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模糊评判决策的天然气驱油藏开发效果评价 被引量:4
1
作者 胡书勇 郑冰洋 阴艳芳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14,共10页
注天然气提高采收率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针对天然气驱油藏缺乏相对应的开发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无法对开发效果进行正确、客观、科学的评价。根据油田开发行业标准、水驱和CO_(2)混相驱开发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筛选出了评价天... 注天然气提高采收率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针对天然气驱油藏缺乏相对应的开发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无法对开发效果进行正确、客观、科学的评价。根据油田开发行业标准、水驱和CO_(2)混相驱开发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筛选出了评价天然气驱油藏开发效果的10项评价指标:采收率提高幅度、换油率、增产倍比、储量动用程度、储量控制程度、压力保持水平、存气率、气油比增长倍数、阶段注采比及注气时机。结合W天然气驱油藏的地质特征、生产动态以及注气开发特点,建立了天然气驱开发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应用层次分析法、模糊变换原理和最大隶属度原则建立了基于模糊综合评判决策的天然气驱油藏开发效果评价方法,将传统的单指标、定性开发效果评价转化为多因素、定量的开发效果评价。应用实例表明,该天然气驱开发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对同类型天然气驱油藏开发效果的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驱油藏 开发效果评价 评价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 模糊评判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储集层渗吸驱油微观动用特征及提高采收率实验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永成 孙岿 +2 位作者 张向宇 唐洁云 周晓峰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6-166,共11页
为了明确渗吸对于页岩储层的微观动用特征及提高原油采收率作用规律,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开展了不同渗吸体系下的高温高压在线核磁共振渗吸实验,定量研究了不同级别孔隙的微观动用特征及渗吸驱油效果。在此基础上,创新形成了二维核磁共振... 为了明确渗吸对于页岩储层的微观动用特征及提高原油采收率作用规律,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开展了不同渗吸体系下的高温高压在线核磁共振渗吸实验,定量研究了不同级别孔隙的微观动用特征及渗吸驱油效果。在此基础上,创新形成了二维核磁共振解释方法,明确了不同原油赋存孔隙对提高采收率的贡献。结果表明:低黏滑溜水、胍尔胶破胶液、CO_(2)渗吸液及表活剂型低黏滑溜水体系的渗吸采收率分别为16.14%、11.80%、21.00%和14.68%,CO_(2)渗吸液的开发效果最佳。整个渗吸过程可视为一个有机系统,在确保小孔隙采出程度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中大孔隙动用程度至关重要;随着渗吸量的增加,岩样的游离油动用程度增大,T1/T2上升,残余油逐渐以吸附态和有机质为主,可采性变差;水基渗吸介质对于黏土层间吸附油的动用效果更好,而CO_(2)渗吸液可深入页岩有机质小孔隙中充分发挥渗吸置换作用,有机质微孔原油的相对采收率可提高11.01~23.54百分点。研究成果可为页岩油的高效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渗吸 在线核磁共振 微观动用特征 赋存特征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铜基催化剂体系作用稠油水热裂解降黏改质
3
作者 赵庆辉 马宏斌 +3 位作者 倪晨 程海清 杨兴超 刘冰鑫 《油田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6-501,508,共7页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蒸汽吞吐、蒸汽驱等传统注蒸汽热采稠油方式存在着成本高、能耗高、碳排高等系列问题,亟需寻找新技术改善开发效果,催化水热裂解作为一种有效的稠油开采技术,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文章以辽河油田Q40区块稠油...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蒸汽吞吐、蒸汽驱等传统注蒸汽热采稠油方式存在着成本高、能耗高、碳排高等系列问题,亟需寻找新技术改善开发效果,催化水热裂解作为一种有效的稠油开采技术,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文章以辽河油田Q40区块稠油为研究对象,在室内利用高温高压反应釜开展了不同温度、不同反应时间和不同浓度纳米铜基催化剂体系与原油作用的高温裂解反应实验,通过测定反应前后原油黏度、族组成和生成气体组分等,研究了降黏改质效果及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单纯依靠高温作用,无法达到大幅度降低原油黏度和改质原油的效果;而铜基催化剂体系的加入对原油具有催化裂解降黏改质作用。随着药剂体系加量的增加和反应时间的延长,高温反应后原油黏度减小,原油轻质组分饱和烃和芳烃含量明显增大,重质组分沥青质和胶质含量明显下降,药剂体系催化裂解原油降黏改质效果增强。当催化剂加量由0.3%增至0.75%时,反应后原油黏度(50℃、50 s^(-1))由1899 mPa·s降至1164 mPa·s,降黏率提高了7.3%。高温反应3 d的原油样品较高温反应0.5 d的黏度降低49.5%;反应温度对药剂体系作用效果影响较小。加入催化剂(0.5%催化剂+0.8%供氢剂)体系后,180℃高温反应后原油黏度(50℃、50s-1)由10940mPa·s(基础油样)降为1765mPa·s,降黏率为83.9%。不同温度(180~260℃)下反应后原油黏度差别不大,尤其当反应温度超过200℃后,原油降黏率变化很小。纳米铜基催化剂体系具有较强的温度适应性,有效作用温度区间较宽,具有较好的裂解改质稠油的降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纳米铜基催化体系 催化水热裂解 降黏改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229—洼111区块深层特低渗强水敏油藏开发 被引量:4
4
作者 王栋明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64-470,共7页
双229—洼111区块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大,但品位低,新井投产后产量低且递减快,经济效益差,难以实现储量快速动用与大规模建产。按照整体部署、分批实施的开发原则,优选储集层稳定区域开辟效益建产试验区。针对储集层埋藏深、物性差、... 双229—洼111区块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大,但品位低,新井投产后产量低且递减快,经济效益差,难以实现储量快速动用与大规模建产。按照整体部署、分批实施的开发原则,优选储集层稳定区域开辟效益建产试验区。针对储集层埋藏深、物性差、倾角高的特点,利用控制变量法,采取分组类比的方式,将室内可行性研究与矿场实践结合,分别就储集层改造和能量补充方面开展探索。结果表明,与不压裂、常规压裂、常规分层压裂和高液量压裂相比,分簇缝网压裂投产效果较好,而直井大排量低砂比压裂可进一步提高投产初期产量;相比水驱,顶部注天然气近混相重力辅助稳定驱可提高采收率6%,可作为研究区最有效的补能方式。通过分簇缝网压裂提高油井初期产量,利用注天然气近混相重力辅助稳定驱有效控制产量递减,可实现该区块低品位储量的效益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油田 特低渗油藏 强水敏 分簇缝网压裂 天然气驱 重力辅助稳定驱 开发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热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吞吐预热模拟及方案优化 被引量:6
5
作者 杨建平 王诗中 +5 位作者 林日亿 韩飞 王新伟 郭彬 王泽宇 杨忠德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5-113,共9页
预热效果是影响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开发技术的重要因素。基于CMG模拟软件开展兴Ⅵ组区块吞吐预热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历史生产拟合符合率达到97.2%的基础上,吞吐预热生产2个周期,水平井和周围直井之间已基本形成有效的热连通,温... 预热效果是影响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开发技术的重要因素。基于CMG模拟软件开展兴Ⅵ组区块吞吐预热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历史生产拟合符合率达到97.2%的基础上,吞吐预热生产2个周期,水平井和周围直井之间已基本形成有效的热连通,温度场在80~100℃,地层压力降到约3.5 MPa,达到转SAGD的较佳时机;注过热蒸汽的直井和水平井间平均温度较注湿蒸汽高,累积采油量也多,即预热效果较好,其中注汽强度400 m 3/d、过热度22.62℃、注汽压力10.895 MPa的过热蒸汽预热效果最好;转入SAGD生产阶段的前期,无论单井还是全区,随着蒸汽品质升高,累积采油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热蒸汽 蒸汽辅助重力泄油 吞吐预热 方案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