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蓬莱气田深井超深井试油完井工艺优化研究与应用
1
作者 李文哲 李玉飞 +2 位作者 王汉 曾松 谭舒荔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2-87,共6页
蓬莱气田超深井高温、高压、高含硫环境给试油完井作业带来巨大挑战。为实现安全高效试油完井作业,开展深井超深井试油完井工艺优化研究,并在蓬莱气田多口井成功应用。通过研究建立了超深井射孔爆轰瞬态冲击载荷计算模型,升级超深井射... 蓬莱气田超深井高温、高压、高含硫环境给试油完井作业带来巨大挑战。为实现安全高效试油完井作业,开展深井超深井试油完井工艺优化研究,并在蓬莱气田多口井成功应用。通过研究建立了超深井射孔爆轰瞬态冲击载荷计算模型,升级超深井射孔酸化测试联作工艺技术,优化了射孔联作管柱结构;建立了考虑高温强度衰减、气井动态生产的管柱力学分析方法和气密封螺纹密封性能评价方法,指导超深高温高压气井试油完井管柱、气密封扣选型设计;优化试油完井投产一体化工艺技术,有效降低试油风险和完井周期;开展室内腐蚀评价实验,建立完井管柱防腐工艺优选方法,考虑技术经济一体化,形成钨合金镀层油管防腐方案。研究成果对于保障蓬莱气田安全、高效试油完井作业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井 试油 完井 蓬莱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特高含硫气田安全高效开发关键技术创新与成功实践 被引量:2
2
作者 文绍牧 肖杰 +5 位作者 计维安 青春 黄雪松 邱蜀峰 杨建 张连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7-49,共13页
2023年6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自主开发的首个特高含硫气田——TSP气田全面达产,开启了中国特高含硫气田跨越式发展的崭新里程碑,DKH—QLB特高含硫气田正处于全面建设阶段,至此四川盆地特高含硫气田勘探开发步入... 2023年6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自主开发的首个特高含硫气田——TSP气田全面达产,开启了中国特高含硫气田跨越式发展的崭新里程碑,DKH—QLB特高含硫气田正处于全面建设阶段,至此四川盆地特高含硫气田勘探开发步入全新阶段。为实现特高含硫气藏的安全清洁高效开发,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坚持自主创新,以TSP气田、DKH—QLB气田产能建设为依托,在特高含硫气田高效高产开发、地面集输、天然气净化、腐蚀防护、安全环保、数智化建设等方面持续探索和实践,取得中国特高含硫气田开发关键核心技术的新突破。研究结果表明:①高陡构造高精度地震成像及地层模型重构技术,实现了60°陡倾角地层构造样式恢复,进一步建立高产井部署模式,开发井均获百万立方米天然气高产;②“评价—设计—管控”三位一体井控技术、复杂地质环境优快钻完井技术、高产高效益建井关键配套技术和全生命周期井完整性保障技术,保障了特高含硫气田井工程的安全高效建设;③形成包括气液混/分输工艺、材质评选及缓蚀剂防腐、有机硫深度脱除及尾气超低排放、全面施工质量控制、多重联锁保护和多级紧急截断的特高含硫气田地面工程技术体系,支撑了地面系统安全高效平稳运行和清洁生产;④建立了中国特高含硫气田最严格的安全防护距离及应急管控系统,形成含硫气田水闪蒸气增压回收技术,实现站场闪蒸气零排放,保障了特高含硫气田的安全清洁高效开发;⑤储层—井筒—地面元素硫沉积预测及防治技术,实现储层—井筒—地面元素硫沉积的有效预测,解决了元素硫沉积堵塞的难题,支撑特高含硫气田长期稳产;⑥优化了数字化交付标准,打造了生产全系统的数字孪生体,建立了融合开发生产上下游一体化模型和多场景智能工作流,构建了智能管理平台,提升了特高含硫气田开发生产管控水平和工作效率。结论认为,特高含硫整装气田取得的关键技术创新,支撑了四川盆地TSP气田、DKH—QLB气田等特高含硫气田的产能建设,为中国特高含硫气藏安全清洁高效开发提供了借鉴,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特高含硫气藏 TSP气田 DKH—QLB气田 安全清洁高效 智能化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草峡储气库浅层采空区安全钻井关键技术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涛 杨哲 +1 位作者 陈烨 王旭东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2-507,共6页
黄草峡储气库是断裂控制的裂缝性枯竭气藏储气库,目的层嘉陵江组经过多年开发,目前地层压力系数约为0.66,钻井期间易发生失返性井漏,气液重力置换现象严重。因目的层埋藏浅、井眼尺寸小,漏溢转换间隔时间短,给钻井作业带来了极大的井控... 黄草峡储气库是断裂控制的裂缝性枯竭气藏储气库,目的层嘉陵江组经过多年开发,目前地层压力系数约为0.66,钻井期间易发生失返性井漏,气液重力置换现象严重。因目的层埋藏浅、井眼尺寸小,漏溢转换间隔时间短,给钻井作业带来了极大的井控安全风险。为此,通过分析裂缝性地层气液重力置换机理和井筒环空天然气运移规律,明确漏溢转换特征与间隔时间,为钻进及起下钻作业期间的井控技术措施优化提供了理论指导。研究结果表明:气液重力置换存在压力窗口,钻进期间通过控制井底压力能够只发生井漏而不溢流;钻井液漏失速率越大,气液重力置换后的气侵速率越大,导致井下积聚的严重气侵钻井液液柱高度越高,漏溢转换间隔时间越短(多在1 h以内)。基于研究结果,形成了浅层采空区清水强钻、环空连续吊灌起下钻等配套安全钻井技术,并在现场进行应用,5口严重漏失井均安全顺利钻至完钻井深,保障了黄草峡储气库高效安全建井,同时可为类似复杂地层的安全钻井提供技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漏 气液重力置换 漏溢同存 井控 浅层采空区 储气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地层井壁失稳理论与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4
作者 范翔宇 蒙承 +7 位作者 张千贵 马天寿 李柱正 王旭东 张惊喆 赵鹏斐 邓健 周桂全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9-176,共18页
超深地层是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但因超深地层复杂地质环境导致的井壁失稳已经成为制约超深地层油气资源动用的重大技术难题之一。为此,从地质和工程2个方面系统总结分析了超深地层井壁失稳机理,进而分析了超深地层岩石物理力学... 超深地层是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但因超深地层复杂地质环境导致的井壁失稳已经成为制约超深地层油气资源动用的重大技术难题之一。为此,从地质和工程2个方面系统总结分析了超深地层井壁失稳机理,进而分析了超深地层岩石物理力学实验及本构方程、地应力测量与地层压力预测等地质力学参数评价技术,并探讨了超深地层井壁稳定性评价理论与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促进超深地层钻井理论技术发展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加强还原超深地层环境的岩石物性、力学和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耐高温高压地应力和井筒压力测量仪器研发,是认识超深地层极端环境下岩石与地质力学特性的关键;②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多场耦合岩石力学理论是构建超深地层井壁稳定性评价技术体系的基础;③攻关融合超深地层钻井的大尺寸多开井身结构设计、抗高温高压钻井液体系、防漏堵漏工艺与材料、精细控压钻井理论与工具等井壁稳定控制技术是实现超深井钻井提质增效的前提。结论认为,超深地层井壁失稳理论与控制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我国油气钻探朝着超深地层进军,还有力推动了深地工程科学考察、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理论与装备的迭代与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地层 油气钻井 井壁稳定性 地质参数评价 岩层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竭气藏盐膏岩盖层CO_(2)封存密闭性评价研究
5
作者 蒋贝贝 刘佳波 +4 位作者 张国强 王栋 李颖 罗红文 周浪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6-655,共10页
在全球碳中和战略的背景下,以CO_(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对全球气候、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产生了不利影响。CO_(2)地质封存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技术手段,而盖层作为潜在封存构造的封堵屏障,其密闭性是关乎CO_(2)长期甚至永久... 在全球碳中和战略的背景下,以CO_(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对全球气候、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产生了不利影响。CO_(2)地质封存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技术手段,而盖层作为潜在封存构造的封堵屏障,其密闭性是关乎CO_(2)长期甚至永久封存的关键。盐膏岩盖层具有低孔、低渗、稳定性好和高突破压力等优良特性,可作为CO_(2)长期安全封存的盖层。然而,盐膏岩盖层与其他岩性盖层的物化性质存在较大差异,导致盐膏岩盖层CO_(2)封存密闭性评价仍然面临挑战,亟须建立一种适用于盐膏岩盖层的CO_(2)封存密闭性评价方法。首先,基于层次分析法,综合考虑盖层宏观指标、微观指标和突破压力等关键盖层密闭性影响因素,建立了盐膏岩盖层CO_(2)封存密闭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划分了不同指标的4个优劣等级,得出各指标对盐膏岩盖层的密闭性影响权重。其次,结合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计算出盐膏岩盖层CO_(2)封存密闭性评价总权值,形成了一套适合盐膏岩盖层的CO_(2)封存密闭性综合评价方法。最终,以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区块为例,系统评价了这一潜在枯竭气藏盐膏岩盖层的CO_(2)封存密闭能力,发现高石梯—磨溪构造气藏盖层密闭性评价总权值为[2.5,3.0],评价等级为“较好”,说明具备较好的CO_(2)封存能力,适合未来开展CCS(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应用。研究成果可为盐膏岩盖层枯竭气藏CO_(2)埋存选址及封存安全评价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枯竭气藏 盐膏岩盖层 CO_(2)封存 密闭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等效模量法的数字岩芯三轴压缩行为研究
6
作者 林铁军 曾馨 +2 位作者 孙鑫 于浩 余文帅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4-94,共11页
针对深部硬脆性难钻地层取芯困难、难获取完整的岩芯样品、室内岩石力学参数实验成本高等问题,采用数值方法结合矿物组分含量建立以泰森多面体为骨架的多组分数字岩芯模型,提出等效模量法实现三轴压缩条件下矿物力学性能的动态调整。开... 针对深部硬脆性难钻地层取芯困难、难获取完整的岩芯样品、室内岩石力学参数实验成本高等问题,采用数值方法结合矿物组分含量建立以泰森多面体为骨架的多组分数字岩芯模型,提出等效模量法实现三轴压缩条件下矿物力学性能的动态调整。开展数字岩芯三轴压缩过程仿真模拟,获取了数字岩芯破裂裂缝形态、三轴压缩应力应变曲线及岩石弹性模量,模拟结果与室内实验结果一致;对比分析了三轴压力对岩石整体和矿物颗粒的损伤和应力分布影响。研究表明,三轴压力对矿物颗粒的影响因矿物种类及空间分布而异,同时抑制了岩石裂纹的扩展。研究方法和结果为研究数字岩芯的力学及破裂行为提供了新的思路,能够有效模拟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岩石力学响应和破裂形式,为解决深部硬脆性地层取芯难题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岩芯 三轴压缩 岩石力学 裂纹扩展 应力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压力系统超深气井排气降密度安全钻井技术
7
作者 李涛 杨哲 +4 位作者 池崇荣 聂尊浩 徐志凯 陈勋 王飞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2-527,536,共7页
四川盆地川西地区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资源埋深超7000 m,纵向上油气层多,压力系统复杂,同一裸眼井段溢漏同存,若井下情况复杂,处置困难,需要下入一层备用套管,导致套管层序增多,增加钻井周期和成本。为此,对下入备用套管后的井身结构开展... 四川盆地川西地区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资源埋深超7000 m,纵向上油气层多,压力系统复杂,同一裸眼井段溢漏同存,若井下情况复杂,处置困难,需要下入一层备用套管,导致套管层序增多,增加钻井周期和成本。为此,对下入备用套管后的井身结构开展针对性优化设计,但面临同一裸眼井段高低压同存、安全密度窗口窄的技术难题。基于控压降密度排气工艺流程,结合地层天然气渗流和井筒流动理论,对天然气在地层和井筒环空的运移规律进行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控压降密度排气初期,气侵速率下降速度较快,后期逐渐变慢并趋于平稳;控压降密度排气能够释放地层能量、降低地层压力,为拓宽安全密度窗口创造条件;气侵速率是影响井控安全的主要因素,为保障井控安全,气侵速率不得高于安全临界气侵速率;结合理论分析和作业成本,降密度排气作业的经济周期为10 d。基于研究结果,对双鱼石构造2口井茅口组高压地层进行控压降密度排气作业,安全密度下限分别降低0.16、0.40 g/cm^(3),并与栖霞组低压储层进行合打,成功钻达完钻井深,将6开井身结构减少至5开,钻井周期和成本大幅降低,形成了多压力系统超深气井排气降密度安全钻井技术,可为类似复杂压力系统超深井井身结构优化和安全钻井提供技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气井 安全密度窗口 排气降密度 高压低渗 气侵速率 井身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压与孔隙度对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力学参数的影响及定量表征研究
8
作者 朱演 李皋 +2 位作者 吴雪锋 李红涛 张毅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5,共8页
在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常面临岩石力学参数获取不及时的困境,文章以室内三轴试验数据为基础,建立非均质砂岩岩心模型,采用控制变量法原则,分析力学参数随围压和孔隙度的变化规律,并通过灰色关联模型定量分析其关系,利用多元回归方法拟合... 在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常面临岩石力学参数获取不及时的困境,文章以室内三轴试验数据为基础,建立非均质砂岩岩心模型,采用控制变量法原则,分析力学参数随围压和孔隙度的变化规律,并通过灰色关联模型定量分析其关系,利用多元回归方法拟合最优模型,并绘制出力学参数图版。结果表明:致密砂岩的抗压强度随围压近似呈线性增长,当围压从15 MPa增至90 MPa时,抗压强度增大了86.5%,弹性模量也随围压增大而增大,而泊松比整体波动稳定;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和泊松比随孔隙度增大而减小,弹性模量和泊松比波动较小;随着围压的增大,试样抵抗变形能力增强,剪切裂纹比例增多;根据灰色关联分析结果,其中围压与抗压强度关联度最好,力学参数与围压和孔隙度拟合程度较好。文章的研究结果可为油气勘探开发中岩石力学参数的快速预测提供一种可靠且经济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学参数 围压 孔隙度 须家河组 非均质砂岩 灰色关联 多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套变井水力喷砂套管射孔实验研究
9
作者 刘辉 李文哲 +3 位作者 曾松 喻成刚 程梓涵 李鹤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0-108,共9页
页岩气井套管变形已经成为制约川南页岩气高效开发的关键问题。为验证套变通径小于54 mm的页岩气井采用水力喷砂进行首段套管射孔的可行性,开展了小直径喷枪水力喷砂套管射孔室内实验,建立了基于图像识别的射孔孔眼面积计算方法,分析了... 页岩气井套管变形已经成为制约川南页岩气高效开发的关键问题。为验证套变通径小于54 mm的页岩气井采用水力喷砂进行首段套管射孔的可行性,开展了小直径喷枪水力喷砂套管射孔室内实验,建立了基于图像识别的射孔孔眼面积计算方法,分析了不同喷嘴位置及不同连接管材、喷嘴尺寸等因素对射孔效果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水射流存在一个与射流压力相对应的最佳靶距区间使得射流打击力达到最大值,在该最佳靶距区间内增加射流压力可以显著增大射孔切削速度。多喷嘴喷枪水力喷砂射孔,枪身腔体底部磨料堆积效应将使喷嘴射孔能力由下往上依次减弱,使用小直径喷嘴可以降低磨料堆积的影响并更快射穿套管,且多个喷嘴间的射孔能力和射孔效果更加一致。采用连续油管连接时喷枪在套管内呈现倾斜状态且各喷嘴靶距不一致导致喷射出细尾状的不规则孔眼,建议采取措施尽量维持喷枪垂直和居中来保障射孔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套变井 水力喷砂射孔 射孔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疏水缔合作用的凝胶封堵剂及封堵机制研究
10
作者 李文哲 黄桃 +3 位作者 唐宜家 王锐 夏连彬 汪瑶 《钻井液与完井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6-493,共8页
井漏问题一直是影响钻井作业安全与高效进行的重大挑战。以甲基丙烯酸月桂酯(LMA)为疏水性单体,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丙烯酸(AA)为亲水性单体,通过自由基聚合法合成了凝胶封堵剂(LAS),并利用Al^(3+)金属离... 井漏问题一直是影响钻井作业安全与高效进行的重大挑战。以甲基丙烯酸月桂酯(LMA)为疏水性单体,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丙烯酸(AA)为亲水性单体,通过自由基聚合法合成了凝胶封堵剂(LAS),并利用Al^(3+)金属离子与聚合物分子链上的羧基配位作用增强凝胶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LAS凝胶表现出可再交联特性,在高温和高压条件下具有良好的封堵性能和自适应性。在120℃、6 MPa下,2%浓度的LAS凝胶对20~40目、40~60目和60~80目裂缝模拟砂床的漏失体积分别为69.5 mL、58.3 mL和41 mL,封堵性能明显优于常规凝胶和传统封堵剂。同时,LAS凝胶在不同温度和盐浓度条件下均具有较好的溶胀和流变性能,可在地层温度激发下形成稳定的封堵层,从而有效降低漏失体积。LAS凝胶的动态可再交联性使其在高温和高压环境下依然保持良好的封堵效果,在工作液漏失治理方面有着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堵材料 凝胶 动态可逆键 疏水缔合 可再交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封隔器段完井管柱在多工况下的安全研究
11
作者 周朗 龚浩 +3 位作者 张林 周梓澄 黄顺潇 田璐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24,共7页
现场作业中,温度压力变化频繁,双封隔器与管柱承受巨大压差,导致完井管柱失效频发,威胁完井管柱力学完整性。为保障现场生产安全,根据双封隔器段完井管柱在多工况下的温度压力变化,考虑密闭环空流体的温度效应和油管的弹性变形对密闭环... 现场作业中,温度压力变化频繁,双封隔器与管柱承受巨大压差,导致完井管柱失效频发,威胁完井管柱力学完整性。为保障现场生产安全,根据双封隔器段完井管柱在多工况下的温度压力变化,考虑密闭环空流体的温度效应和油管的弹性变形对密闭环空流体压力的影响,建立了多工况下双封隔器密闭环空压力的计算模型,并对管柱的安全性进行了校核。研究结果表明:在生产、测试和生产工况下,双封隔器以及油管承受的压差小,不影响管柱完整性;在酸化工况下,双封隔器承受压差巨大,为79.74 MPa,此时管柱极易发生失效;建议在酸化工况下,合理控制酸化液流量,降低温度效应对管柱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双封隔器管柱的井身结构设计与现场工艺实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井管柱 双封隔器 密闭环空 力学完整性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压含硫气井完整性关键技术——以安岳特大型气田为例 被引量:12
12
作者 乐宏 范宇 李玉飞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1-90,共10页
四川盆地安岳气田寒武系龙王庙组、震旦系灯影组气藏具有埋藏深、高温、高压、含H_(2)S和CO_(2)等特点,对气井完井管柱强度、密封性、抗腐蚀性能要求高,导致钻井难度大,井身结构及其管柱受力复杂,固井质量、气井环空异常带压等完整性问... 四川盆地安岳气田寒武系龙王庙组、震旦系灯影组气藏具有埋藏深、高温、高压、含H_(2)S和CO_(2)等特点,对气井完井管柱强度、密封性、抗腐蚀性能要求高,导致钻井难度大,井身结构及其管柱受力复杂,固井质量、气井环空异常带压等完整性问题突出。为此,针对上述气井完整性问题,基于钻完井设计、现场施工质量控制、井筒完整性评价、气井安全管控等方面开展了持续攻关及现场实践,形成了高温高压含硫气井完整性设计、评价和管理等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形成了高温高压含硫气井全生命周期完整性设计及现场施工质量控制技术,为建井阶段井控安全和建立良好的井屏障奠定坚实基础;(2)形成了环空压力评价、井口抬升评价、气井安全风险量化评价等井完整性评价关键技术,实现了气井安全风险定量评价,为井完整性分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3)建立了高温高压井完整性标准体系和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井完整性管理的标准化和信息化。结论认为,通过高温高压含硫气井完整性技术的全面应用,气井环空异常带压比例逐年下降,有效支撑了安岳气田的安全高效开发,该技术可为国内外类似气井完整性设计、评价和管理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岳特大型气田 高温高压 含硫气井 完整性设计 环空带压 完整性评价 关键技术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质碳酸盐岩油气藏酸压数值模拟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7
13
作者 苟波 马辉运 +2 位作者 刘壮 周长林 王琨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7-98,共12页
要实现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的高效开发,亟需相关酸化压裂技术理论的突破与创新。为了指导多种酸压工艺的现场实践,通过系统梳理和总结酸压数值模拟技术的已有研究成果,结合目前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酸压工程的技... 要实现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的高效开发,亟需相关酸化压裂技术理论的突破与创新。为了指导多种酸压工艺的现场实践,通过系统梳理和总结酸压数值模拟技术的已有研究成果,结合目前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酸压工程的技术需求,探索研究了当前酸压数值模拟面临的新挑战和需要突破的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酸压三维数值模拟基于解耦思想,将酸压模型分为水力裂缝初始形态构建、酸刻蚀模拟及导流能力计算等3个模块,其中酸刻蚀模拟模块是酸压数值模拟的核心;②地质统计学参数方法在水力裂缝初始形态建模中的应用已较为成熟,酸刻蚀模拟通过N-S方程组、酸平衡方程、酸液滤失模型及酸岩反应溶蚀力方程耦合求解,已初步实现了精细化和油藏工程尺度的模拟,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计算主要基于局部立方定律进行求解,并考虑了多重因素对导流能力的影响。结论认为,酸压数值模拟面临的新挑战包括酸液在复杂流动介质中的多场耦合高效计算、酸刻蚀过程的精细模拟、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准确计算以及酸压数值模拟与酸压工程应用的匹配;需要突破的方向是实现多场、多尺度的酸压数值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 碳酸盐岩 油气藏 酸化压裂 数值模拟 研究进展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气泡沫调驱技术在新疆油田Y区块的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健 黄伟豪 +3 位作者 赵云海 张宇 王丹翎 张莉伟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88-294,共7页
针对新疆油田Y油藏的强非均质性特征以及开发剖面动用程度低、含水高的特点,筛选适合注入水配液的氮气泡沫体系配方,评价泡沫体系的油藏适应性、油藏温度压力条件下的性能和细菌对泡沫性能的影响,研究泡沫的流变性,开展物理模拟分析在... 针对新疆油田Y油藏的强非均质性特征以及开发剖面动用程度低、含水高的特点,筛选适合注入水配液的氮气泡沫体系配方,评价泡沫体系的油藏适应性、油藏温度压力条件下的性能和细菌对泡沫性能的影响,研究泡沫的流变性,开展物理模拟分析在不同渗透率级差下的驱油效果。结果表明,在油藏条件下,所筛选的氮气泡沫体系的起泡体积为530 mL,泡沫半衰期为167 min,综合指数为66382 mL·min,具有良好的油藏适应性;优选出的氮气泡沫体系表现出典型的剪切稀释性,并且稳泡剂的加入对泡沫体系的黏度有较为明显的提升,但不会对其在地层中的流动产生影响。在0.1~10 Hz的频率范围内,氮气泡沫的黏性模量均高于弹性模量(G''/G'>1),泡沫表现出较好的黏性行为,并具有一定的弹性行为。通过岩心流动实验看出,在水驱阶段,高渗透岩心的分流率随着级差的增大而增大,当渗透率级差为11.53时,低渗透岩心不能有效启动;在泡沫驱和后续水驱阶段,低渗透岩心的驱油效率随着渗透率级差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在渗透率级差为8.67时,低渗岩心提高驱油效率达到最大,为44.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气泡沫 油藏非均质性 细菌 流变性 岩心流动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渝地区深井注水泥环空流体掺混规律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涪杰 孙劲飞 +2 位作者 胥珂维 罗涵临 李早元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8-188,共11页
深井固井注水泥过程中,由于长封固段,窄间隙,高偏心等复杂井眼条件的影响,环空流体易发生掺混,混浆可能导致掺混段摩阻增大,造成固井漏失。针对川东高磨区块油层套管固井作业中高偏心环空的循环当量密度(ECD)预测不准确的问题,开展了固... 深井固井注水泥过程中,由于长封固段,窄间隙,高偏心等复杂井眼条件的影响,环空流体易发生掺混,混浆可能导致掺混段摩阻增大,造成固井漏失。针对川东高磨区块油层套管固井作业中高偏心环空的循环当量密度(ECD)预测不准确的问题,开展了固井注水泥流体掺混模拟及混浆流变性实验研究,研究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实时计算混浆段各流体占比变化,通过流变实验拟合流变性方程计算井筒ECD,结果证明了偏心度是影响混浆比例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低偏心度时,钻井液、隔离液和水泥浆比例主要为5:1:4,而高偏心度时,比例主要为7:1:2;考虑混浆的ECD较常规ECD在上部混浆段高出0.2~0.8 g/cm^(3),在下部纯水泥段要高出0.2~0.5 g/cm^(3)。本研究揭示了深井复杂井况对流体间掺混比例及混浆对井筒当量密度的影响,对保障川渝地区深井固井注水泥安全作业和提高固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井 偏心度 掺混 流变性 循环当量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地区超深高温高压气井完井试油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2
16
作者 龚浩 唐庚 +2 位作者 张林 陆林峰 张健涛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61-63,I0004,共4页
针对川西地区超深高温高压气井完井试油面临多层试油施工周期长、压井作业次数多、小井眼环空间隙小、压力操作窗口窄以及对射孔器材、井下工具、试油工作液耐温性能要求高等难点,文章研究形成了深井超深井APR测试工艺技术、试油完井一... 针对川西地区超深高温高压气井完井试油面临多层试油施工周期长、压井作业次数多、小井眼环空间隙小、压力操作窗口窄以及对射孔器材、井下工具、试油工作液耐温性能要求高等难点,文章研究形成了深井超深井APR测试工艺技术、试油完井一体化技术;配套研制了高温高压井下作业工具;研制了140 MPa超高压气井地面测试技术;完善了完井试油作业井完整性评价体系。该系列完井试油技术在川西地区成功应用10余井次,应用效果良好。同时,对其完井试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下步川西地区超深高温高压大斜度井、小井眼完井试油技术攻关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地区 高温高压 完井试油一体化 井下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竭型气藏储气库完井工艺技术优化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秦山 陆林峰 +3 位作者 姜艺 王汉 张健涛 田璐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57-60,I0003,I0004,共6页
在地下储气库、气田、小型LNG等众多调峰方式中,地下储气库仍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天然气储存方式和调峰手段。继西南地区第一座储气库—相国寺储气库建立以来,目前正启动相国寺储气库扩容工程,未来的十年内西南油气田将新建5个储气库,形... 在地下储气库、气田、小型LNG等众多调峰方式中,地下储气库仍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天然气储存方式和调峰手段。继西南地区第一座储气库—相国寺储气库建立以来,目前正启动相国寺储气库扩容工程,未来的十年内西南油气田将新建5个储气库,形成工作气量达100×10^8 m^3,日调峰采气量超过8300×10^4 m^3的储气库群。针对枯竭型气藏储气库,具有地层压力系数低的特点,在考虑完井工艺时不仅要充分发挥注采井的产能,保证储气库的应急调峰能力,同时还要保障注采井安全、高效注采,增加气井寿命。储气库在强注强采工况下,管柱会发生高频振动,导致管柱螺纹和封隔器疲劳失效,需进一步开展光纤监测管柱振动的研究。结合枯竭型气藏的特点,通过总结相国寺和国外储气库注采井完井方式、油管选择、注采管柱结构、井下工具及井口装置等工艺技术,为新建储气库完井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竭型气藏 储气库 完井工艺 强注强采 注采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井精细控压生产技术可行性研究与现场试验 被引量:11
18
作者 陈学忠 郑健 +5 位作者 刘梦云 陈满 杨海 陈超 肖红纱 于洋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9-83,共5页
页岩气压裂水平井控压生产能够延缓裂缝闭合,提高单井最终可采储量EUR。北美页岩气开发已进入精细控压生产成熟阶段,而川渝页岩气控压生产还处于起步阶段,亟需加强控压生产工艺的研究。文章从控压生产发展进程、产层特征、单井最终可采... 页岩气压裂水平井控压生产能够延缓裂缝闭合,提高单井最终可采储量EUR。北美页岩气开发已进入精细控压生产成熟阶段,而川渝页岩气控压生产还处于起步阶段,亟需加强控压生产工艺的研究。文章从控压生产发展进程、产层特征、单井最终可采储量和单井产量等方面对比北美页岩气和川渝页岩气,并在国内首次进行井筒内控压并配合可调式油嘴精细控压生产试验(4口不同生产方式的试验井),验证精细控压现场实施的有效性。研究表明川渝页岩气实施可调式油嘴精细控压生产工艺潜力较大,目前川渝页岩气开采情况同北美早期页岩气开采情况较为接近,产量递减快,增产空间较大。通过现场精细控压试验,并结合预测单井最终可采储量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初期下油管配合可调式油嘴的精细控压生产工艺能有效降低压力衰减速率并平稳生产,在保护储层的前提下能够有效提高单井最终可采储量。该技术有助于推进国内页岩气井精细控压生产工艺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渝页岩气 井筒内控压 精细控压生产 可调试油嘴 最终可采储量 可行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宁页岩气自动化泡排加注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9
19
作者 林生茂 陈家晓 +3 位作者 杨智 朱昆 魏林胜 蒋泽银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64-67,I0004,共5页
页岩气与常规天然气藏相比,具有储集层孔隙度低,渗透率低、气流阻力大、生产能力低等特点,气井必须进行大规模体积压裂才能获得工业气流,大量的压裂液被挤入地层。随着开采的进行和地层压力不断降低,井筒积液日益影响气井的生产,需要采... 页岩气与常规天然气藏相比,具有储集层孔隙度低,渗透率低、气流阻力大、生产能力低等特点,气井必须进行大规模体积压裂才能获得工业气流,大量的压裂液被挤入地层。随着开采的进行和地层压力不断降低,井筒积液日益影响气井的生产,需要采取泡排等措施以实现稳产。在页岩气平台每口单井使用常规单井泡排加注装置,会增加劳动强度且占用场地空间。自动化泡排加注工艺解决了平台井多井泡排工艺中药剂加注难题,装置具有配液方便、持续时间长、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可实现页岩气井开采的降本增效。以长宁7个平台现场应用为例,对自动泡排加注工艺装置、工艺特点、应用效果及效益进行分析,验证了该项工艺技术能为页岩气效益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自动化 泡排 排液采气 降本增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枝改性黄原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史靖琪 潘一恺 +3 位作者 皮双城 刘阳 张佳寅 谢通慧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47-752,共6页
分别用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为单体,亚硫酸氢钠(NaHSO_(3))、过硫酸钾(KPS)、硝酸铈铵(CAN)为复合引发剂,通过自由基聚合法制备了XG-g-AMPS、XG-g-NVP和XG-g-DMDAAC三... 分别用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为单体,亚硫酸氢钠(NaHSO_(3))、过硫酸钾(KPS)、硝酸铈铵(CAN)为复合引发剂,通过自由基聚合法制备了XG-g-AMPS、XG-g-NVP和XG-g-DMDAAC三种改性聚合物。采用FTIR、EA、^(1)H NMR、SEM和GPC对接枝产物进行结构表征,并比较了黄原胶(XG)及改性聚合物的溶解性、耐盐性、剪切稀化性和耐热性能。结果表明,改性XG聚合物的溶解度显著提高,同时耐盐性有一定提高,XG-g-NVP、XG-g-DMDAAC在30%盐溶液中黏度相较XG分别增加了9%,15%。此外,XG-g-NVP和XG-g-DMDAAC溶液的剪切性能值相较XG分别提升了11%和45%。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接枝共聚,改性XG聚合物的溶解性、耐盐性和剪切稀化性能得到提升,拓宽了黄原胶产品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原胶 接枝共聚 溶解性能 剪切稀化性 耐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