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海相油气田勘探实例之八 四川盆地磨溪气田嘉二气藏的勘探与发现 被引量:17
1
作者 徐春春 李俊良 +2 位作者 姚宴波 杨金利 龚昌明 《海相油气地质》 2006年第4期54-61,共8页
磨溪气田位于四川盆地川中古隆中斜平缓构造带南部,其嘉二气藏为一中型海相气藏,含气面积为179.45km2,主力产层为三叠系嘉陵江组嘉二2亚段。气藏勘探始于1979年,于2004年勘探取得突破,至2005年底探明地质储量为326.59×108m3,年产... 磨溪气田位于四川盆地川中古隆中斜平缓构造带南部,其嘉二气藏为一中型海相气藏,含气面积为179.45km2,主力产层为三叠系嘉陵江组嘉二2亚段。气藏勘探始于1979年,于2004年勘探取得突破,至2005年底探明地质储量为326.59×108m3,年产天然气4×108m3。气藏储层为局限海—蒸发海台地碳酸盐岩微相,储层的发育分布主要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控制,气藏类型为岩性—构造复合圈闭,气藏气水关系复杂。论述了气藏的发现和勘探开发历程及气藏的基本地质特征,总结了取得勘探突破的实践、认识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磨溪气田 嘉陵江组 海相地层 碳酸盐岩 气藏特征 油气勘探史 勘探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古隆起北斜坡寒武系龙王庙组油气成藏特征及演化模式 被引量:4
2
作者 卢科良 吴康军 +5 位作者 李志军 孙永河 徐少华 梁锋 刘露 李爽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9-168,共10页
利用测井、录井、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川中古隆起北斜坡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油气成藏条件、油气充注特征及成藏演化模式展开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川中古隆起北斜坡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天然气具备良好的成藏条件,下伏筇竹寺组烃源岩... 利用测井、录井、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川中古隆起北斜坡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油气成藏条件、油气充注特征及成藏演化模式展开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川中古隆起北斜坡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天然气具备良好的成藏条件,下伏筇竹寺组烃源岩在北斜坡腹部及西侧裂陷槽存在2个生烃中心,其TOC平均值分别为1.90%和3.46%,有机质以Ⅰ型干酪根为主,可提供充足且优质的烃源;龙王庙组内部发育的颗粒滩体岩溶储层与上覆高台组厚层致密泥质云岩,构成了优势储-盖组合;区内广泛发育的油源断裂可作为纵向优势运移通道高效输导油气。(2)研究区龙王庙组具3期成藏特征:晚三叠世末期(约214~206 Ma)发生第1期充注,大量成熟油聚集形成古油藏;早侏罗世末期(约193~186 Ma)发生第2期充注,表现为“多油少气”混合充注;中侏罗世末期(约170~164 Ma)发生第3期充注,大量油裂解气充注储层并聚集形成现今气藏。(3)研究区龙王庙组油气成藏演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加里东早期—二叠纪前少量低熟油充注阶段、二叠纪—三叠纪大量成熟油充注形成古油藏阶段、中侏罗世—白垩纪古油藏被破坏形成裂解气藏阶段以及晚白垩世至今气藏调整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滩体岩溶储层 泥质云岩盖层 储-盖组合 油源断裂 古油藏 混合充注 裂解气 龙王庙组 寒武系 北斜坡 川中古隆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北部大安寨段油气勘探前景 被引量:8
3
作者 孙玮 李智武 +3 位作者 张葳 冯逢 张萌 武文慧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共7页
利用沉积、构造研究分析四川盆地中北部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的油气地质特征,探讨其勘探前景.通过华蓥山地区野外露头剖面结合钻井岩心、测井与地震资料分析大安寨段沉积相纵向和平面展布特征,利用分层数据恢复古构造的方法.结果表... 利用沉积、构造研究分析四川盆地中北部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的油气地质特征,探讨其勘探前景.通过华蓥山地区野外露头剖面结合钻井岩心、测井与地震资料分析大安寨段沉积相纵向和平面展布特征,利用分层数据恢复古构造的方法.结果表明大安寨段主要是深湖-半深湖相沉积,其中主要的储层段半深湖介壳滩相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中部及东北部地区.大安寨段属于典型的自生自储油藏,其下段黑色页岩为源,页岩平均厚达45 m,R.为1.29%~1.66%,ωTOC平均为1.19%,埋深一般为1.2~2.5 km.川中东北部大安寨段油气油藏具有近源充注、持续供给、连续成藏、裂缝性孔隙储层、岩性-构造圈闭控藏的特征,因此不仅具有较好的常规油藏的勘探前景,页岩油勘探也具有一定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安寨段 页岩油气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白云岩储层溶蚀作用成因及其对储层的影响——以川中蓬莱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二段为例
4
作者 谭谦 袁海锋 +4 位作者 王涛 马自立 唐渤钧 彭秋 李文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09-826,共18页
为进一步明确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深层白云岩储层成因,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和阴极发光实验,分析了川中蓬莱地区灯影组二段(灯二段)白云岩储层不同类型溶蚀孔洞的发育和充填特征,结合包裹体、碳-氧-锶同位素、U-Pb同位素定年以及主-... 为进一步明确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深层白云岩储层成因,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和阴极发光实验,分析了川中蓬莱地区灯影组二段(灯二段)白云岩储层不同类型溶蚀孔洞的发育和充填特征,结合包裹体、碳-氧-锶同位素、U-Pb同位素定年以及主-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等分析测试,研究了溶蚀作用期次和成因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川中蓬莱地区灯二段白云岩储层主要经历了同生期—准同生期溶蚀、风化壳岩溶和热液溶蚀3期溶蚀作用的叠加改造,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储层非均质性强。(2)组构选择性溶蚀孔和网格状溶蚀孔洞发育在沉积旋回的中-上部,纵向上多套叠置具韵律性分布特征,以纤维状和放射状负延性白云石胶结物充填为主,具有独特的葡萄花边和葡萄石结构,是海平面频繁变化驱动下同生期—准同生期溶蚀的产物。(3)角砾化溶洞和蜂窝状溶蚀孔洞主要发育在灯二段不整合面之下,角砾化溶洞为岩溶垮塌角砾和泥质充填,蜂窝状溶蚀孔洞则以放射状正延性白云石胶结物半充填为特征,是桐湾运动期风化壳岩溶叠加改造的产物。(4)高角度缝洞发育在东西向走滑断裂附近,与海西晚期峨眉山火山活动引起的富CO_(2)热液溶蚀有关,多被热液矿物组合半充填。综合研究认为,同生期—准同生期溶蚀改造的丘滩沉积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基础,风化壳岩溶的叠加改造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热液溶蚀重新分配储集空间进而控制优质储层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蚀作用 热液活动 深层白云岩储层 白云岩 灯影组 蓬莱地区 川中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含沥青溶孔-溶洞型碳酸盐岩微观导电特性--以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寒武系龙王庙组为例
5
作者 吴丰 梁芸 +4 位作者 唐松 李昱翰 田兴旺 杨辉廷 李锋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8-303,共16页
沥青广泛存在于深层碳酸盐岩储集空间中,沥青不仅严重影响储层物性与含气性,还导致储层测井电阻率响应复杂,增加了含沥青碳酸盐岩储层有效性评价、流体性质判别与含水饱和度计算的难度。以四川盆地安岳气田高石梯—磨溪地区寒武系龙王... 沥青广泛存在于深层碳酸盐岩储集空间中,沥青不仅严重影响储层物性与含气性,还导致储层测井电阻率响应复杂,增加了含沥青碳酸盐岩储层有效性评价、流体性质判别与含水饱和度计算的难度。以四川盆地安岳气田高石梯—磨溪地区寒武系龙王庙组含沥青溶孔-溶洞型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开展微米CT扫描数据分析研究,采用数字岩心技术对储层孔隙结构和沥青充填特征进行表征,建立不同沥青含量和不同含水饱和度条件下的三维岩石导电模型,利用有限元方法开展岩石导电数值模拟,研究了沥青对碳酸盐岩导电特性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含沥青溶洞型与溶孔型碳酸盐岩电阻率值与沥青含量呈正相关、与含水饱和度呈负相关。②溶孔型碳酸盐岩的狭窄喉道更易被沥青堵塞,使其导电性受沥青的影响较溶洞型碳酸盐岩更大。③低含水饱和度状态下,地层水主要以束缚水膜的形式赋存于储集空间表面,沥青使束缚水膜变得不完整,导致溶洞型和溶孔型碳酸盐岩电阻率急剧增大。④相比含沥青溶洞型碳酸盐岩,含沥青溶孔型碳酸盐岩具有更大的胶结指数(m)和更小的饱和度指数(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 电阻率 数字岩心 胶结指数 溶孔 碳酸盐岩 高石梯—磨溪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大安寨段页岩油井清蜡剂体系研究与测试
6
作者 熊钰 李莎莎 +3 位作者 王羚鸿 吴道铭 邓波 余凯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5-1019,1030,共6页
针对大安寨段LX1井蜡沉积导致部分管线流量减少的现象,为有效应对原油在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此类沉积问题。采用气相-质谱、DSC、四组分及物性分析、含水率测定、溶蜡速率测试等手段对现场井口油样及各溶剂性能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 针对大安寨段LX1井蜡沉积导致部分管线流量减少的现象,为有效应对原油在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此类沉积问题。采用气相-质谱、DSC、四组分及物性分析、含水率测定、溶蜡速率测试等手段对现场井口油样及各溶剂性能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原油中饱和烃含量高于95%,易析蜡组分含量超过50%,含蜡量达21.4%,主要以正构烷烃为主,以蜡组成成分为相适应的选用了特定溶剂进行分析,结合正交实验确定最优配方为:50%复配油相溶剂+5%复配表面活性剂+2%互溶剂+1.2%碱性调节剂+41.8%水。测试表明:该乳液型清蜡剂的溶蜡速率可达0.0492 g/min,可以有效解决蜡沉积堵塞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蜡剂 含蜡原油 溶蜡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北部磨溪—高石梯地区地层水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6
7
作者 苏敏 吴康军 +5 位作者 李志军 曾东方 陈颖 卢科良 朱敏 龚燕秀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4-62,共9页
川中北部磨溪—高石梯地区是四川盆地天然气的主要产区,但该区地层水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基于油气运移聚集理论,在分析地层水的离子组成、化学参数、氢氧同位素等特征的基础上,揭示了地层水特征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川中北部磨溪—高石梯地区是四川盆地天然气的主要产区,但该区地层水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基于油气运移聚集理论,在分析地层水的离子组成、化学参数、氢氧同位素等特征的基础上,揭示了地层水特征与油气聚集的关系。结果表明:龙王庙组、长兴组、雷一1亚段和须家河组的地层水均以CaCl_(2)型为主,嘉二段以CaCl_(2),MgCl_(2),Na_(2)SO_(4)等3种水型为主。雷一1亚段和须家河组地层水的矿化度高,龙王庙组次之,嘉二段和长兴组的矿化度低。5个产层地层水的钠氯系数为0.3~0.8,镁钙系数为0.1~0.5,其中嘉二段脱硫系数最大(大于2),龙王庙组脱硫系数为0.2~0.5,长兴组和雷一^(1)亚段脱硫系数相当,为0.1~0.8,须家河组脱硫系数为0。川中北部地区天然气保存条件较好,须家河组封闭性最好,岩-水作用强,嘉二段封闭性最差,岩-水作用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水 化学特征 离子组成 氢氧同位素 磨溪—高石梯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三叠世鲕粒和巨鲕差异成因及其古环境意义——以川北元坝地区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张风顺 谭谦 +4 位作者 施泽进 彭秋 易驰 宁科科 唐劭禹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2-1090,共19页
【目的】早三叠世是生物大灭绝之后的一段特殊地质历史时期,在全球浅水碳酸盐岩台地广泛发育鲕粒和巨鲕沉积,但有关鲕粒和巨鲕成因及其古海洋环境意义的研究还存在较大争议。【方法】在野外和岩心观察的基础之上,利用岩石学、矿物学和... 【目的】早三叠世是生物大灭绝之后的一段特殊地质历史时期,在全球浅水碳酸盐岩台地广泛发育鲕粒和巨鲕沉积,但有关鲕粒和巨鲕成因及其古海洋环境意义的研究还存在较大争议。【方法】在野外和岩心观察的基础之上,利用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分析,探究元坝地区早三叠世飞仙关组鲕粒和巨鲕沉积特征、成因及其古环境意义。【结果】元坝地区飞仙关组鲕粒和巨鲕主要发育在飞二段台缘带,鲕粒类型以同心鲕和单晶鲕为主,发育在米级沉积旋回中上部呈厚层、块状产出,指示其形成于水动力较强且易暴露的浅水环境;巨鲕则以同心鲕为主,在米级沉积旋回中上部的鲕粒灰岩和下部的泥晶灰岩均发育,呈薄层状产出、且见明显冲刷底面,指示其形成于间歇性强水动力条件,多为风暴作用。结合地球化学分析发现,鲕粒同心圈层的Sr含量较高,晶体结构多为针状或棒状,指示其原始矿物以文石沉积为主;而巨鲕同心圈层Sr含量较低,晶体结构多为不规则镶嵌状,指示其原始矿物以方解石沉积为主。此外,鲕粒同心圈层具有Fe含量高、Ce弱正异常、Eu正异常明显、LREE相对HREE富集和较低Y/Ho值等特征,指示其形成于铁化的还原环境;而巨鲕具有Fe含量低、Ce弱负异常、轻稀土(LREE)相对重稀土(HREE)亏损和较高Y/Ho值等特征,指示其形成于弱氧化环境。【结论】早三叠世飞仙关组沉积时期海水性质整体以缺氧的文石海为主,但在大气逐渐氧化和大陆风化作用加强的背景下,间歇性风暴作用增加了陆源物质(特别是Ca2+)和氧化剂输入,造成浅层海水Mg/Ca降低和弱氧化,发育短暂的弱氧化方解石海。这可能是早三叠世海水环境逐渐改善和生物缓慢复苏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鲕粒 巨鲕 成因机制 古海洋环境 早三叠世 元坝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庙西南凸起馆陶组油气差异成藏规律
9
作者 徐长敏 刘朋波 +2 位作者 任健 刘娟霞 刘晓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9年第2期50-57,共8页
针对庙西南凸起馆陶组主要成藏砂体类型与油气富集程度的差异,分析油气运聚条件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总结差异成藏规律。研究表明,油田区为多断阶"脊—断"接力式油气运聚模式,油气先沿馆陶组底部区域砂岩输导脊向高部位断阶... 针对庙西南凸起馆陶组主要成藏砂体类型与油气富集程度的差异,分析油气运聚条件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总结差异成藏规律。研究表明,油田区为多断阶"脊—断"接力式油气运聚模式,油气先沿馆陶组底部区域砂岩输导脊向高部位断阶区横向运移,再由"通脊"断裂将油气分配至浅层聚集成藏。增压应力的分布与强度是影响油气运移与保存的关键,控制主要成藏砂体类型与油气富集程度。增压区利于油气保存而不利于油气运移,以厚砂体成藏为主;弱增压区、亚增压区利于油气运移但不利于油气保存,主要为薄砂体成藏。构造低部位弱增压与高部位增压型断块运移与保存条件最优,油气最为富集。同一断块内部,"脊—断"条件控制不同井区的油气丰度,"通脊"断裂切至输导脊的构造位置越高、在输导脊上累计错动面积越大,该区域的油气丰度也越高。这种油气差异成藏规律有效指导了庙西南凸起馆陶组的高效评价,同时为类似地区的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庙西南凸起 馆陶组 差异成藏 输导脊 增压区 释压区 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磨溪气田嘉二气藏气水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5
10
作者 杨成 梁锋 +1 位作者 赵异华 李俊良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40-348,共9页
川中地区磨溪气田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第二段主要发育低孔、低渗的碳酸盐岩储层。含气层分布在嘉二段的中下部,其中以嘉二2B的孔喉配置较好,产液量最高。通过镜下薄片鉴定、岩心物性分析、流体识别等研究工作,发现气水分布因构造位置的不... 川中地区磨溪气田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第二段主要发育低孔、低渗的碳酸盐岩储层。含气层分布在嘉二段的中下部,其中以嘉二2B的孔喉配置较好,产液量最高。通过镜下薄片鉴定、岩心物性分析、流体识别等研究工作,发现气水分布因构造位置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其中以圈闭内的2个次高点邓家湾与步春沟储层物性最好,气水分异较彻底,产气量最高;且磨溪构造较陡的南翼在气藏开发中以产气为主,较缓的北翼产水较多。气水分布态势主要受储层物性控制与现今构造形态的影响,盖层封闭性仅起辅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地区 磨溪气田 嘉陵江组 气水分布 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龙女寺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2
11
作者 彭军 刘芳兰 +4 位作者 张连进 郑斌嵩 唐松 李顺 梁新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37-1354,共18页
近年来,川中龙女寺地区JT1井和MX145井等多口钻井在中二叠统茅口组获得高产工业气流,展现出茅口组良好的勘探开发潜力,但由于储层特征及其发育主控因素不清楚,严重制约了龙女寺地区茅口组进一步的油气勘探。以川中龙女寺地区茅口组储层... 近年来,川中龙女寺地区JT1井和MX145井等多口钻井在中二叠统茅口组获得高产工业气流,展现出茅口组良好的勘探开发潜力,但由于储层特征及其发育主控因素不清楚,严重制约了龙女寺地区茅口组进一步的油气勘探。以川中龙女寺地区茅口组储层为对象,开展储层岩性、物性和孔喉结构等地质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提出了川中龙女寺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优质储层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龙女寺地区茅口组储层岩性为白云岩及灰岩2类,晶粒白云岩、角砾白云岩和颗粒灰岩为主要储层岩石类型。白云岩储层可划分为3大类、6个亚类,灰岩储层可划分为4大类、5个亚类。(2)晶间孔、非选择性溶孔和溶洞为茅口组储层主要储集空间类型,裂缝-孔洞型储层的构造-溶蚀缝、洞体系储集空间大,分布广泛且连通性好,为有利储层。(3)茅口组储层具有“沉积作用-白云石化作用构建骨架,岩溶作用-构造作用叠加改造”的形成与发育模式。沉积作用、白云石化作用和构造作用是优质储层的主要控制因素,角砾白云岩为优质储集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控因素 演化模式 储层特征 茅口组 中二叠统 龙女寺地区 四川盆地中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北部地区寒武系第二统沧浪铺组一段孔隙特征、成因及演化模式 被引量:3
12
作者 屈海洲 邹兵 +7 位作者 张连进 赵容容 张宇 唐松 张兴宇 李文皓 马梓柯 雷银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23-1737,共15页
【目的】近年来,随着川中北部地区寒武系第二统沧浪铺组的不断勘探突破,沧浪铺组呈现出巨大的勘探潜力,而目前孔隙研究的薄弱制约了对储层发育特征的深入认识。【方法】基于岩心、铸体薄片和阴极发光等的观察与鉴定,运用图像识别软件获... 【目的】近年来,随着川中北部地区寒武系第二统沧浪铺组的不断勘探突破,沧浪铺组呈现出巨大的勘探潜力,而目前孔隙研究的薄弱制约了对储层发育特征的深入认识。【方法】基于岩心、铸体薄片和阴极发光等的观察与鉴定,运用图像识别软件获取岩石组分含量、孔隙参数等定量数据,对川中北部地区寒武系第二统沧浪铺组一段的孔隙特征、成因、不同岩性的孔隙演化模式开展研究。【结果】沧浪铺组一段的孔隙类型主要为粒内溶孔,与总面孔率的正相关性最好,其次是粒间溶孔。较高的鲕粒/陆源砂的含量比例是孔隙发育的重要物质基础,溶解作用是孔隙发育的最有利因素,而高能的陆棚鲕粒滩沉积是原生孔隙发育的关键。因为准同生期大气水的选择性溶解作用是形成沧一段主要鲕粒粒内溶孔的最有利的成岩作用,而准同生期—埋藏期的白云石化作用则增强岩石的抗压性、使固相体积缩小而增加岩石的面孔率,埋藏期的溶解作用则沿着构造破裂形成的裂缝和早期孔隙进行溶解扩大。陆源砂、胶结作用、压实作用和压溶作用等则不利于沧一段孔隙的发育。【结论】因此,有利的碳酸盐组分及后续的成岩—构造作用影响了孔隙的发育和演化,并形成了孔隙面孔率依次降低的岩性排序特征:亮晶鲕粒云岩、含砂鲕粒云岩、砂质鲕粒云岩、细粒岩屑砂岩、石灰岩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特征 孔隙演化 沧浪铺组 第二统 寒武系 川中北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东部地区二叠系茅口组白云岩储层分布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1
13
作者 山述娇 唐松 +7 位作者 袁海锋 张玺华 陈聪 林怡 叶子旭 匡明志 肖钦仁 马梓珂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27-941,共15页
目前勘探证实,四川盆地二叠系茅口组油气资源丰富,是盆地内重要的天然气产层之一。在川中—川北地区发育不同程度的白云石化储层,因此对储层的白云石化机制的探索和白云岩储层分布规律的把握对勘探部署至关重要。为了明确该区茅口组下... 目前勘探证实,四川盆地二叠系茅口组油气资源丰富,是盆地内重要的天然气产层之一。在川中—川北地区发育不同程度的白云石化储层,因此对储层的白云石化机制的探索和白云岩储层分布规律的把握对勘探部署至关重要。为了明确该区茅口组下一步的勘探方向,基于钻井资料,利用岩相学、阴极发光、同位素以及原位微区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手段,开展了对川中东部地区二叠系茅口组沉积演化规律、白云石化作用及白云岩储层分布特征的研究。研究认为:①川中东部地区二叠系茅口组白云岩主要分布在茅二下亚段-茅二上亚段,茅口组早-中期为缓坡沉积体系,中晚期受峨眉地裂运动影响,自南向北形成台地边缘-斜坡沉积体系,沿台洼边缘形成地貌高带,发育高能滩相颗粒灰岩,奠定了白云岩储层发育的基础。②茅二段白云岩储层分布受控于沉积相带,发育在茅二段-茅三段高能滩相灰岩中,总体上具有“垂向分段、向北分带”特征,自茅二段到茅三段沉积期,白云岩分布由磨溪—龙女寺地区向北迁移至南充—元坝地区。③茅口组白云石分为基质白云石和鞍形白云石,第一类白云石的云化为准同生-浅埋藏期,主要受同生-准同生海源流体云化作用,发暗红光的基质白云石在浅埋藏期叠加了较弱的外源热液白云石化作用;第二类白云石的白云石化时间为埋藏期,主要为热液流体混合地层卤水,受到了较强的外源热液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东部地区 二叠系茅口组 白云岩 沉积相 海源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气田磨溪区块气田水混合回注实验评价——以龙王庙组为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周士琳 唐洪明 +3 位作者 龚小平 欧家强 徐诗雨 王浩宇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7年第4期34-40,共7页
川中气田龙王庙组是近年来发现的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单体整装气田,其产出水具有水量大、矿化度高、离子浓度大且成分复杂、高含硫等特点,各种产出水的直接回注极易导致地层堵塞等问题。以川中气田磨溪区块龙王庙组产出水为例,采用X射线... 川中气田龙王庙组是近年来发现的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单体整装气田,其产出水具有水量大、矿化度高、离子浓度大且成分复杂、高含硫等特点,各种产出水的直接回注极易导致地层堵塞等问题。以川中气田磨溪区块龙王庙组产出水为例,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分析、光学显微镜分析等多种手段和静/动态配伍性实验等方法,对龙王庙组产出水与磨溪区块其他气藏主要产出水开展了配伍性、混合水与回注层大安寨段的适应性等实验评价。通过研究提出了一套静态配伍性定量评价的方法,明确了不同层位产出水混合后的配伍性程度和结垢类型,以及温度对混合回注水结垢量的影响,优化出不同产出水间配伍性比例;磨溪区块各气藏产出水间、混合水与回注层地层水间易形成硫酸盐垢,混合比例为1:1时结垢量为最大,回注水处理效果最为明显。提出了不同层位产出水间先1:1混合再"自然沉降—过滤—回注"这一水处理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气田 龙王庙组 结垢 回注 配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石胶结物特征及其对深层白云岩孔隙的作用
15
作者 屈海洲 陈润 +5 位作者 徐伟 张云峰 张亚 何溥为 唐松 李文皓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1-416,共16页
深层白云岩是近年深部勘探的重点,其孔隙内多见白云石胶结,但白云石胶结物晶粒赋存组合方式及其对孔隙的作用研究较少。因此,以四川盆地高磨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为例,综合岩心、薄片、阴极发光、碳氧同位素及包裹体等资料,研究其白云... 深层白云岩是近年深部勘探的重点,其孔隙内多见白云石胶结,但白云石胶结物晶粒赋存组合方式及其对孔隙的作用研究较少。因此,以四川盆地高磨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为例,综合岩心、薄片、阴极发光、碳氧同位素及包裹体等资料,研究其白云石胶结物类型、特征、结构、体积分数及其对孔隙的影响。白云石胶结物晶体在形态上主要有半菱形、菱形、环带状和鞍状等,粒径包含粉晶—巨晶。胶结物晶体与孔洞形成内衬状、桥接状和镶嵌状三种结构。使用发育频率(发育某种结构的样品数/颗粒白云岩或晶粒白云岩样品总数)来表征某种结构的发育程度,白云岩中镶嵌状结构最发育(发育频率为48.3%~89.5%),桥接状次之(22.4%~73.7%),内衬状最弱(8.6%~55.2%)。内衬状结构和桥接状结构主要发育在颗粒白云岩中,体积分数分别为0~15%和25%~50%,且其发育程度随细—粉晶白云石胶结物体积分数增加而增强;镶嵌状结构在白云岩中普遍发育,体积分数主要为50%~100%,且其发育与中晶巨晶白云石体积分数正相关。内衬状结构和桥接状结构主要形成于同生成岩阶段中成岩阶段,镶嵌状结构主要形成于晚成岩阶段。内衬状结构及桥接状结构形成较早可降低成岩进程中压溶压实对孔隙的破坏,而镶嵌状结构破坏残余孔隙。以主要发育镶嵌状结构层段的孔隙度为基准,主要发育内衬状结构和桥接状结构层段的孔隙度可提高约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深层白云岩 白云石胶结物 孔隙 龙王庙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致密砂岩储层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19
16
作者 文龙 刘埃平 +2 位作者 钟子川 袁俊 李红亮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1期49-53,8,共6页
目前对致密砂岩储层的评价主要是采用宏观(孔渗参数)和微观(孔喉结构)静态参数的统计方法。但这类方法在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致密砂岩储层跨区带储层分类评价的研究工作中遇到了困难,反映出其片面性。文章针对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致... 目前对致密砂岩储层的评价主要是采用宏观(孔渗参数)和微观(孔喉结构)静态参数的统计方法。但这类方法在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致密砂岩储层跨区带储层分类评价的研究工作中遇到了困难,反映出其片面性。文章针对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致密砂岩储层的特点,将储层环境因素(地层压力)对储层储渗性能的影响以参数的方式定量化融入储层评价中,结合储层的储与渗这两个关键问题进行考虑,提出了一种致密砂岩气藏储层综合评价的新方法。实际资料分析表明,该方法评价结果与实际地质情况相吻合,适用于跨区带的致密砂岩气藏储层的对比评价,也可对新区储层储渗性能作出判别,为工程作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西 晚三叠世 前陆盆地 致密砂岩 储集层 参数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桂花油田大安寨段致密油高产稳产再认识 被引量:22
17
作者 黄东 杨光 +2 位作者 韦腾强 邓燕 谭雅倩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3-32,共10页
在国内外致密油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川中地区勘探开发效益最好的桂花油田大安寨段油藏的解剖,认为桂花油田大安寨段油藏虽然存在多产层特征,但主力产油层位尤以大二亚段最为发育,勘探、开发成效最为显著;烃储配置分析表明,平面上处于相... 在国内外致密油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川中地区勘探开发效益最好的桂花油田大安寨段油藏的解剖,认为桂花油田大安寨段油藏虽然存在多产层特征,但主力产油层位尤以大二亚段最为发育,勘探、开发成效最为显著;烃储配置分析表明,平面上处于相变带附近的介壳滩体是烃源岩生烃增压后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必然场所,即侧向近源运移、充注是此类致密油的主要运聚方式:(1)相变带附近的介壳滩处于低压,是油气近源运移、聚集的有利场所;(2)相变带增加了烃源岩与介壳滩的接触面积,使介壳滩体具有"包裹"特征,进一步增加了油气侧向聚集的效率;(3)发育的低角度层裂缝,有助于烃源岩排出的烃类顺层向相变带附近介壳滩体疏导。结合最新钻探的GQ1H井认为,处于烃源岩突变带附近的介壳滩体中的低速异常体是下步有利的水平钻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花油田 大安寨段 烃储配置 生烃增压 侧向运移 相变带 低速异常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岩石声发射实验及历史构造应力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李智武 罗玉宏 +3 位作者 刘树根 单钰铭 刘维国 刘顺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14-620,共7页
在详细讨论声发射法地应力测定的理论前提的基础上,对川东北地区上三叠统-侏罗系致密砂岩进行了地应力测定和模拟地层条件下岩石力学性质的测试,根据地层条件下岩石的泊松比计算了该区历史构造应力,并进行了构造裂缝发育性的探讨.测试... 在详细讨论声发射法地应力测定的理论前提的基础上,对川东北地区上三叠统-侏罗系致密砂岩进行了地应力测定和模拟地层条件下岩石力学性质的测试,根据地层条件下岩石的泊松比计算了该区历史构造应力,并进行了构造裂缝发育性的探讨.测试及计算结果表明:最大构造应力方向为NE向,值变化在21.4~34.5 MPa之间;地层条件下,沙一段和须六段平行层理样品的平均抗压强度高达546.6 MPa和410.5 MPa.自晚三叠世以来,对川东北地区影响强烈的构造运动可能主要有两期,分别是沙溪庙组沉积前和沉积后.构造应力值与地层条件下岩石的抗压强度相比似乎显得太小,因此储层裂缝的发育程度总体上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发射 KAISER效应 地层条件 构造应力 储层裂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南部雷口坡组碳酸盐岩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被引量:14
19
作者 秦川 刘树根 +4 位作者 张长俊 龚昌明 赵异华 邱文彬 汪华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6-281,共6页
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是川中地区的主要产气层段。通过薄片鉴定,对T2l4和T2l3-3及底部T2l1-1亚段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类型、序列与孔隙类型及其演化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成岩环境共同影响了储集物性。建设性成岩作用有溶... 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是川中地区的主要产气层段。通过薄片鉴定,对T2l4和T2l3-3及底部T2l1-1亚段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类型、序列与孔隙类型及其演化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成岩环境共同影响了储集物性。建设性成岩作用有溶蚀作用、混合水白云石化作用;主要的孔隙类型有晶间孔、粒内溶孔(铸模孔)、粒间溶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三叠统 雷口坡组 成岩作用 孔隙演化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低孔渗砂岩成岩相定量评价与快速预测——以遂宁—蓬溪须二段为例 被引量:12
20
作者 蒋裕强 王猛 +5 位作者 刁昱翔 张春 程晓艳 刘枢 房龙 李正勇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37-449,共13页
四川盆地中部上三叠统须家河须组须二段砂岩储层是中国低渗致密砂岩的突出代表,成岩作用对于砂岩致密化具有重要影响。借助铸体薄片、阴极发光、电子探针、扫描电镜等实验分析手段,分析不同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以控制孔隙演化的主要或... 四川盆地中部上三叠统须家河须组须二段砂岩储层是中国低渗致密砂岩的突出代表,成岩作用对于砂岩致密化具有重要影响。借助铸体薄片、阴极发光、电子探针、扫描电镜等实验分析手段,分析不同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以控制孔隙演化的主要或特征的成岩作用划分出6种成岩相;引入视压实率、视胶结率、视微孔率、成岩系数结合孔渗参数,定量评价不同成岩作用强度,区分不同成岩相类型;探索地应用稳健回归方法建立孔渗-成岩系数解释模型;利用成岩系数解释模型解释未取心井参数,绘制成岩系数等值线平面图,预测有利成岩相区域分布。绘制储层(孔隙度>6%)成岩系数等值线平面图,预测有利成岩相-有利储层发育区,实现了成岩作用、成岩相定量评价,成岩相的快速预测,并为有利储层发育区的筛选提供了依据,对于致密砂岩气藏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成岩相 定量评价 稳健回归 储层预测须家河组须二段 川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