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气运移聚集过程中的地球化学作用 被引量:44
1
作者 黄海平 张水昌 苏爱国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78-284,共7页
原油组成虽然受源岩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的控制 ,但运移过程中和成藏后的次生变化可以彻底改变其原来的面貌。原油排出后遭受的溶解和吸附作用对集聚原油的组成有一定的影响 ,由于油藏温压条件的变化、断层活动、剥蚀、地震或盖层微渗漏... 原油组成虽然受源岩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的控制 ,但运移过程中和成藏后的次生变化可以彻底改变其原来的面貌。原油排出后遭受的溶解和吸附作用对集聚原油的组成有一定的影响 ,由于油藏温压条件的变化、断层活动、剥蚀、地震或盖层微渗漏等导致的运移分馏作用对原油组成的影响更为重要。运移分馏作用可以产生衍生凝析油和残余油。衍生凝析油中轻组分非常富集 ,且通常聚集在较浅的储层中 ;而残余油中富含高分子量化合物 ,尤以含蜡量增加较为明显。可见凝析油和高蜡油的形成并非单纯由母源和成熟度控制 ,认识到运移分馏作用的影响有助于人们避免对地化资料的错误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蜡油 凝析油 气洗作用 地质色层效应 运移分馏 油气运移 聚集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海相生烃成藏研究的若干新进展(二):南方四套区域性海相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52
2
作者 梁狄刚 郭彤楼 +2 位作者 陈建平 边立曾 赵喆 《海相油气地质》 2009年第1期1-15,共15页
南方四套区域性高、过成熟海相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有:(1)干酪根显微组分以Ⅱ型为主;各层系干酪根和沥青"A"的δ13C随时代变新而变重,反映了高等植物输入的增多。(2)上古生界烃源岩沥青"A"和总烃含量比过成熟的下... 南方四套区域性高、过成熟海相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有:(1)干酪根显微组分以Ⅱ型为主;各层系干酪根和沥青"A"的δ13C随时代变新而变重,反映了高等植物输入的增多。(2)上古生界烃源岩沥青"A"和总烃含量比过成熟的下古生界烃源岩高出6~10倍;与相同层系低成熟烃源岩比较,高、过成熟烃源岩已大量排烃。(3)下古生界烃源岩抽提物正烷烃的双峰型分布代表了两类具不同脂肪链结构的藻类输入;上古生界既有双峰型又有单峰型分布,反映了水生生物与高等植物的不同贡献。(4)Pr/Ph比和甾、萜烷常规生物标志物的分布在高、过成熟热演化阶段已经趋同和失效,难以区分不同层系烃源岩和用作油源对比。(5)三芳甾烷、甲基三芳甾烷,特别是三芳甲藻甾烷等生物标志物,可以区分不同地区、不同层系烃源岩,并可用作油源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代 海相地层 碳酸盐岩烃源岩 地球化学特征 生烃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塘湖盆地火成岩元素地球化学与测年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王大锐 袁明生 +1 位作者 张映红 韩保福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95-198,共4页
新疆三塘湖盆地油气区发育有大面积、多套火成岩建造,大部分岩性为火山喷发岩,局部为浅成侵入岩。对所采集的20块岩心样品进行地球化学分析的结果表明,三塘湖盆地火成岩中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吐哈盆地二叠系火成岩十分相似。三塘... 新疆三塘湖盆地油气区发育有大面积、多套火成岩建造,大部分岩性为火山喷发岩,局部为浅成侵入岩。对所采集的20块岩心样品进行地球化学分析的结果表明,三塘湖盆地火成岩中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吐哈盆地二叠系火成岩十分相似。三塘湖盆地火成岩中稀土元素总量变化较大,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铕(Eu)元素异常不明显。K-Ar法综合研究表明,盆地内所分析的岩浆岩发育时期为距今270.0×106~290.8×106a,相当于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成岩 元素地球化学 同位素地质年龄 测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成气轻烃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为例 被引量:28
4
作者 胡国艺 汪为胜 廖凤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05-916,共12页
轻烃在天然气中含量虽低,但因其含有丰富的地球化学信息,在天然气成因等研究方面引起了关注。作者以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煤成气和雷三段油型气为例,采用GC和GC-IR-MS技术对煤成气轻烃的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煤成... 轻烃在天然气中含量虽低,但因其含有丰富的地球化学信息,在天然气成因等研究方面引起了关注。作者以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煤成气和雷三段油型气为例,采用GC和GC-IR-MS技术对煤成气轻烃的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煤成气C7轻烃组成具有甲基环己烷分布优势,在甲基环己烷、正庚烷和二甲基环戊烷相对组成中,甲基环己烷含量最高,分布在48%~73%,平均为63.9%,煤成气轻烃单体烃碳同位素重,δ13C分布在-25.1‰~-20.0‰之间,大部分分布在-23.0‰~-21.0‰。轻烃的分布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天然气成熟度对轻烃中芳烃含量变化影响复杂,在成熟和高成熟阶段,天然气轻烃中芳烃含量低,成熟度对芳烃的含量影响较小,而在过成熟阶段,芳烃含量高,成熟度对芳烃含量影响大。通过凝析油和天然气轻烃组成对比,蒸发分馏作用对热演化参数Ctemp和庚烷值、甲苯/正庚烷等影响较大,但对成因类型参数如(2-MH+2,3-DMP)/C7与(3-MH+2,4-DMP)/C7,P2/C7与N2/P3,正庚烷、甲基环己烷和二甲基环戊烷相对含量关系等影响小。天然气成因类型对轻烃Mango参数K1值、正庚烷、甲基环己烷和二甲基环戊烷相对含量关系以及轻烃单体烃碳同位素影响大,因此,可以利用这些参数进行天然气成因类型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成气 轻烃组分 单体烃碳同位素 成因类型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4油田油气水界面的变迁与成藏期 被引量:23
5
作者 王飞宇 张水昌 梁狄刚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5期560-562,共3页
塔中4油田CⅢ组油气藏今油水界面和古油水界面分别位于-2510m和-2610m,古油水界面呈水平状,近晚期的断裂活动使CⅢ组油藏中油向上运移,在CⅠ和CⅡ储集层聚集,CⅢ组油藏油水界面向上抬升了100m.如果塔中4油田CⅢ组油藏形成是属于“晚海... 塔中4油田CⅢ组油气藏今油水界面和古油水界面分别位于-2510m和-2610m,古油水界面呈水平状,近晚期的断裂活动使CⅢ组油藏中油向上运移,在CⅠ和CⅡ储集层聚集,CⅢ组油藏油水界面向上抬升了100m.如果塔中4油田CⅢ组油藏形成是属于“晚海西期成藏,后期调整破坏”,考虑到三叠纪以来构造变动和圈闭形态的变化,必然使得古油水界面呈现一定的倾斜或形态不规则变化。因而,利用油气水界面变迁厘定成藏期时,根据回剥法反演今油水界面在地质时期古埋深,将古埋深连线呈水平状的时间作为成藏期这一思路是错误的。烃类成藏后由于圈闭形态发生变化,不可能如此巧合,使得早期呈水平状的油水界面再度呈水平状。地质记录中古油水界面基本上呈倾斜状,甚至不规则状。正确的思路是识别出古油水界面,根据古油水界面在何时呈现水平状厘定出成藏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水界面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成藏 塔里木盆地 储集层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海相生烃成藏研究的若干新进展(一):南方四套区域性海相烃源岩的分布 被引量:364
6
作者 梁狄刚 郭彤楼 +2 位作者 陈建平 边立曾 赵喆 《海相油气地质》 2008年第2期1-16,共16页
通过对上、中、下扬子区121个地表及钻井剖面烃源岩的密集扫描取样和地化分析,系统研究了下寒武统、上奥陶统—下志留统、上二叠统、下二叠统四套区域性海相烃源岩的厚度及有机质丰度的纵横向分布,明确了海相烃源岩在纵向上以下寒武统... 通过对上、中、下扬子区121个地表及钻井剖面烃源岩的密集扫描取样和地化分析,系统研究了下寒武统、上奥陶统—下志留统、上二叠统、下二叠统四套区域性海相烃源岩的厚度及有机质丰度的纵横向分布,明确了海相烃源岩在纵向上以下寒武统和上二叠统为最好,横向上以上扬子区为最好,其次为下扬子区;确定了五个烃源岩发育区。明确了海相烃源岩以泥岩为主,碳酸盐岩烃源岩只出现在下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实测最大厚度为150m,从而表明中国南方不存在上千米厚的碳酸盐岩烃源岩。对四套海相烃源岩的厚度问题、层位问题、原始生烃潜量和碳酸盐岩烃源岩的鉴别问题等提出了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代 海相地层 碳酸盐岩烃源岩 泥岩烃源岩 烃源岩分布 生烃潜力 中国南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海相生烃成藏研究的若干新进展(三) 南方四套区域性海相烃源岩的沉积相及发育的控制因素 被引量:246
7
作者 梁狄刚 郭彤楼 +2 位作者 边立曾 陈建平 赵喆 《海相油气地质》 2009年第2期1-19,共19页
南方研究区下寒武统、上奥陶统—下志留统、下二叠统、上二叠统四套区域性古生代海相烃源岩可划分为7种有利沉积相:即深水泥质陆棚相、深水热水陆棚相、深水碳酸盐岩陆棚相、深水硅磷质台凹相、海湾澙湖相、近海湖盆沼泽相、前三角洲相... 南方研究区下寒武统、上奥陶统—下志留统、下二叠统、上二叠统四套区域性古生代海相烃源岩可划分为7种有利沉积相:即深水泥质陆棚相、深水热水陆棚相、深水碳酸盐岩陆棚相、深水硅磷质台凹相、海湾澙湖相、近海湖盆沼泽相、前三角洲相。四套海相烃源岩的沉积—生物相图反映出这些相都不同程度与大洋相通。从早寒武世到晚二叠世,烃源岩的相类型向多样化发展。受都匀、东吴运动影响,有利相带的分布范围由大到小出现两个旋回。南方海相烃源岩的发育受板块运动、板内活动、三大古隆起、四个转换期、沉积—生物相等五个因素的控制。南方海相优质烃源岩的形成模式可概括为深水陆棚—底栖藻席模式,其特点是底栖藻类发育,沉积表面氧化而埋藏环境还原,并以此区别于已有的三种形成模式。研究区北面的秦岭洋,南面的华南洋(Pz1)、八布洋(Pz2)伸入扬子克拉通内部形成的不同时期"海湾体系",是海相烃源岩发育的摇篮,可作为南方海相油气勘探的一个重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代 海相地层 碳酸盐岩烃源岩 沉积相 生物相 控制因素 形成模式 中国南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规模性有效烃源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2
8
作者 涂建琪 董义国 +5 位作者 张斌 南红丽 李成建 王晓梅 费轩冬 周文宝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24,共10页
尽管对于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天然气的来源问题一直都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但所有观点均不认为马家沟组自身发育TOC〉0.5%的规模性烃源岩。通过分析该盆地中东部奥陶系近年来大量新钻井的岩心和岩屑样品,揭示了马家沟组不同岩石类... 尽管对于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天然气的来源问题一直都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但所有观点均不认为马家沟组自身发育TOC〉0.5%的规模性烃源岩。通过分析该盆地中东部奥陶系近年来大量新钻井的岩心和岩屑样品,揭示了马家沟组不同岩石类型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特征,首次发现并证实马家沟组存在有机质丰度高的规模性有效烃源岩。研究结果表明:①马家沟组有效烃源岩的岩性主要为暗色薄层—厚层状含云泥岩、云质泥岩和泥云岩,其富集分布明显受沉积相的控制,马家沟组沉积期间海退期较海侵期更有利于规模性有效烃源岩的发育,层位上主要集中分布在马五上段,其次为马五中—下段、马三段和马一段;②平面上有效烃源岩围绕米脂盐洼呈双环带状分布,次级洼陷有效烃源岩呈中厚—厚层状,累计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③有效烃源岩在米脂凹陷中心和次级隆起则呈薄层状,累计厚度小、有机质丰度低;④有效烃源岩的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为0.30%~8.45%,其生烃母质为浮游藻类和疑源类,有机质类型为腐泥型或偏腐泥混合型。结论认为:该盆地奥陶系有效烃源岩普遍处于过成熟阶段,以产干气为主,生气量大,是马家沟组天然气的主要贡献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奥陶纪 规模性有效烃源岩 有机质丰度 含云泥岩 云质泥岩 泥云岩 沉积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沥青砂的二次生烃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1
9
作者 何坤 米敬奎 +1 位作者 张水昌 王晓梅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82-691,共10页
通过有机岩石学观察、地球化学分析及黄金管热模拟实验对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沥青砂的二次生烃潜力进行了探讨。对代表井沥青砂岩样品的有机岩石学观察发现,沥青砂中的有机质类型除了固体沥青外,还存在一定量液态油。有机碳分析表明,志留... 通过有机岩石学观察、地球化学分析及黄金管热模拟实验对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沥青砂的二次生烃潜力进行了探讨。对代表井沥青砂岩样品的有机岩石学观察发现,沥青砂中的有机质类型除了固体沥青外,还存在一定量液态油。有机碳分析表明,志留系沥青砂岩中有机碳含量比较高,其分布范围为0.56%~3.46%,这些事实表明该地区志留系沥青砂很可能具有一定的生烃能力。进一步热模拟实验的结果证实,该地区志留系沥青砂在足够的热应力作用下能生成一定量的烃类且产物以气态烃为主,其中塔中117井与跃南1井原始沥青砂样品的最大生气量分别可达46.80mL/g和41.11mL/g;同时,通过对比热解实验,可以发现沥青砂中的液态油是产气的主要贡献者。最后,基于哈得11井原油裂解的动力学参数进行地质推演表明,在目前埋藏条件下,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沥青砂在其分布的部分区域可发生二次裂解生气,且该裂解气可能成为该地区天然气的一个重要气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留系沥青砂 二次生烃 原油裂解气 黄金管热模拟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相烃源岩生烃动力学及排油效率——以松辽盆地青山口组为例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洋 何坤 +5 位作者 李贤庆 徐红卫 张吉振 扈松林 王刚 樊志伟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27-634,共8页
为准确评价湖相烃源岩的排油量及致密油资源潜力,结合湖相I型有机质的黄金管热模拟实验和青山口组烃源岩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对松辽盆地湖相烃源岩生烃特征、动力学参数和排油效率进行了研究。热模拟实验的产物定量结果表明,松辽盆地青... 为准确评价湖相烃源岩的排油量及致密油资源潜力,结合湖相I型有机质的黄金管热模拟实验和青山口组烃源岩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对松辽盆地湖相烃源岩生烃特征、动力学参数和排油效率进行了研究。热模拟实验的产物定量结果表明,松辽盆地青山口组湖相烃源岩具有可观的生油潜力,最大生油量约为600 mg/g·TOC,主要的生油阶段在Easy Ro=0.5%~1.2%。动力学计算结果表明,该烃源岩生油的平均活化能为218.5 k J/mol,重质组分生成活化能要低于轻质组分。结合青山口组烃源岩的生油动力学参数和英X58井热史的地质推演,证实该井湖相烃源岩的当前生油转化率为40%~60%,生油量为240~360 mg/g·TOC;通过残留烃的定量,计算得到该烃源岩的排油量为150~200mg/g·TOC,相对排油效率约为60%。生油量及排油效率结果表明,松辽盆地致密油资源潜力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烃源岩 黄金管热模拟 生烃动力学 排油效率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侏罗系恰克马克组叠层石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4
11
作者 边立曾 卢华复 +2 位作者 张宝民 陈建平 曹瑞骥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16,共8页
详细研究了库车坳陷卡普沙良河剖面恰克马克组叠层石的形态及内部构造、微量元素、氧碳同位素特征.指出该叠层石的形成环境为咸水湖盆.从恰克马克组沉积为湖盆扩张期这一事实出发,认为叠层石的发育与干盐湖无关,而可以作为海泛存在的证据.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库车坳陷 侏罗系 恰克马克组 叠层石 湖盆扩张 海泛事件 环境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东地区侏罗系生烃史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飞宇 李谦 +3 位作者 张水昌 陈建平 罗键 肖中尧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9-21,共3页
对塔东地区10口探井110个侏罗系源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有机质成熟度分析,其镜质体反射率(Ro)主体为0.50%~0.65%,烃源岩均处在未熟-低熟阶段。塔东地区中新生界地层镜质体反射率梯度仅0.17%/km,这一数值明显低于库车前陆盆地(约0.23%/km... 对塔东地区10口探井110个侏罗系源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有机质成熟度分析,其镜质体反射率(Ro)主体为0.50%~0.65%,烃源岩均处在未熟-低熟阶段。塔东地区中新生界地层镜质体反射率梯度仅0.17%/km,这一数值明显低于库车前陆盆地(约0.23%/km~0.25%/km),这与塔东区新生代以来地温梯度较低有关。塔东地区现今地温梯度约为19~22℃/km.根据华英参1井古温标重构了塔东地区古地温演化,表现为地温梯度在中新生代总体上不断降低,中生代为32~28℃/km,新生代为28~21℃/km.根据探井和人工井成熟度演化史分析,塔东地区中侏罗统源岩成熟度演化呈现以下特点:在白垩纪,中侏罗统源岩均处于未成熟阶段;在早第三纪末(23×106a),一部分中侏罗统源岩已处于临界成熟状态(Ro为0.5%~0.6%);至12×106a,大部分中侏罗统源岩仍处于临界成熟状态,但已有一小部分处于凹陷带的源岩镜质体反射率略高于0.6%;现今中侏罗统源岩大部分仍处于低成熟阶段(Ro为0.5%~0.7%)。塔东地区侏罗系有效烃源灶(Ro>0.7%)的分布有限,这是目前认为塔东地区发现的的天然气或原油并非源于侏罗系煤系源岩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成熟度 烃源岩 地温梯度 地层镜质体 侏罗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烃源灶特征和天然气成藏过程 被引量:22
13
作者 王飞宇 杜治利 +3 位作者 张水昌 张宝民 陈建平 Bernhard Cramer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31-439,共9页
根据模拟实验数据,建立了库车坳陷典型源岩天然气产率和碳同位素的化学动力学参数。基于探井和人工井(13条地震剖面共230个人工井点)地质数据和今、古地温数据,采用BasinMod软件,分析了各井点成熟度和天然气产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查明... 根据模拟实验数据,建立了库车坳陷典型源岩天然气产率和碳同位素的化学动力学参数。基于探井和人工井(13条地震剖面共230个人工井点)地质数据和今、古地温数据,采用BasinMod软件,分析了各井点成熟度和天然气产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查明了三叠、侏罗系源岩的生烃历史和烃源灶的演化特征,指出,库车坳陷中生界源岩自新近纪以来快速埋藏和成熟,特别是5×106a以来,上新统库车组快速沉积,引起成熟度急剧增高,进入干气阶段,表现为5×106a以来气源灶极高的生气速率,这是库车坳陷形成高效天然气藏的重要原因。库车坳陷的前缘隆起带和克依构造带捕获了同一腐殖型气源灶(T-J)不同阶段生成的天然气;前缘隆起带的牙哈凝析气田主要捕获了生油窗阶段近源生成的天然气,表现为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相对较轻;克拉2气藏主要是晚期(5×106a以来)捕获了镜质体反射率在1.0%~2.5%阶段生成的天然气,表现为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相对较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库车坳陷 烃源灶 生烃化学动力学 生烃史 天然气生成和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油中中性氮和烷基酚化合物的分离制备及分析应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汇彤 徐冠军 +2 位作者 游建昌 王培荣 张大江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310-313,317,共5页
该文介绍了一种原油中中性氮化合物和烷基酚化合物分离制备的新方法。在自制的C1 8非极性填料的层析柱上 ,用正己烷淋洗除去沥青质的原油样品 ,除去饱和烃、芳烃 ,继续用正己烷淋洗 ,制备出中性氮化合物 ;再用二氯甲烷淋洗得到烷基酚化... 该文介绍了一种原油中中性氮化合物和烷基酚化合物分离制备的新方法。在自制的C1 8非极性填料的层析柱上 ,用正己烷淋洗除去沥青质的原油样品 ,除去饱和烃、芳烃 ,继续用正己烷淋洗 ,制备出中性氮化合物 ;再用二氯甲烷淋洗得到烷基酚化合物。实验证明 ,方法的稳定性和重复性令人满意 ,同其它的方法相比 ,节省试剂、分析周期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方法 分离制备 烷基酚 中性氧 原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