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龙门山南段前缘地区活褶皱-逆断层运动学机制——以芦山地震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李敬波 李勇 +5 位作者 周荣军 颜照坤 闫亮 郑立龙 杨聿强 任聪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02-213,共12页
2013年4月20日发生在龙门山南段的芦山MS7.0地震是继发生在龙门山中北段的汶川MS8.0地震之后的又一次强震。本文通过震后地表变形特征、余震分布、震源机制解、石油地震勘探剖面、历史地震数据等资料,结合前人对龙门山南段主干断裂、褶... 2013年4月20日发生在龙门山南段的芦山MS7.0地震是继发生在龙门山中北段的汶川MS8.0地震之后的又一次强震。本文通过震后地表变形特征、余震分布、震源机制解、石油地震勘探剖面、历史地震数据等资料,结合前人对龙门山南段主干断裂、褶皱构造特征的研究以及野外实地考察,应用活动褶皱及"褶皱地震"的相关理论,初步分析芦山地震的发震构造模式。认为芦山地震为典型的褶皱地震,发震断裂为前山或山前带一隐伏断裂。构造挤压产生的地壳缩短大部分被褶皱构造吸收。认为龙门山南段前缘地区具有活褶皱-逆断层的运动学特征,表明龙门山逆冲作用正向四川盆地内部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龙门山南段 褶皱地震 隐伏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