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期次构造运动背景下深层页岩天然裂缝发育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以四川盆地资阳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为例
1
作者 雍锐 吴建发 +7 位作者 刘勇 赵圣贤 刘文平 张德良 沈骋 谢圣阳 李博 田鹤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6,共16页
近期四川盆地资阳地区的ZY2井和Z201井在寒武系筇竹寺组页岩获得重大油气突破,展示了该新层系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前景,但天然裂缝的发育特征对页岩气的保存、富集及有效开发等具有重要影响。为揭示多期次构造背景下寒武系筇竹寺组页... 近期四川盆地资阳地区的ZY2井和Z201井在寒武系筇竹寺组页岩获得重大油气突破,展示了该新层系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前景,但天然裂缝的发育特征对页岩气的保存、富集及有效开发等具有重要影响。为揭示多期次构造背景下寒武系筇竹寺组页岩天然裂缝的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采用野外露头调查、岩心观察、测井解释、高分辨率岩心扫描及无人机定量辅助等技术,明确了裂缝类型、特征、发育模式及控制因素,并探讨了裂缝对页岩气富集、保存及开发效果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筇竹寺组页岩主要发育构造成因的剪切缝和张性缝,多期、多类型裂缝交织形成了复杂的孔缝网络;纵向上裂缝密度差异性明显,筇竹寺组一段①、③、⑤小层裂缝密度大,发育层内限制型、穿层过渡型、层内延伸型及复合型4种裂缝模式,其中穿层过渡型广泛发育。②天然裂缝发育受控于构造因素(褶皱和断层)和非构造因素(有机碳含量、脆性矿物含量、岩性岩相及岩石力学层厚度),裂缝密度与距断层距离呈负指数关系,即距离断层越远,裂缝密度越低且趋于稳定,背斜核部的裂缝密度远高于翼部,高TOC(大于或等于2%)和高脆性矿物含量(大于或等于70%)有利于页岩中裂缝发育(尤其是薄层硅质页岩裂缝最为发育)。③筇竹寺组页岩中天然裂缝通过控制人工压裂缝的延伸距离和缝网复杂性,可显著影响页岩气储层改造效果,采用多层立体井网开发模式,页岩气预期整体采收率可达35%。结论认为,针对多期次构造运动背景下深层筇竹寺组页岩天然裂缝的精细准确表征,是此构造背景下深层页岩气有效开发的关键地质基础,研究成果为优化该领域、该类型深层页岩气勘探开发策略提供了关键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资阳地区 筇竹寺组 天然裂缝 发育特征 控制因素 多期次构造作用 页岩气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开发对标管理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被引量:9
2
作者 雍锐 杨洪志 +2 位作者 马英哲 杨长城 方圆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31,共8页
对标管理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最直接有效的管理方法之一,在跨国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国内知名企业也在逐步推广应用该管理方法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实力。为进一步提高天然气开发生产管理水平,构建了一套具有3单元、2维度、3层级... 对标管理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最直接有效的管理方法之一,在跨国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国内知名企业也在逐步推广应用该管理方法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实力。为进一步提高天然气开发生产管理水平,构建了一套具有3单元、2维度、3层级的天然气开发对标管理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功效系数法建立了一套对标管理评价方法并开展了对标评价研究和实际应用。研究结果表明:(1)构建的开发对标管理指标体系,能够全面、客观、定量地反映公司和所属生产单位的开发技术水平、生产管理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基于功效系数法制定的开发对标管理评价方法,能够简单有效地将指标值转化为百分数,从而在生产单位之间开展横向对比;(3)对标管理基于先进、成熟的国际管理经验,能够精准地反映问题,暴露短板,方法简单有效,有助于大幅度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结论认为,通过开展天然气开发对标管理研究,可以精确评价生产单位的工作水平、精准引导生产单位的整改方向、提高开发水平。本次研究构建的天然气开发对标管理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其他油气田公司开展类似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开发 评价方法 横向对比 企业管理 对标管理 指标体系 功效系数法 对标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波地震联合技术精细雕刻隐蔽河道砂体——以四川盆地西北部ZT地区沙溪庙组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冉崎 魏玮 +6 位作者 陈康 杨广广 戴隽成 闫媛媛 吕龑 马华灵 朱讯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7-96,共10页
四川盆地陆相致密砂岩气资源丰富,是目前天然气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但侏罗系沙溪庙组沙一段河道砂体纵向多期叠置,横向同期交汇且河道砂体类型多样,隐蔽性强,形成了复杂多变的地震反射特征,准确刻画河道砂体难度极大。为了解决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陆相致密砂岩气资源丰富,是目前天然气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但侏罗系沙溪庙组沙一段河道砂体纵向多期叠置,横向同期交汇且河道砂体类型多样,隐蔽性强,形成了复杂多变的地震反射特征,准确刻画河道砂体难度极大。为了解决四川盆地西北部(以下简称川西北)ZT地区沙溪庙组一段(以下简称沙一段)多期河道砂体及储层刻画不清晰、精度低的问题,采用新采集的三维地震三分量转换横波(PS波)资料,结合PP波叠前数据和常规叠后地震资料,在正演模拟基础上,形成了多波地震联合雕刻河道砂体关键技术,并分析了河道砂体多波地震响应特征随砂体孔隙度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砂体顶界PP波地震响应随孔隙度增大由强波峰转变为强波谷,而PS波地震响应不随物性变化发生极性反转,基于横波对岩性的刻画可有效识别多期隐蔽河道砂体;(2)相较反映横波阻抗变化率的叠前P-G属性,PS波振幅能量更聚焦,雕刻的河道砂体横向展布特征更清晰,边界更清楚;(3)叠前P-G属性具有更高的纵向分辨率,有利于区分叠置砂体,并落实砂体的发育期次。结论认为,多波地震技术联合充分发挥P-G的高分辨率优势确定纵向砂体发育期次,发挥PS波横向连续性优势刻画横向边界,实现了ZT地区沙一段河道砂体的完整精细雕刻,生产应用效果显著,并为该区井位部署和储量升级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为四川盆地陆相致密砂岩气规模效益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有力推进了多波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侏罗系沙溪庙组 致密砂岩 转换横波 多波地震勘探 河道砂体刻画 叠前P-G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中侏罗统物源体系格局及时空演化
4
作者 赵晓明 胡成军 +6 位作者 肖尧 葛家旺 杨长城 冯潇飞 宋林珂 肖红林 吴鑫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86,共15页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以下简称川中地区)中侏罗统沙溪庙组是我国重要的致密气勘探开发战场,其物源体系来源和母岩性质复杂多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下一步油气勘探进程。为此,基于川中地区沙溪庙组各亚段碎屑组分、元素地球化学和锆石碎屑...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以下简称川中地区)中侏罗统沙溪庙组是我国重要的致密气勘探开发战场,其物源体系来源和母岩性质复杂多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下一步油气勘探进程。为此,基于川中地区沙溪庙组各亚段碎屑组分、元素地球化学和锆石碎屑成分分析,研究了沙溪庙组碎屑含量、烃源岩性质及构造背景,并探讨了母岩来源和造山带构造作用对物源的控制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川中地区西侧沙溪庙组单晶石英含量差异较大,砂岩成分成熟度平面变化明显;川中地区西北侧位于岛弧、混合造山带、碰撞造山带的综合构造环境,母岩性质及类型以上地壳长英质岩石与中—酸性混合火成岩为主,构造背景以大陆岛弧为主,兼活动大陆边缘性质,其与川北地区及大巴山前缘沙溪庙组母岩特征耦合度较高;而川中地区西南侧与川西地区及龙门山南段耦合度较高;川中地区东侧沙溪庙组锆石年龄谱与川东地区耦合度良好。(2) J_(2)s^(1)和J_(2)s_(1)^(2)时期川中北部地区受大巴山逆冲推覆影响,形成长轴物源供给格局的雏形,而川中地区西南侧由龙门山南段提供短轴物质输送;J_(2)s_(2)^(2)和J_(2)s_(3)^(2)时期大巴山强推覆作用,使川中地区整体被长轴远源沉积物充填;J_(2)s_(4)^(2)时期受龙门山北段冲断作用影响,为川中地区西北侧提供物质来源,但川中地区主体受控于大巴山物源体系。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为重建四川盆地中侏罗世古地理格局和中侏罗统有利砂体预测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 中侏罗统沙溪庙组 碎屑分析 元素化学分析 构造作用 物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田内部集输管网建设适应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吴国霈 徐勇 计维安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7-94,共8页
气田内部集输系统建设工作是整个气田建设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随着气田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集输系统建设也将不断地优化调整。由于集输系统自身的复杂性,要解决该类问题并不容易。提出了一套集输管网建设适应性评价方法,对建设期间... 气田内部集输系统建设工作是整个气田建设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随着气田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集输系统建设也将不断地优化调整。由于集输系统自身的复杂性,要解决该类问题并不容易。提出了一套集输管网建设适应性评价方法,对建设期间各种工况提出了应对措施,包括前期调研、计算方法研究、管网建模、工况模拟和结论5个步骤。该方法在某大型气田建设生产中得到成功应用,为地面集输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为高效有序地推进勘探和开发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田开发 集输系统 优化调整 适应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泸州—渝西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沉积期古地貌特征及控储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勇 刘永旸 +5 位作者 赵圣贤 尹美璇 李博 陈雷 吴帅材 谢圣阳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59,共11页
泸州—渝西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为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的重点区块之一。通过全岩X射线衍射分析、岩矿鉴定、地震资料解释及钻井资料研究,运用印模法重建了研究区的沉积古地貌,并探讨其对优质页岩储层分布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泸州—渝西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为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的重点区块之一。通过全岩X射线衍射分析、岩矿鉴定、地震资料解释及钻井资料研究,运用印模法重建了研究区的沉积古地貌,并探讨其对优质页岩储层分布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泸州—渝西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沉积时期,泸州—渝西地区为“一隆起、一洼陷、两缓坡”的古地貌格局,沉积区可划分为水下隆起区、水下斜坡带和水下低洼区。②页岩的矿物组成以硅质矿物为主,黏土矿物、碳酸盐矿物及黄铁矿次之。可识别出10种页岩岩相类型,主要发育硅质页岩相组合(S)和混合质页岩相组合(M),其中硅质页岩相组合(S)在水下隆起区更为发育,且纵向上更具连续性,是优质岩相组合。③不同地貌单元的页岩岩相的发育程度及储层参数(TOC、孔隙度、含气量)存在明显差异,水下隆起区页岩TOC值为3.03%~5.06%,平均值为4.25%;孔隙度为4.81%~6.30%,平均值为5.46%;含气量为1.70%~7.62%,平均值为5.05%,其页岩储层品质优于水下斜坡带和水下低洼区。平面上,优质页岩具有高TOC、高孔隙度和高含气量的特征,呈带状分布于水下隆起区及其周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模法 硅质页岩岩相 储层品质 水下隆起区 水下斜坡带 水下低洼区 沉积古地貌 龙马溪组 志留系 泸州—渝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海相深层页岩气“极限动用”开发实践 被引量:14
7
作者 马新华 王红岩 +4 位作者 赵群 刘勇 周尚文 胡志明 肖玉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90-1197,共8页
为高效开发川南海相深层页岩气,在“极限动用”开发理论指导下提出深层页岩气开发的基本思路和解决方案,并开展具体应用实践。针对页岩气开发影响因素多、单井产量偏低、多处于效益边际等问题,建立“透明地质体”,通过地质-工程一体化... 为高效开发川南海相深层页岩气,在“极限动用”开发理论指导下提出深层页岩气开发的基本思路和解决方案,并开展具体应用实践。针对页岩气开发影响因素多、单井产量偏低、多处于效益边际等问题,建立“透明地质体”,通过地质-工程一体化多因素评价、全生命周期持续优化,最大限度平衡生产目标与开发成本的关系。提出“极限动用”开发方案为:①计算“黄金靶体”指数,精准确定水平井钻井靶体位置,通过地球物理等多手段精准刻画页岩储集层,构建地下“透明地质体”;②优化钻完井工艺,通过降温、降密度、优化钻井液性能提升关键工具适用性,建好开发井,综合考虑地应力、裂缝等特征,有效构建“人造气藏”;③通过高效管理、建立学习曲线和优化排采制度,全生命周期提质提效,实现“极限动用”开发。实践表明,川南深层页岩气单井预测最终可采储量(EUR)比上一年提高10%~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极限动用”理论 地下连通体 “黄金靶体”指数 排采优化 海相深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天府气区须四段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及流体可动性
8
作者 王涛 蒋裕强 +6 位作者 杨长城 王占磊 朱讯 潘辉 周亚东 袁永亮 贺英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4900-4912,共13页
孔隙结构是决定致密砂岩储层物性和油气产量的关键因素,明确孔隙结构特征对油气的勘探开发具有重大意义。以天府气区须家河组须四段致密砂岩储层为例,通过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核磁共振测试、高压压汞测试以及X衍射等实验,结合分形... 孔隙结构是决定致密砂岩储层物性和油气产量的关键因素,明确孔隙结构特征对油气的勘探开发具有重大意义。以天府气区须家河组须四段致密砂岩储层为例,通过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核磁共振测试、高压压汞测试以及X衍射等实验,结合分形理论,系统分析了研究区须四段砂岩的孔隙结构特征、分形特征及流体可动性。结果表明:研究区须四段砂岩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储层类型为特低孔-特低渗孔隙型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为长石溶孔,喉道类型以片状喉道为主。根据高压压汞曲线形态和核磁共振结果,可将须四段砂岩孔隙结构分为三类,其中Ⅰ类样品储层物性最好,孔喉半径较大,孔喉连通性和分选性好,流体可动性强,储层质量最优。须四段致密砂岩孔隙结构和流体可动性受沉积结构和矿物含量影响较为明显,粒度较粗、分选性较好的储层孔隙结构和流体可动性较好。同时,石英作为砂岩中主要的刚性矿物,具有抗压实的能力,对储层孔隙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而方解石和黏土矿物会占据孔隙空间,导致储层的孔隙结构和流体可动性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维数 流体可动性 孔隙结构 须四段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地区二叠系热碎屑流火山岩发育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0
9
作者 彭浩 尹成 +6 位作者 何青林 夏国勇 刘勇 马廷虎 陈康 刘冉 苏旺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6-67,共12页
通过野外露头、钻井岩心,以及地震资料分析,开展川西地区中上二叠统热碎屑流岩石学特征及储集层研究。认为川西地区中上二叠统“峨眉山火山岩”属于两个大的喷发旋回,发育的两套火成岩组合呈不整合接触。其下部旋回以溢流相火山岩为主,... 通过野外露头、钻井岩心,以及地震资料分析,开展川西地区中上二叠统热碎屑流岩石学特征及储集层研究。认为川西地区中上二叠统“峨眉山火山岩”属于两个大的喷发旋回,发育的两套火成岩组合呈不整合接触。其下部旋回以溢流相火山岩为主,上部旋回发育热碎屑流火山角砾岩和火山碎屑熔岩,为典型的爆发相堆积,是一套微细溶蚀孔、超微溶蚀孔组成的优质孔隙型储集层。根据热碎屑流火成岩非均质性强、与围岩岩性和物性差异大的特征,利用地震属性分析方法,通过瞬时振幅与瞬时频率相干分析技术,对川西地区火山岩相及火山机构进行了刻画和预测,结果显示,简阳区块热碎屑流火山岩大面积发育,以YT1、TF2、TF8井附近为中心,发育3个火山机构群,分布面积约500 km^(2),是火山岩油气勘探最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二叠系 火山岩 峨眉山火山岩 热碎屑流 地震属性分析 分布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北部须家河组烃源岩测井解释及评价 被引量:6
10
作者 冯林杰 蒋裕强 +2 位作者 曹脊翔 杨长城 宋林珂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1-42,共12页
基于烃源岩地球化学实验成果和常规测井资料,通过拟合地球化学参数敏感测井值,建立了可靠性较高的总有机碳含量以及生烃潜量测井解释模型,同时结合研究区实际,制订了相应的烃源岩分级评价标准,并对其平面展布进行了初步刻画,结果表明:1... 基于烃源岩地球化学实验成果和常规测井资料,通过拟合地球化学参数敏感测井值,建立了可靠性较高的总有机碳含量以及生烃潜量测井解释模型,同时结合研究区实际,制订了相应的烃源岩分级评价标准,并对其平面展布进行了初步刻画,结果表明:1)川中北部须家河组烃源岩在测井曲线上具有高自然伽马,高声波时差,较高电阻率以及低补偿密度响应特征;2)声波时差和电阻率曲线对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生烃潜量的响应较为敏感,基于二者与实测地球化学参数间的多元回归,可以得到较为可靠的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以及生烃潜量解释模型;3)研究区须家河组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多在0.75%~1.50%,生烃潜量多在0.60~1.00 mg/g,以差烃源岩为主;4)纵向上,须五段是本区须家河组烃源岩发育的主力层段,其次为须二段;平面上,须五段烃源岩厚度具有自西向东减薄的趋势,而须二段烃源岩厚度呈北西至南东向减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北部 须家河组 烃源岩 测井解释 烃源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000 m以深复杂断裂成组气藏开发早期评价技术--以川西北双鱼石构造栖霞组气藏为例 被引量:11
11
作者 任利明 张连进 +4 位作者 王俊杰 兰雪梅 唐青松 温梦晗 文雯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3-81,共9页
四川盆地西北部(以下简称川西北)双鱼石构造中二叠统栖霞组气藏天然气勘探开发潜力大,尚处于开发早期阶段,由于该区地质条件特殊、动静态资料缺乏,导致对该气藏认识不足,尚未实现整体规模效益开发。为了有效预测开发早期复杂气藏的开发... 四川盆地西北部(以下简称川西北)双鱼石构造中二叠统栖霞组气藏天然气勘探开发潜力大,尚处于开发早期阶段,由于该区地质条件特殊、动静态资料缺乏,导致对该气藏认识不足,尚未实现整体规模效益开发。为了有效预测开发早期复杂气藏的开发前景并给后续气藏整体效益开发提供支撑,基于新钻井及其试采资料,结合数字岩心、灰色关联法及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应用,系统评价了双鱼石构造栖霞组气藏的地质及气藏工程特点,总结了控制气井高产的影响因素,评估了气藏的开发前景。研究结果表明:①川西北双鱼石构造栖霞组气藏具有明显“分带分层”特征,由西向东划分的6个构造高带共发育局部圈闭14个,圈闭面积共计246.4 km^(2),总体为台地—台地边缘沉积,角砾状白云岩和砂糖状白云岩为有利的储集岩相;②储层具有特低—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特征,裂缝—孔洞型和裂缝—孔隙型是主要的储渗空间类型;③该气藏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天然气性质,整体发育大型构造—岩性复合圈闭,为超深复杂断裂成组气藏;④采用容积法估算该气藏地质储量超过1000×10^(8)m^(3),试采井总动态储量为150×10^(8)m^(3),气井产能差异较大,水平井(大斜度井)井型提产效果显著,基于灰色关联法明确了控制高产井的主要地质因素为沉积相;⑤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预测双鱼石构造栖霞组气藏采气速度为2.61%,稳产年限为11.34年,采收率为6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北部 双鱼石构造 中二叠统栖霞组 成组气藏 超深层 复杂断裂 开发早期评价 大数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地区中侏罗世早期天文驱动下的湖平面波动及沉积物分布规律 被引量:2
12
作者 冯潇飞 赵晓明 +4 位作者 张喜 葛家旺 杨长城 梁岳立 Massine Bouchakour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68-1382,共15页
陆相湖盆的湖平面升降导致的盆内沉积充填差异对油气形成与富集具有重要影响,而湖平面波动受气候作用影响明显。选取川中地区中侏罗世早期沙溪庙组一段的湖相连续沉积记录,采用高分辨率自然伽马测井资料作为气候替代指标,开展了中侏罗... 陆相湖盆的湖平面升降导致的盆内沉积充填差异对油气形成与富集具有重要影响,而湖平面波动受气候作用影响明显。选取川中地区中侏罗世早期沙溪庙组一段的湖相连续沉积记录,采用高分辨率自然伽马测井资料作为气候替代指标,开展了中侏罗世早期陆相地层的旋回地层学研究,对长、短偏心率周期进行滤波分析,建立了沙溪庙组一段的浮动天文年代标尺。研究发现:(1)沙溪庙组一段陆相湖盆沉积地层中保存了完好的天文旋回响应信号;(2)通过川中地区沙溪庙组一段的天文年代标尺计算,认为沙溪庙组一段沉积持续时间约为2.43 Ma;(3)偏心率接近极大值且岁差振幅较大表明气候温暖、潮湿,湖平面相对上升,发育偏泥质沉积,偏心率接近极小值且岁差振幅较小表明气候寒冷、干旱,发育偏砂质沉积,砂质沉积物厚度差异受岁差振幅所调控;(4)中侏罗世早期不同尺度的轨道周期驱动力共同控制了气候的变化,气候变化引起湖平面的波动,湖平面的波动影响了沉积物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平面波动 气候变化 旋回地层学 沉积物分布规律 沙溪庙组一段 中侏罗世 陆相湖盆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侏罗系凉高山组不同岩性组合页岩油赋存状态及可动性 被引量:4
13
作者 方锐 蒋裕强 +8 位作者 杨长城 邓海波 蒋婵 洪海涛 唐松 谷一凡 朱讯 孙莎莎 蔡光银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52-769,共18页
通过系统分析钻井取心资料,将四川盆地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细分为纯页岩型组合、介壳型页岩组合和粉砂型页岩组合等3类5种岩性组合,在此基础上,总结不同岩性组合页岩储层宏观、微观特征差异,识别并评价不同岩性组合页岩油储层流体赋存状... 通过系统分析钻井取心资料,将四川盆地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细分为纯页岩型组合、介壳型页岩组合和粉砂型页岩组合等3类5种岩性组合,在此基础上,总结不同岩性组合页岩储层宏观、微观特征差异,识别并评价不同岩性组合页岩油储层流体赋存状态特征及可动性,优选有利岩性组合类型。研究表明:①凉高山组页岩油分为游离油和吸附油,游离油具有易流动油和束缚油2种赋存状态,页岩孔隙中,小孔主要赋存吸附油和束缚油,中孔主要赋存束缚油和易流动油,大孔主要为易流动油;二维核磁共振T2≥0.2 ms,1≤T1/T2<10的区域为易流动油以及束缚油信号,T2<0.2 ms,10≤T1/T2<100的区域则为吸附油信号,并建立了凉高山组不同赋存状态流体二维核磁共振T1-T2识别图版;核磁共振孔径转换揭示了凉高山组页岩油游离油孔径下限为60 nm,建立了基于孔径大小和流体赋存状态的页岩油储层孔隙划分方案。②有机质含量、流体流动能力、矿物组成及孔隙结构是凉高山组页岩油赋存及可动性的直接影响因素。③粉砂型页岩组合大孔及微裂缝发育,易流动孔隙占比高,可动油更容易富集;粉砂纹层构造发育不仅能够提供丰富的储集空间,也会提高孔隙连通性,有利于页岩油聚集、赋存及流动,指示了粉砂型页岩组合为凉高山组有利岩性组合类型,其发育层段即为四川盆地凉高山组页岩油勘探开发有利层段。明确粉砂型页岩组合孔-缝配置关系是未来凉高山组页岩油勘探开发取得突破的主要攻关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动性 赋存状态 二维核磁共振T1-T2谱 岩性组合 页岩油 凉高山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有机硫脱除溶剂CT8-24的工业应用 被引量:9
14
作者 杨超越 易铧 +7 位作者 刘可 何金龙 倪伟 常宏岗 胡超 胡天友 陈世明 陈文科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3371-3379,共9页
针对常规甲基二乙醇胺(MDEA)脱硫溶剂对有机硫脱除率不高、含有机硫的天然气脱硫后不能满足GB17820—2018对管输气要求的问题,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天然气研究院开发了高效有机硫脱除溶剂CT8-24,在室内研究以及中间放大试验的基础上,... 针对常规甲基二乙醇胺(MDEA)脱硫溶剂对有机硫脱除率不高、含有机硫的天然气脱硫后不能满足GB17820—2018对管输气要求的问题,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天然气研究院开发了高效有机硫脱除溶剂CT8-24,在室内研究以及中间放大试验的基础上,在重庆天然气净化总厂引进分厂400×10^4m^3/d装置上进行了工业应用。考察了溶剂在不同循环量、处理量、吸收塔板数以及再生温度等条件下的吸收性能,确定了较适宜的工艺操作参数。结果表明,将引进分厂400×10^4m^3/d装置原用的MDEA水溶液改换为CT8-24后,装置运行平稳。在35层吸收塔板下,产品中H2S含量<6mg/m^3,总硫<20mg/m^3,达到GB17820—2018的要求。同时分析研究了CT8-24类物理-化学溶剂对MDEA脱硫装置的适应性,为其他净化厂气质达标改造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净化厂 有机硫 脱硫 气质达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FSC醇胺脱硫溶液复活技术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颜晓琴 王军 +3 位作者 张小兵 熊俊杰 刘文祝 陶兆勇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9,共9页
胺液复活对于维持胺液清洁从而实现天然气脱硫装置的长周期平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现有的胺液复活技术对天然气净化厂胺液中致泡性杂质的脱除率低,胺液受污染后发泡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此外,采用进口装置复活后的胺液对H_2S的选吸... 胺液复活对于维持胺液清洁从而实现天然气脱硫装置的长周期平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现有的胺液复活技术对天然气净化厂胺液中致泡性杂质的脱除率低,胺液受污染后发泡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此外,采用进口装置复活后的胺液对H_2S的选吸性变差。为此,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天然气研究院研发了一种可同时深度脱除胺液中50余种致泡性杂质和7种热稳定盐的胺液复活新技术。现场放大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同时成功地解决了胺液受污染后发泡及进口装置脱除无机热稳定盐后胺液对H2S选吸性变差的问题,能使严重受污染胺液的脱硫脱碳性能恢复至新鲜胺液水平。该技术还具有操作条件温和、能耗低、胺损失小的特点,其技术水平优于国内外同类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脱硫装置 发泡 醇胺脱硫溶液 杂质 复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天然气净化厂硫磺回收加氢尾气深度脱硫技术研究及工业应用 被引量:7
16
作者 胡天友 王晓东 +5 位作者 贾勇 范锐 何金龙 陈庆梅 李小云 杨超越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5,共5页
针对硫磺回收加氢尾气脱硫溶剂在低压下脱硫效果不理想导致排放尾气中SO_2质量浓度较高的问题,研究开发出了CT8-26加氢尾气深度脱硫溶剂,并在遂宁龙王庙天然气净化厂尾气处理装置上得到工业应用。应用结果表明,在天然气净化厂气质条件下... 针对硫磺回收加氢尾气脱硫溶剂在低压下脱硫效果不理想导致排放尾气中SO_2质量浓度较高的问题,研究开发出了CT8-26加氢尾气深度脱硫溶剂,并在遂宁龙王庙天然气净化厂尾气处理装置上得到工业应用。应用结果表明,在天然气净化厂气质条件下,可使脱硫后加氢尾气中的H2S质量浓度<20mg/m^3,能显著降低排放尾气中的SO_2质量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氢尾气 硫磺回收 深度脱除H2S溶剂 选择性脱硫 SO2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压含硫气井L-X1井井筒解堵工艺浅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健 黄耀 +4 位作者 杨渊宇 杜浪 倪丹 江涛 杜江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6-129,共4页
随着川西北部下二叠统海相碳酸盐岩气藏的持续勘探开发,获得高产工业气流的超高压含硫气井日益增多,而在该类气井的开发生产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井下复杂问题其中超高压含硫气井L-X1井出现的近地表井筒水合物堵塞问题尤为突出,常... 随着川西北部下二叠统海相碳酸盐岩气藏的持续勘探开发,获得高产工业气流的超高压含硫气井日益增多,而在该类气井的开发生产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井下复杂问题其中超高压含硫气井L-X1井出现的近地表井筒水合物堵塞问题尤为突出,常规措施无法解决新问题,这促使研究应用了新的工艺方法解决该问题。文章以L-X1井井筒解堵工艺为出发点,分析了超高压含硫气井井筒水合物形成原因,讨论了可能的解堵工艺方案,并着重介绍了首创的超高压含硫气井井筒解堵工艺——自生热药剂解堵工艺技术,为以后同类型超高压含硫气井井筒解堵思路与现场工艺提供了更多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含硫 自生热 水合物 井筒堵塞 解堵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压含硫气井井筒内天然气水合物解堵技术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杨健 冯莹莹 +2 位作者 张本健 唐永帆 蒋泽银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64-69,共6页
为了安全、高效、经济地解除超高压气井井筒中的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堵塞,利用自主研发的固体自生热解堵剂在井筒内发生化学反应所释放出的热量来溶解水合物并防止其再次生成,通过调节解堵剂加量,来实现生热时间和生热量可调,... 为了安全、高效、经济地解除超高压气井井筒中的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堵塞,利用自主研发的固体自生热解堵剂在井筒内发生化学反应所释放出的热量来溶解水合物并防止其再次生成,通过调节解堵剂加量,来实现生热时间和生热量可调,进而将形成的化学自生热解堵技术在四川盆地超高压含硫气井的解堵作业中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①采用自主研发的固体化学自生热解堵剂,通过调整加量,可以实现生热峰值温度(34.2~88.5℃)、生热时间(24.2~884.0 min)可调,并且反应产物中包含有水合物抑制剂,能够抑制水合物再次生成;②随着解堵剂浓度增大,热传递速率加快,使解堵剂周围水合物的分解速率增加;③随着井筒内径增大,解堵时间延长,并且从64 mm增至76 mm对应的解堵时间增长率小于从76 mm增至102 mm对应的解堵时间增长率;④热量扩散模拟计算结果与现场实际用量的吻合率超过85%,证明所建立的化学自生热解堵剂热量扩散模型可靠,可以用于现场解堵剂加量的计算;⑤使用抗硫耐压140 MPa的固体药剂投加装置投加固体自生热解堵剂,在四川盆地超高压含硫气井已应用3井次,成功解除了水合物堵塞,使气井顺利恢复生产。结论认为,所形成的解堵技术针对超高压含硫气井井筒中形成的水合物堵塞的解除效果好、现场操作安全简单、费用低,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气井 H2S 天然气水合物 堵塞 自生热 解堵剂 热量扩散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长宁地区海相页岩吸附气含量演化特征--以N201井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为例 被引量:7
19
作者 聂舟 衡德 +4 位作者 邹源红 肖红纱 陈义才 康宇 彭文秋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3-50,共8页
吸附气是页岩气的重要赋存形式和组成部分。为了明确四川盆地长宁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页岩在埋藏过程中吸附气含量的演化规律,利用页岩等温吸附实验、钻井现场解吸和测井综合解释资料,建立了页岩吸附气含量与地层温度、地层压力、... 吸附气是页岩气的重要赋存形式和组成部分。为了明确四川盆地长宁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页岩在埋藏过程中吸附气含量的演化规律,利用页岩等温吸附实验、钻井现场解吸和测井综合解释资料,建立了页岩吸附气含量与地层温度、地层压力、页岩TOC等主要影响参数的多元回归数学公式,结合典型评价井(N201井)的埋藏史、热史,对不同地质时期页岩吸附气含量进行定量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自侏罗纪有机质开始大量生气以来,页岩吸附气含量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逐渐升高,到白垩纪末期吸附气含量达到4.42 m^(3)/t;古近纪以来,随着上覆地层被大幅度剥蚀,页岩吸附气含量逐渐降低至现今的1.67 m^(3)/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气含量 页岩 等温吸附实验 热演化史 五峰组 龙马溪组 长宁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超致密介壳灰岩相对优质储层的发现及勘探突破方向 被引量:2
20
作者 唐青松 高明 +3 位作者 黄东 白蓉 李育聪 杨智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0-27,共8页
四川盆地侏罗系大安寨段超致密介壳灰岩的研究薄弱,严重制约其致密油资源的开发。综合运用岩心、钻井、测井、试油、分析化验资料,对川中地区超致密介壳灰岩相对优质储层和勘探突破方向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川中地区大安寨段介壳灰岩致... 四川盆地侏罗系大安寨段超致密介壳灰岩的研究薄弱,严重制约其致密油资源的开发。综合运用岩心、钻井、测井、试油、分析化验资料,对川中地区超致密介壳灰岩相对优质储层和勘探突破方向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川中地区大安寨段介壳灰岩致密化程度高,灰岩物性与埋藏深度呈正相关;川中地区南部储层物性好于川中地区东北部,相对优质储层是油井高产稳产的基础;相对优质储层的电性识别标准为自然伽马小于40 API、声波时差大于等于164μs/m,主要分布在川中地区东南部的西充—南充—广安—遂宁带;大安寨段致密油的有效源储配置模式是烃源岩与相对优质储层横向上呈接触关系;有利勘探目标为四川盆地川中地区南部桂花油田西南侧的磨溪地区。研究成果为四川盆地致密油勘探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中地区 大安寨段 相对优质储层 致密介壳灰岩 地震相 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