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油二次运移的模式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6
1
作者 张发强 罗晓容 +3 位作者 苗盛 王为民 周波 黄延章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1期69-75,共7页
在静水条件下,利用填装玻璃微珠的管状玻璃管模型,观察油在饱和水的孔隙介质内的渗流规律,通过选择与运移动力直接有关的参数,观察到油在孔隙介质模型中3种不同的运移模式。根据毛管数和Bond数综合分析各个因素间的关系及其对运移模式... 在静水条件下,利用填装玻璃微珠的管状玻璃管模型,观察油在饱和水的孔隙介质内的渗流规律,通过选择与运移动力直接有关的参数,观察到油在孔隙介质模型中3种不同的运移模式。根据毛管数和Bond数综合分析各个因素间的关系及其对运移模式的表征,在运移模式图上分出界线明显的3个区:平稳推进区、毛管指进区、优势路径区。认识到在输导层物性确定条件下,单纯浮力以及相对较小的驱动力是油气形成优势二次运移路径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二次运移 运移模式 影响因素 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丹Muglad盆地东北部AG组层序地层研究与勘探目标评价 被引量:12
2
作者 薛良清 樊太亮 +3 位作者 许大丰 刘国强 黄伟 程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06-512,共7页
苏丹Muglad盆地东北部AG组可以划分为下部层序、中部层序和上部层序。下部层序形成于盆地裂陷早期 ,以粗碎屑快速堆积为主。中部层序形成于盆地扩张期 ,是Muglad盆地生油层和储集层发育的重要层段。上部层序形成于盆地萎缩期 ,以河流相... 苏丹Muglad盆地东北部AG组可以划分为下部层序、中部层序和上部层序。下部层序形成于盆地裂陷早期 ,以粗碎屑快速堆积为主。中部层序形成于盆地扩张期 ,是Muglad盆地生油层和储集层发育的重要层段。上部层序形成于盆地萎缩期 ,以河流相沉积为主。综合评价认为中部层序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 ,是Muglad盆地AG组的重要勘探层系。中部层序的东部缓坡带是最有利的勘探区带 ,Ⅰ号目标是较成熟的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glad盆地 层序地层 勘探层系 勘探区带 勘探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田开发动态指标多步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白晓虎 姜汉桥 +2 位作者 王硕亮 叶银珠 陈民锋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45-347,368,共4页
为了实时了解单井、井组及区块开发状况,需要对油田各类动态指标作准确而快速的短期预测。油田生产数据一般都是非线性的小样本时间序列,而且各个指标之间的关系都是非常复杂的。根据单变量时间序列的相空间重构思想,在选取模型参数的... 为了实时了解单井、井组及区块开发状况,需要对油田各类动态指标作准确而快速的短期预测。油田生产数据一般都是非线性的小样本时间序列,而且各个指标之间的关系都是非常复杂的。根据单变量时间序列的相空间重构思想,在选取模型参数的时候综合考虑了油田的实际适用性,建立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时间序列多步预测模型。应用该模型,针对江苏陈堡油田某单井月度含水率的时间序列,分别在含水率低、中、高等不同时期进行了多步预测,一步预测有很高的精度,5步范围内绝对误差不超过10%。对江苏陈堡油田老井月度产油量的时间序列进行了多步预测,在峰谷处相对误差较大,而峰谷之间预测较好。实例计算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强的自适应能力和良好的多步预测效果,能够准确而快速地短期预测油田开发动态指标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序列 支持向量机 多步预测 油田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层序地层学进展与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48
4
作者 顾家裕 张兴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84-490,共7页
陆相层序地层与被动大陆边缘海相层序地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陆相盆地沉积受多种因素控制 ,而且不同类型盆地的主要控制因素又各不相同 ,造就了陆相盆地沉积类型多、相变快、横向连续性差、纵向上层序厚度变化大 ,频繁的湖侵湖退使湖... 陆相层序地层与被动大陆边缘海相层序地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陆相盆地沉积受多种因素控制 ,而且不同类型盆地的主要控制因素又各不相同 ,造就了陆相盆地沉积类型多、相变快、横向连续性差、纵向上层序厚度变化大 ,频繁的湖侵湖退使湖盆沉积垂向上韵律变化快 ;因此陆相层序地层的形成、结构和模式更为复杂 ,研究更为困难。在研究与实践中 ,中国学者根据陆相盆地的边界特征、体系域边界特征、初始湖泛面和最大湖泛面、是否有坡折带等因素 ,建立了符合中国盆地沉积实际的坳陷型盆地和断陷型盆地层序地层格架和模式。控制陆相地层层序发育的因素主要是湖平面的变化、构造、气候、基准面的变化和物源的供给 ,特别是构造和气候显得十分重要 ,它们直接控制了湖平面的变化。陆相地层层序研究的方法体系主要包括露头层序研究方法、实验观测和分析方法、测井层序地层分析、地震层序地层分析和层序地层的数值模拟方法。在油气勘探中的区带勘探阶段、目标勘探阶段和开发阶段 ,层序地层学都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层序地层 体系域 模式 勘探和开发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相细粒沉积成因机制与有机质富集模式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施振生 周天琪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0-928,共19页
综合分析了国内外细粒沉积的特征、成因及有机质富集模式研究进展。海相细粒沉积主要由黏土矿物、石英、碳酸盐矿物和有机质组成,受风力、异轻流、重力流和底流4大搬运营力作用,发育泥纹层和粉砂纹层2类纹层,单一型、顺序型和交互型3类... 综合分析了国内外细粒沉积的特征、成因及有机质富集模式研究进展。海相细粒沉积主要由黏土矿物、石英、碳酸盐矿物和有机质组成,受风力、异轻流、重力流和底流4大搬运营力作用,发育泥纹层和粉砂纹层2类纹层,单一型、顺序型和交互型3类纹层组(层系),块状层、递变层和交互层3类层(层组)。海相细粒沉积发育浊流沉积、底流沉积及远洋-半远洋沉积3种主要沉积相类型及其过渡类型。海相细粒沉积有机质存在高生产力和强保存2种富集模式,高生产力富集模式下黑色页岩主要通过“上升洋流”、“氧含量最低值区(OMZ)”和“近岸透光带缺氧(PZE)”模式形成高有机质富集,强保存富集模式下黑色页岩主要通过“受限盆地”、“改进的受限盆地”、“不规则底形”、“水洼扩张”、“海侵化变层”和“近岸海侵(TN)”模式形成高有机质富集。目前海相细粒沉积成因机制与相模式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名词术语不规范、不同矿物成分成因不明确,以及细粒浊流沉积、等深流沉积和半远洋沉积难以区分,需要今后进一步研究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组成 搬运营力 层理 相模式 有机质富集 细粒沉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硅微球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赵文超 杨润泽 +7 位作者 肖沛文 周全 韩雪 陆逸昕 王平美 徐文晴 高鑫 潘革波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038-5046,共9页
二氧化硅微球是一种无机填料,由于其比表面积大、化学稳定性高、耐温性能优良、机械强度高以及环保无污染等优点,在电子封装、生物医药、机械抛光以及流体输送等领域中有着广泛应用。主要综述了当前常见的制备方法,如溶胶-凝胶法、气相... 二氧化硅微球是一种无机填料,由于其比表面积大、化学稳定性高、耐温性能优良、机械强度高以及环保无污染等优点,在电子封装、生物医药、机械抛光以及流体输送等领域中有着广泛应用。主要综述了当前常见的制备方法,如溶胶-凝胶法、气相法和高温球化法等,并指出了以上方法的优缺点,同时介绍了二氧化硅微球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并对这些方法的改进以及后续研究方向提出了观点。此外,还简要介绍了独创的气相氧化法的原理、优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形二氧化硅 溶胶-凝胶法 气相法 高温球化法 气相氧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根—额济纳旗中生代盆地构造演化及油气勘探前景 被引量:41
7
作者 刘春燕 林畅松 +2 位作者 吴茂炳 巩固 郑孟林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6期1328-1335,共8页
银根—额济纳旗盆地是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前中生代岩石构成盆地基底。晚三叠世—侏罗纪进入了断陷盆地发育阶段,早白垩世为断陷盆地全面发展期,晚白垩世为坳陷期,其后表现为挤压抬升状态。发育中下侏罗统和下白垩统两个含油气系统,部分... 银根—额济纳旗盆地是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前中生代岩石构成盆地基底。晚三叠世—侏罗纪进入了断陷盆地发育阶段,早白垩世为断陷盆地全面发展期,晚白垩世为坳陷期,其后表现为挤压抬升状态。发育中下侏罗统和下白垩统两个含油气系统,部分坳陷生、储、盖条件及其组合十分优越,勘探实践证实有过油气运聚,显示了盆地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目前需要抓住勘探重点,从有利区带和圈闭入手,注重湖相沉积演化的特点和岩浆岩对烃源岩演化及油气成藏的影响,寻找突破口,打开该区油气勘探的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断陷盆地 构造沉积演化 含油气系统 勘探方向 银根-额济纳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油气成藏期次及其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54
8
作者 朱光有 金强 +4 位作者 戴金星 张水昌 郭长春 张林晔 李剑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09-215,共7页
东营凹陷发育了咸水湖相沙河街组四段上部烃源岩和半咸水深湖相的沙河街组三段下部烃源岩两套有效烃源岩。根据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储层流体包裹体等资料 ,将油气藏的形成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第一期为早第三纪东营期末 ,凹陷中心的沙河... 东营凹陷发育了咸水湖相沙河街组四段上部烃源岩和半咸水深湖相的沙河街组三段下部烃源岩两套有效烃源岩。根据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储层流体包裹体等资料 ,将油气藏的形成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第一期为早第三纪东营期末 ,凹陷中心的沙河街组四段上部烃源岩已进入生油门限并开始排烃 ,后由于喜山运动使全区遭受抬升和剥蚀 ,油气生成过程中断 ,原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表明 ,此阶段的原油成熟度较低 ,油气生成数量有限 ;第二期为晚第三纪至第四纪沉积时期 ,伴随着凹陷的持续全面沉降和深埋 ,沙河街组三段下部和沙河街组四段上部烃源岩进一步成熟 ,生烃作用增强 ,原油的成熟度较高。两次成藏的原油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凹陷边缘油藏的原油主要来自沙河街组四段上部烃源岩 ,原油成熟度较低 ,是早期充注成藏的 ;生油凹陷中心油藏的原油主要来自沙河街组三段下部烃源岩 ,原油成熟度较高 ,为第二期充注成藏的 ;而过渡带 (斜坡带 )油藏的油气来源及成藏期比较复杂 ,总体特征是混源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成藏期次 油气分布规律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喜马拉雅运动的期次及其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89
9
作者 贾承造 何登发 陆洁民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1-125,169,共6页
黄汲清先生于 194 5年提出用喜马拉雅运动表示中国境内新生代的造山运动。这一概念为地球科学家普遍接受 ,但在构造运动分期与地球动力学背景的认识上存在分歧。在对前人的基本观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地质地貌、岩浆活动、构造变形... 黄汲清先生于 194 5年提出用喜马拉雅运动表示中国境内新生代的造山运动。这一概念为地球科学家普遍接受 ,但在构造运动分期与地球动力学背景的认识上存在分歧。在对前人的基本观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地质地貌、岩浆活动、构造变形等大量资料 ,提出喜马拉雅运动可以分为早、中、晚三期 ,分别对应于始新世晚期、古近纪与新近纪之间、新近纪与第四纪之间的构造活动。印度与欧亚的碰撞及其持续挤压作用导致了青藏高原及其东南缘与北缘强烈挤压缩短与隆升 ,东亚大陆向东挤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运动 造山运动 期次 动力学背景 构造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泉盆地南缘推覆构造特征及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16
10
作者 李相博 郭彦如 +2 位作者 王新民 丁兆海 完颜容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99-301,共3页
酒泉盆地南缘推覆构造是玉门油田今后勘探突破的一个关键地区。在概述了国内外逆掩推覆构造油气勘探的现状及面临的普遍性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酒泉盆地南缘推覆构造的特殊性和油气藏分布规律,并就今后的勘探方向和地震构造解释方法提出... 酒泉盆地南缘推覆构造是玉门油田今后勘探突破的一个关键地区。在概述了国内外逆掩推覆构造油气勘探的现状及面临的普遍性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酒泉盆地南缘推覆构造的特殊性和油气藏分布规律,并就今后的勘探方向和地震构造解释方法提出了建议.酒西地区在勘探推覆构造带前缘地带的同时,还需向推覆构造的内部和下部发展,在青西凹陷寻找构造裂缝复杂油气藏,在寻找以白垩系为油源的油气藏的同时,还要考虑石炭-二叠系生油的可能性;在酒东地区的生油凹陷内应注意自生自储型油气藏的勘探;充分利用遥感、野外地质、区域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建立研究区的构造模型,利用钻井、地震资料建立地质-地震模型,利用平衡剖面反演和地震模拟正演技术对上述模型进行独立模拟,通过不断的修改,获得合理的构造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泉盆地 推覆构造 油气勘探 油气藏 生油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西坳陷油藏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胡咏 张大江 +3 位作者 于兴河 程克明 熊英 杨智明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9-43,共5页
运用油藏地球化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酒西坳陷进行了原油族群划分、烃源岩生烃史及石油运移方向研究。酒西坳陷6个油田的原油均属于同一石油族群,又可分为成熟、高成熟和低成熟3个石油组群;酒西坳陷3个生油次凹——青南次凹、石北次凹... 运用油藏地球化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酒西坳陷进行了原油族群划分、烃源岩生烃史及石油运移方向研究。酒西坳陷6个油田的原油均属于同一石油族群,又可分为成熟、高成熟和低成熟3个石油组群;酒西坳陷3个生油次凹——青南次凹、石北次凹和大红圈次凹源岩的生烃门限深度分别为4150m、3000m和3300m;原油物性参数变化规律及含氮化合物咔唑类参数变化表明,酒西坳陷石油运移主要方向是由西向东,即青西油田—鸭儿峡油田—老君庙油田—石油沟油田,石油沟和老君庙油田原油垂向运移为自下而上,即L层—K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西坳陷 油藏地球化学 青西油田 原油物性 生烃史 石油运移 生油 烃源岩 含氮化合物 参数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西乌南-绿草滩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储盖组合与勘探潜力 被引量:3
12
作者 易定红 王斌婷 +2 位作者 曹正林 裴明利 刘应如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0年第1期67-72,共6页
运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综合钻井、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在柴西乌南-绿草滩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识别出两个层序界面,将其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三级层序)LSC1和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四级层序)MSC1、MSC2、MSC3和MSC4。在等时... 运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综合钻井、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在柴西乌南-绿草滩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识别出两个层序界面,将其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三级层序)LSC1和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四级层序)MSC1、MSC2、MSC3和MSC4。在等时地层格架约束下,详细分析了研究区储集层、盖层及储盖组合的发育规律与基准面旋回的内在联系,指出本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下干柴沟组下段 基准面旋回 储盖组合 勘探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吉乃尔含气构造初步认识与勘探建议 被引量:4
13
作者 易定红 王天琦 +2 位作者 田光荣 苏明军 徐尚成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2期116-120,共5页
台吉乃尔气藏并不严格受背斜控制,而是背斜背景上的岩性气藏。这与前人所认为的三湖地区第四系天然气分布严格受低幅度同沉积背斜控制的结论有所差距。台吉乃尔含气地震异常平面分布范围、形态与背斜不一致;其次,k5标准层的优质储层发... 台吉乃尔气藏并不严格受背斜控制,而是背斜背景上的岩性气藏。这与前人所认为的三湖地区第四系天然气分布严格受低幅度同沉积背斜控制的结论有所差距。台吉乃尔含气地震异常平面分布范围、形态与背斜不一致;其次,k5标准层的优质储层发育不受背斜控制;第三,k5标准层气藏是一个背斜背景上的岩性气藏;第四,台中2井气藏是砂岩上倾尖灭气藏。台吉乃尔构造的气体具有混源特征,生气强度大,目前该地区岩性气藏勘探程度低,勘探潜力大,建议加强岩性气藏成藏规律研究,加强岩性气藏及背斜背景上的岩性气藏等复合气藏的勘探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湖地区 台吉乃尔构造 含气地震异常 岩性气藏 勘探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北地区须家河组二段储层中包裹体流体势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许浩 汤达祯 +2 位作者 魏国齐 吴世祥 张君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82-585,共4页
有机包裹体的岩石学、热力学特征以及组成成分的对比分析表明 ,川西北地区须家河组二段储层中的包裹体可划分为 4个期次 ,分别形成于三叠纪末到沙溪庙期、晚侏罗世中 -晚期到早白垩世早期、早白垩世至喜山期前及喜山期后 ,代表了 4次油... 有机包裹体的岩石学、热力学特征以及组成成分的对比分析表明 ,川西北地区须家河组二段储层中的包裹体可划分为 4个期次 ,分别形成于三叠纪末到沙溪庙期、晚侏罗世中 -晚期到早白垩世早期、早白垩世至喜山期前及喜山期后 ,代表了 4次油气的充注过程。应用流体包裹体的分析资料 ,可获得包裹体被捕获时的古高程、密度、压力等基础数据。依照这些数据可求得古流体势 ,使用这一方法计算了川西北地区须家河组二段的古流体场 ,结果表明 ,燕山期区域流体场明显经历了变动 -调整 -再变动 -再调整的历史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势 流体包裹体 须家河组二段 川西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应力高黏土质量分数低渗透储层改造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海成 汤达祯 +2 位作者 胥云 田助红 蒋建方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60-362,共3页
M油田N储层岩性以泥质粉砂岩为主,黏土质量分数高,岩性复杂,胶结弱,储层水敏性较强,属于典型的岩性控制的高黏土矿物复杂岩性储层。储层必须压裂投产,但是以往压裂施工难度大,成功率不足50%。该区储层地层应力场复杂,附加应力高,塑性特... M油田N储层岩性以泥质粉砂岩为主,黏土质量分数高,岩性复杂,胶结弱,储层水敏性较强,属于典型的岩性控制的高黏土矿物复杂岩性储层。储层必须压裂投产,但是以往压裂施工难度大,成功率不足50%。该区储层地层应力场复杂,附加应力高,塑性特征明显,同时储层厚度较薄,压裂裂缝起裂难度大,裂缝体积有限,地层吸砂能力严重不足。针对M油田N储层改造难度大、成功率不高的特点,通过储层特征评价分析、储层岩心岩石力学实验分析及黏土矿物分析等技术手段认识储层,采取优化压裂液体系——乳化前置液+常规水基压裂液体系、压前进行适当常规酸预处理、降低施工规模、较低砂比、小排量、小粒径支撑剂等工艺措施,保证了压裂施工的成功,取得了良好效果,形成了一套适合M油田储层改造的工艺技术和材料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岩性储层 高应力 高黏土质量分数 储层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漫谈前陆逆掩断层带油气勘探的经验教训 被引量:9
16
作者 甘克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9-155,共7页
前陆盆地是在克拉通之上由被动边缘地台型沉积区转变为造山前渊的陆源碎屑沉积区。伴随挤压变形 ,在造山带及其前渊产生由厚皮到薄皮的复杂变形构造。因受原始和后期从构造背景、沉积体系到运动条件的控制而具有多样性。虽然前陆盆地是... 前陆盆地是在克拉通之上由被动边缘地台型沉积区转变为造山前渊的陆源碎屑沉积区。伴随挤压变形 ,在造山带及其前渊产生由厚皮到薄皮的复杂变形构造。因受原始和后期从构造背景、沉积体系到运动条件的控制而具有多样性。虽然前陆盆地是世界上最重要和高产的含油气盆地类型 ,但油气田只保存于盆地有同造山期沉积盖层的范围内。由于邻造山带一侧 ,冲断褶皱构造明显 ,加以地面油气显示 ,是早期油气勘探的目标。 1975年开始的逆掩断层带找油热只是因为三维地震和钻井技术的进步 ,能识别冲断层下伏的构造面貌和圈闭条件 ,但当把逆掩断层带的构造现象当作主要因素去找油气聚集时就受到了挫折。实践证明 ,只有在保持同造山期沉积的现存盆地内 ,而且下伏有前造山期沉积层序的条件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盆地 逆掩断层 油气分布 勘探历史 经验教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气田及其气源》出版
17
作者 朱光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20-120,共1页
关键词 《中国大气田及其气源》 戴金星 院士 天然气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储层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9
18
作者 张有瑜 罗修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31-236,共6页
作为油气成藏史研究中的一项新内容 ,油气储层自生伊利石K -Ar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受到了广泛重视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充分发育的伊利石成岩作用及伊利石成岩作用与油气注入事件具有成因联系是应用该项技术的前提条件。对于具有埋藏... 作为油气成藏史研究中的一项新内容 ,油气储层自生伊利石K -Ar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受到了广泛重视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充分发育的伊利石成岩作用及伊利石成岩作用与油气注入事件具有成因联系是应用该项技术的前提条件。对于具有埋藏较浅或尚未固结成岩 ,虽埋藏较深但含有蒙皂石和 /或伊利石 /蒙皂石无序间层矿物 ,高岭石、绿泥石含量较高以及虽然自生伊利石发育但与油气注入事件没有成因联系等特征的砂岩储层 ,可能并不适用。其次对年龄数据必须结合样品特征和各种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合理运用并允许所测得的年龄数据具有一定的偏差。开展模拟自然风化过程的冷冻 -加热样品解离试验和X射线衍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生伊利石 K-AR测年 样品选择 分离提纯 分析与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井筒掺稀降黏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柯文奇 石在虹 +3 位作者 赵仁保 岳湘安 刘雄志 杨占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6-70,共5页
掺稀降黏是超稠油井筒举升过程中有效降低井筒摩阻的方式之一。针对现有的掺稀优化评价方法,根据掺稀工艺建立了超稠油井筒掺稀降黏模拟装置,通过和旋转黏度计测量结果对比,结果表明该装置能够适用于井筒降黏模拟测量。在此基础上,模拟... 掺稀降黏是超稠油井筒举升过程中有效降低井筒摩阻的方式之一。针对现有的掺稀优化评价方法,根据掺稀工艺建立了超稠油井筒掺稀降黏模拟装置,通过和旋转黏度计测量结果对比,结果表明该装置能够适用于井筒降黏模拟测量。在此基础上,模拟不同掺稀比条件下的井筒黏度变化。对比结果发现,井筒掺稀降黏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沿着井筒流动,稀油不断分散稠油,降黏效率也不断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掺稀 模拟 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哈盆地鄯勒地区浅层气层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袁胜学 王江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7年第3期111-113,共3页
吐哈浅层天然气勘探处于初级阶段,对已发现的鄯勒、红台、三塘湖浅层天然气藏储层特征分析,认为普遍具有岩性混杂、物性差、气层测井响应特征不明显、储层产能差异大、地层横向变化快等特点。以吐哈盆地鄯勒地区浅层气藏为研究目标,在... 吐哈浅层天然气勘探处于初级阶段,对已发现的鄯勒、红台、三塘湖浅层天然气藏储层特征分析,认为普遍具有岩性混杂、物性差、气层测井响应特征不明显、储层产能差异大、地层横向变化快等特点。以吐哈盆地鄯勒地区浅层气藏为研究目标,在对储层岩性、物性、电性、地层及测井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气层识别方法进行总结研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气藏 储层特征 气藏特征 气层识别 吐哈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