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洼油田洼20区块产油量递减规律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何德志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9年第3期105-107,共3页
利用J.J.Arps提出的3种产量递减公式,以及由此引申出的2种产量递减公式,对洼20区块进行产量递减回归,几种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均大于0.8,回归结果接近生产实际情况。其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双曲线递减方式对油田的未来产量递减情况进行了预... 利用J.J.Arps提出的3种产量递减公式,以及由此引申出的2种产量递减公式,对洼20区块进行产量递减回归,几种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均大于0.8,回归结果接近生产实际情况。其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双曲线递减方式对油田的未来产量递减情况进行了预测。同时结合油田开发现状,提出了减缓产量递减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递减 产量预测 递减规律 大洼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后转热水驱实验与数值模拟 被引量:29
2
作者 东晓虎 刘慧卿 +2 位作者 张红玲 田晓龙 孙立勋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0-53,114,共4页
注蒸汽是目前稠油油藏开发的主要方式,随着开发进程的加快,注蒸汽开发油藏大多已进入后期阶段,注汽效果差、井间汽窜严重等逐渐成为稠油油藏开发亟待解决的问题。以热采剩余油为研究对象,运用室内物理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稠油油... 注蒸汽是目前稠油油藏开发的主要方式,随着开发进程的加快,注蒸汽开发油藏大多已进入后期阶段,注汽效果差、井间汽窜严重等逐渐成为稠油油藏开发亟待解决的问题。以热采剩余油为研究对象,运用室内物理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后的转换方式。不仅建立了不同温度和不同时机下的蒸汽驱转热水驱模型、水汽交替注入模型和氮气泡沫热水驱模型,而且建立了不同厚度、不同韵律以及不同变异系数下的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转热水驱数值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120℃的热水,注蒸汽采收率为22%时转热水驱效果最好;厚度大于5m,变异系数小于0.4的反韵律油层转热水驱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蒸汽驱 热水驱 波及效率 变异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作用下不同岩性岩石物理特性的演化规律 被引量:6
3
作者 熊健 朱梦渊 +4 位作者 李文苗 魏晋锋 刘向君 梁利喜 林思邑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4-24,共11页
关于高温导致岩石孔隙结构和物理参数变化的研究成果较多,但研究的岩石岩性单一,且对不同岩性岩石受热激励后物理性质变化规律、差异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还不深入。为此,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和泥岩、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 关于高温导致岩石孔隙结构和物理参数变化的研究成果较多,但研究的岩石岩性单一,且对不同岩性岩石受热激励后物理性质变化规律、差异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还不深入。为此,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和泥岩、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高温作用下不同岩性岩石孔隙度、渗透率和声波速度的变化规律,并讨论了不同岩性岩石动态弹性参数、裂隙密度、损伤系数随温度变化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岩性岩石阈值温度存在差异,其中砂岩为500℃,页岩为400℃,泥岩为300℃;②随着温度增加,不同岩性岩石表面颜色逐渐发生变化,宏观体积逐渐增大,质量和密度逐渐减小,有机碳含量是影响页岩表观颜色的主控因素;③不同岩性岩石孔隙度、渗透率、裂隙密度、损伤系数随温度增加而增大,而声波速度、弹性模量、体积模量、剪切模量等弹性参数呈减小趋势;④随着温度增加,页岩时域信号振幅下降,频域图主频逐渐向低频部分偏移,岩石孔隙结构变化程度增加;⑤不同岩性岩石受热初期质量损失受到黏土矿物影响较大,而高温时受到碳酸盐矿物含量影响较大,碳酸盐矿物含量对孔隙度增大呈积极作用,石英含量对渗透率增大起积极作用,即岩石石英、碳酸盐矿物含量越高,高温作用后岩石物性改善效果越好。结论认为,高温对岩石的物理特性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岩石自身的矿物组分,研究结果对原位加热改性技术在储层增渗可行性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不同岩性 基础物性 声波特性 动态弹性参数 裂隙密度 损伤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源外隆起区油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及模式——以松辽盆地杏北地区扶余油层为例 被引量:15
4
作者 付广 薛盼 +1 位作者 孙同文 张利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3年第5期13-17,共5页
在油气藏类型及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油气分布与成藏条件叠合分析方法,对杏北地区扶余油层油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及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杏北地区扶余油层油气主要分布于中央背斜带北部和南西斜坡区。中央背斜带北部扶余油... 在油气藏类型及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油气分布与成藏条件叠合分析方法,对杏北地区扶余油层油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及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杏北地区扶余油层油气主要分布于中央背斜带北部和南西斜坡区。中央背斜带北部扶余油层油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为:①断裂侧向输导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运移通道;②北部背斜构造高部位是油气聚集成藏的有利部位。南西斜坡区扶余油层油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为:①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油气侧向输导并聚集提供了运移通道;②反向断裂规模控制着油气富集程度。油气成藏有2种模式:①断裂侧向输导背斜构造高部位油气聚集成藏模式,主要分布于中央背斜带北部;②砂体侧向输导反向断裂遮挡油气聚集成藏模式,主要分布于南西斜坡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外 隆起区 主控因素 成藏模式 扶余油层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碱和表面活性剂的HPAM/Cr^(+3)弱凝胶调驱剂的研制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克亮 汪淑娟 +2 位作者 曹红军 丁玉敬 孙丽滨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1-63,71,共4页
从3种有机酸铬中选择一种烯基多元羧酸铬为交联剂,用于交联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油体系,制备弱凝胶调驱剂。以阻力系数(RF)特别是残余阻力系数(RRF)作为性能参数筛选调驱剂各组分的用量,得到了基本配方(以g/L计)如下:HPAM(M=1.2×107,... 从3种有机酸铬中选择一种烯基多元羧酸铬为交联剂,用于交联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油体系,制备弱凝胶调驱剂。以阻力系数(RF)特别是残余阻力系数(RRF)作为性能参数筛选调驱剂各组分的用量,得到了基本配方(以g/L计)如下:HPAM(M=1.2×107,HD=25%)0.9+交联剂(有效成分50%)0.18+表面活性剂(ORS41)3+碱(NaOH)8+稳定剂0.2,用大庆某三元复合驱试验区污水(矿化度3824mg/L)配液,其RRF值为清水(矿化度890mg/L)弱凝胶的~45%。基本配方弱凝胶45℃下7天时粘度18.3mPa·s,RF值81.2,RRF值8.2,随时间而减小,120天时分别为12.8mPa·s,66.1和7.3;油水界面张力仍在10-3mN/m数量级,只比常规三元复合体系略高;体系中表面活性剂在油砂上的静态吸附量为0.495mg/g油砂,比常规三元复合体系的相应值(0.462mg/g油砂)略高;岩心流动实验中测得的表面活性剂滞留量(0.067和0.070mg/g岩心)也高于常规三元复合体系的相应值(0.054和0.059mg/g岩心)。若用Na2CO3代替NaOH,则碱剂浓度可由6~8g/L提高到8~10g/L。表8参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HPAM/Cr^+3弱凝胶 调驱剂 聚合物溶液 调剖技术 驱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层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期立体注采井网设计及优化 被引量:6
6
作者 孙璐 陈民锋 +3 位作者 刘月田 葛涛涛 李晓风 林健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2-75,115-116,共4页
蒸汽吞吐后期的厚层稠油油藏在平面上和纵向上油层动用不完善,油藏采用蒸汽吞吐开发潜力小,单井可采储量低,很难取得经济效益.为了合理开发厚层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期的未动用储量,运用热采数值模拟方法,论证了厚层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期... 蒸汽吞吐后期的厚层稠油油藏在平面上和纵向上油层动用不完善,油藏采用蒸汽吞吐开发潜力小,单井可采储量低,很难取得经济效益.为了合理开发厚层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期的未动用储量,运用热采数值模拟方法,论证了厚层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期直井—水平井立体注采井网的合理有效性,分别针对双水平井与直井平面上的井距、双水平井纵向上的井距和水平段长度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上部水平井(注汽)和直井在生产中起决定作用,直井扩大了蒸汽平面的波及效率;下部水平井通过排液发挥调节作用,扩大了垂向波及效率,提高了油藏动用程度.对于厚层稠油油藏,水平井与直井井排的距离为50 m,双水平井纵向井距为25 m,水平段长度为350~400m时,开发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层稠油油藏 开发方式 立体井网 立体注采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井曲线分维实现测井地质精细解释--利用测井曲线分维计算可变的m指数
7
作者 张瀛 颜其彬 +3 位作者 苟迎春 郑长龙 郑红军 赵晓丹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41-43,共3页
利用Archie公式进行常规测井地质解释时必须事先确定m、a和n、b这4个指数的值,通常的做法是根据研究工区的实验和统计资料,确定该地区固定不变的m、a和n、b值。然而,它们是随着工区的不同以及同一工区内各储集层段的不同特征而变化的,... 利用Archie公式进行常规测井地质解释时必须事先确定m、a和n、b这4个指数的值,通常的做法是根据研究工区的实验和统计资料,确定该地区固定不变的m、a和n、b值。然而,它们是随着工区的不同以及同一工区内各储集层段的不同特征而变化的,因此给定固定值的常规做法有很大的人为误差。所提出的"基于盒维数的测井曲线刻度线网格加密法",利用储集层段测井曲线计算出来的分数维来求取可变的m、a和n、b参数,以代替常规不变的m、a和n、b参数,可以进行更为精细的定量化测井地质解释,从而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储层储渗特征的真实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曲线 分维学 地质解释 参数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一油源断裂输导油气能力时空差异性 被引量:6
8
作者 于靖民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5-53,共9页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油源断裂附近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机制及能力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对同一条油源断裂输导油气能力时空差异性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油源断裂输导油气能力时空差异性主要表现在4个...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油源断裂附近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机制及能力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对同一条油源断裂输导油气能力时空差异性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油源断裂输导油气能力时空差异性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1)同一油源断裂不同活动时期输导油气能力存在着差异,活动能力相对较强时期油源断裂伴生裂缝相对发育,输导油气能力相对较强;反之输导油气能力较弱。(2)同一油源断裂同一活动时期不同阶段输导油气能力存在着差异,活动时期输导油气通道为伴生裂缝,输导油气动力为剩余地层孔隙流体压力差和浮力,输导油气能力相对较强,而停止活动后输导油气通道为填充物孔隙,输导油气动力为浮力,输导油气能力相对较弱。(3)同一油源断裂活动时期不同伴生裂缝发育部位输导油气能力存在着差异,伴生裂缝(宽度和活动速率)发育部位,输导油气能力相对较强;反之输导油气能力弱。(4)同一条油源断裂停止活动后不同凸面脊输导油气能力存在着差异,凸面脊(宽度和幅度)发育部位,输导油气能力较强;反之输导油气能力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一油源断裂 输导油气能力 空间差异性 时间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