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油田致密油地质工程一体化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53
1
作者 章敬 罗兆 +4 位作者 徐明强 江洪 陈仙江 王腾飞 罗洪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20,共9页
新疆油田近年来启动了致密油的勘探与前期开发试验,在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在技术及管理领域进行了更多的实践与尝试。数年的致密油开发经验表明,致密油储层特性导致不能采用常规的开发思路对致密油资源进行开发,需要应用非常规的理... 新疆油田近年来启动了致密油的勘探与前期开发试验,在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在技术及管理领域进行了更多的实践与尝试。数年的致密油开发经验表明,致密油储层特性导致不能采用常规的开发思路对致密油资源进行开发,需要应用非常规的理念、方法和技术,需要采用地质工程一体化的理念来保障该类储层的勘探开发效果。通过在项目管理中的大量经验与实践,摸索出一套具有实践意义的方法,将地质工程一体化的核心应用于生产项目中,通过项目运行中不同阶段需求的差异性,推进不同环节的一体化工作,从而逐步提升致密油开发综合效益。在2015年,依照地质工程一体化的思路及方法,对新疆油田玛湖凹陷致密油进行了现场实践并获得显著成效。以致密油产量提高为中心,借助多个学科的无缝协同,利用地质条件与工程技术的紧密结合,通过管理与技术结合的手段,切实实现优选甜点、保障储层钻遇率及最优化压裂设计等动态决策,从而推动致密油的规模效益开发进程。在一体化思路指导下,深入推进精细化技术管理,建产部署及施工中的关键环节实现最佳把控,最终取得更佳的经济效益,同时摸索了工程技术服务新的模式,通过工程技术服务一体化总包模式,为中国陆地致密油开发建立了更为坚实的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油田 地质工程一体化 致密油 工程技术服务一体化 工厂化作业 精细化技术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高温高压储层加重瓜尔胶压裂液的摩阻特性
2
作者 张景臣 庞娟 +5 位作者 翟怀建 郭晓东 邱士鑫 张凤娟 张成生 石磊 《油田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2-226,253,共6页
针对深层油气储层因高温低渗、闭合应力高引发的地面泵注施工压力高、排量受限等工程难题,文章自主设计搭建了高流速全尺寸摩阻测试装置,并以无机盐与有机盐复合加重的瓜尔胶压裂液体系为研究对象,系统探究了不同加重剂类型与浓度对压... 针对深层油气储层因高温低渗、闭合应力高引发的地面泵注施工压力高、排量受限等工程难题,文章自主设计搭建了高流速全尺寸摩阻测试装置,并以无机盐与有机盐复合加重的瓜尔胶压裂液体系为研究对象,系统探究了不同加重剂类型与浓度对压裂液摩阻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加重盐水的摩阻随盐浓度升高及流速增加呈显著上升趋势,且无机盐体系的流速敏感性显著高于有机盐体系;瓜尔胶基液在低加重(密度1.20~1.35 g/cm^(3))条件下,因离子抑制效应导致摩阻降低,而在高加重(密度≥1.40 g/cm^(3))时,由于离子强度与交联网络位阻的协同作用,摩阻呈现反转上升现象。在交联动力学层面,有机盐加重体系在低浓度下可加速交联反应并提升摩阻,而高浓度环境因pH值调控作用抑制交联进程,延缓摩阻增长速率。冻胶摩阻特性受加重剂浓度阈值调控显著,有机盐体系在密度为1.40 g/cm^(3)时,因流型转变致使摩阻增幅趋缓。本研究成果可为深层油气藏压裂液体系的耐盐加重设计与低摩阻工程优化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重胍胶压裂液 管道摩阻 摩阻测试装置 高速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微地震监测成果判断砂砾岩油藏压裂裂缝井间连通性——以准噶尔盆地玛湖油田为例 被引量:9
3
作者 刘卫东 刘腾蛟 +3 位作者 纪拥军 张立峰 储仿东 张拢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95-404,I0006,共11页
现阶段离散的微地震事件点刻画的裂缝形态仅代表压裂裂缝网络的包络范围,很难精细刻画缝网包络中人工裂缝的真实形态,而且受速度模型、初至拾取等因素影响,微地震事件定位结果存在一定误差,因此仅靠离散的微地震事件点分布位置信息无法... 现阶段离散的微地震事件点刻画的裂缝形态仅代表压裂裂缝网络的包络范围,很难精细刻画缝网包络中人工裂缝的真实形态,而且受速度模型、初至拾取等因素影响,微地震事件定位结果存在一定误差,因此仅靠离散的微地震事件点分布位置信息无法判断裂缝井间连通性。为此,以准噶尔盆地玛湖油田玛131示范区示踪剂检测结果作为判断井间人工改造裂缝是否连通的依据,总结未受天然裂缝影响情况下微地震事件点与邻井事件点最小距离规律,形成一种新的利用微地震监测结果定量评价砂砾岩油藏压裂裂缝井间连通性的方法。玛湖砂砾岩油藏在未受天然裂缝影响情况下,相邻井微地震事件交叉,且微地震事件距邻井事件最小距离小于10m,代表两井压裂裂缝连通;反之,微地震事件距邻井事件最小距离大于10m,代表两井压裂裂缝未真正连通。应用判断玛湖凹陷砂砾岩油藏井间裂缝连通性方法可以评价玛湖区块井间距与施工规模的合理性,也可推广到其他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震 砂砾岩油藏 示踪剂 井间连通性 井间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区油田的土地复垦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厉良 邵旭升 +1 位作者 王才川 徐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6期2695-2697,共3页
针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脆弱的自然生态坏境特征和油田对土地资源的损毁特点,采用极限条件法进行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区内土地复垦的主要限制因素为土壤条件和水源条件,结合近年来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区内油田复垦的成效和不... 针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脆弱的自然生态坏境特征和油田对土地资源的损毁特点,采用极限条件法进行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区内土地复垦的主要限制因素为土壤条件和水源条件,结合近年来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区内油田复垦的成效和不足,提出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区油田土地复垦工作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尔班通古沙漠 油田 土地复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高温调堵技术在克拉玛依油田的应用
5
作者 杨洪 刘强 +2 位作者 谢强 徐明强 江莉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8-110,118,共3页
在克拉玛依油田九区稠油油藏开采过程中,由于储层的非均质性、隔层不发育以及蒸汽超覆等原因,蒸汽在平面上推进不均衡,出现汽窜干扰现象,降低了油藏开发效果。在分析九区吞吐井汽窜特征、目前所用高温调堵技术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了汽窜... 在克拉玛依油田九区稠油油藏开采过程中,由于储层的非均质性、隔层不发育以及蒸汽超覆等原因,蒸汽在平面上推进不均衡,出现汽窜干扰现象,降低了油藏开发效果。在分析九区吞吐井汽窜特征、目前所用高温调堵技术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了汽窜通道调控治理工艺技术研究,研制了适合该区油藏的新型高温调堵剂,并对该调堵剂的固化及抗稀释性、固化物耐温性能、抗剪切能力和抗盐能力等性能进行了评价,并在室内模拟该调堵剂封堵效果达标后,开展了3井次现场试验。试验井实施封堵后,注汽压力较封堵前提高了25%,汽窜干扰现象得到治理,原有窜扰井正常生产,调整了储层吸汽剖面,提高了油藏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吞吐井 高温封堵调剖 热固性树脂 克拉玛依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缝内暂堵二次转向主控因素及其影响规律
6
作者 王博 吴媚 +3 位作者 肖祖行 鲍静 张建军 张荔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0-484,共5页
缝内暂堵转向能力决定缝网压裂改造程度,为探究缝内暂堵二次转向主控因素及其影响规律,采用有限元和全局嵌入黏结单元方法,建立了缝内暂堵二次转向模型,研究了水平主应力差、弹性模量、抗拉强度及注入速率等因素对天然裂缝二次转向的影... 缝内暂堵转向能力决定缝网压裂改造程度,为探究缝内暂堵二次转向主控因素及其影响规律,采用有限元和全局嵌入黏结单元方法,建立了缝内暂堵二次转向模型,研究了水平主应力差、弹性模量、抗拉强度及注入速率等因素对天然裂缝二次转向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缝内暂堵二次转向幅度随水平主应力差、弹性模量、抗拉强度的增大而减小;2)当水平主应力差增至3倍、弹性模量提升53.8%、抗拉强度增至4倍时,天然裂缝转向角θ1的降幅分别为85.7%,95.7%,88.4%,θ2的降幅分别为83.3%,94.6%,100%;3)抗拉强度、水平主应力差及弹性模量与转向角的关联度分别为0.865,0.821,0.754;4)考虑井口限压,适当提高注入速率能够有效改善天然裂缝内支持及铺置效率。研究成果可为缝内暂堵转向压裂优化与效果评价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转向 有限元 黏结单元 暂堵转向 转向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石西油田石南4井区侏罗系头屯河组储层特征及有利区展望 被引量:9
7
作者 邹阳 韦盼云 +4 位作者 朱涛 冯右伦 倪倩 汪孝敬 于江龙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5-243,共9页
石西油田石南4井区侏罗系头屯河组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背景,自下而上是湖平面先下降后快速上升的沉积序列,形成一套陆源碎屑岩。底部以中砂岩和泥岩为主,中部以粗、中砂岩相占绝对优势,顶部为厚层块状泥岩。基于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 石西油田石南4井区侏罗系头屯河组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背景,自下而上是湖平面先下降后快速上升的沉积序列,形成一套陆源碎屑岩。底部以中砂岩和泥岩为主,中部以粗、中砂岩相占绝对优势,顶部为厚层块状泥岩。基于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等资料,首次对研究区储层的岩矿特征、孔隙结构以及物性特征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头屯河组储集层岩矿类型以岩屑砂岩为主,其中胶结物以碳酸盐胶结为主,胶结类型以孔隙式胶结为主,杂基以泥质为主;黏土矿物以高岭石居多,高岭石、绿泥石含量与储层孔隙度有良好正相关性,储层具中偏强碱敏性和中等水敏性特征;储层孔隙类型有原生和次生孔隙2类,原生孔隙以常与石英、绿泥石矿物相伴生的粒间孔隙为主,次生孔隙以多同长石、高岭石矿物相共生的粒间溶孔为主,储集层属中孔低渗储层。基于储层特征及沉积微相主控因素,将头屯河组储层分为Ⅰ类优质、Ⅱ类储层,同时对研究区进行了储层有利区预测与潜力区识别,该潜力区可作为石南4井区后续滚动开发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南4井区 侏罗系 头屯河组 储层特征 潜力区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愿景下CO_(2)驱强化采油封存技术工程选址指标评价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成龙 王瑞景 +4 位作者 罗翔 张斌斌 刘廷 马梓涵 刁玉杰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8-167,共10页
在国家能源安全和“双碳”战略愿景下,CO_(2)驱强化采油封存技术(CO_(2)-EOR)因能助力油气行业转型发展,成为“低碳化”乃至“负碳化”的首选技术和最现实的选择。无论是实验、数值模拟还是现场实践,目前国内外学者对CO_(2)-EOR研究侧重... 在国家能源安全和“双碳”战略愿景下,CO_(2)驱强化采油封存技术(CO_(2)-EOR)因能助力油气行业转型发展,成为“低碳化”乃至“负碳化”的首选技术和最现实的选择。无论是实验、数值模拟还是现场实践,目前国内外学者对CO_(2)-EOR研究侧重于CO_(2)作为高效的驱油“催化剂”本身及油藏CO_(2)-EOR适应性认识,对于工程选址评价缺乏统一标准和系统研究。在充分调研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中国CO_(2)-EOR应用进展和工程实践,明确了CO_(2)-EOR工程选址可行性评价所需的通用依据,指出了CO_(2)-EOR工程选址遵循“CO_(2)封存与驱油双统一”、安全性、经济性的专属性原则,并从CO_(2)-EOR工程选址的地质、工程、安全、经济4个要素开展了较详尽系统的研究,定性-定量构建了“4+8+27”CO_(2)-EOR工程选址三级指标评价体系(GESE),以期为油藏开展CO_(2)-EOR工程选址提供借鉴,助力中国碳减排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碳中和 CO_(2)-EOR工程 场地选址 评价指标 地质要素 工程要素 安全要素 经济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管道安全停输再启动过程和安全停输时间影响因素 被引量:5
9
作者 李欣泽 孙佳奇 +9 位作者 袁亮 张超 王梓丞 孙晨 董正淼 张海帆 孙颖婷 邢晓凯 熊小琴 邹炜杰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6-147,共12页
超临界CO_(2)管道在停输和再启动等瞬态过程中,流体易发生相变,密度、比热容等物性参数会发生阶跃式变化,使得管内的CO_(2)流体体积发生剧烈波动,将对管道产生脉动冲击,危害管道安全。为了明确超临界CO_(2)管道安全停输时间的影响因素,... 超临界CO_(2)管道在停输和再启动等瞬态过程中,流体易发生相变,密度、比热容等物性参数会发生阶跃式变化,使得管内的CO_(2)流体体积发生剧烈波动,将对管道产生脉动冲击,危害管道安全。为了明确超临界CO_(2)管道安全停输时间的影响因素,从安全控制的角度出发,首先结合超临界CO_(2)物性、相图和准临界性质,确定了超临界CO_(2)管道安全停输时间的定义,从管道停输开始至管内任一点流体进入气液共存区的时间;然后依托新疆油田CO_(2)管输示范工程,分别采用商业软件和MATLAB编程的方式,建立超临界管输水力热力计算模型,探究了管道停输及再启动过程中管内温度、压力、密度及相态协同变化波动规律;最后采用因素轮换法研究了主要工艺参数和环境参数对管道安全停输时间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降低首站出站温度、提高管道运行压力、较高土壤环境温度、较低管土总传热系数有助于延长超临界CO_(2)管道的安全停输时间。研究结果可为超临界CO_(2)管道安全运行提供一定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 管道输送 瞬变特性 停输再启动 相变 安全停输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管道瞬态输送工艺研究进展及方向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李欣泽 袁亮 +7 位作者 张超 王梓丞 邢晓凯 熊小琴 陈晓玲 尚妍 张文辉 陈潜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32,共11页
长距离超临界CO_(2)管道瞬态输送的核心技术还有待突破,相关模型和方法亟需工业规模示范工程的验证及修正。以成就型综述法,对超临界CO_(2)管道输送过程中停输、水击、泄漏和放空工况下形成的CO_(2)瞬态流加以描述、成果比较和综合评价... 长距离超临界CO_(2)管道瞬态输送的核心技术还有待突破,相关模型和方法亟需工业规模示范工程的验证及修正。以成就型综述法,对超临界CO_(2)管道输送过程中停输、水击、泄漏和放空工况下形成的CO_(2)瞬态流加以描述、成果比较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瞬态流的关键因素是温度、压力、相态变化、协同作用;超临界CO_(2)管道安全停输时间可定义为从停输开始至管内任一点流体即将进入气液共存区的时间;CO_(2)发生相变首先造成流速突变,进而是压力的突变,产生水击现象,引起新的瞬变流动;站场放空系统的设计目标是在放空过程不出现冰堵、材料冷脆、噪声污染、放空系统激振等问题的前提下,放空时间尽量短;埋地管道泄漏规律涉及到土壤渗流场、温度场、浓度场等多场耦合问题。研究结果可为超临界CO_(2)管道流动安全保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管输 瞬变特性 停输再启动 水击 放空 泄漏 相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湖致密砾岩油藏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55
11
作者 许江文 李建民 +2 位作者 邬元月 丁坤 江洪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41-249,共9页
玛湖油田致密砾岩油藏油气富集、开发潜力巨大,但成藏条件复杂、岩性致密、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砂体跨度大,压裂面临着起裂困难、裂缝复杂程度低、有效支撑难度大、稳产能力差等挑战。针对油藏地质特征与改造难点,秉承"缝控储... 玛湖油田致密砾岩油藏油气富集、开发潜力巨大,但成藏条件复杂、岩性致密、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砂体跨度大,压裂面临着起裂困难、裂缝复杂程度低、有效支撑难度大、稳产能力差等挑战。针对油藏地质特征与改造难点,秉承"缝控储量"的理念,拓宽非常规油藏体积压裂认识,通过5年的探索与实践,集成了以细分切割为主要特点的致密砾岩油藏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系列。通过速钻桥塞分段、小裂缝间距分簇射孔、大排量逆混合注入相结合,确保段内多簇裂缝高效起裂延展;组合加砂工艺与大液量滑溜水替代瓜尔胶入井相结合,在改善裂缝纵向及远端支撑剂铺置效果、提高裂缝导流能力的同时,实现地层增能蓄能;从而实现了致密砾岩储层的体积改造,确保了压裂改造的长期有效。该项技术目前已在玛湖全区的勘探、评价与产能建设领域推广应用,累计在11区块实施水平井86井次,改造后水平井增产稳产效果显著提升,取得了玛湖致密砾岩油藏效益开发的突破,有效推动了玛湖油田的整体开发和规模效益动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湖油田 致密砾岩油藏 水平井 细分切割体积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地层流体特征与油气运聚成藏 被引量:20
12
作者 李梅 金爱民 +2 位作者 楼章华 法欢 朱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07-615,共9页
准噶尔盆地为大型压扭性叠合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成藏过程及油气分布规律十分复杂。运用含油气沉积盆地流体历史分析的新理论、新方法,从动态和演化的角度,综合研究准噶尔盆地地层流体化学场、压力场、流体动力场的形成演化特征及... 准噶尔盆地为大型压扭性叠合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成藏过程及油气分布规律十分复杂。运用含油气沉积盆地流体历史分析的新理论、新方法,从动态和演化的角度,综合研究准噶尔盆地地层流体化学场、压力场、流体动力场的形成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分布的影响,深入揭示盆地流体动力学过程对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油、气、水分布规律的控制作用,并预测有利油气勘探区。结果表明,盆地西北缘的边缘地带是大气水下渗淡化区,通常遭受大气水下渗淋滤破坏,油气保存条件较差;玛湖凹陷、盆1井西凹陷内部为泥岩压实排水淡化区,油气可能在局部岩性、地层圈闭中聚集成藏,油藏规模相对较小;西北缘断阶带、陆梁隆起区、莫索湾-莫北凸起、达巴松凸起和车拐地区等为越流、越流-蒸发泄水区,油气大量聚集,是大型油气田形成的重要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化学 流体动力学 流体压力场 油气运聚 压扭性叠合盆地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拉美丽气田火山岩气藏配产方法优选 被引量:8
13
作者 闫利恒 王延杰 +3 位作者 麦欣 李庆 邱恩波 杨琨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1-53,116,共3页
准噶尔盆地克拉美丽气田火山岩气藏产能受单井控制储量、岩性岩相、储集空间类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产能变化大,评价比较困难,无阻流量配产法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为此,利用动、静态模型将该区储层划分为Ⅰ、Ⅱ、Ⅲ类3种类型,找到了各类... 准噶尔盆地克拉美丽气田火山岩气藏产能受单井控制储量、岩性岩相、储集空间类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产能变化大,评价比较困难,无阻流量配产法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为此,利用动、静态模型将该区储层划分为Ⅰ、Ⅱ、Ⅲ类3种类型,找到了各类储层的产能特征,以利于指导布井和后期新井的配产;综合利用无阻流量法、采气指数法、类比法、图版法等方法对新井进行产能标定研究;综合利用物质平衡法、试采压降法、单井动态模型法等方法对老井进行产能标定研究。进而得到了每类井的合理配产范围:Ⅰ类储层,直井合理产量为(8.00~10.00)×104 m3/d,水平井合理产量为(22.00~24.00)×104 m3/d;Ⅱ类储层,直井合理产量为(5.00~6.00)×104 m3/d,水平井合理产量为(14.00~16.00)×104 m3/d;Ⅲ类储层,直井合理产量为(2.20~3.50)×104 m3/d,水平井合理产量为(9.00~11.00)×104 m3/d。研究结果还表明适合克拉美丽火山岩气藏的配产方法是:新井应该利用系统试井特别是修正等时试井或类比的方法进行配产;老井最好利用单井动态模型法进行配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克拉美丽气田 火山岩 气藏 生产能力 分类 评价 标定 配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砂砾岩气层钻井中的储层保护技术 被引量:6
14
作者 戎克生 李建国 +4 位作者 徐生江 左丞 罗亮 于永生 薛连云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3-66,118,共4页
天然气钻井油气层保护常采用屏蔽暂堵技术配合防水锁剂的方法,但准噶尔盆地滴西、石南、莫北等气田钻井过程中采用的架桥粒子和可变形填充粒子颗粒粒径偏粗,在气层钻进过程中只有较少的超细颗粒能嵌入储层的井壁表面,致使屏蔽暂堵效果... 天然气钻井油气层保护常采用屏蔽暂堵技术配合防水锁剂的方法,但准噶尔盆地滴西、石南、莫北等气田钻井过程中采用的架桥粒子和可变形填充粒子颗粒粒径偏粗,在气层钻进过程中只有较少的超细颗粒能嵌入储层的井壁表面,致使屏蔽暂堵效果不理想。为此,通过分析该区储层的岩性、物性,结合目前气层保护技术及气层主要伤害因素研究成果,优选出了适合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目标区块气藏保护的架桥粒子、变形粒子及其粒子级配;同时,基于对气层储层岩石的润湿性、自吸现象,以及储层水锁效应伤害及抑制的研究成果,还开发出表面活性更高,适合该区现场常用的4种钻井液体系的防水锁助排剂,可使清水的表面张力降至22mN/m,钻井完井液滤液的表面张力降低到35mN/m以下。上述组合在滴西12井区的滴204、滴205、滴206等7口井的现场实际应用效果较好,储层岩心污染后渗透率恢复值均超过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砂砾岩气藏 钻井液 完井液 储层保护 屏蔽暂堵 防水锁 渗透率恢复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二段致密砂岩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以大邑地区为例 被引量:49
15
作者 罗文军 彭军 +5 位作者 杜敬安 杜垒 韩海臣 刘焕 李剑波 唐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87-295,301,共10页
低渗透气藏产气量在我国天然气总产量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但由于其气藏分布复杂、预测难度大等因素,阻碍了该类气藏的勘探开发进程。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储层物性总体较差,属于低孔、低渗储层。以储层特征与成岩作用... 低渗透气藏产气量在我国天然气总产量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但由于其气藏分布复杂、预测难度大等因素,阻碍了该类气藏的勘探开发进程。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储层物性总体较差,属于低孔、低渗储层。以储层特征与成岩作用研究为基础,结合大量镜下薄片鉴定成果,确定了胶结物充填的序次及各期胶结物相对含量;并在各期胶结物中找出特征包裹体进行温度检测,结合储层埋藏史、热史等资料,确定了各期胶结物的形成时间与油气充注的时间及次序;此外,描述了储层孔隙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化率与变化原因,从而再现了储层的形成历史,确定了储层致密化时间。最后,结合油气充注史,提出下一步有利勘探方向,为进一步油气勘探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孔隙演化 流体包裹体 须家河组 大邑地区 川西坳陷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速非达西双渗油藏DST段塞流试井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霍进 贾永禄 蒋维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8-100,共3页
根据低速非达西渗流理论,导出了双渗(达西渗流和低速非达西渗流)两层油藏DST测试(中途测试)非自喷井的有效井径数学模型,采用拉氏变换和格林函数方法,得到拉氏空间的解析解,并绘制了新的样板曲线。参数敏感性分析表明,低渗非达西流的启... 根据低速非达西渗流理论,导出了双渗(达西渗流和低速非达西渗流)两层油藏DST测试(中途测试)非自喷井的有效井径数学模型,采用拉氏变换和格林函数方法,得到拉氏空间的解析解,并绘制了新的样板曲线。参数敏感性分析表明,低渗非达西流的启动压力梯度、层间储容比、地层系数比的变化对样板曲线变化的影响比较大,样板曲线的晚期段会出现曲线上翘,这是与达西渗流情况最明显的差别。用该试井模型进行实例分析,可解释出双渗油藏的启动压力梯度、各层渗透率及表皮系数等重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达西流 双渗油藏 段塞流 DST测试 数学模型 启动压力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岩热模拟产物演化特征与煤层气形成关系 被引量:5
17
作者 高岗 康莉 刘敬明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3-36,113,共4页
为探讨煤岩中煤层气的热演化特征,选取柴达木盆地侏罗系未成熟煤岩样品进行加水热模拟实验,分析了煤岩气、液态产物及固体有机质的热演化特征。实验结果表明,气态烃可以形成于煤岩热演化的各个阶段,液态烃主要在生油窗范围内生成且生成... 为探讨煤岩中煤层气的热演化特征,选取柴达木盆地侏罗系未成熟煤岩样品进行加水热模拟实验,分析了煤岩气、液态产物及固体有机质的热演化特征。实验结果表明,气态烃可以形成于煤岩热演化的各个阶段,液态烃主要在生油窗范围内生成且生成量相对低。生油高峰时烃类气体中甲烷产率较低,之后迅速增加;重烃气体在大量生油阶段和高成熟阶段早期产率相对较高,之后开始降低。非烃类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明显高于氮气的体积分数,均主要形成于生油阶段;氢气的体积分数普遍较高,随温度升高先降低后增高,最小值出现于生油高峰之后。煤岩能够生成气态烃和液态烃,总体具有较高的甲烷产率,远高于一般煤层实测的含气量,具备形成煤层气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 加水热模拟 气态产物 液态产物 煤层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拉玛依重油六东区硫化氢井下治理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林 方钫 +3 位作者 周建平 赖刚 王谦 廖志勇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41-747,共7页
针对新疆油田重油六东区稠油油藏由于硫化氢含量高引起的生产及安全问题,合成出一种新型三嗪类脱硫剂。考察了影响脱硫效率的因素及脱硫剂与现场使用化学药剂的配伍性,优选出适合六东区稠油硫化氢井下治理的脱硫剂注入工艺;选用蒸汽吞... 针对新疆油田重油六东区稠油油藏由于硫化氢含量高引起的生产及安全问题,合成出一种新型三嗪类脱硫剂。考察了影响脱硫效率的因素及脱硫剂与现场使用化学药剂的配伍性,优选出适合六东区稠油硫化氢井下治理的脱硫剂注入工艺;选用蒸汽吞吐井和蒸汽驱井进行现场试验,对硫化氢含量进行了实时监测。实验结果表明,合成脱硫剂在反应时间15 min、油水体积比1∶2、p H=10、反应温度150℃的条件下,脱硫效率可达96.7%,且与现场使用的化学药剂配伍性良好。在现场应用试验中,硫化氢含量大幅降低,且在蒸汽吞吐井中效果更佳,采用先注脱硫剂再注蒸汽的工艺,能将硫化氢含量降到20×10^(-6) mg/L以下,并稳定运行三个月,最终达到将硫化氢对地面生产及工作环境造成的危害在地下解决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油田 硫化氢 脱硫效率 配伍性 井下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产生式系统的煤层气井排采异常识别技术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林 马飞英 +3 位作者 刘全稳 彭丽莎 蒋佩 谢寿昌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2-76,共5页
煤层气井排采过程中易出现排采异常的问题,研究煤层气井排采异常识别对煤层气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煤层气井常见排采异常类型,并选取了压力、产量、冲次、电流4个参数作为特征参数,基于模拟人类思维方式的产生式专家系统,通过分... 煤层气井排采过程中易出现排采异常的问题,研究煤层气井排采异常识别对煤层气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煤层气井常见排采异常类型,并选取了压力、产量、冲次、电流4个参数作为特征参数,基于模拟人类思维方式的产生式专家系统,通过分析4个特征参数与生产状态的对应关系,构建了12个煤层气井常见的产生式规则,并采用正向推理的方式设计了推理机,实现了煤层气井常见排采异常类型的有效识别。实例表明,用产生式规则推理技术来识别煤层气井排采异常类型,具有过程简单、结论准确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排采异常 识别 产生式 规则推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计量站应用采出液余热采暖技术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沐峻丞 阮林华 +1 位作者 过新伟 魏新春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62-64,98,共3页
针对新疆油田冬季采用油田注汽锅炉生产的高品质蒸汽进行保温,造成非生产耗汽量居高不下的问题,重新设计采暖系统,以回收采出液余热实现计量站保温。其基本原理是回收采出液所蕴含的热能,通过散热器换热提高房间温度,散热器采用D76mm... 针对新疆油田冬季采用油田注汽锅炉生产的高品质蒸汽进行保温,造成非生产耗汽量居高不下的问题,重新设计采暖系统,以回收采出液余热实现计量站保温。其基本原理是回收采出液所蕴含的热能,通过散热器换热提高房间温度,散热器采用D76mm×5mm的无缝钢管,220mm的180°高压弯头及原油管线焊接而成。应用表明,采出液采暖工艺不仅可以实现计量站保温,而且能减少高品质蒸汽的消耗,为计量站冬季保温开辟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热采 采出液余热 采暖工艺 散热器计量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