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河油田高效液压套管整形工具的研制与应用 被引量:7
1
作者 张洪宝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1-104,共4页
针对辽河油田变形套管整形修复率低、施工周期长及成本高的问题,根据液力增压和滚珠挤压整形原理,研制了高效液压套管整形工具。该整形工具由整形头、增压液缸、泄压装置和液压锚定装置构成。室内试验表明:液压套管整形工具的整形效率高... 针对辽河油田变形套管整形修复率低、施工周期长及成本高的问题,根据液力增压和滚珠挤压整形原理,研制了高效液压套管整形工具。该整形工具由整形头、增压液缸、泄压装置和液压锚定装置构成。室内试验表明:液压套管整形工具的整形效率高,与常规整形工具相比,整形效率提高约40%,且对套管损伤小,能尽可能恢复套管内径。该整形工具在辽河油田13口套损井进行了现场应用,顺利完成了12口井的套管修复,成功率92.3%。研究与应用表明,液压套管整形工具适用于套管缩径井的修复作业,能基本满足辽河油田套损井套管整形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管损坏 套管整形 杜80-30-58井 辽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丹油田注水伤害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孙丽丽 侯吉瑞 +2 位作者 赵凤兰 张钧溢 梁涛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7-140,162,共5页
苏丹3/7油区采用降压开采,随着地层压力逐渐降低,需要通过注水保持地层能量,而避免注水对储层造成伤害是高效开发的关键。本文采用室内岩心模拟实验,研究注入流速和注水水质及压力等对苏丹3/7油区储层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注入流... 苏丹3/7油区采用降压开采,随着地层压力逐渐降低,需要通过注水保持地层能量,而避免注水对储层造成伤害是高效开发的关键。本文采用室内岩心模拟实验,研究注入流速和注水水质及压力等对苏丹3/7油区储层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注入流速、悬浮颗粒粒径、含油量是引起储层伤害的主要原因。建议注入流速小于2 mL/min,注入水的矿化度不小于5070 mg/L,含油量低于40 mg/L,固体悬浮颗粒粒径小于1.6μm,降压开采时压力保持在11 MPa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 储层伤害 注入流速 乳化油 悬浮颗粒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坨油田聚合物驱优化控制条件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安志杰 王业飞 +3 位作者 张健 宋新旺 陈五花 王所良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1-273,302,共4页
针对胜坨油田油藏条件,选用抗温耐盐聚合物恒聚Ⅱ作为驱油聚合物,通过室内填砂管物理模拟驱油实验,研究了水油黏度比、渗透率、聚合物用量3项参数对聚合物驱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模拟原油黏度为20.0mPa.s时,聚合物驱的合理水油... 针对胜坨油田油藏条件,选用抗温耐盐聚合物恒聚Ⅱ作为驱油聚合物,通过室内填砂管物理模拟驱油实验,研究了水油黏度比、渗透率、聚合物用量3项参数对聚合物驱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模拟原油黏度为20.0mPa.s时,聚合物驱的合理水油黏度比为0.8;最佳岩心渗透率为2.0μm2;在实验条件下,聚合物总用量相同时,聚合物溶液浓度越高,提高采收率幅度越高;水驱之后转注质量浓度为3000 mg/L的聚合物段塞时,采收率增值随着段塞尺寸的增大而增加,但增加的幅度逐渐变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水油黏度比 渗透率 注入量 提高采收率 胜坨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MK油田稠油热化学采油体系研究
4
作者 安志杰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6-189,共4页
本文结合哈萨克斯坦KMK油田的油藏特征和油品特性,通过室内实验,对热化学反应过程中的两个主要影响因素(引发剂浓度、体系起始温度)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室内评价了药剂对KMK油田原油的降黏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引发剂浓度越... 本文结合哈萨克斯坦KMK油田的油藏特征和油品特性,通过室内实验,对热化学反应过程中的两个主要影响因素(引发剂浓度、体系起始温度)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室内评价了药剂对KMK油田原油的降黏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引发剂浓度越高,体系的反应速度越快,温度的增幅越高;体系起始温度越高,体系的反应速度越快,产生气体的体积越大;体系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使预处理井段中的原油黏度降低和有机物溶解,改善了原油流动性,提高了原油采收率。室内模拟评价实验结果表明,稠油热化学开采技术在KMK油田现场应用将取得显著增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MK油田 稠油 热化学 引发剂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体起泡剂排水采气工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王智博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91-93,共3页
液体起泡剂排水采气工艺技术可降低井底回压,提高气流携水能力,从而达到增加天然气产量的目的,从原理性能上优于常规投棒排水技术。文章通过对辽河油田兴隆台采油厂气井生产现状的分析,提出采用液体起泡剂排水采气工艺技术,对该技术的... 液体起泡剂排水采气工艺技术可降低井底回压,提高气流携水能力,从而达到增加天然气产量的目的,从原理性能上优于常规投棒排水技术。文章通过对辽河油田兴隆台采油厂气井生产现状的分析,提出采用液体起泡剂排水采气工艺技术,对该技术的选井原则、液体起泡剂筛选等进行了详细阐述,经过现场应用取得了显著增产效果,累计施工12口井,增产天然气456.8×104m3,证明该工艺技术施工工艺简单,不需关井,作用时间长,提高了气井排水能力,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增产显著的特点。同时在技术实施过程中,通过对现场应用试验进行反复摸索、研究,根据不同措施气井的日产水量的多少,初步总结出一套较为有效的气井套管加药规律,在现场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 发泡剂 排水采气 现场试验 兴隆台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盆地新生界火山喷发旋回和期次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22
6
作者 冯玉辉 于小健 +4 位作者 黄玉龙 刘宝鸿 顾国忠 李涵月 王璞珺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0-57,共8页
基于300口钻遇火山岩层系的岩心及岩屑薄片、测井和地震等资料,依据火山地层学方法及地震火山地层学理论,通过火山地层界面识别,研究辽河盆地新生界火山喷发旋回和期次,对各个喷发旋回、期次火山地层进行平面成图,揭示火山活动时空规律... 基于300口钻遇火山岩层系的岩心及岩屑薄片、测井和地震等资料,依据火山地层学方法及地震火山地层学理论,通过火山地层界面识别,研究辽河盆地新生界火山喷发旋回和期次,对各个喷发旋回、期次火山地层进行平面成图,揭示火山活动时空规律;进一步结合火山地层分布与油气的关系,探究火山喷发旋回、期次的油气地质意义。结果表明:辽河盆地新生界火山岩系可划分为4旋回15期;底部旋回一和顶部旋回四为玄武岩,显示火山喷发以基性岩开始,又以基性岩结束;中部的旋回二和三均为玄武岩→粗面岩→玄武岩的岩性序列,构成本区火山地层的主体。火山岩受北东向主干断裂控制,最大厚度位于断裂带附近;早期(期次1至期次2)全区分布,末期(期次15)分布局限;中期(期次3至期次14)表现为喷发中心由北向南依次迁移特征。该结果提高了火山岩序列的纵向刻画精度,厘清了有利火山岩层系的空间分布,有助于寻找火山岩勘探新层系。以往辽河盆地火山岩勘探主要集中于沙三段中亚段粗面岩(期次5),本次研究发现与粗面岩相邻的期次4、期次6、期次7玄武岩亦展现出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为下一步勘探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盆地 新生界火山岩 火山地层 旋回 期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稠油乳化降黏剂的研究及评价 被引量:8
7
作者 刘书杰 安志杰 +1 位作者 于继飞 张磊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29-832,共4页
针对海上油田稠油乳化剂对环保性能的要求,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改性烷基糖苷在合成过程中影响因素对产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稠油乳化剂的最佳合成条件为十六醇和葡萄糖反应的物质的量比为7:1,葡萄糖粒径为200~300... 针对海上油田稠油乳化剂对环保性能的要求,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改性烷基糖苷在合成过程中影响因素对产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稠油乳化剂的最佳合成条件为十六醇和葡萄糖反应的物质的量比为7:1,葡萄糖粒径为200~300目,催化剂质量分数为1.5%,反应的温度为110~120℃、时间为2.5~3.0 h、压力为3~4 kPa,投入物质的量之比为2:1的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其质量分数为4%~6%.急性毒性和鱼毒性实验表明,合成的稠油乳化剂无皮肤急性毒性,无鱼毒性,属于环保型乳化降黏剂.当乳化降黏剂质量分数为0.3%时,油水界面张力可以达到10-3 mN/m数量级,降黏率达到92.1%,具有很好的降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乳化 降黏剂 环保 海上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力热管井筒伴热技术在稠油热采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车洪昌 鄢德华 +1 位作者 任耀宇 刘永建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8-111,共4页
在分析重力热管改善抽油井井筒热损失原理的基础上,进行了重力热管井筒伴热室内物理模拟试验和矿场试验。室内复配出的工质A液,与水基工质相比,具有液体密度小、蒸气密度高的优点,适合进行重力热管传热。室内模拟重力热管井筒温度... 在分析重力热管改善抽油井井筒热损失原理的基础上,进行了重力热管井筒伴热室内物理模拟试验和矿场试验。室内复配出的工质A液,与水基工质相比,具有液体密度小、蒸气密度高的优点,适合进行重力热管传热。室内模拟重力热管井筒温度分布结果表明,重力热管冷凝段与蒸发段的温度之比大于0.7,能够有效改善井筒流体温度分布。矿场试验结果表明,在蒸汽吞吐过程中采用重力热管井筒伴热技术,能够有效减小井筒流体温度下降的幅度,延长油井的生产时间,增加蒸汽吞吐周期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热管 稠油 热采 实验室试验 温度分布 辽河油田 欢127-26-34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壁稳定性预测方法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9
9
作者 肖昌 景艳波 +1 位作者 姚棋文 刘雪雪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8-112,共5页
井壁失稳问题一直是钻井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难题。井壁失稳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决定着钻井工程的成败;因此,寻找一种钻前预测井壁稳定性的方法,以制定相应措施保证成功钻进,这也是亟待解决且对钻井工程有着重大意义的课题。影... 井壁失稳问题一直是钻井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难题。井壁失稳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决定着钻井工程的成败;因此,寻找一种钻前预测井壁稳定性的方法,以制定相应措施保证成功钻进,这也是亟待解决且对钻井工程有着重大意义的课题。影响井壁稳定的因素多而复杂,目前还没有能够普遍应用的井壁稳定性预测方法。为此,在研究传统井壁稳定性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黏土矿物理化性能参数预测井壁稳定性规律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应用过程中对该方法进行了改进:引入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减少了人为因素对模糊评价结果的影响;采用最大隶属度原则分析得出评价结果,增强了预测结果的准确度。在海拉尔地区的应用表明,该方法预测油气井井壁稳定性可信度高,实用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壁失稳 预测 模糊综合评价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大斜度热采井氮气隔热注氮排量优化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利 马振 +1 位作者 黄武鸣 于晓聪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0-86,共7页
海上稠油热采多采用环空注氮气的隔热方式,注氮排量设计目前尚没有经济可行的优化方法。根据海上大斜度热采井的井身结构特点,利用流体力学和传热学基本原理建立了蒸汽和氮气参数的计算模型,然后通过两种流体在隔热管出口处混合后的特... 海上稠油热采多采用环空注氮气的隔热方式,注氮排量设计目前尚没有经济可行的优化方法。根据海上大斜度热采井的井身结构特点,利用流体力学和传热学基本原理建立了蒸汽和氮气参数的计算模型,然后通过两种流体在隔热管出口处混合后的特征分析推导出了注氮排量的优化方法,并通过实例计算对注氮排量进行了优化分析。该方法可为海上大斜度热采井现场注氮排量的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从而实现海上油田持久、高效的蒸汽吞吐热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田 稠油热采 氮气隔热 注氮排量 优化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毒环保型油基钻井液体系室内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解宇宁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5-50,共6页
为了提高油基钻井液的环保性能,解决其生物毒性高、难于降解等问题,研制了低毒环保型油基钻井液。通过对普通原料油进行脱硫脱芳处理得到新型低毒油基钻井液用基础油,采用复合改性剂和新工艺处理有机土得到新型改性有机土,并对钻井液处... 为了提高油基钻井液的环保性能,解决其生物毒性高、难于降解等问题,研制了低毒环保型油基钻井液。通过对普通原料油进行脱硫脱芳处理得到新型低毒油基钻井液用基础油,采用复合改性剂和新工艺处理有机土得到新型改性有机土,并对钻井液处理剂及加量进行优选,最终形成了低毒环保型油基钻井液体系。室内试验结果表明,该钻井液体系的高温高压滤失量为3.2~9.5mL,沉降密度差最高0.06g/cm3,破乳电压高达1 190V以上,水侵和劣质土侵后乳化体系还可以保持稳定,二次岩屑回收率达到99.17%,线性膨胀率仅为1.92%,岩心渗透率恢复率达88.5%~94.6%。研究结果表明,低毒环保型油基钻井液体系的流变性、稳定性、抗污染性、润滑性、抑制性和储层保护性能良好,可满足复杂地层深井、超深井安全高效钻井的需求及环保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基钻井液 基础油 低毒环保 储层保护 改性有机土 钻井液性能 实验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再生生物合成基钻井液体系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解宇宁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4-39,共6页
油基钻井液普遍存在基础油难以降解、不可再生等缺点,为此,利用天然生物油脂,通过催化加氢、分子异构等合成了生物合成基础油,以该基础油和改性有机土为主,通过优选其他钻井液添加剂及加量,形成了可再生生物合成基钻井液体系。生物合成... 油基钻井液普遍存在基础油难以降解、不可再生等缺点,为此,利用天然生物油脂,通过催化加氢、分子异构等合成了生物合成基础油,以该基础油和改性有机土为主,通过优选其他钻井液添加剂及加量,形成了可再生生物合成基钻井液体系。生物合成基础油是C12—C24的支链异构烷烃混合物,具有优良的安全环保性和黏温特性。室内性能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可再生生物合成基钻井液体系的高温高压滤失量低于12 mL,沉降稳定性好,破乳电压在768 V以上,96 h半致死浓度大于1000000 mg/L,能抗20%地层水和10%劣土的侵入,岩屑滚动回收率达到98.06%,经其污染的岩心其渗透率恢复率为83.5%~92.3%。研究结果表明,生物合成基础油具有低毒环保、可降解、可再生等优点,可再生生物合成基钻井液在乳液稳定、抗污染、润滑、抑制、储层保护、安全环保等方面均表现出良好的性能,完全能满足复杂地质条件对钻井液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基钻井液 生物合成基 可再生 钻井液性能 半致死浓度 防止地层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温泉井及邻区长兴组生物礁储层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焦增玉 张帆 +3 位作者 曾德铭 杜江民 张红霞 冯明友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1年第6期79-83,88,共6页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分析及录井资料分析等,对川东北温泉井及邻区黄龙场、五百梯长兴组生物礁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长兴组生物礁储层储集岩主要为细—中晶白云岩、泥—粉晶白云岩、中—粗晶白云岩和礁...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分析及录井资料分析等,对川东北温泉井及邻区黄龙场、五百梯长兴组生物礁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长兴组生物礁储层储集岩主要为细—中晶白云岩、泥—粉晶白云岩、中—粗晶白云岩和礁灰(云)岩,其中细—中晶白云岩是最好的储集岩类;储层物性较差,孔隙度一般小于2%,渗透率一般小于1.0mD;储集空间以次生晶间孔、晶间溶孔及粒间溶孔等为主,小溶洞次之,局部发育裂缝,孔隙结构具有低孔、微喉的特点;储层类型以孔隙型为主,局部为裂缝-孔隙型;储层主体属于Ⅲ类储层,局部发育Ⅰ,Ⅱ类储层;储层形成与演化受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及构造作用的共同影响,其中沉积作用是储层形成的基础,成岩作用是改善储层的关键,构造作用为储层改善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兴组 生物礁 储层特征 控制因素 川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酸液作用下牛蹄塘组页岩孔隙结构演化特征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金佳旭 郑旭 +3 位作者 付彦吉 陈天宇 杨冬鹏 仲红军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91-900,共10页
孔隙结构是制约页岩气赋存与运移的重要因素。页岩致密、低渗,其孔隙度极低。酸液可溶蚀页岩中的部分矿物,使其孔隙增加,促进页岩内部的气体流动。论文利用稀盐酸、氢氟酸、混合酸分别对页岩试样进行了不同时间的酸化处理,应用扫描电镜(... 孔隙结构是制约页岩气赋存与运移的重要因素。页岩致密、低渗,其孔隙度极低。酸液可溶蚀页岩中的部分矿物,使其孔隙增加,促进页岩内部的气体流动。论文利用稀盐酸、氢氟酸、混合酸分别对页岩试样进行了不同时间的酸化处理,应用扫描电镜(SEM)观测了酸化前后湖南牛蹄塘组页岩试样表面的孔隙。基于MATLAB对页岩酸化前后的电镜扫描结果进行了孔隙度分析,页岩试样孔隙度为10.68%,纯水、稀盐酸、氢氟酸、混合酸分别浸泡24 h后,试样孔隙度分别增加了1.21倍、1.3倍、2.61倍、2.99倍。利用扫描电镜能谱仪测试了酸化前后页岩的元素变化,分析了页岩试样与不同酸液反应的机理和反应程度。结果表明:1 h酸化后,氢氟酸作用后的页岩试样表面残有大量石英和黏土矿物;而混合酸作用后的页岩试样表面虽残有大量石英,但黏土矿物含量明显减小,混合酸液作用下黏土矿物更容易被溶蚀。混合酸溶液酸性最强,24 h酸化后,混合酸与石英和黏土矿物剧烈反应。混合酸作用后页岩的孔隙最为发育,促进了页岩渗透率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蹄塘组页岩 酸化 微观结构 孔隙度 矿物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技术在稠油高低温氧化评价中的应用
15
作者 闫红星 徐建斌 +4 位作者 陶硕 秦敏 姜文瑞 刘妍 杨俊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7615-7622,共8页
为了认识稠油开发过程中低温氧化与高温氧化阶段原油变化规律,利用静态氧化釜开展稠油的高低温氧化实验,借助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分析技术对高低温氧化前后的原油分子量及O、N、S杂原子化合物特征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原油低温氧... 为了认识稠油开发过程中低温氧化与高温氧化阶段原油变化规律,利用静态氧化釜开展稠油的高低温氧化实验,借助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分析技术对高低温氧化前后的原油分子量及O、N、S杂原子化合物特征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原油低温氧化阶段分子量分布特征与原样相似,相对分子量分布范围在200~750,整体呈平缓状单峰型分布,高温氧化阶段分子量分布范围前移,呈明显的前峰单峰型分布;杂原子化合物中的O元素在低温氧化阶段主要以无环的饱和二元酸形式存在,在高温氧化阶段受环化、芳构化及脱甲基作用的影响,伴随着侧链烷基及杂原子基团的断裂和芳构化过程,造成原油中杂原子化合物向着碳数更小、双键当量(double bond equivalents,DBE)值更低的方向演化。该研究探索了温度与原油结构及化学组成之间的关系,对于指导稠油开发现场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火驱 低温氧化 高温氧化 燃烧状态 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载荷模拟作用的高压弯头冲蚀数值仿真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思齐 樊建春 +5 位作者 李德宁 刘明涛 韩礼红 王建军 杨尚谕 李娇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119,共8页
在水力压裂过程中,地面高压管汇在管内复杂固液两相流冲击和管体恶劣载荷的耦合作用下,弯头、三通及接头等薄弱部件长期遭受严重的冲蚀磨损,极易导致管件发生断裂破坏,对现场人员及设备构成严重威胁。开展载荷作用下的高压管汇典型材料... 在水力压裂过程中,地面高压管汇在管内复杂固液两相流冲击和管体恶劣载荷的耦合作用下,弯头、三通及接头等薄弱部件长期遭受严重的冲蚀磨损,极易导致管件发生断裂破坏,对现场人员及设备构成严重威胁。开展载荷作用下的高压管汇典型材料冲蚀磨损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基于E/CRC冲蚀模型构建一种考虑应力状态影响的新型冲蚀数学模型,所构建的新模型与冲蚀试验数据之间的准确度可达95%以上。采用计算流体力学离散相模型(CFD-DPM),开展高压管汇件冲蚀性能的三维数值模拟,考察高压弯头在不同压裂工况下的冲蚀磨损程度及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固液两相流冲击下,主要冲蚀区位于靠近弯头出口处的弯头外侧,且管件的最大冲蚀率也位于该处;在弯头内侧二次流涡流的影响下,部分颗粒在流经弯头后会在下游直管内侧积聚,从而在这个区域造成次要冲蚀区;随着流动颗粒斯托克斯系数增加,主要冲蚀区面积增大,次要冲蚀区面积减小;此外,在嵌入新型冲蚀数学模型后,可观察到随着操作压力增大,高压管汇弯头部位的冲蚀磨损率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蚀磨损 载荷作用 高压管汇 固液两相流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油藏氮气辅助蒸汽驱室内实验 被引量:23
17
作者 张洪宝 刘永建 +2 位作者 塔耀晶 王世红 温亚雄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24-627,共4页
针对稠油油藏蒸汽驱进入开发中后期高温蒸汽超覆现象严重、开发效果变差的问题,依据蒸汽驱物理模拟相似准则,利用高温高压二维比例物理模型,开展了单纯蒸汽驱和氮气辅助蒸汽驱物理模拟实验。通过实验直观分析了蒸汽超覆温度场特征,探讨... 针对稠油油藏蒸汽驱进入开发中后期高温蒸汽超覆现象严重、开发效果变差的问题,依据蒸汽驱物理模拟相似准则,利用高温高压二维比例物理模型,开展了单纯蒸汽驱和氮气辅助蒸汽驱物理模拟实验。通过实验直观分析了蒸汽超覆温度场特征,探讨了氮气对蒸汽波及效率、驱替效率和热损失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单纯蒸汽驱时,蒸汽波及范围主要集中在油层顶部,剩余油主要集中在油层底部,蒸汽波及效率57.3%;注氮气后,蒸汽波及范围明显扩大,蒸汽超覆现象得到抑制,蒸汽波及效率65.8%,比单纯蒸汽驱提高了8.5百分点,而驱替效率提高了1.5百分点,氮气提高波及效率是蒸汽驱增产的主要因素。氮气辅助蒸汽驱能够有效降低生产井含水率,较单纯蒸汽驱可提高采收率6.7百分点;氮气辅助蒸汽驱降低了蒸汽热损失,较单纯蒸汽驱热损失降低了1.6×10^4 J。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驱 蒸汽超覆 物理模拟 温度场 热损失 稠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油火驱室内实验原油性质变化规律 被引量:6
18
作者 闫红星 杨俊印 +2 位作者 刘家林 陶硕 杨鹏成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7-83,共7页
为了认识稀油火驱过程中原油微观性质的变化规律,利用室内一维物理模拟装置开展了稀油的火驱实验,并对火驱高温氧化后的原油开展了族组分、官能团、轻烃、饱和烃等方面的研究。研究表明:稀油火驱高温氧化后品质变好,含氧的羰基官能团特... 为了认识稀油火驱过程中原油微观性质的变化规律,利用室内一维物理模拟装置开展了稀油的火驱实验,并对火驱高温氧化后的原油开展了族组分、官能团、轻烃、饱和烃等方面的研究。研究表明:稀油火驱高温氧化后品质变好,含氧的羰基官能团特征明显、烷基侧链变短、碳链支化程度变高;轻烃、饱和烃受高温氧化作用影响较大,轻烃化合物中环烷烃与正构烷烃含量增加,环烷烃中侧链烷基越长含量越高,六元环轻烃化合物具有优先生成芳烃类化合物的优势,饱和烃中碳链越长越容易与氧气发生氧化,高温氧化作用不会选择性断裂奇碳数或偶碳数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烃在高氧化过程中稳定性较好。该研究探索了稀油火驱过程原油性质变化的机理,为稀油油藏火驱开发提供基础与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油 火驱 高温氧化 色谱指纹 轻烃 饱和烃 官能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稠油乳化降粘剂SHVR-02的研制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孟洲 龚大利 尉小明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6-28,共3页
用荧光法测得辽河油田杜84块杜54 30井超稠油(室温粘度54.8Pa·s)乳化剂的最佳HLB值为10.8。根据这一HLB值,由主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一种生物表面活性剂及辅剂快速渗透剂JFC配成了超稠油乳化降粘剂SHVR 02。当油水体积比为1.0∶0.... 用荧光法测得辽河油田杜84块杜54 30井超稠油(室温粘度54.8Pa·s)乳化剂的最佳HLB值为10.8。根据这一HLB值,由主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一种生物表面活性剂及辅剂快速渗透剂JFC配成了超稠油乳化降粘剂SHVR 02。当油水体积比为1.0∶0.7、水相中SHVR 02浓度为1g/L时,超稠油乳状液的粘度为492mPa·s,水相浓度增大至5g/L时乳状液粘度降至268mPa·s。在油水体积比1.0∶0.7、水相SHVR 02浓度3g/L、混合温度50℃条件下,粘度在6.2~20.9Pa·s的8种辽河稠油形成的乳状液,粘度在53~148mPa·s之间。乳状液在40~80℃放置10h后,粘度随放置温度升高略有下降(378→248mPa·s),放置温度为90℃时乳状液发生反相,粘度升至26.1Pa·s。SHVR 02的乳化降粘效果优于3种对比乳化剂。SHVR 02形成的超稠油乳状液易破乳,与联合站现用破乳剂配伍。表6参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降粘剂 超稠油 表面活性剂 乳化降粘技术 采油化学剂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热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吞吐预热模拟及方案优化 被引量:6
20
作者 杨建平 王诗中 +5 位作者 林日亿 韩飞 王新伟 郭彬 王泽宇 杨忠德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5-113,共9页
预热效果是影响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开发技术的重要因素。基于CMG模拟软件开展兴Ⅵ组区块吞吐预热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历史生产拟合符合率达到97.2%的基础上,吞吐预热生产2个周期,水平井和周围直井之间已基本形成有效的热连通,温... 预热效果是影响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开发技术的重要因素。基于CMG模拟软件开展兴Ⅵ组区块吞吐预热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历史生产拟合符合率达到97.2%的基础上,吞吐预热生产2个周期,水平井和周围直井之间已基本形成有效的热连通,温度场在80~100℃,地层压力降到约3.5 MPa,达到转SAGD的较佳时机;注过热蒸汽的直井和水平井间平均温度较注湿蒸汽高,累积采油量也多,即预热效果较好,其中注汽强度400 m 3/d、过热度22.62℃、注汽压力10.895 MPa的过热蒸汽预热效果最好;转入SAGD生产阶段的前期,无论单井还是全区,随着蒸汽品质升高,累积采油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热蒸汽 蒸汽辅助重力泄油 吞吐预热 方案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