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油气技术价值分享理论体系及其构建 被引量:17
1
作者 姜子昂 辜穗 任丽梅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40-146,共7页
为了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的发展,遵从油气生产要素协同创造技术价值的基本特征,以及应对油气技术价值评估面临的重大挑战,基于分享经济、要素分配和技术创新等理论,从管理会计的视角探讨了我国油气技术价值分享理论体系的架构... 为了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的发展,遵从油气生产要素协同创造技术价值的基本特征,以及应对油气技术价值评估面临的重大挑战,基于分享经济、要素分配和技术创新等理论,从管理会计的视角探讨了我国油气技术价值分享理论体系的架构,确定了分享理论体系的设计思路与原则、建设目标和重要内容。研究结果表明:①油气技术价值分享理论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油气技术价值分享理论体系,为油气行业及国家有关部门准确评估油气科技绩效、提升激励水平,提供方法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②油气技术价值的分享本质、分享方式与方法、分享机制、分享管理等一系列理论构成了油气技术价值分享的理论体系。进而根据中国油气产业的现状,提出了促进油气技术价值分享理论建设的措施:①加快油气技术价值评估制度建设;②建立支持油气技术价值分享的管理会计体系;③强化技术价值评估的组织与人才管理;④建立油气技术价值化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加强技术价值评估成果的对外交流和传播平台建设。结论认为,建设油气技术价值分享理论体系有利于健全和完善油气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机制,可以为油气企业技术创新价值的评估和激励政策的制订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行业 技术价值 分享理论 分享机制 框架构建 建设目标 策略 设计思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最大单井常温提氦装置关键指标考核评估
2
作者 徐文强 马悦 +7 位作者 刘波 郭霄雄 黄娅 刘泽军 党世皓 陶哲学 邱奎 陈历波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42,共7页
目的国内最大的单井常温提氦装置采用两级膜分离耦合两级变压吸附工艺,对其运行性能的评估可为我国贫氦天然气提氦技术发展提供关键实践数据。该装置采用简易孔板流量计导致测量误差,关键指标的考核面临重大挑战。方法基于氦气(He)与二... 目的国内最大的单井常温提氦装置采用两级膜分离耦合两级变压吸附工艺,对其运行性能的评估可为我国贫氦天然气提氦技术发展提供关键实践数据。该装置采用简易孔板流量计导致测量误差,关键指标的考核面临重大挑战。方法基于氦气(He)与二氧化碳(CO_(2))的物料平衡,建立了:①利用可测组分数据反推原料气流量的计算方法;②无须流量数据的一级膜分离氦收率与一级变压吸附氦损失率计算公式。结果①产品气组分远超设计标准:φ2(He)=98.50%,φ2(H2)=1.50%,φ2=1.14×10^(−6),φ2(CO_(2))<0.10×10^(−6);②关键指标优于设计值:装置氦收率为82.25%,一级膜分离氦收率为93.21%,一级变压吸附氦损失率为0.17%,二级膜分离一段氦提浓倍数为14.5。结论所提出的评估方法有效解决了孔板流量计测量误差导致的考核难题,为单井提氦装置性能评价提供了可靠框架。装置运行的优异表现证实了该膜分离耦合变压吸附工艺的工业化应用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氦 膜分离 变压吸附 氦收率 单井 性能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000 m以深复杂断裂成组气藏开发早期评价技术--以川西北双鱼石构造栖霞组气藏为例 被引量:11
3
作者 任利明 张连进 +4 位作者 王俊杰 兰雪梅 唐青松 温梦晗 文雯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3-81,共9页
四川盆地西北部(以下简称川西北)双鱼石构造中二叠统栖霞组气藏天然气勘探开发潜力大,尚处于开发早期阶段,由于该区地质条件特殊、动静态资料缺乏,导致对该气藏认识不足,尚未实现整体规模效益开发。为了有效预测开发早期复杂气藏的开发... 四川盆地西北部(以下简称川西北)双鱼石构造中二叠统栖霞组气藏天然气勘探开发潜力大,尚处于开发早期阶段,由于该区地质条件特殊、动静态资料缺乏,导致对该气藏认识不足,尚未实现整体规模效益开发。为了有效预测开发早期复杂气藏的开发前景并给后续气藏整体效益开发提供支撑,基于新钻井及其试采资料,结合数字岩心、灰色关联法及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应用,系统评价了双鱼石构造栖霞组气藏的地质及气藏工程特点,总结了控制气井高产的影响因素,评估了气藏的开发前景。研究结果表明:①川西北双鱼石构造栖霞组气藏具有明显“分带分层”特征,由西向东划分的6个构造高带共发育局部圈闭14个,圈闭面积共计246.4 km^(2),总体为台地—台地边缘沉积,角砾状白云岩和砂糖状白云岩为有利的储集岩相;②储层具有特低—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特征,裂缝—孔洞型和裂缝—孔隙型是主要的储渗空间类型;③该气藏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天然气性质,整体发育大型构造—岩性复合圈闭,为超深复杂断裂成组气藏;④采用容积法估算该气藏地质储量超过1000×10^(8)m^(3),试采井总动态储量为150×10^(8)m^(3),气井产能差异较大,水平井(大斜度井)井型提产效果显著,基于灰色关联法明确了控制高产井的主要地质因素为沉积相;⑤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预测双鱼石构造栖霞组气藏采气速度为2.61%,稳产年限为11.34年,采收率为6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北部 双鱼石构造 中二叠统栖霞组 成组气藏 超深层 复杂断裂 开发早期评价 大数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油公司”模式下页岩气生产全产业链视角工业增加值计算新方法 被引量:2
4
作者 董建蓉 许朝阳 +2 位作者 乐彦婷 郭丁菲 曾益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1-155,共5页
页岩气开发已成为我国能源勘探开发的主流经济活动,新型“油公司”模式下页岩气生产呈现出新的特点,结合这些特点合理计算页岩气生产的工业增加值对于客观评价页岩气生产活动的经济价值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为此,在梳理我国“油公司”... 页岩气开发已成为我国能源勘探开发的主流经济活动,新型“油公司”模式下页岩气生产呈现出新的特点,结合这些特点合理计算页岩气生产的工业增加值对于客观评价页岩气生产活动的经济价值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为此,在梳理我国“油公司”模式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提炼了新型“油公司”模式具有的时代特征,探讨研究了新型“油公司”模式下全产业链视角的页岩气生产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新型“油公司”模式下,页岩气生产形成了新的产业链,其工业增加值应是全产业链视角的工业增加值,包括油气企业核心业务模块工业增加值、工程服务企业工程服务模块工业增加值,和销售企业销售模块工业增加值三部分;②在新型“油公司”模式下,采用“独立+估算”的方法计算工业增加值是一种新的思路,即油气企业核心业务模块工业增加值用企业内部获取的实际数据按照工业增加值基本计算方法进行独立计算;③工程服务模块和销售模块工业增加值则借鉴月度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依托行业基准工业增加值率进行估算。结论认为,该计算方法既克服了计算时对工程服务企业和销售企业进行数据采集的困难,又能客观全面反映新型“油公司”模式下油气企业页岩气生产活动对整个产业链所做的价值创造和贡献情况,具有较强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公司”模式 页岩气 工业增加值 计算方法 独立 估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泸州中部地区龙马溪组构造裂缝期次及演化模式
5
作者 佟恺林 周安富 +7 位作者 罗强 李亚丁 胡曦 程晓艳 郭仪 范存辉 李林豪 岳文翰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26,I0002,共11页
川南地区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气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构造裂缝是页岩气保存和有效开发的关键因素之一。基于岩心观测、成像测井、包裹体实验、碳氧同位素实验、声发射实验及埋藏—热演化史等资料,研究四川盆地泸州中部地区龙马溪组构造裂缝... 川南地区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气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构造裂缝是页岩气保存和有效开发的关键因素之一。基于岩心观测、成像测井、包裹体实验、碳氧同位素实验、声发射实验及埋藏—热演化史等资料,研究四川盆地泸州中部地区龙马溪组构造裂缝形成期次及演化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龙马溪组岩心裂缝主要以构造成因的剪切缝为主,具有高角度、高充填特点,占比约为45%。构造裂缝演化可分为3期,Ⅰ期构造裂缝形成于印支运动中期(235~225 Ma),裂缝充填物主要为方解石,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在118~136℃之间,主要裂缝是NW和NNE向平面X型共轭剪切缝、NEE向剖面剪切缝;Ⅱ期构造裂缝形成于喜马拉雅运动早期(69~46 Ma),裂缝充填物主要为方解石,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在206~235℃之间,主要裂缝是NWW和NNW向平面X型共轭剪切缝、NE向剖面剪切缝;Ⅲ期构造裂缝形成于喜马拉雅运动中期至今(30 Ma至今),裂缝充填物为方解石,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在155~195℃之间,主要裂缝是NWW和近EW向平面X型共轭剪切缝、近NNE向剖面剪切缝。该结果为泸州中部地区页岩气储层裂缝精细表征、有利区优选及勘探开发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裂缝 裂缝期次 演化模式 龙马溪组 泸州中部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致密砂岩气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战略管理 被引量:24
6
作者 何春蕾 王柏苍 +4 位作者 辜穗 任丽梅 陈水银 周娟 何晋越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0-175,共6页
在助力国家“双碳”目标、满足天然气需求量增长的过程中,四川盆地致密砂岩气(以下简称致密气)具有充足的资源基础和开发技术储备。为此,针对四川盆地致密气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明确了致密气产业发展的定位与目标,设计了战略... 在助力国家“双碳”目标、满足天然气需求量增长的过程中,四川盆地致密砂岩气(以下简称致密气)具有充足的资源基础和开发技术储备。为此,针对四川盆地致密气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明确了致密气产业发展的定位与目标,设计了战略管理创新模型,并提出了相应的战略管理实施路线。研究结果表明:①当前四川盆地致密气发展面临资源储备与产能建设、协调发展与投资管理、项目管理与创新实践等3方面的主要挑战。②在四川盆地致密气产业发展战略管理制定过程中,需要做好战略环境要素分析、提前谋划战略规划布局、建立创新管理组织结构、设计新的管理业务流程、加强管理决策支持、实施绩效评估与激励等6个方面的工作。③提出了4条战略实施策略,包括大力优化天然气产业链资源结构,保障清洁能源安全供应;试点致密气勘探开发完全项目制,加速增储上产控本增效;强化技术与管理协同发展,加快创新体系价值转化;加强融合发展生态圈建设,推进持续企地协调发展。结论认为,四川盆地致密气资源勘探开发具有广阔的前景,实施战略管理对加快四川盆地致密气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致密气 挑战 可持续发展 高质量发展 战略管理 战略实施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智能优化算法的复杂气藏水侵单元数值模拟新模型 被引量:5
7
作者 谭晓华 韩晓冰 +8 位作者 任利明 彭先 李隆新 梅青燕 刘曦翔 赵梓涵 张楷 赵翔 李晓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7-136,共10页
对于有水气藏而言,在气藏开发过程中水侵严重影响了气藏的采收率。为了准确、直观地评价复杂边水气藏的水侵动态特征,进而明确边部水体大小以及水侵优势通道位置,基于气藏地质资料和单井生产动态数据,将气藏边部水体和开发气井等效为水... 对于有水气藏而言,在气藏开发过程中水侵严重影响了气藏的采收率。为了准确、直观地评价复杂边水气藏的水侵动态特征,进而明确边部水体大小以及水侵优势通道位置,基于气藏地质资料和单井生产动态数据,将气藏边部水体和开发气井等效为水侵单元(包括水体单元和气井单元),构建了复杂边水水侵流动动态的气藏水侵单元数值模拟新模型,采用物质平衡方程计算了各单元的压力,并应用气水两相运动方程计算了各单元的含气饱和度和含水率,最后结合遗传算法,根据修正水体单元和水侵通道的特征参数,自动拟合了生产数据,实现了对水体分布和水侵优势通道的再识别。研究结果表明:①采用水侵单元为基础的数值模拟新模型,能够有效提高数值模拟计算效率,准确反映水侵流入动态;②结合智能优化算法进行新模型的自动历史拟合,实现了水侵动态的反演,能更快速地确定水体和水侵通道的特征参数;③结合四川盆地某气藏典型井组的开发实践,水侵单元数值模拟新模型能够有效复原水侵历史过程,该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评价水侵影响程度,并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调整方案,为后期排水采气等措施提供参考。结论认为,该认识丰富了水侵气藏数值模拟理论基础,创新提出了代理模型和智能优化算法相结合的水侵模拟新方法,为有水气藏天然气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方向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水气藏 水侵动态 水侵优势通道 水侵单元 遗传算法 自动拟合 智能优化算法 代理模型 天然气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北部地区飞仙关组层序地层格架及镶边台地沉积演化 被引量:5
8
作者 完颜泽 王明磊 +7 位作者 郑超 王旭丽 尹宏 罗洋 王宇峰 胡欣 李润彤 汤潇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33-640,共8页
川西北部地区飞仙关组多口井测试获气流,由于储层物性差异,使得测试产量差别较大。为进一步明确飞仙关组滩相储层发育及演化规律,文中利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及岩心、测录井、地震资料,对飞仙关组地层层序进行逐级划分,并在层序地层格架的... 川西北部地区飞仙关组多口井测试获气流,由于储层物性差异,使得测试产量差别较大。为进一步明确飞仙关组滩相储层发育及演化规律,文中利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及岩心、测录井、地震资料,对飞仙关组地层层序进行逐级划分,并在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开展沉积模式与优质储层发育规律分析。研究表明:飞仙关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6个体系域,发育开阔台地—台地边缘—台前斜坡—海槽(盆)沉积体系,台地向北东方向逐渐迁移,并在SQ1沉积期晚期将开江—梁平海槽填平补齐;SQ2沉积期台地边缘迁移至九龙山地区,广泛发育台内鲕粒滩与台缘鲕粒滩微相;SQ3沉积期整体为浅水、平缓的局限-蒸发沉积;具有白云岩化、强溶蚀作用的滩体发育区是飞仙关组优质储层发育区,即SQ2台缘滩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发育区 沉积模式 层序地层 飞仙关组 川西北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不同类型砂体地质特征及地震精细雕刻 被引量:15
9
作者 付蕾 张本健 +4 位作者 曹正林 黄东 白蓉 李育聪 王小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5-93,共9页
四川盆地侏罗系湖泊—河流沉积体系中的砂体是目前浅层致密油气勘探开发的现实对象。由于受沉积微相影响,砂体具有类型多样、岩性多变、厚度变化大、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因此预测困难。通过对侏罗系沙溪庙组沙一段砂层组类型的划分,开展... 四川盆地侏罗系湖泊—河流沉积体系中的砂体是目前浅层致密油气勘探开发的现实对象。由于受沉积微相影响,砂体具有类型多样、岩性多变、厚度变化大、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因此预测困难。通过对侏罗系沙溪庙组沙一段砂层组类型的划分,开展了不同类型砂体的储层分析,指出了不同类型砂体的测井、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分时窗对不同类型砂体进行了精细识别和空间预测。研究表明:①沙一段可划分为5个砂层组,其中第一砂组主要为滨浅湖相席状砂、滩坝砂,2~5砂层组为三角洲前缘—平原相河道砂;②河道砂平均孔隙度为4.68%,明显高于底部席状砂孔隙度的3.1%,且Ⅰ期河道砂物性最好,其次为Ⅳ期、Ⅱ期、Ⅲ期河道砂;③河道砂的预测标准为自然伽马小于65 API,席状砂的预测标准为自然伽马65~75 API。砂体预测中,针对席状砂(滩坝)将研究时窗提取到0~20 ms以内;针对河道砂将研究时窗划分在沙底向上20~100 ms范围内。最终建立起了一套适用湖泊—河流沉积体系中不同类型砂体精细刻画与预测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河流沉积体系 砂体类型 测井响应特征 地震预测 沙溪庙组 侏罗系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超致密介壳灰岩相对优质储层的发现及勘探突破方向 被引量:2
10
作者 唐青松 高明 +3 位作者 黄东 白蓉 李育聪 杨智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0-27,共8页
四川盆地侏罗系大安寨段超致密介壳灰岩的研究薄弱,严重制约其致密油资源的开发。综合运用岩心、钻井、测井、试油、分析化验资料,对川中地区超致密介壳灰岩相对优质储层和勘探突破方向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川中地区大安寨段介壳灰岩致... 四川盆地侏罗系大安寨段超致密介壳灰岩的研究薄弱,严重制约其致密油资源的开发。综合运用岩心、钻井、测井、试油、分析化验资料,对川中地区超致密介壳灰岩相对优质储层和勘探突破方向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川中地区大安寨段介壳灰岩致密化程度高,灰岩物性与埋藏深度呈正相关;川中地区南部储层物性好于川中地区东北部,相对优质储层是油井高产稳产的基础;相对优质储层的电性识别标准为自然伽马小于40 API、声波时差大于等于164μs/m,主要分布在川中地区东南部的西充—南充—广安—遂宁带;大安寨段致密油的有效源储配置模式是烃源岩与相对优质储层横向上呈接触关系;有利勘探目标为四川盆地川中地区南部桂花油田西南侧的磨溪地区。研究成果为四川盆地致密油勘探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中地区 大安寨段 相对优质储层 致密介壳灰岩 地震相 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周期注采的气藏型地下储气库储层渗流规律 被引量:1
11
作者 范宇 高新平 +4 位作者 宁飞 彭钧亮 李力民 彭欢 陈明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3-111,共9页
气藏型地下储气库(以下简称储气库)会面临多周期、大流量地强注强采,其生产特征会使储层物性发生改变,进而影响注采井产能及储气库整体运行效果。为此,以碳酸盐岩气藏型储气库储层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模拟储气库实际注采生产特征的实验方... 气藏型地下储气库(以下简称储气库)会面临多周期、大流量地强注强采,其生产特征会使储层物性发生改变,进而影响注采井产能及储气库整体运行效果。为此,以碳酸盐岩气藏型储气库储层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模拟储气库实际注采生产特征的实验方法,并开展了储层岩石强度、有效应力、注采压差和温度对注采能力影响的实验,最后形成基于储层保护的储气库高效注采技术方案。研究结果表明:①注采过程岩石抗压强度的变化对储气库运行无影响,注采生产对初始物性越好的储层渗流能力伤害越小,且伤害随注采周期的增加趋于平稳;②控制一定的生产压差,可避免微粒运移对储层的伤害并有利于排出储层中的微粒;③储层渗流能力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温度变化对储层渗流能力伤害主要发生在前3个注采周期。结论认为,储气库在投运前进行储层改造、从第4注采周期开始进行储气库扩容和控制生产压差注采,能显著提高注采效率并起到储层保护的作用,该认识对优化储气库注采制度提供技术支撑,对其他储气库制定高效注采方案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藏型储气库 岩石抗压强度 储层渗流能力 微粒运移 注采压差 高效注采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