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5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油裂解生气动力学实验研究与油裂解生气转化率预测
1
作者 米巨磊 李二庭 +6 位作者 张宇 白海枫 蔡航新 边圆圆 张泽伟 于双 潘长春 《地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4-514,共11页
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油裂解气资源日益受到石油公司的高度重视。本研究对沙湾凹陷沙排3井湖相油样进行裂解生气动力学模拟实验及重复实验,两次实验甲烷最高产率分别为420.8 mg/g和425.5 mg/g,总气态烃(∑C_(1~5))最高产率分别为482.5 mg/... 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油裂解气资源日益受到石油公司的高度重视。本研究对沙湾凹陷沙排3井湖相油样进行裂解生气动力学模拟实验及重复实验,两次实验甲烷最高产率分别为420.8 mg/g和425.5 mg/g,总气态烃(∑C_(1~5))最高产率分别为482.5 mg/g和489.1 mg/g。依据两次实验的产率数据,应用生烃动力学软件Kinetic 2000,求取油裂解生成∑C_(1~5)动力学参数:频率因子均为1.0×10^(15)s^(-1),活化能加权平均值分别为63.05 kcal/mol和63.68 kcal/mol。将油裂解生成∑C_(1~5)转化率10%~80%定义为“裂解窗”,在地质条件下(升温速率1℃/Ma),SP3油样处于“裂解窗”的温度范围为176~207℃,成熟度范围为Easy R_(o)=1.60%~2.42%。依据沙排3井油裂解生气动力学参数,推算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沙湾1井圈闭构造石炭系(C)、二叠系佳木河组(P_(1)j)和风城组(P_(1)f)储层油裂解生气转化率现今均高于80%,越过原油“裂解窗”,只能找到气藏。而中二叠统夏子街组(P_(2)x)和下乌尔禾组(P_(2)w)中间层段储层油裂解生气转化率现今分别为50%和27%,处于原油裂解窗中期和早期,仍以油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裂解实验 油裂解生气动力学 油裂解窗 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封堵新疆油田砾岩油藏水流优势通道的调剖剂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唐可 胡冰艳 +2 位作者 廖元淇 罗强 刘宝阳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33-637,共5页
针对新疆油田七中东八道湾组砾岩油藏储层存在的严重非均质性问题,为了有效封堵水流优势通道,研制了以改性淀粉和丙烯酰胺为主剂的强冻胶调剖剂LT-1,考察了LT-1的抗剪切性、注入性和封堵性,并在该油藏两井组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结果表... 针对新疆油田七中东八道湾组砾岩油藏储层存在的严重非均质性问题,为了有效封堵水流优势通道,研制了以改性淀粉和丙烯酰胺为主剂的强冻胶调剖剂LT-1,考察了LT-1的抗剪切性、注入性和封堵性,并在该油藏两井组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由2%~4%改性淀粉、5%~6%丙烯酰胺、0.01%~0.03%交联剂和0.6%成胶控制剂组成的LT-1调剖剂在30℃下的静态成胶时间约8 h;抗剪切性较好,高速剪切后的强度保留率为95.5%;在人造砾岩岩心中的注入性和封堵性能较好。矿场应用结果表明,LT-1可有效封堵水流优势通道,水井吸水剖面明显改善,注水压力上升,对应油井见效明显,两井组累计增油1790 t,适合砾岩油藏深部调剖堵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岩油藏 水流优势通道 调剖堵水 新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油田智能实验室先导示范点的建设及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睿 兰媛媛 +3 位作者 彭绪安 顾晓芳 武卫东 罗玲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04期391-392,共2页
新疆油田公司实验检测研究院自成立以来,经过五年坚持不懈的努力,陆续建成院下属五家基层生产单位的生产业务数字化工作,到2016年5月,院下属八家基层生产单位全面完成生产业务数字化的上线投产工作。在取得的数字化成果基础上,管理水平... 新疆油田公司实验检测研究院自成立以来,经过五年坚持不懈的努力,陆续建成院下属五家基层生产单位的生产业务数字化工作,到2016年5月,院下属八家基层生产单位全面完成生产业务数字化的上线投产工作。在取得的数字化成果基础上,管理水平的提升、智能设备的发展以及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等方面的进步,使得智能化实验室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化 物联网+ 采集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工程菌在石油污染修复中的研究进展与前景 被引量:3
4
作者 宫兆波 郭瑛瑛 +7 位作者 张燕萍 杨永霞 赵增义 刘艳伟 史斌 毕磊 阴永光 宋茂勇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6,共13页
构建基因工程菌(genetically engineered microorganisms,GEMs)是石油污染生物修复的重要发展方向.目前,通过基因编辑、过表达和定向进化等手段改造微生物的石油污染物降解和调控途径,可以提高微生物的环境适应能力和污染物降解能力,用... 构建基因工程菌(genetically engineered microorganisms,GEMs)是石油污染生物修复的重要发展方向.目前,通过基因编辑、过表达和定向进化等手段改造微生物的石油污染物降解和调控途径,可以提高微生物的环境适应能力和污染物降解能力,用于石油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和监测.本文概述了石油污染物降解基因工程菌的主要构建策略,包括选择和改造宿主菌、改造与优化石油污染物关键酶和代谢通路、开发微生物全细胞传感器和构建基因工程菌的自毁程序.此外,基因工程菌也可用于石油污染的酶修复、微生物菌群修复和细菌-植物联合修复.随着系统生物学和合成生物学在降解微生物中的应用,基因工程菌在石油污染修复中展现出良好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物 基因工程菌 微生物修复 合成生物学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油田砾岩油藏聚合物驱窜流特征及调剖对策 被引量:3
5
作者 唐可 纪萍 +1 位作者 汪学华 罗强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5-111,共7页
聚合物驱过程中的聚合物窜流是影响聚合物驱效果的重要因素。针对七东1区克下组砾岩油藏特殊的复模态孔隙结构,通过室内并联岩芯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聚合物驱窜流特征及调剖对策。研究表明,砾岩油藏渗透率变异系数低于0.3时,聚合物驱不... 聚合物驱过程中的聚合物窜流是影响聚合物驱效果的重要因素。针对七东1区克下组砾岩油藏特殊的复模态孔隙结构,通过室内并联岩芯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聚合物驱窜流特征及调剖对策。研究表明,砾岩油藏渗透率变异系数低于0.3时,聚合物驱不发生窜流;渗透率变异系数高于0.5时,聚合物改善剖面作用有限,发生窜流,且窜流导致聚合物驱见效后高渗岩芯含水率迅速回升;随着渗透率变异系数增大,聚合物在高渗层突破时间缩短,聚窜发生越早和越严重,聚窜后高渗层吸液百分数从52%增大到75%;聚窜后及时调剖,能有效控制聚窜和发挥聚合物驱作用,采收率提高28.75%;聚合物驱全过程调剖是治理聚窜的理想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岩油藏 聚合物驱 窜流特征 强非均质性 调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油田三元复合驱采出液乳化及破乳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6
作者 斯绍雄 宫兆波 +4 位作者 严忠 王雨 任召言 刘鹏飞 卜四民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9-143,共5页
为了明确新疆油田三元复合驱采出液的乳化和破乳机理,研究了采用驱油剂(弱碱Na_2CO_3、表面活性剂KPS和聚合物HPAM)和破乳剂室内配制的三元复合驱模拟乳液的乳化和破乳情况。结果表明,弱碱Na_2CO_3浓度对模拟乳液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影... 为了明确新疆油田三元复合驱采出液的乳化和破乳机理,研究了采用驱油剂(弱碱Na_2CO_3、表面活性剂KPS和聚合物HPAM)和破乳剂室内配制的三元复合驱模拟乳液的乳化和破乳情况。结果表明,弱碱Na_2CO_3浓度对模拟乳液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影响最为明显,当Na_2CO_3、KPS和HPAM浓度均为400 mg/L时,油水界面张力从13.957 mN/m降至0.018 mN/m。表面活性剂KPS对模拟乳液的Zeta电位降低作用明显,当表面活性剂加量为600 mg/L时,乳液的Zeta电位从-31.5 mV降至-53.6 mV;聚合物HPAM对模拟乳液的黏度影响显著,而碱和表面活性剂对模拟乳液的黏度影响不明显。低的界面张力、强的负电性、高的乳化程度和大的水相黏度共同导致三元复合驱乳液稳定性增强。在三元复合驱乳液的破乳过程中,油水界面张力和Zeta电位均显著升高,且升高程度与破乳效果的好坏呈现正相关性。AR型破乳剂对新疆油田三元复合驱采出液的破乳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驱采出液 稳定性 破乳 新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磺酸盐驱油体系中相微乳液提高采收率
7
作者 关丹 唐文洁 +2 位作者 阙庭丽 帕提古丽·麦麦提 栾和鑫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3-239,共7页
在表面活性剂含量为0.5%(w)的条件下,通过调整石油磺酸盐与十二醇聚氧丙烯硫酸钠复配比例及盐含量以形成中相微乳液驱油体系。采用表面张力仪测定了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通过表面张力与浓度的关系曲线确定了临界胶束浓度;通过岩心驱替... 在表面活性剂含量为0.5%(w)的条件下,通过调整石油磺酸盐与十二醇聚氧丙烯硫酸钠复配比例及盐含量以形成中相微乳液驱油体系。采用表面张力仪测定了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通过表面张力与浓度的关系曲线确定了临界胶束浓度;通过岩心驱替实验测定了中相微乳液驱油体系的驱油效率,并与微流控驱油实验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NaCl含量为4.9%(w)、石油磺酸盐与十二醇聚氧丙烯硫酸钠质量比为2∶1时,形成的中相微乳液驱油体系界面张力最低(3.12×10^(-4) mN/m);中相微乳液驱油体系中加入聚合物后,岩心驱替实验驱油效率为46.41%,高于未加入聚合物的中相微乳液驱油体系(22.3%);微流控驱油实验结果进一步表明,聚合物使驱替液具有较大黏度,易缠结在孔隙中增大高渗透率层段的流动阻力,使驱替液在高、低渗透率层段流动速率差减小,同时聚合物的黏弹性可携带孔隙边缘处的油以及使孔隙壁上的油膜变薄,进而提高驱油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磺酸盐 中相微乳液 驱油效率 微流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驱油田采出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8
作者 陈宏 邓征宇 +4 位作者 宫兆波 余关龙 陈伟 陈东 高迎新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5-101,共7页
化学驱油提高采收率技术逐渐应用于国内各大油田,导致产生了大量含有驱油剂的化学驱采出水,它具有成分复杂、乳化严重、处理困难的特点。概述了化学驱油田采出水的来源、特征和处理要求,归纳了破乳剂、氧化剂、吸附剂等新药剂开发、不... 化学驱油提高采收率技术逐渐应用于国内各大油田,导致产生了大量含有驱油剂的化学驱采出水,它具有成分复杂、乳化严重、处理困难的特点。概述了化学驱油田采出水的来源、特征和处理要求,归纳了破乳剂、氧化剂、吸附剂等新药剂开发、不同结构或类型的药剂复配及过程条件优化、药剂筛选评价新方法,综述了斜管除油器、超声波破乳除油设备等新型油水分离设备以及表面改性膜、添加无机粒子的聚合物膜、无机陶瓷膜等精细过滤设备和一体化处理设备等开发新进展,总结了高级氧化技术、电化学方法以及组合工艺等新型处理工艺研究进展,最后展望了化学驱采出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 化学驱 采出水 聚合物 表面活性剂 处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性储层物性特征及启动压力梯度规律研究——以新疆吉木萨尔盆地芦草沟组为例 被引量:9
9
作者 马铨峥 杨胜来 +3 位作者 吕道平 寇根 雷浩 陈璨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42-47,共6页
新疆吉木萨尔盆地芦草沟组是近年开发的致密储层,储层的基础物性特征及启动压力梯度资料十分匮乏,需要进行深入研究。通过铸体薄片技术、常规压汞法、氦孔隙计法、压差-流量法等技术手段对该致密储层岩样的孔隙特性、粒度、渗透率、润... 新疆吉木萨尔盆地芦草沟组是近年开发的致密储层,储层的基础物性特征及启动压力梯度资料十分匮乏,需要进行深入研究。通过铸体薄片技术、常规压汞法、氦孔隙计法、压差-流量法等技术手段对该致密储层岩样的孔隙特性、粒度、渗透率、润湿性等物性及启动压力梯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致密储层岩石主要由颗粒半径小于0.06 mm的砂岩、粉晶云岩等组成;孔隙类型以晶间孔、粒内溶孔为主,同时含有少量的剩余粒间孔和收缩缝。储层储集空间主要是纳米级的孔喉,79%的孔隙度小于10%,82%气测渗透率小于0.1×10^(-3)μm^2,属于低孔、超低渗致密储层。润湿性以中性湿为主;压力梯度测试表明该致密储层具有较高的启动压力梯度,且与渗透率呈良好的幂率关系。通过上述研究,对该致密储层的物性特征和启动压力梯度有了清楚的认识,为油田制定开发方案,确定合理的生产压差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储层特征 孔隙分布 粒度分布 渗透率 润湿性 启动压力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盐底水油藏氮气泡沫压锥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孙琳 赵凡琪 +3 位作者 张芸 王兵 杨柳 张滢滢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7-102,126,共7页
底水锥进是制约底水油藏有效开发的关键。结合泡沫体系性质分析与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氮气泡沫在高温高盐底水油藏中压锥增油的潜力。泡沫体系性质分析结果表明,椰油酰胺丙基羟磺基甜菜碱(CHSB)抗温耐盐且对轻质原油敏感,其形成的泡沫... 底水锥进是制约底水油藏有效开发的关键。结合泡沫体系性质分析与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氮气泡沫在高温高盐底水油藏中压锥增油的潜力。泡沫体系性质分析结果表明,椰油酰胺丙基羟磺基甜菜碱(CHSB)抗温耐盐且对轻质原油敏感,其形成的泡沫可实现对底水水窜通道的选择性封堵。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水锥顶部注入氮气泡沫,能够有效地压锥控水,扩大底水波及效率,并驱替顶部油层剩余油。但因泡沫在水锥内静置时会不断破裂,焖井时间不易过长。同时,开井后控液生产,可减弱底水对泡沫的冲刷,提高氮气泡沫压锥的増油降水效果。与关井压锥、氮气泡沫+氮气复合压锥相比,氮气泡沫压锥可分别提高采收率16.45%和8%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盐 底水油藏 底水锥进 气泡沫压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石炭—二叠系致密岩油气资源潜力分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康玉柱 陈新华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75-379,共5页
自1989年鄂尔多斯盆地靖边石炭系致密砂岩大气田发现开始,中国致密岩油气已有20多年的勘探历史。近年来,在鄂尔多斯、四川、准噶尔和塔里木等盆地中的志留系、石炭—二叠系、三叠系和白垩系等层位发现了致密砂岩油气田,进一步证明中国... 自1989年鄂尔多斯盆地靖边石炭系致密砂岩大气田发现开始,中国致密岩油气已有20多年的勘探历史。近年来,在鄂尔多斯、四川、准噶尔和塔里木等盆地中的志留系、石炭—二叠系、三叠系和白垩系等层位发现了致密砂岩油气田,进一步证明中国致密岩油气潜力巨大。研究认为,石炭—二叠系致密岩油气前景最大,从原型盆地沉积体系和含油气体系等方面,论述了其含油气前景和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系 二叠系 致密岩油气 成藏组合 油气资源 油气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储层弹性采收率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新疆吉木萨尔盆地芦草沟组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马铨峥 杨胜来 +3 位作者 吕道平 寇根 杨龙 雷浩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7期147-151,156,共6页
新疆吉木萨尔盆地芦草沟组致密储层埋藏深、压力系数高,属于异常高压油藏,地层具有较高的弹性能量,弹性开采潜力大。由于该储层开发较晚,弹性采收率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资料十分匮乏,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采用室内岩心衰竭模拟的实... 新疆吉木萨尔盆地芦草沟组致密储层埋藏深、压力系数高,属于异常高压油藏,地层具有较高的弹性能量,弹性开采潜力大。由于该储层开发较晚,弹性采收率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资料十分匮乏,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采用室内岩心衰竭模拟的实验方法,对该地区的天然岩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变化,压力变化分为以指数形式高速递减和近似线性低速递减两个区;井底压力越小,压力和流量的降落速度越块,压力梯度变化率和采出程度越大。弹性采收率与井底压力呈二次幂形式变化关系,最终采收率在2%~14%之间;随着渗透率的增大,弹性采收率呈指数形式增加,孔隙度越大,弹性采收率越大。通过研究,对该地区弹性采收率规律及影响因素有了一定的认识,为该致密储层弹性开采时,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确定生产压差及采取合理的措施改善储层渗透率以提高弹性采收率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竭开采 渗流特征 压力梯度变化率 弹性采收率 井底压力 渗透率 孔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状液体系在石油工业中研究现状综述 被引量:7
13
作者 陈思智 刘卫东 +3 位作者 王桂君 田浩 杜春泽 杨烨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366-1369,1373,共5页
概述了原油乳状液的驱油机理和国内外原油乳状液在地层中的渗流规律及对采收率的贡献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进展,并展望了在乳状液性能研究、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对地层条件的真实反映、乳化作用对采收率定量关系的研究和研制绿色、环保、廉价... 概述了原油乳状液的驱油机理和国内外原油乳状液在地层中的渗流规律及对采收率的贡献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进展,并展望了在乳状液性能研究、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对地层条件的真实反映、乳化作用对采收率定量关系的研究和研制绿色、环保、廉价、无污染的乳化剂等方面的研究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状液 概述 乳化 研究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润湿多孔介质渗流规律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肖易航 郑军 +1 位作者 何勇明 周波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17-625,共9页
利用自主研发的填砂模型压制与渗流实验仪器,制备了5种具有相似物性且不同油湿比例因子的部分润湿填砂模型,对其进行油水相对渗透率与毛细管压力实验,定量研究油湿比例因子对部分润湿多孔介质渗流规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束缚水饱和... 利用自主研发的填砂模型压制与渗流实验仪器,制备了5种具有相似物性且不同油湿比例因子的部分润湿填砂模型,对其进行油水相对渗透率与毛细管压力实验,定量研究油湿比例因子对部分润湿多孔介质渗流规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束缚水饱和度随油湿比例因子的增加而减小,残余油饱和度则随着油湿比例因子的增加而增加,且驱油效率随之变差;当含水饱和度<39.35%时,两相共渗阻力与油湿比例因子呈正比,而当含水饱和度>65.00%时呈现相反的规律,其余饱和度情况下两相共渗阻力现象更为复杂;在低含水饱和度处两相流动能力差异与油湿比例因子呈反比,而在高含水饱和度处呈现相反的规律。同一含水饱和度下的含水率与油湿比例因子呈正比关系,油湿比例因子为1/2、3/4和1时,润湿体系的含水率随着含水饱和度的增加先缓慢增加,然后快速增加,最后逐渐变缓;而油湿比例因子为1/4和0时,润湿体系先缓慢增加,然后快速增加至驱替过程结束。均匀水湿和均匀油湿体系的毛细管压力曲线分别仅具有排驱与自吸特征,而其余部分润湿体系同时具有排驱与自吸特征,且随着油湿比例因子的增加,自吸特征所占比例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润湿 填砂模型 油湿比例因子 相对渗透率 毛细管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辅助蒸汽吞吐低温催化氧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罗强 吴永锋 +2 位作者 李东文 汪玉琴 唐晓东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2-74,115-116,共3页
为了加快空气辅助蒸汽吞吐过程中氧气的消耗速度,减少尾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和大幅度降低稠油的粘度,利用高压反应釜对新疆油田J230井区951217井稠油进行注空气低温催化氧化室内条件的筛选。尾气组成、氧化稠油酸值、粘度和族组分等分析结... 为了加快空气辅助蒸汽吞吐过程中氧气的消耗速度,减少尾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和大幅度降低稠油的粘度,利用高压反应釜对新疆油田J230井区951217井稠油进行注空气低温催化氧化室内条件的筛选。尾气组成、氧化稠油酸值、粘度和族组分等分析结果表明,在200℃条件下,当催化剂FeL质量分数为0.1%,空气压力为1.2MPa,反应72h时,稠油酸值为8.37mg/g,粘度为3787mPa·s,氧化后尾气中氧气体积分数为4.75%;利用氧化油70g、水30g和助剂R10.07g搅拌乳化后,乳状液的粘度为42mPa·s,降粘率达到96.77%。因此,在空气辅助蒸汽吞吐稠油过程中,通过添加催化剂可以加快氧气的消耗,添加助剂可以大幅度降低稠油的粘度,从而有利于提高稠油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吞吐 空气 低温氧化 催化 降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页岩油不同温压CO_(2)吞吐下可动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20
16
作者 王子强 葛洪魁 +2 位作者 郭慧英 周浩 张远凯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92-1099,共8页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页岩油储集层主要发育微纳尺度孔喉裂隙系统,同时油质黏稠,动用难度大,注CO_(2)吞吐是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技术。为了认清吉木萨尔页岩油储层注CO_(2)吞吐下的可动性规律,对该区芦草沟组45块岩心进行了研究。储层岩性为...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页岩油储集层主要发育微纳尺度孔喉裂隙系统,同时油质黏稠,动用难度大,注CO_(2)吞吐是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技术。为了认清吉木萨尔页岩油储层注CO_(2)吞吐下的可动性规律,对该区芦草沟组45块岩心进行了研究。储层岩性为云屑砂岩、砂屑云岩和岩屑砂岩;储层覆压孔隙度介于2.0%~22.7%之间,平均为11%,覆压渗透率平均为0.01×10^(-3)μm^(2),小于0.1×10^(-3)μm^(2)的样品占比达90%以上。根据岩心物性分类,选取20块岩样开展核磁实验,对页岩油低场核磁共振实验测量的6个关建参数进行了优化;通过将页岩油压汞实验数据和低场核磁共振实验数据对比,在对数坐标下建立了页岩岩心的T_(2)值与孔隙半径之间的线性关系,通过T_(2)谱定量获得了页岩的孔隙半径分布。在此基础上,在不同温压条件下开展9种CO_(2)吞吐实验,结合采收率、动用程度等指标分析得知,半径小于300 nm的小孔隙中页岩油难以动用,300~1000 nm的中孔隙和大于1000 nm的大孔隙中页岩油动用程度相对较高,且随着温度和压力的提高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场核磁共振 CO_(2)吞吐 可动性 页岩油 吉木萨尔凹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拉玛依油田九_(6)区稠油油藏蒸汽-CO_(2)复合驱实验评价 被引量:14
17
作者 周伟 寇根 +3 位作者 张自新 安科 刘赛 刘勇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4-207,共4页
克拉玛依油田九6区齐古组稠油油藏上油层蒸汽驱采出程度达60%,而下油层采出程度仅为32%,存在油藏原油动用程度差异大,部分储集层未被波及等开发问题,需要探索新的开发方式来进一步提高开发效果。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九6区蒸汽-C... 克拉玛依油田九6区齐古组稠油油藏上油层蒸汽驱采出程度达60%,而下油层采出程度仅为32%,存在油藏原油动用程度差异大,部分储集层未被波及等开发问题,需要探索新的开发方式来进一步提高开发效果。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九6区蒸汽-CO_2复合驱油效率及其驱油机理,优化了复合驱最佳注入参数。实验结果表明,蒸汽-CO_2复合驱过程中CO_2可为蒸汽驱打开渗流通道,降低注蒸汽压力,还可以抑制蒸汽驱造成的高黏度油包水乳状液的形成,降低了原油黏度;蒸汽冷凝水形成水气交替段塞,减缓了CO_2气窜发生,增大了波及体积,形成了良好的协同作用,蒸汽-CO_2复合驱比蒸汽驱驱油效率提高35%左右,实验优选了最佳注入方式为交替注入,在蒸汽温度为220℃,蒸汽与CO_2注入比为10∶1~25∶1时,最终驱油效率可达8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玛依油田 九_(6)区 稠油油藏 蒸汽-CO_(2)复合驱 驱油效率 注入方式 波及体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分析技术在吉木萨尔凹陷致密储层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8
作者 靳军 向宝力 +3 位作者 杨召 李璐璐 吕道平 张毅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8-25,共8页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储层夹于互层分布的优质烃源岩层系中,岩性多样,非均质性强,物性总体较差,以微米—纳米级孔隙为主,但孔隙中普遍含油。该组上段和下段各存在1套非常规"甜点体",具有典型的致密油特征,而针对常...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储层夹于互层分布的优质烃源岩层系中,岩性多样,非均质性强,物性总体较差,以微米—纳米级孔隙为主,但孔隙中普遍含油。该组上段和下段各存在1套非常规"甜点体",具有典型的致密油特征,而针对常规油气藏建立的实验分析技术难以适应和满足致密油进一步勘探开发的需求。运用多参数配套联测、致密油岩心洗油方法探索、致密油岩心孔渗和润湿特性测试以及碳酸盐类矿物染色技术等针对性的实验分析技术,来研究烃源岩特性以及储层岩性、物性和含油性等致密油的典型特征及其内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分析技术 致密油储层 芦草沟组 二叠系 吉木萨尔凹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系煤生烃热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二庭 马万云 +4 位作者 李际 马新星 潘长春 曾立飞 王明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13-1323,共11页
采用黄金管-高压釜热模拟体系,开展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区侏罗系八道湾组和西山窑组煤的生油和生气演化特征研究,对区域油气资源评价和油气资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煤热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南缘八道湾组煤生油潜力明显高于西山窑组... 采用黄金管-高压釜热模拟体系,开展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区侏罗系八道湾组和西山窑组煤的生油和生气演化特征研究,对区域油气资源评价和油气资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煤热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南缘八道湾组煤生油潜力明显高于西山窑组煤,其生油高峰在Ro(镜质体反射率)=1.07%,最大生油产率的分布范围为60.13~83.27 mg/g,具有一定的排油能力;西山窑组煤生油高峰在Ro=0.96%,最大生油产率分布范围为27.14~62.14 mg/g,部分样品具有一定的排油能力。八道湾组煤和西山窑组煤生气能力接近且均较好,生气窗长。Ro为0.90%时,煤开始生气;Ro在1.07%~1.65%时,煤进入快速生湿气阶段,煤裂解气产量是最大产气量的50%左右;Ro达1.65%后,煤进入干酪根裂解生气阶段;Ro在3.60%时,煤生气基本结束,最大生气产率分布范围为92.23~141.26 mg/g。南缘西段艾卡构造带八道湾组煤层厚度为10~20 m,Ro在1.0%左右,处于煤生油高峰,生油量在57.10~81.19 mg/g,且煤具有有机碳含量高的特点,认为该区煤具有形成带气顶的油藏的潜力。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霍玛吐背斜带和昌吉—乌鲁木齐地区侏罗系煤层厚度大,最厚达60 m,烃源岩Ro在1.3%~2.0%之间,处于煤大量生干气阶段,生气量为60.21~104.27 mg/g,认为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煤具有形成凝析气藏和干气藏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热模拟 准噶尔盆地 液态烃 碳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聚吡啶类缓蚀阻垢双效药剂的实验及理论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斯绍雄 陈贤 +7 位作者 倪小龙 陈玉萍 韩丰泽 吕祥鸿 王晨 张军平 候炳臣 李健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1-139,共9页
通过阻垢率和缓蚀效率测试考察了三聚吡啶双效药剂的缓蚀、阻垢性能,运用电化学测试技术,结合密度泛函理论和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探讨了其缓蚀和阻垢机理。结果表明,在油田模拟水溶液中,该药剂对碳钢的缓蚀效率高达79.32%,对CaCO_(3)的... 通过阻垢率和缓蚀效率测试考察了三聚吡啶双效药剂的缓蚀、阻垢性能,运用电化学测试技术,结合密度泛函理论和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探讨了其缓蚀和阻垢机理。结果表明,在油田模拟水溶液中,该药剂对碳钢的缓蚀效率高达79.32%,对CaCO_(3)的阻垢效率为93.47%。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大,自腐蚀电位不断正移,极化电阻RP逐渐增大,自腐蚀电流密度显著降低,三聚吡啶的缓蚀作用机理为“几何覆盖效应型”缓蚀剂,其中阳极吸附阻滞作用更为明显。三聚吡啶分子结构中的吡啶环和Br原子位置的LUMO和HOMO轨道较强,其为三聚吡啶分子与Ca^(2+)螯合阻垢和碳钢表面吸附缓蚀的活性位点;烷基链长对APMC分子与真空中Ca^(2+)的螯合强度不具有显著影响,但随着烷基链长增大,其与Ca^(2+)的螯合阻垢倾向降低,与Fe(110)表面的吸附缓蚀倾向显著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聚吡啶双效药剂 电化学测试技术 密度泛函理论 分子动力学 缓蚀阻垢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