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径向旋转钻孔技术研究与应用
1
作者 刘平全 黄生松 +5 位作者 张富强 施连海 白冬青 徐涛 韩龙 张帆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7-163,共7页
为解决油水井近井污染,研发了水力喷射径向钻孔技术,采用高压水射流破岩机理,从井筒向储层钻出长达100 m的生产流道,在松软地层中应用效果显著,但不适用于硬地层,破岩难度大。针对这种情况,研究了一种适用于硬地层的径向旋转钻孔技术。... 为解决油水井近井污染,研发了水力喷射径向钻孔技术,采用高压水射流破岩机理,从井筒向储层钻出长达100 m的生产流道,在松软地层中应用效果显著,但不适用于硬地层,破岩难度大。针对这种情况,研究了一种适用于硬地层的径向旋转钻孔技术。通过地面水压驱动,井下螺杆马达产生扭矩,液力加压器形成钻压,万向节沿转向器垂直到水平90°转向,铣刀切削套管,进行开孔。试验表明,开孔失败集中在铣刀突破套管瞬间,万向节断裂。通过设计一种台阶式铣刀,降低了开孔扭矩,解决了此问题。进一步下入旋转钻进工具,柔性钻杆和微型钻头穿过套管窗口、旋转钻入地层,形成泄流孔道。现场应用证明,该技术可以在砂岩、辉绿岩、白云岩等硬地层钻出6~15 m的孔道,增产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向旋转钻孔 水力喷射 柔性钻杆 微型钻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井眼径向钻孔技术研究新进展及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黄志强 陈勋 +4 位作者 施连海 童鑫 刘明涛 佟德水 王谚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7-30,I0002,共5页
微小井眼径向钻孔作为一项新型完井增产技术,可在储层不同深度和方位钻出多个具有高导流能力的生产孔道,有效增大泄流/波及半径,进而提高单井产量/注入量。文章概括介绍了径向钻孔技术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套管开窗、地层钻进等关键技术在... 微小井眼径向钻孔作为一项新型完井增产技术,可在储层不同深度和方位钻出多个具有高导流能力的生产孔道,有效增大泄流/波及半径,进而提高单井产量/注入量。文章概括介绍了径向钻孔技术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套管开窗、地层钻进等关键技术在现场应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重点介绍了当前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分析了技术特点与优势等,提出了技术发展趋势,为促进径向钻孔技术的发展及规模推广应用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向钻孔 微小井眼 套管开窗 高压射流 旋转钻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水平井分段完井分段注汽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罗欢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22年第11期53-57,共5页
辽河油田是全国最大的稠油生产基地,自“九五”以来,利用水平井热采技术开发稠油、超稠油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油区热采水平井已进入开发中后期,水平段动用不均、过早见汽/水的开发矛盾凸显,稳产压力巨大。据统计:85%以上的水平井1/3~1/... 辽河油田是全国最大的稠油生产基地,自“九五”以来,利用水平井热采技术开发稠油、超稠油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油区热采水平井已进入开发中后期,水平段动用不均、过早见汽/水的开发矛盾凸显,稳产压力巨大。据统计:85%以上的水平井1/3~1/2的水平段存在动用不均的现象,严重影响采收率和开发效益。为此,通过聚类分析方法、油藏数值模拟、优化设计软件等建立油藏稠油水平井分段完井分段注汽优化方案,实现油藏各段注汽量、采油量的优化分配,达到最优注采效果。通过水平井分段完井工艺研究,以及耐高温管外封隔器及配套热力扶正器等关键工具的研制,形成了稠油热采水平井分段完井分段注汽技术。研究结果在辽河油田金海采油厂等累计应用50井次,水平段均匀动用程度明显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水平井 分段完井 分段注汽 均匀动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录井绞车传感器的无线改造技术研究
4
作者 李永钊 《石油管材与仪器》 2017年第4期8-10,13,共4页
总结了目前应用的霍尔元件式、接近开关式、光电耦合式等三类有线通信式绞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针对录井有线通信式绞车传感器现场安装维护复杂、计数精度低、易受干扰的问题,利用无线传输技术和低功耗技术,设计一种信号发送节点,从脉... 总结了目前应用的霍尔元件式、接近开关式、光电耦合式等三类有线通信式绞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针对录井有线通信式绞车传感器现场安装维护复杂、计数精度低、易受干扰的问题,利用无线传输技术和低功耗技术,设计一种信号发送节点,从脉冲信号处理、无线通信技术选择和供电设计等三方面对现有的绞车传感器进行改造。试验和现场应用表明,经过无线改造的绞车传感器解决了目前绞车传感器数据采集精度低、传输易受干扰的问题,具备了在钻井现场进行推广的要求,将极大促进无线钻井参数测量仪器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绞车传感器 信号发送节点 无线传输 低功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水平井提高稠油油藏剩余油采收率技术 被引量:12
5
作者 曲同慈 李爽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43-748,共6页
为了挖潜辽河油田A块超稠油油藏井间剩余油,应用数值模拟软件描述了水平井有利部署区温度场、压力场及剩余油分布:蒸汽吞吐周期较高的生产井周围油层动用情况较好,油层温度高达190~210℃,但蒸汽加热的有效面积只在井筒周围20~30m... 为了挖潜辽河油田A块超稠油油藏井间剩余油,应用数值模拟软件描述了水平井有利部署区温度场、压力场及剩余油分布:蒸汽吞吐周期较高的生产井周围油层动用情况较好,油层温度高达190~210℃,但蒸汽加热的有效面积只在井筒周围20~30m,井间仍然有大部分区域处于45~65℃的低温状态;由于蒸汽吞吐过程中的汽窜现象,部分井之间有热连通形成。动用最好的区域油层压力为3.00MPa,一般在3.40~3.90MPa。井间存在大量剩余油,剩余油饱和度大于50%。在兴Ⅲ、兴Ⅱ。油层单层厚度大于5m区域整体部署水平井30口,水平段长度250~400m。模拟预测水平井蒸汽吞吐8周期后,平均单井累计产油25220t,油汽比0.42,采出程度为31.5%。与直井生产效果对比,加密水平井可以挖潜稠油油藏井间剩余油,提高该区块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稠油 井间剩余油 水平井 加密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循环钻井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瑜 丁伟 《石油矿场机械》 2008年第11期94-97,共4页
为了解决常规钻井在上扣、卸扣时因停止泥浆循环带来的一系列井下问题,美国最早开发了连续循环钻井技术。该技术采用顶部驱动,利用三重闸板连接器内闸板和旁路管汇的合理开合,保持泥浆不间断流动,同时,由液压钳完成上扣、卸扣等动作,从... 为了解决常规钻井在上扣、卸扣时因停止泥浆循环带来的一系列井下问题,美国最早开发了连续循环钻井技术。该技术采用顶部驱动,利用三重闸板连接器内闸板和旁路管汇的合理开合,保持泥浆不间断流动,同时,由液压钳完成上扣、卸扣等动作,从而保证了稳定的井眼压力和良好的当量循环密度,可以较好地应用于多种钻井工艺中。重点介绍了连续循环钻井技术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以及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循环系统 当量循环密度 泥浆 井眼压力 接钻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工厂化作业钻井液关键技术 被引量:10
7
作者 杨鹏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15,共6页
井工厂化作业技术是一种降低非常规油气藏开发作业成本的关键技术。钻井液技术是井工厂化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系统调研井工厂化作业钻井液技术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钻井液体系、施工工艺、设备配置等方面阐述了井工厂化作业钻井液与... 井工厂化作业技术是一种降低非常规油气藏开发作业成本的关键技术。钻井液技术是井工厂化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系统调研井工厂化作业钻井液技术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钻井液体系、施工工艺、设备配置等方面阐述了井工厂化作业钻井液与常规钻井液的差异,总结出井工厂化钻井液施工工艺过程及特点、相关配套设备及要求、井工厂化钻井液体系特点、无害化处理及回收再利用等技术优势。采用井工厂化作业模式可降低钻井液综合成本,提高钻井效率、缩短钻井周期,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是降本增效的重要支撑。分析指出井工厂化作业钻井液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有针对性地进行井工厂化钻井液配套工艺技术研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流水线式施工模式,以满足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的井工厂化技术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油气藏 井工厂化 钻井液 废弃物处理 回收再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管开窗工艺技术在辽河油田侧钻井中的应用 被引量:6
8
作者 龚建凯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1-124,共4页
套管开窗是实施侧钻井施工的关键技术,常规套管开窗工艺通过转盘驱动普通钻杆及铣锥来实现,但在连续管套管开窗施工中,由于连续管不能旋转,无法采用常规斜向器及工具进行定向坐封及开窗作业。针对该技术难题,通过对连续管连接器、分体... 套管开窗是实施侧钻井施工的关键技术,常规套管开窗工艺通过转盘驱动普通钻杆及铣锥来实现,但在连续管套管开窗施工中,由于连续管不能旋转,无法采用常规斜向器及工具进行定向坐封及开窗作业。针对该技术难题,通过对连续管连接器、分体式斜向器、陀螺测量工具、开窗螺杆、开窗铣锥等井下工具及配套工艺进行分析研究,形成了连续管套管开窗工艺技术。文章对小井眼连续管开窗工具及工艺进行了介绍,并举例分析了一口139.7 mm小井眼连续管侧钻开窗实例,最后根据现场使用效果,对目前现用工具及工艺技术提出了改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钻井 连续管 套管开窗 现场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白油基油包水钻井液体系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李建成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5-88,11,共4页
为了满足深井、超深井、页岩气井等复杂结构井的钻井要求,优选了油基钻井液用处理剂,确定了新型白油基油包水钻井液体系配方,并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钻井液体系的性能。通过研究各主要处理剂加量对油包水钻井液体系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各组... 为了满足深井、超深井、页岩气井等复杂结构井的钻井要求,优选了油基钻井液用处理剂,确定了新型白油基油包水钻井液体系配方,并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钻井液体系的性能。通过研究各主要处理剂加量对油包水钻井液体系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各组分的加量,研制的不同密度不同油水比的油包水钻井液均有良好的基本性能。室内实验评价结果表明,研制的白油基油包水钻井液沉降稳定性较强,抗温可达220℃,密度在0.95~2.2g/cm3可调,抑制性能强,抗伤害和润滑性能较好,储集层保护效果好,具有泥页岩水化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包水 钻井液 高温稳定性 井壁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密度全白油基钻井液体系室内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高远文 杨鹏 +4 位作者 李建成 鞠红波 洪伟 王晓军 鲁政权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8-90,共3页
为了满足页岩油、气等非常规油气及复杂深井的钻井要求,研制了高温高密度油基钻井液用有机褐煤降滤失剂,研发了高温高密度全白油基钻井液体系。研制的有机褐煤降滤失剂降滤失性能优良,抗温可达200℃。通过确定各主要处理荆的加量,研制... 为了满足页岩油、气等非常规油气及复杂深井的钻井要求,研制了高温高密度油基钻井液用有机褐煤降滤失剂,研发了高温高密度全白油基钻井液体系。研制的有机褐煤降滤失剂降滤失性能优良,抗温可达200℃。通过确定各主要处理荆的加量,研制了抗高温高密度的全白油基钻井液体系。实验评价表明,研制的高温高密度全白油基钻井液抗温最高可达220℃,密度最高达2.4 g/cm^3,具有沉降稳定性较强、滤失量低、储集层保护效果好,抗污染性能较好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高密度 全白油基 钻井液 降滤失剂 井壁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分支井技术在潜山剩余油藏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苏涛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6-127,130,共3页
为最大限度地降低吨油成本,提高单井产量,辽河油田分公司在沈阳采油厂潜山裂缝性油藏布了一口边台H3Z复合多分支井。油藏埋深1900~2300m,两个主分支目的层垂深相差135m,为了同井开发两套层系,结合油藏特征与多分支井工艺特点,井身结构... 为最大限度地降低吨油成本,提高单井产量,辽河油田分公司在沈阳采油厂潜山裂缝性油藏布了一口边台H3Z复合多分支井。油藏埋深1900~2300m,两个主分支目的层垂深相差135m,为了同井开发两套层系,结合油藏特征与多分支井工艺特点,井身结构为主水平分支与鱼骨型分支组合,该井建井周期为183d,共完成了两个主水平分支,11个鱼骨型分支,总进尺6654.92m,油层总进尺4369.92m,分支井窗口采用DF-1完井系统,开窗周期为5d,完井周期为9d,占建井周期的7.6%,为历年实施分支井完井周期最短的一口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山油藏 多分支井 边台H3Z 完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形取心技术在苏丹六区的应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孙少亮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08年第3期103-105,共3页
针对苏丹六区油层蕴藏条件及地层疏松、埋藏深度浅、井斜大、取心困难等问题,通过运用辽河工程院自主研制的保形取心工具、优化取心工艺技术措施,很好地解决了该地区疏松地层取心收获率低等问题。通过近年来9口井的取心实践,证明了该项... 针对苏丹六区油层蕴藏条件及地层疏松、埋藏深度浅、井斜大、取心困难等问题,通过运用辽河工程院自主研制的保形取心工具、优化取心工艺技术措施,很好地解决了该地区疏松地层取心收获率低等问题。通过近年来9口井的取心实践,证明了该项取心技术能显著提高苏丹六区松散地层取心质量,并对指导苏丹其它区块同类油田大斜度井、松散地层取心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详细介绍了该区块取心难点,保形取心的技术特点,取心工艺技术措施及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形取心 取心收获率 苏丹六区 松散地层 大斜度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裹体在塔中16油田成藏期次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玉城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08年第4期14-15,18,共3页
塔中16油田的储集层是石炭系东河砂岩,在成藏过程中伴生了大量的流体包裹体,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分为87.2~101.3℃和120.43~143.6℃两个区间,它们反映了两个不同的成藏期油藏形成的时期和深度。根据该区储集层的埋藏史、热演化史和... 塔中16油田的储集层是石炭系东河砂岩,在成藏过程中伴生了大量的流体包裹体,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分为87.2~101.3℃和120.43~143.6℃两个区间,它们反映了两个不同的成藏期油藏形成的时期和深度。根据该区储集层的埋藏史、热演化史和烃源岩的演化史推测,第一成藏期发生在侏罗纪;第二成藏期发生在第三纪,并保存到现在。成岩作用研究结果认为,二次成藏的时间和深度与运用流体包裹体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说明利用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研究油藏成藏期次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中16油田 包裹体 油气藏形成 均一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线钻井参数测量仪器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永钊 《石油管材与仪器》 2017年第1期18-21,共4页
总结了钻井参数测量仪器发展的三个阶段:机械式、液压式仪表阶段,自动化、集成化阶段和信息化、智能化阶段。针对国内外钻井参数测量仪器有线连接、可移动性差,维护困难,易受干扰的问题,介绍了目前无线钻井参数测量仪器的研究现状。通... 总结了钻井参数测量仪器发展的三个阶段:机械式、液压式仪表阶段,自动化、集成化阶段和信息化、智能化阶段。针对国内外钻井参数测量仪器有线连接、可移动性差,维护困难,易受干扰的问题,介绍了目前无线钻井参数测量仪器的研究现状。通过构建井场无线传输网络,利用低功耗电子技术改造传感器,解决了无线钻井参数测量系统数据采集和传输问题。指出了该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向多学科、多技术集成方向发展;向钻井参数动态优选、智能控制方向发展。指出无线钻井参数测量仪器将成为下一代钻井现场数据采集系统的重要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参数 无线传输网络 低功耗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气+凝胶二元控堵底水技术及现场应用
15
作者 周俊杰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09年第5期75-77,共3页
底水水平井开发的关键技术是控制底水侵入、保证地层压力和有效提高采收率,最大限度的延长油井的无水采油或低含水采油期和保持底水均匀驱替,以提高底水油层开发效果。氮气+凝胶二元控堵底水技术,在底水油藏油水界面附近形成凝胶隔板和... 底水水平井开发的关键技术是控制底水侵入、保证地层压力和有效提高采收率,最大限度的延长油井的无水采油或低含水采油期和保持底水均匀驱替,以提高底水油层开发效果。氮气+凝胶二元控堵底水技术,在底水油藏油水界面附近形成凝胶隔板和高压气腔,增加水流阻力,降低动液面,可以有效压水消锥,提高水平井的采收率。现场的实际应用验证了其技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该项技术可以广泛应用到底水油藏控水稳油的开发实践中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气 凝胶 水平井 底水控制 采收率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稠油油藏高轮吞吐井生产效果研究
16
作者 朱新佳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年第3期83-84,共2页
以杜229块为例,针对超稠油注蒸汽吞吐开采油井进入高轮后周期产油、油汽比快速降低,注汽压力下降,纵横向吸汽不均匀,汽窜严重、生产效果明显变差的现状,从油藏特征、采油机理和生产规律入手,经过不断地研究、试验,提出分选井注汽、调剖... 以杜229块为例,针对超稠油注蒸汽吞吐开采油井进入高轮后周期产油、油汽比快速降低,注汽压力下降,纵横向吸汽不均匀,汽窜严重、生产效果明显变差的现状,从油藏特征、采油机理和生产规律入手,经过不断地研究、试验,提出分选井注汽、调剖、多井整体吞吐、间歇蒸汽驱等措施,有效地改善了高轮井生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稠油 杜229块 高轮 调剖 多井整体吞吐 间歇蒸汽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理约束下钻井机械钻速智能预测泛化方法 被引量:1
17
作者 祝兆鹏 朱林 +5 位作者 宋先知 李永钊 张仕民 柯迪丽娅·帕力哈提 张诚恺 王超尘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9-189,共11页
钻井机械钻速的准确预测可辅助油气井钻井前科学配置资源,对制订更加合理的钻井作业方案以及钻井提效、降本增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智能化预测钻井机械钻速已成为行业研究热点,为解决常规智能模型在不同井间迁移能力较差的问题,在对综... 钻井机械钻速的准确预测可辅助油气井钻井前科学配置资源,对制订更加合理的钻井作业方案以及钻井提效、降本增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智能化预测钻井机械钻速已成为行业研究热点,为解决常规智能模型在不同井间迁移能力较差的问题,在对综合录井数据进行降噪、补全等预处理的基础上,利用钻井专业知识构造约束条件,引入了域对抗神经网络(DANN),建立了机械钻速模型在不同井间的迁移机制,结合滑动窗口、增量更新与实时录井数据,形成了机械钻速模型随井下工况的实时更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数据层约束和网络层约束均可提高智能模型的精度与稳定性,且双机理约束下的BP模型相比于普通BP模型预测精度明显提高;(2)基于域对抗神经网络的机械钻速预测模型可有效地将邻井(源域)数据知识迁移到测试井(目标域);(3)基于增量学习算法建立的双滑动窗口数据更新机制,使模型实时适应地下钻进环境变化,预测精度和泛化能力进一步提升;(4)机理约束、迁移训练与实时更新对模型泛化性能的强化作用具有叠加效应,新井机械钻速预测平均相对误差降低至20.2%。结论认为,建立的机械钻速预测模型及迁移方法相较于传统钻速预测模型,具有更好的迁移性和更高的准确度,减少了迁移过程中重复训练时间,为机械钻速智能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钻速 机理约束 域对抗神经网络 迁移学习 增量更新 模型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油田双底鱼骨井设计与实施 被引量:4
18
作者 于天忠 喻晨 +2 位作者 叶双江 孙传宗 周元龙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5-138,19-20,共4页
与常规直井和水平井相比,鱼骨井因其泄油面积大、相同液量下压差小、能更加经济有效地开发复杂结构油气藏而在辽河油田获得成功应用。基于数值模拟技术和鱼骨井产能评价模型,对双底鱼骨井进行了井身结构设计,确定第一分支主井眼裸眼段长... 与常规直井和水平井相比,鱼骨井因其泄油面积大、相同液量下压差小、能更加经济有效地开发复杂结构油气藏而在辽河油田获得成功应用。基于数值模拟技术和鱼骨井产能评价模型,对双底鱼骨井进行了井身结构设计,确定第一分支主井眼裸眼段长963 m,鱼刺分支共6个;第二分支主井眼裸眼段长735 m,鱼刺分支共5个。从施工难点、钻完井工艺技术、钻井液技术等3个方面介绍了该井现场实施的过程。该井油层钻遇率达到100%,初期日产油62 t,是同一区块水平井产量的3倍、直井产量的10倍,取得了显著的开发效果。该井的成功设计与实施为我国复杂结构井技术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油田 双底鱼骨井 井身结构设计 施工难点 钻完井技术 钻井液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IS-3型油基钻井液增黏剂的合成及其流变性能测试 被引量:4
19
作者 米远祝 罗跃 +2 位作者 李建成 柳颖 王丽君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9-162,共4页
以高级脂肪酸、二乙烯三氨为主要原料、浓H2SO4为催化剂,利用缩合法得到浅黄色片状或颗粒状的增黏剂。测试了增黏剂在三种体系,即5号白油、5号白油+有机土体系以及全油基钻井液体系中的流变性能,考察了增黏剂加量、钻井液密度对全油基... 以高级脂肪酸、二乙烯三氨为主要原料、浓H2SO4为催化剂,利用缩合法得到浅黄色片状或颗粒状的增黏剂。测试了增黏剂在三种体系,即5号白油、5号白油+有机土体系以及全油基钻井液体系中的流变性能,考察了增黏剂加量、钻井液密度对全油基钻井液流变性能的影响。全油基钻井液配方为:5号白油、3.0%有机土、2.0%降失水剂A、2.0%降失水剂B、0.5%CaO、3.0%超细重质CaCO3、0~180%重晶石、0.2%润湿剂、0~2.0%自制增黏剂。结果表明,在不同体系中加入1.0%VIS-3型增黏剂后,热滚前后均能较好成胶,体系未出现分层和沉淀。该增黏剂在三种体系中均有较好的增黏效果。当增黏剂的加量由0增至2.0%时,全油基钻井液热滚前的φ3(黏度计3转下的读数)由2增至27,静切力(Gel,Pa)由2/2增至26/27,塑性黏度(PV)由58降至28 mPa·s,动切力(YP)由3.5增至20 Pa,API滤失量由5降至3 mL;150℃热滚16 h后的φ3由2增至21,Gel由4/5增至22/25,PV由59降至24 mPa·s,YP由3.5增至21 Pa,API滤失量由4降至2 mL。当含1.0%VIS-3型增黏剂的全油基钻井液密度由0.9×103增至2.0×103kg/m3时,老化前的φ3由2增至10,Gel由2/3增至10/11;老化后的φ3由2增至7,Gel由2/3增至9/11。钻井液密度增加,增黏剂对全油基钻井液的增黏作用增强。钻井液密度相同时,老化后的φ3和Gel略有降低。钻井液密度对PV和YP的影响没有明显规律,总体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黏剂 油基钻井液 流变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密度油包水乳化钻井液沉降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亚 龙芝辉 +3 位作者 杨鹏 李建成 张仕峰 濮兰天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1期46-50,共5页
为了解决高温下油基钻井液沉降稳定性的技术难题,对研制的抗温可达220℃,密度可调至2.2 gcm3的高温高密度油包水钻井液配方进行了室内实验评价,分析各组分加量对整体配方沉降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配方具有较强的沉降稳定性。随着... 为了解决高温下油基钻井液沉降稳定性的技术难题,对研制的抗温可达220℃,密度可调至2.2 gcm3的高温高密度油包水钻井液配方进行了室内实验评价,分析各组分加量对整体配方沉降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配方具有较强的沉降稳定性。随着有机土加量的增加,体系稳定性逐渐增强,建议有机土加量为2%~3%;提切剂加量为1%~2%的体系具有良好的沉降稳定性;体系随着乳化剂加量的增加,钻井液的表观黏度和动切力下降,破乳电压增高,乳化稳定性、沉降稳定性增强;润湿剂加量为1%~2%时整个体系性能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密度 油包水钻井液 沉降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