安塞油田原油的最终界面张力维持在10-3m N/m数量级。在矿化度为10数90 g/L时,... 考察了阴离子-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体系SKDAS的界面张力、乳化能力、吸附性能、配伍性能、降压增注能力,并进行了室内驱油实验。结果表明,0.1%数0.9%的SKDAS与安塞油田原油的最终界面张力维持在10-3m N/m数量级。在矿化度为10数90 g/L时,0.5%的SKDAS矿化水溶液与原油之间的界面张力均在10-3m N/m数量级,耐盐性较好。其对原油具有较强的乳化能力,且加量越大,乳化能力越强。0.1%数0.5%SKDAS溶液在油砂中的吸附量为0.11数0.14 mg/g。SKDAS和安塞油田清水、采出水配伍性良好。当SKDAS质量分数由0.3%增至0.7%时,可在水驱基础上提高采收率10.41%数12.84%,能满足安塞油田表面活性剂驱油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表面活性剂 界面张力 驱油效率 安塞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清涧-宜川地区上石炭统本溪组混积特征及沉积演化 被引量:2
5
作者 曹岩刚 苏成 +7 位作者 王庆 彭叙凯 高冬 聂万才 周怀来 李悟 付斯一 冯荣昌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9-38,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清涧-宜川地区上石炭统本溪组为一套潮坪-障壁岛-陆棚沉积体系,发育陆源碎屑岩与碳酸盐岩的混积层序,为了提高混积储层预测的准确度,在分析沉积演化背景基础上,综合野外露头、岩心、录井、测井等多方面资料,探讨混积发育的... 鄂尔多斯盆地清涧-宜川地区上石炭统本溪组为一套潮坪-障壁岛-陆棚沉积体系,发育陆源碎屑岩与碳酸盐岩的混积层序,为了提高混积储层预测的准确度,在分析沉积演化背景基础上,综合野外露头、岩心、录井、测井等多方面资料,探讨混积发育的特征及沉积相类型,并对混积和混积层系进行沉积演化分析。结果表明:本溪组沉积类型主要为相缘混积,发育在潮间带、潮下带、潟湖和障壁岛的向陆一侧,大型混积层系发育规模较小;本溪组可以划分为SQ1、SQ2共2个三级沉积层序,其中SQ1和SQ2均可识别出低位体系域(LST)、海侵体系域(TST)和高位体系域(HST),SQ2还可以识别出下降期体系域(FSST);相缘混积主要发育在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早期的浅水区内,发育规模相对较小,主要发育在潮坪与潟湖、潟湖与障壁坪的过渡区域内,与潮坪砂岩和障壁砂岩相伴生,相缘混积与上覆的砂泥岩地层形成混积层系。研究成果可为混积储层预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溪组 上石炭统 混积 沉积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 清涧-宜川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储层流体包裹体确定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区块上古生界油气充注期次和时期 被引量:29
6
作者 郭振华 陈红汉 +2 位作者 赵彦超 刘建章 陈雷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12-718,737,共8页
流体包裹体是保存在储层中的微小流体样品,包含有丰富的地质信息。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区块18口井的62块流体包裹体样品进行荧光观察和显微测温,认为该区上古生界地层共发生过6期流体活动,均与油气成藏有关,并以第二期—第六期的... 流体包裹体是保存在储层中的微小流体样品,包含有丰富的地质信息。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区块18口井的62块流体包裹体样品进行荧光观察和显微测温,认为该区上古生界地层共发生过6期流体活动,均与油气成藏有关,并以第二期—第六期的天然气充注为主。结合埋藏史分析可知,油气成藏分别发生在距今190~150Ma的早侏罗世中期—中侏罗世晚期,150~124Ma的中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124~101Ma的早白垩世早期—早白垩世中期,101~86Ma的早白垩世中期—早白垩世中末期和86~70Ma的早白垩世中末期—早白垩世末期。其中,早侏罗世中期—中侏罗世晚期为油气充注的初始阶段,中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为轻质油的主要成藏时期,中侏罗世晚期至早白垩世末为研究区内目的层天然气的主要成藏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塔巴庙区块 流体包裹体 油气充注期次和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7油层组致密油成藏条件与成藏模式 被引量:20
7
作者 吴伟涛 邓静 +5 位作者 赵靖舟 孙勃 郭汉卿 邓秀芹 耳闯 白玉彬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74-881,共8页
利用钻井、测井、录井、试油资料、薄片观察以及分析化验等资料,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7油层组致密油的储层条件、烃源岩条件和运移聚集条件,建立致密油成藏模式。结果表明,长7油层组储层岩性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平均孔隙度为7.4%... 利用钻井、测井、录井、试油资料、薄片观察以及分析化验等资料,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7油层组致密油的储层条件、烃源岩条件和运移聚集条件,建立致密油成藏模式。结果表明,长7油层组储层岩性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平均孔隙度为7.4%,平均渗透率为0.134×10-3μm2,储集空间以次生溶蚀孔隙为主,占到总面孔率的70.6%,孔隙半径分布范围多数小于1μm,属于纳米级孔隙。长7油层组烃源岩以长73最好,有机碳含量平均为8.99%,明显高于长72和长71,后两者的有机碳含量分别为2.17%和1.12%,均属于好-最好烃源岩。长73烃源岩厚度分布在28~36 m,长71+2厚度为35~55 m,主要为I型干酪根,镜质体反射率介于1.02%~1.2%,处于生烃高峰期,生油强度可达到600×104t/km^2。运移通道为水平裂缝、斜交裂缝和砂体构成的三维网状输导体系,尤其是源储界面的斜交裂缝为初次排烃的重要通道。运移动力为生烃作用产生的超压,其分布范围在15~22 MPa。长7油层组致密油藏发育岩性尖灭油藏、透镜体油藏和成岩圈闭型油藏,数量多,横向连片、纵向叠置,呈现出准连续分布特征。长73烃源岩与长71和长72储层形成下生上储型成藏组合,长71和长72烃源岩与自身储层形成源内间互型成藏组合,构成"下生上储-源内间互双源供烃准连续型"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7油层组 成藏条件 成藏模式 致密油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南涪陵地区长兴组层序地层及沉积相演化特征 被引量:13
8
作者 郭川 李国蓉 +3 位作者 杨莹莹 解发川 董文玉 唐锰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1年第4期41-47,共7页
在川东南涪陵地区长兴组沉积构造背景认识的基础上,以Vail的经典层序地层学和Cross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方法为指导,采用野外露头、岩心及测井等多种分析手段,通过对层序界面、相序、叠置结构、测井曲线等的综合识别分析,将川东南... 在川东南涪陵地区长兴组沉积构造背景认识的基础上,以Vail的经典层序地层学和Cross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方法为指导,采用野外露头、岩心及测井等多种分析手段,通过对层序界面、相序、叠置结构、测井曲线等的综合识别分析,将川东南涪陵地区长兴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进一步研究了涪陵地区层序格架内长兴组沉积相垂向及平面上的分布情况,并在此基础上,从层序演化的角度研究了长兴组沉积时期礁滩体的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长兴组下部三级层序海侵体系域(TST)时期涪陵地区礁滩体不发育,高水位体系域(HST)时期礁滩体较发育;上部三级层序沉积时期礁滩体均有发育,TST时期礁滩体的发育规模明显小于HST时期的礁滩体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兴组 层序地层 沉积相演化 海侵体系域 高水位体系域 川东南涪陵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胀松动”增产技术 被引量:4
9
作者 张杰 廖红伟 +1 位作者 薛中天 李美琼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07-109,共3页
岩石产生“压胀”的同时其孔隙度和渗透率也增加,且这种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增加是不可逆的。“压胀松动”增产技术就是利用岩石的“压胀”特性,利用炸药分级爆炸产生的爆炸波在地层的叠加来满足储层岩石产生“压胀”的条件,从而达到增加... 岩石产生“压胀”的同时其孔隙度和渗透率也增加,且这种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增加是不可逆的。“压胀松动”增产技术就是利用岩石的“压胀”特性,利用炸药分级爆炸产生的爆炸波在地层的叠加来满足储层岩石产生“压胀”的条件,从而达到增加近井地带储层的渗透率、使油气井增产早的目的。文章对不同岩石“压胀”特性、“压胀松动”增产技术的基本原理进行了研究,对该技术的现场用炸药药量的计算及弹体进行了设计,对现场试验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现场试验表明该技术对油气田开采具有较好的增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 膨胀 岩石变形 岩石力学 增产措施 地下爆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长7段页岩油资源潜力评价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维磊 李新宇 +1 位作者 徐志 李二党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9年第4期48-56,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油页岩在西南部较为发育,厚度可达到10m以上,氯仿沥青"A"平均值达到0.87%,具备形成页岩油的地质基础。利用CT扫描电镜技术、核磁共振等技术对长7段油页岩储集空间及储集性能进行定量表...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油页岩在西南部较为发育,厚度可达到10m以上,氯仿沥青"A"平均值达到0.87%,具备形成页岩油的地质基础。利用CT扫描电镜技术、核磁共振等技术对长7段油页岩储集空间及储集性能进行定量表征,揭示纳米级黏土颗粒片状孔隙是长7段页岩油的主要孔隙类型,平均有效孔隙度4.86%,平均含油饱和度为44.63%。安塞地区长7段具有页岩油赋存与聚集成藏的物质基础,大规模分布的黑色油页岩、良好的储集空间和充足的烃类,原油黏度低、油页岩可压裂性好、高角度裂缝发育等有利于页岩油在纳米级孔喉中流动和开采,预测资源潜力达到4.42×10~8 m^3,并指出了水平井+体积压裂提高单井产量的攻关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塞地区 三叠系长7段 油页岩 页岩油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断裂及对油藏的控制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罗安湘 刘广林 +2 位作者 刘正鹏 沈田丹 马爽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3-54,共12页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盐池县古峰庄地区断裂系统复杂和油藏分布不明确的问题,利用三维地震和平衡剖面恢复技术,精细识别断裂分布,刻画断面形态,恢复断层的启闭性,明确了断裂的形成期次和有利成藏条件。古峰庄地区发育3组断裂:印支期...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盐池县古峰庄地区断裂系统复杂和油藏分布不明确的问题,利用三维地震和平衡剖面恢复技术,精细识别断裂分布,刻画断面形态,恢复断层的启闭性,明确了断裂的形成期次和有利成藏条件。古峰庄地区发育3组断裂:印支期断裂多为正断层,呈雁列式NWW向展布,在早白垩世开启,具有沟通油源、高效输导油气的作用;燕山期断裂在工区西部发育,呈近NS向,多为逆冲断层,构造变形强烈,不利于油藏保存;喜马拉雅期断裂为NEE向,平行分布于工区,多为正断层,在成藏后形成,调整或破坏原生油藏。断裂发育区的成藏条件为:通源断裂在成藏期开启;圈闭在成藏期和现今条件好,且位于断层面凸面脊附近(源上成藏)或凹面脊附近(源下成藏)。研究成果对于断裂系统发育区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面脊 石油运聚 天环拗陷 盐池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青海湖现代沉积看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滩坝砂体的发育与保存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菁 刘元博 +6 位作者 李相博 刘化清 张平 张志杰 王宏波 黄军平 完颜容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72-280,共9页
基于对青海湖滩坝砂体形成和保存条件研究的认识,应用"将今论古"的研究方法,从物源供给、湖盆底形、风动力-水动力、湖岸线形态及湖平面变化(层序演化)等方面,对现代青海湖与鄂尔多斯盆地滨浅湖滩坝沉积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 基于对青海湖滩坝砂体形成和保存条件研究的认识,应用"将今论古"的研究方法,从物源供给、湖盆底形、风动力-水动力、湖岸线形态及湖平面变化(层序演化)等方面,对现代青海湖与鄂尔多斯盆地滨浅湖滩坝沉积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鄂尔多斯湖盆在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期间,长9—长82—长7沉积期既处于二级层序的早期,同时又位于三级层序湖侵体系域,十分有利于陆源碎屑滩坝的保存。建立了延长组滨浅湖滩坝砂体分布的预测模型,指出盆地南部(包括西南部与东南部)是长9—长82—长7期滩坝砂体发育与保存的有利地区,也是未来寻找滩坝型油气藏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浅湖 滩坝 现代沉积 青海湖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长6油藏成藏条件和充注模式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广林 王亚玲 +4 位作者 马爽 韩天佑 陈璐 楚美娟 时志强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52-1161,共10页
姬塬地区长6油层在区域上含油性差异大,西部和东部发育大规模岩性油藏,中部出水井较多。通过对三个地区的烃源岩、储层特征、输导体系、遮挡条件、成藏动力、成藏期次和充注程度研究,明确了成藏条件和成藏机理的差异性。西部烃源岩生烃... 姬塬地区长6油层在区域上含油性差异大,西部和东部发育大规模岩性油藏,中部出水井较多。通过对三个地区的烃源岩、储层特征、输导体系、遮挡条件、成藏动力、成藏期次和充注程度研究,明确了成藏条件和成藏机理的差异性。西部烃源岩生烃强度大,裂缝网络发育,过剩压力大,充注程度高,成藏条件优越;东部烃源岩厚度薄,但裂缝发育,储层物性好,源储压差大,石油侧向运移,充注程度较高,成藏条件较好;中部烃源岩厚度薄,裂缝不发育,遮挡条件差,过剩压力低,充注程度低,成藏条件差。成藏条件和成藏机理的差异导致充注模式不同,西部为饱和充注型,东部为欠饱和充注型,中部为欠充注型。研究成果为姬塬地区长6油层石油勘探开发提供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6油层 姬塬地区 成藏条件 成藏机理 充注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吴起曾岔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与油藏成藏规律 被引量:19
14
作者 王霞 刘凤林 +2 位作者 范柏江 商宗龙 靳星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15,共8页
为深化对鄂尔多斯盆地曾岔地区侏罗系油藏成藏规律认识,运用钻井、测井、试油及实际生产数据等各种资料,采用印模法精细刻画了前侏罗纪古地貌的地质,综合分析了前侏罗纪古地貌特征、油藏富集规律及成藏模式.结果表明,曾岔地区前侏罗纪... 为深化对鄂尔多斯盆地曾岔地区侏罗系油藏成藏规律认识,运用钻井、测井、试油及实际生产数据等各种资料,采用印模法精细刻画了前侏罗纪古地貌的地质,综合分析了前侏罗纪古地貌特征、油藏富集规律及成藏模式.结果表明,曾岔地区前侏罗纪发育古河道、古阶地、斜坡、低残丘及河间丘5种古地貌单元,已探明延9、延10油藏主要分布在古地貌中地形低的古河道部位而非普遍认为的较高斜坡、河间丘上;研究区存在3种油藏成藏模式:古河道-辫状河道-三角洲平原模式、古河道-分流河道-三角洲平原模式和斜坡-辫状河道-三角洲平原模式,前两种是主要成藏模式.古地貌控制下的"油源足、渗砂优、通道畅"的成藏组合,是油藏形成的基本条件.古河道部位物性相对较好的(分流)河道砂体带与低幅鼻状隆起构造的重叠区是勘探部署优选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貌 富集规律 成藏模式 前侏罗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式偏心分层注水水嘴选配方法研究 被引量:17
15
作者 韩承骋 陈雷 +1 位作者 孟康 马雄 《断块油气田》 CAS 2013年第5期659-662,共4页
桥式偏心分层注水是国内应用最广泛的分层注水技术,是油田开发过程中解决层间矛盾、提高水驱动用程度的重要手段。但是,现场选配桥式偏心水嘴多依靠技术人员的经验,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水嘴适配成功率低,需反复测调投捞。文中利用流体... 桥式偏心分层注水是国内应用最广泛的分层注水技术,是油田开发过程中解决层间矛盾、提高水驱动用程度的重要手段。但是,现场选配桥式偏心水嘴多依靠技术人员的经验,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水嘴适配成功率低,需反复测调投捞。文中利用流体力学、高等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等理论方法,建立了水嘴选配的相应模型,并根据模型编译了水嘴选配程序,使水嘴一次选配成功率得到有效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式偏心分层注水 水嘴选配 模型建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确定气井无阻流量的新经验公式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淑娟 刘锦玉 郝玉鸿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5期427-428,共2页
基于气井稳定产能方程,考虑影响气井产能的主要参数地层压力、地层系数、渗透率,提出气井无阻流量与这些参数的不同组合之间的函数关系,结合长庆气田下古气藏大量产能试井资料,建立其相关曲线,经线性回归分析,得到计算气井无阻流量的三... 基于气井稳定产能方程,考虑影响气井产能的主要参数地层压力、地层系数、渗透率,提出气井无阻流量与这些参数的不同组合之间的函数关系,结合长庆气田下古气藏大量产能试井资料,建立其相关曲线,经线性回归分析,得到计算气井无阻流量的三种新经验公式。实例计算表明,新经验产能公式简便易行,计算结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井 无阻流量 地层压力 地震系数 渗透率 试井 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储层采出程度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7
作者 沈鹏飞 金萍 +1 位作者 范晓东 郭汉卿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5-169,共5页
针对致密储层基质块衰竭开采问题,通过数值模拟方法比较了岩心尺度对单个因素影响的敏感度。结果显示:(1)在岩心长度较短时,原油最终采出程度随原油黏度、岩心渗透率等因素的变化不明显。(2)对渗透率相同的岩心而言,岩心长度越大,原油... 针对致密储层基质块衰竭开采问题,通过数值模拟方法比较了岩心尺度对单个因素影响的敏感度。结果显示:(1)在岩心长度较短时,原油最终采出程度随原油黏度、岩心渗透率等因素的变化不明显。(2)对渗透率相同的岩心而言,岩心长度越大,原油最终采出程度越低,说明随着岩心长度的增加,启动压力梯度的差异发挥了作用,原油黏度、岩心渗透率等因素对原油采出程度的影响越来越大。(3)针对长岩心,将不同变量组合起来进行正交试验分析,通过极差分析法得出了长岩心采出程度的影响因素排序为:压力>长度>渗透率>时间>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正交试验 岩心尺度 启动压力梯度 衰竭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