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6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河油田沈95块储层伤害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张云鹏 卢宗盛 +2 位作者 王玉娟 李益龙 张保民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99-204,共6页
针对辽河油田沈95块油藏储层渗透率低、原油凝固点高的特点,对该区储层的岩矿特征、孔隙结构及流体物性、敏感性、水驱特征等进行了实验分析和开发实验技术研究。认为目前造成储层伤害的主要因素有:原油中石蜡析出造成油井井底附近地层... 针对辽河油田沈95块油藏储层渗透率低、原油凝固点高的特点,对该区储层的岩矿特征、孔隙结构及流体物性、敏感性、水驱特征等进行了实验分析和开发实验技术研究。认为目前造成储层伤害的主要因素有:原油中石蜡析出造成油井井底附近地层渗透性下降;注入水水质差引起注水井近井地带的储层伤害;颗粒运移主要造成地层深部伤害及细菌堵塞、地层敏感性伤害等。并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方案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伤害机理 低渗透 高凝油 储层保护 辽河油田 沈95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油田稠油油藏氮气泡沫驱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28
2
作者 杨光璐 蔺玉秋 刘加林熏鲍君刚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88-190,共3页
目前辽河油田大多数普通稠油油藏都已经历了蒸汽吞吐开采熏个别原油粘度较低的稠油油藏,在经历了短暂的常规干抽后转入了水驱开发。由于大多数稠油油藏非均质性较强,经过吞吐开采,其剖面及平面动用矛盾十分突出,加之压力大幅度下降、原... 目前辽河油田大多数普通稠油油藏都已经历了蒸汽吞吐开采熏个别原油粘度较低的稠油油藏,在经历了短暂的常规干抽后转入了水驱开发。由于大多数稠油油藏非均质性较强,经过吞吐开采,其剖面及平面动用矛盾十分突出,加之压力大幅度下降、原油脱气粘度升高,使开发效果明显变差。在这种条件下,开展了氮气泡沫驱提高采收率的机理研究,研究结果认为,采用氮气泡沫驱可以改善上述油藏的开发效果。应用数值模拟及物理模拟方法首次较为系统地对氮气泡沫驱的适应性进行了研究,总结出适合氮气泡沫驱开采的油藏条件,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辽河油田6个适合实施氮气泡沫驱的稠油区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油田 稠油油藏 氮气 数值模拟 物理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储层的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在辽河油田马19井区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董兵波 宁日亮 +1 位作者 张淑梅 柳世光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3年第1期49-53,共5页
随着辽河油田精细勘探的不断深入,在面向储层的油田开发阶段,对三维地震资料特别是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的需求和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在三维地震资料处理阶段,如何运用高分辨率处理技术进一步提高地震资料品质,进一步挖掘地震资料在... 随着辽河油田精细勘探的不断深入,在面向储层的油田开发阶段,对三维地震资料特别是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的需求和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在三维地震资料处理阶段,如何运用高分辨率处理技术进一步提高地震资料品质,进一步挖掘地震资料在储层开发中的应用潜力已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课题。针对马19井区主要目的层沙一段、沙二段和沙三段地震资料分辨率不够、微小断裂展布不清、水平井部署困难的实际问题,从目标地质研究和井资料分析出发,开展了保幅去噪、一致性处理、保幅叠前时间偏移、CRP道集频带拓展、叠前反演等5项面向储层的高分辨率处理技术研究,对比以往在勘探阶段的地震资料处理,在处理方式上有了很大转变,首次开展了针对油田储层开发的地震处理技术研究,有力地促进了处理向开发领域的延伸,同时也为辽河油田下一步精细叠前反演的推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 保幅去噪 一致性处理 叠前时间偏移 频带拓展 叠前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准面旋回与冲积扇隔夹层分布的关系——以辽河油田曙一区杜84块SAGD开发区馆陶组储层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晨 樊太亮 +4 位作者 高志前 吴俊 钱小会 樊华 傅巍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5-93,102,共10页
利用岩心及测井资料,建立辽河油田曙一区杜84块SAGD开发区馆陶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分析基准面旋回变化与储层隔夹层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杜84块馆陶组可识别出5期中期基准面旋回和1期长期基准面旋回,地层以发育物性隔夹层为主;中... 利用岩心及测井资料,建立辽河油田曙一区杜84块SAGD开发区馆陶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分析基准面旋回变化与储层隔夹层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杜84块馆陶组可识别出5期中期基准面旋回和1期长期基准面旋回,地层以发育物性隔夹层为主;中、长期基准面旋回的变化是储层内部隔夹层分布的重要控制因素,以中期基准面旋回为基本单元,中期基准面旋回的变化控制其内部隔夹层纵向分布规律,长期基准面旋回的变化控制中期基准面旋回内部物性隔夹层类型的多样性;形成于中期基准面旋回变化不同阶段的物性隔层或物性夹层界面之上易形成多种类型的剩余油富集。该结果为冲积扇储层的隔夹层分布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期基准面旋回 隔夹层 冲积扇 馆陶组 SAGD 剩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油田中深层超稠油SAGD开发技术 被引量:6
5
作者 葛明曦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蒸汽驱辅助重力泄油(SAGD)技术是超稠油油藏吞吐后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核心技术。创新建立蒸汽吞吐、蒸汽驱、SAGD联动相似准则,深化驱泄复合作用机理,创新多种驱泄复合井网开发模式,发展多介质组合SAGD技术,实施厚度界限由15m降至12m,预... 蒸汽驱辅助重力泄油(SAGD)技术是超稠油油藏吞吐后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核心技术。创新建立蒸汽吞吐、蒸汽驱、SAGD联动相似准则,深化驱泄复合作用机理,创新多种驱泄复合井网开发模式,发展多介质组合SAGD技术,实施厚度界限由15m降至12m,预计最终采收率可达70%以上,较蒸汽吞吐提高30%~45%,建成国内最大超稠油SAGD生产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吞吐 驱泄复合 蒸汽驱 重力泄油 SAGD 提高采收率 厚度界限 超稠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油田成熟探区精细勘探技术
6
作者 高荣锦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辽河油田历经50余年勘探开发,已经实现“正向构造向负向构造、简单岩性向复杂岩性、常规油气向非常规油气”勘探领域的延伸,以高精度地震、地质资料重建为基础,通过凹陷级地质体系重构及整体解剖,升级完善基岩、碎屑岩、火成岩、致密油... 辽河油田历经50余年勘探开发,已经实现“正向构造向负向构造、简单岩性向复杂岩性、常规油气向非常规油气”勘探领域的延伸,以高精度地震、地质资料重建为基础,通过凹陷级地质体系重构及整体解剖,升级完善基岩、碎屑岩、火成岩、致密油气精细评价技术,提高成熟探区资源发现程度,推进新区勘探选区评价,形成颇具辽河特色的成熟探区精细勘探技术,为辽河油田原油千万吨持续稳产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勘探 辽河油田 成熟探区 复杂岩性 负向构造 勘探领域 地质资料 选区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坳陷石油地质条件、资源潜力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15
7
作者 胡英杰 王延山 +2 位作者 黄双泉 王群一 刘海艳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3-54,共12页
近年来辽河坳陷潜山及非常规油气勘探不断取得突破,以往的资源评价成果已不足以支撑油气勘探部署。从基本石油地质条件入手,剖析了潜山、火山岩领域常规油及页岩油、致密油成藏地质条件与主控因素,建立了源储侧向对接型成藏、源外断层-... 近年来辽河坳陷潜山及非常规油气勘探不断取得突破,以往的资源评价成果已不足以支撑油气勘探部署。从基本石油地质条件入手,剖析了潜山、火山岩领域常规油及页岩油、致密油成藏地质条件与主控因素,建立了源储侧向对接型成藏、源外断层-不整合输导型成藏、源内或近源聚集型成藏及源储一体页岩油成藏等模式。采用以类比法为主导,以成因法、统计法为补充的综合评价方法,预测辽河坳陷常规石油资源量为40.96×10^8t,其中,碎屑岩领域资源量为27.39×10^8t,潜山领域资源量为11.42×10^8t,火成岩领域资源量为2.15×10^8t。采用小面元容积法,预测页岩油资源量为3.56×10^8t,致密油资源量为1.92×10^8t。根据剩余石油资源分布和油藏形成条件,优选出有利勘探区带:兴隆台构造带、曙北-高升构造带、荣胜堡构造带和静安堡构造带是潜山油藏勘探有利区带;欢曙斜坡带、牛居-青龙台构造带、静西陡坡带和冷东-雷家构造带是碎屑岩油藏勘探主攻区带;小洼-月海构造带、大平房-葵花岛构造带、榆树台-盖州滩构造带是潜山和碎屑岩油藏兼探区带;黄于热-黄沙坨构造带是火山岩油藏勘探有利区带;西部凹陷雷家地区油页岩和大民屯凹陷西陡坡砂砾岩体分别是页岩油和致密油勘探有利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山 火山岩 页岩油 致密油 石油资源 勘探方向 辽河坳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油田龙10块Es_3~1密井网条件下相控随机建模 被引量:8
8
作者 李玉君 邓宏文 +2 位作者 张新培 龙国清 田文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77-681,共5页
辽河油区青龙台油田龙10块Es31为近源扇三角洲沉积,沉积微相变化快、砂体展布复杂、储集层非均质性较强,用确定性地质模型不能很好地反映储集层的"空洞效应"。为了较好地表征龙10块储集层的"空洞效应"及其物性的不... 辽河油区青龙台油田龙10块Es31为近源扇三角洲沉积,沉积微相变化快、砂体展布复杂、储集层非均质性较强,用确定性地质模型不能很好地反映储集层的"空洞效应"。为了较好地表征龙10块储集层的"空洞效应"及其物性的不连续性,应用密井网条件下的"硬数据"和地质家的经验,综合测井、录井及动态监测资料建立沉积微相的一维井模型,采用确定性建模方法建立沉积微相模型,在该模型控制下,应用序贯高斯随机模拟方法建立储集层及其相关参数分布的随机模型。实践表明,建立的模型能够很好地表征砂体展布及储集层参数的非均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控建模 确定性建模 随机建模 密井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坳陷陆上深层天然气勘探潜力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周旭红 李军 +2 位作者 王延山 赵佳 李德星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1年第3期23-28,共6页
对辽河坳陷不同类型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生气性能和生气强度进行研究后认为,区内已探明的天然气主要为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和低温热解气,而高温热解气和裂解气很少,这与辽河坳陷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不相称;热演化程度高、生烃... 对辽河坳陷不同类型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生气性能和生气强度进行研究后认为,区内已探明的天然气主要为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和低温热解气,而高温热解气和裂解气很少,这与辽河坳陷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不相称;热演化程度高、生烃强度大的洼陷带深层应该蕴藏着丰富的、成熟度相对较高的天然气。在分析了几个重点地区深层构造背景、储集条件的基础上,认为这些地区或处于气源灶内或与气源岩直接接触,成藏条件优越,是下一步勘探的重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天然气 天然气勘探 烃源岩 储集条件 辽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油田边顶水超稠油油藏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被引量:29
10
作者 才业 樊佐春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1年第4期129-132,共4页
辽河油田边顶水超稠油油藏具有构造平缓、岩石颗粒粗、物性好、成岩作用弱、非均质性较弱、油水关系复杂的特征。通过对该类油藏的成因探讨,认为生物降解作用是形成边顶水超稠油油藏的物质基础;水动力和水洗作用使浮力对原油运动力的影... 辽河油田边顶水超稠油油藏具有构造平缓、岩石颗粒粗、物性好、成岩作用弱、非均质性较弱、油水关系复杂的特征。通过对该类油藏的成因探讨,认为生物降解作用是形成边顶水超稠油油藏的物质基础;水动力和水洗作用使浮力对原油运动力的影响变得极小;氧化作用形成的"沥青壳"阻止了地层水的下渗,有利于油藏的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稠油 油藏特征 生物降解作用 边顶水油藏 辽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海域-陆地石油地质条件类比分析探索辽河滩海西部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光达 邹丙方 +2 位作者 王树昆 王淳 韩旭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30-1041,共12页
滩海区指辽河盆地向辽东湾延伸被≤5m海水覆盖的浅水区域,是辽河油田重要的油气探区。由于矿权和环保等条件限制,长期以来该类油气区勘探和研究进展迟缓。本次把滩海-陆地作为整体,从构造、地层格架、烃源岩、储层及油藏特征等方面系统... 滩海区指辽河盆地向辽东湾延伸被≤5m海水覆盖的浅水区域,是辽河油田重要的油气探区。由于矿权和环保等条件限制,长期以来该类油气区勘探和研究进展迟缓。本次把滩海-陆地作为整体,从构造、地层格架、烃源岩、储层及油藏特征等方面系统解剖滩海西部的油气成藏条件,分析海陆地质条件差异性,通过油气成藏要素类比从已知到未知,探讨滩海区油气勘探潜力。研究发现笔架岭—岭南斜坡带具备岩性油气藏形成的有利条件:斜坡背景下发育多种类型坡折带构成油气运聚指向区;多方向物源导致储集砂体发育;坡折带对砂体分布和沉积相的控制作用明显;斜坡带紧邻生烃洼陷,构成岩性油气藏形成的有利生储盖配置。据此指出,以笔架岭—岭南斜坡带岩性油气藏为重点勘探方向,将会在滩海西部勘探中取得新的突破。该成果一定程度上适用于渤海湾盆地其他油田滩海地区的油气勘探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盆地 辽东湾滩海探区 渤海湾盆地 储层 油气 烃源岩 坡折带 斜坡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油田齐40块蒸汽驱二氧化碳成因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闫红星 杨俊印 +3 位作者 刘家林 杨鹏成 姜文瑞 孙倩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9337-9342,共6页
渤海湾盆地辽河油田欢喜岭地区齐40块稠油油藏历经多年的蒸汽驱开发,其伴生气体中CO_(2)含量已上升至60%~90%。通过对该区块的油藏条件及开发前后的储层流体矿物分析,认为CO_(2)浓度的上升主要由于蒸汽驱开发导致油藏温度升高,储层流体... 渤海湾盆地辽河油田欢喜岭地区齐40块稠油油藏历经多年的蒸汽驱开发,其伴生气体中CO_(2)含量已上升至60%~90%。通过对该区块的油藏条件及开发前后的储层流体矿物分析,认为CO_(2)浓度的上升主要由于蒸汽驱开发导致油藏温度升高,储层流体和矿物发生化学反应结果,其中与CO_(2)形成有关的化学反应包括:稠油水裂解、硫酸盐热还原、矿物碳酸盐的分解与转化。室内模拟实验结果结合现场伴生气体的δ^(13)C_(CO_(2))值(+1.7‰~+6.6‰)证实了CO_(2)主要来源为碳酸盐岩的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蒸汽驱 二氧化碳成因 稠油水裂解 硫酸盐热还原 碳酸盐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自生溶剂强化SAGD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
13
作者 程海清 杨嗣民 +2 位作者 赵庆辉 张勇 苏磊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111,共11页
针对稠油油藏注蒸汽中后期热效率低、蒸汽消耗量大等问题,提出了稠油原位催化裂解产生溶剂辅助注蒸汽开采技术。通过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对该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通过辽河杜84稠油的室内评价实验,研究了稠油催化裂解... 针对稠油油藏注蒸汽中后期热效率低、蒸汽消耗量大等问题,提出了稠油原位催化裂解产生溶剂辅助注蒸汽开采技术。通过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对该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通过辽河杜84稠油的室内评价实验,研究了稠油催化裂解产生溶剂的机理,结合反应动力学理论建立了反应动力学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稠油原位产生溶剂强化的机理。结果表明,在注蒸汽环境下催化裂解可将超5%的稠油裂解为溶剂,其组成包括碳氢化合物轻烃和非凝结气体,具有作为SAGD汽腔中辅助重力泄油的溶剂介质特征,裂解产生的溶剂浓度也满足溶剂辅助SAGD(Expanding Solvent-SAGD,ES SAGD)技术对溶剂的需求,且产生的轻烃组分和气体可在汽腔中循环利用,实现提高泄油效率和油汽比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原位改质 水热裂解 溶剂 蒸汽辅助重力泄油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油田S1区泄漏气体成因与来源
14
作者 闫红星 杨俊印 +3 位作者 朱连忠 韩煦 姜文瑞 薛莹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52-555,560,共5页
文中运用天然气组分分析和轻烃色谱指纹特征对比等手段,查明了辽河油田S1区生产井泄漏气体的来源、成因及运移过程。研究认为:泄漏气体中烯烃、H_(2)和CO等组分的存在,证实了该气体为稠油热采伴生气;泄漏气体的轻烃色谱指纹特征的前峰呈... 文中运用天然气组分分析和轻烃色谱指纹特征对比等手段,查明了辽河油田S1区生产井泄漏气体的来源、成因及运移过程。研究认为:泄漏气体中烯烃、H_(2)和CO等组分的存在,证实了该气体为稠油热采伴生气;泄漏气体的轻烃色谱指纹特征的前峰呈倒V形分布,后峰呈前低后高的V形分布,并且几乎不含有1,1-二甲基环戊烷,这与馆陶组和兴隆台油层伴生气的轻烃色谱指纹特征相似,而与杜家台油层伴生气差异较大。跟踪监测发现,泄漏气体随着时间的推移,N_(2)质量分数、干燥系数、丁烷系数下降,重烃组分C^(2+)及CO_(2)质量分数升高,具有水溶气脱溶特征,因此认为泄漏气体在向地面运移过程中,气体在油藏上覆地层水中经历了溶解—扩散—脱溶的过程。该研究为预防稠油热采开发过程中生产井气体泄漏的发生与针对性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对保障稠油油藏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泄漏气体 气源 轻烃色谱指纹特征 干燥系数 丁烷系数 水溶气脱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油田精细油藏描述技术
15
作者 樊佐春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F0003-F0003,共1页
辽河油田地处渤海湾盆地东北部,发育1200余条四级断层、1600余个断块,具有碎屑岩、火山岩、变质岩、碳酸盐岩等多种储集类型,纵向发育19套含油层系,是大型复式油气区,被称为“石油地质大观园”。历经50余年勘探开发,形成了颇具辽河特色... 辽河油田地处渤海湾盆地东北部,发育1200余条四级断层、1600余个断块,具有碎屑岩、火山岩、变质岩、碳酸盐岩等多种储集类型,纵向发育19套含油层系,是大型复式油气区,被称为“石油地质大观园”。历经50余年勘探开发,形成了颇具辽河特色的精细油藏描述技术,为辽河油田千万吨持续稳产和效益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地质 辽河油田 碳酸盐岩 油气区 储集类型 渤海湾盆地 含油层系 精细油藏描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油田潜山油藏天然气驱协同储气库建设技术
16
作者 高丽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辽河油田潜山油藏历经近40年技术攻关,已逐步建成潜山全生命周期高效勘探开发技术体系。针对深层巨厚双重介质油藏,以潜山油气藏精细描述技术为基础,基于流体三维运移渗流机理,创新设计“四段七层”“纵叠平错”水平井立体开发井网,探... 辽河油田潜山油藏历经近40年技术攻关,已逐步建成潜山全生命周期高效勘探开发技术体系。针对深层巨厚双重介质油藏,以潜山油气藏精细描述技术为基础,基于流体三维运移渗流机理,创新设计“四段七层”“纵叠平错”水平井立体开发井网,探索形成天然气驱协同储气库建设技术,在大幅提高采收率的同时建成战略储气库,社会与经济效益共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驱 储气库建设 双重介质油藏 提高采收率 渗流机理 潜山油藏 辽河油田 全生命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砂配置输导—封闭连续转换部位预测方法及应用——以辽河坳陷东部牛居地区为例
17
作者 于雪峰 于福生 +1 位作者 郭强 韩宏伟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52-760,共9页
为了弄清油气沿油源断裂运移特征及其在断裂两侧不同砂体中的分布规律,在断砂配置划分的基础上,由区域性泥岩盖层封闭部位确定断砂配置输导油气部位,由断砂配置处断裂填充物封闭程度确定断砂配置封闭部位,并据此构建了一套利用断接厚度... 为了弄清油气沿油源断裂运移特征及其在断裂两侧不同砂体中的分布规律,在断砂配置划分的基础上,由区域性泥岩盖层封闭部位确定断砂配置输导油气部位,由断砂配置处断裂填充物封闭程度确定断砂配置封闭部位,并据此构建了一套利用断接厚度和断裂填充物封闭程度确定断砂配置输导向—封闭连续转换部位分布的预测方法。将该方法用于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东部牛居地区,结果表明:牛西断层与沙三上亚段砂体配置输导向封闭连续转换部位主要分布在中段,少量分布在东段,有利于沙三段烃源岩生成油气并在沙三上亚段圈闭内聚集成藏,这与目前牛西断层附近已发现油气分布相吻合,表明了该方法适用于刻画断砂配置输导向封闭连续转换部位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砂配置 输导油气 封闭油气 连续转换 部位分布 刻画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东部沙三段煤成油地质特征与资源潜力
18
作者 于雪峰 于福生 +1 位作者 郭强 黄双泉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34,共9页
针对辽河坳陷东部凹陷沙三段高含蜡原油成因与来源不明、勘探潜力认识不清等问题。通过综合分析东部凹陷沙三上亚段成煤环境、煤系地层烃源岩指标及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剖析源储配置与生烃潜力,明确了煤成油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表明:东部... 针对辽河坳陷东部凹陷沙三段高含蜡原油成因与来源不明、勘探潜力认识不清等问题。通过综合分析东部凹陷沙三上亚段成煤环境、煤系地层烃源岩指标及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剖析源储配置与生烃潜力,明确了煤成油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表明:东部凹陷沙三上亚段为断—坳转换期,构造稳定背景下湖盆逐渐淤填,形成大面积的泛滥平原沉积;煤系地层稳定发育,煤系烃源岩富含壳质组与基质镜质体,具有较强的生油能力。聚煤中心煤系烃源岩厚度大、构造变形区裂缝输导体系发育、煤砂近距离直接配置是煤成油富集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东部凹陷沙三上亚段煤系地层能够生油,煤成油总资源量达0.8×108 t,带动了勘探发现,扩展了新的烃源岩层系,对于辽河坳陷乃至渤海湾盆地煤系地层的勘探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成油 生物标志物 主控因素 沙三上亚段 东部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油田锦25区块下第三系沙一段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
19
作者 刘颖 崔彬 +1 位作者 林文姬 孙鹤天 《洁净煤技术》 CAS 2011年第1期119-121,107,共4页
从母岩特征、气候特征、沉积环境等方面分析了锦25区块沙一段沉积背景。依据大量地质资料,叙述了辫状河三角洲碎屑岩特征、粒度、沉积构造、泥岩特征等沉积特征,总结研究区辫状河三角洲的生储盖特征。
关键词 锦25区块 沙一段 辫状河三角洲 沉积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东部凹陷中南段走滑转换带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
20
作者 沈澈 蒋有录 +1 位作者 韩宏伟 孙新宇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3-107,共15页
辽河东部凹陷中南段油气具有平面分布不均,纵向多层系富集的特征,走滑转换带对油气运移聚集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综合利用地质、测井、地震等资料,识别并划分研究区走滑转换带类型,总结走滑转换构造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辽... 辽河东部凹陷中南段油气具有平面分布不均,纵向多层系富集的特征,走滑转换带对油气运移聚集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综合利用地质、测井、地震等资料,识别并划分研究区走滑转换带类型,总结走滑转换构造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辽河东部凹陷中南段自北向南依次发育双断叠覆增压型、双断叠覆释压型、单断弯曲增压型、单断帚状释压型4类走滑转换带。释压型转换带内油源断裂活动速率大,发育连通砂体,有利于油气的垂向与侧向运移。增压型转换带内断裂活动性弱、封闭能力强,有利于油气的保存。建立4类走滑转换带控制油气运聚模式,单断S型增压型转换带和单断帚状释压型转换带具有断裂强输导特征,控制油气浅部层系富集;双断叠覆增压型和双断叠覆释压型转换带具有断裂强封闭特征,控制油气深层或多层系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走滑转换带 运移条件 辽河东部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