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石油深圳新能源研究院院长致辞
1
作者 邹才能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I0001-I0001,共1页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积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制定“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总体部署,致力打造“油、气、热、电、氢”五大综合供能平台。聚焦国家和公司发展战略需求,以提高新能...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积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制定“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总体部署,致力打造“油、气、热、电、氢”五大综合供能平台。聚焦国家和公司发展战略需求,以提高新能源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为加快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深度融合,中国石油深圳新能源研究院应运而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司发展战略 创新链 自主创新能力 价值链 新能源研究 绿色转型 深度融合 加快推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中和目标下中国天然气工业进展、挑战及对策 被引量:46
2
作者 邹才能 林敏捷 +10 位作者 马锋 刘翰林 杨智 张国生 杨依超 关春晓 梁英波 王影 熊波 于豪 余平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8-435,共18页
天然气在21世纪中叶将迈入“鼎盛期”,“天然气时代”正在到来。回顾全球天然气工业历程,梳理美国页岩革命启示,总结中国天然气发展历史与成果进展,分析天然气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中的地位与挑战,提出当前和未来中国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对... 天然气在21世纪中叶将迈入“鼎盛期”,“天然气时代”正在到来。回顾全球天然气工业历程,梳理美国页岩革命启示,总结中国天然气发展历史与成果进展,分析天然气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中的地位与挑战,提出当前和未来中国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对策。中国天然气工业经历了起步、增长、跨越3个发展阶段,已成为世界第4大天然气生产国与第3大消费国;天然气勘探开发理论技术取得重大成就,为储量产量规模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碳中和目标下,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天然气工业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天然气低碳优势显著,“气电调峰”助力新能源发展;同时,开采难度与成本加大等问题更突出。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碳中和进程中,立足“统筹布局、科技创新;多能互补、多元融合;灵活高效、优化升级”,完善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加速推动天然气工业发展:①加大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规划部署重点勘探开发领域,突破关键理论,强化技术攻关,持续支撑增储上产;②推进天然气绿色创新发展,突破新技术,拓展新领域,融合新能源;③优化天然气供需转型升级,加大管道气、液化天然气布局和地下储气库建设,建立储备体系,提升应急调节能力和天然气一次能源消费比例,助力能源消费结构转型,实现资源利用低碳化、能源消费清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天然气 页岩气 致密气 煤层气(煤岩气) 新能源 能源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煤系气形成分布、甜点评价与展望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翰林 邹才能 +14 位作者 尹帅 赵群 陈艳鹏 马锋 邓泽 东振 林敏捷 侯梅芳 李士祥 李勇 郭秋雷 蔺嘉昊 路冠文 关春晓 孙粉锦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1,共21页
为了给中国煤系气勘探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基于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理论及最新研究成果,构建了煤系气甜点区(段)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构建了包含4个要素共计15项指标的煤系气地质-工程甜点评价体系,其中的第一个要素是煤系富气甜点地... 为了给中国煤系气勘探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基于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理论及最新研究成果,构建了煤系气甜点区(段)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构建了包含4个要素共计15项指标的煤系气地质-工程甜点评价体系,其中的第一个要素是煤系富气甜点地质参数,应重点评价煤系储层性质及地质力学层变形演化、规模及保存条件;②第二个要素是互层性煤系气渗流能力,要深刻揭示煤系气成藏模式、游离气与吸附气动态转换、天然裂缝发育特征、互层结构跨层渗流及复合断裂系统渗流异质性等;③第三个要素是含气量预测,应构建适合高频旋回互层结构煤系且与产能释放能力相匹配的含气量评价模型,准确评估煤系气资源量;④第四个要素是煤系合压储层改造,要重点评价岩石力学属性、地应力及脆性,结合动态监测技术优化合压效果,形成四维压裂技术方案;⑤煤系气甜点优选应综合考虑烃源性、储集性、含气性、保存性、成缝性、储改性和经济性。中国煤系气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建议:①深层煤层气(煤岩气)及铝土岩气将成为煤系气勘探开发的新对象、新方向;②深部煤系非常规天然气聚集成藏理论逐步形成;③强化多尺度孔缝表征、跨层渗流、合压增透、数智化新型天然气工厂排采模式等方面的研究;④联合多学科持续开展各类煤系气资源甜点综合评价,以助力煤系气勘探开发向深部进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气 煤岩气 甜点 评价要素 地质参数 渗流能力 含气性评价 合压储层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系双离子电池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4
作者 郭秀丽 周小龙 +1 位作者 邹才能 唐永炳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2-479,共18页
随着消费电子、电动汽车与规模储能产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安全高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锂离子电池(LIBs)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制约了其在规模储能市场的应用。水系双离子电池(ADIBs)是一类以水系电解液作为离子传输... 随着消费电子、电动汽车与规模储能产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安全高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锂离子电池(LIBs)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制约了其在规模储能市场的应用。水系双离子电池(ADIBs)是一类以水系电解液作为离子传输介质且阴、阳离子均作为载流子同时参与电极电化学反应的新型储能技术,具有安全性能优异、功率密度高、绿色环保、性价比高等优势,在大规模储能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综述从ADIBs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限制其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出发,归纳了近年来从电解液设计角度出发,拓宽电化学稳定电压窗口的几种常用方法,并总结了在正极和负极材料优化、储能机理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最后,基于对ADIBs的理解,对其研究前景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将为水系储能电池研究的工作者提供参考,并为推动ADIBs的发展和促进高安全储能技术的进步发挥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系 双离子电池 电解液 正极材料 负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渗流对单地热井同轴换热器取热特性的影响
5
作者 杨心柳 刘强 +2 位作者 曹倩 崔岳铭 方朝合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860-3868,共9页
单地热井同轴换热器只取热不耗水,解决了抽灌采热方式面临的回灌困难、地表热污染和化学污染等问题,在废弃油气井改造地热井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地下水渗流影响储层温度场,进而影响单井换热器的取热特性,本文构建了中深层单地热... 单地热井同轴换热器只取热不耗水,解决了抽灌采热方式面临的回灌困难、地表热污染和化学污染等问题,在废弃油气井改造地热井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地下水渗流影响储层温度场,进而影响单井换热器的取热特性,本文构建了中深层单地热井同轴换热器的热渗耦合模型,以大庆油田一废弃油井改造的地热井为例,探讨了不同渗流参数下储层的温度分布,揭示了渗流作用下工质回注参数对同轴换热器取热特性的影响规律。井下换热过程受岩体导热和渗流热质传递的协同影响,当渗流速度低于10^(-6)m/s时,井下传热以岩体导热为主,换热器出口温度较无渗流时仅升高1.1℃,取热功率增加4.3%;渗流速度达10^(-5)m/s时,储层内热流密度提高,换热器出口温度可升高9.7℃,取热功率提高65.2%。井筒取热的热影响半径在渗流速度为10^(-5)m/s、孔隙度为28%时最大,约为无渗流时的4.5倍。在回注温度低、循环水流量大时,系统对回注参数变化的响应幅度大,换热器取热功率提高,但出口温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 多孔介质 数值模拟 地热能 渗流 同轴换热器 取热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灯影组克劳德管富集层及其储集特征分析
6
作者 张敬轩 罗翠 +5 位作者 王夏 张磊 刘倩 李星霖 张木辉 潘松圻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85-1199,共15页
【目的】近年来,继安岳气田的发现和绵阳—长宁裂陷的提出,四川盆地埃迪卡拉系—下寒武统得到了重点关注。这些油气藏的储集层主要发育在灯二段和灯四段的微生物岩和富岩溶孔隙白云岩中。通过讨论埃迪卡拉纪末期首次出现的动物骨骼化石... 【目的】近年来,继安岳气田的发现和绵阳—长宁裂陷的提出,四川盆地埃迪卡拉系—下寒武统得到了重点关注。这些油气藏的储集层主要发育在灯二段和灯四段的微生物岩和富岩溶孔隙白云岩中。通过讨论埃迪卡拉纪末期首次出现的动物骨骼化石克劳德管(Cloudina)对当时白云岩储层的潜在影响,可拓展区域油气勘探开发思路。【方法】基于四川盆地东部鹿页1井岩心资料,通过偏光显微镜、阴极发光、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和micro-CT分析,对灯四段顶部的岩矿特征、孔隙类型、成岩类型、成岩序列、孔隙演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川东巫溪地区灯影组顶部生物碎屑微晶白云岩中存在较丰富的管状动物化石,依据其形态特征可鉴定为Cloudina,其基质中存在大量微生物组构。识别出的孔隙类型有管状化石壳体构成的生物孔,以及基质中的粒间孔、沥青孔、晶间溶孔和晶内溶孔;识别出的主要成岩作用有多期的溶蚀作用、胶结作用以及充填作用。从重建的孔隙形态与分布来看,管状化石对生物碎屑微晶白云岩的孔隙度贡献显著,化石富集层的孔隙度至少为0.7%,而基质孔隙度仅为0.1%~0.4%。【结论】富集成层的Cloudina是灯四段局部层位中除微生物礁丘以外的另一个重要孔隙来源。这说明埃迪卡拉纪末期动物矿化骨骼的出现不仅是生物演化上的创新,也为油气储层的类型带来了深刻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北地区 埃迪卡拉系 克劳德管 孔隙 储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中和战略背景下建设碳工业体系的进展、挑战及意义 被引量:32
7
作者 邹才能 吴松涛 +7 位作者 杨智 潘松圻 王国锋 姜晓华 管墨迪 于聪 于志超 沈月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0-205,共16页
全球气候变化与碳中和背景下,CO_(2)封存利用已成为人类绿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选择。以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O_(2)捕集与封存(CCUS/CCS)为核心的碳工业,正成为碳中和目标下的新兴战略产业,规模可持续发展需借鉴全球油气工业发展路径... 全球气候变化与碳中和背景下,CO_(2)封存利用已成为人类绿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选择。以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O_(2)捕集与封存(CCUS/CCS)为核心的碳工业,正成为碳中和目标下的新兴战略产业,规模可持续发展需借鉴全球油气工业发展路径。地球系统发育3种“碳”,黑碳是未被封存或利用并长期留存在大气圈中的CO_(2),灰碳是被固定或永久封存在地质体中的CO_(2),蓝碳是通过生物、物理、化学等方式可转化为人类利用产品的CO_(2)。碳工业体系覆盖碳产生、碳捕集、碳运输、碳利用、碳封存、碳产品、碳金融等业务,是彻底消除“黑碳”的革命性领域。研发以碳减排、零碳、负碳及碳经济为内涵的碳工业技术体系,构建以CCUS/CCS为基础的低成本、高能效的碳工业体系,是世界各国实现碳中和目标和能源清洁利用的战略举措,利于推动4个“80%”的中国能源供应格局转变,即由2021年含碳化石能源消费占比80%以上、化石能源CO_(2)排放80%以上,转变为2060年非碳新能源占比80%以上、CO_(2)排放减少80%以上,保障实现80×108t碳减排总量与碳中和战略目标。中国碳工业发展面临CO_(2)排放量偏大、煤炭占比偏高和创新体系偏弱3方面挑战,针对性提出3条应对举措:(1)坚定不移开展碳工业体系建设,保障2060年前如期实现碳中和;(2)大力发展新能源,推动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实现革命性转换;(3)加快建立全产业的碳工业科技创新体系。发展碳工业体系,利用清洁化能源,实现全球碳中和战略目标,对持续优化生态环境、构建绿色地球与生态地球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工业体系 碳中和 碳汇 绿色地球 碳足迹 碳交易 碳达峰 双碳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烃类源内微运移对页理型页岩油差异富集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3亚段为例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士祥 郭芪恒 +2 位作者 潘松圻 周新平 郭睿良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6-54,共9页
受陆相页岩多纹层类型、高密度纹层特征的影响,烃类源内差异微运移成为控制不同岩相页岩含油性及可动性的重要因素。以鄂尔多斯盆地10口系统取心井为对象,利用X-射线衍射、薄片观察、扫描电镜、氮气吸附、激光共聚焦、地球化学等分析测... 受陆相页岩多纹层类型、高密度纹层特征的影响,烃类源内差异微运移成为控制不同岩相页岩含油性及可动性的重要因素。以鄂尔多斯盆地10口系统取心井为对象,利用X-射线衍射、薄片观察、扫描电镜、氮气吸附、激光共聚焦、地球化学等分析测试手段,结合测井及试油资料,对三叠系延长组长73亚段页岩中烃类的微运移现象及微运移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页岩中富有机质纹层生成的原油普遍发生微米—毫米尺度的微运移,其中生烃增压提供了微运移动力;频繁发育的刚性纹层为微运移的烃类提供大量聚集空间;生烃增压缝—页理缝—微裂缝为微运移提供了通道;纹层矿物组成差异造成烃类分异。纹层的组合类型及差异微运移机理决定了长英质纹层页岩和凝灰质纹层页岩具有相对较好的含油性及可动性,是中—高成熟度页理型页岩油风险勘探的主要岩相类型。7口直井在长73亚段页岩中试油获10t/d以上的工业油流,证明长73亚段页岩段含油性好,水平井开发提产潜力大,有望成为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油增储上产的接替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页岩油 长73亚段 源内微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储氢库发展现状及气藏型储氢库高效建库十大技术挑战 被引量:21
9
作者 潘松圻 邹才能 +10 位作者 王杭州 熊波 王子恒 王珂 穆英 王珊 李周波 李国辉 崔少东 杨轩 马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64-180,共17页
地下储氢技术利用地下构造空间实现氢气大规模高压气态储存,具有安全性高、成本低、规模大、周期长的优势,但中国地下储氢库研究起步较晚,尚无地下构造空间储氢实践,亟待形成完整的地下储氢库高效建库方案。为此,在总结国内外用于地下... 地下储氢技术利用地下构造空间实现氢气大规模高压气态储存,具有安全性高、成本低、规模大、周期长的优势,但中国地下储氢库研究起步较晚,尚无地下构造空间储氢实践,亟待形成完整的地下储氢库高效建库方案。为此,在总结国内外用于地下储氢构造空间的类型,回顾地下储氢技术发展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气藏型储氢库高效建库亟待解决的十大技术挑战,研究结果表明:①气藏型地下储氢库的潜在库址与新能源发电资源具有高度的空间重合,便于绿电就地消纳,最适宜我国大规模发展;②气藏型地下储氢库高效建库需重点解决十大技术挑战,即完整性与选址地质评价、氢气与储层介质的反应机理、氢损耗及氢纯度对储氢效率的影响、垫层气类型与占比优选、注采渗流理论与库容设计、氢用特种管材及管道工程关键技术、建库及注采工程关键技术装备、运行期监测与动态分析、风险评估与应急处置方案、生命周期评估等。结论认为:①中国发展地下储氢库具有潜在枯竭/衰竭气藏库址众多的资源优势,复杂地质条件储气库创新实践的技术优势,氢能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的产业优势和未来市场应用前景广阔的规模优势,具备实现工业化发展的条件和基础;②针对气藏型储氢库建库难题,需开展系统性技术攻关,构建地质综合选址评价体系,优化储库注采运行方案,研发氢用配套管材与设备,形成运营监测与风险管理系统,建立适应中国地质条件的综合建库理论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能 能源转型 新能源消纳 地下储氢库 枯竭气藏 盐穴 大规模储氢 长周期储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