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河油田高效液压套管整形工具的研制与应用 被引量:7
1
作者 张洪宝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1-104,共4页
针对辽河油田变形套管整形修复率低、施工周期长及成本高的问题,根据液力增压和滚珠挤压整形原理,研制了高效液压套管整形工具。该整形工具由整形头、增压液缸、泄压装置和液压锚定装置构成。室内试验表明:液压套管整形工具的整形效率高... 针对辽河油田变形套管整形修复率低、施工周期长及成本高的问题,根据液力增压和滚珠挤压整形原理,研制了高效液压套管整形工具。该整形工具由整形头、增压液缸、泄压装置和液压锚定装置构成。室内试验表明:液压套管整形工具的整形效率高,与常规整形工具相比,整形效率提高约40%,且对套管损伤小,能尽可能恢复套管内径。该整形工具在辽河油田13口套损井进行了现场应用,顺利完成了12口井的套管修复,成功率92.3%。研究与应用表明,液压套管整形工具适用于套管缩径井的修复作业,能基本满足辽河油田套损井套管整形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管损坏 套管整形 杜80-30-58井 辽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丹油田注水伤害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孙丽丽 侯吉瑞 +2 位作者 赵凤兰 张钧溢 梁涛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7-140,162,共5页
苏丹3/7油区采用降压开采,随着地层压力逐渐降低,需要通过注水保持地层能量,而避免注水对储层造成伤害是高效开发的关键。本文采用室内岩心模拟实验,研究注入流速和注水水质及压力等对苏丹3/7油区储层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注入流... 苏丹3/7油区采用降压开采,随着地层压力逐渐降低,需要通过注水保持地层能量,而避免注水对储层造成伤害是高效开发的关键。本文采用室内岩心模拟实验,研究注入流速和注水水质及压力等对苏丹3/7油区储层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注入流速、悬浮颗粒粒径、含油量是引起储层伤害的主要原因。建议注入流速小于2 mL/min,注入水的矿化度不小于5070 mg/L,含油量低于40 mg/L,固体悬浮颗粒粒径小于1.6μm,降压开采时压力保持在11 MPa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 储层伤害 注入流速 乳化油 悬浮颗粒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坨油田聚合物驱优化控制条件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安志杰 王业飞 +3 位作者 张健 宋新旺 陈五花 王所良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1-273,302,共4页
针对胜坨油田油藏条件,选用抗温耐盐聚合物恒聚Ⅱ作为驱油聚合物,通过室内填砂管物理模拟驱油实验,研究了水油黏度比、渗透率、聚合物用量3项参数对聚合物驱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模拟原油黏度为20.0mPa.s时,聚合物驱的合理水油... 针对胜坨油田油藏条件,选用抗温耐盐聚合物恒聚Ⅱ作为驱油聚合物,通过室内填砂管物理模拟驱油实验,研究了水油黏度比、渗透率、聚合物用量3项参数对聚合物驱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模拟原油黏度为20.0mPa.s时,聚合物驱的合理水油黏度比为0.8;最佳岩心渗透率为2.0μm2;在实验条件下,聚合物总用量相同时,聚合物溶液浓度越高,提高采收率幅度越高;水驱之后转注质量浓度为3000 mg/L的聚合物段塞时,采收率增值随着段塞尺寸的增大而增加,但增加的幅度逐渐变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水油黏度比 渗透率 注入量 提高采收率 胜坨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能在石油输送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贾庆仲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83-487,共5页
以辽河油田兴隆台采油厂原油输送为背景,分析了太阳能应用的可行性及其相应的设计方案,并根据辽河地区的气候条件进行了太阳能系统的热力计算,完成了太阳能加热系统以及相应的管输系统的初步方案设计。
关键词 原油输送 太阳能应用 计算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MK油田稠油热化学采油体系研究
5
作者 安志杰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6-189,共4页
本文结合哈萨克斯坦KMK油田的油藏特征和油品特性,通过室内实验,对热化学反应过程中的两个主要影响因素(引发剂浓度、体系起始温度)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室内评价了药剂对KMK油田原油的降黏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引发剂浓度越... 本文结合哈萨克斯坦KMK油田的油藏特征和油品特性,通过室内实验,对热化学反应过程中的两个主要影响因素(引发剂浓度、体系起始温度)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室内评价了药剂对KMK油田原油的降黏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引发剂浓度越高,体系的反应速度越快,温度的增幅越高;体系起始温度越高,体系的反应速度越快,产生气体的体积越大;体系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使预处理井段中的原油黏度降低和有机物溶解,改善了原油流动性,提高了原油采收率。室内模拟评价实验结果表明,稠油热化学开采技术在KMK油田现场应用将取得显著增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MK油田 稠油 热化学 引发剂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体起泡剂排水采气工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王智博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91-93,共3页
液体起泡剂排水采气工艺技术可降低井底回压,提高气流携水能力,从而达到增加天然气产量的目的,从原理性能上优于常规投棒排水技术。文章通过对辽河油田兴隆台采油厂气井生产现状的分析,提出采用液体起泡剂排水采气工艺技术,对该技术的... 液体起泡剂排水采气工艺技术可降低井底回压,提高气流携水能力,从而达到增加天然气产量的目的,从原理性能上优于常规投棒排水技术。文章通过对辽河油田兴隆台采油厂气井生产现状的分析,提出采用液体起泡剂排水采气工艺技术,对该技术的选井原则、液体起泡剂筛选等进行了详细阐述,经过现场应用取得了显著增产效果,累计施工12口井,增产天然气456.8×104m3,证明该工艺技术施工工艺简单,不需关井,作用时间长,提高了气井排水能力,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增产显著的特点。同时在技术实施过程中,通过对现场应用试验进行反复摸索、研究,根据不同措施气井的日产水量的多少,初步总结出一套较为有效的气井套管加药规律,在现场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 发泡剂 排水采气 现场试验 兴隆台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管压力理论与地质建模在定向井部署中的融合应用——以柴达木盆地英东油田下盘油藏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马凤春 吴涛 +6 位作者 刘强 李昱 梅华 王靖茹 崔海栋 李阳洁 唐丽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7-493,共7页
英东油田下盘油藏是柴达木盆地的典型长井段多油层单斜断鼻油藏。针对油藏开发矛盾,以沉积和构造控藏为出发点,将传统的单纯油水过渡带计算与储层地质模型预测的单一维度流体分布表征方法相结合,提出了毛管压力理论与地质建模相融合的... 英东油田下盘油藏是柴达木盆地的典型长井段多油层单斜断鼻油藏。针对油藏开发矛盾,以沉积和构造控藏为出发点,将传统的单纯油水过渡带计算与储层地质模型预测的单一维度流体分布表征方法相结合,提出了毛管压力理论与地质建模相融合的定向井轨迹部署方法,有效地规避了单一因素在井位部署过程中带来的钻探风险。由于实验室毛管压力的测量环境与实际地层的不同,在计算油柱高度前,要将实验室毛管压力转换为相应的油藏毛管压力,使得计算结果更贴近真实的油藏信息。同时,直接利用平均J函数曲线建立的油柱高度模型,虽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一岩样表征不全的缺陷,但针对多层强非均质性油藏,需多点、多段的分析和计算,且必须结合工区沉积、构造特征及测井资料修正模型参数,才能进一步提高油气刻画精度。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毛管压力曲线可相对有效地定量评价多层砂岩油藏发育规模,在高精度三维模型建立基础上,可为井位轨迹的部署设计提供参考。该方法的应用有利于“牙刷状”油藏的后期开发方式调整及效益动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向井 长井段 “牙刷状”油藏 毛管压力 地质建模 英东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盆地新生界火山喷发旋回和期次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22
8
作者 冯玉辉 于小健 +4 位作者 黄玉龙 刘宝鸿 顾国忠 李涵月 王璞珺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0-57,共8页
基于300口钻遇火山岩层系的岩心及岩屑薄片、测井和地震等资料,依据火山地层学方法及地震火山地层学理论,通过火山地层界面识别,研究辽河盆地新生界火山喷发旋回和期次,对各个喷发旋回、期次火山地层进行平面成图,揭示火山活动时空规律... 基于300口钻遇火山岩层系的岩心及岩屑薄片、测井和地震等资料,依据火山地层学方法及地震火山地层学理论,通过火山地层界面识别,研究辽河盆地新生界火山喷发旋回和期次,对各个喷发旋回、期次火山地层进行平面成图,揭示火山活动时空规律;进一步结合火山地层分布与油气的关系,探究火山喷发旋回、期次的油气地质意义。结果表明:辽河盆地新生界火山岩系可划分为4旋回15期;底部旋回一和顶部旋回四为玄武岩,显示火山喷发以基性岩开始,又以基性岩结束;中部的旋回二和三均为玄武岩→粗面岩→玄武岩的岩性序列,构成本区火山地层的主体。火山岩受北东向主干断裂控制,最大厚度位于断裂带附近;早期(期次1至期次2)全区分布,末期(期次15)分布局限;中期(期次3至期次14)表现为喷发中心由北向南依次迁移特征。该结果提高了火山岩序列的纵向刻画精度,厘清了有利火山岩层系的空间分布,有助于寻找火山岩勘探新层系。以往辽河盆地火山岩勘探主要集中于沙三段中亚段粗面岩(期次5),本次研究发现与粗面岩相邻的期次4、期次6、期次7玄武岩亦展现出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为下一步勘探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盆地 新生界火山岩 火山地层 旋回 期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井油井水泥耐盐抗温降失水剂JSS300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谭春勤 徐江 +1 位作者 孙文俊 孟丽华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0-53,共4页
为弥补常用失水剂的缺陷,以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烯酸(AMPS)及苯乙烯(SM)为原料合成了油井水泥降失水剂JSS300,合成条件为:合成温度控制在60℃左右,反应时间约6h,引发剂加量不低于0.6%,单体配比为45:25:30。对JSS300在... 为弥补常用失水剂的缺陷,以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烯酸(AMPS)及苯乙烯(SM)为原料合成了油井水泥降失水剂JSS300,合成条件为:合成温度控制在60℃左右,反应时间约6h,引发剂加量不低于0.6%,单体配比为45:25:30。对JSS300在淡水、盐水水泥浆中的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聚合物在160℃时能将淡水水泥浆的失水量控制在50mL左右,对盐水水泥浆的失水量也有较强的控制作用,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和良好的配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浆 降滤失剂 AM/AMPS/SM共聚物 室验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稠油乳化降黏剂的研究及评价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书杰 安志杰 +1 位作者 于继飞 张磊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29-832,共4页
针对海上油田稠油乳化剂对环保性能的要求,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改性烷基糖苷在合成过程中影响因素对产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稠油乳化剂的最佳合成条件为十六醇和葡萄糖反应的物质的量比为7:1,葡萄糖粒径为200~300... 针对海上油田稠油乳化剂对环保性能的要求,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改性烷基糖苷在合成过程中影响因素对产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稠油乳化剂的最佳合成条件为十六醇和葡萄糖反应的物质的量比为7:1,葡萄糖粒径为200~300目,催化剂质量分数为1.5%,反应的温度为110~120℃、时间为2.5~3.0 h、压力为3~4 kPa,投入物质的量之比为2:1的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其质量分数为4%~6%.急性毒性和鱼毒性实验表明,合成的稠油乳化剂无皮肤急性毒性,无鱼毒性,属于环保型乳化降黏剂.当乳化降黏剂质量分数为0.3%时,油水界面张力可以达到10-3 mN/m数量级,降黏率达到92.1%,具有很好的降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乳化 降黏剂 环保 海上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体化管柱力学行为及螺纹密封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曹梦雨 徐德奎 +3 位作者 王尊策 温后珍 徐艳 卢玉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3-122,共10页
气井压裂投产一体化管柱在各工艺过程中将承受交变载荷作用,管柱的强度及密封性能会受到很大影响,需对其典型螺纹接头在各工况下的强度和密封性能进行校核。建立了某一体化管柱的变截面摩擦接触有限元模型,对其不同工况下的力学行为开... 气井压裂投产一体化管柱在各工艺过程中将承受交变载荷作用,管柱的强度及密封性能会受到很大影响,需对其典型螺纹接头在各工况下的强度和密封性能进行校核。建立了某一体化管柱的变截面摩擦接触有限元模型,对其不同工况下的力学行为开展了有限元分析,获得了螺纹接头的载荷边界。对螺纹接头在管柱生产和压裂等工况下的密封性能进行了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该螺纹接头抗弯曲能力及承内外压能力较好,但抗拉性能较差,不宜在深井中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化管柱 管柱力学 变截面摩擦接触模型 螺纹密封 气井 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壁稳定性预测方法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9
12
作者 肖昌 景艳波 +1 位作者 姚棋文 刘雪雪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8-112,共5页
井壁失稳问题一直是钻井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难题。井壁失稳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决定着钻井工程的成败;因此,寻找一种钻前预测井壁稳定性的方法,以制定相应措施保证成功钻进,这也是亟待解决且对钻井工程有着重大意义的课题。影... 井壁失稳问题一直是钻井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难题。井壁失稳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决定着钻井工程的成败;因此,寻找一种钻前预测井壁稳定性的方法,以制定相应措施保证成功钻进,这也是亟待解决且对钻井工程有着重大意义的课题。影响井壁稳定的因素多而复杂,目前还没有能够普遍应用的井壁稳定性预测方法。为此,在研究传统井壁稳定性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黏土矿物理化性能参数预测井壁稳定性规律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应用过程中对该方法进行了改进:引入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减少了人为因素对模糊评价结果的影响;采用最大隶属度原则分析得出评价结果,增强了预测结果的准确度。在海拉尔地区的应用表明,该方法预测油气井井壁稳定性可信度高,实用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壁失稳 预测 模糊综合评价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力热管井筒伴热技术在稠油热采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车洪昌 鄢德华 +1 位作者 任耀宇 刘永建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8-111,共4页
在分析重力热管改善抽油井井筒热损失原理的基础上,进行了重力热管井筒伴热室内物理模拟试验和矿场试验。室内复配出的工质A液,与水基工质相比,具有液体密度小、蒸气密度高的优点,适合进行重力热管传热。室内模拟重力热管井筒温度... 在分析重力热管改善抽油井井筒热损失原理的基础上,进行了重力热管井筒伴热室内物理模拟试验和矿场试验。室内复配出的工质A液,与水基工质相比,具有液体密度小、蒸气密度高的优点,适合进行重力热管传热。室内模拟重力热管井筒温度分布结果表明,重力热管冷凝段与蒸发段的温度之比大于0.7,能够有效改善井筒流体温度分布。矿场试验结果表明,在蒸汽吞吐过程中采用重力热管井筒伴热技术,能够有效减小井筒流体温度下降的幅度,延长油井的生产时间,增加蒸汽吞吐周期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热管 稠油 热采 实验室试验 温度分布 辽河油田 欢127-26-34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大斜度热采井氮气隔热注氮排量优化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利 马振 +1 位作者 黄武鸣 于晓聪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0-86,共7页
海上稠油热采多采用环空注氮气的隔热方式,注氮排量设计目前尚没有经济可行的优化方法。根据海上大斜度热采井的井身结构特点,利用流体力学和传热学基本原理建立了蒸汽和氮气参数的计算模型,然后通过两种流体在隔热管出口处混合后的特... 海上稠油热采多采用环空注氮气的隔热方式,注氮排量设计目前尚没有经济可行的优化方法。根据海上大斜度热采井的井身结构特点,利用流体力学和传热学基本原理建立了蒸汽和氮气参数的计算模型,然后通过两种流体在隔热管出口处混合后的特征分析推导出了注氮排量的优化方法,并通过实例计算对注氮排量进行了优化分析。该方法可为海上大斜度热采井现场注氮排量的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从而实现海上油田持久、高效的蒸汽吞吐热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田 稠油热采 氮气隔热 注氮排量 优化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毒环保型油基钻井液体系室内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解宇宁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5-50,共6页
为了提高油基钻井液的环保性能,解决其生物毒性高、难于降解等问题,研制了低毒环保型油基钻井液。通过对普通原料油进行脱硫脱芳处理得到新型低毒油基钻井液用基础油,采用复合改性剂和新工艺处理有机土得到新型改性有机土,并对钻井液处... 为了提高油基钻井液的环保性能,解决其生物毒性高、难于降解等问题,研制了低毒环保型油基钻井液。通过对普通原料油进行脱硫脱芳处理得到新型低毒油基钻井液用基础油,采用复合改性剂和新工艺处理有机土得到新型改性有机土,并对钻井液处理剂及加量进行优选,最终形成了低毒环保型油基钻井液体系。室内试验结果表明,该钻井液体系的高温高压滤失量为3.2~9.5mL,沉降密度差最高0.06g/cm3,破乳电压高达1 190V以上,水侵和劣质土侵后乳化体系还可以保持稳定,二次岩屑回收率达到99.17%,线性膨胀率仅为1.92%,岩心渗透率恢复率达88.5%~94.6%。研究结果表明,低毒环保型油基钻井液体系的流变性、稳定性、抗污染性、润滑性、抑制性和储层保护性能良好,可满足复杂地层深井、超深井安全高效钻井的需求及环保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基钻井液 基础油 低毒环保 储层保护 改性有机土 钻井液性能 实验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再生生物合成基钻井液体系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解宇宁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4-39,共6页
油基钻井液普遍存在基础油难以降解、不可再生等缺点,为此,利用天然生物油脂,通过催化加氢、分子异构等合成了生物合成基础油,以该基础油和改性有机土为主,通过优选其他钻井液添加剂及加量,形成了可再生生物合成基钻井液体系。生物合成... 油基钻井液普遍存在基础油难以降解、不可再生等缺点,为此,利用天然生物油脂,通过催化加氢、分子异构等合成了生物合成基础油,以该基础油和改性有机土为主,通过优选其他钻井液添加剂及加量,形成了可再生生物合成基钻井液体系。生物合成基础油是C12—C24的支链异构烷烃混合物,具有优良的安全环保性和黏温特性。室内性能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可再生生物合成基钻井液体系的高温高压滤失量低于12 mL,沉降稳定性好,破乳电压在768 V以上,96 h半致死浓度大于1000000 mg/L,能抗20%地层水和10%劣土的侵入,岩屑滚动回收率达到98.06%,经其污染的岩心其渗透率恢复率为83.5%~92.3%。研究结果表明,生物合成基础油具有低毒环保、可降解、可再生等优点,可再生生物合成基钻井液在乳液稳定、抗污染、润滑、抑制、储层保护、安全环保等方面均表现出良好的性能,完全能满足复杂地质条件对钻井液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基钻井液 生物合成基 可再生 钻井液性能 半致死浓度 防止地层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塞充填射孔防砂联作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韩宗正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9-122,共4页
针对复合射孔防砂技术受地层参数影响、在疏松和致密地层应用效果不理想的问题,研究了金属塞充填射孔防砂联作技术。基于用整体金属塞取代松散颗粒状防砂材料的思路,改变防砂材料的形状与基本参数,实现防粒径0.1mm以上砂粒的要求。将20... 针对复合射孔防砂技术受地层参数影响、在疏松和致密地层应用效果不理想的问题,研究了金属塞充填射孔防砂联作技术。基于用整体金属塞取代松散颗粒状防砂材料的思路,改变防砂材料的形状与基本参数,实现防粒径0.1mm以上砂粒的要求。将20目的金属防砂网压制成单体的六瓣中空锥形体金属塞,金属塞射入预定的储层后,充填在套管射孔口和储层的一定深度部位,形成立体的不锈钢网隔砂层,把地层砂遮挡在油层孔道内;研制了金属塞充填防砂射孔装置;研究了射孔、防砂联作一次完成的工艺技术,以取代先射孔再防砂的复杂工艺。锦7块应用金属塞充填射孔防砂联作技术后,油井产出液含砂量小于0.03%,生产正常,1年内没有进行检泵作业。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适用于疏松易出砂地层,防砂效果好,可为油层防砂提供新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塞 充填 防砂 射孔 锦7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井眼径向钻孔技术研究新进展及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黄志强 陈勋 +4 位作者 施连海 童鑫 刘明涛 佟德水 王谚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7-30,I0002,共5页
微小井眼径向钻孔作为一项新型完井增产技术,可在储层不同深度和方位钻出多个具有高导流能力的生产孔道,有效增大泄流/波及半径,进而提高单井产量/注入量。文章概括介绍了径向钻孔技术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套管开窗、地层钻进等关键技术在... 微小井眼径向钻孔作为一项新型完井增产技术,可在储层不同深度和方位钻出多个具有高导流能力的生产孔道,有效增大泄流/波及半径,进而提高单井产量/注入量。文章概括介绍了径向钻孔技术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套管开窗、地层钻进等关键技术在现场应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重点介绍了当前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分析了技术特点与优势等,提出了技术发展趋势,为促进径向钻孔技术的发展及规模推广应用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向钻孔 微小井眼 套管开窗 高压射流 旋转钻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温泉井及邻区长兴组生物礁储层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焦增玉 张帆 +3 位作者 曾德铭 杜江民 张红霞 冯明友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1年第6期79-83,88,共6页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分析及录井资料分析等,对川东北温泉井及邻区黄龙场、五百梯长兴组生物礁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长兴组生物礁储层储集岩主要为细—中晶白云岩、泥—粉晶白云岩、中—粗晶白云岩和礁...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分析及录井资料分析等,对川东北温泉井及邻区黄龙场、五百梯长兴组生物礁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长兴组生物礁储层储集岩主要为细—中晶白云岩、泥—粉晶白云岩、中—粗晶白云岩和礁灰(云)岩,其中细—中晶白云岩是最好的储集岩类;储层物性较差,孔隙度一般小于2%,渗透率一般小于1.0mD;储集空间以次生晶间孔、晶间溶孔及粒间溶孔等为主,小溶洞次之,局部发育裂缝,孔隙结构具有低孔、微喉的特点;储层类型以孔隙型为主,局部为裂缝-孔隙型;储层主体属于Ⅲ类储层,局部发育Ⅰ,Ⅱ类储层;储层形成与演化受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及构造作用的共同影响,其中沉积作用是储层形成的基础,成岩作用是改善储层的关键,构造作用为储层改善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兴组 生物礁 储层特征 控制因素 川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酸液作用下牛蹄塘组页岩孔隙结构演化特征试验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金佳旭 郑旭 +3 位作者 付彦吉 陈天宇 杨冬鹏 仲红军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91-900,共10页
孔隙结构是制约页岩气赋存与运移的重要因素。页岩致密、低渗,其孔隙度极低。酸液可溶蚀页岩中的部分矿物,使其孔隙增加,促进页岩内部的气体流动。论文利用稀盐酸、氢氟酸、混合酸分别对页岩试样进行了不同时间的酸化处理,应用扫描电镜(... 孔隙结构是制约页岩气赋存与运移的重要因素。页岩致密、低渗,其孔隙度极低。酸液可溶蚀页岩中的部分矿物,使其孔隙增加,促进页岩内部的气体流动。论文利用稀盐酸、氢氟酸、混合酸分别对页岩试样进行了不同时间的酸化处理,应用扫描电镜(SEM)观测了酸化前后湖南牛蹄塘组页岩试样表面的孔隙。基于MATLAB对页岩酸化前后的电镜扫描结果进行了孔隙度分析,页岩试样孔隙度为10.68%,纯水、稀盐酸、氢氟酸、混合酸分别浸泡24 h后,试样孔隙度分别增加了1.21倍、1.3倍、2.61倍、2.99倍。利用扫描电镜能谱仪测试了酸化前后页岩的元素变化,分析了页岩试样与不同酸液反应的机理和反应程度。结果表明:1 h酸化后,氢氟酸作用后的页岩试样表面残有大量石英和黏土矿物;而混合酸作用后的页岩试样表面虽残有大量石英,但黏土矿物含量明显减小,混合酸液作用下黏土矿物更容易被溶蚀。混合酸溶液酸性最强,24 h酸化后,混合酸与石英和黏土矿物剧烈反应。混合酸作用后页岩的孔隙最为发育,促进了页岩渗透率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蹄塘组页岩 酸化 微观结构 孔隙度 矿物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