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碳”目标下中国石油企业绿色减碳路径 被引量:10
1
作者 朱红钧 李英媚 +2 位作者 陈俊文 郝洪涛 高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0-189,共10页
为有效应对全球变暖问题,并如期实现“双碳”目标,国内各石油企业均采取了针对性的减碳降碳措施。为进一步明确“双碳”目标下中国石油企业绿色减碳路径,在对目前中国碳排放情况、石油企业减碳措施分析的基础上,明晰了减碳现存的困难与... 为有效应对全球变暖问题,并如期实现“双碳”目标,国内各石油企业均采取了针对性的减碳降碳措施。为进一步明确“双碳”目标下中国石油企业绿色减碳路径,在对目前中国碳排放情况、石油企业减碳措施分析的基础上,明晰了减碳现存的困难与技术难点,并提出了石油企业减碳路径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油气生产利用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主要集中在上游环节;②锚定“双碳”目标不动摇,在能源保供、提质增效的同时,深入推进“CCUS”“碳减排”“碳替代”“碳交易”等减碳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碳排放;③石油企业因地制宜开发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氢能、海洋新能源等,逐步推动能源绿色转型。最后根据调研结果和中国石油企业的现状,提出了以下减碳路径建议:①构建科学合理的多能互补能源体系,实现常规能源与新能源的协同开发;②发展低成本且高效的化石能源开采技术、清洁能源开发技术、数字化碳中和技术等,提高技术原始创新能力,并把握新一轮产业革命与技术变革的主动权;③加强与国际国内企业、地方政府、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的交流合作,促进相关技术的持续发展,并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石油企业 减碳 能源结构 多能互补 CCUS 碳替代 碳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缩行存储格式与解耦方法结合的掺氢天然气管网瞬态仿真算法
2
作者 李玉星 陈若飞 +7 位作者 朱建鲁 仇柏林 吕浩 陈凤 张双蕾 杨浩 陈俊文 何佳薪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8-200,共13页
随着纯氢与掺氢天然气管网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数值求解算法面临数值稳定性及求解效率的挑战,迫切需要研究高效、稳定的数值求解新方法,以优化掺氢天然气管网设计,提高管网运营效率。为此,在研究了掺氢对天然气管网瞬态仿真过程中矩阵条... 随着纯氢与掺氢天然气管网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数值求解算法面临数值稳定性及求解效率的挑战,迫切需要研究高效、稳定的数值求解新方法,以优化掺氢天然气管网设计,提高管网运营效率。为此,在研究了掺氢对天然气管网瞬态仿真过程中矩阵条件数的影响基础上,提出了将压缩行存储格式(CSR)与水热力解耦策略相结合的数值求解算法,并评估了其在瞬态输氢管网仿真中的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①天然气管网掺氢会导致瞬态仿真中矩阵的条件数增加数十至数百倍,影响解的稳定性;②相较于传统的二维矩阵算法,基于CSR的数值求解算法能至少提升10倍计算效率,且随着矩阵规模的增大,提升效果呈指数级增长;③在管网仿真中推荐优先使用稀疏LU分解法,当结果不稳定时,再考虑使用稀疏QR分解作为备用方案;④解耦策略下,求解矩阵的条件数显著降低,算法的稳定性提高,仿真求解性能至少为耦合的10倍,在基于CSR的算法中,也有50%以上的性能提升。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可以为提高纯氢与掺氢天然气管网瞬态仿真效率提供有益的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氢天然气 瞬态 管网仿真 数值求解 稀疏矩阵 CSR 解耦 仿真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收法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系统的工艺优化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曹文浩 周明宇 +3 位作者 周军 邹鹏飞 王治红 向腾龙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9-253,共5页
为了减小化学吸收法烟气CO_(2)捕集系统的能耗,分析了影响CO_(2)捕集过程的关键因素,获得了吸收塔内温度和CO_(2)分布特征、CO_(2)捕集过程的能耗重点单位。然后对吸收塔中间冷却、半贫液分流、热泵等节能技术进行了研究和对比,其中半... 为了减小化学吸收法烟气CO_(2)捕集系统的能耗,分析了影响CO_(2)捕集过程的关键因素,获得了吸收塔内温度和CO_(2)分布特征、CO_(2)捕集过程的能耗重点单位。然后对吸收塔中间冷却、半贫液分流、热泵等节能技术进行了研究和对比,其中半贫液分流和热泵节能技术的节能效果较显著。在此基础,探索了不同节能技术的集成与耦合,与典型化学吸收法CO_(2)捕集工艺相比,半贫液分流与直接热泵技术、间接热泵技术集成后碳捕集工艺的单位能耗分别下降了23.94%和41.79%。半贫液分流与间接热泵技术集成后CO_(2)捕集工艺的节能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气 化学吸收 二氧化碳捕集 节能 集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万吨级天然气液化工艺的设计模型验证与参数优化
4
作者 蒲黎明 李莹珂 +3 位作者 熊英杰 汤林 王凯 邱利民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2-169,共8页
昆仑能源湖北黄冈液化天然气工厂是中国唯一的百万吨级天然气液化工厂,经过10年的平稳运行,证明我国自主开发的百万吨级天然气液化工艺技术和国产化装备可靠性较高。中国已实现百万吨级液化天然气工厂的自主建设和运营,但在工艺优化和... 昆仑能源湖北黄冈液化天然气工厂是中国唯一的百万吨级天然气液化工厂,经过10年的平稳运行,证明我国自主开发的百万吨级天然气液化工艺技术和国产化装备可靠性较高。中国已实现百万吨级液化天然气工厂的自主建设和运营,但在工艺优化和降低能耗方面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为此,以昆仑能源湖北黄冈液化天然气工厂为例,重点对该工厂的工艺流程进行了介绍和模拟验证,并在此基础上对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工厂实际运行数据对多级单组分制冷天然气液化工艺(Multistage Single Component refrigeration natural gas liquefaction process,MSC)的计算模型进行了验证,并采用热力学分析方法对MSC工艺的换热系统进行了优化;(2)模拟计算结果和实际运行数据吻合度高,单位能耗数据相差2.40%,证实计算模型可信度高;(3)基于热力学分析,优化了对数平均温差,换热过程的总?损降低了15.67%,单位能耗为每千克LNG 0.318 k W·h,比验证计算模型下降2.15%。结论认为,研究成果可指导该工厂下一步的节能降耗,同时为开发单线规模800×10^(4) t/a的超大型天然气液化成套技术提供理论支撑,实践经验对指导中国超大型天然气液化工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液化 LNG MSC 模型验证 热力学分析 [火用]损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吸附CO_(2)研究进展
5
作者 马文皓 马悦 +2 位作者 吴明鸥 周明宇 王治红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6,共15页
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中国提出的“双碳”目标,寻找有效的CO_(2)吸附技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金属有机框架(MOFs)作为一种具有高度可调性和优异孔隙结构的新型吸附材料,在CO_(2)捕集和分离方面展现出卓越的性... 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中国提出的“双碳”目标,寻找有效的CO_(2)吸附技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金属有机框架(MOFs)作为一种具有高度可调性和优异孔隙结构的新型吸附材料,在CO_(2)捕集和分离方面展现出卓越的性能,具有巨大的应用潜能,其独特、稳定的三维空间结构和高度不饱和的活性吸附位点,特别适用于低温环境中吸附CO_(2)。该文综述了近10年来MOFs在CO_(2)吸附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MOFs吸附材料的常见类型和制备方法,然后详细探讨了影响MOFs材料吸附性能的因素及改性手段,最后提出了优化水热合成法、构建核-壳结构复合MOFs、引入非极性基团有机配体来提高水稳定性能、与多孔固体材料复合进行改性等MOFs在CO_(2)吸附领域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框架 CO_(2)捕集技术 吸附容量 复合改性 吸附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金属衬里复合管堆焊及对接焊有限元力学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练章华 李帅 +3 位作者 牟易升 李泳宏 赵朝阳 陈俊文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53-58,共6页
为研究双金属衬里复合管堆焊及对接焊焊接后焊接处应力变化,针对Φ89(8+2)mm尺寸衬里复合管,基于热-力耦合理论,建立瞬态热-固耦合管端堆焊与对接焊V型槽环焊缝轴对称力学模型。探讨衬里复合管堆焊及对接焊过程中整个焊肉及热影响区的... 为研究双金属衬里复合管堆焊及对接焊焊接后焊接处应力变化,针对Φ89(8+2)mm尺寸衬里复合管,基于热-力耦合理论,建立瞬态热-固耦合管端堆焊与对接焊V型槽环焊缝轴对称力学模型。探讨衬里复合管堆焊及对接焊过程中整个焊肉及热影响区的应力变化并对应力区进行完整、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衬里复合管焊接完成后焊区产生较高的残余应力,最高达463.47 MPa;热处理工艺消除了90%的残余应力,然而投入使用的复合管仍然存在3个高应力区:对接焊焊肉内、过渡区中靠近对接焊焊肉的基管上及2次堆焊起始点,其中应力最大的位置在2次堆焊的起始点,最高达46.63 MPa。建立的模型和计算结果可为实际工况下衬里复合管焊接部位的力学性质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衬里复合管 堆焊 对接焊 热处理 残余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Ⅳ型瓶内胆材料氢气及氦气的渗透行为
7
作者 张冬娜 丁楠 +2 位作者 陈勇彬 邵晓东 李厚补 《新能源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4-88,共5页
对三种Ⅳ型高压储氢气瓶内胆材料尼龙6(PA6)的氢气和氦气渗透性进行了研究,主要分析了温度对渗透行为的影响以及两种气体渗透特性的差异。在15~55℃的测试温度范围内,氢气的透过系数高于氦气,两种气体的透过系数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对三种Ⅳ型高压储氢气瓶内胆材料尼龙6(PA6)的氢气和氦气渗透性进行了研究,主要分析了温度对渗透行为的影响以及两种气体渗透特性的差异。在15~55℃的测试温度范围内,氢气的透过系数高于氦气,两种气体的透过系数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通过对渗透活化能的对比,氦气对升温的依赖性更强。通过对比相同测试条件下两种气体的透过系数,得出了两种气体的转换系数的范围区间,为氦取代氢进行实验提供了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Ⅳ型瓶 内胆 氢气 氦气 渗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CAESAR II软件进行埋地玻璃钢管道应力分析
8
作者 高建林 邱廷东 +1 位作者 蔡志强 高涵 《化工设备与管道》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4-98,共5页
玻璃钢(FRP)管道以其优良的耐腐蚀性、重量轻、优异的水力性能以及保温性能好等优点,已逐渐被应用到石油、化工和给排水等各个领域。目前,国际上用于玻璃钢管道的应力分析标准主要有UKOOA、BS 7159以及ISO 14692,文章对三个标准的校核... 玻璃钢(FRP)管道以其优良的耐腐蚀性、重量轻、优异的水力性能以及保温性能好等优点,已逐渐被应用到石油、化工和给排水等各个领域。目前,国际上用于玻璃钢管道的应力分析标准主要有UKOOA、BS 7159以及ISO 14692,文章对三个标准的校核方法进行论述,并以消防水系统玻璃钢管道为例,阐述CAESAR II软件使用ISO 14692标准进行埋地玻璃钢管道应力分析的应用方法,为埋地玻璃钢管道的应力分析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钢管道 应力分析 CAESAR I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衬里复合管液压胀接力的弹塑性有限元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陈俊文 练章华 +2 位作者 汤晓勇 谷天平 施岱艳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9-167,共9页
液压胀接力是影响衬里复合管液压成型质量的关键参数。根据实验数据建立了两种316L衬管材料的多线性强化的有限元模型,基于Tresca屈服准则,开展了衬里复合管在液压成型过程中极限胀接压力范围、胀接压力与紧密度关系的研究,并将有限元... 液压胀接力是影响衬里复合管液压成型质量的关键参数。根据实验数据建立了两种316L衬管材料的多线性强化的有限元模型,基于Tresca屈服准则,开展了衬里复合管在液压成型过程中极限胀接压力范围、胀接压力与紧密度关系的研究,并将有限元计算结果和解析解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当满足成型条件时,选择硬化强度较低的衬管材料,可以增大胀接力范围和紧密度区间,有利于制管胀接力的设计和控制;根据计算结果拟合了该成型条件下紧密度和胀接力的关系曲线,得出了两种材料的最小胀接力值分别为113.38 MPa和126.99 MPa。建立的材料多线性强化有限元模型可以准确地考虑衬管材料在胀接过程中的应变强化过程,为精确控制衬里复合管液胀成型参数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衬里复合管 液胀成型 多线性强化模型 有限元法 紧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金属衬里复合管内衬弹塑性失稳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谷天平 练章华 +2 位作者 王斌 史君林 陈俊文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7-184,共8页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建立了含初始缺陷的受限衬管失稳力学模型,重点研究了受限衬管的临界失稳载荷和后屈曲构型之间的相互作用行为,并讨论了临界失稳载荷的缺陷敏感性,最后通过试验验证了仿真结果的计算精度。结果表明,相对于衬管半径1%...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建立了含初始缺陷的受限衬管失稳力学模型,重点研究了受限衬管的临界失稳载荷和后屈曲构型之间的相互作用行为,并讨论了临界失稳载荷的缺陷敏感性,最后通过试验验证了仿真结果的计算精度。结果表明,相对于衬管半径1%幅度的内衬不圆度缺陷会使内衬的临界失稳载荷下降约65%;在相同的初始椭圆度缺陷δ_(0)前提下,随着内衬径厚比的增大,其临界失稳载荷不断减小;复合管内衬临界失稳载荷的有限元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相对误差为1.82%。建立的平面应变有限元力学模型不仅可以准确求解出受限内衬的临界失稳载荷,还能够大量节约试验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衬里复合管 内衬失稳 临界失稳载荷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管道工程坡面径流防控设计及截排水体系 被引量:3
11
作者 周大淜 罗扬 +2 位作者 葛华 郭涵宇 王棠昱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1-79,共9页
为系统研究山区管道工程坡面径流防控设计及措施体系,对公路、铁路、市政、水土保持及油气管道行业设计标准规范进行对标分析,选取南方湿润区8个典型管道作业带坡面开展水文计算和截排水体系探讨。研究表明:1)根据管道口径和防护对象确... 为系统研究山区管道工程坡面径流防控设计及措施体系,对公路、铁路、市政、水土保持及油气管道行业设计标准规范进行对标分析,选取南方湿润区8个典型管道作业带坡面开展水文计算和截排水体系探讨。研究表明:1)根据管道口径和防护对象确定防控标准,建议管道顺坡敷设设计降雨重现期取3~5 a,管道横坡敷设设计降雨重现期≥DN 800口径管道取20~30 a,≥DN 200~DN 800中小口径管道取15~20 a,口径<DN 200管道取10~15 a;2)管道工程坡面径流采用简化推理公式开展水文计算更合理,采用地方暴雨图集参数可提高计算精度;3)南方湿润区典型坡面横坡敷设、顺坡敷设等长度管段坡面汇流量相差8~10倍,横坡敷设应经水文计算在坡面设置永久性截排水沟,顺坡敷设可采用间距25~30 m截水沟、阻水梗截断径流,区间流量0.01~0.02 m^(3)/s,耐久性要求较低;4)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可采用鱼鳞坑、水平沟等整地方式调控坡面径流。研究成果可为山区管道工程水工保护和水土保持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管道 水土保持 水工保护 坡面截排水 设计洪水 坡面径流 设计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终端天然气掺氢燃烧技术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2
12
作者 胡国华 陈石义 +3 位作者 何松 肖娟 王斯民 李天雷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5-157,共13页
天然气掺氢是降低城镇终端燃具碳排放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掺氢天然气在民用燃具领域具有巨大应用潜力,为加快城镇终端掺氢天然气利用的进程,分别从燃气互换性理论、应用实验及数值模拟等方面开展研究,阐... 天然气掺氢是降低城镇终端燃具碳排放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掺氢天然气在民用燃具领域具有巨大应用潜力,为加快城镇终端掺氢天然气利用的进程,分别从燃气互换性理论、应用实验及数值模拟等方面开展研究,阐述了天然气掺氢燃烧的可行性,探讨了掺氢对燃气灶及热水器燃烧性能、热效率以及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对比了天然气燃烧反应机理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最后结合我国城镇天然气的相关标准、掺氢安全性及经济性等方面,指出了限制城镇终端天然气掺氢燃烧技术应用的主要因素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①天然气与氢气互换性主要受燃气组分和互换性指标的影响,天然气适宜的掺氢范围为0~20%;②掺氢能够显著降低天然气的碳排放,但燃具的热效率、氮氧化物排放以及适应性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③需要进一步采用量子化学、机器学习等先进手段探究天然气掺氢数值模拟的燃烧反应机理。结论认为,随着天然气掺氢管道的建设和发展,掺氢天然气在终端利用领域将展现出巨大潜力,与此同时掺氢天然气在终端实际应用中仍面临着诸多限制和技术挑战,天然气掺氢燃烧技术研究现状的系统梳理对推动氢能的安全高效应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同时也为天然气掺氢燃烧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研究思路和攻关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掺氢 燃气具 燃气互换性 燃烧反应机理 燃烧特性 污染物排放 掺氢比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LACS的氢气站场泄漏扩散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贾红蕊 陈俊文 +5 位作者 王春辉 王武昌 李天雷 李科 韩辉 李玉星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3-140,共8页
氢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将被大规模开发利用,氢气长输管道和沿线站场建设也随之增加。为研究不同条件下氢气泄漏扩散规律,建立了氢气站场FLACS三维模型。在障碍物存在下,对不同泄漏压力、泄漏孔径和泄漏温度下氢气的泄漏扩散进行了模拟,... 氢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将被大规模开发利用,氢气长输管道和沿线站场建设也随之增加。为研究不同条件下氢气泄漏扩散规律,建立了氢气站场FLACS三维模型。在障碍物存在下,对不同泄漏压力、泄漏孔径和泄漏温度下氢气的泄漏扩散进行了模拟,对比了可燃气云的扩散范围,分析了不同因素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障碍物使氢气泄漏方向发生改变,可燃气云的扩散范围快速增大,工况7中,7 s内(8~15 s)可燃气云面积快速增加至整个站场面积的73.3%。泄漏压力和泄漏孔径增加均可使可燃气云的扩散范围增加:对于4 MPa低压泄漏,泄漏孔径变化影响更加显著;对于100 mm大孔泄漏,泄漏压力变化影响更加显著。泄漏温度从293 K增加到353 K,氢气分子热运动加快,但泄漏温度变化对气云扩散范围的影响并不明显。本研究可为氢气站场泄漏事故的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气站场 泄漏扩散 模拟 障碍物 可燃气云 扩散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UNS N08825合金在高含H_(2)S环境中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科 李天雷 +5 位作者 张诚 姜流 崔磊 施岱艳 曹晓燕 钟显康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82,共7页
在不同温度(80,90,110,132℃)、高压、高含H2S和高含氯离子环境中对UNS N08825合金进行了72 h浸泡和电化学腐蚀试验,研究了温度对合金耐腐蚀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在80℃下试验合金几乎不发生腐蚀,90,110,132℃下合金... 在不同温度(80,90,110,132℃)、高压、高含H2S和高含氯离子环境中对UNS N08825合金进行了72 h浸泡和电化学腐蚀试验,研究了温度对合金耐腐蚀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在80℃下试验合金几乎不发生腐蚀,90,110,132℃下合金表面出现黑色腐蚀产物,并且110,132℃下的腐蚀产物增多且呈疏松多孔特征;随着温度升高,合金表面的点蚀坑数量增多且深度增加,最大点蚀速率和均匀腐蚀速率均增大;随着温度升高,试验合金的自腐蚀电位、电荷转移电阻和钝化膜电阻减小,自腐蚀电流密度增大。当温度低于90℃时,合金表面钝化膜均匀致密,点蚀敏感性低,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能;当温度不低于90℃时,元素硫的水解加剧,合金表面钝化膜发生破坏,点蚀更易发生,耐腐蚀性能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压 UNS N08825合金 H_(2)S 氯离子 电化学 点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化天然气冷能梯级利用的多功能集成系统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向腾龙 王治红 +1 位作者 汪贵 李龙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401-3413,共13页
为了从天然气发电厂的烟气中捕获二氧化碳(CO_(2))并回收液化天然气(LNG)的冷能,提出了一种分级回收LNG冷能的工艺。该工艺将液化天然气按温度分为深冷、中冷和浅冷,并将每一段冷能分别与循环介质相匹配,以回收LNG冷能、水和捕获CO_(2)... 为了从天然气发电厂的烟气中捕获二氧化碳(CO_(2))并回收液化天然气(LNG)的冷能,提出了一种分级回收LNG冷能的工艺。该工艺将液化天然气按温度分为深冷、中冷和浅冷,并将每一段冷能分别与循环介质相匹配,以回收LNG冷能、水和捕获CO_(2),同时向外界输送电力。在有机朗肯循环(ORC)中,热源是烟道气,冷源是液化天然气。系统的热力学分析表明,该系统的热回收效率、冷能利用率、发电效率和[火用]效率分别为41.55%、14.34%、10.80%和53.60%。CO_(2)捕获量和冷能发电量分别为177.30 kg/t和25.86 kWh/t。此外,对LNG再气化压力进行了研究,在气化压力为1.00 MPa时,CO_(2)捕集率达到最大。较高的[火用]效率表明了分级冷能利用工艺设计的新颖性以及工作流体在ORC中使用的适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捕集 液化天然气 热力学分析 ORC发电循环 冷能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胺液在线深度复活装置的设计及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超群 李玉婷 +3 位作者 冉斯 陈韶华 吴明鸥 杨艳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30,共5页
目的解决天然气净化厂脱硫装置胺液系统中由于醇胺溶液自身降解与外来污染所导致的脱硫性能下降、腐蚀穿孔、发泡停产等一系列问题。方法对溶液系统污染物来源进行解析,为有效降低溶液中的污染物、降解物和烃类杂质等,采取了以下措施:... 目的解决天然气净化厂脱硫装置胺液系统中由于醇胺溶液自身降解与外来污染所导致的脱硫性能下降、腐蚀穿孔、发泡停产等一系列问题。方法对溶液系统污染物来源进行解析,为有效降低溶液中的污染物、降解物和烃类杂质等,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增设原料气预处理设施;②设置溶液过滤器;③增设胺液在线深度复活系统等设施。结果胺液在线深度复活装置可有效去除溶液中热稳定盐及致泡物质,使溶液的发泡高度由500 mm降至30 mm,消泡时间由110 s降至5 s。结论通过对胺液进行深度复活,保证溶液的洁净度,恢复溶液性能,可大幅度降低脱硫装置的发泡频率,更好地保障天然气净化装置的平稳高效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脱硫装置 胺液 在线深度复活 热稳定盐 致泡变质产物 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烷掺氢扩散火焰形态及污染物排放特性模拟
17
作者 陈石义 徐育斌 +3 位作者 刘乔迈 肖娟 王斯民 廖勇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6-81,共6页
氢气作为绿色、高效的清洁能源,富氢燃料燃烧对降低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但掺氢影响火焰稳定性、形态及污染物排放。以天然气掺氢燃烧技术为背景,设计非预混钝体同轴燃烧器产生回流区以稳定火焰,基于GRI-Mech 3.0燃烧反应机理,采用数值... 氢气作为绿色、高效的清洁能源,富氢燃料燃烧对降低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但掺氢影响火焰稳定性、形态及污染物排放。以天然气掺氢燃烧技术为背景,设计非预混钝体同轴燃烧器产生回流区以稳定火焰,基于GRI-Mech 3.0燃烧反应机理,采用数值模拟分析贫燃料条件下掺氢比对甲烷燃烧的速度场、温度场、火焰形态、燃烧反应区及出口污染物排放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量比及燃料体积流量一定时,随着掺氢比的增加,燃烧腔室平均流速降低,钝体下游的回流区涡结构缩小,燃烧反应区前置,火焰结构更为紧凑;燃烧室平均温度和温度均匀性随掺氢比增加而增加,相较纯甲烷燃烧分别提升了1.82%—16.22%和0.59%—1.73%;出口NO摩尔分数升高,但出口CO_(2)摩尔分数逐渐减小,且变化幅度均逐渐增加。掺氢比为20%时,CO_(2)减排6%,高掺氢比下降碳效果显著,但氮氧化物排放成倍增加。因此,研究不同掺氢比下富氢燃料燃烧特性,为天然气掺氢燃烧技术推荐合适掺氢比及非预混稳焰燃烧器的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掺氢燃烧 钝体 数值模拟 污染物 碳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金属氧化物固体脱硫剂对烟气脱硫反应性能的研究
18
作者 赵晓玲 刘宗社 +5 位作者 李超群 范锐 伍申怀 雷恒 刘志华 蓝家文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3-168,共6页
目的研究Fe、Ce金属助剂添加量及工艺条件对复合金属氧化物脱硫反应活性的影响,以有效提高固体脱硫剂的硫容及再生反应性能。方法基于氧化吸附和还原再生反应机理,利用控制变量法考查了活性金属助剂添加量、体积空速、反应温度、原料气... 目的研究Fe、Ce金属助剂添加量及工艺条件对复合金属氧化物脱硫反应活性的影响,以有效提高固体脱硫剂的硫容及再生反应性能。方法基于氧化吸附和还原再生反应机理,利用控制变量法考查了活性金属助剂添加量、体积空速、反应温度、原料气组成和还原气类型等工艺条件对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在反应温度为500℃、体积空速为3000 h^(−1)的条件下,当Fe_(2)O_(3)和Ce_(2)O_(3)的添加量(w)分别为2a%和3b%时,固体脱硫剂硫容(w)可高达24.0%,还原反应时间为65 min。另外,降低体积空速、升高反应温度、降低SO_(2)含量或提高O_(2)含量可进一步提高固体脱硫剂的硫容。还原气的类型对再生反应过程也有很大的影响。结论明确了金属助剂及工艺反应条件对脱硫反应活性的影响,可为高温可再生固体脱硫剂的研发及工业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助剂 烟气脱硫 复合金属氧化物 可再生固体脱硫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氢管道小孔泄漏气体的扩散与自燃过程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朱红钧 陈泉宇 +2 位作者 陈俊文 刘红叶 李佳男 《燃烧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5-276,共12页
混氢天然气管道的气体泄漏扩散有别于纯天然气管道,因氢气逆焦耳-汤姆逊效应及气体泄压膨胀过程中前导激波面对空气的压缩加热作用,混氢天然气泄漏后易出现自燃现象,其扩散自燃过程与混氢浓度密切相关.利用Ansys Fluent软件数值模拟了... 混氢天然气管道的气体泄漏扩散有别于纯天然气管道,因氢气逆焦耳-汤姆逊效应及气体泄压膨胀过程中前导激波面对空气的压缩加热作用,混氢天然气泄漏后易出现自燃现象,其扩散自燃过程与混氢浓度密切相关.利用Ansys Fluent软件数值模拟了混氢天然气的泄漏扩散与自燃过程,通过对比纯氢气的泄漏扩散实验和泄漏自燃模拟结果验证了模拟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当氢气体积分数超过30%时,泄漏气体出现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并触发自燃,泄漏过程经历了膨胀增大、起旋卷曲和浮升扩散3个典型阶段.随着氢气体积分数的增大,触发自燃的空间高度、时间和温度均明显降低,高管输压力更是加快了泄漏气体的扩散与自燃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氢输送 泄漏扩散 自燃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制冷级联天然气液化工艺优化及分析
20
作者 蒲黎明 汪贵 +3 位作者 郑春来 王科 向腾龙 王治红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67-275,共9页
混合制冷级联(MFC)工艺是大型基地负荷型天然气液化过程最具竞争力的工艺之一,其工艺由天然气预冷、液化和过冷三个混合制冷循环构成,涉及冷剂配比、制冷温度及压力等关键参数,使其过程复杂和敏感。针对MFC液化工艺,建立了以比功耗为目... 混合制冷级联(MFC)工艺是大型基地负荷型天然气液化过程最具竞争力的工艺之一,其工艺由天然气预冷、液化和过冷三个混合制冷循环构成,涉及冷剂配比、制冷温度及压力等关键参数,使其过程复杂和敏感。针对MFC液化工艺,建立了以比功耗为目标的优化函数,借助Aspen HYSYS流程模拟与物性计算,采用序列二次规划法(SQP)优化算法对MFC工艺进行全局优化,并对工艺过程进行有效能分析。优化结果表明,全局优化后,MFC液化过程的比功耗为899.36 kJ/kg,降低了7.38%;多股流换热器冷热复合曲线匹配得更好。通过有效能分析发现,制冷压缩机机组的有效能损失占比最大,优化后多股流换热器的有效能损失显著降低,液化过程的有效能效率由38.17%提高到41.21%,能量利用效率提高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液化 比功耗 优化 有效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