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西新场地区须家河组二段气藏天然裂缝形成期次的确定 被引量:24
1
作者 马旭杰 周文 +3 位作者 唐瑜 邓虎成 雷涛 王建俊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5-19,共5页
四川盆地西部新场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经历了多期的构造运动,天然裂缝非均质性强、预测难度大,以往认识与实际生产出现了偏差。为此,根据岩心裂缝观察描述、相似露头区裂缝调查结果,从裂缝产状、规模、缝面特征、有效性等方面分析... 四川盆地西部新场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经历了多期的构造运动,天然裂缝非均质性强、预测难度大,以往认识与实际生产出现了偏差。为此,根据岩心裂缝观察描述、相似露头区裂缝调查结果,从裂缝产状、规模、缝面特征、有效性等方面分析了该区天然裂缝的发育特征:裂缝纵向延伸受制于岩层厚度,一般不具穿层性,横向延伸长度一般不超过5m;裂缝发育非均质性强,密度可达0.8条/m,发育程度为中—高。结合裂缝发育特征及构造演化背景,采用岩石声发射实验、裂缝充填物稳定碳氧同位素分析、裂缝充填物流体包裹体测定等实验测试分析手段,确定新场地区须二段气藏内天然裂缝形成期次有4期,分别对应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三幕和喜马拉雅期四幕;早期裂缝以完全充填和半充填为主,喜马拉雅期三幕、四幕形成的晚期裂缝以未充填为主,其中喜马拉雅期四幕时期形成的裂缝有效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部 新场地区 晚三叠世 裂缝特征 形成期次 岩石声发射 稳定碳氧同位素 流体包裹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