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混合沉积物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差异性——以川西北部上二叠统吴家坪组为例
1
作者 孙志昀 屈海洲 +7 位作者 李荣容 邹兵 胡欣 张云峰 曾琪 何仕鹏 张兴宇 刘茂瑶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3-667,共15页
【目的】四川盆地西北部上二叠统吴家坪组的典型“混合沉积物”显示出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但其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方法】通过野外剖面、岩心、薄片、阴极发光及地化分析测试等资料,研究了四川盆地西北部上二叠... 【目的】四川盆地西北部上二叠统吴家坪组的典型“混合沉积物”显示出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但其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方法】通过野外剖面、岩心、薄片、阴极发光及地化分析测试等资料,研究了四川盆地西北部上二叠统吴家坪组的岩石学特征以及各岩性之间的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的差异性。【结果】川西北部吴家坪组发育四大岩类及多种岩性,但以碳酸盐岩为主,吴一段—吴三段均发育;火山碎屑岩主要发育于双探1井区的吴二段中部,硅质岩主要以薄层状产出于吴一段下部—吴二段中部;碎屑岩以页(泥)岩为主,分布在吴一段底部,孔隙不发育。各岩类所经历的溶蚀作用、交代作用有明显差异。溶蚀作用在不同岩性中的表现形式及强弱不同,碳酸盐岩最发育且以颗粒/晶粒之间的溶蚀最常见,火山碎屑岩次之,硅质岩的溶蚀最弱,仅见于未被硅化的碳酸盐组分的溶蚀。交代作用在不同岩性有多种类型:碳酸盐岩常见白云石化、硅化作用;火山碎屑岩为脱玻化作用,硅质岩则是硅化作用及少量白云石化作用等。有利于各岩类孔隙发育的关键成岩阶段和作用不同:碳酸盐岩主要发育的粒间/晶间溶孔及裂缝,受同生阶段的大气水溶蚀、蒸发海水的白云石化及埋藏环境的溶蚀、白云石化、构造破裂等作用控制,火山碎屑岩主要为早成岩阶段的脱玻化形成的粒间收缩孔,而硅质岩孔隙发育最弱,主要受同生阶段大气水溶蚀残余的碳酸盐组分、构造破裂形成的裂缝及其溶蚀作用等控制。【结论】混合沉积形成了组分各异的不同岩性,各成岩阶段的溶蚀作用、白云石化作用、构造破裂等对其影响程度不同,进而控制了孔隙发育程度和演化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演化 成岩作用 差异性 混合沉积 吴家坪组 川西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灰岩成因及储集空间类型——以川西北大坪剖面二叠系吴家坪组为例
2
作者 杨凤英 张云峰 +5 位作者 曾琪 潘清川 范存辉 李一苇 尹宏 张本健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197,共16页
【目的】川西北地区二叠系吴家坪组海相碳酸盐岩中广泛分布厚度不等的凝灰岩,并具有一定的天然气储集能力。川西北大坪剖面吴家坪组剖面厚45.02 m,在吴一段和吴二段中发育单层厚5~55 cm的凝灰岩,分布稳定,为研究该区凝灰岩成因及储集空... 【目的】川西北地区二叠系吴家坪组海相碳酸盐岩中广泛分布厚度不等的凝灰岩,并具有一定的天然气储集能力。川西北大坪剖面吴家坪组剖面厚45.02 m,在吴一段和吴二段中发育单层厚5~55 cm的凝灰岩,分布稳定,为研究该区凝灰岩成因及储集空间类型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方法】基于野外剖面实测,并采集凝灰岩样品进行全岩矿物含量、地球化学特征、锆石微量元素、U-Pb年龄等分析对比,探讨凝灰岩成因及储集空间类型。【结果】吴家坪组凝灰岩以火山尘凝灰岩为主,由粒径小于0.05 mm的玻屑组成;矿物成分以伊利石、伊蒙混层为主,含少量石英、石膏;吴一段凝灰岩具有Al_(2)O_(3)/TiO_(2)高的比值(23.36~34.56)、SiO_(2)/Al_(2)O_(3)的低比值(1.84~2.75)及Eu、Ba、Sr、Ti元素明显亏损等特征,吴二段凝灰岩具有Al_(2)O_(3)/TiO_(2)高的比值(21.140~53.049)、SiO_(2)/Al_(2)O_(3)的低比值(1.829~2.682)及Eu弱亏损、亏损Nb、Ti等高场强元素。【结论】吴家坪组凝灰岩受到蚀变程度较高,其来源均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多期酸性火山作用有关,形成于板内拉张环境,且吴二段凝灰岩受到壳幔混合的影响。凝灰岩中储集空间类型包括洞、不规则溶孔、粒内溶孔、有机质孔、粒间溶孔、裂缝等,凝灰岩中热液锆石测得的U-Pb年龄为132.37±0.53 Ma,其形成受早白垩世热液、构造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灰岩成因 储集空间类型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吴家坪组 二叠系 川西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北地区上三叠统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7
3
作者 兰大樵 张豫 戴鸿鸣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4-6,共3页
文章对川西北地区上三叠统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该地区须二、四段储层在晚成岩A期和早成岩期致密化。须四段地层压力高于须二段,储层间存在强烈的分隔性和流体的封闭环境。须一段烃源岩在晚侏罗世—白垩纪初进入成烃高峰期... 文章对川西北地区上三叠统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该地区须二、四段储层在晚成岩A期和早成岩期致密化。须四段地层压力高于须二段,储层间存在强烈的分隔性和流体的封闭环境。须一段烃源岩在晚侏罗世—白垩纪初进入成烃高峰期。强生烃区分布在江油—安县—绵阳地区。中坝须二段、魏城须四段气藏形成于印支期和燕山中晚幕,储层致密化和非均质性使高压区油气运聚规模有限。生烃量大、次生孔隙和微裂缝系统发育带是获得高产气井的关键因素。构造的早期形成和继承性隆升,是高丰度气藏形成的有利条件。高孔隙度发育区梓潼凹陷西斜坡、魏城—文兴场为须二、四段有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西北 晚三叠世 生烃 致密化 油气成藏 勘探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气试油期间天然气回收工艺在川西北部文兴气区的应用及评价 被引量:1
4
作者 何泉 练兴元 +3 位作者 张晋海 王德坤 王欢欢 徐柱天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5-180,共6页
川西北部文兴气区沙溪庙组气藏是典型的致密砂岩气藏,酸化和加砂压裂对提高气藏采收率具有良好效果,注入地层的酸化液和压裂支撑剂在试油期间与原料气混合,通常在试油排采阶段返排回地面直接点火燃烧,资源浪费的同时也有环境伤害的风险... 川西北部文兴气区沙溪庙组气藏是典型的致密砂岩气藏,酸化和加砂压裂对提高气藏采收率具有良好效果,注入地层的酸化液和压裂支撑剂在试油期间与原料气混合,通常在试油排采阶段返排回地面直接点火燃烧,资源浪费的同时也有环境伤害的风险。针对传统排采方式在经济环保上的弊端,设计并应用“双分离+双除砂+多级节流+超音速脱水脱烃”放喷天然气回收工艺。该工艺在川西北部文兴气区应用效果表明,采用油管特殊丝扣替代传统钢管焊接,设备安装周期可缩短70%;工艺组合针对排采初期复杂地层返排物除砂、分离效果良好,脱水脱烃后气质达标从而实现成功回收;该放喷天然气回收设备设施能耗较低,是绿色低碳清洁效益开发的重要举措。该工艺在现区块应用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展现出了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喷气回收 除砂 脱水脱烃 绿色低碳 效益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南部东瓜场—盐井沟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特征、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
5
作者 唐大海 孙志昀 +8 位作者 杨涛 刘明洁 尹瀚翔 王旭丽 刘柏 闫慧慧 汤潇 吴恩郁 林凯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41-1154,共14页
为预测川西南部东瓜场—盐井沟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优质储层分布,本次研究综合利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和物性分析等资料,对须家河组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特征、物性特征和成岩作用特征进行系统分析,进而探讨储层物性控制因... 为预测川西南部东瓜场—盐井沟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优质储层分布,本次研究综合利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和物性分析等资料,对须家河组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特征、物性特征和成岩作用特征进行系统分析,进而探讨储层物性控制因素以及储层纵横向分布规律。研究发现,须家河组储层主要发育中粒长石岩屑砂岩,储集空间主要发育次生粒内溶孔,平均孔隙度为5.7%,平均渗透率为0.235 mD,为典型的致密孔隙型储层;储层经历了压实、胶结和溶蚀等成岩作用,压实作用整体较强,颗粒以凹凸—线接触为主,主要发育碳酸盐胶结、硅质胶结和黏土胶结,溶蚀作用以长石和岩屑颗粒粒内溶蚀为主。研究表明,须家河组砂岩储层物性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共同控制,砂岩粒度越粗,长石与岩屑含量越高,砂岩储层物性越好;强烈的压实作用和碳酸盐胶结作用是导致储层物性变差的主要原因,且压实作用相对胶结作用减孔效应更显著;长石和岩屑颗粒的溶蚀是储层物性改善的关键因素。在砂岩与砂岩垂向叠置岩性组合中,储层因溶蚀作用差异主要发育在粒度相对较粗的正旋回底部;在泥岩与砂岩垂向叠置岩性组合中,储层则因碳酸盐胶结差异主要发育在粒度相对较细的正旋回上部。平面上储层发育有利区主要为研究区西部的平落坝—白马庙地区和东部的盐井沟—苏码头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储层 控制因素 纵向分布规律 须家河组 川西南部东瓜场—盐井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北广旺地区二、三叠系烃源岩评价及气源初探 被引量:33
6
作者 蔡开平 王应蓉 +1 位作者 杨跃明 张荣曾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14,共5页
四川盆地西北部广元—旺苍地区二、三叠系主要为碳酸盐岩沉积。本文对已取心的五个二、三叠系构造共七个层组的所有岩心和区内部分露头剖面 ,系统采集有机碳样品 2 6 0个。经综合分析、对比研究认为 ,除下三叠统飞二、飞三段不具备生烃... 四川盆地西北部广元—旺苍地区二、三叠系主要为碳酸盐岩沉积。本文对已取心的五个二、三叠系构造共七个层组的所有岩心和区内部分露头剖面 ,系统采集有机碳样品 2 6 0个。经综合分析、对比研究认为 ,除下三叠统飞二、飞三段不具备生烃条件外 ,区内主要目的层均属有效烃源岩 (碳酸盐岩有机碳下限取 0 .2 0 % ,泥页岩取 0 .5 0 % ) ,其中P2 d、P2 w、P1m有机碳平均值均在 0 .4 0 %以上 (分别为 4 .6 0 %、0 .4 0 %、0 .5 8% ) ,P2 c为 0 .35 %。有机碳含量与沉积相、地层时代密切相关。水体深度对有机碳影响最大 ,其次为生屑含量。按地层时代 ,有机碳含量最高的硅质岩是P2 d ,其次分别为P1m、P2 w及P2 c。生屑灰岩也属有效烃源岩 ,若含硅质或属深水沉积 (海槽 ) ,则有机碳含量较高 (如P1m)。从有机质类型、成熟度以及天然气的组成、碳同位素和浓缩烃等初步判识 ,河湾场构造二叠系气藏属自生自储 ,天然气主要来自液态烃的高温裂解 ;飞仙关组气藏甲烷具煤成气特征 ,重烃 (C2 +)具油型气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龙门山 二叠系 三叠系 碳酸盐岩 烃源岩 气源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坳陷平落坝气田须二段气藏成藏研究 被引量:26
7
作者 兰大樵 邱宗恬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8-10,共3页
上三叠统须二段气藏是川西平落坝复式气田的主力气藏 ,储集层属小孔、细喉的致密砂岩。根据液态烃侵入之剩余面孔率以及与淀绿泥石的世代关系认为 ,油气运聚发生时原生粒间孔保存尚好 ,进油时间较早 ,液态烃的侵入改变了储集层的古物化... 上三叠统须二段气藏是川西平落坝复式气田的主力气藏 ,储集层属小孔、细喉的致密砂岩。根据液态烃侵入之剩余面孔率以及与淀绿泥石的世代关系认为 ,油气运聚发生时原生粒间孔保存尚好 ,进油时间较早 ,液态烃的侵入改变了储集层的古物化环境 ,产生了大量次生孔隙 ,同时淀出的SiO2 充填了原生孔隙空间。由沉积构造发展研究认为 ,J1末期平落坝构造已具雏型且烃源岩已成熟 ,J2 末进入成烃高峰期 ,生、聚期同步 ;其后又经历了多次继承性隆升、褶皱 ,使构造闭合度增大 ,捕集油气能力增强 ,多期形成的裂缝系统沟通了生、储层及储集层内部的联系 ,既使后续生成的油气继续向圈闭中充注 ,又使气藏连通性强而具统一的压力系统 ,高部位高裂缝率产大气 ,形成了受断裂、裂缝与构造双重因素控制的气藏。图 3表 1参 4(兰大樵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平落坝气田 须二段气藏 成藏 液态烃 古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相态变化的高含硫气井硫析出预测模型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朋 邓虎成 +3 位作者 张楚越 鲁杰 张小菊 黄亮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3-130,共8页
为准确预测高含硫气藏气井井筒压力、温度和硫析出规律,考虑井斜角影响以及硫的气液固3种相态特征,基于质量、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建立高含硫气藏气井井筒压力、温度和硫析出预测模型,并采用有限差分法和迭代法求解模型。利用现场数据,... 为准确预测高含硫气藏气井井筒压力、温度和硫析出规律,考虑井斜角影响以及硫的气液固3种相态特征,基于质量、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建立高含硫气藏气井井筒压力、温度和硫析出预测模型,并采用有限差分法和迭代法求解模型。利用现场数据,优选压缩因子算法,在验证模型准确性的基础上,预测井筒压力、温度和硫析出变化规律,并进行井筒压力和硫析出规律影响因素研究。研究表明:采用DPR算法计算压缩因子,预测的井筒压力、温度与实测数据相比,平均相对误差最小,分别为0.93%和1.06%。井筒内流体流动为单一气相和气-固两相流,不存在气-液两相流;随产气量、H_(2)S含量、硫颗粒初始溶解度增加以及井斜角减小,井筒压力变化幅度均逐渐增大;产气量越大,硫析出位置越靠近井口,析出硫体积越大;H_(2)S含量越高,硫析出位置距井口越近,析出硫体积越小;硫颗粒初始溶解度和井斜角越大,硫析出位置距井口越远,析出硫体积越大。该研究可为高含硫气藏的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硫气井 井筒 气液固三相 井筒压力 井筒温度 硫析出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北区块上三叠统须五段气藏的深盆气特征 被引量:5
9
作者 牛善政 杨跃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4-10,共7页
川西北区块上三叠统须五段广泛分布 ,其下部有上、下两个砂岩段 ,分别厚 2 4 4~ 2 8 4m及 145 8~92 8m。综合地质及测井解释须五储层具有深盆气特征。该区的区域构造可分为中央隆起、东部凹陷及西部凹陷三带 ,东部凹陷西坡的思依 1... 川西北区块上三叠统须五段广泛分布 ,其下部有上、下两个砂岩段 ,分别厚 2 4 4~ 2 8 4m及 145 8~92 8m。综合地质及测井解释须五储层具有深盆气特征。该区的区域构造可分为中央隆起、东部凹陷及西部凹陷三带 ,东部凹陷西坡的思依 1井获工业气流。产气段底界海拔低于中央隆起带 2 7口井段五段底。选井进行测井解释 ,中央隆起带各井储层孔隙度、地层水电阻率及含水饱和度高 ,为水层 ;东西凹陷带井的储层孔隙度、地层水电阻率及含水饱和度低 ,为气层或气水层。中央隆起带地层压力系数为 1 746~ 1 85 6 9,西凹陷大于 2 ,东凹陷近于1,形成了高低两个异常区。该区须三、须五段及白田坝组煤层发育 ,煤成气为气藏主要烃源。认为东缘的思依 1井须五气藏属于深盆气藏 ,广大的东部凹陷为含气的深盆区。西部凹陷也具有深盆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西北区块 上三叠统 深盆气藏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南部地区苏码头构造须二段气藏保存条件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柏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8-61,共4页
苏码头构造须二段气藏烃源及储集条件优越,但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油气保存条件成为制约该气藏勘探的关键因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盖层条件、断层活动期次、断层断面压力、地球化学特征等因素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苏码头构造须二... 苏码头构造须二段气藏烃源及储集条件优越,但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油气保存条件成为制约该气藏勘探的关键因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盖层条件、断层活动期次、断层断面压力、地球化学特征等因素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苏码头构造须二段气藏区域盖层封堵性优越,直接盖层的宏观封堵性较好;不同的控藏断层垂向封闭性具有差异,其中M1断层垂向封闭性好。综合分析盖层、断层及地化特征等因素,认为苏码头构造须二段气藏保存条件主要受控于断层,M1断层上盘须二段气藏遭到M4断层的破坏,保存条件较差;M1断层下盘须二段气藏保存条件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须二段 盖层 断层封闭性断面压力 保存条件苏码头构造 川西南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气地面集输系统中后期增压模拟与分析
11
作者 李超 何泉 +4 位作者 李怡超 练兴元 李俊妤 周军 梁光川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0-235,共6页
剖析了致密气集输系统中后期增压所面临的问题。首先根据增压位置的不同,分析了致密气集输系统中的6种增压工艺,并以致密气田某井区管网结构为例,通过TGNET仿真建模,反算各平台增压时机和执行间歇生产的最低压力,模拟了集输系统在不同... 剖析了致密气集输系统中后期增压所面临的问题。首先根据增压位置的不同,分析了致密气集输系统中的6种增压工艺,并以致密气田某井区管网结构为例,通过TGNET仿真建模,反算各平台增压时机和执行间歇生产的最低压力,模拟了集输系统在不同生产时期和进站压力下,共20组增压方案的压缩机配置和运行情况,以及间歇生产阶段对压缩机运行参数的影响,为致密气地面集输系统中后期增压方案的确定提供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气 集输系统 增压方案 管网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管道漏磁数据处理和缺陷识别量化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帅 秦林 +6 位作者 林冬 高健 刘畅 李潮浪 付凌迪 刘永良 付国华 《腐蚀与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35,共9页
漏磁法是最稳定的无损在线检测技术之一,用于评估油气管道的健康状况。从通道基线校正、异常值判别、数据缺口的恢复和滤波四个方面阐述了漏磁数据预处理的方法和步骤;结合漏磁数据缺陷的峰谷值等显性特征,总结了不同特征提取方法下缺... 漏磁法是最稳定的无损在线检测技术之一,用于评估油气管道的健康状况。从通道基线校正、异常值判别、数据缺口的恢复和滤波四个方面阐述了漏磁数据预处理的方法和步骤;结合漏磁数据缺陷的峰谷值等显性特征,总结了不同特征提取方法下缺陷信号的本质特征;介绍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图像处理和形态学等方法构建缺陷反演模型。最后,从数据预处理和缺陷识别量化两方面展望了漏磁信号处理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管道 漏磁检测 数据处理 缺陷识别 缺陷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判识 被引量:31
13
作者 董才源 谢增业 +3 位作者 裴森奇 张璐 杨春龙 尹瀚翔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50-454,共5页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是继震旦—下古生界之后的又一勘探热点领域,但对其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类型尚不清楚。为此,通过剖析最新气样天然气组分、烷烃同位素等地球化学参数,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总结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是继震旦—下古生界之后的又一勘探热点领域,但对其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类型尚不清楚。为此,通过剖析最新气样天然气组分、烷烃同位素等地球化学参数,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总结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论证天然气成因类型。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天然气为典型干气。以烃类气体为主,CH_4体积分数高,C_2H_6,C_3H_8体积分数低,干燥系数大;非烃气体体积分数低,含微量N_2、中低量CO_2,中低质量浓度的H2S。2)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天然气甲、乙碳同位素大多发生倒转。δ^(13)C_2分布范围较广,为-36.7‰^-25.2‰,δ^(13)C_1相对较重,介于-35.6‰^-27.7‰;δ2H1主要分布于-141‰^-125‰。3)多数天然气δ^(13)C_2轻于-29.0‰,甲基环己烷/正庚烷和(2-甲基己烷+3-甲基己烷)/正己烷2项比值分别为大于1.0和0.5,ln(C_1/C_2)值介于6.19~7.87,ln(C_2/C_3)值介于3.00~4.76,碳同位素、轻烃、组分特征综合判识中二叠统天然气类型为原油裂解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成因类型 原油裂解气 中二叠统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剑阁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砾岩储层裂缝特征及对天然气产能的影响 被引量:29
14
作者 吕文雅 苗凤彬 +3 位作者 张本键 曾琪 徐翔 季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84-491,557,共9页
天然裂缝是致密砾岩储层重要的储集空间和主要的渗流通道,影响致密天然气的成藏、富集及单井产能。利用地表相似露头、岩心、薄片、测井和生产资料,在研究四川盆地剑阁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砾岩储层天然裂缝类型和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并... 天然裂缝是致密砾岩储层重要的储集空间和主要的渗流通道,影响致密天然气的成藏、富集及单井产能。利用地表相似露头、岩心、薄片、测井和生产资料,在研究四川盆地剑阁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砾岩储层天然裂缝类型和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并阐明了天然裂缝对天然气产能的影响。四川盆地剑阁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砾岩储层发育穿砾缝、砾内缝和砾缘缝,从地质成因上,穿砾缝为构造裂缝,砾内缝包括构造、构造-成岩和母岩裂缝,砾缘缝为构造-成岩裂缝。其中穿砾缝的面密度、孔隙度和渗透率最大,其次为砾内缝,砾缘缝相对较小,穿砾缝对致密砾岩储层贡献更大,更有利于天然气富集高产。裂缝发育程度与产气量呈正相关,裂缝密度越大,产气量越高。在近东西(EW)向至NWW-SEE向现今地应力作用下,不同方向裂缝对天然气产能的贡献存在差异,其中近EW向裂缝地下开度相对较大,连通性好,对天然气产能贡献最大;其次为近NS和NW-SE向裂缝,NE-SW向裂缝对天然气产能的贡献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能 天然裂缝 致密砾岩储层 须家河组 剑阁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地区侏罗系气藏类型与勘探 被引量:16
15
作者 蔡开平 杨跃明 +1 位作者 王应蓉 刘雪梅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12,共4页
川西地区侏罗系为一套巨厚陆相红色碎屑岩沉积 ,不具备生烃能力 ,但相继发现了一批储量丰富、分布广泛的侏罗系气藏。按烃类来源 ,这些侏罗系气藏可分为 :以上三叠统须五段生油岩为气源的近源型气藏和以须二气藏为气源的远源型次生气藏... 川西地区侏罗系为一套巨厚陆相红色碎屑岩沉积 ,不具备生烃能力 ,但相继发现了一批储量丰富、分布广泛的侏罗系气藏。按烃类来源 ,这些侏罗系气藏可分为 :以上三叠统须五段生油岩为气源的近源型气藏和以须二气藏为气源的远源型次生气藏。前者按储层性质则又可细分为致密型和常规型两亚类气藏。气藏类型制约各自的规模、储量和勘探方法。类型划分明确了该区侏罗系气藏的成因。从形成机制出发 ,认为以须五段为气源的近源型气藏是川西南部、中部的主要侏罗系气藏 ,是本区今后寻找大中型浅层气藏的主要方向 ;并提出了对已知侏罗系气藏的扩大勘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侏罗系 浅层气 气藏 次生油气藏 分类 勘探 川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南部上三叠统须二段低渗透砂岩储层裂缝分布的控制因素 被引量:37
16
作者 曾联波 李跃纲 +1 位作者 张贵斌 陈古明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4期622-627,共6页
川西坳陷南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低渗透砂岩储层发育有构造裂缝、成岩裂缝以及与异常高压有关的裂缝共3种类型,其中以构造裂缝为主。受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多期水平构造挤压、白垩纪深埋藏形成的异常流体压力以及新近纪以来的... 川西坳陷南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低渗透砂岩储层发育有构造裂缝、成岩裂缝以及与异常高压有关的裂缝共3种类型,其中以构造裂缝为主。受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多期水平构造挤压、白垩纪深埋藏形成的异常流体压力以及新近纪以来的构造抬升剥蚀等造成的应力作用,该区主要形成有4组裂缝,其发育程度受岩性、层厚、构造部位、应力及流体压力等因素的控制。裂缝发育带主要沿南北向和北东—南西向构造带分布,在南北向构造带,近南北向裂缝和近东西向裂缝较其他两组裂缝更发育;而在北东向构造带,北东向裂缝和北西向裂缝较其他两组裂缝更发育。裂缝发育带控制了该区天然气的富集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 控制因素 须二段 川西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南部周公山地区峨眉山玄武岩有利储层分析 被引量:21
17
作者 邓敏 侯明才 +1 位作者 张本健 李秀华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78-386,共9页
川西雅安地区周公山构造周公2井玄武岩取心较长、较完整,并且其紧邻高产气井——周公1井,是研究玄武岩气藏的典型井。以岩石学特征为基础,宏观和微观相结合,从岩心、电性、物性、微观特征入手将周公2井取心段峨眉山玄武岩中储层段岩石... 川西雅安地区周公山构造周公2井玄武岩取心较长、较完整,并且其紧邻高产气井——周公1井,是研究玄武岩气藏的典型井。以岩石学特征为基础,宏观和微观相结合,从岩心、电性、物性、微观特征入手将周公2井取心段峨眉山玄武岩中储层段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流体特征及其纵向上的分布发育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并与1井产层段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认为,川西南部地区玄武岩有利储层分布于2处,一处为顶部普遍发育的数米厚风化壳,另一处是旋回中上部的富含杏仁体角砾化玄武岩。第二类储层中发育沥青并伴随发育石英,溶孔、溶洞、裂缝普遍,但渗透率较小;其有效储集空间大多数由次生作用产生,喷溢间歇期的构造作用、风化及溶蚀作用良好的匹配关系至关重要;后期形成的构造裂缝与垂直于层面的节理缝较易形成开放体系,极可能就是破坏周公2井气藏保存条件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峨眉山玄武岩 风化壳 流体特征 次生作用 开放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马庙气田侏罗系天然气地化特征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顺玉 戴鸿鸣 +3 位作者 王海清 蔡开平 杨跃明 王应容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2-15,共4页
川西地区白马庙气田侏罗系的天然气 ,以往大都认为是来自上三叠统煤系地层 ,但对具体来源于上三叠统哪一个层位却存在较大的分歧。有的认为是须二段气藏破坏后形成的次生气藏 ,有的则认为是来自须五段地层。根据天然气组成、碳同位素、... 川西地区白马庙气田侏罗系的天然气 ,以往大都认为是来自上三叠统煤系地层 ,但对具体来源于上三叠统哪一个层位却存在较大的分歧。有的认为是须二段气藏破坏后形成的次生气藏 ,有的则认为是来自须五段地层。根据天然气组成、碳同位素、凝析油 (天然气浓缩烃 )轻烃和储集层沥青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的综合研究 ,表明白马庙气田侏罗系气藏的天然气主要是上三叠统煤系地层中不同烃源层生成天然气的混合产物 ,其中以须二段气藏气为主。天然气组成甲烷含量高 ,干燥系数大 ,碳同位素组成重 ,储层抽提物的甾烷成熟度参数都表明侏罗系的天然气成熟度较高 ,是高成熟阶段的产物 ,具晚期运移和聚集成藏的特征。从区域地质背景上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马庙气田 天然气 碳同位素 轻烃 储集层 沥青 气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马庙气田蓬莱镇组气藏气井产能控制因素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陈古明 杨跃明 邱宗恬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2-15,共4页
白马庙气田蓬莱镇气藏储层致密 ,孔隙结构复杂 ,非均质性强 ,单井产能低 ,研究储层特征和受控因素 ,加强储层改造方是气藏效益开发的出路。储层精细研究揭示 ,气井产能受沉积相和构造条件控制 ;高、中产井与大而厚、物性好的河口坝、河... 白马庙气田蓬莱镇气藏储层致密 ,孔隙结构复杂 ,非均质性强 ,单井产能低 ,研究储层特征和受控因素 ,加强储层改造方是气藏效益开发的出路。储层精细研究揭示 ,气井产能受沉积相和构造条件控制 ;高、中产井与大而厚、物性好的河口坝、河道砂坝沉积微相有关 ,纵向上具很强的层段性 ,主产层集中在Ⅳ~③、Ⅲ~③两套砂组 ,其钻探成功率分别达 82 %和 10 0 % ;平面上多分布于主体构造和东南鼻状突起 ,二者高、中产能井分别占 30 %和 70 %。在深入的地质研究和储层压裂评层选井的基础上 ,采用多层打开、分层压裂、多层合采的方法可提高气井产能 ,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压裂评层选井的综合配套技术。采用该技术优选出 19口井 ,已实施 5口井全获成功 ,气产量成倍或十几倍增加 ,其中白浅 4 5井气无阻流量高达 18× 10 4m3 /d ,白浅 38井投产 16 5d净增产值 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马庙气田 孔隙结构 气藏 气井 产能控制 蓬莱镇组 储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钻井在川西地区的实践与认识 被引量:6
20
作者 米光勇 邓广东 +2 位作者 程常修 刘益庆 甘红梅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54-57,共4页
近年来,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西北气矿先后在川西地区平落19等5口井实施了天然气钻井,实践的数据和结果充分体现了天然气钻井的优越性,取得了良好的勘探效果,并创国内天然气钻井多项新水平。实践表明,天然气钻井是比较容易进行的... 近年来,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西北气矿先后在川西地区平落19等5口井实施了天然气钻井,实践的数据和结果充分体现了天然气钻井的优越性,取得了良好的勘探效果,并创国内天然气钻井多项新水平。实践表明,天然气钻井是比较容易进行的,但必须具备一定的地质条件,而且要精心制定工艺流程并正确实施。通过几口井天然气钻井的实践,进一步加深了对天然气钻井的理解和认识,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同时也发现了几个应当引起重视和解决的技术问题①天然气钻井开始时间的选择;②空气螺杆从何时开始使用;③终止天然气钻井时机的选择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西 天然气 钻井 实践 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