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龙门山南段前缘地区活褶皱-逆断层运动学机制——以芦山地震为例
被引量:
3
1
作者
李敬波
李勇
+5 位作者
周荣军
颜照坤
闫亮
郑立龙
杨聿强
任聪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02-213,共12页
2013年4月20日发生在龙门山南段的芦山MS7.0地震是继发生在龙门山中北段的汶川MS8.0地震之后的又一次强震。本文通过震后地表变形特征、余震分布、震源机制解、石油地震勘探剖面、历史地震数据等资料,结合前人对龙门山南段主干断裂、褶...
2013年4月20日发生在龙门山南段的芦山MS7.0地震是继发生在龙门山中北段的汶川MS8.0地震之后的又一次强震。本文通过震后地表变形特征、余震分布、震源机制解、石油地震勘探剖面、历史地震数据等资料,结合前人对龙门山南段主干断裂、褶皱构造特征的研究以及野外实地考察,应用活动褶皱及"褶皱地震"的相关理论,初步分析芦山地震的发震构造模式。认为芦山地震为典型的褶皱地震,发震断裂为前山或山前带一隐伏断裂。构造挤压产生的地壳缩短大部分被褶皱构造吸收。认为龙门山南段前缘地区具有活褶皱-逆断层的运动学特征,表明龙门山逆冲作用正向四川盆地内部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龙门山南段
褶皱地震
隐伏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龙门山南段前缘地区活褶皱-逆断层运动学机制——以芦山地震为例
被引量:
3
1
作者
李敬波
李勇
周荣军
颜照坤
闫亮
郑立龙
杨聿强
任聪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川省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院
中国石油西南气田分公司勘探事业部
出处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02-213,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2114
41340005
+3 种基金
41172162
40972083
41402519)
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5ZB0085)
文摘
2013年4月20日发生在龙门山南段的芦山MS7.0地震是继发生在龙门山中北段的汶川MS8.0地震之后的又一次强震。本文通过震后地表变形特征、余震分布、震源机制解、石油地震勘探剖面、历史地震数据等资料,结合前人对龙门山南段主干断裂、褶皱构造特征的研究以及野外实地考察,应用活动褶皱及"褶皱地震"的相关理论,初步分析芦山地震的发震构造模式。认为芦山地震为典型的褶皱地震,发震断裂为前山或山前带一隐伏断裂。构造挤压产生的地壳缩短大部分被褶皱构造吸收。认为龙门山南段前缘地区具有活褶皱-逆断层的运动学特征,表明龙门山逆冲作用正向四川盆地内部扩展。
关键词
芦山地震
龙门山南段
褶皱地震
隐伏断裂
Keywords
Lushan earthquake
the southern section of Longmenshan fault
folding earthquake
buried fault
分类号
P135.2 [天文地球—天体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龙门山南段前缘地区活褶皱-逆断层运动学机制——以芦山地震为例
李敬波
李勇
周荣军
颜照坤
闫亮
郑立龙
杨聿强
任聪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