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湖相烃源岩生气潜力评价——以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为例
1
作者 武文杰 韩辉 +6 位作者 拜文华 任仕猛 陈锦涛 肖苏琦 王逸兴 何春臣 王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9-703,共15页
浅湖相烃源岩一般被认为是生气潜力较差的烃源岩,但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发现浅湖相烃源岩也具有显著的生烃潜力。为了评价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浅湖相烃源岩的生气潜力,对须家河组烃源岩进行了总有机碳(TOC)、岩石热解、镜质体反射率、显微... 浅湖相烃源岩一般被认为是生气潜力较差的烃源岩,但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发现浅湖相烃源岩也具有显著的生烃潜力。为了评价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浅湖相烃源岩的生气潜力,对须家河组烃源岩进行了总有机碳(TOC)、岩石热解、镜质体反射率、显微组分鉴定等测试和埋藏史分析。结合测井资料确定了烃源岩厚度,计算了生气量,并对比了川东北地区浅湖相烃源岩与川西地区须家河组半深湖相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浅湖相烃源岩厚15~110 m,半深湖相烃源岩厚400~1000 m;浅湖相w(TOC)介于0.56%~19.80%,平均值为3.68%;半深湖相w(TOC)介于0.59%~47.26%,平均值为4.79%。二者均以Ⅲ型有机质为主,主要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浅湖相烃源岩成熟度略低于半深湖相。浅湖相烃源岩生气强度为(1.5~8)×10^(8)m^(3)/km^(2),半深湖相烃源岩生气强度为(100~260)×10^(8)m^(3)/km^(2),尽管浅湖相烃源岩生气强度低于半深湖相烃源岩,但其仍可生成8.4万亿方气,可为商业气藏提供气源,具备显著的生气潜力,这也是四川盆地东北部中生界地层中发现了许多气田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北地区 须家河组 浅湖相 烃源岩评价 生气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中坳陷岩溶热储地下水对流活动的聚热效应 被引量:2
2
作者 饶松 罗洋 +4 位作者 黄顺德 张英 王社教 王一波 胡圣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075-3088,共14页
地形起伏及浮力均可以驱动地下水流,在此过程中通过对流方式快速传递热量,进而改变温度分布模式,造成局部显著热异常,对岩溶储层地热资源聚敛有着重要意义.冀中坳陷岩溶热储发育,岩溶缝洞系统为地下水提供了良好的垂向和水平径流条件,... 地形起伏及浮力均可以驱动地下水流,在此过程中通过对流方式快速传递热量,进而改变温度分布模式,造成局部显著热异常,对岩溶储层地热资源聚敛有着重要意义.冀中坳陷岩溶热储发育,岩溶缝洞系统为地下水提供了良好的垂向和水平径流条件,形成了独特的对流-传导复合型地热系统.通过温度场、水动力场耦合数值模拟,本文聚焦冀中坳陷岩溶热储强迫对流和自由对流联合作用模式及其聚热效应.二维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自由对流模型的基础上,地形驱动的强迫对流叠加作用使岩溶层内地下水流速显著增加.地形驱动流体可以推动自由对流单元向坡下滚动,强化了地下水对流的聚热效应.高阳凸起和献县凸起显著的热异常主要归因于岩溶储层和断裂带内地下水自由对流的传热效应,基底起伏造成的热流折射聚热效应是次要的.此外,地形驱动下,自由对流单元向流域下游方向推进可能是献县凸起较高阳凸起热异常更为显著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热效应 地下水对流 自由对流 强迫对流 岩溶热储 冀中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紧密堆积理论的深水低密度三元固相水泥浆体系 被引量:2
3
作者 郑少军 谷怀蒙 +7 位作者 刘天乐 陈宇 蒋国盛 王韧 代天 秦榜伟 徐浩 万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2-131,共10页
深水浅表层固井作业过程中由于海底低温导致水泥环早期力学强度发展缓慢、内部密实度不高,易引发水气窜流,进而导致固井质量低劣甚至密封失效等复杂情况。为此,采用分形特征方程对G级油井水泥、纳米CaCO_(3)(NC)和漂珠(CS)进行紧密堆积... 深水浅表层固井作业过程中由于海底低温导致水泥环早期力学强度发展缓慢、内部密实度不高,易引发水气窜流,进而导致固井质量低劣甚至密封失效等复杂情况。为此,采用分形特征方程对G级油井水泥、纳米CaCO_(3)(NC)和漂珠(CS)进行紧密堆积,然后结合室内实验评价,优选出了一套密度为1.50 g/cm^(3)的具有低温早强性能的三元固相水泥浆体系,并利用抗压强度测试、XCT、SEM等方法对紧密堆积体系的增强机理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三元紧密堆积体系早期力学强度发展快速,在10℃的低温条件下,24 h抗压强度可达3.5 MPa以上;(2)相比于相同密度的NC二元体系和CS二元体系,孔隙率降低了19.10%~33.05%,抗压强度提高了7.0%~21.1%;(3) NC可以为水泥水化提供成核位点、填充细化孔隙,CS可以部分替代水而提高体系致密性,在两种材料的协同作用和紧密堆积效应下可实现早期力学强度的快速发展。结论认为,三元固相级配水泥浆体系利用紧密堆积理论发挥了3种材料的各自优势,进而实现了早期力学强度的快速发展,对于深水井表层套管固井作业防止水气窜流具有很好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应用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 低温 低密度固井水泥浆 分形理论 抗压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部油田低阻油气层成因及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罗智 杨玉卿 +2 位作者 刘建新 李国军 曾学志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2年第1期47-50,7,共4页
通过对南海西部油田岩心观察及常规测井、电成像测井资料分析,除认识钻井液侵入深、油气层厚度小等导致低阻的因素外,还从岩石学入手揭示了沉积环境所导致的低阻油气层。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评价方法,注重岩心分析,结合区域地质沉积及成岩... 通过对南海西部油田岩心观察及常规测井、电成像测井资料分析,除认识钻井液侵入深、油气层厚度小等导致低阻的因素外,还从岩石学入手揭示了沉积环境所导致的低阻油气层。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评价方法,注重岩心分析,结合区域地质沉积及成岩作用研究,采用适当的测井方式和测井系列,在南海油田的勘探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阻 成因 束缚水饱和度 核磁共振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开发页岩油藏研究进展 被引量:7
5
作者 张志超 李红雷 +3 位作者 于春勇 韩继封 王慧娟 刘业新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43-549,共7页
为了提高对应用CO_(2)开发页岩油藏机理和规律的认识,系统论述了CO_(2)在页岩油藏中的提高采收率机理,包括CO_(2)对页岩油的快速增能、降黏、解堵、萃取和储层改造等机理;详述了CO_(2)开发页岩油的技术特点和储层动用特征。随着CO_(2)... 为了提高对应用CO_(2)开发页岩油藏机理和规律的认识,系统论述了CO_(2)在页岩油藏中的提高采收率机理,包括CO_(2)对页岩油的快速增能、降黏、解堵、萃取和储层改造等机理;详述了CO_(2)开发页岩油的技术特点和储层动用特征。随着CO_(2)在页岩油藏注入量的增加,CO_(2)与页岩油混合的p-T相图两相包络线区域变大,临界点上移,增加了页岩油藏的溶解气驱能量。由于页岩油藏中裂缝充分发育,CO_(2)驱表现出严重的气窜,而CO_(2)吞吐更适用于开发页岩油藏。吞吐提高页岩油采收率的本质是CO_(2)向页岩基质中的强扩散、传质和补能作用,且有裂缝存在的油藏进行CO_(2)混相吞吐效果好于无裂缝油藏的非混相吞吐。CO_(2)开发页岩油时主要动用页岩油藏内0.008μm以上孔隙内的油,且大孔隙内的油先被动用。提高CO_(2)对页岩储层的动用孔隙下限的方法为提高注入压力或增加有效吞吐周期,从而增强CO_(2)在油藏中的扩散和传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CO_(2) 吞吐 采收率 动用特征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成规模油田成烃要素下限探讨——以东濮凹陷马寨油田为例 被引量:6
6
作者 徐田武 张成富 +3 位作者 吕立爽 陶登海 赵聪会 许学良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7-141,共5页
随着勘探程度日益加深,我国东部老油区大油气田逐步发现殆尽,小洼陷的油气勘探渐成勘探热点。文中根据有机地球化学理论解剖了东濮凹陷独立含油气系统的马寨油田,探讨了形成千万吨级规模储量油田必需的成烃要素下限。研究认为形成千万... 随着勘探程度日益加深,我国东部老油区大油气田逐步发现殆尽,小洼陷的油气勘探渐成勘探热点。文中根据有机地球化学理论解剖了东濮凹陷独立含油气系统的马寨油田,探讨了形成千万吨级规模储量油田必需的成烃要素下限。研究认为形成千万吨级规模储量油田至少需具备3个要素:1)成熟烃源岩镜质组反射率至少大于0.6%,其对应埋藏深度至少大于3 000 m;2)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大于或等于1.0%的烃源岩厚度至少在279 m以上;3)生烃强度大于50×104t/km^2的烃源岩面积至少50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模性油田 成烃要素下限 千万吨级 东濮凹陷 马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凹陷沙一段油气来源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继东 张成富 +3 位作者 徐田武 赵聪会 许学良 陶登海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71-574,共4页
东濮凹陷沙一段油气来源认识不清,影响了下步勘探进程。通过研究沙一段原油及烃源岩的族组分、碳同位素、饱和烃色谱、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地化特征,对比沙河街组油源,分析认为:沙一段原油具有高密度、高黏度、高凝固点特征;原油与烃源岩... 东濮凹陷沙一段油气来源认识不清,影响了下步勘探进程。通过研究沙一段原油及烃源岩的族组分、碳同位素、饱和烃色谱、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地化特征,对比沙河街组油源,分析认为:沙一段原油具有高密度、高黏度、高凝固点特征;原油与烃源岩中含有较高的姥鲛烷、植烷、γ-蜡烷,较低的重排甾烷、规则甾烷,微量孕甾烷及三环萜烷;沙一段原油为自生自储的低熟油,与沙二、沙三段烃源岩生成的原油有明显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来源 自生自储 沙一段 东濮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榆社县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估及防治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杨锐 于春勇 汪洋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25-29,43,共6页
以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地质灾害及隐患点为研究对象,进行区域性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估及防治分析探讨。基于研究区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成果,选取地质灾害及隐患数量、受威胁人数、受威胁房屋、受威胁道路、受威胁财产、人口密度及灾害体积等指... 以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地质灾害及隐患点为研究对象,进行区域性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估及防治分析探讨。基于研究区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成果,选取地质灾害及隐患数量、受威胁人数、受威胁房屋、受威胁道路、受威胁财产、人口密度及灾害体积等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手段,提取社会属性指数和自然属性指数两个公因子,得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综合计算公式,以乡镇为单位对研究区进行地质灾害风险性区划并提出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建议。结果显示:榆社县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估分区为1个极高风险区、3个高风险区,4个中风险区,1个低风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风险性评估 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海相页岩储层微裂缝类型及其对储层物性影响 被引量:43
9
作者 汪虎 何治亮 +3 位作者 张永贵 苏坤 王濡岳 赵聪会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1-49,共9页
为厘清地下页岩储层中微裂缝对页岩储层物性的影响,基于四川盆地涪陵页岩气田龙马溪组页岩岩心样品,以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观测、覆压孔、渗实验与CT扫描重构结合等手段为基础,利用图像拼接、图像灰度识别和阈值二值化分割技术,... 为厘清地下页岩储层中微裂缝对页岩储层物性的影响,基于四川盆地涪陵页岩气田龙马溪组页岩岩心样品,以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观测、覆压孔、渗实验与CT扫描重构结合等手段为基础,利用图像拼接、图像灰度识别和阈值二值化分割技术,探讨裂缝类型及其对储渗的影响。结果显示:龙马溪组页岩样品中发育层理缝、贴粒缝、溶蚀缝、成岩收缩缝、异常压力缝及构造缝6种类型。在页岩储层中,微裂缝可以增加储层孔隙度,主要起增加储层导流能力的作用。微裂缝可以形成裂缝网络,连通页岩储层各个储集空间;贴粒缝是最主要纵向连通通道,页理缝是最主要横向连通通道,两者在空间上可以组合出最好的裂缝网络通道;贴粒缝本身可以组成以贴粒缝为主的微裂缝裂缝网络通道,溶蚀缝能在局部范围内组成裂缝网络,增加页岩储层连通性。有微裂缝样品渗透率均值是无微裂缝页岩样品渗透率均值的62. 9倍,微裂缝对页岩储层渗透率具有很大影响。在地层条件下,页岩储层微裂缝在地下3 500 m以浅深度时,应为开启状态。考虑到页岩储层流体异常高压、沉积作用、构造作作用及其他岩石矿物特征,页岩微裂缝开启状态的深度可以适当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应力 裂缝网络 图像拼接 图像灰度 储层 页岩 龙马溪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油田储层损害机理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亮 吕易珊 +3 位作者 张红香 陈少鸿 李松波 王一寒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889-1891,1898,共4页
海拉尔油田地质条件复杂,储层保护的难度大,严重制约了勘探开发进程。为了适应海拉尔油田勘探的快节奏,针对海塔探区的地质特点,开展了海拉尔油田储层损害机理、保护储层钻井液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并优选了有效防止水敏损害和防止水锁损... 海拉尔油田地质条件复杂,储层保护的难度大,严重制约了勘探开发进程。为了适应海拉尔油田勘探的快节奏,针对海塔探区的地质特点,开展了海拉尔油田储层损害机理、保护储层钻井液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并优选了有效防止水敏损害和防止水锁损害的处理剂,优化后的钻井液体系现场应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害机理 储层保护技术 水敏 水锁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