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克拉玛依重油六东区硫化氢井下治理 被引量:3
1
作者 杨林 方钫 +3 位作者 周建平 赖刚 王谦 廖志勇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41-747,共7页
针对新疆油田重油六东区稠油油藏由于硫化氢含量高引起的生产及安全问题,合成出一种新型三嗪类脱硫剂。考察了影响脱硫效率的因素及脱硫剂与现场使用化学药剂的配伍性,优选出适合六东区稠油硫化氢井下治理的脱硫剂注入工艺;选用蒸汽吞... 针对新疆油田重油六东区稠油油藏由于硫化氢含量高引起的生产及安全问题,合成出一种新型三嗪类脱硫剂。考察了影响脱硫效率的因素及脱硫剂与现场使用化学药剂的配伍性,优选出适合六东区稠油硫化氢井下治理的脱硫剂注入工艺;选用蒸汽吞吐井和蒸汽驱井进行现场试验,对硫化氢含量进行了实时监测。实验结果表明,合成脱硫剂在反应时间15 min、油水体积比1∶2、p H=10、反应温度150℃的条件下,脱硫效率可达96.7%,且与现场使用的化学药剂配伍性良好。在现场应用试验中,硫化氢含量大幅降低,且在蒸汽吞吐井中效果更佳,采用先注脱硫剂再注蒸汽的工艺,能将硫化氢含量降到20×10^(-6) mg/L以下,并稳定运行三个月,最终达到将硫化氢对地面生产及工作环境造成的危害在地下解决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油田 硫化氢 脱硫效率 配伍性 井下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高温调堵技术在克拉玛依油田的应用
2
作者 杨洪 刘强 +2 位作者 谢强 徐明强 江莉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8-110,118,共3页
在克拉玛依油田九区稠油油藏开采过程中,由于储层的非均质性、隔层不发育以及蒸汽超覆等原因,蒸汽在平面上推进不均衡,出现汽窜干扰现象,降低了油藏开发效果。在分析九区吞吐井汽窜特征、目前所用高温调堵技术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了汽窜... 在克拉玛依油田九区稠油油藏开采过程中,由于储层的非均质性、隔层不发育以及蒸汽超覆等原因,蒸汽在平面上推进不均衡,出现汽窜干扰现象,降低了油藏开发效果。在分析九区吞吐井汽窜特征、目前所用高温调堵技术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了汽窜通道调控治理工艺技术研究,研制了适合该区油藏的新型高温调堵剂,并对该调堵剂的固化及抗稀释性、固化物耐温性能、抗剪切能力和抗盐能力等性能进行了评价,并在室内模拟该调堵剂封堵效果达标后,开展了3井次现场试验。试验井实施封堵后,注汽压力较封堵前提高了25%,汽窜干扰现象得到治理,原有窜扰井正常生产,调整了储层吸汽剖面,提高了油藏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吞吐井 高温封堵调剖 热固性树脂 克拉玛依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缝内暂堵二次转向主控因素及其影响规律
3
作者 王博 吴媚 +3 位作者 肖祖行 鲍静 张建军 张荔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0-484,共5页
缝内暂堵转向能力决定缝网压裂改造程度,为探究缝内暂堵二次转向主控因素及其影响规律,采用有限元和全局嵌入黏结单元方法,建立了缝内暂堵二次转向模型,研究了水平主应力差、弹性模量、抗拉强度及注入速率等因素对天然裂缝二次转向的影... 缝内暂堵转向能力决定缝网压裂改造程度,为探究缝内暂堵二次转向主控因素及其影响规律,采用有限元和全局嵌入黏结单元方法,建立了缝内暂堵二次转向模型,研究了水平主应力差、弹性模量、抗拉强度及注入速率等因素对天然裂缝二次转向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缝内暂堵二次转向幅度随水平主应力差、弹性模量、抗拉强度的增大而减小;2)当水平主应力差增至3倍、弹性模量提升53.8%、抗拉强度增至4倍时,天然裂缝转向角θ1的降幅分别为85.7%,95.7%,88.4%,θ2的降幅分别为83.3%,94.6%,100%;3)抗拉强度、水平主应力差及弹性模量与转向角的关联度分别为0.865,0.821,0.754;4)考虑井口限压,适当提高注入速率能够有效改善天然裂缝内支持及铺置效率。研究成果可为缝内暂堵转向压裂优化与效果评价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转向 有限元 黏结单元 暂堵转向 转向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石西油田石南4井区侏罗系头屯河组储层特征及有利区展望 被引量:9
4
作者 邹阳 韦盼云 +4 位作者 朱涛 冯右伦 倪倩 汪孝敬 于江龙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5-243,共9页
石西油田石南4井区侏罗系头屯河组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背景,自下而上是湖平面先下降后快速上升的沉积序列,形成一套陆源碎屑岩。底部以中砂岩和泥岩为主,中部以粗、中砂岩相占绝对优势,顶部为厚层块状泥岩。基于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 石西油田石南4井区侏罗系头屯河组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背景,自下而上是湖平面先下降后快速上升的沉积序列,形成一套陆源碎屑岩。底部以中砂岩和泥岩为主,中部以粗、中砂岩相占绝对优势,顶部为厚层块状泥岩。基于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等资料,首次对研究区储层的岩矿特征、孔隙结构以及物性特征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头屯河组储集层岩矿类型以岩屑砂岩为主,其中胶结物以碳酸盐胶结为主,胶结类型以孔隙式胶结为主,杂基以泥质为主;黏土矿物以高岭石居多,高岭石、绿泥石含量与储层孔隙度有良好正相关性,储层具中偏强碱敏性和中等水敏性特征;储层孔隙类型有原生和次生孔隙2类,原生孔隙以常与石英、绿泥石矿物相伴生的粒间孔隙为主,次生孔隙以多同长石、高岭石矿物相共生的粒间溶孔为主,储集层属中孔低渗储层。基于储层特征及沉积微相主控因素,将头屯河组储层分为Ⅰ类优质、Ⅱ类储层,同时对研究区进行了储层有利区预测与潜力区识别,该潜力区可作为石南4井区后续滚动开发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南4井区 侏罗系 头屯河组 储层特征 潜力区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二段致密砂岩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以大邑地区为例 被引量:49
5
作者 罗文军 彭军 +5 位作者 杜敬安 杜垒 韩海臣 刘焕 李剑波 唐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87-295,301,共10页
低渗透气藏产气量在我国天然气总产量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但由于其气藏分布复杂、预测难度大等因素,阻碍了该类气藏的勘探开发进程。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储层物性总体较差,属于低孔、低渗储层。以储层特征与成岩作用... 低渗透气藏产气量在我国天然气总产量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但由于其气藏分布复杂、预测难度大等因素,阻碍了该类气藏的勘探开发进程。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储层物性总体较差,属于低孔、低渗储层。以储层特征与成岩作用研究为基础,结合大量镜下薄片鉴定成果,确定了胶结物充填的序次及各期胶结物相对含量;并在各期胶结物中找出特征包裹体进行温度检测,结合储层埋藏史、热史等资料,确定了各期胶结物的形成时间与油气充注的时间及次序;此外,描述了储层孔隙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化率与变化原因,从而再现了储层的形成历史,确定了储层致密化时间。最后,结合油气充注史,提出下一步有利勘探方向,为进一步油气勘探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孔隙演化 流体包裹体 须家河组 大邑地区 川西坳陷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地层流体特征与油气运聚成藏 被引量:20
6
作者 李梅 金爱民 +2 位作者 楼章华 法欢 朱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07-615,共9页
准噶尔盆地为大型压扭性叠合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成藏过程及油气分布规律十分复杂。运用含油气沉积盆地流体历史分析的新理论、新方法,从动态和演化的角度,综合研究准噶尔盆地地层流体化学场、压力场、流体动力场的形成演化特征及... 准噶尔盆地为大型压扭性叠合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成藏过程及油气分布规律十分复杂。运用含油气沉积盆地流体历史分析的新理论、新方法,从动态和演化的角度,综合研究准噶尔盆地地层流体化学场、压力场、流体动力场的形成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分布的影响,深入揭示盆地流体动力学过程对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油、气、水分布规律的控制作用,并预测有利油气勘探区。结果表明,盆地西北缘的边缘地带是大气水下渗淡化区,通常遭受大气水下渗淋滤破坏,油气保存条件较差;玛湖凹陷、盆1井西凹陷内部为泥岩压实排水淡化区,油气可能在局部岩性、地层圈闭中聚集成藏,油藏规模相对较小;西北缘断阶带、陆梁隆起区、莫索湾-莫北凸起、达巴松凸起和车拐地区等为越流、越流-蒸发泄水区,油气大量聚集,是大型油气田形成的重要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化学 流体动力学 流体压力场 油气运聚 压扭性叠合盆地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速非达西双渗油藏DST段塞流试井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霍进 贾永禄 蒋维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8-100,共3页
根据低速非达西渗流理论,导出了双渗(达西渗流和低速非达西渗流)两层油藏DST测试(中途测试)非自喷井的有效井径数学模型,采用拉氏变换和格林函数方法,得到拉氏空间的解析解,并绘制了新的样板曲线。参数敏感性分析表明,低渗非达西流的启... 根据低速非达西渗流理论,导出了双渗(达西渗流和低速非达西渗流)两层油藏DST测试(中途测试)非自喷井的有效井径数学模型,采用拉氏变换和格林函数方法,得到拉氏空间的解析解,并绘制了新的样板曲线。参数敏感性分析表明,低渗非达西流的启动压力梯度、层间储容比、地层系数比的变化对样板曲线变化的影响比较大,样板曲线的晚期段会出现曲线上翘,这是与达西渗流情况最明显的差别。用该试井模型进行实例分析,可解释出双渗油藏的启动压力梯度、各层渗透率及表皮系数等重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达西流 双渗油藏 段塞流 DST测试 数学模型 启动压力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合酸蚀裂缝导流能力模拟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赵立强 缪尉杰 +3 位作者 罗志锋 龚云蕾 汪鹏 李屹洋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9年第2期25-32,共8页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是影响酸压改造效果的关键所在。由于岩石性质、刻蚀形态及闭合压力等因素影响,很难对酸蚀裂缝导流能力进行准确的预测。目前,对于酸蚀裂缝几何形态和酸穿距离的计算模型较多,而就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计算模型研究较少...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是影响酸压改造效果的关键所在。由于岩石性质、刻蚀形态及闭合压力等因素影响,很难对酸蚀裂缝导流能力进行准确的预测。目前,对于酸蚀裂缝几何形态和酸穿距离的计算模型较多,而就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计算模型研究较少。为此,基于自仿射分形理论建立裂缝酸压模型,进行酸压模拟,利用局部立方规律(LCL)对闭合酸蚀裂缝导流能力进行预测,对影响闭合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正交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影响闭合酸蚀裂缝导流能力主要因素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闭合压力>分形维数>注酸时间>地层基质渗透率>注酸排量>标准偏差>地层基质孔隙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理论 酸蚀裂缝 酸压模拟 导流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计量站应用采出液余热采暖技术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沐峻丞 阮林华 +1 位作者 过新伟 魏新春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62-64,98,共3页
针对新疆油田冬季采用油田注汽锅炉生产的高品质蒸汽进行保温,造成非生产耗汽量居高不下的问题,重新设计采暖系统,以回收采出液余热实现计量站保温。其基本原理是回收采出液所蕴含的热能,通过散热器换热提高房间温度,散热器采用D76mm... 针对新疆油田冬季采用油田注汽锅炉生产的高品质蒸汽进行保温,造成非生产耗汽量居高不下的问题,重新设计采暖系统,以回收采出液余热实现计量站保温。其基本原理是回收采出液所蕴含的热能,通过散热器换热提高房间温度,散热器采用D76mm×5mm的无缝钢管,220mm的180°高压弯头及原油管线焊接而成。应用表明,采出液采暖工艺不仅可以实现计量站保温,而且能减少高品质蒸汽的消耗,为计量站冬季保温开辟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热采 采出液余热 采暖工艺 散热器计量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热采动态电法监测的应用
10
作者 霍进 黄景龙 +2 位作者 赵勇 陈兵 张莉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5期421-423,共3页
针对长期以来克拉玛依油田稠油热采过程中蒸汽方向难以监测的问题,2001年引进了电法监测技术,在克拉玛依油田六、九区四口不同生产状况的井上进行了电法监测应用,解释识别了不同井注入蒸汽的运动方向,与生产实际相符,该方法操作简单,成... 针对长期以来克拉玛依油田稠油热采过程中蒸汽方向难以监测的问题,2001年引进了电法监测技术,在克拉玛依油田六、九区四口不同生产状况的井上进行了电法监测应用,解释识别了不同井注入蒸汽的运动方向,与生产实际相符,该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对了解注入蒸汽的运动方向以及分布十分有利,因而为稠油油藏的总分析和制定开发对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玛依油田 稠油 热采 电法监测 蒸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马五_4亚段沉积演化及岩相古地理 被引量:12
11
作者 于洲 丁振纯 +3 位作者 孙六一 马占荣 吴兴宁 董岩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87-796,共10页
综合野外露头及钻井岩心、薄片观察,总结了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马五4亚段沉积微相类型及纵向微相序结构类型。并选取膏盐岩累计厚度及膏盐岩累计厚度/地层厚度等单因素,以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理论为指导,对马五43、马五42... 综合野外露头及钻井岩心、薄片观察,总结了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马五4亚段沉积微相类型及纵向微相序结构类型。并选取膏盐岩累计厚度及膏盐岩累计厚度/地层厚度等单因素,以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理论为指导,对马五43、马五42、马五41b、马五41a等4个小层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马五4亚段沉积时期处于一个干旱炎热、海平面相对较低的沉积环境,其内部存在隆洼相间的古沉积格局,从马五43沉积时期至马五41沉积时期,相对海平面逐渐上升,海水含盐度逐渐降低,这些是控制各小层沉积微相发育和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马家沟组 奥陶系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非下刚果盆地刚果扇A区块中新统深水水道分类及演化 被引量:4
12
作者 熊浩浩 王振奇 +2 位作者 付欢 郑勇 贺小林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4-69,共6页
以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深水水道成因机制和水道截面形态特征,将下刚果盆地A区块中新统深水水道分为侵蚀型、侵蚀加积型和加积型三类,并进一步细分为九种亚类。该分类体现了A区块深水水道从近源至远源方向的横向展布特征。从... 以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深水水道成因机制和水道截面形态特征,将下刚果盆地A区块中新统深水水道分为侵蚀型、侵蚀加积型和加积型三类,并进一步细分为九种亚类。该分类体现了A区块深水水道从近源至远源方向的横向展布特征。从近源至远源,流体动力条件逐渐减弱,水道形态演化过程为限制性-非限制性-限制性-前端朵叶,水道宽深比和弯曲度均逐渐变大。通过对每个三级层序均方根振幅属性图的分析,并结合海平面升降和构造抬升作用,可见刚果扇不断由南向北迁移及向盆地方向进积,层序自下而上并由南向北,整体由加积水道和远端朵叶沉积向侵蚀加积水道和侵蚀水道沉积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刚果盆地 中新统 海底扇 深水水道 水道分类 沉积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源型致密油气藏运聚动力与成藏模式——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三叠系百口泉组砂砾岩油藏为例
13
作者 胡耀 贾承造 +9 位作者 庞雄奇 宋永 何文军 陈宏飞 鲍李银 陈玮岩 赵文 肖惠译 李才俊 徐帜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5年第4期1281-1298,共18页
全油气系统理论为油气勘探提供了全新研究视角,在多个盆地勘探实践中成效显著。实际地质条件下,油气藏受多种动力耦合作用而呈现出复杂的形成过程,定量识别全油气系统内复杂油气藏的形成动力类型及其相对贡献,成为当前油气成藏研究面临... 全油气系统理论为油气勘探提供了全新研究视角,在多个盆地勘探实践中成效显著。实际地质条件下,油气藏受多种动力耦合作用而呈现出复杂的形成过程,定量识别全油气系统内复杂油气藏的形成动力类型及其相对贡献,成为当前油气成藏研究面临的重要挑战。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三叠系百口泉组致密砂砾岩储层作为全油气系统内特殊的远源型致密油气藏,是国内外罕见的储量丰富的砂砾岩油区。基于全油气系统浮力成藏下限判别新技术,明确玛湖凹陷百口泉组浮力成藏下限对应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的临界条件分别为12%和1×10^(-3)μm^(2),据此识别出百口泉组砂砾岩油藏运聚动力包括浮力(Ⅰ)、非浮力(Ⅱ)、构造应力(Ⅲ_(1))和地质流体活动(Ⅲ_(2))4类,对已探明储量的贡献量分别为13.10%,45.32%,37.44%和4.14%。依据主要动力贡献量,确定百口泉组砂砾岩油藏属于非浮力和构造应力改造2种动力联合成藏类型。岩相学和流体包裹体实验分析显示,百口泉组油藏在早侏罗世和早白垩世经历了2期关键的油气充注事件,第一成藏期在毛管压力和浮力作用下分别形成致密油藏和常规油藏,第二成藏期则形成毛管压力主导驱动的致密油藏。现今油藏演变为毛管压力驱动的低孔-低渗致密油藏与构造应力驱动的低孔-高渗裂缝型油藏。通过剖析关键成藏期多种地质要素耦合关系,总结出玛湖凹陷百口泉组砂砾岩油藏“多动力-多期次-多岩相”复合成藏模式。远源型致密油气藏成藏动力机制的揭示,为此类油气藏高效的勘探开发提供了新思路,并为完善全油气系统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动力 全油气系统 致密砂砾岩 复杂油气藏 百口泉组 玛湖凹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