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油田火驱区块采油井D级杆腐蚀失效分析
1
作者 李杰 李屹洋 +4 位作者 苏日古 余成秀 丁坤 陈登亚 曾德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92-998,共7页
新疆油田某火驱采油井抽油杆腐蚀严重,表面有多处腐蚀坑。为找出抽油杆腐蚀失效原因,对失效抽油杆进行金相组织和理化性能测试分析,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分析等进行腐蚀特征分析,结合抽油杆服役工况找出失效原因。结... 新疆油田某火驱采油井抽油杆腐蚀严重,表面有多处腐蚀坑。为找出抽油杆腐蚀失效原因,对失效抽油杆进行金相组织和理化性能测试分析,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分析等进行腐蚀特征分析,结合抽油杆服役工况找出失效原因。结果表明:D级抽油杆的化学成分、金相组织、夹杂物等均符合抽油杆标准要求,抽油杆服役仅1年8个月直径从19 mm降为16 mm,平均腐蚀速率为1.796 mm/a,表面最大腐蚀坑深度为2.1 mm。抽油杆表面附着物主要为FeCO_(3)、FeS、CaCO_(3),判断抽油杆发生了CO_(2)/H_(2) S腐蚀、高矿化度采出水引起的垢下腐蚀,同时,采出液中大量的Cl-促进了点蚀坑的发展。建议对温度低于50℃、pH介于6~8、地层水属于高钙、高氯的采油井注入缓蚀阻垢剂对D级抽油杆进行防护,延长抽油杆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驱 抽油杆 腐蚀 结垢 失效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油田注水水质稳定控制技术应用 被引量:9
2
作者 严忠 屈静 +2 位作者 胡君 再拉甫.吾不艾山 罗秉瑞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2014年第6期693-699,共7页
新疆油田部分区块由于采出水水质存在不稳定因素,加之配套处理工艺无法有效解决现有的问题,往往导致井口注水水质无法长期稳定达标。通过室内研究分析,长输管网的二次污染和外输水水质本身存在不稳定性,水中还有易氧化的还原性离子和存... 新疆油田部分区块由于采出水水质存在不稳定因素,加之配套处理工艺无法有效解决现有的问题,往往导致井口注水水质无法长期稳定达标。通过室内研究分析,长输管网的二次污染和外输水水质本身存在不稳定性,水中还有易氧化的还原性离子和存在较严重的碳酸盐自结垢趋势,是影响井口注水水质稳定性的关键因素。经优化筛选,确定了结垢控制技术、电解杀菌技术、空气氧化技术的应对措施,分别研制开发出对路的处理工艺和配套的新型药剂配方体系,为新疆油田长期稳定注水从而提高油田注水开发效果提供了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油田 注水水质 细菌 结垢 水质稳定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油田水平井分段完井注汽技术 被引量:9
3
作者 易勇刚 张传新 +2 位作者 于会永 邬元月 赵慧龙 《石油钻探技术》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9-83,共5页
为改善新疆油田稠油热采水平井的注汽开发效果,进行了水平井分段完井分段注汽技术研究与现场试验。利用管外、管内热敏封隔器及配套工具设计了分段完井、注汽采油管柱,结合超稠油流变性试验与数值模拟技术完成了地层屏蔽有效性论证,优... 为改善新疆油田稠油热采水平井的注汽开发效果,进行了水平井分段完井分段注汽技术研究与现场试验。利用管外、管内热敏封隔器及配套工具设计了分段完井、注汽采油管柱,结合超稠油流变性试验与数值模拟技术完成了地层屏蔽有效性论证,优化了盲管段长度;实现了强制注汽,并有效防止2个注汽井段之间的汽窜,保证分段注汽效果。2011年,新疆油田9口稠油水平井采用高温热敏封隔器进行水平井分段完井、分段注汽试验,施工成功率100%,与常规双管笼统注汽的邻近水平井相比,分段完井的水平井首轮吞吐平均油汽比高0.44,吸汽剖面得到改善,分段注汽效果明显。这表明稠油热采水平井分段完井及注汽采油技术是可行且实用的先进技术,为新疆油田超稠油高效开采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分段完井 注蒸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油田红浅火驱试验区原油物性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梁建军 陈龙 +1 位作者 潘竟军 王如燕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1期179-183,共5页
试验区历经4年多燃烧,地下原油性质发生较大程度的变化。为进一步认识火驱特性、指导生产调控,对原油组分、黏度、酸值、非金属元素、金属元素等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区原油经过火驱以后,改质作用明显,轻质组分质量分... 试验区历经4年多燃烧,地下原油性质发生较大程度的变化。为进一步认识火驱特性、指导生产调控,对原油组分、黏度、酸值、非金属元素、金属元素等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区原油经过火驱以后,改质作用明显,轻质组分质量分数上升、黏度明显下降;原油中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出现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驱 原油特性 组分 黏度 酸值 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油田玛湖砂岩储层自悬浮支撑剂现场试验 被引量:5
5
作者 任洪达 董景锋 +3 位作者 高靓 刘凯新 张敬春 尹淑丽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3年第4期513-518,共6页
目前大排量滑溜水压裂工艺已成为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的主要手段,由于滑溜水携砂能力有限,支撑剂在裂缝中沉降速度快、运移距离短,储层改造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自悬浮支撑剂表面包裹的水溶性材料可提升其在滑溜水或清水中的悬浮效果,增... 目前大排量滑溜水压裂工艺已成为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的主要手段,由于滑溜水携砂能力有限,支撑剂在裂缝中沉降速度快、运移距离短,储层改造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自悬浮支撑剂表面包裹的水溶性材料可提升其在滑溜水或清水中的悬浮效果,增大裂缝支撑体积。实验结果表明,自悬浮支撑剂基本技术指标满足标准要求,20%砂比时在自来水中全悬浮时间小于40 s,且在90℃条件下能够稳定悬浮2 h以上,混合液破胶彻底。新疆油田在玛湖砂岩储层开展现场试验,实现清水连续携砂,最高砂质量浓度480 kg/m^(3),施工压力平稳。自悬浮支撑剂清水压裂技术在新疆油田的成功应用为后期油气资源工艺技术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溜水 支撑剂沉降 自悬浮支撑剂 清水压裂 现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湖砂砾岩储集层可压性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
6
作者 纪大刚 冯永存 +1 位作者 邓金根 陈希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128,共8页
玛湖砂砾岩储集层具有低孔-低渗、非均质性强、砾石含量高等特点,实施高效压裂改造是实现储层效益开采的关键。针对玛湖砂砾岩储集层开展岩石力学实验及测井资料解释,明确储集层力学性质分布差异大且试样呈现弹塑性变形特征。本文基于... 玛湖砂砾岩储集层具有低孔-低渗、非均质性强、砾石含量高等特点,实施高效压裂改造是实现储层效益开采的关键。针对玛湖砂砾岩储集层开展岩石力学实验及测井资料解释,明确储集层力学性质分布差异大且试样呈现弹塑性变形特征。本文基于脆性指数、断裂韧性、水平应力差及砾石含量等影响因素建立玛湖砂砾岩储集层可压性评价新方法,并结合现场微地震监测结果验证其具有较好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可压性系数低于0.34的储集层,基本不具备可压性;可压性系数介于0.35~0.64的储集层可压性程度中等,应采用高排量、高黏压裂液进行压裂施工,提高储层改造面积;可压性系数大于0.65的储集层可压性程度高,应优先进行压裂改造。该可压性评价新方法可为砂砾岩储集层工程甜点评价及压裂工程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岩 可压性评价 微地震监测 岩石力学 水力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田含CO_2伴生气变压吸附材料实验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单宇 马鹏飞 +4 位作者 张昕 董正淼 沈晓燕 张亮 任韶然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4-40,49,共8页
变压吸附工艺是国内小规模CO_2驱产出气处置的常用手段,而吸附剂是吸附分离的基础。选用6种沸石类吸附剂,测试了CO_2/CH4单组分吸附平衡等温线,分析了温度对吸附量的影响。优选了两种材料进行了CO_2-CH4混合气体竞争吸附实验,重点分析... 变压吸附工艺是国内小规模CO_2驱产出气处置的常用手段,而吸附剂是吸附分离的基础。选用6种沸石类吸附剂,测试了CO_2/CH4单组分吸附平衡等温线,分析了温度对吸附量的影响。优选了两种材料进行了CO_2-CH4混合气体竞争吸附实验,重点分析了温度、压力、气体组分、CO_2含量等因素对吸附剂吸附分离效果的影响,评价了油、水含量对吸附剂的损伤。实验结果表明:吸附剂的分离系数与混合气体中CO_2含量无明显相关性,但吸附体系压力的变化对混合气体分离效果影响较大。在初始气体CO_2摩尔分数50%、温度20℃、压力2.5MPa条件下,优选的吸附剂13X对混合气体的分离系数为25。油水的存在会对吸附剂的分离性能产生较大影响,在温度20℃、压力2.5 MPa、13X吸附剂含水摩尔分数10%及含油摩尔分数10%条件下,吸附总量分别下降32%和78%,分离系数分别下降48%和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压吸附 竞争吸附 油水污染 分离系数 吸附等温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投捞电缆式潜油螺杆泵技术研究及现场试验 被引量:5
8
作者 周勇 薛瑾 +4 位作者 张纲 姚满仓 阮龙飞 王扶辉 周凯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3-45,127,共4页
新疆油田吉7井区采用平台定向井开发,初期采用游梁式有杆泵生产,杆管偏磨、断脱问题严重,检泵周期较短,泵效较低。自2015年开始引进试验了常规电动潜油螺杆泵举升技术,现场试验验证了这项无杆泵技术在防断脱、偏磨方面的独特技术优势对... 新疆油田吉7井区采用平台定向井开发,初期采用游梁式有杆泵生产,杆管偏磨、断脱问题严重,检泵周期较短,泵效较低。自2015年开始引进试验了常规电动潜油螺杆泵举升技术,现场试验验证了这项无杆泵技术在防断脱、偏磨方面的独特技术优势对稠油开采的良好适应性,取得了较好应用效果。但是,动力电缆采用油管外捆绑的方式入井,起下管柱过程中易与套管内壁剐蹭损坏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修复后再利用存在性能和安全风险。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国内外率先研制了投捞电缆式潜油螺杆泵技术,生产时将动力电缆从油管内下入井内与井下电机对接,在检泵时从油管内提出,实现了动力电缆的单独提下,从而避免了油管外捆绑方式产生的问题。新疆油田5口井的现场试验证明,井下电缆与电机对接、脱开可靠,电缆可多次重复投捞后依旧完好,可重复利用,达到了保护电缆的目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捞电缆 潜油螺杆泵 举升 检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玛湖油田双节流水合物冻堵防治技术 被引量:4
9
作者 辛晓知 王典 +3 位作者 许译文 冉令博 薛亮 马晓勇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3-87,共5页
目的针对玛湖油田高含气油井的水合物冻堵防治问题,采用井下与井口双节流喷嘴,进行水合物冻堵预防、调产及放喷解堵研究。方法基于PIPESIM软件计算了油管与喷嘴压力及温度,研究了井下喷嘴对井下油管与井口管线水合物冻堵的影响、井口喷... 目的针对玛湖油田高含气油井的水合物冻堵防治问题,采用井下与井口双节流喷嘴,进行水合物冻堵预防、调产及放喷解堵研究。方法基于PIPESIM软件计算了油管与喷嘴压力及温度,研究了井下喷嘴对井下油管与井口管线水合物冻堵的影响、井口喷嘴对产量调整的影响。结果双节流喷嘴极差对水合物预防与产量调整具有直接影响,增大双节流喷嘴极差可以大幅降低水合物发生的风险,减小双节流喷嘴极差可以提高井口喷嘴的调产能力,井下喷嘴可以降低井口放喷解堵对储层的不利影响。结论现场试验结果表明,井口油嘴在保持调产能力的同时,井下喷嘴具有水合物冻堵预防与放喷解堵的双重作用,提高了玛湖油田高含气油井的开发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湖油田 双节流工艺 水合物冻堵 井下节流 辅助放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管道瞬态输送工艺研究进展及方向 被引量:14
10
作者 李欣泽 袁亮 +7 位作者 张超 王梓丞 邢晓凯 熊小琴 陈晓玲 尚妍 张文辉 陈潜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32,共11页
长距离超临界CO_(2)管道瞬态输送的核心技术还有待突破,相关模型和方法亟需工业规模示范工程的验证及修正。以成就型综述法,对超临界CO_(2)管道输送过程中停输、水击、泄漏和放空工况下形成的CO_(2)瞬态流加以描述、成果比较和综合评价... 长距离超临界CO_(2)管道瞬态输送的核心技术还有待突破,相关模型和方法亟需工业规模示范工程的验证及修正。以成就型综述法,对超临界CO_(2)管道输送过程中停输、水击、泄漏和放空工况下形成的CO_(2)瞬态流加以描述、成果比较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瞬态流的关键因素是温度、压力、相态变化、协同作用;超临界CO_(2)管道安全停输时间可定义为从停输开始至管内任一点流体即将进入气液共存区的时间;CO_(2)发生相变首先造成流速突变,进而是压力的突变,产生水击现象,引起新的瞬变流动;站场放空系统的设计目标是在放空过程不出现冰堵、材料冷脆、噪声污染、放空系统激振等问题的前提下,放空时间尽量短;埋地管道泄漏规律涉及到土壤渗流场、温度场、浓度场等多场耦合问题。研究结果可为超临界CO_(2)管道流动安全保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管输 瞬变特性 停输再启动 水击 放空 泄漏 相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固耦合下破碎性煤系地层坍塌规律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邢林庄 周泽南 +3 位作者 刘可成 尹泽斌 于永生 王贵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32,共9页
破碎性地层广泛存在裂隙结构,其井壁稳定分析一直是研究难点。文章基于流固耦合理论开展了破碎性煤系地层井壁稳定研究,推导了非稳定渗流模型,结合岩石力学实验确定渗流作用对煤岩力学参数的影响,建立了流固耦合下的坍塌压力计算模型,... 破碎性地层广泛存在裂隙结构,其井壁稳定分析一直是研究难点。文章基于流固耦合理论开展了破碎性煤系地层井壁稳定研究,推导了非稳定渗流模型,结合岩石力学实验确定渗流作用对煤岩力学参数的影响,建立了流固耦合下的坍塌压力计算模型,并结合实钻数据完成模型验证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渗流初期以非稳定渗流为主,当渗流时间超过6 min后,渗流量随渗流时间增加而线性增加,表明已从非稳定渗流转变为稳定渗流;渗流作用下,煤岩内摩擦角降幅较大,内聚力降幅相对较小;渗流作用对轴向应力影响较小,对径向和周向应力影响较大;考虑渗流作用后,坍塌压力当量密度上升了约0.3 g/cm 3;对比分析X01井和X04井煤层段井壁稳定预测结果,文章基于流固耦合理论的井壁稳定预测模型能够准确预测煤系地层的坍塌压力。研究成果有助于保障破碎性地层井壁稳定,为合理确定钻井液密度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碎性地层 流固耦合 坍塌压力 非稳定渗流 煤岩力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缘深层高温高压井出砂临界压差预测研究
12
作者 马都都 蒋贝贝 +2 位作者 刘涛 吴越 何园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4-101,共8页
深层超高压水平井出砂预测困难且针对性研究较少,难以制定合理有效的控砂和防砂措施,油田产量和经济效益受到较大的影响。综合考虑井筒内流体流动、高温差下井壁岩石的应力变化、流体渗流效应、地应力在井壁上的复杂分布、地层压力衰竭... 深层超高压水平井出砂预测困难且针对性研究较少,难以制定合理有效的控砂和防砂措施,油田产量和经济效益受到较大的影响。综合考虑井筒内流体流动、高温差下井壁岩石的应力变化、流体渗流效应、地应力在井壁上的复杂分布、地层压力衰竭及水侵因素对出砂的影响,建立了适用于南缘深层高温高压井出砂临界压差的预测模型。分析表明,高生产压差是深井出砂的主导因素;高产造成的井筒与地层的温差会在井壁产生应力,影响井壁稳定性;生产后期地层孔隙压力下降会增大井筒周向应力,地层水侵会降低岩石强度,两者均会增大出砂风险;采用南缘实例井进行出砂压差验证后结果较吻合,研究成果可为类似深层高温高压井出砂临界压差预测和合理生产压差制定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油藏 压力衰竭 水侵 井周应力 出砂压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湖致密砾岩油藏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56
13
作者 许江文 李建民 +2 位作者 邬元月 丁坤 江洪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41-249,共9页
玛湖油田致密砾岩油藏油气富集、开发潜力巨大,但成藏条件复杂、岩性致密、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砂体跨度大,压裂面临着起裂困难、裂缝复杂程度低、有效支撑难度大、稳产能力差等挑战。针对油藏地质特征与改造难点,秉承"缝控储... 玛湖油田致密砾岩油藏油气富集、开发潜力巨大,但成藏条件复杂、岩性致密、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砂体跨度大,压裂面临着起裂困难、裂缝复杂程度低、有效支撑难度大、稳产能力差等挑战。针对油藏地质特征与改造难点,秉承"缝控储量"的理念,拓宽非常规油藏体积压裂认识,通过5年的探索与实践,集成了以细分切割为主要特点的致密砾岩油藏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系列。通过速钻桥塞分段、小裂缝间距分簇射孔、大排量逆混合注入相结合,确保段内多簇裂缝高效起裂延展;组合加砂工艺与大液量滑溜水替代瓜尔胶入井相结合,在改善裂缝纵向及远端支撑剂铺置效果、提高裂缝导流能力的同时,实现地层增能蓄能;从而实现了致密砾岩储层的体积改造,确保了压裂改造的长期有效。该项技术目前已在玛湖全区的勘探、评价与产能建设领域推广应用,累计在11区块实施水平井86井次,改造后水平井增产稳产效果显著提升,取得了玛湖致密砾岩油藏效益开发的突破,有效推动了玛湖油田的整体开发和规模效益动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湖油田 致密砾岩油藏 水平井 细分切割体积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构造带钻井提速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朱忠喜 刘颖彪 +1 位作者 路宗羽 熊旭东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4-38,共5页
针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构造带泥岩层段黏土含量高、地层易破碎,钻进中易发生粘卡、井漏、井壁失稳等而导致钻速慢、时效偏低的问题,进行了钻井提速研究。从该地区逆冲推覆体断层和褶皱的地应力特征入手,分析了泥岩的岩石力学特性,包括... 针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构造带泥岩层段黏土含量高、地层易破碎,钻进中易发生粘卡、井漏、井壁失稳等而导致钻速慢、时效偏低的问题,进行了钻井提速研究。从该地区逆冲推覆体断层和褶皱的地应力特征入手,分析了泥岩的岩石力学特性,包括流变性地层的井壁稳定性特征、地层蠕变速率及其影响因素、井壁岩石崩落掉块机理、地层矿物成分及理化特性等,提出了山前构造带地层钻井提速技术对策,并在风险探井——西湖1井进行了现场应用。现场应用表明,采用具有较强抑制性和封堵能力的PRT有机盐钻井液,能有效减少因吸水膨胀造成的井壁失稳,并能解决井漏问题;用螺杆配合优选的PDC钻头进行钻进,钻速大幅提高,平均机械钻速达到3.00m/h。与邻井西5井相比,西湖1井的井深增加20.5%,但井下故障大幅减少,钻井周期缩短11.9%,提速效果明显。由此证明,提出的钻井提速技术对策,能够有效解决山前构造带地层机械钻速和钻井时效偏低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前构造带 构造应力 井眼稳定 缩径 井漏 机械钻速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筒-孔眼-裂缝全耦合压裂多簇裂缝扩展特征
15
作者 杨鹏 邹雨时 +4 位作者 张士诚 李建民 张啸寰 马新仿 杨立峰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99-1210,共12页
根据低频分布式光纤监测和井下鹰眼成像结果,评价水力压裂各簇孔眼砂液分布与孔眼磨蚀规律,据此建立“井筒-孔眼-裂缝”全耦合压裂数值模型,开展携砂液体运移全过程模拟与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表明:水平井多簇压裂过程中,井筒中支撑剂与... 根据低频分布式光纤监测和井下鹰眼成像结果,评价水力压裂各簇孔眼砂液分布与孔眼磨蚀规律,据此建立“井筒-孔眼-裂缝”全耦合压裂数值模型,开展携砂液体运移全过程模拟与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表明:水平井多簇压裂过程中,井筒中支撑剂与压裂液体运移轨迹并不一致,导致各簇孔眼砂液分布比例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孔眼磨蚀现象严重,且孔眼磨蚀程度与进砂比例存在明显相位倾向。井筒中支撑剂运移受颗粒运移惯性效应和重力沉降作用共同影响,靠近井筒跟端,压裂液流速大,惯性作用占优,颗粒转向进入孔眼能力弱,簇间砂量分布不均。靠近井筒趾端,压裂液流速降低,重力作用占优,孔眼进液、进砂和磨蚀相位倾向性增强。排量越大,井筒中的颗粒沉降作用越弱,孔眼进砂及磨蚀的相位倾向越轻,但靠近井筒跟端孔眼簇的进砂效率低,支撑剂向井筒趾端方向集聚。压裂液黏度越高,悬砂能力越强,井筒与缝内铺砂越均匀。支撑剂粒径越大,簇间、孔间进砂比例差异越大,缝内铺砂范围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现场监测 裂缝扩展 支撑剂运移 相位倾向 孔眼磨蚀 进砂比例 铺砂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级氧化技术处理钻井废水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5
16
作者 刘向阳 李慧敏 +2 位作者 贾悦 卞卫国 张芳袁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275-2279,共5页
综述近年来国内外采用臭氧氧化法、Fenton氧化法、电化学氧化法、微波辅助高级氧化法和其它高级氧化法处理钻井废水的应用进展,为采用高级氧化技术处理钻井废水时选取最佳处理工艺参数提供参考;并提出具有操作简单、处理高效、二次污染... 综述近年来国内外采用臭氧氧化法、Fenton氧化法、电化学氧化法、微波辅助高级氧化法和其它高级氧化法处理钻井废水的应用进展,为采用高级氧化技术处理钻井废水时选取最佳处理工艺参数提供参考;并提出具有操作简单、处理高效、二次污染少等优势的微波强化的高级氧化技术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废水 废水处理 高级氧化技术 微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井偏心环空稳定顶替界面形状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冯福平 邓平 +2 位作者 邢均 吕媛媛 张嵇南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0-125,共6页
固井顶替界面反映了顶替流体的掺混程度,降低顶替界面长度能够有效提高顶替效果和环空封固质量。由于水平井顶替剖面上密度差引起的驱动力与流体微元所在位置有关,即使稳定顶替的条件下,顶替界面也会由于驱动力的差异而产生局部凸进,使... 固井顶替界面反映了顶替流体的掺混程度,降低顶替界面长度能够有效提高顶替效果和环空封固质量。由于水平井顶替剖面上密度差引起的驱动力与流体微元所在位置有关,即使稳定顶替的条件下,顶替界面也会由于驱动力的差异而产生局部凸进,使得顶替界面长度增加。文中考虑了水平井水泥浆与钻井液的密度差引起的驱动力沿周向角和半径的变化,采用二维Hele-Shaw顶替模型及微扰法理论,建立了水平井偏心环空稳定顶替界面形状描述模型,分析了水平井偏心环空顶替界面长度随密度差的变化规律,从而为设计合理的水泥浆与钻井液密度以降低水平井偏心环空稳定顶替界面长度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套管偏心 稳定顶替 界面形状 密度差 顶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钙阻垢效果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李洪建 孙建波 +2 位作者 孟雪 唐鑫 王德玉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3-148,共6页
为了研究多因素共同作用对碳酸钙阻垢效果的影响,采用静态阻垢法对筛选出的浓度为100mg/L的PESA阻垢剂开展了碳酸钙阻垢效果影响因素研究。首先,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开展了阻垢剂类型、浓度、碳酸钙过饱和度、含盐量以及pH值对碳酸钙阻垢... 为了研究多因素共同作用对碳酸钙阻垢效果的影响,采用静态阻垢法对筛选出的浓度为100mg/L的PESA阻垢剂开展了碳酸钙阻垢效果影响因素研究。首先,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开展了阻垢剂类型、浓度、碳酸钙过饱和度、含盐量以及pH值对碳酸钙阻垢效果的影响实验,然后,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设计正交实验,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含盐量、温度、CO_2分压和pH值共同作用时对碳酸钙阻垢效果的影响。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碳酸钙过饱和度的增大阻垢剂PESA的阻垢率减小,随着含盐量的增大阻垢剂PESA的阻垢率先增大后相对减小,随着pH值的增大阻垢剂PESA的阻垢率先增大后减小;临界含盐量为50 g/L时,阻垢率可达95.85%;pH值为6.5~8.0时阻垢效果最佳,阻垢率为90%。由正交实验结果可知,温度对PESA阻垢剂的阻垢率影响最为显著,对应的极差为8.2,P值为0.002,其次为pH值和CO_2分压,而含盐量的影响作用微乎其微。最优因素水平组合为温度60℃、pH值7.5、CO_2分压1.5MPa、含盐量5.5 g/L,此时阻垢剂PESA对碳酸钙的阻垢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钙 阻垢 温度 PH值 含盐量 正交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充氢条件下X70管线钢在含SRB环境中的电化学行为
19
作者 杜荣佳 王丹 +3 位作者 张瑛 谢飞 李天娇 吴明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8-115,共8页
目的 高强度管线钢在含硫酸盐还原菌(SRB)的海洋环境中极易发生电化学腐蚀行为,若管线钢中渗入大量H原子,腐蚀将会更严重,因此探究了充氢条件下X70管线钢在SRB环境中的电化学腐蚀问题。方法 采用电化学技术和表面分析技术,系统地研究了... 目的 高强度管线钢在含硫酸盐还原菌(SRB)的海洋环境中极易发生电化学腐蚀行为,若管线钢中渗入大量H原子,腐蚀将会更严重,因此探究了充氢条件下X70管线钢在SRB环境中的电化学腐蚀问题。方法 采用电化学技术和表面分析技术,系统地研究了在南海模拟溶液中,电化学充氢条件下X70管线钢在SRB环境中的电化学行为。通过模拟不同含量的H原子进入α-Fe的扩散,差分电荷密度图和Fe—Fe的键能,分析了不同含量的H原子进入到Fe原子之间后对其造成的影响。结果 在SRB环境中,随充氢量的增多腐蚀加剧,增大充氢电流密度和充氢时间都能促进腐蚀正向进行。结论 在南海模拟溶液中,氢是促使X70管线钢腐蚀加剧的重要因素;第一性原理的计算结果表明H原子的存在降低了Fe原子之间的电荷密度,从而削弱了H原子附近的Fe—Fe键能,在腐蚀介质中整个结构会在这个削弱的位置失效,使此处更容易发生腐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70管线钢 硫酸盐还原菌(SRB) 充氢条件 电化学行为 第一性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压深井套管磨损预测与剩余强度校核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池明 刘涛 +3 位作者 薛承文 王金龙 郭玲 辛晓知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共6页
油气井套管磨损问题是影响油气田正常安全生产和油气田公司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预防套管磨损的关键点在于清楚套管磨损机理,准确预测全井段套管磨损量分布,从而提出减轻或预防套管磨损的措施。文章首先开展了不同转速、磨损时间和... 油气井套管磨损问题是影响油气田正常安全生产和油气田公司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预防套管磨损的关键点在于清楚套管磨损机理,准确预测全井段套管磨损量分布,从而提出减轻或预防套管磨损的措施。文章首先开展了不同转速、磨损时间和接触力下的磨损失重量、磨损深度、磨损体积等磨损试验,得出了磨损试验规律:套管磨损量与转速、磨损时间和接触力分别呈线性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实际井眼轨迹的全井段套管磨损预测数学模型及剩余强度评价模型;最后结合油田实际案例对套管磨损后的剩余强度和应力进行了评价与分析,为高温高压深井套管磨损模型的建立和套管磨损后剩余强度评价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管磨损 磨损试验 数学模型 剩余强度 评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