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强非均质性碳酸盐岩气藏产能试井异常资料校正方法 被引量:1
1
作者 蔡珺君 张连进 +5 位作者 刘微 张飞 毛正林 胡怡 周芳芳 唐洪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8-314,共7页
针对四川盆地灯影组四段气藏产能试井测试异常问题,开展现场实测数据与岩心衰竭实验、碳酸盐岩气藏开发实践经验以及气井动态分析综合对比,判定测试资料异常的主要原因是储层的强非均质性。其机理为:强非均质性地质特征引起气井孔-洞-... 针对四川盆地灯影组四段气藏产能试井测试异常问题,开展现场实测数据与岩心衰竭实验、碳酸盐岩气藏开发实践经验以及气井动态分析综合对比,判定测试资料异常的主要原因是储层的强非均质性。其机理为:强非均质性地质特征引起气井孔-洞-缝系统渗流不同步。渗流越同步,气井产能试井不同生产制度下的动态储量差异越小,测试数据和解释质量越高,反之亦然。通过引入生产压差流动因子α,建立了考虑α的气井产能方程校正方法,α能够表征强非均质性气藏孔-洞-缝系统小压差下渗流不同步、大压差下同步渗流的典型特征。应用文中方法对灯四段气藏11口测试异常井进行校正,建立了更加符合地质特征的产能方程。实例分析证实:文中方法对正确分析强非均质性气藏产能具有一定的矿场应用价值,可靠的产能评价结果将为正确认识气井动态、支撑气藏井网开发及开发规模、生产组织决策优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压差流动因子 机理 强非均质性 异常 校正 矿场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磺钻井岩屑制备烧结砖环境风险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于劲磊 文明 +5 位作者 李佳忆 蒋国斌 车培源 乔川 刘宏博 唐洪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0-136,共7页
目的以四川盆地聚磺钻井岩屑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经固化处理或破胶絮凝+机械分离后剩余固相的污染特性,并在此基础上评估利用聚磺钻井岩屑制备烧结砖所产生的环境风险。方法采用Texas模型和HJ/T 299—2007《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硫酸... 目的以四川盆地聚磺钻井岩屑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经固化处理或破胶絮凝+机械分离后剩余固相的污染特性,并在此基础上评估利用聚磺钻井岩屑制备烧结砖所产生的环境风险。方法采用Texas模型和HJ/T 299—2007《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硫酸硝酸法》,评价聚磺钻井废弃物经固化处理或破胶絮凝+机械分离后剩余固相的污染特性和制备烧结砖环境风险。结果经过预处理后的聚磺钻井废弃物中重金属锌、钡含量相对较高,作为原料按一定掺配比制备烧结砖时排放的烟气中非甲烷总烃质量浓度为2.4~23.7 mg/m^(3),重金属、二噁英的含量也远低于GB 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8484—2020《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与GB 30485—2013《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要求,烧结砖可浸出重金属含量也低于GB/T 14848—2017《地下水质量标准》的Ⅲ类标准限值。结论利用聚磺钻井废弃物为原料制备烧结砖环境风险整体可控。聚磺钻井岩屑制备烧结砖环境风险评估研究结果可为国家政策文件的修订提供理论依据,助力环境管理部门和油气开发企业降本增效,同时推动我国油气绿色高质量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磺钻井岩屑 污染特性 环境风险评估 暴露场景 Texas模型 稀释衰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机制 被引量:17
3
作者 辜穗 党录瑞 +4 位作者 杜啸天 杨雅雯 敬代骄 曾诚 肖鑫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7-123,共7页
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是适应能源革命要求、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战略选择与内生需要,过去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环境分析、形势研判与政策建议,其研究结果不能有效地应用于天然气产业链独具特性的一体化、可持续发展过程... 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是适应能源革命要求、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战略选择与内生需要,过去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环境分析、形势研判与政策建议,其研究结果不能有效地应用于天然气产业链独具特性的一体化、可持续发展过程。为此,在天然气产业链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系统耦合视域下,建立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机制模型,探讨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稳健运行机制,以期为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新的管理思路。研究结果表明:①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系统平稳运行与平衡发展需要依靠天然气资源安全保供机制、天然气市场配置机制、天然气产业链绿色发展机制、天然气和谐发展机制协同作用;②天然气资源安全保供机制通过对以天然气资源为介质的物流链、责任链、管理链进行集约化管理来实现;③天然气市场配置机制必须综合考虑竞争机制、价格机制与监管机制;④天然气产业链绿色发展机制需要构建绿色发展制度与政策体系、产业链技术生态化发展体系、绿色发展文化体系;⑤天然气和谐发展机制需天然气企业、天然气用户和政府三方各自践行责任共同努力。结论认为,四大机制协同作用能够为促进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耦合系统的有序演进与跃迁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产业 可持续发展 耦合系统 安全保供机制 市场配置机制 绿色发展机制 和谐发展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流固耦合的双弯头压裂管汇的振动特性 被引量:15
4
作者 祝效华 曾云义 +1 位作者 陈波 陶浩然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5-101,共7页
高压压裂过程中,压裂车与交流管汇相连接的弯头极易因管汇的剧烈振动发生疲劳损坏,降低了弯头的使用寿命。为此,基于流固耦合理论,推导了高压弯管的运动方程,对弯头在波动流作用下的流体力学模型和固体运动模型引入摩擦耦合因素,并运用A... 高压压裂过程中,压裂车与交流管汇相连接的弯头极易因管汇的剧烈振动发生疲劳损坏,降低了弯头的使用寿命。为此,基于流固耦合理论,推导了高压弯管的运动方程,对弯头在波动流作用下的流体力学模型和固体运动模型引入摩擦耦合因素,并运用ANSYS Workbench软件进行仿真计算,分析了双弯头的连接角度、弯管的壁厚、曲率半径等参数对弯管固有频率的影响,通过现场实测数据对仿真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双弯头连接角度对固有频率影响较大;(2)双弯头固有频率随着弯头内径的增大近似线性增大,随着弯头曲率半径的增大而减小。结论认为,(1)双弯管连接角度介于75°~105°更有利于减小管汇的振动强度,弯管的振动强度最大可减小约30%;(2)在流固耦合的作用下,双弯头弯管的固有频率随弯管内径的增长呈近似线性增长的关系,压裂现场压力为60 MPa左右时应选取内径为?101.4 mm(4 in)的压裂管线;(3)在压裂现场激振频率不高的情况下,弯管内径为70 mm时,弯管的曲率半径应该尽量控制在160 m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固耦合 连接角度 双弯头 有限元分析 振动特性 高压压裂 运动方程 固有频率 内径 曲率半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磨地区非均质储层转向酸导流能力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蒋德生 李晓平 +2 位作者 姜凯文 陈波 孙川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2-95,113,共5页
针对四川盆地高磨地区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强、渗透率差异大的特点,分别从酸液含量、储层温度、注酸排量、酸液用量等方面开展了不同类型转向酸导流能力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的高酸含量黏弹性转向酸体系刻蚀岩板形成的酸蚀... 针对四川盆地高磨地区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强、渗透率差异大的特点,分别从酸液含量、储层温度、注酸排量、酸液用量等方面开展了不同类型转向酸导流能力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的高酸含量黏弹性转向酸体系刻蚀岩板形成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高于低酸含量黏弹性转向酸体系的导流能力;随着酸液含量、储层温度、注酸排量及酸液用量的增加,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增大,但当酸的体积分数大于20%以后,转向酸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增加有限。研究的转向酸导流能力成果在高磨地区开展了现场应用,实现了气井的高导流能力,测试产气量达80.01×10^(4)m^(3)/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磨地区 转向酸 导流能力 强非均质性 露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储气库注采井不同井段水泥环密封性能实验 被引量:8
6
作者 周浪 曾青松 +3 位作者 汪传磊 李玉飞 张勇 张丹丹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4-108,共5页
针对我国西南地区首座地下储气库--相国寺储气库投产后注采井出现较大比例的B环空异常带压问题,采用室内实验的方法,根据注采井100 m、900 m、2000 m垂深处温度和压力差异,设计了不同的水泥石养护温度和加载围压,并采用小尺寸的水泥环... 针对我国西南地区首座地下储气库--相国寺储气库投产后注采井出现较大比例的B环空异常带压问题,采用室内实验的方法,根据注采井100 m、900 m、2000 m垂深处温度和压力差异,设计了不同的水泥石养护温度和加载围压,并采用小尺寸的水泥环完整性测试装置基于应力等效原理测试了从井底到井口水泥环在试压和注采时的密封能力。实验结果表明:①井筒不同深度段水泥候凝温度和围压差异较大,同一种水泥浆体系在实际固井后沿井筒深度具有不同的机械性能,导致不同井段水泥环密封性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②交变载荷会导致水泥环的压实和累积损伤,加剧水泥环的密封失效;③注采井2000 m处水泥环在试压和注采工况条件下,密封性完好,没有发生泄漏,1000 m处水泥环在试压工况下能保持完好,在循环交变载荷下存在着水泥环密封失效的现象,井口附近100 m处水泥环在试压工况和注采工况时均出现了泄漏;④实验结果揭示,在试压和注采工况下,井筒中上部水泥环密封失效是造成B环空异常带压的根本原因。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可以为提高地下储气库注采井固井水泥环密封的可靠性提供实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国寺地下储气库 注采井 水泥环 环空带压 养护温度 围压 完整性测试 井筒试压 交变载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压裂液纳米助排剂的研制及性能评价 被引量:7
7
作者 向超 陈力力 +4 位作者 徐莹莹 李伟 陈娟 刘云峰 姜凯文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1-75,共5页
目的解决现有常规助排剂易被储层吸附、难以作用于较深储层孔隙的问题,以及现有纳米助排剂乳液粒径偏大,难以进入致密孔隙储层的问题。方法通过相转变组分(PIC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纳米助排剂,该助排剂乳液粒径较小,表面张力较低且抗地层... 目的解决现有常规助排剂易被储层吸附、难以作用于较深储层孔隙的问题,以及现有纳米助排剂乳液粒径偏大,难以进入致密孔隙储层的问题。方法通过相转变组分(PIC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纳米助排剂,该助排剂乳液粒径较小,表面张力较低且抗地层吸附特性突出。结果该纳米乳液的粒径在100 nm以下,且长期保持稳定。以纳米乳液作为表面活性剂载体,在被吸附之后,表面张力为44.198 mN/m,接触角为93.08°;而相同配方的非乳液助排剂,在被吸附之后,表面张力为48.123 mN/m,接触角91.24°。计算毛细管阻力均为负数,表现为孔隙对液体的排斥力,纳米乳液的排斥力是非乳液的2.28倍。结论该纳米乳液中残余的表面活性剂含量更高,更有利于抵抗储层的吸附,能作用于更深的储层孔隙,更利于孔隙排液,有效地解决了常规助排剂作用距离短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助排剂 水锁 纳米乳液 抗吸附 压裂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