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2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河油田稠油油藏氮气泡沫驱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28
1
作者 杨光璐 蔺玉秋 刘加林熏鲍君刚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88-190,共3页
目前辽河油田大多数普通稠油油藏都已经历了蒸汽吞吐开采熏个别原油粘度较低的稠油油藏,在经历了短暂的常规干抽后转入了水驱开发。由于大多数稠油油藏非均质性较强,经过吞吐开采,其剖面及平面动用矛盾十分突出,加之压力大幅度下降、原... 目前辽河油田大多数普通稠油油藏都已经历了蒸汽吞吐开采熏个别原油粘度较低的稠油油藏,在经历了短暂的常规干抽后转入了水驱开发。由于大多数稠油油藏非均质性较强,经过吞吐开采,其剖面及平面动用矛盾十分突出,加之压力大幅度下降、原油脱气粘度升高,使开发效果明显变差。在这种条件下,开展了氮气泡沫驱提高采收率的机理研究,研究结果认为,采用氮气泡沫驱可以改善上述油藏的开发效果。应用数值模拟及物理模拟方法首次较为系统地对氮气泡沫驱的适应性进行了研究,总结出适合氮气泡沫驱开采的油藏条件,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辽河油田6个适合实施氮气泡沫驱的稠油区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油田 稠油油藏 氮气 数值模拟 物理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准面旋回与冲积扇隔夹层分布的关系——以辽河油田曙一区杜84块SAGD开发区馆陶组储层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李晨 樊太亮 +4 位作者 高志前 吴俊 钱小会 樊华 傅巍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5-93,102,共10页
利用岩心及测井资料,建立辽河油田曙一区杜84块SAGD开发区馆陶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分析基准面旋回变化与储层隔夹层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杜84块馆陶组可识别出5期中期基准面旋回和1期长期基准面旋回,地层以发育物性隔夹层为主;中... 利用岩心及测井资料,建立辽河油田曙一区杜84块SAGD开发区馆陶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分析基准面旋回变化与储层隔夹层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杜84块馆陶组可识别出5期中期基准面旋回和1期长期基准面旋回,地层以发育物性隔夹层为主;中、长期基准面旋回的变化是储层内部隔夹层分布的重要控制因素,以中期基准面旋回为基本单元,中期基准面旋回的变化控制其内部隔夹层纵向分布规律,长期基准面旋回的变化控制中期基准面旋回内部物性隔夹层类型的多样性;形成于中期基准面旋回变化不同阶段的物性隔层或物性夹层界面之上易形成多种类型的剩余油富集。该结果为冲积扇储层的隔夹层分布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期基准面旋回 隔夹层 冲积扇 馆陶组 SAGD 剩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油田中深层超稠油SAGD开发技术 被引量:6
3
作者 葛明曦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蒸汽驱辅助重力泄油(SAGD)技术是超稠油油藏吞吐后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核心技术。创新建立蒸汽吞吐、蒸汽驱、SAGD联动相似准则,深化驱泄复合作用机理,创新多种驱泄复合井网开发模式,发展多介质组合SAGD技术,实施厚度界限由15m降至12m,预... 蒸汽驱辅助重力泄油(SAGD)技术是超稠油油藏吞吐后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核心技术。创新建立蒸汽吞吐、蒸汽驱、SAGD联动相似准则,深化驱泄复合作用机理,创新多种驱泄复合井网开发模式,发展多介质组合SAGD技术,实施厚度界限由15m降至12m,预计最终采收率可达70%以上,较蒸汽吞吐提高30%~45%,建成国内最大超稠油SAGD生产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吞吐 驱泄复合 蒸汽驱 重力泄油 SAGD 提高采收率 厚度界限 超稠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油田成熟探区精细勘探技术
4
作者 高荣锦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辽河油田历经50余年勘探开发,已经实现“正向构造向负向构造、简单岩性向复杂岩性、常规油气向非常规油气”勘探领域的延伸,以高精度地震、地质资料重建为基础,通过凹陷级地质体系重构及整体解剖,升级完善基岩、碎屑岩、火成岩、致密油... 辽河油田历经50余年勘探开发,已经实现“正向构造向负向构造、简单岩性向复杂岩性、常规油气向非常规油气”勘探领域的延伸,以高精度地震、地质资料重建为基础,通过凹陷级地质体系重构及整体解剖,升级完善基岩、碎屑岩、火成岩、致密油气精细评价技术,提高成熟探区资源发现程度,推进新区勘探选区评价,形成颇具辽河特色的成熟探区精细勘探技术,为辽河油田原油千万吨持续稳产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勘探 辽河油田 成熟探区 复杂岩性 负向构造 勘探领域 地质资料 选区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坳陷陆上深层天然气勘探潜力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周旭红 李军 +2 位作者 王延山 赵佳 李德星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1年第3期23-28,共6页
对辽河坳陷不同类型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生气性能和生气强度进行研究后认为,区内已探明的天然气主要为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和低温热解气,而高温热解气和裂解气很少,这与辽河坳陷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不相称;热演化程度高、生烃... 对辽河坳陷不同类型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生气性能和生气强度进行研究后认为,区内已探明的天然气主要为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和低温热解气,而高温热解气和裂解气很少,这与辽河坳陷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不相称;热演化程度高、生烃强度大的洼陷带深层应该蕴藏着丰富的、成熟度相对较高的天然气。在分析了几个重点地区深层构造背景、储集条件的基础上,认为这些地区或处于气源灶内或与气源岩直接接触,成藏条件优越,是下一步勘探的重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天然气 天然气勘探 烃源岩 储集条件 辽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油田边顶水超稠油油藏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被引量:29
6
作者 才业 樊佐春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1年第4期129-132,共4页
辽河油田边顶水超稠油油藏具有构造平缓、岩石颗粒粗、物性好、成岩作用弱、非均质性较弱、油水关系复杂的特征。通过对该类油藏的成因探讨,认为生物降解作用是形成边顶水超稠油油藏的物质基础;水动力和水洗作用使浮力对原油运动力的影... 辽河油田边顶水超稠油油藏具有构造平缓、岩石颗粒粗、物性好、成岩作用弱、非均质性较弱、油水关系复杂的特征。通过对该类油藏的成因探讨,认为生物降解作用是形成边顶水超稠油油藏的物质基础;水动力和水洗作用使浮力对原油运动力的影响变得极小;氧化作用形成的"沥青壳"阻止了地层水的下渗,有利于油藏的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稠油 油藏特征 生物降解作用 边顶水油藏 辽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油田齐40块蒸汽驱二氧化碳成因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闫红星 杨俊印 +3 位作者 刘家林 杨鹏成 姜文瑞 孙倩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9337-9342,共6页
渤海湾盆地辽河油田欢喜岭地区齐40块稠油油藏历经多年的蒸汽驱开发,其伴生气体中CO_(2)含量已上升至60%~90%。通过对该区块的油藏条件及开发前后的储层流体矿物分析,认为CO_(2)浓度的上升主要由于蒸汽驱开发导致油藏温度升高,储层流体... 渤海湾盆地辽河油田欢喜岭地区齐40块稠油油藏历经多年的蒸汽驱开发,其伴生气体中CO_(2)含量已上升至60%~90%。通过对该区块的油藏条件及开发前后的储层流体矿物分析,认为CO_(2)浓度的上升主要由于蒸汽驱开发导致油藏温度升高,储层流体和矿物发生化学反应结果,其中与CO_(2)形成有关的化学反应包括:稠油水裂解、硫酸盐热还原、矿物碳酸盐的分解与转化。室内模拟实验结果结合现场伴生气体的δ^(13)C_(CO_(2))值(+1.7‰~+6.6‰)证实了CO_(2)主要来源为碳酸盐岩的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蒸汽驱 二氧化碳成因 稠油水裂解 硫酸盐热还原 碳酸盐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自生溶剂强化SAGD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
8
作者 程海清 杨嗣民 +2 位作者 赵庆辉 张勇 苏磊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111,共11页
针对稠油油藏注蒸汽中后期热效率低、蒸汽消耗量大等问题,提出了稠油原位催化裂解产生溶剂辅助注蒸汽开采技术。通过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对该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通过辽河杜84稠油的室内评价实验,研究了稠油催化裂解... 针对稠油油藏注蒸汽中后期热效率低、蒸汽消耗量大等问题,提出了稠油原位催化裂解产生溶剂辅助注蒸汽开采技术。通过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对该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通过辽河杜84稠油的室内评价实验,研究了稠油催化裂解产生溶剂的机理,结合反应动力学理论建立了反应动力学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稠油原位产生溶剂强化的机理。结果表明,在注蒸汽环境下催化裂解可将超5%的稠油裂解为溶剂,其组成包括碳氢化合物轻烃和非凝结气体,具有作为SAGD汽腔中辅助重力泄油的溶剂介质特征,裂解产生的溶剂浓度也满足溶剂辅助SAGD(Expanding Solvent-SAGD,ES SAGD)技术对溶剂的需求,且产生的轻烃组分和气体可在汽腔中循环利用,实现提高泄油效率和油汽比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原位改质 水热裂解 溶剂 蒸汽辅助重力泄油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油田S1区泄漏气体成因与来源
9
作者 闫红星 杨俊印 +3 位作者 朱连忠 韩煦 姜文瑞 薛莹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52-555,560,共5页
文中运用天然气组分分析和轻烃色谱指纹特征对比等手段,查明了辽河油田S1区生产井泄漏气体的来源、成因及运移过程。研究认为:泄漏气体中烯烃、H_(2)和CO等组分的存在,证实了该气体为稠油热采伴生气;泄漏气体的轻烃色谱指纹特征的前峰呈... 文中运用天然气组分分析和轻烃色谱指纹特征对比等手段,查明了辽河油田S1区生产井泄漏气体的来源、成因及运移过程。研究认为:泄漏气体中烯烃、H_(2)和CO等组分的存在,证实了该气体为稠油热采伴生气;泄漏气体的轻烃色谱指纹特征的前峰呈倒V形分布,后峰呈前低后高的V形分布,并且几乎不含有1,1-二甲基环戊烷,这与馆陶组和兴隆台油层伴生气的轻烃色谱指纹特征相似,而与杜家台油层伴生气差异较大。跟踪监测发现,泄漏气体随着时间的推移,N_(2)质量分数、干燥系数、丁烷系数下降,重烃组分C^(2+)及CO_(2)质量分数升高,具有水溶气脱溶特征,因此认为泄漏气体在向地面运移过程中,气体在油藏上覆地层水中经历了溶解—扩散—脱溶的过程。该研究为预防稠油热采开发过程中生产井气体泄漏的发生与针对性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对保障稠油油藏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泄漏气体 气源 轻烃色谱指纹特征 干燥系数 丁烷系数 水溶气脱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油田精细油藏描述技术
10
作者 樊佐春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F0003-F0003,共1页
辽河油田地处渤海湾盆地东北部,发育1200余条四级断层、1600余个断块,具有碎屑岩、火山岩、变质岩、碳酸盐岩等多种储集类型,纵向发育19套含油层系,是大型复式油气区,被称为“石油地质大观园”。历经50余年勘探开发,形成了颇具辽河特色... 辽河油田地处渤海湾盆地东北部,发育1200余条四级断层、1600余个断块,具有碎屑岩、火山岩、变质岩、碳酸盐岩等多种储集类型,纵向发育19套含油层系,是大型复式油气区,被称为“石油地质大观园”。历经50余年勘探开发,形成了颇具辽河特色的精细油藏描述技术,为辽河油田千万吨持续稳产和效益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地质 辽河油田 碳酸盐岩 油气区 储集类型 渤海湾盆地 含油层系 精细油藏描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油田潜山油藏天然气驱协同储气库建设技术
11
作者 高丽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辽河油田潜山油藏历经近40年技术攻关,已逐步建成潜山全生命周期高效勘探开发技术体系。针对深层巨厚双重介质油藏,以潜山油气藏精细描述技术为基础,基于流体三维运移渗流机理,创新设计“四段七层”“纵叠平错”水平井立体开发井网,探... 辽河油田潜山油藏历经近40年技术攻关,已逐步建成潜山全生命周期高效勘探开发技术体系。针对深层巨厚双重介质油藏,以潜山油气藏精细描述技术为基础,基于流体三维运移渗流机理,创新设计“四段七层”“纵叠平错”水平井立体开发井网,探索形成天然气驱协同储气库建设技术,在大幅提高采收率的同时建成战略储气库,社会与经济效益共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驱 储气库建设 双重介质油藏 提高采收率 渗流机理 潜山油藏 辽河油田 全生命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东部沙三段煤成油地质特征与资源潜力
12
作者 于雪峰 于福生 +1 位作者 郭强 黄双泉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34,共9页
针对辽河坳陷东部凹陷沙三段高含蜡原油成因与来源不明、勘探潜力认识不清等问题。通过综合分析东部凹陷沙三上亚段成煤环境、煤系地层烃源岩指标及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剖析源储配置与生烃潜力,明确了煤成油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表明:东部... 针对辽河坳陷东部凹陷沙三段高含蜡原油成因与来源不明、勘探潜力认识不清等问题。通过综合分析东部凹陷沙三上亚段成煤环境、煤系地层烃源岩指标及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剖析源储配置与生烃潜力,明确了煤成油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表明:东部凹陷沙三上亚段为断—坳转换期,构造稳定背景下湖盆逐渐淤填,形成大面积的泛滥平原沉积;煤系地层稳定发育,煤系烃源岩富含壳质组与基质镜质体,具有较强的生油能力。聚煤中心煤系烃源岩厚度大、构造变形区裂缝输导体系发育、煤砂近距离直接配置是煤成油富集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东部凹陷沙三上亚段煤系地层能够生油,煤成油总资源量达0.8×108 t,带动了勘探发现,扩展了新的烃源岩层系,对于辽河坳陷乃至渤海湾盆地煤系地层的勘探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成油 生物标志物 主控因素 沙三上亚段 东部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东部凹陷中南段走滑转换带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
13
作者 沈澈 蒋有录 +1 位作者 韩宏伟 孙新宇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3-107,共15页
辽河东部凹陷中南段油气具有平面分布不均,纵向多层系富集的特征,走滑转换带对油气运移聚集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综合利用地质、测井、地震等资料,识别并划分研究区走滑转换带类型,总结走滑转换构造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辽... 辽河东部凹陷中南段油气具有平面分布不均,纵向多层系富集的特征,走滑转换带对油气运移聚集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综合利用地质、测井、地震等资料,识别并划分研究区走滑转换带类型,总结走滑转换构造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辽河东部凹陷中南段自北向南依次发育双断叠覆增压型、双断叠覆释压型、单断弯曲增压型、单断帚状释压型4类走滑转换带。释压型转换带内油源断裂活动速率大,发育连通砂体,有利于油气的垂向与侧向运移。增压型转换带内断裂活动性弱、封闭能力强,有利于油气的保存。建立4类走滑转换带控制油气运聚模式,单断S型增压型转换带和单断帚状释压型转换带具有断裂强输导特征,控制油气浅部层系富集;双断叠覆增压型和双断叠覆释压型转换带具有断裂强封闭特征,控制油气深层或多层系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走滑转换带 运移条件 辽河东部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油田西部凹陷东营组四级层序下沉积体系特征 被引量:2
14
作者 曹宇森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15,共8页
辽河油田西部凹陷东营组成藏条件优越,但传统东营组地质分层难以提高勘探精度,同时东营组沉积条件复杂、沉积类型多样造成储层预测困难,制约了东营组油气藏的勘探发现。依据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研究方法,对西部凹陷东营组四级层序地层格... 辽河油田西部凹陷东营组成藏条件优越,但传统东营组地质分层难以提高勘探精度,同时东营组沉积条件复杂、沉积类型多样造成储层预测困难,制约了东营组油气藏的勘探发现。依据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研究方法,对西部凹陷东营组四级层序地层格架内的沉积体系的特征、空间展布和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东营组为陆相—湖相复合沉积环境,古地貌、古物源和古环境控制了东营组沉积类型和展布;东营组可识别出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湖泊4大类沉积体系和冲积扇、曲流河、辫状河、曲流河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滨浅湖滩坝7类沉积相;东营组可划分为4个四级层序,在四级层序等时格架下,东营组沉积体系展布呈现"南北分区,东西分带"的特点,整体形成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组合,沉积体系演化具有纵向上由多样转换为单一、横向上由分化转换为统一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凹陷 东营组 四级层序 沉积体系 演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盆地古近纪二期构造演化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单家增 孙红军 +5 位作者 肖乾华 汪道京 许坤 刘晓峰 申大媛 孙素青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3-78,T001,共7页
辽河盆地新的地球物理证据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 ,辽河盆地古近纪的构造史由二期组成 ,即大陆裂谷期和右行走滑构造运动期 .大陆裂谷的演化受古近纪古新世至始新世房身泡期至沙河街期 (Ef~Es,大约6 3.0~ 37.0Ma)地幔上涌派生拉... 辽河盆地新的地球物理证据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 ,辽河盆地古近纪的构造史由二期组成 ,即大陆裂谷期和右行走滑构造运动期 .大陆裂谷的演化受古近纪古新世至始新世房身泡期至沙河街期 (Ef~Es,大约6 3.0~ 37.0Ma)地幔上涌派生拉张应力的驱动 :右行走滑构造运动发生在古近纪渐新世东营期 (Ed ,大约 36 .9~2 4.5Ma) .二期构造运动导致了辽河盆地复杂断裂体系的形成和演化 .裂谷后的右行走滑构造运动使得早期断层再活动和生成新的断层 .基于物理模拟实验结果和地球物理资料分析 ,古近纪东营期右行走滑构造运动引起的水平位移大约为 4~ 8km .辽河盆地复杂的断裂体系不仅受到早期拉张应力的强烈控制 ,而且 ,还受到后期右行走滑构造运动的影响 .与此同时 ,二期构造运动导致了该区油气的运移和聚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盆地 古近纪 地球物理证据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构造运动 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GD过程注氮气改善开发效果实验研究 被引量:21
16
作者 纪佑军 程林松 +1 位作者 刘志波 刘其成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8-112,共5页
针对辽河油田先导试验区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过程热损失严重的情况,根据SAGD物理模拟的相似准则将该试验区的一个实际SAGD井组转化为物理模型,进行了SAGD比例物理模拟实验,并在SAGD实验过程中注入蒸汽与氮气混合气体,得到了其开发指... 针对辽河油田先导试验区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过程热损失严重的情况,根据SAGD物理模拟的相似准则将该试验区的一个实际SAGD井组转化为物理模型,进行了SAGD比例物理模拟实验,并在SAGD实验过程中注入蒸汽与氮气混合气体,得到了其开发指标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SAGD过程添加氮气后,蒸汽腔的横向扩展加快,垂向扩展减缓;在SAGD的注入蒸汽中添加氮气能减少蒸汽注入量,增大热效率,提高油汽比,改善蒸汽辅助重力泄油的开发效果;SAGD过程一开始就注入氮气能得到更好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GD 物理模型 相似准则 物理模拟 蒸汽腔 注氮气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盆地黄沙坨火山岩油藏开发实践 被引量:29
17
作者 陈元春 吴昌志 武毅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1-75,共5页
在火山岩储集层研究基础上,对辽河盆地黄沙坨火山岩油藏进行开采动态及现场试验研究,并对火山岩油藏开发方式进行了探讨。指出,由于火山岩储集层非均质性极强,在火山岩油藏开发初期切不可贸然采用注水开发,应在实验井组中取得经验后,方... 在火山岩储集层研究基础上,对辽河盆地黄沙坨火山岩油藏进行开采动态及现场试验研究,并对火山岩油藏开发方式进行了探讨。指出,由于火山岩储集层非均质性极强,在火山岩油藏开发初期切不可贸然采用注水开发,应在实验井组中取得经验后,方可逐步推广;开发初期,实施加密井调整措施,可提高储集层动用程度,延长油藏无水开采期,改善开发效果;开发中期钻一定数量的水平井,可进一步提高单井产能,使油藏保持较长期的稳产、高产。这些经验是值得在开发火山岩油藏时借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油藏 储集层特征 开发方式 裂缝 孔隙度 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油气勘探历程与启示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晓光 陈永成 +3 位作者 李玉金 蓝阔 李敬含 巩伟明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91-301,共11页
在全面回顾辽河坳陷60余年油气勘探历程的基础上,以油气储量发现为主线,充分考虑理论认识深化、勘探方法改进、新技术应用的重要作用,将辽河坳陷油气勘探历程划分为区域普查与稀井广探、局部详探与重点突破、拓展勘探与规模增储、深化... 在全面回顾辽河坳陷60余年油气勘探历程的基础上,以油气储量发现为主线,充分考虑理论认识深化、勘探方法改进、新技术应用的重要作用,将辽河坳陷油气勘探历程划分为区域普查与稀井广探、局部详探与重点突破、拓展勘探与规模增储、深化陆上与加快滩海、精细勘探与稳定发展5个阶段。总结了油气勘探的3方面启示:地质认识的提升和新技术的应用是储量持续发现的关键、裂谷盆地的油气勘探要更加注重对断裂发育演化的研究、特殊类型油气藏也是富油气凹陷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阐述了理论认识与勘探技术在油气勘探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断裂与油气分布富集的关系,总结了变质岩内幕油气藏、火成岩油气藏和页岩油气藏的成藏模式,以期对中国东部裂谷盆地富烃凹陷的立体勘探起到启迪和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辽河坳陷 勘探历程 勘探阶段划分 成藏模式 启示 裂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海南洼陷沙一二段地震相精细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宋志慧 王居峰 +5 位作者 王红军 刘海涛 张新顺 王纯 马玉亮 刘媛媛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3-73,120,共12页
海南洼陷E3s1+2段相变频繁、多物源叠置,地震相划分多解性强,沉积相类型及砂体分布不明确。根据三维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的地震内部反射结构、构型和外部形态信息进行地震相分区,采用有井区钻井与地震结合、无井区地震与地质背景结合的&qu... 海南洼陷E3s1+2段相变频繁、多物源叠置,地震相划分多解性强,沉积相类型及砂体分布不明确。根据三维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的地震内部反射结构、构型和外部形态信息进行地震相分区,采用有井区钻井与地震结合、无井区地震与地质背景结合的"实时控制"型地震相划分方法,确定研究区沉积相类型和有利砂体分布范围。结果表明:在海南洼陷共识别10种地震相,主要发育4种典型地震相:下超型前积地震相、(亚)平行席状地震相、透镜状地震相和楔状地震相。研究区主要发育3种沉积体系: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扇三角洲—滨浅湖和重力流—深湖沉积体系。鸳鸯沟断层附近E3s2段发育的浊积砂体和双南地区E3s1+2段水进域发育的重力流砂体,具备良好的形成岩性圈闭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控制”型 地震相 沉积相 沉积体系 有利砂体分布范围 海南洼陷 辽河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特征及对油藏有效开发的影响——以辽河西部凹陷某试验区于楼油层油藏为例 被引量:7
20
作者 陈欢庆 王珏 +2 位作者 胡海燕 杜宜静 樊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6-170,共15页
以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某试验区于楼油层为例,综合7口取心井岩心、镜下薄片和分析测试资料,400口井测井资料以及工区地震资料,在建立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和确定沉积相类型的基础上,划分沉积微相,刻画不同沉积微相发育特征,同时分析了沉积... 以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某试验区于楼油层为例,综合7口取心井岩心、镜下薄片和分析测试资料,400口井测井资料以及工区地震资料,在建立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和确定沉积相类型的基础上,划分沉积微相,刻画不同沉积微相发育特征,同时分析了沉积微相对开发的影响。通过岩性、层理构造、泥岩颜色、化石特征和粒度概率曲线等相标志,确定研究区目的层为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物源呈北西-南东和南北向,可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沙坝、水下分流河道间砂、水下分流河道间泥和前缘席状砂等5种沉积微相。储层以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砂沉积为主。自底部的单层yII36b至顶部的单层yI11a,目的层整体上为向上逐渐变粗的反旋回特征。河道宽200~300m,长度可达数百米,砂体数量多,规模小。受水下分流河道的频繁分流改道,砂体相互切叠,储层非均质性强烈。蒸汽驱热采时应该充分考虑单砂体沉积微相空间组合模式和平面展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盆地西部凹陷 于楼油层 沉积微相 扇三角洲前缘 油藏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