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粒径FCC催化剂在鼓泡流化床中的流化性能研究
1
作者 张磊 申宝剑 +5 位作者 高雄厚 张君屹 段宏昌 彭威 黄新俊 方勤珠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51-1160,共10页
采用计算颗粒流体力学软件模拟工业催化裂化装置再生器内催化剂的流化状态,系统研究了平均粒径50、65、70μm的催化裂化催化剂在二密相床层和稀相空间内的分布规律,考察粒度分布、颗粒密度与细粉含量对床层高度和颗粒质量浓度分布的影... 采用计算颗粒流体力学软件模拟工业催化裂化装置再生器内催化剂的流化状态,系统研究了平均粒径50、65、70μm的催化裂化催化剂在二密相床层和稀相空间内的分布规律,考察粒度分布、颗粒密度与细粉含量对床层高度和颗粒质量浓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催化剂平均粒径由70μm降至50μm时,密相床层高度降低0.6 m,旋风分离器入口催化剂质量浓度由4 kg/m3升高至6 kg/m3。催化剂平均粒径为50~70μm时,增大颗粒密度可提高二密相床层高度,但旋风分离器入口颗粒质量浓度无明显变化,增大颗粒密度无法减少细粉跑损量。移除平均粒径50μm催化剂中粒径小于40μm细粉后,旋风分离器入口颗粒质量浓度降低38.3%,二密相床层高度提高1.4 m,表明移除细粉可以有效降低小粒径催化剂跑损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化催化裂化(FCC) 再生器 小粒径催化剂 平均粒径 计算颗粒流体力学(CPFD) 细粉跑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anus粒子增强PP/PMMA共混聚合物材料的力学和热稳定性能的研究
2
作者 张龙 姚旭文 +4 位作者 车春霞 秦智 李国洲 韩迎红 杨博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42-249,共8页
聚丙烯(PP)/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但PP与PMMA相容性较差,导致材料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受限。本工作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尺寸约118 nm的聚苯乙烯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乙烯(P(St-co-MMA)/PS)Janu... 聚丙烯(PP)/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但PP与PMMA相容性较差,导致材料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受限。本工作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尺寸约118 nm的聚苯乙烯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乙烯(P(St-co-MMA)/PS)Janus不对称乳胶纳米粒子(P(St-co-MMA)Janus NPs),将其以不同比例添加到PP/10%PMMA和PP/30%PMMA体系中,经熔融共混、注塑成型技术得到PP/PMMA/P-(St-co-MMA)Janus NPs复合材料,并进行了相关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引入的P(St-co-MMA)Janus NPs分散在PP/PMMA复合材料中的两相界面处,其可显著改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能。PP/10%PMMA/0.9%P(St-co-MMA)Janus NPs相比PP/10%PMMA,冲击强度和拉伸强度分别提高15.53%和14.03%;PP/30%PMMA/0.9%P(St-co-MMA)Janus NPs相比PP/30%PMMA,冲击强度和拉伸强度分别提高37.09%和32.35%,且热失重5%和50%对应的温度(T_(5)和T_(50))分别升高39.51%和33.37%。P(St-co-MMA)Janus纳米粒子对PP/PMMA复合材料的增强作用归因于其能够阻碍相分离、增强界面结合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anus纳米粒子 聚合物共混 增容剂 相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二烯选择性加氢Ni基催化剂研究进展
3
作者 张益豪 马萍 +6 位作者 和树立 花小兵 展学成 谢元 许昊翔 马好文 程道建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0-733,共14页
碳四馏分是催化裂化炼油和蒸汽裂解制乙烯的主要产物之一。然而催化裂化炼油过程中碳四馏分中少量1,3-丁二烯的存在会直接影响下游工艺产品的质量,通过1,3-丁二烯的选择加氢可以实现碳四馏分的高效精制。开发高性能Ni基催化剂替代贵金... 碳四馏分是催化裂化炼油和蒸汽裂解制乙烯的主要产物之一。然而催化裂化炼油过程中碳四馏分中少量1,3-丁二烯的存在会直接影响下游工艺产品的质量,通过1,3-丁二烯的选择加氢可以实现碳四馏分的高效精制。开发高性能Ni基催化剂替代贵金属催化剂,是目前1,3-丁二烯选择加氢催化剂的研发趋势。综述了1,3-丁二烯选择加氢Ni基催化剂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从丁二烯选择加氢反应机理,以及Ni基催化剂的构效关系、载体改性和优化、合金化、杂原子掺杂、离子液体涂层、催化剂制备方法等角度,着重讨论了目前对Ni基催化剂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的优化策略。未来可以从理论计算结合实验表征明确反应机理、精准调节Ni活性位点的配位环境、通过预处理解决催化剂失活、开发与催化性能高度匹配的催化工艺技术等方面对Ni基催化剂进一步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四馏分 1 3-丁二烯 选择加氢 NI基催化剂 多相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筛快速合成技术研究进展
4
作者 柳黄飞 张莉 刘涛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43,共8页
分子筛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无机晶体材料,但其合成过程通常耗费较长时间,这降低了其合成效率。因此,发展分子筛的快速合成技术是提高分子筛合成效率的关键,同时也是实现分子筛实际工业生产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基于此,介绍了国内外分子筛... 分子筛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无机晶体材料,但其合成过程通常耗费较长时间,这降低了其合成效率。因此,发展分子筛的快速合成技术是提高分子筛合成效率的关键,同时也是实现分子筛实际工业生产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基于此,介绍了国内外分子筛快速合成常用技术的进展,从外加晶化促进物质、过程强化技术、其他合成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分类阐述,阐明了每项技术加速分子筛合成速度的原理,并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最后,结合当前分子筛实际生产中对环保的要求,以及各项技术本身的特点,提出了分子筛快速合成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筛 快速合成 合成效率 过程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氧化法脱除CO研究进展
5
作者 韩迎红 韩伟 +3 位作者 温翯 杨博 任向东 许开宏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3-410,共8页
CO作为一种易燃、易爆、有毒的气体,在一些工业领域中,CO的存在会对反应系统造成危害,产生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因此需要将原料、产物或系统中的CO进行脱除净化。催化氧化法作为脱除CO的方法之一,工艺简单易操作、转化率高,极具有应用前... CO作为一种易燃、易爆、有毒的气体,在一些工业领域中,CO的存在会对反应系统造成危害,产生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因此需要将原料、产物或系统中的CO进行脱除净化。催化氧化法作为脱除CO的方法之一,工艺简单易操作、转化率高,极具有应用前景。综述了用于脱除烯烃原料、氢气原料、密闭空间、炼化尾气和烟气中CO的催化剂,总结了现有催化剂的种类和性能特点,并探讨了CO催化氧化反应的机理,从催化剂的开发、应用、机理研究等角度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碳 氧化 催化剂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浮物制备高活性催化裂化基质材料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6
作者 张莉 胡清勋 +5 位作者 陈军 柳黄飞 方华 王久江 刘宏海 曹庚振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7-133,共7页
应催化裂化领域开发低成本、高活性基质材料以提高催化剂反应性能的迫切需求,以原位晶化型催化裂化催化剂晶化工序中产生的悬浮物为研究对象,借助XRD、SEM、NH3-TPD、氮气吸附、粒度等表征手段对改性前后的悬浮物进行表征,并研究其应用... 应催化裂化领域开发低成本、高活性基质材料以提高催化剂反应性能的迫切需求,以原位晶化型催化裂化催化剂晶化工序中产生的悬浮物为研究对象,借助XRD、SEM、NH3-TPD、氮气吸附、粒度等表征手段对改性前后的悬浮物进行表征,并研究其应用于半合成型催化裂化催化剂中的催化性能。系统表征、评价结果表明:悬浮物为Y型分子筛和无定形硅铝物质的混合物,元素组成以氧化硅、氧化铝等为主,改性后悬浮物比表面积为490 m^(2)/g、孔体积为0.42 cm^(3)/g,结构稳定性优异,具有较高的总酸量,800℃、17 h微反活性达35%,显著高于在用基质材料。与未加悬浮物的催化剂相比,含悬浮物的催化剂在干气、焦炭不增加的情况下,转化率从81.1%增加到83.9%,重油收率从6.17%降低到5.06%,汽油收率从52.10%增加到53.95%,总液体收率从85.37%增加到86.59%,显示出优异的重油转化能力和产品选择性,可作为一种低成本、高性能基质材料应用于催化裂化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 悬浮物 基质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石脑油异构化工艺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7
作者 田爱珍 杨周侠 +3 位作者 汪毅 张忠东 张艳惠 张海涛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58-562,共5页
介绍了国内外轻石脑油异构化工艺的特点,以及各工艺技术采用的主要工艺流程、操作条件以及各工艺异构化油能够达到的辛烷值水平,并对轻石脑油异构化工艺技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轻石脑油 异构化 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石化催化裂化催化剂技术发展概述
8
作者 高雄厚 秦松 +4 位作者 刘宏海 陈军 邹旭彪 刘涛 张海瑞 《石油炼制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3-36,共4页
现代石油、化工、生化、环保等工业领域,大约90%以上的工业过程与催化技术密切相关并涉及催化剂的应用,催化技术是促进现代工业发展不可替代的关键技术。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简称兰州石化)催化剂厂于1964年建成投产,是我国第一座炼油... 现代石油、化工、生化、环保等工业领域,大约90%以上的工业过程与催化技术密切相关并涉及催化剂的应用,催化技术是促进现代工业发展不可替代的关键技术。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简称兰州石化)催化剂厂于1964年建成投产,是我国第一座炼油催化剂生产厂,在这里诞生了石油战线“五朵金花”之一的小球催化剂,被誉为中国催化裂化催化剂的摇篮。6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兰州石化催化剂业务始终聚焦国家能源安全和绿色低碳发展重大需求,始终传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研发出4大系列50多个品种的催化剂,研发成果全部实现了产业化,为建成世界单套产能最大的催化剂生产装置提供了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出完全自主可控的催化剂产业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 催化剂 汽油 烯烃 分子筛 原位晶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SM-5薄层沸石协同晶化及其MTP催化性能研究
9
作者 朱小春 张腾跃 +3 位作者 赵红娟 张磊 刘宏海 申宝剑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1-87,共7页
调整双季铵盐表面活性剂与单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使用量,通过协同晶化的方式合成了高结晶度、高介孔容的薄层ZSM-5沸石。利用XRD、XRF、SEM、TEM、NH3-TPD、低温氮气物理吸脱附以及27Al MAS NMR对沸石样品进行表征,并评价其甲醇制丙烯反... 调整双季铵盐表面活性剂与单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使用量,通过协同晶化的方式合成了高结晶度、高介孔容的薄层ZSM-5沸石。利用XRD、XRF、SEM、TEM、NH3-TPD、低温氮气物理吸脱附以及27Al MAS NMR对沸石样品进行表征,并评价其甲醇制丙烯反应(MTP)催化性能。结果表明,薄层沸石的b轴厚度随着双季铵盐表面活性剂使用量的减少而增加,适量的单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可以起到协同晶化的作用,能够有效稳定胶束,从而调控沸石的形貌。优化2种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使用量所得薄层ZSM-5沸石的比表面积和介孔孔容都有所增加,在甲醇制丙烯反应中的活性稳定性也得到较大改善。此外,协同晶化的方式减少了双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使用,有利于降低薄层ZSM-5沸石的合成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层ZSM-5沸石 季铵盐表面活性剂 协同晶化 低成本 甲醇制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分子筛结构特性与催化性能的固体核磁共振研究进展
10
作者 肖瑶 张君屹 +3 位作者 刘宇航 王久江 易先锋 郑安民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15,共7页
作为一类在石油炼制与化工领域应用极其广泛的工业催化剂,Y分子筛的活性中心结构及酸性特征(酸类型、酸强度、酸浓度、酸分布和空间邻近性等)与其催化性能(反应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等)密切相关。准确描述活性中心结构、酸性特征及催化... 作为一类在石油炼制与化工领域应用极其广泛的工业催化剂,Y分子筛的活性中心结构及酸性特征(酸类型、酸强度、酸浓度、酸分布和空间邻近性等)与其催化性能(反应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等)密切相关。准确描述活性中心结构、酸性特征及催化反应微观机理是建立其结构特性与催化性能之间内在关联的必要前提,也是实现Y分子筛催化效能进一步提升的关键所在。主要综述了近年来固体核磁共振(NMR)技术在Y分子筛局域精细结构的表征、酸性特征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及催化反应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分子筛 固体核磁共振 结构 酸性特征 催化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性胺类医药中间体的绿色合成研究进展
11
作者 翟莉慧 杨英 +2 位作者 孙钰琳 陈红 王在花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53-1660,共8页
医药生产中普遍存在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率等问题,急需开发经济、清洁、绿色、低碳的技术。对手性医药中间体进行分类并介绍了含手性胺结构的医药分子,综述了不对称还原胺化法、生物催化法等绿色合成方法应用于手性胺类医药中间体的研... 医药生产中普遍存在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率等问题,急需开发经济、清洁、绿色、低碳的技术。对手性医药中间体进行分类并介绍了含手性胺结构的医药分子,综述了不对称还原胺化法、生物催化法等绿色合成方法应用于手性胺类医药中间体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以铵盐、伯胺为氮源的不对称还原胺化法以及利用转氨酶、亚胺还原酶、胺脱氢酶、多酶级联和光-酶级联的生物催化法,并对手性胺类医药中间体领域所面临挑战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药中间体 手性胺 不对称还原胺化 生物催化 绿色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老化对增产丙烯助剂性能影响的研究
12
作者 赵鸣芝 段宏昌 +4 位作者 孙雪芹 吕鹏刚 李雪礼 刘涛 曹庚振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5-60,共6页
利用固定床老化装置,在水热老化温度为800℃、100%水蒸气的常压条件下,对复配的催化裂化增产丙烯助剂分别进行0、4、8、12、24 h水热老化处理,采用X射线衍射仪、N_(2)吸脱附和吡啶吸附红外光谱等分析方式进行表征,并对老化后的助剂进行... 利用固定床老化装置,在水热老化温度为800℃、100%水蒸气的常压条件下,对复配的催化裂化增产丙烯助剂分别进行0、4、8、12、24 h水热老化处理,采用X射线衍射仪、N_(2)吸脱附和吡啶吸附红外光谱等分析方式进行表征,并对老化后的助剂进行了ACE反应评价。结果显示,随着老化时间从0增至24 h,丙烯助剂增产丙烯的增幅由新鲜助剂的7.15%降至老化24 h助剂的4.02%,相对结晶度从20%降低到15%,微孔比表面积从57 m^(2)/g降低到32 m^(2)/g,强L酸/总L酸比由0.33降低到0.16。研究表明,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助剂ZSM-5相对结晶度下降,微孔比表面积下降,强L酸/总L酸比快速下降,均表明丙烯助剂增产丙烯性能的下降主要是由于活性组分ZSM-5分子筛在高温水热条件下结构被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 丙烯助剂 水热稳定性 老化时间 ZSM-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叔十二碳硫醇合成研究进展
13
作者 高敏 谢元 +3 位作者 姚文君 崔勇 王高峰 向永生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7-104,共8页
叔十二碳硫醇(TDM)是一种在橡胶、树脂等生产中用于控制聚合物分子量的链调节剂,国内需求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迫切需要开发经济环保的TDM合成技术。目前,TDM的合成主要取决于原料碳源和催化剂类型的选择。介绍了TDM合成技术的发展现状,总... 叔十二碳硫醇(TDM)是一种在橡胶、树脂等生产中用于控制聚合物分子量的链调节剂,国内需求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迫切需要开发经济环保的TDM合成技术。目前,TDM的合成主要取决于原料碳源和催化剂类型的选择。介绍了TDM合成技术的发展现状,总结了适用于高碳硫醇合成的催化剂类型,对比了各类催化剂的优缺点,并指出了适用于TDM合成的不同体系催化剂的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叔十二碳硫醇 十二烯 酸催化剂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超稠油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0
14
作者 赵瑞玉 展学成 +4 位作者 张超 李灿 杨朝合 赵瑜生 赵元生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19-324,共6页
为推动稠油降黏技术的发展,获得稠油黏度的控制因素,以塔河、轮古油田的15个稠油样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稠油的黏温关系,进行了饱和分、芳香分、胶质、沥青质(SARA)四组分分离和元素组成分析并将其与黏度进行关联分析,研究了水热催化裂解... 为推动稠油降黏技术的发展,获得稠油黏度的控制因素,以塔河、轮古油田的15个稠油样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稠油的黏温关系,进行了饱和分、芳香分、胶质、沥青质(SARA)四组分分离和元素组成分析并将其与黏度进行关联分析,研究了水热催化裂解法对稠油的降黏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稠油中存在结构黏度,黏温关系较好地符合Arrhenius方程。稠油黏度与组成有关,随稠油中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含量增加,稠油黏度降低;随沥青质含量增多,稠油黏度呈近似指数关系升高;随胶体稳定性参数(胶质/沥青质量比)增大,稠油黏度降低并呈近似指数关系;稠油黏度与N、Ni含量正相关,与S、V含量关系不明显;氢碳原子比越小、芳碳率越高,稠油黏度越大。对LG-01稠油进行水热裂解降黏实验结果表明,反应后油样的黏度变化与组成变化相对应,在80℃的黏度由反应前的34965 m Pa·s变为12165数295858 m Pa·s,水热反应后对应的沥青质含量为21.50%数29.22%,胶体稳定性参数为1.19数0.63,氢碳原子比依次降低,杂原子S、N含量依次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超稠油 四组分 元素组成 金属含量 黏度 塔河油田 轮古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柴油车尾气消除反应(NH3-SCR)的八元环沸石分子筛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5
作者 章凌 段宏昌 +3 位作者 谭争国 吴勤明 孟祥举 肖丰收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9-27,共9页
系统总结了作为柴油车尾气消除反应(NH3-SCR)催化材料的八元环沸石分子筛(CHA,AEI,RTH)的研究进展,讨论了不同方法合成的八元环沸石分子筛在NH3⁃SCR反应中的性能差异,并对未来八元环分子筛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八元环沸石分子筛 铜胺络合物 无溶剂法 无有机模板剂法 选择性催化还原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钒钛系脱硝催化剂抗SO_(2)和H_(2)O中毒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鹏 贾媛媛 +4 位作者 唐中华 刘兴誉 刘军强 刘光利 巫树锋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7-71,共5页
综述了SO_(2)和H2O造成钒钛系SCR催化剂中毒失活的机理,总结了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掺杂提高催化剂抗硫抗水性能的研究进展。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的研究重点是深入分析催化剂SO_(2)和H_(2)O中毒反应的微观过程,进一步考察... 综述了SO_(2)和H2O造成钒钛系SCR催化剂中毒失活的机理,总结了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掺杂提高催化剂抗硫抗水性能的研究进展。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的研究重点是深入分析催化剂SO_(2)和H_(2)O中毒反应的微观过程,进一步考察改性催化剂的成型工艺及工业应用效果,开发出温度窗口宽、抗硫抗水性能稳定且同时具备工业生产和应用条件的脱硝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钛系 SCR催化剂 SO_(2) H_(2)O 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油催化裂解制低碳烯烃工艺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7
作者 侯凯军 高金森 +4 位作者 马安 王刚 王智峰 高永福 刘超伟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278-3284,共7页
综述了国内外重油催化裂解工艺技术的研究进展,总结了重油催化裂解工艺技术的特点,指出现有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油提升管、密相流化床或快速床的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无法独立控制,采用同一种催化剂很难满足重油裂化和汽油柴油二次裂... 综述了国内外重油催化裂解工艺技术的研究进展,总结了重油催化裂解工艺技术的特点,指出现有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油提升管、密相流化床或快速床的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无法独立控制,采用同一种催化剂很难满足重油裂化和汽油柴油二次裂化的需要,适用于提升管反应的多产乙烯催化剂还未有明显的突破性进展。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油 催化裂解 低碳烯烃 丙烯 工艺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旧SCR脱硝催化剂再生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8
作者 刘兴誉 贾媛媛 +5 位作者 唐中华 张鹏 巫树锋 刘光利 王军 杨岳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839-1844,共6页
介绍了废旧SCR脱硝催化剂的失活原因及再生方法,失活原因主要有堵塞失活、高温烧结失活、中毒失活,常用的再生方法包括水洗除尘、热再生或热还原再生、酸碱处理、活性液补充。详细介绍了废旧SCR催化剂的再生研究进展,并比较了不同再生... 介绍了废旧SCR脱硝催化剂的失活原因及再生方法,失活原因主要有堵塞失活、高温烧结失活、中毒失活,常用的再生方法包括水洗除尘、热再生或热还原再生、酸碱处理、活性液补充。详细介绍了废旧SCR催化剂的再生研究进展,并比较了不同再生方法的再生效果。根据催化剂失活情况,按照使用行业、失活程度,合理选择再生方法,以低成本、高效率达到催化剂再生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R 中毒 失活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四炔烃选择性加氢催化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9
作者 孙晋冬 展学成 +4 位作者 吴登峰 谢元 马好文 许昊翔 程道建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78-1389,共12页
对碳四(C_(4))馏分中的炔烃进行选择性催化加氢是实现混合C4资源高附加值利用的有效途径,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介绍C4炔烃的利用现状,并从选择性加氢机理入手,对国内外现有C_(4)炔烃催化剂的研究与应用进行了概述;对非贵... 对碳四(C_(4))馏分中的炔烃进行选择性催化加氢是实现混合C4资源高附加值利用的有效途径,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介绍C4炔烃的利用现状,并从选择性加氢机理入手,对国内外现有C_(4)炔烃催化剂的研究与应用进行了概述;对非贵金属镍(Ni)、铜(Cu)催化剂与贵金属钯(Pd)催化剂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指出了Pd系列催化剂是目前最适合作为C_(4)炔烃选择加氢的催化剂。针对Pd系催化剂目前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些改进策略与今后的研究方向。分析研究表明,Pd系纳米催化剂的载体预处理、助剂改性、微观调控以及单原子催化剂的可控制备是国内C4资源充分利用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_(4)炔烃 钯催化剂 纳米粒子 形貌控制 单原子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ZSM-5上正己烷酸催化裂解反应路径及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翟鹏 郑健 +4 位作者 张锦研 王焕 秦玉才 刘宏海 宋丽娟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522-1530,共9页
以正己烷为模型化合物,通过产物分布分析,探讨HZSM-5分子筛上烷烃酸催化裂解反应路径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300℃,不存在热裂解过程的条件下,只有基于碳正离子机理的酸催化反应。催化剂裂化活性与B酸(Brönsted acid)量... 以正己烷为模型化合物,通过产物分布分析,探讨HZSM-5分子筛上烷烃酸催化裂解反应路径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300℃,不存在热裂解过程的条件下,只有基于碳正离子机理的酸催化反应。催化剂裂化活性与B酸(Brönsted acid)量成正相关。由裂解产物的分布特点,其中,丙烯的选择性与催化剂硅铝比和剂油比正相关,而乙烷、乙烯和丙烷的选择性呈负相关性,证实了低酸密度有利于单分子裂解路径的进行。值得注意的是,正己烷直接裂解所得C4产物的总选择性明显高于C_(2)产物,结合量化计算,证实正己烷裂解生成的C_(2)H^(+)_(5)碳正离子难以通过氢转移反应生成乙烯和乙烷,而是更倾向于与正己烷分子形成新的碳鎓离子(C_(8)H^(+)_(19)),继续发生裂解反应生成更多C4产物,揭示了轻烃催化裂解产物中乙烯选择性低的理论本质。综上可知,通过改变催化剂酸密度和剂油比,可实现反应路径的控制,从而调控轻烃酸催化裂解产物的选择性。本研究可为石脑油催化裂解催化剂和工艺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ZSM-5 催化裂解 Brønsted酸中心 选择性 碳正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