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磁共振测井在储层孔隙结构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61
1
作者 邵维志 丁娱娇 +3 位作者 刘亚 刘诗琼 李玉泉 赵金河 《测井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2-56,共5页
通过大量的实验室核磁共振T2谱和压汞曲线的对比分析,提出了利用二维分段等面积法计算T2谱与压汞曲线之间刻度转换系数横向刻度系数,以及大、小孔径的纵向刻度系数,使计算得到的伪毛细管压力曲线与实验室压汞测量的毛细管压力曲线的一... 通过大量的实验室核磁共振T2谱和压汞曲线的对比分析,提出了利用二维分段等面积法计算T2谱与压汞曲线之间刻度转换系数横向刻度系数,以及大、小孔径的纵向刻度系数,使计算得到的伪毛细管压力曲线与实验室压汞测量的毛细管压力曲线的一致性得以大大提高。同时,建立了这些转换系数与现场核磁共振测井间的函数关系,实现了利用现场核磁共振测井资料获得定量的、连续的、高精度的伪毛细管压力曲线和孔隙结构特征参数曲线目的。将研究成果用于复杂储层评价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测井 孔隙结构 毛细管压力曲线 T2谱 孔径分布 等面积刻度 转换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探测声反射成像测井裂步式傅里叶法偏移成像 被引量:7
2
作者 肖承文 李军孝 +4 位作者 吴兴能 徐明 张承森 王贵清 陶果 《测井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4-178,共5页
远探测声反射成像测井相比地震勘探有更高的分辨率,相比常规声波测井有更深的横向探测深度,可以对井外裂缝、孔洞及其他地质界面进行探测,进而对复杂、隐蔽性油气藏进行评价。有效的偏移成像算法是声反射成像测井资料应用的关键。提出... 远探测声反射成像测井相比地震勘探有更高的分辨率,相比常规声波测井有更深的横向探测深度,可以对井外裂缝、孔洞及其他地质界面进行探测,进而对复杂、隐蔽性油气藏进行评价。有效的偏移成像算法是声反射成像测井资料应用的关键。提出远探测声波井下裂步傅里叶叠前深度偏移方法进行偏移成像处理。该方法基于地震资料处理方法中的裂步式傅里叶偏移方法,针对声反射测井作了相应的改进,不受倾角限制和频散的影响,同时,可以适应速度场中等程度的垂向变化。通过数值模拟数据以及实际资料的处理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探测声反射成像测井 裂步傅里叶法 叠前深度偏移 波动方程 频率-波数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钻井液侵入特征的阵列感应测井响应校正 被引量:4
3
作者 姜艳娇 孙建孟 +3 位作者 高建申 曾鑫 邵维志 邵阳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4-141,共8页
受盐水钻井液侵入影响,储集层电测井响应会偏离地层真电阻率。为了准确实现对阵列感应电测井响应的侵入校正,基于油水两相渗流理论和岩电理论,按照孔渗比范围分类,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得到了不同地层物性条件下盐水钻井液侵入动态演化过程... 受盐水钻井液侵入影响,储集层电测井响应会偏离地层真电阻率。为了准确实现对阵列感应电测井响应的侵入校正,基于油水两相渗流理论和岩电理论,按照孔渗比范围分类,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得到了不同地层物性条件下盐水钻井液侵入动态演化过程及其对阵列感应测井响应的影响关系。钻井液侵入模拟结果表明:在低孔渗地层中,储层物性和钻井液侵入时间是影响侵入剖面特征的主要因素,而钻井液侵入时间和侵入深度是阵列感应测井响应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主控因素。据钻井液动态侵入规律,考虑侵入压差、地层孔渗比、侵入时间等影响因素,建立了时间推移模拟电阻率校正法。实际井的阵列感应电测井校正结果表明,通过时间推移模拟法校正后的电阻率值计算出的含水饱和度与密闭取心井测量的含水饱和度吻合较好,验证了该校正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孔渗储层 钻井液侵入 阵列感应测井 时间推移 侵入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层评价与测井技术新进展——第50届SPWLA测井年会综述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潮流 王环 柴细元 《测井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05-510,共6页
以2009年第50届岩石物理学家和测井分析家协会(SPWLA)测井年会88篇交流论文与产品展示内容为基础,通过归纳分析,对近1年来岩石物理与基础理论研究、测井新仪器与新方法研发、复杂油气藏综合评价技术等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总结与介绍,... 以2009年第50届岩石物理学家和测井分析家协会(SPWLA)测井年会88篇交流论文与产品展示内容为基础,通过归纳分析,对近1年来岩石物理与基础理论研究、测井新仪器与新方法研发、复杂油气藏综合评价技术等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总结与介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随钻测井、数字岩石物理研究技术的国际发展趋势以及与国内的差距进行了分析讨论。对国内测井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物理学家和测井分析家协会 地层评价 测井技术 随钻测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核磁共振测井在储层流体性质识别方面的局限性 被引量:13
5
作者 邵维志 贵兴海 +4 位作者 郝丽萍 李俊国 朱伟峰 刘洪波 唐建军 《测井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84-689,703,共7页
核磁共振测井利用标准T2谱法、移谱法、差谱法以及由移、差谱演变产生的一些方法,在油气田的勘探开发中提供不依赖于电性的储层流体性质评价。针对评价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了不同评价方法的影响因素,结合实例分析了核磁共振技术识别储层... 核磁共振测井利用标准T2谱法、移谱法、差谱法以及由移、差谱演变产生的一些方法,在油气田的勘探开发中提供不依赖于电性的储层流体性质评价。针对评价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了不同评价方法的影响因素,结合实例分析了核磁共振技术识别储层中天然气、不同黏度原油、水的局限性。原油黏度、孔隙结构以及长、短回波间隔和长、短回波等待时间选择是否合理是影响核磁共振技术识别储层流体性质准确性的主要因素。不同黏度的原油在相似的孔隙结构下或相似黏度的原油在不同孔隙结构下都需要使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测量模式,才能更好地识别油层和水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测井 标准T2谱法 移谱法 差谱法 原油黏度 孔隙结构 流体性质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探测声波反射波成像测井技术在裂缝性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58
6
作者 柴细元 张文瑞 +4 位作者 王贵清 刘俊东 徐明 刘丹丹 宋承良 《测井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39-543,共5页
介绍了远探测声波反射波成像测井仪器的原理、主要作用和技术特点;用实例分析了在井旁裂缝性储层评价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多口井的实际应用表明,在远探测声波反射波成像图上没有反射信息一定为致密层,而有反射信息说明该处存在波阻抗差... 介绍了远探测声波反射波成像测井仪器的原理、主要作用和技术特点;用实例分析了在井旁裂缝性储层评价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多口井的实际应用表明,在远探测声波反射波成像图上没有反射信息一定为致密层,而有反射信息说明该处存在波阻抗差。研究发现,远探测声波反射波成像测井在碳酸盐岩等裂缝性储层中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测井评价与试油矛盾,提高了声波测井的径向分辨率;仪器能对井壁之外310 m范围内的裂缝、断层、界面进行清晰成像;能扩大识别储层的有效厚度,指导压裂施工,为油气地质储量计算提供可靠依据。给出了井壁外实际储层的有效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波测井 成像测井 反射波 相控阵声源 碳酸盐岩 裂缝性储层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层评价与测井技术新进展——第55届SPWLA年会综述 被引量:2
7
作者 成志刚 柴细元 +1 位作者 邹辉 熊永立 《测井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45-651,共7页
以第55届岩石物理学家和测井分析家协会(SPWLA)年会100篇学术交流论文和新技术产品展示为基础,通过归纳分析,对近一年来地层评价及测井技术最新的研究和进展,包括碳酸盐岩储层评价、常规和非常规储层评价、数字岩石物理及基础理论研究... 以第55届岩石物理学家和测井分析家协会(SPWLA)年会100篇学术交流论文和新技术产品展示为基础,通过归纳分析,对近一年来地层评价及测井技术最新的研究和进展,包括碳酸盐岩储层评价、常规和非常规储层评价、数字岩石物理及基础理论研究、大斜度/水平井测井评价、随钻测井及地层测试技术等进行了介绍与总结,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测井科研生产工作提出了认识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物理学家和测井分析家协会 地层评价 测井技术 随钻测井 碳酸岩盐 地层测试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利用阵列感应测井技术识别储层流体性质的方法 被引量:20
8
作者 丁娱娇 邵维志 +3 位作者 李庆合 赵金河 卢琦 刘亚 《测井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38-242,共5页
当储层类型复杂时,岩性和流体性质同时对储层电性产生影响,阵列感应测井无法正确反映储层流体性质。在综合分析歧口凹陷不同层位、不同测量环境下阵列感应深电阻率曲线数值、不同径向探测深度电阻率曲线差异以及自然电位异常幅度对流体... 当储层类型复杂时,岩性和流体性质同时对储层电性产生影响,阵列感应测井无法正确反映储层流体性质。在综合分析歧口凹陷不同层位、不同测量环境下阵列感应深电阻率曲线数值、不同径向探测深度电阻率曲线差异以及自然电位异常幅度对流体响应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将阵列感应深探测电阻率曲线数值、不同径向探测深度电阻率曲线差异、自然电位异常幅度相结合的流体性质综合评价方法。应用累积法建立不同径向探测深度电阻率曲线总差异,应用比值法对深探测电阻率曲线评价流体性质标准进行归一化,建立了地层水、泥浆滤液矿化度差异指示曲线,分层位建立相应的流体性质综合评价指数。应用该方法对歧口凹陷2口井进行了综合解释,解释结果与试油结论一致,并指出该方法主要适应于砂泥岩孔隙型储层的流体性质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解释 阵列感应测井 电阻率 储层流体性质 评价指数 歧口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57届SPWLA年会综述:地层评价与测井技术新进展
9
作者 齐宝权 安涛 +3 位作者 柴细元 李长文 金鼎 杨虹 《测井技术》 CAS CSCD 2016年第5期-,共9页
以第57届岩石物理学家和测井分析家协会(SPWLA)年会100篇交流论文为基础,对近1年来岩石物理与基础理论研究、测井新仪器与新方法研发、复杂油气藏及非常规油气藏综合评价技术等领域的最新进展,以及会议展览、专题讲座、地质踏勘等内容... 以第57届岩石物理学家和测井分析家协会(SPWLA)年会100篇交流论文为基础,对近1年来岩石物理与基础理论研究、测井新仪器与新方法研发、复杂油气藏及非常规油气藏综合评价技术等领域的最新进展,以及会议展览、专题讲座、地质踏勘等内容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测井方法、测井仪器、测井评价的国际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物理学家和测井分析家协会 地层评价 测井新技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叉流体密度测井仪器及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郭帅 姜志强 袁洪波 《石油管材与仪器》 2016年第6期80-82,共3页
音叉流体密度测井仪器是一种用于实时测量油井空间密度分布的新型仪器,通过沿整个管柱连续性采集密度资料来检测油气井开发动态。介绍了仪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参数,阐述了仪器在产气井、产油井及三相产出井等不同井况环境下的应用情况和... 音叉流体密度测井仪器是一种用于实时测量油井空间密度分布的新型仪器,通过沿整个管柱连续性采集密度资料来检测油气井开发动态。介绍了仪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参数,阐述了仪器在产气井、产油井及三相产出井等不同井况环境下的应用情况和应用效果,总结了仪器的性能特点和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密度测井 音叉密度测井 音叉 频率 多相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复杂断块油气田储层有效性评价方法 被引量:5
11
作者 胡小强 丁娱娇 +3 位作者 于之深 王嘹亮 马永南 熊谦 《测井技术》 CAS CSCD 2016年第5期-,共7页
某区块为典型中生界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复杂断块油气田,不同断块储层埋深差异较大。不同埋深储层常规岩心分析孔隙度渗透率关系复杂,为储层参数准确计算及储层有效性评价带来很大困难。通过实验室岩心分析对比发现,储层渗透性受孔隙度、... 某区块为典型中生界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复杂断块油气田,不同断块储层埋深差异较大。不同埋深储层常规岩心分析孔隙度渗透率关系复杂,为储层参数准确计算及储层有效性评价带来很大困难。通过实验室岩心分析对比发现,储层渗透性受孔隙度、孔隙结构、储层埋深等多种因素共同制约,覆压孔隙度渗透率关系明显优于常压孔隙度渗透率关系。在岩心分析认识与试油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了综合考虑储层埋深、孔隙度、孔隙结构的常压、覆压渗透率计算模型,提出了利用覆压孔隙度渗透率综合指数评价储层有效性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评价 低孔隙度 低渗透率 复杂断块 覆压渗透率 孔隙度渗透率综合指数 储层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T_2谱形态确定T_2截止值的方法探索 被引量:33
12
作者 邵维志 丁娱娇 +4 位作者 肖斐 慕红武 刘洪波 蔡浩 董旭锋 《测井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30-435,共6页
T2截止值是核磁共振测井计算束缚水饱和度、渗透率的关键性参数,以往都是在实验室通过核磁共振测量得到的,这样成本高,且数据量有限,难以推广使用,影响了核磁测井束缚水饱和度、渗透率计算的准确性。在分析了大量饱和水岩样的T2谱形态... T2截止值是核磁共振测井计算束缚水饱和度、渗透率的关键性参数,以往都是在实验室通过核磁共振测量得到的,这样成本高,且数据量有限,难以推广使用,影响了核磁测井束缚水饱和度、渗透率计算的准确性。在分析了大量饱和水岩样的T2谱形态特征与T2截止值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T2谱形态特征的T2截止值计算方法。并通过对现场饱含水纯砂岩储层的T2谱形态特征归类分析、特征参数的提取,实现了对现场核磁测井T2截止值连续计算,从而得到纵向上随T2谱形态特征变化的T2截止值,使得储层束缚水饱和度、渗透率计算精度大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测井 T2谱 T2截止值 岩样 特征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岩石孔隙度与渗透率关系研究 被引量:38
13
作者 邵维志 解经宇 +3 位作者 迟秀荣 李俊国 吴淑琴 肖斐 《测井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9-153,共5页
孔隙度越高渗透性越好的观点一直指导中-高孔隙度渗透率储层生产作业,但在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中常出现与该观点相违背的现象,孔隙度基本一致的储层产能差异非常大。通过256块岩样实验发现,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岩石的渗透率受总孔隙度控... 孔隙度越高渗透性越好的观点一直指导中-高孔隙度渗透率储层生产作业,但在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中常出现与该观点相违背的现象,孔隙度基本一致的储层产能差异非常大。通过256块岩样实验发现,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岩石的渗透率受总孔隙度控制作用不明显,传统的孔隙度—渗透率计算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岩石渗透率主要受控于孔隙结构,不同孔径尺寸孔隙对渗透率贡献不同,渗透率大小受孔径尺寸大小及其相对应孔隙的比例高低共同控制。提出利用核磁共振测井刻画孔径尺寸区间,根据岩石压汞实验中的孔隙分布直方图数据,参考实验室毛细管压力测量孔隙半径(R)分级方法,将孔隙分为4个区间,分别建立4个区间孔隙与岩样渗透率交会图。利用区间孔隙度计算渗透率的方法不仅提高了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渗透率计算精度,同时也是对传统公式的改进和完善,对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产能评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测井 低孔隙度 低渗透率 孔径尺寸 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T_2谱集中度的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饱和度参数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丁娱娇 柴细元 +3 位作者 邵维志 李俊国 韩艳 李庆合 《测井技术》 CAS CSCD 2017年第4期405-411,共7页
歧口凹陷中深层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的复杂性导致孔隙结构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常规实验室得到的不同岩样的m、n值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m变化范围为1.0~2.5,n变化范围为1~6,区域平均m、n值已经满足不了低孔隙度低渗... 歧口凹陷中深层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的复杂性导致孔隙结构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常规实验室得到的不同岩样的m、n值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m变化范围为1.0~2.5,n变化范围为1~6,区域平均m、n值已经满足不了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饱和度评价。综合分析300余块次岩样的岩电参数发现,岩样m、n值受孔隙度、地层水电阻率、孔隙结构特征形态等因素共同制约。提出核磁共振T_2谱集中度概念反映微观孔隙结构分布形态,分不同地层水电阻率范围,建立利用核磁共振T_2谱集中度计算饱和度关键参数m、n的解释模型,获得连续的、反映储层物性变化的m、n值,有效提高了m、n参数计算准确性,m值相对误差降低到2.1%,n值相对误差降低到7.23%。将该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物理实验 饱和度 低孔隙度 低渗透率 岩电参数 孔隙结构 核磁共振 T2谱集中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T_2二维核磁共振技术发展综述 被引量:9
15
作者 吴飞 范宜仁 +4 位作者 李进 邓少贵 邢东辉 巫振观 杨培强 《测井技术》 CAS CSCD 2015年第3期261-271,共11页
21世纪初D-T2二维核磁共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实现了从D-T2二维谱中快速、精确区分油气水,在测录井和岩石物理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为推动中国二维核磁共振测井技术的发展,综述国内外D-T2二维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现状。D-T2脉冲序列和数... 21世纪初D-T2二维核磁共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实现了从D-T2二维谱中快速、精确区分油气水,在测录井和岩石物理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为推动中国二维核磁共振测井技术的发展,综述国内外D-T2二维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现状。D-T2脉冲序列和数据反演方法是D-T2二维核磁共振的核心技术,列举了常用的PFG、STEPFG、BP-PFG、改良式CPMG、扩散编程、多回波间隔CPMG脉冲序列,介绍了D-T2二维反演方法和一维反演方法。经过详细技术对比得出结论:现有D-T2脉冲序列无法兼顾扩散系数测量范围和横向弛豫分辨率,现有D-T2反演方法无法兼顾解谱效率和反演精度。为D-T2二维核磁共振技术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技术 二维核磁共振 二维谱 脉冲序列 二维反演方法 一维反演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imstream等孔径深穿透射孔弹在页岩气井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6
作者 汪长栓 王海洲 +3 位作者 李刚 郭洪志 刘海龙 钮元元 《爆破器材》 CAS 2017年第5期38-42,47,共6页
针对套管孔眼大小不一致造成页岩气井水力加砂压裂施工难度大的问题,从国外引进了一种Stimstream等孔径深穿透射孔弹,分析了其结构特点,并和国产射孔弹进行了地面环靶试验和现场应用效果比较。结果表明:该射孔弹套管孔眼受射孔枪和套管... 针对套管孔眼大小不一致造成页岩气井水力加砂压裂施工难度大的问题,从国外引进了一种Stimstream等孔径深穿透射孔弹,分析了其结构特点,并和国产射孔弹进行了地面环靶试验和现场应用效果比较。结果表明:该射孔弹套管孔眼受射孔枪和套管间隙大小影响不大,对降低水力加砂压裂破裂压力和施工压力具有明显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射孔弹 等孔径 水力压裂 破裂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扶余油层致密储层成岩序列及成藏期次 被引量:11
17
作者 黄文彪 邓守伟 +2 位作者 卢双舫 王伟明 赵静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08-516,共9页
松辽盆地南部扶余油层致密油勘探已获得重大突破,但关于致密油的充注特征和成藏期次目前依然没有清楚认识。基于薄片的镜下观察和流体包裹体赋存特征,分析了不同次生矿物生长的先后顺序,建立了不同类型成岩作用以及油气充注在时间上的序... 松辽盆地南部扶余油层致密油勘探已获得重大突破,但关于致密油的充注特征和成藏期次目前依然没有清楚认识。基于薄片的镜下观察和流体包裹体赋存特征,分析了不同次生矿物生长的先后顺序,建立了不同类型成岩作用以及油气充注在时间上的序列,同时依据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研究区地史、热史,分析不同区块的油气成藏期。研究表明,扶余油层致密储层主要发育压实、胶结、交代、溶蚀等成岩作用,压实作用贯穿于整个成岩作用的始末。油气在早期方解石胶结后和石英次生加大前开始充注,在石英次生加大期和长石溶蚀期间大规模充注,在晚期方解石胶结期油气充注进入尾期。液态烃在长岭凹陷区从嫩江组沉积时期至明水组沉积时期持续充注,扶新隆起区在嫩江组沉积初期充注。气态烃在隆起区为两期充注,分别为嫩江组沉积初期和四方台子—依安组沉积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成岩序列 致密油 扶余油层 泉头组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趟管柱分层射孔-试油联作技术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志英 王芝尧 +2 位作者 董拥军 王书华 高文涛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7-101,共5页
为了实现一趟管柱对多个层位分别进行移位射孔、试油,或利用一趟管柱对同一层位进行二次射孔、试油,研究试验了一趟管柱分层射孔-试油联作技术。该技术的核心是在射孔管柱上加装泄压装置、两级减震装置,并将二级起爆装置的起爆方式由原... 为了实现一趟管柱对多个层位分别进行移位射孔、试油,或利用一趟管柱对同一层位进行二次射孔、试油,研究试验了一趟管柱分层射孔-试油联作技术。该技术的核心是在射孔管柱上加装泄压装置、两级减震装置,并将二级起爆装置的起爆方式由原来的常规投棒机械点火改变为投棒电起爆;同时,采用射孔管柱与APR全通径测试器串联并顺序下井的联作模式进行试油。将泄压装置和减震装置安装于射孔管柱,解决了射孔起爆时产生的高压和强烈震动对枪串二级起爆装置的冲击,电起爆的起爆形式使二次起爆更有保障。该联作技术在3口试验井进行了试验应用,施工均一次性成功,射孔发射率100%,试油结果与测井解释结果相符,油层投产顺利。现场试验表明,该技术简化了下井工具和井口装置,操作简便,可使井下作业及射孔成本降低27%;提高了分层测试的准确性,缩短了试油周期,试油成功率提高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柱 分层 射孔 试油 减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力控组态编程实现油箱模型PID控制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先平 柴细元 +2 位作者 郭智勇 张志攀 韩明明 《电子设计工程》 2018年第7期138-141,146,共5页
基于传统组态软件在实现复杂的PID控制算法方面存在不足,以力控组态软件为平台,通过研究PID控制算法原理以及力控组态软件的运行机制,在力控组态软件平台上编程实现PID控制算法,并基于力控组态软件平台建立油箱模型对控制算法实现可行... 基于传统组态软件在实现复杂的PID控制算法方面存在不足,以力控组态软件为平台,通过研究PID控制算法原理以及力控组态软件的运行机制,在力控组态软件平台上编程实现PID控制算法,并基于力控组态软件平台建立油箱模型对控制算法实现可行性进行验证。结合模型实验控制曲线,表明力控编程实现PID控制算法有效,验证了力控组态编程实现PID控制算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态软件 PID控制 力控 编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储层有效性识别及物性参数定量评价方法 被引量:16
20
作者 丁娱娇 郭保华 +2 位作者 燕兴荣 李健 卢琦 《测井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97-303,共7页
页岩储层储集空间由孔隙和裂缝共同构成,基质孔隙非常低,只有大量发育微裂缝时才能形成有效储集层。裂缝是页岩储层产能的主控因素之一,还是运移通道、储集空间。由于裂缝的存在,使得页岩储层有效性评价和渗透率定量计算变得极为复杂。... 页岩储层储集空间由孔隙和裂缝共同构成,基质孔隙非常低,只有大量发育微裂缝时才能形成有效储集层。裂缝是页岩储层产能的主控因素之一,还是运移通道、储集空间。由于裂缝的存在,使得页岩储层有效性评价和渗透率定量计算变得极为复杂。在综合分析实验室岩心测量的核磁共振、孔隙度、渗透率、裂缝饱和度等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利用核磁共振测井标准T2谱进行页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识别、有效储层评价和物性参数定量评价的方法。该方法应用到生产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评价 核磁共振测井 页岩 储集空间 有效性 渗透率 裂缝 饱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