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点地质统计学在点坝内部构型三维建模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
作者 刘可可 侯加根 +5 位作者 刘钰铭 史燕青 柳琳 唐力 高兴军 周新茂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77-583,共7页
首次将多点地质统计学应用于点坝内部三维建模。基于60 m超小井距资料,统计点坝内部夹层发育特征,利用统计结果人机交互绘制训练图像,定量表征了夹层的厚度、倾角、频率、密度、水平间距等信息。选取典型点坝,将单井解释夹层沿着夹层面... 首次将多点地质统计学应用于点坝内部三维建模。基于60 m超小井距资料,统计点坝内部夹层发育特征,利用统计结果人机交互绘制训练图像,定量表征了夹层的厚度、倾角、频率、密度、水平间距等信息。选取典型点坝,将单井解释夹层沿着夹层面垂直投影至点坝顶面,结合点坝沉积样式,获取建模过程中旋转数据体,以此来表征夹层走向信息。利用多点地质统计学Snesim算法进行点坝内部侧积夹层三维建模,与序贯指示模拟方法在同一点坝和旋转数据体基础上建立的点坝内部三维构型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序贯指示模拟方法建立的点坝内部三维构型模型,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征点坝内部夹层特征,但在表征夹层的连续性方面效果不佳,并且由于缺少训练图像的约束,只能定性展示夹层发育情况,无法达到定量刻画的程度。而利用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建立的模型,点坝内部夹层受控于训练图像及旋转数据体的双重约束,能够定量再现夹层的发育规模和产状,精确表征点坝内部夹层的几何形态与空间结构。结合水淹信息表明,此多点方法建立的点坝内部三维构型模型对于剩余油分布研究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练图像 旋转数据体 密井网 多点地质统计学 点坝 剩余油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块体搬运沉积体系地震地貌及沉积构型:以珠江口盆地和尼日尔三角洲盆地为例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磊 李彬 +1 位作者 王英民 李冬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410-2416,共7页
基于珠江口盆地和尼日尔三角洲盆地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和钻测井资料,对块体搬运沉积体系的沉积构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识别出陆坡滑塌形成的滑块体(Ⅰ)、水道壁滑塌形成的滑块体(Ⅱ)以及滑块体与碎屑流沉积物复合体(Ⅲ)3类块... 基于珠江口盆地和尼日尔三角洲盆地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和钻测井资料,对块体搬运沉积体系的沉积构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识别出陆坡滑塌形成的滑块体(Ⅰ)、水道壁滑塌形成的滑块体(Ⅱ)以及滑块体与碎屑流沉积物复合体(Ⅲ)3类块体搬运沉积体系。同一类块体搬运沉积体系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物理性质以及叠置样式具有一定相似性;Ⅰ类具有朵状几何外形,滑块体后部发育铲状滑塌槽。滑块体顺滑脱面滑动,并发生一定程度的旋转,内部具有铲式扇特征;Ⅱ类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与Ⅰ类的类似,但两者的分布区域、滑动方向及其所形成的滑塌槽走向差异较大;Ⅲ类具有较强的侵蚀能力,底部具有线性擦痕;其内部变形发育叠瓦逆冲构造,表面形态往往起伏不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貌学 块体搬运沉积体系 沉积构型 珠江口盆地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向各向同性含气储层声波特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范宜仁 许孝凯 +3 位作者 陈雪莲 李霞 刘美杰 宋春晶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69-778,836+664-665,共10页
文中利用各向异性孔隙介质声学理论,对横向各向同性孔隙介质Biot模型进行了详细推导,得到了弹性参数的计算公式,并进一步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分析。在横向各向同性孔隙介质Biot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孔隙介质饱和度影响机制,对双相孔隙流体下... 文中利用各向异性孔隙介质声学理论,对横向各向同性孔隙介质Biot模型进行了详细推导,得到了弹性参数的计算公式,并进一步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分析。在横向各向同性孔隙介质Biot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孔隙介质饱和度影响机制,对双相孔隙流体下岩石声学性质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到声波岩石物理、声波测井以及地震勘探不同频率下的声波规律及特性,并对比分析了其变化趋势和差别,分析了各种波的频散特性,为实际数据处理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声波速度的外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t模型 横向各向同性 多孔介质 频散 含气饱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朵体沉积构型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李磊 李彬 王英民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4期37-43,共7页
基于地震、测井、岩心及露头等资料,研究了深水朵体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物理性质及成因。取得3个方面的认识:①深水朵体受陆坡地形及物源供给的影响,发育单一朵体和多级朵体。受沉积厚度、岩性及地震分辨率的影响,孟加拉湾和尼日尔... 基于地震、测井、岩心及露头等资料,研究了深水朵体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物理性质及成因。取得3个方面的认识:①深水朵体受陆坡地形及物源供给的影响,发育单一朵体和多级朵体。受沉积厚度、岩性及地震分辨率的影响,孟加拉湾和尼日尔三角洲发育的朵体在地震上呈强振幅丘状反射,内部见分支水道或底超现象;白云凹陷发育的朵体在地震上呈强振幅平行亚平行反射。②深水朵体可划分为小层和层组、朵体单元、朵体以及朵体复合体4个级次。③深水朵体可进一步划分为近端朵体和远端朵体,近端朵体由分支水道复合席状砂组成,叠置的朵体单元构成的远端朵体主要由层状席状砂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朵体 沉积构型 地震正演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井水泥射孔力学响应规律及损伤特征 被引量:10
5
作者 闫炎 管志川 +1 位作者 赵效锋 杨才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1-108,I0007,共9页
为解决射孔完井作业中固井水泥损伤问题,建立射孔弹侵彻井筒数值模型,基于LS-DYNA有限元软件,计算射孔段固井水泥的力学响应,分析固井水泥射孔力学响应特征;利用射孔弹侵彻实验,确定射孔后固井水泥的损伤特征,研究水泥抗压强度、抗拉强... 为解决射孔完井作业中固井水泥损伤问题,建立射孔弹侵彻井筒数值模型,基于LS-DYNA有限元软件,计算射孔段固井水泥的力学响应,分析固井水泥射孔力学响应特征;利用射孔弹侵彻实验,确定射孔后固井水泥的损伤特征,研究水泥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剪切模量对射孔过程中水泥等效应力峰值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射孔弹起爆后形成的应力波初期振荡减小,随后逐渐趋于稳定。固井水泥应力峰值位置出现在水泥第一界面上孔道表面。在射孔过程中,孔道周围首先出现主裂纹,而后在孔道附近出现网状微裂纹。随水泥抗拉强度、抗压强度的增加,固井水泥等效应力峰值增加。随水泥剪切模量的增加,固井水泥等效应力峰值降低。为提高水泥抗冲击能力,建议选取高强度、低剪切模量固井水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孔 固井 水泥 应力波峰值 裂缝 力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姆河右岸H区块致密碳酸盐岩储层裂缝综合预测 被引量:8
6
作者 郭凯 范乐元 +3 位作者 李洋 张明 张春伟 李丽荣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2-122,138,共12页
针对阿姆河右岸H区块卡洛夫—牛津阶致密碳酸盐岩储层有效裂缝预测问题,综合应用岩心、成像测井、地震及测试资料,在分析裂缝发育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构造应变模拟与地震体曲率属性相结合的有利裂缝带预测方法。首先由三维构造应变模拟... 针对阿姆河右岸H区块卡洛夫—牛津阶致密碳酸盐岩储层有效裂缝预测问题,综合应用岩心、成像测井、地震及测试资料,在分析裂缝发育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构造应变模拟与地震体曲率属性相结合的有利裂缝带预测方法。首先由三维构造应变模拟揭示受构造应变分布控制的裂缝发育区,经过分析发现应变强度高的褶皱枢纽带、陡前翼及陡后翼部位的裂缝发育程度(密度、长度与开度)明显优于应变强度低的缓后翼部位;然后通过井震标定优选地震体曲率属性并识别裂缝发育带,建立了构造应变与最大正曲率综合预测裂缝发育情况的方法,并指出高应变区的最大正曲率高值带为最有利的裂缝发育带,可形成优质裂缝型储层;最后根据已钻井资料对预测结果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高应变区的最大正曲率高值带储层连通性好且生产压差低,单井产气量高且产水低,证明了该预测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预测 致密碳酸盐岩 断展褶皱 裂缝特征 构造应变 体曲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文昌地区珠江组一段低阻成因分析与饱和度评价 被引量:10
7
作者 陈嵘 李奎 +2 位作者 何胜林 胡向阳 罗威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4年第5期97-101,共5页
珠江口盆地文昌地区珠江组一段储层泥质含量高,油层与水层的电阻率差异较小,给测井解释带来了一定困难。通过对研究区储层进行岩性统计分析、薄互层电阻率成像资料研究及多矿化度岩石-电阻率实验,并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对地层电阻率的影响... 珠江口盆地文昌地区珠江组一段储层泥质含量高,油层与水层的电阻率差异较小,给测井解释带来了一定困难。通过对研究区储层进行岩性统计分析、薄互层电阻率成像资料研究及多矿化度岩石-电阻率实验,并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对地层电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岩性细、泥质含量高、束缚水含量高和中等地层水矿化度均是导致油层电阻率低的因素。在明确珠江组一段低阻成因的基础上,运用三水模型评价了该区低阻油层的含水饱和度,模型计算结果与密闭取心分析结果吻合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阻油层 三水模型 饱和度评价 珠江组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高含水期产量递减分析及递减率表征公式 被引量:12
8
作者 黄广庆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99-104,共6页
特高含水期产量递减率与产量递减曲线可用于预测可采储量与剩余油可采储量,对特高含水期的开发调整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阿尔普斯(Arps)产量递减曲线拟合特高含水期前的产量数据,并预测特高含水期的产量,发现预测结果与实际产量的误差较... 特高含水期产量递减率与产量递减曲线可用于预测可采储量与剩余油可采储量,对特高含水期的开发调整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阿尔普斯(Arps)产量递减曲线拟合特高含水期前的产量数据,并预测特高含水期的产量,发现预测结果与实际产量的误差较大、不能描述特高含水期产量递减规律。基于这一问题,从反应油水两相渗流本质的相渗曲线出发,结合油水流动运动方程及稳定状态逐次替换法,推导了特高含水期产量递减率表征,重新认识了特高含水期产量递减规律。研究表明,特高含水期油井产量递减规律为指数递减;由于进入特高含水期后,油相相对渗透率变化率发生了变化;导致基于特高含水期前的产量递减数据拟合的指数递减不能准确预测特高含水期油井产量。在预测特高含水期产量时,需利用特高含水期的产量递减数据进行指数递减曲线拟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期 相对渗透率 产量递减分析 递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组成及矿化度对低矿化度水驱采收率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黄广庆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9-133,共5页
低矿化度水驱提高采收率对注入水和地层水的离子组成有一定的要求。在室内砂岩岩心驱替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对比的方法,研究了注入水和地层水的离子组成对低矿化度水驱提高采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进行三次采油模式下的低矿化度水驱时,... 低矿化度水驱提高采收率对注入水和地层水的离子组成有一定的要求。在室内砂岩岩心驱替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对比的方法,研究了注入水和地层水的离子组成对低矿化度水驱提高采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进行三次采油模式下的低矿化度水驱时,地层水中含有二价阳离子Ca^2+或Mg^2+均可提高采收率,且Ca^2+的效果要好于Mg^2+;只有注入水的矿化度低于油藏油水系统低矿化度效应启动阈值时,采收率才会提高。分析实验结果确定,地层水中含有二价阳离子Ca^2+或Mg^2+,以及注入水的矿化度低于由油藏油水系统决定的矿化度阈值,是实现低矿化度水驱提高采收率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矿化度水驱 二价阳离子 提高采收率 矿化度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丹Muglad盆地中南部西斜坡沉积层序及有利地层圈闭预测 被引量:2
10
作者 冉怀江 范乐元 +1 位作者 孔庆东 续晓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1-140,共10页
苏丹Muglad盆地油气资源丰富,是重要的油气探区。盆地中南部西斜坡位于Kaikang坳陷西部斜坡带,是Muglad盆地重要的勘探区之一。研究区在构造转型时期遭受严重剥蚀,目前残余地层厚度约为5000 m。受区域构造活动的影响,研究区的沉积储层... 苏丹Muglad盆地油气资源丰富,是重要的油气探区。盆地中南部西斜坡位于Kaikang坳陷西部斜坡带,是Muglad盆地重要的勘探区之一。研究区在构造转型时期遭受严重剥蚀,目前残余地层厚度约为5000 m。受区域构造活动的影响,研究区的沉积储层发育演化与构造演化密切相关。随着构造圈闭勘探进入中后期,寻找新的勘探领域和目标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岩性地层圈闭勘探已成为研究区目标转换的重要途径。目前,对Muglad盆地中南部西斜坡层序地层结构等基本问题的认识还不够系统,制约了研究区油气勘探的进程。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及地震等资料,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在苏丹Muglad盆地中南部西斜坡层序地层格架划分的基础上,重点对沉积层序演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有利生储盖组合,并预测和评价了有利地层圈闭。主要成果及认识如下:(1)Muglad盆地经历了3次裂谷断陷活动及其后裂谷期的3次热沉降坳陷活动,形成了6个二级层序;在二级层序格架内将白垩系Abu Gabra组至古近系Adok组划分为13个三级层序,每个层序的充填和演化都受区域构造控制。(2)研究区地层发育经历了三期断坳作用,各阶段盆地均保持了其构造背景下的沉积特征,不同阶段构造控沉积作用差异明显。通过对Muglad盆地中南部西斜坡岩心、测井、地震及古水流分析,认为研究区在断陷期主要发育湖泊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坳陷期主要发育辫状河及三角洲等沉积体系。由于湖盆多期次的扩张与收缩,沉积体系在时空分布上具有继承性和差异性。(3)根据Muglud盆地中南部西斜坡白垩系古近系烃源岩、储层和盖层形成的先后顺序及其空间组合关系,研究区可识别划分出四套生储盖组合。它们的成藏方式不同,主要包括两种类型的生储盖组合,即下生上储型和自生自储型。研究区以发育地层剥蚀不整合圈闭以及地层超覆不整合圈闭为主。研究区西部SQ5层序顶界面为区域剥蚀不整合面,与下伏地层形成剥蚀不整合三角区域,为有利的地层剥蚀不整合圈闭发育区。研究区西北部SQ4上超于不整合面之上,形成超覆不整合三角区域,为有利的地层超覆不整合圈闭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层序 地层圈闭 Muglad盆地西斜坡 苏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