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奥陶系马五1+2微生物碳酸盐岩沉积特征及储集意义 被引量:17
1
作者 熊鹰 姚泾利 +5 位作者 李凌 侯云东 肖笛 聂万才 赵东方 谭秀成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63-972,共10页
基于岩芯、薄片及物性资料,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奥陶系马五_(1+2)微生物岩沉积特征及其油气储集意义。研究区发育有不同规模的由蓝细菌群落构成的微生物碳酸盐岩建造,由叠层石、菌纹层白云岩、蓝细菌凝块岩以及菌黏结颗粒岩构成了藻... 基于岩芯、薄片及物性资料,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奥陶系马五_(1+2)微生物岩沉积特征及其油气储集意义。研究区发育有不同规模的由蓝细菌群落构成的微生物碳酸盐岩建造,由叠层石、菌纹层白云岩、蓝细菌凝块岩以及菌黏结颗粒岩构成了藻坪和微生物丘建造。微生物丘纵向上建造规模较小,单旋回厚度一般小于1 m,发育于潮下高能环境,并由花斑状砂屑云岩、蓝细菌凝块岩、菌黏结砂屑云岩、菌纹层白云岩构成了丘基—丘核—丘坪的向上变浅序列,也常与颗粒滩相伴生构成丘滩复合体。其中,发育于丘核部位的蓝细菌凝块岩和菌黏结砂屑云岩中窗格孔和粒间孔发育,表现为中孔低渗特征,可作为盆地东北部的储集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碳酸盐岩 蓝细菌 微生物丘 马五1+2 奥陶系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川西过渡带沙溪庙组第二段致密砂岩储层物性控制因素及孔隙演化 被引量:21
2
作者 唐大海 谭秀成 +4 位作者 涂罗乐 曾青高 刘四兵 刘海亮 刘文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60-471,共12页
探讨川中-川西过渡地区中侏罗统沙溪庙组第二段绿泥石相和溶蚀相储层物性控制因素及孔隙演化过程。通过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包裹体均一温度以及碳氧同位素等手段,开展了储层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损失孔隙度以及溶蚀作用增加孔隙... 探讨川中-川西过渡地区中侏罗统沙溪庙组第二段绿泥石相和溶蚀相储层物性控制因素及孔隙演化过程。通过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包裹体均一温度以及碳氧同位素等手段,开展了储层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损失孔隙度以及溶蚀作用增加孔隙度的定时-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压实作用是沙二段储层物性变差的第一重要因素,分别造成了溶蚀相和绿泥石相储层28.18%和22.18%的孔隙度损失;由胶结作用造成的孔隙度损失分别为8.25%和9.11%;溶蚀作用是储层物性改善的重要因素,由溶蚀作用所增加的次生孔隙度分别为5.64%和1.54%。绿泥石相和溶蚀相储层的孔隙演化有明显差异。绿泥石相储层抗压实能力较强,早期压实损失孔隙较少,在1 km埋深时,孔隙度下降至19.8%;而溶蚀相储层在1 km埋深时,孔隙度下降至16.5%左右。溶蚀作用对二者的影响也存在明显差异,绿泥石相储层增加了1.54%左右的溶蚀孔隙度,在1.7 km埋深时,孔隙度保持在18.5%左右;溶蚀相储层则增加了5.64%左右的溶蚀孔隙度,在1.7 km埋深时,孔隙度为18%左右。在晚期胶结物的作用下,储层孔隙度进一步下降,绿泥石相储层在埋深为2.48 km左右时孔隙度下降至12%,直至目前的10.25%;溶蚀相储层在埋深为2.2 km左右时孔隙度下降至12%,现今孔隙度为9.21%。储层致密化均在烃源岩生排烃高峰期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物性控制因素 孔隙演化 沙溪庙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中二叠统茅口组白云岩及云质硅岩储层特征与发育规律 被引量:31
3
作者 唐雪松 谭秀成 +5 位作者 刘宏 马腾 苏成鹏 程雪莹 陈虹宇 曹剑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31-743,共13页
四川盆地东部中二叠统茅口组发育了独具特色的白云岩及云质硅岩类储层,主流观点是"断控热液"成因,但勘探多有落空,说明需要重新认识。通过盆地周缘露头剖面和盆内钻孔资料的系统对比分析,研究了储层特征与发育规律。结果表明... 四川盆地东部中二叠统茅口组发育了独具特色的白云岩及云质硅岩类储层,主流观点是"断控热液"成因,但勘探多有落空,说明需要重新认识。通过盆地周缘露头剖面和盆内钻孔资料的系统对比分析,研究了储层特征与发育规律。结果表明,储层岩石类型主要包括晶粒白云岩、硅质白云岩和云质硅岩,它们的分布与岩溶系统有关,在纵横向上展布不稳定。其中,晶粒白云岩主要位于岩溶系统周缘,储集性能差,相比而言,硅质云岩及云质硅岩主要位于岩溶系统内部,储集性能好。储层发育遵循"相控岩溶"的规律,颗粒滩相为储层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早成岩期层控型风化壳岩溶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热液白云岩化作用有利于储层的保存,硅质热液活动与后期的方解石胶结充填了部分孔隙,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硅质白云岩和云质硅岩储层。据此建议在前期注重"断控热液"型储层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相控岩溶"的分析,找准目标。研究认识加深了对四川盆地茅口组碳酸盐岩储层的理解,也可供相似地质背景地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云岩 云质硅岩 热液白云石 相控岩溶 碳酸盐岩储层 茅口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马五_(1+2)亚段岩石类型及沉积环境 被引量:13
4
作者 刘新社 熊鹰 +6 位作者 文彩霞 李凌 王飞燕 何为 杨清宇 肖笛 谭秀成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12-923,共12页
受多期岩溶叠合改造影响,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奥陶系马五_(1+2)亚段的原岩组构遭受破坏,制约了对原始沉积环境及沉积相的恢复研究。基于岩芯、薄片及阴极发光研究,通过原岩组构恢复,在区内识别出5种主要的原始碳酸盐岩类型及7种成岩作用... 受多期岩溶叠合改造影响,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奥陶系马五_(1+2)亚段的原岩组构遭受破坏,制约了对原始沉积环境及沉积相的恢复研究。基于岩芯、薄片及阴极发光研究,通过原岩组构恢复,在区内识别出5种主要的原始碳酸盐岩类型及7种成岩作用产物岩石类型,并总结出5种岩石类型组合,分别形成于局限—蒸发台地内的颗粒滩、滩间海、丘滩复合体、台坪和局限瀉湖沉积环境。纵向上可构成局限瀉湖—颗粒滩—台坪、局限瀉湖—丘滩复合体—台坪等4种典型的向上变浅沉积序列。结果表明,颗粒岩类与含膏模孔泥(粉)晶云岩类是盆地东北部马五_(1+2)亚段最主要的原始岩类,并发育有一定规模的藻黏结岩和泥晶云岩,其中含膏模孔泥(粉)晶云岩与丘、滩向上变浅序列密切相关。这些认识将为深化区内古环境和储集岩类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类型 沉积环境 颗粒滩 马五1+2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奥陶系马五盐下沉积环境与海平面变化 被引量:25
5
作者 席胜利 熊鹰 +6 位作者 刘显阳 雷晶超 刘明洁 刘灵 刘耘 文汇博 谭秀成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73-790,共18页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奥陶系马家沟组赋存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前人研究多集中于顶部与风化壳相关的储集层。文中基于岩心、薄片及阴极发光分析,将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奥陶系马五盐下碳酸盐岩-蒸发岩划分为10种岩石类型。根据各岩类的宏观、微...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奥陶系马家沟组赋存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前人研究多集中于顶部与风化壳相关的储集层。文中基于岩心、薄片及阴极发光分析,将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奥陶系马五盐下碳酸盐岩-蒸发岩划分为10种岩石类型。根据各岩类的宏观、微观特征以及它们在纵横向上的组合与分布特点,利用岩石类型组合的方法,将研究区划分为局限-蒸发潟湖、台内滩、滩间海、微生物丘和台坪5种沉积环境。根据各亚段岩石类型发育的差异性及统计结果发现,研究区马五盐下具有蒸发岩与碳酸盐岩间互的旋回性沉积演化与海平面升降特征,每个亚段都代表一次海侵或海退的旋回沉积。其中,马五6、马五8和马五10亚段为海退期沉积,以纹层状云质膏岩、泥晶云岩构成的局限-蒸发潟湖沉积为主,蒸发岩矿物含量高,反映沉积环境相对闭塞、能量较低且盐度较高;马五7和马五9亚段为海进期沉积,以相对高能的台内滩或微生物丘沉积为主,并与相邻的局限-蒸发潟湖和台坪沉积构成较完整的向上变浅米级沉积旋回,表明该阶段水体循环相对更好,整体沉积环境开阔且能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丘 台内滩 沉积环境 海平面变化 马家沟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岩溶地貌恢复及地质意义——以川西北中二叠统茅口组为例 被引量:44
6
作者 唐大海 肖笛 +5 位作者 谭秀成 李海云 谢继容 刘宏 杨迅 张本健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89-695,共7页
在沉积与构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残厚法对川西北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古岩溶地貌进行恢复。区内古岩溶地貌为溶丘平原特征,可划分为岩溶台地、岩溶斜坡和岩溶沟槽3个二级岩溶地貌单元。岩溶台地上的溶丘、残丘与岩溶斜坡为最有利的岩... 在沉积与构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残厚法对川西北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古岩溶地貌进行恢复。区内古岩溶地貌为溶丘平原特征,可划分为岩溶台地、岩溶斜坡和岩溶沟槽3个二级岩溶地貌单元。岩溶台地上的溶丘、残丘与岩溶斜坡为最有利的岩溶储集岩发育区,是下一步勘探部署的有利地区。地震剖面显示剥蚀作用导致岩溶沟槽的茅口组顶部地层缺失,岩溶沟槽地层多剥蚀至茅三段或茅二段。岩溶台地地层保存有茅三段或茅四段。横跨岩溶台地和岩溶沟槽的地震剖面显示,北西和北东向侵蚀槽是中二叠世末期基底断裂活动导致的地层差异抬升与侵蚀所致,继承性发展形成了长兴组沉积期北西向的广元—旺苍和北东向的江油—广元海槽。建议重视那些与较深水台洼、台槽毗邻的浅水型碳酸盐台地发育区的地质研究与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北部 中二叠统 茅口组 古岩溶 古地貌 侵蚀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拉克H油田Mishrif组储集层含油性差异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7
作者 赵丽敏 周文 +3 位作者 钟原 郭睿 金值民 陈延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02-311,共10页
为揭示中东上白垩统碳酸盐岩储集层含油性规律并明确其控制因素,对伊拉克H油田白垩系Mishrif组进行综合分析。基于研究区取心井岩心观察描述、铸体薄片分析、物性及孔喉结构参数统计等,结合前期已取得的成果认识,指出Mishrif组取心段含... 为揭示中东上白垩统碳酸盐岩储集层含油性规律并明确其控制因素,对伊拉克H油田白垩系Mishrif组进行综合分析。基于研究区取心井岩心观察描述、铸体薄片分析、物性及孔喉结构参数统计等,结合前期已取得的成果认识,指出Mishrif组取心段含油非均质性较强,可划分出富含—饱含油、油浸、油斑、油迹4种含油级别,宏观上含油级别具有明显的相控特征,不同含油级别中含油相对饱满的区域均呈现出岩溶发育强度较大,物性及孔喉结构较好的特征。研究认为,沉积微环境及早成岩期岩溶作用决定了伊拉克H油田Mishrif组储集层含油性宏观分布特征,而早成岩期岩溶作用导致的部分孔喉结构改善是储集层微观含油性出现差异的重要原因,并最终建立了储集层发育及含油性差异成因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储集层 早成岩期岩溶 储集层含油性 Mishrif组 上白垩统 伊拉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