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田开发后期井间砂体识别 被引量:7
1
作者 徐立恒 马耀军 +3 位作者 朱遂珲 王增存 李正喜 梁宇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90-397,I0009,共9页
大庆长垣油田历经五十多年的勘探与开发,目前处于高密井网、细分单层开采阶段。为了确定砂体的连通关系和井间窄小河道的边界位置,在高密度三维地震资料和开发井信息基础上,综合钻井的纵向信息和地震横向高密度信息的优势,采用井震结合... 大庆长垣油田历经五十多年的勘探与开发,目前处于高密井网、细分单层开采阶段。为了确定砂体的连通关系和井间窄小河道的边界位置,在高密度三维地震资料和开发井信息基础上,综合钻井的纵向信息和地震横向高密度信息的优势,采用井震结合反演技术建立砂体预测模型。通过地质统计学反演,识别了复合砂体单一河道边界及井间窄小河道砂体。该方法适用于类似油田开发后期井间砂体的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长垣油田 密井网 井震结合反演 井间砂体 开发后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吞吐提高凝析气藏凝析油采收率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小雨 任皓洁 +3 位作者 广怡初 张娟 殷晓霞 马斌 《石油钻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6-93,共8页
注CO_(2)提高天然气和凝析油采收率技术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CO_(2)的注入方式、注入时机以及CO_(2)与储层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尚不明确。通过开展凝析气藏注CO_(2)定容衰竭实验和油气界面张力测定实验,在明确最大反凝析压力及液量和C... 注CO_(2)提高天然气和凝析油采收率技术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CO_(2)的注入方式、注入时机以及CO_(2)与储层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尚不明确。通过开展凝析气藏注CO_(2)定容衰竭实验和油气界面张力测定实验,在明确最大反凝析压力及液量和CO_(2)-凝析油相互作用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逐轮增量注CO_(2)的吞吐方法,并采用全直径岩心实验评价了吞吐效果及CO_(2)储存比例。研究表明,凝析气藏注入CO_(2)后,其露点压力、最大反凝析压力和凝析油体积均不断降低,临界点向左下角移动,两相包络区向内收缩,流体组分变轻;CO_(2)与凝析油之间需经多次接触,才能逐步混相,CO_(2)压力越高,达到混相所需接触的次数越少;4轮增量CO_(2)吞吐凝析油的采收率分别为1.2%,14.4%,25.8%和3.6%,比自然衰竭凝析油采收率累计提高了45.0百分点;CO_(2)储存比例随吞吐次数增多而降低,分别为82.2%,72.1%,46.4%和9.2%,最优CO_(2)吞吐次数应不超过3次;CO_(2)吞吐效果受CO_(2)注入压力及岩心系统压力的影响,当CO_(2)注入压力低于最小混相压力时,不利于CO_(2)吞吐和储存。研究结果可为凝析气藏高效开发、改善反凝析伤害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气藏 凝析油 二氧化碳吞吐 二氧化碳储存 最小混相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北古中坳陷飞仙关组鲕粒灰岩沉积分布模式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3
作者 都忠建 倪子尧 +4 位作者 殷楠 胡鳕茹 赵彦舟 梁斌 吴伟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8-77,共10页
四川盆地北部古中坳陷飞仙关组是天然气高产层位,其中,白云化鲕粒灰岩是优质储层,其发育受沉积相的控制。深入研究鲕粒灰岩的沉积特征、分布模式有助于指导该区天然气的勘探与开发。为区分飞仙关组具体的沉积相带,利用研究区Q1井岩石取... 四川盆地北部古中坳陷飞仙关组是天然气高产层位,其中,白云化鲕粒灰岩是优质储层,其发育受沉积相的控制。深入研究鲕粒灰岩的沉积特征、分布模式有助于指导该区天然气的勘探与开发。为区分飞仙关组具体的沉积相带,利用研究区Q1井岩石取芯资料,通过偏光显微镜对岩石薄片进行观察。观察结果表明,研究区包含6类鲕粒,主要以表鲕、方解石变晶鲕为主,其次为真鲕、负鲕、白云石变晶鲕以及少量的复鲕。各类鲕粒在不同深度段混杂沉积,主要富集于泥晶鲕粒灰岩、泥晶含云鲕粒灰岩、亮晶鲕粒灰岩中。鲕粒的产出特征及其镜下特征分析结果认为,鲕粒沉积于有障壁海岸的台地环境,其沉积微相包含鲕粒滩、鲕滩生物礁、潮汐通道、生屑滩、潟湖泥和静水泥共6类,其中,鲕粒见于鲕粒滩、鲕滩生物礁和潮汐通道这3类微相中。根据沉积相划分结果,白云石变晶鲕沉积在开阔台地相带内的浪基面附近,多富集在泥晶含云鲕粒灰岩中。亮晶鲕粒灰岩包含所有鲕粒类型;泥晶鲕粒灰岩仅含方解石变晶鲕和负鲕,可以指示潮汐通道微相,作为局限台地相的判断标志;泥晶含云鲕粒灰岩中的变晶鲕均呈白云石变晶特征,归属于开阔台地相。沉积相的确立有利于还原研究区的古地理环境,进而判断优质储层的位置,为测井解释评价和油气开采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鲕粒灰岩 台地相带 古中坳陷 飞仙关组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门H低渗透裂缝油藏强化泡沫防气窜实验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胡灵芝 赵金洲 +1 位作者 魏鹏 张艺文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6-104,共9页
玉门油田贫氧空气驱油先导试验中3口采油井过早发生明显的气窜,使产液量与产油量大幅下降,影响正常生产。采用Waring Blender方法测定了矿化度8.3×10^4 mg/L、温度114℃条件下的不同配方体系的泡沫性能,确定了较优的0.2% WP4+0.3%... 玉门油田贫氧空气驱油先导试验中3口采油井过早发生明显的气窜,使产液量与产油量大幅下降,影响正常生产。采用Waring Blender方法测定了矿化度8.3×10^4 mg/L、温度114℃条件下的不同配方体系的泡沫性能,确定了较优的0.2% WP4+0.3% NS强化泡沫体系配方,通过岩芯驱替实验研究了该体系的高温高压稳定性、低渗透裂缝岩芯封堵性及气驱后贫氧空气泡沫调驱提高采收率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强化泡沫在高压条件下稳定性明显提高;能够增加流体在基质及裂缝中流动时的阻力,具有流度控制能力,阻力因子分布在5.09~38.66;对于贫氧空气驱后采用强化泡沫调驱的岩芯,提高采收率可达16.70%~38.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门油田 裂缝储层 强化泡沫 调驱 防气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H油田储层敏感性评价及保护措施研究
5
作者 任玲瑛 张雪锐 朱灵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22年第11期42-46,共5页
塔里木盆地H油田属于典型的致密砂岩油藏,其储层具有孔喉半径小、粘土矿物含量较高以及储层物性较差等特点,在勘探开发过程中极易受到外来流体的影响而产生严重的敏感性损害。室内以H油田储层段天然岩心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驱替实验开... 塔里木盆地H油田属于典型的致密砂岩油藏,其储层具有孔喉半径小、粘土矿物含量较高以及储层物性较差等特点,在勘探开发过程中极易受到外来流体的影响而产生严重的敏感性损害。室内以H油田储层段天然岩心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驱替实验开展速敏、水敏以及酸敏评价实验,并提出相应的储层保护措施。结果表明,目标油田储层段存在严重的速敏损害、水敏损害和酸敏损害,其中岩心的速敏损害程度为中等偏强至强、水敏损害程度为中等偏强至极强、酸敏损害程度为中等偏弱至强;在驱替流体中加入纳米颗粒稳定剂NWD-1、防膨剂FP-1、铁离子稳定剂DFY-3能够使岩心的速敏损害、水敏损害和酸敏损害程度均降低至中等偏弱,达到良好的储层保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致密砂岩 储层敏感性 储层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微纳孔隙流体分布及CO_(2)吞吐动用特征 被引量:4
6
作者 张瑞 贾焱 +3 位作者 黄熙 陈琦 刘乘宙 茹琦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18,共9页
基于低场岩心核磁共振技术,开展了页岩岩心离心、热处理和CO_(2)吞吐实验,在准确识别可动流体、毛管束缚流体和黏土结合流体T 2截止值的基础上,研究了CO_(2)吞吐对不同孔径孔隙中不同类型流体的动用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目标储层页岩中... 基于低场岩心核磁共振技术,开展了页岩岩心离心、热处理和CO_(2)吞吐实验,在准确识别可动流体、毛管束缚流体和黏土结合流体T 2截止值的基础上,研究了CO_(2)吞吐对不同孔径孔隙中不同类型流体的动用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目标储层页岩中可动流体平均饱和度为24.0%,毛管束缚流体平均饱和度为33.8%,黏土结合流体平均饱和度为42.18%。CO_(2)吞吐采出油主要来自前2轮吞吐,以大、中孔隙(弛豫时间大于10 ms)中的可动流体为主,而后续吞吐产出油量大幅降低,以中、小孔隙中的毛管束缚流体为主,累积毛管束缚流体动用比例仅为23.1%~37.8%。吞吐后剩余流体以毛管束缚流体和黏土结合流体为主,CO_(2)无法动用黏土结合流体。提高中等孔隙(弛豫时间为10~100 ms)中毛管束缚流体的采出程度是未来页岩增产稳产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吞吐 束缚流体 可动流体 孔隙结构 核磁共振 页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驱替阶段砾岩油藏内油采出规律
7
作者 苗伟 王志刚 +3 位作者 刘昱瑭 刘晶晶 广怡初 张瑞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0-314,共5页
聚合物/表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是在水驱后提高不同模态砾岩油藏采收率的重要技术,但应用二元复合驱时,对不同砾岩油藏却产生了不同的驱油效果,而对于该方面的研究当前还比较少。基于室内岩心驱油实验结合核磁共振在线监测和CT扫描,对... 聚合物/表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是在水驱后提高不同模态砾岩油藏采收率的重要技术,但应用二元复合驱时,对不同砾岩油藏却产生了不同的驱油效果,而对于该方面的研究当前还比较少。基于室内岩心驱油实验结合核磁共振在线监测和CT扫描,对单、双和复模态砾岩油藏在不同开采阶段的剩余油分布和不同孔隙内油的采出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驱阶段,复模态岩心的采收率最高,其次是单模态岩心,双模态岩心的采收率最低,3种模态岩心采收率分别为31.4%、25.8%、33.4%。而二元复合驱阶段岩心提高采收率幅度为:双模态>复模态>单模态,分别提高了27.9、26.4、19百分点,且3种模态岩心在二元复合驱时的孔隙动用下限均降低,且复模态岩心的降低幅度高于双模态岩心和单模态岩心。单、双、复模态岩心的非均质性逐渐增强,单模态岩心水驱阶段均匀驱替,采收率高;复模态岩心中的油主要集中在孔径为32.7~52.5μm的优势大孔中,在水驱阶段油也被大量采出,导致剩余油量低;双模态岩心中大孔内油量较复模态低,水驱采收率低,剩余油量高。在二元复合驱阶段,由于调驱作用和水驱后剩余油量影响,双模态岩心提高采收率效果最好,其次是复模态岩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岩油藏 核磁共振 CT扫描 剩余油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温抗盐强乳化聚-表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许文赟 潘彬 +3 位作者 李鑫 王颐同 邵彤 朱璐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5,共8页
针对高温高盐油藏采用常规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驱油效果较差的问题,将耐温抗盐型聚合物SPAM-1和阴-非离子复合型表面活性剂YANC-E进行复配,研制了一种适合高温高盐油藏的耐温抗盐强乳化聚-表二元复合驱油体系,并通过室内实验评价了驱油... 针对高温高盐油藏采用常规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驱油效果较差的问题,将耐温抗盐型聚合物SPAM-1和阴-非离子复合型表面活性剂YANC-E进行复配,研制了一种适合高温高盐油藏的耐温抗盐强乳化聚-表二元复合驱油体系,并通过室内实验评价了驱油体系的综合性能。结果表明:该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的耐温性能较强,在115℃下老化后,体系的黏度保留率仍能达到90%以上,界面张力仍能达到10^(-3)mN/m数量级;体系具有良好的抗盐性能,当矿化度大于100000 mg/L时,体系仍能保持较高的黏度和较低的界面张力;体系具有良好的长时间老化稳定性能,在储层温度和矿化度条件下老化60 d后的黏度保留率在85%以上,界面张力始终维持在10^(-3)mN/m范围内;驱油体系与原油形成的乳状液稳定性较强,放置120 min后乳状液的分水率小于20%,具有较强的乳化性能;驱油体系在地层条件下吸附6次后仍能保持较高的黏度和较低的界面张力,具有良好的抗吸附性能。另外,岩心水驱结束后注入0.5 PV二元复合驱油体系,能使采收率继续提高25%以上,驱油效果较好。A区块内5口采油井在实施耐温抗盐强乳化聚-表二元复合驱油措施后,日产油量显著提高,含水率明显降低,取得了良好的现场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盐 聚-表二元复合驱 乳化性能 吸附性能 驱油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产液量水平井快速找水技术研究与试验 被引量:5
9
作者 李大建 陆红军 +4 位作者 郑刚 马斯骏 茹琦 黄伟 杨啟桂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2-77,共6页
找水控水是水平井见水后的开发政策调整、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水平井单井液量低、水平井段长、改造段数多,常规生产测井找水受井筒低流量限制无法适应,现有封隔器分段生产找水技术作业效率低、周期长,无法满足现场... 找水控水是水平井见水后的开发政策调整、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水平井单井液量低、水平井段长、改造段数多,常规生产测井找水受井筒低流量限制无法适应,现有封隔器分段生产找水技术作业效率低、周期长,无法满足现场快速制定调控措施的需求。为了实现低渗透油田见水水平井精细找水目的,采用技术集成思路,提出了连续油管起下钻作业、井筒电潜泵排液增大流量、拖动MAPS测井仪对产层段连续监测为核心的快速找水新方法,设计了内穿复合电缆连续油管+电潜泵+MAPS测井仪的快速找水工艺管柱,研制了配套的复合电缆、撬装滚筒、高压滑环、穿越接头、测井仪器连接接头等工具和装置,系统具备了电潜泵供电和数据传输功能,形成了低渗透油田水平井快速找水技术。在对工艺系统运行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开展了现场先导试验2口井,实现找水周期由25 d缩短至1 d,为低产液量水平井高效找水开拓了新的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找水测试 连续油管 电潜泵 产液剖面 低产液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垢剂对硫酸钡结晶动力学参数影响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海涛 李然 +2 位作者 刘涛 郑超 刘文举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75-184,共10页
以BaSO_(4)结晶过程为研究对象,基于经典的均相成核理论,采用电导率法研究了添加0.02 mmol/L的阻垢剂DTPA–5Na(二乙烯三胺五乙酸钠)、EDTMPS(乙二胺四亚甲基磷酸)及DTPMP(二乙烯三胺五亚甲基磷酸)前后BaSO_(4)结晶诱导期、BaSO_(4)晶... 以BaSO_(4)结晶过程为研究对象,基于经典的均相成核理论,采用电导率法研究了添加0.02 mmol/L的阻垢剂DTPA–5Na(二乙烯三胺五乙酸钠)、EDTMPS(乙二胺四亚甲基磷酸)及DTPMP(二乙烯三胺五亚甲基磷酸)前后BaSO_(4)结晶诱导期、BaSO_(4)晶体析出时的生成吉布斯自由能及活化能的变化,并通过扫描电镜与X-射线衍射分析了阻垢剂对BaSO_(4)微观形貌和特征衍射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为298~318 K、Ba^(2+)与SO_(4)^(2-)浓度为0.5~1.2 mmol/L条件下,加入阻垢剂后,BaSO_(4)的结晶诱导期延长,BaSO_(4)晶体的活化能增大,同时BaSO_(4)晶体的生成吉布斯自由能分别提高了10.52、8.06和6.18 m J/m~2。此外,扫描电镜分析与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3种阻垢剂显著地改变了BaSO_(4)晶体形貌,使得BaSO_(4)晶粒更小和分散,并使BaSO_(4)晶体某些晶面的特征峰衍射强度降低。3种阻垢剂不同程度地抑制了BaSO_(4)晶体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钡结晶 诱导期 吉布斯自由能 阻垢剂 晶体形貌与衍射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气藏压裂水平井渗流与井筒压降耦合模型 被引量:9
11
作者 梅海燕 唐勇 +3 位作者 贾生龙 林长庆 舒威 王增存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71-775,共5页
准确预测压裂水平井产能对低渗气藏开发方案设计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的预测方法未将低渗储层渗流特征考虑完整。文中基于低渗气藏渗流机理和流体力学理论,考虑启动压力梯度、非达西流动和压敏效应,建立了低渗气藏压裂水平井稳态产能模型... 准确预测压裂水平井产能对低渗气藏开发方案设计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的预测方法未将低渗储层渗流特征考虑完整。文中基于低渗气藏渗流机理和流体力学理论,考虑启动压力梯度、非达西流动和压敏效应,建立了低渗气藏压裂水平井稳态产能模型。在长庆低渗气藏进行现场验证表明:应用该模型计算产量,误差仅为6.59%;产量随启动压力梯度的增大而减小;非达西流动引起产量降低,井底流压越低,影响幅度越明显;井筒长度增加,产量随之增加,井筒压降对产量的影响也更加明显;当井筒长度相同时,井径成为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井径越小,井筒内的压力损失对产量影响越大,反之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气藏 压裂水平井 启动压力梯度 非达西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地质封存系统泄漏风险评价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志超 柏明星 +3 位作者 高硕 张葳 张莉莹 杜思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5-143,共9页
CO_(2)地质封存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手段,而封存系统的泄漏风险评价是安全封存的基础。首先,综合分析影响CO_(2)地质封存系统泄漏的因素,认为诱发泄漏风险的原因主要是CO_(2)低温冷流体产生对井筒和盖层的交变应力和CO_(2)-水-岩腐蚀... CO_(2)地质封存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手段,而封存系统的泄漏风险评价是安全封存的基础。首先,综合分析影响CO_(2)地质封存系统泄漏的因素,认为诱发泄漏风险的原因主要是CO_(2)低温冷流体产生对井筒和盖层的交变应力和CO_(2)-水-岩腐蚀反应综合作用下导致井筒和盖层的完整性失效。考虑多因素综合作用对CO_(2)地质封存系统泄漏的影响,并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理论(FCE),建立了CO_(2)泄漏风险因素间的层次关系模型,进行了CO_(2)地质封存系统泄漏风险评价,其过程包括应用非线性正态隶属函数建立CO_(2)泄漏风险因素对评语的隶属度矩阵,并应用层次分析方法构建泄漏风险影响因素间的比较矩阵,以获得泄漏风险因素的权重子集,并对给定实例CO_(2)地质封存系统泄漏风险进行评价,进而得出所评价的CO_(2)地质封存井筒当前处于泄漏低风险,盖层处于泄漏中风险,封存系统处于泄漏中风险。通过采集CO_(2)地质封存过程中泄漏风险影响因素的变化并进行模糊运算模型更新,可动态跟踪CO_(2)地质封存系统泄漏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效应 CO_(2)地质封存系统 泄漏风险因素 模糊运算 泄漏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砾岩岩性油气藏“甜点”储层地震预测技术及应用效果——以环玛湖凹陷西斜坡区黄羊泉扇体百口泉组二段砂砾岩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永波 杨超 +3 位作者 马斯骏 茹琦 陈雪珍 王晓辉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82-1191,共10页
准噶尔盆地环玛湖凹陷西斜坡区三叠系百口泉组二段(T1b2)发育砂砾岩岩性油气藏,成藏主控因素受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有利相带、优质储层厚度、孔隙度和油源断裂等四重因素控制,储层单层厚度小、横向变化较快、埋深大,且储层与围岩波阻抗差异... 准噶尔盆地环玛湖凹陷西斜坡区三叠系百口泉组二段(T1b2)发育砂砾岩岩性油气藏,成藏主控因素受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有利相带、优质储层厚度、孔隙度和油源断裂等四重因素控制,储层单层厚度小、横向变化较快、埋深大,且储层与围岩波阻抗差异小,地震预测难度大,利用单一的地球物理方法无法准确地预测“甜点”储层平面分布,同时也受地震资料信噪比低、保幅性差等因素的影响,预测精度不高,钻探成功率低。为此,采用“五步法”逐级控制的测井—地质—地震一体化研究思路,预测砂砾岩“甜点”储层平面分布范围。利用“分相带道集叠加”OVT域技术精细处理百口泉组(T1b)目标,为储层预测奠定了资料基础。对OVT域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全三维自动地震层序解释,精细地恢复了古地貌,结合单井相、地震属性准确刻画了扇三角洲亚相边界。通过叠前反演预测优质储层的厚度、范围和孔隙度,利用结构张量矩阵特征值构建断裂属性数据体,从而预测油源断裂剖面、平面展布特征,其中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的储层厚度、孔隙度高值区及存在油源断裂的部位为“甜点”储层发育区。根据研究成果部署的预探井成功率达92%以上,值得在类似的地质背景条件下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湖凹陷 三叠系百口泉组 OVT 域分相带道集叠加 叠前反演 梯度结构张量断裂属性 “甜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钻柱旋转条件下水平井岩屑床厚度计算模型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白明娜 谢江锋 +4 位作者 陈海涌 欧阳勇 安锦涛 张倩 阚正玉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14,共7页
水平段钻进过程中,井眼清洁效果不佳可导致摩阻扭矩增大、环空压耗激增、卡钻等井下复杂情况,严重制约水平段延伸能力。前人在相关研究中往往忽略或弱化了钻杆转速对水平段井眼清洁的影响,建立的相关理论模型未考虑钻杆旋转对环空流场... 水平段钻进过程中,井眼清洁效果不佳可导致摩阻扭矩增大、环空压耗激增、卡钻等井下复杂情况,严重制约水平段延伸能力。前人在相关研究中往往忽略或弱化了钻杆转速对水平段井眼清洁的影响,建立的相关理论模型未考虑钻杆旋转对环空流场的影响。为探究钻杆转速和排量对岩屑运移的协同作用,文章通过对水平井钻杆旋转时的不同方向上的环空流场流体流速以及对岩屑颗粒的三维受力分析建立了钻柱旋转条件下的水平井岩屑床厚度计算模型。在水平段钻进过程中,由于重力作用,钻杆沉于环空低边,形成窄环空区域,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该区域钻井液轴向流速慢,往往不足以达到岩屑启动的临界流速从而造成岩屑沉积,此时钻杆旋转导致的钻井液周向速度可将岩屑带入环空高边的高速流域从而达到携岩的效果。利用该模型对玛湖现场常用的7种环空尺寸进行了计算,推荐了不同井眼尺寸下的钻杆转速,通过实钻情况的对比分析证实了本模型的可靠性。该模型为指导水平井钻进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钻柱旋转 岩屑运移 岩屑床厚度 钻进参数优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e2+质量浓度变化的聚合物黏度损失影响因素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刚 段举 +3 位作者 胡学恒 武佳 李科 王金生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71-374,共4页
针对Fe^2+的存在会对聚合物溶液黏度造成较大损失的问题,考察了Fe^2+对聚合物黏度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1)当Fe^2+初始质量浓度大于20mg/L时,聚合物溶液会生成絮状胶体物质,造成滤膜孔隙堵塞。2)体系中还原性条件缺失时,聚合物黏度损失... 针对Fe^2+的存在会对聚合物溶液黏度造成较大损失的问题,考察了Fe^2+对聚合物黏度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1)当Fe^2+初始质量浓度大于20mg/L时,聚合物溶液会生成絮状胶体物质,造成滤膜孔隙堵塞。2)体系中还原性条件缺失时,聚合物黏度损失只取决于限量反应物(Fe^2+或O2)的初始质量浓度,当Fe^2+或O2其中一种物质反应完全时,聚合物黏度损失停止。3)当剪切速率为8.0s^-1,Fe^2+初始质量浓度小于0.32mg/L时,聚合物黏度损失不超过10%;当剪切速率为0.2s^-1,Fe2+初始质量浓度小于1.30mg/L时,聚合物黏度损失不超过25%。4)聚合物黏度损失会随聚合物初始质量浓度增加而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高采收率 三次采油 聚合物驱 黏度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耐高温酸液稠化剂的研制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伟 任登峰 +4 位作者 李富荣 刘爽 王艳 王桥 白文路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9-133,共5页
针对深井、超深井碳酸盐岩储层温度高,常规酸液体系很难达到深穿透的目的。文章以丙烯酰胺、自制有机铵盐为基础原料,通过对单体比例、引发剂含量、引发温度、pH值及螯合剂加量等因素的优化,研制了性能良好的耐高温酸液稠化剂。研究表明... 针对深井、超深井碳酸盐岩储层温度高,常规酸液体系很难达到深穿透的目的。文章以丙烯酰胺、自制有机铵盐为基础原料,通过对单体比例、引发剂含量、引发温度、pH值及螯合剂加量等因素的优化,研制了性能良好的耐高温酸液稠化剂。研究表明,当丙烯酰胺与自制有机铵盐质量之比为5:8时,引发剂浓度为300 mg/L,pH值为7,引发温度35℃,螯合剂加量500 mg/L时,合成的稠化剂性能最佳。结合Ostwald-Dewaele方程对耐高温稠化剂的增稠能力进行评价,90℃下,耐高温稠化剂的稠度系数(602.85 mPa·sn)比常规稠化剂的稠度系数(544.57 mPa·sn)更大,耐高温稠化剂的流动行为指数为0.51,比常规稠化剂的流动行为指数(0.54)更小,表现出更好的增稠性能。与常规增稠剂相比,相同温度下耐高温稠化剂的黏度更大,黏度下降率更低,表现更优的耐温性能。在120℃,170 s^(-1)连续剪切120 min,耐高温稠化剂的黏度为32.4 mPa·s,比常规稠化剂表观黏度(29.1 mPa·s)更大,表现更好的抗剪切性能。现场应用表明,酸液稠化剂在塔里木M区块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单井产量由8.3×10^(4)m^(3)/d提高至14.5×10^(4)m^(3)/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温度高 酸液稠化剂 增稠性能 耐温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氮气泡沫压裂液体系研究及其在煤层气储层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7
作者 毛恒博 刘毅 +4 位作者 李丽 岳龙 高军 邱枫 贾正良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9-143,共5页
针对沁水盆地某煤层气区块前期使用活性水压裂液体系压裂施工效果不理想等问题,通过室内实验研制了一种适合煤层气储层的新型氮气泡沫压裂液体系,具体配方为0.2%起泡剂SK-1+0.3%起泡剂SK-2+0.2%稳泡剂WP-11+2.0%防膨剂KCl+N_(2)。室内... 针对沁水盆地某煤层气区块前期使用活性水压裂液体系压裂施工效果不理想等问题,通过室内实验研制了一种适合煤层气储层的新型氮气泡沫压裂液体系,具体配方为0.2%起泡剂SK-1+0.3%起泡剂SK-2+0.2%稳泡剂WP-11+2.0%防膨剂KCl+N_(2)。室内对该压裂液体系的综合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压裂液体系在地层压力条件下能保持较长的泡沫半衰期,具有良好的起泡能力和泡沫稳定性;体系在40℃下剪切120 min后黏度仍能保持在90 mPa·s以上,具有良好的流变性能;此外,与常规氮气泡沫压裂液、活性水压裂液和胍胶压裂液体系相比,新型氮气泡沫压裂液体系具有更好的携砂能力、较低的滤失量以及较低的煤岩心渗透率损害率,能够适应煤层气储层压裂施工的需要。现场试验结果表明,与同区块内前期使用活性水压裂液的2口煤层气井相比,使用新型氮气泡沫压裂液体系施工的3口煤层气井见气时间明显缩短,日产气量明显提高,说明研制的新型氮气泡沫压裂液体系取得了较好的压裂施工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氮气泡沫压裂液 性能评价 泡沫稳定性 损害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纤维防砂工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景帅 李昌盛 +3 位作者 付宣 何江 李琪 邱枫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9-142,共4页
新疆油田准东吉7井区在采油过程中,常出现支撑剂和地层砂回流返吐的问题,导致井筒砂埋,大部分生产井产量降至0。前期树脂砂防砂等工艺均告失败,为此,基于实验探索研究了最具应用前景的纤维防砂工艺在稠油油藏的应用。以临界出砂流速作... 新疆油田准东吉7井区在采油过程中,常出现支撑剂和地层砂回流返吐的问题,导致井筒砂埋,大部分生产井产量降至0。前期树脂砂防砂等工艺均告失败,为此,基于实验探索研究了最具应用前景的纤维防砂工艺在稠油油藏的应用。以临界出砂流速作为表征防砂效果的主要参数,研究了纤维长度、纤维直径、纤维浓度、液体黏度对临界出砂流速的影响。研究表明,加入纤维能有效提高支撑剂充填层的临界出砂流速,通过实验确定了最佳的纤维长度为6~9 mm,纤维直径为10~30μm,纤维浓度为0.5%~0.7%。纤维防砂工艺能有效提高稠油油藏的防砂效果。该技术在新疆油田准东吉7井区稠油油藏应用了6口井,施工成功率100%,取得了良好的防砂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防砂工艺 临界出砂流速 稠油油藏 准东吉7井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水敏储层洗井过程的储层伤害及保护 被引量:3
19
作者 叶禹 宁坤 +6 位作者 穆凌雨 左琴 马莉娜 梁佳莹 王秀宇 温远国 张雅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0-125,共6页
G储层在油井热洗清蜡后滞留的洗井液易与原油乳化堵塞地层。该储层含有35%的伊/蒙混层,易发生膨胀导致强水敏。针对该现象利用水化膨胀实验定量分析黏土矿物在不同条件下的膨胀程度、利用试管法以及显微镜观察法测定了原油乳状液的析水... G储层在油井热洗清蜡后滞留的洗井液易与原油乳化堵塞地层。该储层含有35%的伊/蒙混层,易发生膨胀导致强水敏。针对该现象利用水化膨胀实验定量分析黏土矿物在不同条件下的膨胀程度、利用试管法以及显微镜观察法测定了原油乳状液的析水率和乳状液形态,最后利用室内驱替实验测定了防膨剂和破乳剂在提高采收率方面的效果。研究表明,利用3%的AYL防膨效果最好且岩心伤害率最低,黏土膨胀率只有16.87%,远低于在地层水中的膨胀率29.6%;洗井液与原油形成的乳状液最稳定,浓度为1.5%的PRJ1破乳效果好于PRJ2;浓度为3%的AYL和1.5%的PRJ1岩心驱替后采收率从29.25%增至45%,说明该配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洗井液渗入近井地带对储层造成的伤害。该研究对强水敏性储层的洗井清蜡操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洗井清蜡 水化膨胀 黏土稳定剂 原油乳状液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叠前弹性参数的剩余油描述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小飞 罗静 +2 位作者 张鹏 李实岩 朱遂珲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32-737,共6页
中后期老油田开发如何精准描述剩余油在井间的分布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文章基于长垣油田典型区块,利用其高密度地震资料,开展基于叠前弹性参数反演的剩余油预测应用技术研究。建立了密度、体积模量和剪切模量等弹性参数与含油饱和度的... 中后期老油田开发如何精准描述剩余油在井间的分布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文章基于长垣油田典型区块,利用其高密度地震资料,开展基于叠前弹性参数反演的剩余油预测应用技术研究。建立了密度、体积模量和剪切模量等弹性参数与含油饱和度的关系,采用Zeoppritz公式为核心的弹性参数反演算法,得到了密度、体积模量和剪切模量等弹性参数,实现了L1井区含油饱和度分布预测。经由后验井验证,含油饱和度描述准确率达75%以上。剩余油整体分布相对零散,呈“甜豆”状分布,在河道相砂体边部含油饱和度较高,指导措施调整后取得了较好的挖潜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参数 叠前反演 剩余油 地震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