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运城盆地峨眉台地前缘黄土塌陷现状及地质主控因素 被引量:5
1
作者 李振宏 姜博宇 +3 位作者 董晓朋 杨勇 崔加伟 公王斌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1-178,共8页
运城盆地峨眉台地前缘新庄村一带地表黄土塌陷严重,其演化过程及其发展趋势是评估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及时限性急需解决的关键地质问题。以地表地质调查为基础,结合遥感资料解译及三分量共振成像技术,综合分析了新庄村黄土塌陷区近10 a... 运城盆地峨眉台地前缘新庄村一带地表黄土塌陷严重,其演化过程及其发展趋势是评估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及时限性急需解决的关键地质问题。以地表地质调查为基础,结合遥感资料解译及三分量共振成像技术,综合分析了新庄村黄土塌陷区近10 a来的发展过程及现今的内部结构。研究结果显示,峨眉台地前缘处于黄土与湖相沉积的过渡地带,地层序列兼具湖相与黄土沉积特征,纵向上砂层与黄土间互出现,奠定了黄土塌陷区的物质基础;遥感资料解译结果表明黄土塌陷区自2011年开始,经历了一个孕育至快速发展的过程;三分量共振成像技术对黄土塌陷内部结构监测数据表明,黄土内部已形成纵横交错的孔洞系统,说明新庄村一带地质结构奠定黄土塌陷的物质基础,峨眉台地前缘断裂活动形成的地表裂缝加速黄土塌陷的进程,该区已成为一个高风险的地质灾害易发区。研究成果为峨眉台地前缘地质灾害的预防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塌陷 遥感解译 三分量共振 峨眉台地 运城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红寺堡盆地隐伏古隆起成因机制及其对区域沙漠化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董晓朋 李振宏 +2 位作者 黄婷 姜博宇 崔加伟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88-700,共13页
目前对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活动构造研究多集中于活动断裂带的活动性,而对夹持于其间的沉积盆地构造格架及活动性研究甚少。以夹持于烟筒山断裂与牛首山—罗山断裂之间的宁夏红寺堡盆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重力资料重处理解译、音频大地电磁测... 目前对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活动构造研究多集中于活动断裂带的活动性,而对夹持于其间的沉积盆地构造格架及活动性研究甚少。以夹持于烟筒山断裂与牛首山—罗山断裂之间的宁夏红寺堡盆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重力资料重处理解译、音频大地电磁测深(AMT)和地震勘探相结合,揭示红寺堡盆地隐伏构造特征,并进一步采用盆山一体化思路分析隐伏构造的成因机制及其对区域沙漠化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在中新世末发生强烈的NE向推挤、扩展和隆升,红寺堡盆地由坳陷盆地转变为挠曲盆地;在青藏高原NE向扩展的影响下,烟筒山断裂发生强烈的逆冲作用,古生代—中生代基底逆冲于古近系—新近系之上,受构造变形影响的最新地层为中新统彰恩堡组;红寺堡盆地内的隐伏古隆起呈NW—SE向,与烟筒山构造带具有相同的构造动力学背景,受青藏高原NE向扩展影响形成于中新世末,并且至今仍具有活动性;隐伏古隆起周缘断裂的活动破坏了地表稳定性、蓄水能力和地表植被,导致区域沙漠化呈现有规律的NW—SE向带状展布。该研究成果对于宁夏红寺堡盆地区域稳定性评价及沙漠化的综合治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伏古隆起 盆山一体化 沙漠化 烟筒山断裂 剩余重力异常 音频大地电磁测深 二维地震勘探 宁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寺堡盆地晚更新世沉积特征及古气候背景 被引量:5
3
作者 李振宏 崔加伟 +2 位作者 李朝柱 姜博宇 黄婷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33-242,共10页
萨拉乌苏组、水洞沟组和马兰黄土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构造带乃至鄂尔多斯高原西部晚更新世发育的3套重要的沉积层系,但三者之间的沉积接触关系一直存在着争议。以红寺堡盆地为研究对象,在路线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砂岩石英颗粒表面扫... 萨拉乌苏组、水洞沟组和马兰黄土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构造带乃至鄂尔多斯高原西部晚更新世发育的3套重要的沉积层系,但三者之间的沉积接触关系一直存在着争议。以红寺堡盆地为研究对象,在路线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砂岩石英颗粒表面扫描电镜分析及黏土矿物含量分析,查明3套地层之间的纵横向变化关系,确定红寺堡盆地晚更新世接受黄土沉积的最早时限及所处的古气候背景。研究认为:红寺堡盆地萨拉乌苏组与水洞沟组和马兰黄土之间是上下叠置关系,湖盆中心萨拉乌苏组上覆水洞沟组,湖盆边缘萨拉乌苏组上覆马兰黄土;水洞沟组与马兰黄土之间为同时异相的相变关系,在湖盆中心为湖相沉积,在湖盆边缘地形相对较高的部位,则为同时期的风成黄土沉积;红寺堡盆地接受黄土沉积的最早时限为萨拉乌苏组沉积末期,萨拉乌苏组顶部局部可见风成沉积的柱状节理,砂岩石英颗粒表面具有水成和风成兼顾的特征。红寺堡盆地晚更新世经历了温暖湿润-寒冷干旱-温暖湿润-寒冷干旱的气候变化过程,在萨拉乌苏组二段与水洞沟组中部,伊利石和绿泥石含量表现为相对低值,而蒙脱石和高岭石含量表现为相对高值,蒙脱石含量明显增加,但同时又有高岭石矿物的出现,总体上反映了温暖湿润的古气候特征,两期温暖湿润的环境分别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MIS3与MIS5阶段,具有全球对比意义。研究成果为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生态环境的演化及综合治理提供了基础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拉乌苏组 水洞沟组 马兰黄土 古气候 红寺堡盆地 生态环境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下工具深孔内壁加工系统及试验研究
4
作者 赵峥延 解永刚 +3 位作者 田伟 李鹏程 肖述琴 冯亚洲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11-114,共4页
针对石油钻采、测井等领域井下工具深孔类零件内壁盲孔及键槽的加工难点,设计深孔内壁专用加工装置,并介绍其工作原理;设计与该加工装置配套的深孔内壁加工系统,为加工装置提供装载平台。以TC4钛合金深孔零件为试验对象进行深孔内壁盲... 针对石油钻采、测井等领域井下工具深孔类零件内壁盲孔及键槽的加工难点,设计深孔内壁专用加工装置,并介绍其工作原理;设计与该加工装置配套的深孔内壁加工系统,为加工装置提供装载平台。以TC4钛合金深孔零件为试验对象进行深孔内壁盲孔及键槽的试验验证,分析切削参数对加工质量的影响,验证了深孔内壁加工系统的有效性,为井下工具深孔内壁盲孔及键槽的高效、精密加工提供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下工具 深孔加工 内壁盲孔 内壁键槽 TC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润湿纳米纤维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能评价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博宇 姜博宇 +4 位作者 王毅 周少丹 王国庆 顾腾 张旭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7-153,共7页
含油废水的强酸碱腐蚀和高温等特性,这对膜分离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解决膜分离材料抗温和抗强化学腐蚀特性,文章基于聚芳醚腈制备对水包油乳液具有高效分离的亲水—水下疏油纳米纤维复合膜,通过红外光谱实验、扫描电镜实验、X射线... 含油废水的强酸碱腐蚀和高温等特性,这对膜分离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解决膜分离材料抗温和抗强化学腐蚀特性,文章基于聚芳醚腈制备对水包油乳液具有高效分离的亲水—水下疏油纳米纤维复合膜,通过红外光谱实验、扫描电镜实验、X射线衍射实验和原子力显微表征手段对纳米纤维复合膜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和分析;通过接触角、水下油接触角以及TOC考察纳米纤维复合膜的润湿性能以及油水分离效率。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纳米纤维复合膜独特的层次结构以及聚多巴胺表面再修饰提供的粗糙结构和优异的亲水—水下疏油性能,其对各种水包油乳液均具有大于99.0%的优异分离效率,且分离通量高达632.7 L/m^(2)·h。同时,基于层次结构的聚多巴胺修饰埃洛石纳米管和氧化石墨烯之间的氢键以及多巴胺聚合的交联作用构筑了高稳定性能的复合膜。此研究在油水高效分离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湿性 纳米纤维膜 高稳定性 油水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原油/盐水环境中J55碳钢腐蚀机制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白海涛 王鹏涛 +2 位作者 姜博宇 胡瑞 陈博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48-355,共8页
目的研究超临界CO_(2)/原油/盐水环境下J55碳钢的腐蚀机制。方法利用高温高压反应釜模拟CO_(2)压力为9MPa、温度为65℃的超临界CO_(2)/原油/盐水腐蚀环境,分别测定不同含水率下J55碳钢的平均腐蚀速率,通过扫描电镜和能谱仪观察分析腐蚀... 目的研究超临界CO_(2)/原油/盐水环境下J55碳钢的腐蚀机制。方法利用高温高压反应釜模拟CO_(2)压力为9MPa、温度为65℃的超临界CO_(2)/原油/盐水腐蚀环境,分别测定不同含水率下J55碳钢的平均腐蚀速率,通过扫描电镜和能谱仪观察分析腐蚀产物膜的微观形貌及元素组成,并测量最大腐蚀深度和计算点蚀系数。建立超临界CO_(2)/原油/盐水环境中J55碳钢腐蚀模型,并阐述其腐蚀机制。结果 J55碳钢在超临界CO_(2)/原油/盐水环境中的平均腐蚀速率随着含水率的升高而增大,含水率<50%时,腐蚀产物较少,最大腐蚀深度和点蚀系数较小,腐蚀形态为均匀腐蚀。随着含水率的增加,腐蚀产物增加,最大腐蚀深度和点蚀系数迅速增加,腐蚀形态变为局部腐蚀。结论 J55碳钢在超临界CO_(2)/原油/盐水环境中的腐蚀速率远低于在超临界CO_(2)/盐水环境中,原油的缓蚀作用明显。原油的存在改变了J55碳钢的腐蚀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 J55碳钢 CO_(2)腐蚀 原油 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