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中蓬莱气田灯影组油气成藏过程——来自沥青形态、低温热年代学和流体地球化学的制约
1
作者 邓宾 鲁鹏达 +7 位作者 李泽奇 吴娟 李文正 孙玮 田腾振 张旋 姜华 刘树根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3-619,共17页
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深层碳酸盐岩层系具有年代古老、埋藏深和多期成岩改造叠加等特征,其复杂油气成藏过程是业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重点研究领域。对川中蓬莱气田开展岩石学、流体包裹体、低温热年代学和储层沥青形态学等进行研究。结果显... 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深层碳酸盐岩层系具有年代古老、埋藏深和多期成岩改造叠加等特征,其复杂油气成藏过程是业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重点研究领域。对川中蓬莱气田开展岩石学、流体包裹体、低温热年代学和储层沥青形态学等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蓬莱气田震旦系灯影组储层沥青可分为2种类型:环边状和团块状原位沥青,以及呈角砾状和碎裂状“变形”的异位沥青。中江2井中侏罗统沙溪庙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35±2.7 Ma)、(U-Th)/He年龄(19.0±0.5 Ma)显示新生代抬升剥蚀厚度达到2000 m。结合年代学、单井沉降热史模拟恢复及流体包裹体分析,认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烃源岩多期埋藏生烃导致灯影组经历早寒武世—中奥陶世和早二叠世—三叠纪2期油气充注过程,以及侏罗纪—白垩纪原油裂解生气成藏过程。新生代抬升剥蚀作用可能导致蓬莱气田灯影组异位沥青发育。沥青形态的发育特征是揭示古老深层油气藏保存及破坏的潜在指示标志。准确评价新生代抬升剥蚀作用对灯影组气藏调整过程的影响是指导研究区下一步勘探重点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影组 原位沥青 异位沥青 低温热年代学 成藏特征 川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家寨气田CO_(2)地质封存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罗瑜 母若愚 +4 位作者 张婷婷 秦楠 周俊豪 甘泉 李波 《新能源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1-208,共8页
基于罗家寨嘉陵江组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利用FLAC3D-TOUGHREACT模拟评估了CO_(2)注入地层后的地质压力、储层物性变化和CO_(2)运移规律等。结果表明,在CO_(2)注入的10年间,CO_(2)的注入提高了整个地层压力,高压场以注入井为中心呈现梯度... 基于罗家寨嘉陵江组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利用FLAC3D-TOUGHREACT模拟评估了CO_(2)注入地层后的地质压力、储层物性变化和CO_(2)运移规律等。结果表明,在CO_(2)注入的10年间,CO_(2)的注入提高了整个地层压力,高压场以注入井为中心呈现梯度递减向四周扩大。储层的孔渗性随着CO_(2)的注入逐渐增大,而盖层物性未发生明显变化。CO_(2)羽流主要在中间储层中运移,未突破上下盖层。此外,通过模拟研究发现嘉陵江组的CO_(2)总封存量为3.211×10^(7)kg。结果说明嘉陵江组所选层位可有效封存CO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埋存 枯竭气藏 数值模拟 嘉陵江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侏罗系大安寨段页岩油富集条件及有利勘探目标
3
作者 肖正录 李勇 +5 位作者 路俊刚 秦春雨 刘章昊 周翔 蒋奇君 周易鑫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39-1050,共12页
为明确四川盆地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页岩油的资源潜力,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扫描电镜、氦测孔渗、N_(2)吸附和岩石热解等实验方法,对该套页岩层系的生烃潜力、储集性、含油性特征,以及页岩油可动性条件开展综合评价。结果... 为明确四川盆地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页岩油的资源潜力,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扫描电镜、氦测孔渗、N_(2)吸附和岩石热解等实验方法,对该套页岩层系的生烃潜力、储集性、含油性特征,以及页岩油可动性条件开展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大安寨段页岩生烃潜力较差,达到成熟—高成熟阶段,油气共存;灰岩夹层致密,方解石晶间孔连通性差,页理缝、层间缝及方解石解理构成了页岩油的主要赋存空间;页理状黏土质页岩的含油性较好,裂缝发育是页岩油可动与高产的前提;纵向上页灰互层型组合裂缝相对发育,为页岩油的首选甜点段,纹层状构造利于形成页理缝,在热演化程度较高的地区,纹层型页岩亦具有勘探潜力。基于有机质丰度、油品分区和岩相组合,提出仪陇以北与达州以南地区为互层型页岩油勘探的有利区,仪陇与达州之间为纯页岩型(纹层型)页岩油的勘探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富集规律 生烃潜力 有利区 大安寨段 自流井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规模序列法中对油气藏规模变化系数(k)改进的取值技术及应用实例
4
作者 陈双玲 于京都 +3 位作者 郑民 王小娟 吴晓智 王建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4,共10页
规模序列法基于Pareto定律,有效获取油气藏规模变化系数(k)的取值长期以来是该方法应用中的关键及难点,并制约了该方法的应用成效。通过求取已发现油气资源规模比,利用已发现油气资源可能具有的规模序列号,构建了一种对k的优化取值技术... 规模序列法基于Pareto定律,有效获取油气藏规模变化系数(k)的取值长期以来是该方法应用中的关键及难点,并制约了该方法的应用成效。通过求取已发现油气资源规模比,利用已发现油气资源可能具有的规模序列号,构建了一种对k的优化取值技术,主要包括:以资源规模序列号与k为坐标轴建立坐标系,根据已发现油气资源规模比做数据交汇,当不同规模比下的交汇数据点近似位于垂直于k轴的直线上时,该直线与k轴的交点即为k的一个解;进一步提出了在获取k及规模序列解集后,对解集进行优选定解的原则,以满足油气资源评价需求。对已发表文献中经典数据的分析表明,通过应用该技术可有效获取油气藏规模变化系数(k)的取值;并进一步构建了对川中金秋气区盐亭区块侏罗系沙溪庙组6号砂组天然气资源的应用实例,表明预测与实际拟合结果较好,评价结果符合当前盆地天然气勘探认识。该技术对地质经验依赖程度低、不需要设定分析步长、无复杂的行列式-矩阵运算环节,有效降低了在k取值过程中的主观性和计算强度,并实现了程序化,提高了分析时效性,可为规模序列法的深入应用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模序列 油气藏规模变化系数(k) 分析算法 资源评价 天然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中段中生代以来断裂特征研究
5
作者 张宇轩 吴晨 +1 位作者 李小刚 吴仕虎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83-85,共3页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处于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昆仑山脉之间,盆地面积约12.1×10^(4)km^(2),盆地海拔2600~3000 m,是一个中新生代大型内陆山间盆地(Yin An et al.,2008;王大华等,2015)。本文研究区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处于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昆仑山脉之间,盆地面积约12.1×10^(4)km^(2),盆地海拔2600~3000 m,是一个中新生代大型内陆山间盆地(Yin An et al.,2008;王大华等,2015)。本文研究区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柴北缘)中段(图1),该区二三维地震资料密集,基本上覆盖全区。自中生代以来,柴北缘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演化,前人也对此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目前,关于中生代盆地性质是拉张还是挤压以及古近纪开始系伸展还是挤压背景尚存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北缘 构造层 断裂特征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构造-沉积分异与油气勘探 被引量:27
6
作者 刘树根 文龙 +15 位作者 宋金民 孙玮 汪华 金鑫 郭海洋 邓宾 江青春 李智武 丁一 叶玥豪 王瀚 范建平 杨迪 李柯然 田小彬 罗平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85-413,共29页
受峨眉地裂运动的影响,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发生了较强的构造-沉积分异,形成了“两台一凹”的构造-沉积格局。通过含海泡石(滑石)层系厚度、连井剖面和地震响应特征刻画四川盆地中二叠统的构造-沉积分异,并探讨其油气勘探意义。研究结果表... 受峨眉地裂运动的影响,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发生了较强的构造-沉积分异,形成了“两台一凹”的构造-沉积格局。通过含海泡石(滑石)层系厚度、连井剖面和地震响应特征刻画四川盆地中二叠统的构造-沉积分异,并探讨其油气勘探意义。研究结果表明,自中二叠世栖霞期始,四川盆地就已经开启了北西-南东向的构造-沉积分异。栖一期,通江-苍溪-南充-长寿凹陷(简称通江-长寿凹陷)初步形成,“两台一凹”的构造-沉积格局基本定型;蜀南台地含海泡石(滑石)层系分布面积为9.69×10^(4)km^(2),含海泡石(滑石)层系厚度为0~9.1 m;川东北台地含海泡石(滑石)层系分布面积为3.77×10^(4)km^(2),含海泡石(滑石)层系厚度为0~13 m;通江-长寿凹陷主要呈“C”形的北宽中窄南宽的双喇叭形特征,含海泡石(滑石)层系分布面积为3.75×10^(4)km^(2),厚度为10.3~28.4 m。栖二期,通江-长寿凹陷内外含海泡石(滑石)层系厚度差异不明显,但含海泡石(滑石)层系展布依然为北西-南东向。茅一期,通江-长寿凹陷向南扩展,延续了栖霞期向台内延伸的趋势;蜀南台地向北西扩大,形成川西北-蜀南台地,含海泡石(滑石)层系分布面积为7.79×10^(4)km^(2),含海泡石(滑石)层系厚度为0~45.6 m;川东北台地含海泡石(滑石)层系分布面积为3.94×10^(4)km^(2),含海泡石(滑石)层系厚度为0~53 m;通江-长寿凹陷依然为“C”形的北窄南宽的喇叭形特征,面积为5.79×10^(4)km^(2),含海泡石(滑石)层系厚度为36.3~96.0 m。茅二期,通江-长寿凹陷的“C”形态消失,为北西-南东走向的苍溪-渠县凹陷所取代,但“两台一凹”的构造-沉积格局仍然存在,该凹陷西陡东缓,面积为1.4×10^(4)km^(2),含海泡石(滑石)层系厚度为36.3~53.6 m。中二叠世通江-长寿(生烃)凹陷的发现提升了油气勘探的潜力,凹陷“C”形区带内及周缘地区是中二叠统油气勘探的最有利地区。根据含海泡石(滑石)层系厚度,同时参考栖霞组和茅口组滩相白云岩的分布特征,依据源控论分别确定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一段、栖二段、栖霞组、茅一段、茅二段和茅口组油气勘探的最有利区带。栖一段非常规气藏最有利勘探区含海泡石(滑石)层系累计厚度>20 m,主要分布在南江-通江区域、剑阁-蓬溪地区和长寿地区。栖二段常规(白云岩)气藏最有利勘探区主要分布在剑阁-成都-广安地区和威远-綦江地区。茅一段非常规气藏最有利勘探区含海泡石(滑石)层系累计厚度>40 m,主要分布在南江-通江地区、剑阁-蓬溪地区和长寿-綦江地区。茅口组常规气藏的最有利勘探区主要分布在通江-长寿凹陷(茅一期)以北、苍溪-渠县凹陷(茅二期)以南的广元-南部-南充-广安-石柱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中二叠统 通江-长寿凹陷 构造-沉积分异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茅口组岩溶古地貌刻画及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47
7
作者 张亚 陈双玲 +5 位作者 张晓丽 张玺华 谢忱 陈聪 杨雨然 高兆龙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4-55,共12页
四川盆地广泛发育岩溶缝洞型储层。为恢复茅口组岩溶古地貌,开展了钻井岩心分析、测井分析和地震资料解释等研究,并对全盆地茅口组地层进行精细划分和对比,通过井震结合、残厚法和印模法精细刻画了茅口组岩溶古地貌特征。结果表明:①茅... 四川盆地广泛发育岩溶缝洞型储层。为恢复茅口组岩溶古地貌,开展了钻井岩心分析、测井分析和地震资料解释等研究,并对全盆地茅口组地层进行精细划分和对比,通过井震结合、残厚法和印模法精细刻画了茅口组岩溶古地貌特征。结果表明:①茅口组整体具有“西高东低”的岩溶古地貌形态,由西向东可划分出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岩溶洼地等3个一级地貌单元,细分为残丘、坡地、洼地和沟谷等二级地貌单元;②广元—元坝—达州—奉节一线为岩溶盆地,茅口组残余厚度小于180 m,是在茅口期裂陷槽基础上继承性演变的地貌形态,裂陷槽内发育深水相孤峰段沉积;③蜀南—川中—川北一带为岩溶斜坡,茅口组岩溶作用较为发育,有效岩溶储层保存好,主要分布于岩溶残丘和坡地,而岩溶沟谷内的溶蚀孔洞大多被龙潭组泥质充填;④茅口期的川北剑阁—元坝—龙岗地区处于裂陷槽边缘,为浅水高能台缘滩沉积,为岩溶储层的重要勘探领域。该研究成果为优质岩溶储层勘探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勘探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古地貌 岩溶储层 峨眉地裂运动 茅口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页岩油储层特征及其勘探启示 被引量:7
8
作者 洪海涛 路俊刚 +6 位作者 秦春雨 张少敏 张芮 周易鑫 肖正录 周红飞 韩璐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1,共11页
为进一步指导四川盆地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页岩油的勘探与开发,亟需理清页岩油的有利赋存岩相。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高压压汞、核磁共振、岩石热解等实验,分析大安寨段页岩层系不同岩相的储集空间类型、孔隙结构特征及含油性。... 为进一步指导四川盆地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页岩油的勘探与开发,亟需理清页岩油的有利赋存岩相。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高压压汞、核磁共振、岩石热解等实验,分析大安寨段页岩层系不同岩相的储集空间类型、孔隙结构特征及含油性。结果表明,大安寨段主要发育块状(泥质)介壳灰岩、层状泥质介壳灰岩、层状介壳页岩、纹层状含介壳页岩、块状含介壳黏土质页岩和页理状含粉砂黏土质页岩6类岩相;页岩物性远优于介壳灰岩,且随着灰质含量的增加孔径逐渐增大,但总孔体积和总连通体积逐渐减小;大安寨段页岩层系平均游离油(S1)值为1.31 mg/g,含油性中等,页理状含粉砂黏土质页岩与纹层状含介壳页岩S1值较高,分别为2.37 mg/g与1.82 mg/g。页理状含粉砂黏土质页岩和纹层状含介壳页岩的储集性较好、含油性较高,两者构成的岩相组合可作为大安寨段页岩油的重点勘探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集空间 含油性 页岩油 储层特征 大安寨段 侏罗系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对四川盆地油气储层的控制作用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杨鹏成 杨光 +4 位作者 陈新伟 苑保国 赵学钦 程晓敢 陈汉林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0-114,共15页
四川盆地具有演化历史长、沉积盖层厚度大、油气资源丰富等特点,是我国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上扬子地区中、晚二叠世之间的峨眉山地幔柱活动改变了四川盆地古地理格局,造成地壳的快速抬升,盆地西南地区地壳抬升幅度最大,呈现古剥蚀高地... 四川盆地具有演化历史长、沉积盖层厚度大、油气资源丰富等特点,是我国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上扬子地区中、晚二叠世之间的峨眉山地幔柱活动改变了四川盆地古地理格局,造成地壳的快速抬升,盆地西南地区地壳抬升幅度最大,呈现古剥蚀高地,往北东方向的影响逐渐减弱,从而导致沉积环境自西南向北东由单一的海相依次转变为陆相、海陆过渡相至海相沉积。本文讨论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形成过程及对四川盆地油气储层的影响,认为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对四川盆地油气储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阶段、3种影响作用方式。两个阶段是指中二叠世末期和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时期。3种方式是指峨眉山地幔柱导致的地壳抬升对下伏中二叠统灰岩储层的改造作用,表现为地幔柱核心区(大理—永仁)中二叠世地层发育风化壳岩溶型储层;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火山喷发旋回对火山岩储层的空间发育的控制作用,发育了火山岩储层;峨眉山地幔柱活动控制的晚二叠世盆地构造格架对上覆沉积储层的控制作用,导致了峨眉山地幔柱外围伸展区(川东北—西北)发育海槽,控制了晚二叠世礁滩相沉积的发育等。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形成过程不仅形成了优质的火山岩储层,同时也影响了沉积岩相的空间分布、改造了下伏碳酸盐岩的孔隙特征,进而控制了四川盆地的油气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四川盆地 油气储层 控制作用 二叠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地区下侏罗统凉高山组地层沉积充填特征与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23
10
作者 易娟子 张少敏 +5 位作者 蔡来星 陈守春 罗鑫 于吉星 罗妮娜 杨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95-815,共21页
为了明确川东地区凉高山组地层沉积充填特征,以有效指导油气勘探决策,综合利用野外露头勘测、钻井岩心观察、沉积岩石学分析和油气地质学分析等手段,在系统梳理研究区层序地层结构与沉积相类型的基础上,探讨沉积序列约束下的页岩油气、... 为了明确川东地区凉高山组地层沉积充填特征,以有效指导油气勘探决策,综合利用野外露头勘测、钻井岩心观察、沉积岩石学分析和油气地质学分析等手段,在系统梳理研究区层序地层结构与沉积相类型的基础上,探讨沉积序列约束下的页岩油气、致密油气协同成藏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典型的“二分”层序地层结构,早期湖侵阶段形成凉下段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半深湖—深湖退积式准层序组,晚期湖退阶段形成凉上段进积式准层序组并可细分为3个准层序(亚段),整体由半深湖向三角洲前缘、滨浅湖演变.凉高山组半深湖—深湖、前三角洲泥页岩与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纵向叠置,可形成“自生自储、下生上储、旁生侧储”多类型源储接触关系,为凉下段页岩油气、凉上段致密砂岩油气协同成藏提供了地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格架 三角洲 凉高山组 页岩油气 致密油气 川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雷四^(3)亚段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红飞 戴鑫 +5 位作者 孙豪飞 苑保国 李国辉 钟原 明盈 贾敏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8-76,共9页
近年来,中石油和中石化在四川盆地雷口坡组雷四^(3)亚段的勘探陆续取得重要进展,展示了良好的勘探前景。笔者结合新钻探井和最新研究成果,从地层、沉积相、烃源岩、储层和成藏等多方面采用烃源对比、埋藏史及烃源岩热演化史、包裹体测... 近年来,中石油和中石化在四川盆地雷口坡组雷四^(3)亚段的勘探陆续取得重要进展,展示了良好的勘探前景。笔者结合新钻探井和最新研究成果,从地层、沉积相、烃源岩、储层和成藏等多方面采用烃源对比、埋藏史及烃源岩热演化史、包裹体测温等方法对四川盆地雷四^(3)亚段的含油气地质条件进行了进一步分析,总结了其油气成藏特征,提出了有利勘探区带,以期有助于拓展四川盆地雷口坡组的勘探领域。研究结果表明:雷四^(3)亚段天然气以雷口坡组和须家河组烃源岩混合来源气为主;储集空间以粒间溶孔、晶间溶孔为主,属低孔低渗储层;雷四^(3)亚段气藏为2期成藏,烃源岩于中、晚侏罗世进入生烃高峰;雷四^(3)亚段具有构造和构造-岩性地层2种气藏类型,龙门山山前断褶带为构造气藏的有利勘探区,新津-邛崃斜坡带与梓潼-盐亭斜坡带是构造-岩性地层气藏的有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雷四^(3)亚段 油气勘探 烃源岩 油气藏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地区大安寨段页岩热演化史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7
12
作者 蒋奇君 李勇 +3 位作者 肖正录 路俊刚 秦春雨 张少敏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2-270,共9页
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为四川盆地陆相页岩油开发的最有利层段,页岩油勘探潜力巨大,然而对该地层的热演化史缺乏系统研究。利用含油气盆地模拟系统,对比分析了川中地区北部与中部大安寨段页岩热演化及生烃差异,并探讨其对页岩油富集... 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为四川盆地陆相页岩油开发的最有利层段,页岩油勘探潜力巨大,然而对该地层的热演化史缺乏系统研究。利用含油气盆地模拟系统,对比分析了川中地区北部与中部大安寨段页岩热演化及生烃差异,并探讨其对页岩油富集的影响。研究区大安寨段页岩现今热演化程度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增高,平面上可分为高成熟区和成熟区。高成熟区位于研究区北部,镜质体反射率为1.3%~1.7%,主要发育Ⅲ型有机质,在晚侏罗世早期进入早期生油阶段,晚侏罗世末达到生烃高峰,存在2期生烃作用;成熟区位于研究区中—南部,镜质体反射率为0.9%~1.3%,主要发育Ⅱ1型—Ⅱ2型有机质,侏罗系沉积厚度相对较小,有机质成熟时期较晚,晚侏罗世末进入早期生油阶段,早白垩世进入生烃高峰,仅有1期生烃过程。相较于北部地区,中部地区沉积了大套的富有机质页岩,是大安寨段页岩油坚实的物质基础,但古近纪以来的构造抬升与地层剥蚀,对该区的油气保存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下侏罗统 自流井组 大安寨段 热演化史 生烃能力 保存条件 页岩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南峨眉山玄武岩中蚀变绿泥石的成分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3
作者 任杰 郗爱华 +5 位作者 郑江 武浩宇 李亚 成炼 葛玉辉 姜欢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77-889,共13页
在火山岩和碎屑岩储层中普遍发育大量绿泥石,影响着物性。为查明火山岩中蚀变绿泥石的成因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本次工作选取川西南峨眉山典型剖面、ZG1井、ZG2井以及YT1井等系列玄武岩样品进行岩相学研究和电子探针微区成分分析。结... 在火山岩和碎屑岩储层中普遍发育大量绿泥石,影响着物性。为查明火山岩中蚀变绿泥石的成因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本次工作选取川西南峨眉山典型剖面、ZG1井、ZG2井以及YT1井等系列玄武岩样品进行岩相学研究和电子探针微区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玄武岩中绿泥石大致可分为显晶质、隐晶质和微晶3种结晶类型,总体上属于富铁种属的铁斜绿泥石(辉绿泥石)和铁镁绿泥石,形成于富铁的还原环境;隐晶质与微晶和显晶质绿泥石分别受到岩浆期后热液和来自深部的多期次构造热液叠加蚀变的控制,形成主要表现为Fe^(2+)对Mg^(2+)的成分置换,反映流体具有从碱性向弱酸性-中酸性过渡的变化规律。绿泥石的形成过程对火山岩储集空间的影响具有双重作用:岩浆期后热液的充填结晶充填减少了火山岩原生孔隙并降低储层物性,对火山岩储层起到破坏性作用;多期次构造热液的溶蚀迁移沉淀则产生了新的微孔,对火山岩储层起到建设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泥石 微区成分分析 峨眉山玄武岩 火山岩储层 川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藏注CO_(2)提高采收率及封存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4
作者 曹成 陈星宇 +5 位作者 张烈辉 赵玉龙 文绍牧 赵梓寒 杨勃 朱浩楠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7463-7475,共13页
CO_(2)利用与封存是CCUS的两个重要环节,其中CO_(2)-EGR技术对于实现绿色碳减排与天然气增产的双重目标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梳理了CO_(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及封存机理、CO_(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及封存的潜力与评价方法。结果表明:CO_(2)... CO_(2)利用与封存是CCUS的两个重要环节,其中CO_(2)-EGR技术对于实现绿色碳减排与天然气增产的双重目标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梳理了CO_(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及封存机理、CO_(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及封存的潜力与评价方法。结果表明:CO_(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机理主要为:物性差异、竞争吸附及筛滤置换作用、连续对流排驱作用、恢复气藏压力与抑制水侵作用以及储层溶蚀改造作用;CO_(2)气藏封存机理包括构造封存、残余气封存、溶解封存以及矿化封存;CO_(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评价方法有数值模拟评价、理论评价、物理实验评价;气藏CO_(2)封存评价方法包括有效容积法、物质平衡法、数值模拟评价、理论评价等;尽管CO_(2)提高天然气藏采收率及封存评价方法已初步建立,但适用范围仍较小,需要结合中国天然气藏地质特征进一步完善,提高封存评价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EGR 气藏CO_(2)封存 驱气机理 封存机理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渗吸过程中的水化损伤演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丁乙 刘向君 +4 位作者 曹雯 周吉羚 梁利喜 熊健 侯连浪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62-1272,共11页
页岩气开发必须依赖长段水平井技术,但页岩属于典型的钻井易失稳地层,制约了页岩储层长段水平井钻井。水化损伤是造成该类地层垮塌失稳的主要诱因。钻井过程中,渗吸作用是钻井液中的水相介质进入地层的主要形式之一。水相介质进入页岩后... 页岩气开发必须依赖长段水平井技术,但页岩属于典型的钻井易失稳地层,制约了页岩储层长段水平井钻井。水化损伤是造成该类地层垮塌失稳的主要诱因。钻井过程中,渗吸作用是钻井液中的水相介质进入地层的主要形式之一。水相介质进入页岩后,与内部黏土发生水化反应,形成损伤效应。目前,对页岩水化损伤机制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但围绕渗吸与水化的相关性研究较为缺乏,对渗吸过程中的页岩水化损伤演化规律的认识不够深入,限制了页岩储层水平井钻井提质提速。基于此,本文结合室内渗吸实验与力学实验,以损伤力学理论为基础,明确了页岩渗吸特征,以及渗吸过程中的水化结构损伤演变规律,构建了渗吸过程中的页岩水化损伤本构模型,分析了渗吸过程中页岩能量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页岩渗吸在前期更为显著,后期逐渐趋于稳定。水化损伤程度与渗吸程度具有对应性。渗吸过程中,页岩水化裂纹逐渐扩展,力学强度降低,页岩从脆性向塑性转变。随渗吸时间增加与水化作用增强,岩石吸收总能、弹性能以及耗散能均呈现降低趋势,力学稳定性变差。研究成果深化了对页岩储层力学行为特征的认识,为实现页岩气储层高效安全的长段水平井技术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储层 井壁失稳 渗吸 水化损伤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石胶结物特征及其对深层白云岩孔隙的作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屈海洲 陈润 +5 位作者 徐伟 张云峰 张亚 何溥为 唐松 李文皓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1-416,共16页
深层白云岩是近年深部勘探的重点,其孔隙内多见白云石胶结,但白云石胶结物晶粒赋存组合方式及其对孔隙的作用研究较少。因此,以四川盆地高磨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为例,综合岩心、薄片、阴极发光、碳氧同位素及包裹体等资料,研究其白云... 深层白云岩是近年深部勘探的重点,其孔隙内多见白云石胶结,但白云石胶结物晶粒赋存组合方式及其对孔隙的作用研究较少。因此,以四川盆地高磨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为例,综合岩心、薄片、阴极发光、碳氧同位素及包裹体等资料,研究其白云石胶结物类型、特征、结构、体积分数及其对孔隙的影响。白云石胶结物晶体在形态上主要有半菱形、菱形、环带状和鞍状等,粒径包含粉晶—巨晶。胶结物晶体与孔洞形成内衬状、桥接状和镶嵌状三种结构。使用发育频率(发育某种结构的样品数/颗粒白云岩或晶粒白云岩样品总数)来表征某种结构的发育程度,白云岩中镶嵌状结构最发育(发育频率为48.3%~89.5%),桥接状次之(22.4%~73.7%),内衬状最弱(8.6%~55.2%)。内衬状结构和桥接状结构主要发育在颗粒白云岩中,体积分数分别为0~15%和25%~50%,且其发育程度随细—粉晶白云石胶结物体积分数增加而增强;镶嵌状结构在白云岩中普遍发育,体积分数主要为50%~100%,且其发育与中晶巨晶白云石体积分数正相关。内衬状结构和桥接状结构主要形成于同生成岩阶段中成岩阶段,镶嵌状结构主要形成于晚成岩阶段。内衬状结构及桥接状结构形成较早可降低成岩进程中压溶压实对孔隙的破坏,而镶嵌状结构破坏残余孔隙。以主要发育镶嵌状结构层段的孔隙度为基准,主要发育内衬状结构和桥接状结构层段的孔隙度可提高约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深层白云岩 白云石胶结物 孔隙 龙王庙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GBoost算法的走滑断裂内部特征带的精细识别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军 汪峻宇 +3 位作者 赖强 文晓峰 邬光辉 焦世祥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2-192,共11页
受制于走滑断裂内部强烈的非均质性、储集类型多样及流体分布复杂的影响,走滑断裂内部裂缝带、破碎带和溶蚀带之间的测井响应复杂多变,为有效利用成像及常规测井资料识别走滑断裂内部3特征带造成了困难。引入XGboost算法建立模型,以提... 受制于走滑断裂内部强烈的非均质性、储集类型多样及流体分布复杂的影响,走滑断裂内部裂缝带、破碎带和溶蚀带之间的测井响应复杂多变,为有效利用成像及常规测井资料识别走滑断裂内部3特征带造成了困难。引入XGboost算法建立模型,以提高对走滑断裂内部3特征带的识别精度。分析了走滑断裂内部3特征带的测井响应特征,优选敏感测井曲线构建基于均值及方差的特征向量空间集,采用极端梯度提升算法,建立了走滑断裂溶蚀带、破碎带和裂缝带的XGBoost回归预测模型,并通过多分类评价指标对XGBoost模型的关键参数进行调优,提高了走滑断裂内部特征带的识别精度。利用构建的XGBoost模型对研究区走滑断裂内部特征带进行了识别,其中总样本数234个,识别正确样本208个,识别正确率达88.89%;预测结果表明在走滑断裂内部特征带中,裂缝带分布范围最广,破碎带其次,溶蚀带最窄,这与实际走滑断裂内部特征带的分布范围相符。基于XGBoost算法的走滑断裂内部特征带识别模型能够有效地识别裂缝带、破碎带和溶蚀带,从而有助于对走滑断裂内部尺度更小的溶蚀孔洞及裂缝储集空间的分布进行更为有效的分析,对走滑断裂内部结构的精细刻画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XGBoost算法 碳酸盐岩 测井评价 特征带识别 四川盆地 高石梯-磨溪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蓬莱—高磨地区震旦系灯二段泡沫绵层白云岩成因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凌 邓禹 +5 位作者 张新宇 罗文军 赵东方 曾建军 刘耘 谭秀成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0-69,共10页
为明确四川盆地蓬莱—高磨地区震旦系灯二段泡沫绵层白云岩成因机理及地质意义,通过岩心、薄片资料,结合地球化学测试手段,分析了其岩石学特征、碳氧同位素特征、微量元素特征与稀土配分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川中蓬莱—高磨地区震旦系... 为明确四川盆地蓬莱—高磨地区震旦系灯二段泡沫绵层白云岩成因机理及地质意义,通过岩心、薄片资料,结合地球化学测试手段,分析了其岩石学特征、碳氧同位素特征、微量元素特征与稀土配分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川中蓬莱—高磨地区震旦系灯二段泡沫绵层白云岩具有颗粒状泡沫体,其外壁为环边状胶结,揭示其原岩为颗粒白云岩。②研究区灯二段泡沫绵层白云岩按宏观分布形态可以分为蜂窝状与格架状,均发育在高频旋回上部或顶部,宏微观特征与地球化学分析均表明这2类泡沫绵层白云岩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大气淡水影响,揭示泡沫绵层白云岩的发育受早成岩期岩溶控制,且岩溶强度决定了形态类型,其中蜂窝状岩石所遭受的岩溶强度相对较小,格架状岩石所遭受的岩溶强度相对较大。③泡沫绵层白云岩经历了颗粒沉积—海底胶结—早期云化—早期大气淡水岩溶作用—后期胶结充填作用的成岩演化过程,其中早期大气淡水岩溶作用形成了粒内溶孔(铸模孔)及溶洞、溶缝、溶沟等储集空间。④泡沫绵层白云岩为颗粒原岩经溶蚀改造而成的成因机理揭示了研究区灯二段沉积以颗粒岩为主,沉积相以颗粒滩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绵层白云岩 早成岩期岩溶 环边胶结 高频暴露 颗粒滩 灯二段 震旦系 蓬莱—高磨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微相控制下的储层孔洞缝定量化发育特征分析——以四川盆地蓬莱气区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为例
19
作者 周刚 文龙 +8 位作者 刘勇 罗冰 张本健 李琦 严威 钟原 张自力 曾云贤 李堃宇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51-962,共12页
针对四川盆地蓬莱气区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储层沉积微相类型与物性关系不明确的问题,旨在精确描述其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与沉积微相的对应关系,本研究选取川中古隆起蓬莱气区震旦系灯影组二段碳酸盐岩储层为研究对象,基于钻井取心资料,... 针对四川盆地蓬莱气区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储层沉积微相类型与物性关系不明确的问题,旨在精确描述其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与沉积微相的对应关系,本研究选取川中古隆起蓬莱气区震旦系灯影组二段碳酸盐岩储层为研究对象,基于钻井取心资料,综合运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成像测井等分析手段,系统划分研究区沉积微相类型;利用岩心高清滚扫技术,对全取心段进行孔、洞、缝级别的划分与定量统计。蓬莱气区震旦系灯影组二段主要发育丘核、丘翼、丘坪、丘基、丘盖、静水云泥等6种沉积微相,不同类型的沉积微相具有不同的岩性组合及成像测井特征。研究区储集空间按大小和流体运移性能差异划分为晶间孔、晶间溶孔、小尺度孔隙型溶洞、中尺度孔隙型溶洞、大尺度裂缝型溶洞、构造缝和溶蚀缝共7类,其中晶间孔、晶间溶孔数量占优但面积占比小,中、大型溶洞对储集空间的贡献更显著。沉积微相对储层发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依据孔、洞、缝发育程度及其与裂缝发育规模的匹配性,将研究区储层划分为以丘核、丘翼为代表的高孔—高渗储层、以丘坪—静水云泥为代表的高孔—低渗储层和以丘基、丘盖为代表的低孔—低渗储层等3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储层定量化分析 白云岩 灯影组 蓬莱气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智能的低压致密砂岩储层地层压力预测——以四川盆地金浅5H井区为例
20
作者 唐青松 朱德宇 +9 位作者 关旭 王小娟 朱迅 张少敏 李楠 胡丽 赵娟 王海霞 邓虎成 吴冬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51-965,共15页
四川盆地天府气田金浅5H井区侏罗系沙溪庙组天然气勘探开发潜力大,开发效果与地层压力关系密切。金浅5H井区沙二段6,7,8号砂组主要为低压砂岩,钻遇井大多为水平井,前期常用的单井地层压力系数预测方法难以在研究区目的层准确预测。基于... 四川盆地天府气田金浅5H井区侏罗系沙溪庙组天然气勘探开发潜力大,开发效果与地层压力关系密切。金浅5H井区沙二段6,7,8号砂组主要为低压砂岩,钻遇井大多为水平井,前期常用的单井地层压力系数预测方法难以在研究区目的层准确预测。基于烃源岩特征、通源断裂特征、砂组特征的研究,明确研究区目的层地层压力成因,构建2类源-断-砂地层压力成因系统;选取5类测井参数为敏感参数进行标准化;在不同的源-断-砂地层压力成因系统内,对不同类型的钻井开展了地层压.力系数预测方法优选和预测。直井-斜井以及源-断-砂异常低压成因系统内的水平井地层压力系数预测适用线性回归方法,源-断-砂低压-正常压力成因系统内的水平井地层压力系数预测适用神经网络方法。基于压力成因区划分和井类型划分的地层压力系数预测准确度高,为金浅5H井区乃至天府气田的低压致密砂岩储层地层压力预测提供新的思路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府气田 金浅5H井区 沙溪庙组 致密砂岩 地层压力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