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绿泥石膜对储层孔隙度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M油田延长组2段为例 被引量:32
1
作者 李弘 王芙蓉 +1 位作者 戴世立 樊浩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8年第4期71-74,共4页
绿泥石膜在鄂尔多斯盆地M油田三叠系延长组2段储集砂岩中多有出现。结合M油田区域地质资料及延长组2段储层岩心薄片研究得出:绿泥石膜形成于早成岩时期,该层段孔隙度随着绿泥石膜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对该地区储层孔隙度具有建设性作用。... 绿泥石膜在鄂尔多斯盆地M油田三叠系延长组2段储集砂岩中多有出现。结合M油田区域地质资料及延长组2段储层岩心薄片研究得出:绿泥石膜形成于早成岩时期,该层段孔隙度随着绿泥石膜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对该地区储层孔隙度具有建设性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抑制石英次生加大、增加颗粒间抗压实强度、抑制压溶以及挤占碳酸盐岩胶结物生长空间3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泥石膜 孔隙度 成岩作用 石英胶结物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民屯凹陷油气充注史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姜建群 宋力波 董慧娟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2期24-27,共4页
油气充注历史的研究一直是石油地质学和油藏地球化学的重点和难点,而近年来流体定年技术的兴起为人们解决油气充注期次和时间提供了定量分析手段.利用伊利石K-Ar定年技术和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别研究了大民屯凹陷油气充注史.前者确定... 油气充注历史的研究一直是石油地质学和油藏地球化学的重点和难点,而近年来流体定年技术的兴起为人们解决油气充注期次和时间提供了定量分析手段.利用伊利石K-Ar定年技术和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别研究了大民屯凹陷油气充注史.前者确定出的主充注期略晚于后者的分析结果.结合生烃史模拟资料认为:伊利石K-Ar定年结果可能更精确,但其样品挑选难度大,且只能用于砂岩油藏成藏史分析.而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可用于碎屑岩和非碎屑岩油藏成藏史的分析.大民屯凹陷下第三系和太古界潜山油藏主充注时期为沙一二—东营早期,其中北部安福屯洼陷成藏期(沙一二期)略早于南部荣胜堡洼陷(东营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民屯凹陷 充注史 自生伊利石 K—Ar定年 流体包裹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沙群岛新近纪白云岩形成条件的探讨:C、O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证据 被引量:27
3
作者 魏喜 祝永军 +2 位作者 许红 赵国春 李玉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2394-2404,共11页
西沙群岛在下中新统上部、中—上中新统和上新统产三层白云岩、C、O 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3层白云岩中,除第一层 X606号样品δ^(13)C 和δ^(18)O 为负值,分别为-1.71‰和-3.17‰外,其它样品δ^(13)C 和δ^(18)O 组成相似,均为正值,δ^(13... 西沙群岛在下中新统上部、中—上中新统和上新统产三层白云岩、C、O 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3层白云岩中,除第一层 X606号样品δ^(13)C 和δ^(18)O 为负值,分别为-1.71‰和-3.17‰外,其它样品δ^(13)C 和δ^(18)O 组成相似,均为正值,δ^(13)C 在0.80‰~3.16‰之间,平均为2.24‰;δ^(18)O 在0.56‰~5.23‰之间,平均为2.56‰。表明白云岩为准同生成因,与冰川事件引起的超浓缩海水有关。根据δ^(18)O 计算的海水盐度为34.52%~39.98%,平均为36.88%,温度为-8.80℃~14.89℃,平均为1.07℃。白云岩结构、矿物组成、包裹体类型和特征研究表明,白云石在后生成岩演化过程中,遭受埋藏成岩流体和热液流体的改造。根据包裹体测定,埋藏成岩流体盐度为2.07%~6.30%,平均为4.55%,温度为58.4℃~89.4℃,平均为72.8℃,密度为1.00~1.02g/cm^3,平均为1.01g/cm^3;热液流体盐度为0.53%~6.45%,平均为3.84%,温度为103.3℃~296℃,平均为155.6℃,密度为0.95~0.98g/cm^3,平均为0.96g/cm^3。测试结果表明,热液成分与地层水成分基本相同,大致与正常海水盐度相当或微咸。这说明岩浆作用主要为热液流体提供热量,并使地层水加热循环,而没有明显的物质成分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形成条件 C、O同位素 流体包裹体 西沙群岛 新近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北次海扩张时代和洋壳性质:沉积地层及重磁依据 被引量:9
4
作者 魏喜 祝永军 +4 位作者 陈亦寒 胡礼国 武金云 姜建群 李振远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83-388,共6页
利用沉积地层被动超覆和基底重磁异常特征对南海西北次海形成时代和洋壳性质进行了探讨。推断南海西北次海初始扩张时间为早渐新世,结束扩张时间为晚渐新世早期。地层变形、被动超覆特征、洋壳基底形态及对称性特点反映出两期洋壳扩张... 利用沉积地层被动超覆和基底重磁异常特征对南海西北次海形成时代和洋壳性质进行了探讨。推断南海西北次海初始扩张时间为早渐新世,结束扩张时间为晚渐新世早期。地层变形、被动超覆特征、洋壳基底形态及对称性特点反映出两期洋壳扩张事件。第一期发生在早渐新世。由于洋壳扩张,上始新统被拉断,在洋壳边界处上始新统突然终止现象明显。受洋壳横向扩张推挤和纵向沉降作用影响,上始新统明显变形,并向扩张中心倾覆。第二期洋壳扩张发生在晚渐新世早期。该期洋壳扩张持续时间短,扩张幅度小,下渐新统被拉开的距离有限。由于南海西北次海形成期间不同部位地壳伸展减薄程度不同,南海西北次海洋壳基底呈北东部较宽,向南西方向变窄,并逐渐尖灭的不规则三角形。根据盆地边缘上始新统向海盆中心方向的断点/线和重磁异常资料,推测西北次海南西侧洋壳边界位于海盆基底坡角处附近,洋壳较窄;而北东侧洋壳边界位于海底坡角处附近,洋壳相对较宽。另外,重磁异常表明,在洋壳基底中有陆壳残留块体存在。上述这些现象说明南海西北次海在洋壳萌芽阶段就先天夭折,停止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壳性质 扩张时代 重磁异常 沉积地层 南海西北次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