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致密砂岩气储层施工曲线图的压裂效果评价方法研究
1
作者 刘子雄 张静 +3 位作者 周子惠 郭布民 李新发 陈玲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7-182,共6页
压裂施工曲线中隐含了人工裂缝和储层信息,是压裂效果评价的基础,目前主要采用理论及统计的方法进行评价,对压裂工艺的改进和优化指导作用有限。为了充分挖掘施工曲线中隐含的信息,对压裂施工曲线的图像按照压裂无阻流量分类构建样本库... 压裂施工曲线中隐含了人工裂缝和储层信息,是压裂效果评价的基础,目前主要采用理论及统计的方法进行评价,对压裂工艺的改进和优化指导作用有限。为了充分挖掘施工曲线中隐含的信息,对压裂施工曲线的图像按照压裂无阻流量分类构建样本库,采用人工智能中的卷积神经网络(CNN)进行训练,建立基于产能分类的施工曲线效果评价模型,然后应用Grad-CAM进行可解释性研究,找出人工智能进行识别的主要参考位置,进而指导压裂工艺优化和改进。研究表明:采用CNN进行压裂曲线分类准确率能够达到85%以上,影响压裂效果的关键在压裂施工的初期和后期两个阶段,主要包括压裂初期的排量及对应的压力上升速度、停泵压力、段塞持续时间等,可以通过改变施工参数提高压裂产能。因此采用该方法能针对性地进行压裂施工优化和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施工曲线 人工智能 卷积神经网络 图像分类 可解释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气藏水平井甜点段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刘子雄 李啸南 +5 位作者 王金伟 刘汝敏 王涛 王一竹 闫治东 李新发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7-125,共9页
水平井分段压裂已经成为致密气储层开发的重要方式,但由于致密气储层非均质性强,各段产能贡献差异大,有效识别水平段甜点位置,针对性优化压裂规模,成为提高压裂产能的关键。根据6口水平井57个压裂段微地震向量扫描监测结果,识别出压裂期... 水平井分段压裂已经成为致密气储层开发的重要方式,但由于致密气储层非均质性强,各段产能贡献差异大,有效识别水平段甜点位置,针对性优化压裂规模,成为提高压裂产能的关键。根据6口水平井57个压裂段微地震向量扫描监测结果,识别出压裂期间72处有效破裂位置。将这些点的测井、录井参数进行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全烃和钻时对破裂位置的表征最为显著。因此利用全烃和钻时建立了水平井甜点段位置(易破裂位置)表征参数K_(tr)的计算公式。应用结果表明:在S-13H井的K_(tr)值异常段监测到的微地震事件明显多于其他段,表明起裂裂缝多;识别出的3个甜点发育段的产能贡献占90%以上;在其他未监测的5口水平井的产能与通过K_(tr)值识别出的甜点段呈现较好的对应关系。通过验证,K_(tr)法能准确识别出水平段甜点位置,对水平井选择性分段压裂和工艺优化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甜点 水平段 分段压裂 全烃 钻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油污泥高温热解工艺参数优化及产物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孙丽 雍云乔 李来红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22-126,133,共6页
为了进一步处理大庆油田离心后的含油污泥,使其达到国家农用污泥污染物控制标准的要求,采用真空管式热解炉对离心后的含油污泥进行了高温热解实验,考察了热解终温、热解时间、升温速率和催化剂对热解残渣含油率的影响,优选出了最佳的工... 为了进一步处理大庆油田离心后的含油污泥,使其达到国家农用污泥污染物控制标准的要求,采用真空管式热解炉对离心后的含油污泥进行了高温热解实验,考察了热解终温、热解时间、升温速率和催化剂对热解残渣含油率的影响,优选出了最佳的工艺参数,并对热解产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催化剂加量为1.5%(w)、热解终温为550℃、热解时间为2 h、升温速率为10℃/min的条件下,可将大庆油田离心后的含油污泥热解残渣含油率降低至0.3%(w)以下。催化剂的加入不仅提高了热解效率,还改善了热解油相的品质,降低了热解残渣的发热量,并且热解残渣的重金属含量、油含量以及其他污染物含量均可满足标准要求,可以作为B级农用污泥进行使用,达到了含油污泥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油田 含油污泥 高温热解 催化剂 工艺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营尔凹陷长沙岭构造带白垩系深部储层主控因素 被引量:6
4
作者 雷福平 周在华 +6 位作者 陈建军 赵乐义 韦德强 赵伟 谢菁钰 陈滢 李婧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68-779,共12页
利用岩心、测井、分析化验及实测地层压力等资料对营尔凹陷长沙岭构造带白垩系下沟组一段储集层的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特征及物性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物性主控因素,综合分析优势沉积微相、储集层厚度和构造因素,开展有利目标评价... 利用岩心、测井、分析化验及实测地层压力等资料对营尔凹陷长沙岭构造带白垩系下沟组一段储集层的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特征及物性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物性主控因素,综合分析优势沉积微相、储集层厚度和构造因素,开展有利目标评价。结果表明:储集层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填隙物主要为方解石,结构成熟度较低;储集空间以原生孔隙为主,次生孔隙改善了储集层物性,主要为原生粒间孔、晶间孔、粒缘溶孔、粒内溶孔及微裂缝;储集层孔隙度平均为8.75%,渗透率平均为4.18×10μm^(2),总体以特低孔-低孔、特低渗-低渗储集层为主,存在部分中孔、中-低渗储集层。明确了沉积相带、异常高压和溶蚀作用是影响储集层物性的主要因素,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湖底扇主水道、辫状水道为最有利的微相类型;异常高压可以减弱上覆地层的压实作用,使原生孔隙得以保存,同时促进有机酸对砂岩的溶蚀形成次生孔隙;长石、岩屑和方解石胶结物在酸性环境下溶蚀产生次生孔隙,为油气的运聚提供了有效的储集空间。研究结果可为长沙岭构造带白垩系深层油气勘探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集层特征 物性主控因素 深层 长沙岭构造带 营尔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规微支化微交联缔合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被引量:4
5
作者 张峰 王琪譞 +3 位作者 王浩帆 王裕馨 刘博峰 吕龙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80-485,共6页
为了提高聚丙烯酰胺驱油剂的耐温抗盐性能,采用分子结构设计思路,从高分子的一级、二级结构入手对聚合物结构进行设计,对高分子的高级结构、分子链聚集状态进行分析整合,以AM、AMPS为主要单体,引入自制的疏水单体和枝化单体合成了一种... 为了提高聚丙烯酰胺驱油剂的耐温抗盐性能,采用分子结构设计思路,从高分子的一级、二级结构入手对聚合物结构进行设计,对高分子的高级结构、分子链聚集状态进行分析整合,以AM、AMPS为主要单体,引入自制的疏水单体和枝化单体合成了一种无规微支化微交联缔合聚合物,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AM与AMPS物质的量比、支化单体加量、疏水单体加量、p H值和引发温度对聚合物黏度的影响,并研究了该聚合物的耐温抗盐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聚合物黏度影响的主次关系为:支化单体加量>疏水单体加量>AM/AMPS配比>体系pH值>引发温度。当AM、AMPS物质的量比为5∶1,支化单体加量为0.5‰,疏水单体加量为1‰,体系pH值为7,引发温度为2℃时合成聚合物溶液具有最高的黏度。合成的无规微支化微交联缔合聚合物具有较高的特性黏数(2868 m L/g)、更低的不溶物含量(0.12%)、更高的聚合物黏度、更优异的热稳定性能,在矿化度40000 mg/L、95℃高温老化180 d后,质量浓度为1500 mg/L的聚合物溶液黏度为12.8 mPa·s,黏度保留率可达到85%以上。老化后无规微支化微交联缔合聚合物溶液仍可满足驱油剂对驱油黏度要求,聚合物溶液在地层具有较优异的长期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酰胺 微支化 微交联 疏水缔合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水包油型乳状液黏度预测的改进模型 被引量:2
6
作者 母铃燕 黄茜 +3 位作者 蒙炯 邹鹏 廖芮 杨雨凡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566-1571,共6页
基于现有的水包油(O/W)型乳状液的混合黏度模型,采用实验和数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考虑了稠油O/W型乳状液含油率、温度、剪切速率、表面活性剂种类及含量对黏度的影响,提出了一种黏度预测的改进模型。模拟结果表明,改进模型比原有的R... 基于现有的水包油(O/W)型乳状液的混合黏度模型,采用实验和数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考虑了稠油O/W型乳状液含油率、温度、剪切速率、表面活性剂种类及含量对黏度的影响,提出了一种黏度预测的改进模型。模拟结果表明,改进模型比原有的Rönningsen模型、Al-Roomi模型具有更高的计算精度,能够实现稠油O/W型乳状液实际黏度更加精准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水包油型乳状液 表面活性剂 黏度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