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外油气管道钢套管穿越道路标准的对比及探讨
1
作者 程浩力 《腐蚀与防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9-65,共7页
套管是油气管道穿越公路、铁路及其他有特殊要求的设施时常用的保护措施。掌握不同标准中套管穿越的要求对于拓展海外工程建设市场至关重要。从套管的推荐情况,防腐蚀层、阴极保护与绝缘支撑,套管穿越角度及套管尺寸要求,端部封堵及通... 套管是油气管道穿越公路、铁路及其他有特殊要求的设施时常用的保护措施。掌握不同标准中套管穿越的要求对于拓展海外工程建设市场至关重要。从套管的推荐情况,防腐蚀层、阴极保护与绝缘支撑,套管穿越角度及套管尺寸要求,端部封堵及通气管等方面,对比分析了由美国石油学会、国际标准化组织、英国标准协会、美国腐蚀工程师协会、沙特阿美、壳牌、英国石油、道达尔、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等发布的12个常用国际标准的要求及差异。最后,针对中东及非洲等海外权益区内项目中钢制套管穿越的应用给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 油气管道 钢制套管 套管封堵 阴极保护 套管通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酸催化胺溶液中CO_(2)解吸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杨蒙 房昆 +5 位作者 王珊珊 陆诗建 侯婷 杨菲 黄志刚 梅杰琼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1-64,共14页
当前我国气候治理已进入“双碳”目标实施的攻坚期。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电力、化工、钢铁等行业实现零碳乃至负碳排放的关键托底技术。其中,燃煤烟气具有排放量大、CO_(2)分压低的特征,基于有机胺的化学吸收法是目前最成熟... 当前我国气候治理已进入“双碳”目标实施的攻坚期。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电力、化工、钢铁等行业实现零碳乃至负碳排放的关键托底技术。其中,燃煤烟气具有排放量大、CO_(2)分压低的特征,基于有机胺的化学吸收法是目前最成熟有效的捕集手段,通过有机胺与CO_(2)发生可逆反应实现高效捕集,但CO_(2)解吸能耗过高限制了该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固体酸催化剂(SACs)通过加速质子转移和降低C—N键断裂能垒,可显著提升CO_(2)解吸速率并降低再生温度,兼具节能降本与提升效率的双重优势。系统综述了不同种类的SACs在胺溶液中的催化CO_(2)解吸最新研究进展,研究表明催化剂经表面修饰、磺酸化改性、催化剂表面亲水性与酸性位点密度调控等策略,可显著提升CO_(2)解吸效率,并全面分析了催化材料的物化性能、催化剂结构及表征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SACs中路易斯酸与布朗斯特酸位点的协同机制,路易斯酸吸附氧原子引发C—N键异构断裂、布朗斯特酸提供质子促进氨基甲酸盐质子化,阐述了SACs催化CO_(2)解吸反应机理,而催化剂碱性活性位点构筑有效促进CO_(2)解吸效率,提升解吸性能。最后,根据不同催化剂的特点,对工业应用潜力进行了分析比较。未来研究需聚焦酸性位点稳定性提升、催化剂规模化制备及与新型吸收剂、如相变胺吸收剂的耦合设计,以推动CCUS技术低成本落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吸收法 胺溶液 固体酸催化 表征方法 催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交流输电线路交叉或并行管道的安全评价方法
3
作者 孙银娟 姜子涛 +5 位作者 刘曼 王九震 邵治翠 樊学华 陈更生 刘冠一 《腐蚀与防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87,共9页
高压交流输电线路通过电磁感应作用对埋地管道产生交流干扰,造成埋地管道的交流腐蚀。了解输电线路对管道的干扰规律,掌握输电线路与管道的安全评价方法,就可以从选线阶段合理设计,避免或者减小管道运行期间可能受到的干扰问题。通过数... 高压交流输电线路通过电磁感应作用对埋地管道产生交流干扰,造成埋地管道的交流腐蚀。了解输电线路对管道的干扰规律,掌握输电线路与管道的安全评价方法,就可以从选线阶段合理设计,避免或者减小管道运行期间可能受到的干扰问题。通过数值模拟技术建立了交流输电线路对埋地管道交流干扰计算模型,计算研究了交流输电线路三相布置方式及相间距对管道的干扰规律,并确定了典型的输电线路等级和不同交叉角度下输电线路与管道的临界距离。结果表明:三相为水平布置时管道干扰电压最大,管道干扰电压随相间距线性增加;输电线路电压等级越高,需要的临界距离越大;输电线路与管道交叉角度越小,需要的临界距离越大,根据输电等级和输电线路长度的不同,交叉角度限值不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临界距离图谱和安全评价方法,简化了临界距离的确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流干扰 交叉 并行 输电线路 管道 电磁感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内压储罐罐顶与罐壁连接结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邓海军 董磊 +2 位作者 郭树平 丛然 赵慧磊 《化工设备与管道》 CAS 2018年第1期10-14,共5页
采用有限元应力分析的方法对4种不同的罐顶罐壁连接结构进行了详细应力分析,并进行了对比,达到了结构设计优化的目的。得出如下结论:罐壁承受液压与否对拱顶与罐壁的连接结构应力分布不会产生明显影响,可不考虑罐壁所承受的液压;相同条... 采用有限元应力分析的方法对4种不同的罐顶罐壁连接结构进行了详细应力分析,并进行了对比,达到了结构设计优化的目的。得出如下结论:罐壁承受液压与否对拱顶与罐壁的连接结构应力分布不会产生明显影响,可不考虑罐壁所承受的液压;相同条件下,c型结构与g型结构在4种结构中应力相对最小,二者差别不大,最大相差不足3%;b型结构各应力指标居中;k型结构应力最大。最终分析结果以美国ASMEⅧ-2《压力容器建造—另一规则》规范为依据进行了应力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罐 罐顶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梁峁地形大采高煤层开采地表移动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陈红凯 郭庆彪 +2 位作者 郭广礼 马洪浩 罗锦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0-176,共7页
相较于平原地区,黄土梁峁地形下的煤层开采地表移动特征存在明显不同。为分析并揭示梁峁地形下煤层开采地表沉陷异常形变机理,结合现场实测与数值模拟手段,以山西某矿1313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对黄土梁峁地形大采高综放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 相较于平原地区,黄土梁峁地形下的煤层开采地表移动特征存在明显不同。为分析并揭示梁峁地形下煤层开采地表沉陷异常形变机理,结合现场实测与数值模拟手段,以山西某矿1313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对黄土梁峁地形大采高综放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进行了现场实测,分析了地表移动特征及相关参数取值;利用Rhino软件建立考虑地形的三维模型,导入离散单元法软件3DEC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开采过程中的岩层移动以及梁峁内部塑性破坏演变。研究表明:1313工作面地表移动剧烈,地表下沉起动距小于30 m,超前影响距为73 m,超前影响角为68.7°,走向边界角与上山边界角为40.3°,走向移动角与上山移动角为37.8°,以水平拉伸变形2 mm/m为移动边界的危险移动范围明显大于以下沉值10 mm确定的地表移动盆地范围;利用数值模拟分析黄土梁峁采动滑移过程发现,当工作面自开切眼沿走向回采30 m时,采空区周围岩体应力平衡被打破,顶板在自重以及上覆岩层的载荷作用下产生剪切破坏,采空区周边岩体发生塑性屈服,当工作面回采到120 m时,煤层处于非充分开采阶段,梁峁底部岩体剪切破坏带出现贯通现象,坡体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向邻空侧的剪切滑移,相较于地表坡度15°的截面,地表坡度18°和22°的截面X轴负方向最大水平移动提升了107.3%与24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采沉陷 黄土梁峁 综放开采 黄土滑坡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和H_(2)S对镍基合金028点蚀敏感性及点蚀生长动力学的影响
6
作者 席文强 孙冲 +2 位作者 樊学华 林学强 孙建波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78-88,102,共12页
目的探明CO_(2)和H_(2)S对镍基合金028钝化膜性能和点蚀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循环动电位极化(CPP)、电化学阻抗谱(EIS)、莫特-肖特基(M-S)等测试方法,研究Cl-环境、CO_(2)-Cl-环境和H_(2)S-Cl-环境中镍基合金028的钝化膜性能。通过制... 目的探明CO_(2)和H_(2)S对镍基合金028钝化膜性能和点蚀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循环动电位极化(CPP)、电化学阻抗谱(EIS)、莫特-肖特基(M-S)等测试方法,研究Cl-环境、CO_(2)-Cl-环境和H_(2)S-Cl-环境中镍基合金028的钝化膜性能。通过制备一维人工凹坑电极模拟点蚀坑的稳态生长,采用向负向电位扫描法,研究镍基合金028在局部点蚀环境中的金属溶解动力学,明确CO_(2)和H_(2)S对点蚀生长动力学的影响。结果CO_(2)和H_(2)S都会使镍基合金028钝化膜性能变差,而H_(2)S的影响更为显著,具体表现为:在H_(2)S-Cl-环境中具有更高的钝化电流密度jp、更低的点蚀电位Eb和再钝化电位Erp。H_(2)S-Cl-环境中的钝化膜电阻Rf、电荷转移电阻Rt和钝化膜厚度均低于CO_(2)-Cl-环境中的,此外,钝化膜在H_(2)S-Cl-环境中具有更高的点缺陷密度。在最大点蚀坑溶解电流密度jdiss,max相同的条件下,H_(2)S-Cl-环境中点蚀稳态生长所需的驱动力Emax明显低于CO_(2)-Cl-环境中的;在相同Emax下,H_(2)S-Cl-环境中的jdiss,max高于CO_(2)-Cl-环境中的。结论CO_(2)和H_(2)S通过增加钝化膜溶解速率、降低钝化膜电阻和增加点缺陷密度,不同程度地增加了镍基合金028的点蚀敏感性,而H_(2)S更容易造成钝化膜损伤。在点蚀稳态生长阶段,镍基合金028点蚀的稳态生长遵循塔菲尔规律,相比于CO_(2),H_(2)S更容易促进点蚀从亚稳态向稳态发展,并且在H_(2)S环境中具有更高的点蚀生长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基合金 CO_(2) H_(2)S 点蚀敏感性 一维人工凹坑电极 点蚀生长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致密砂岩储层可压裂性评价新方法 被引量:26
7
作者 曾治平 刘震 +4 位作者 马骥 张春磊 李静 刘振 孙鲁宁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9年第2期223-232,共10页
岩石可压性评价是储层压裂改造层位优选、压后产能评估的重要基础工作。准中4区块致密砂岩储层埋藏深、物性差,亟需通过压裂改造提高工业产能。因此,以董2井北三维区侏罗系致密砂岩为例,基于岩石三轴实验建立了致密砂岩断裂能密度—弹... 岩石可压性评价是储层压裂改造层位优选、压后产能评估的重要基础工作。准中4区块致密砂岩储层埋藏深、物性差,亟需通过压裂改造提高工业产能。因此,以董2井北三维区侏罗系致密砂岩为例,基于岩石三轴实验建立了致密砂岩断裂能密度—弹性模量的拟合公式,采用矿物成分法和弹模-泊松比法确定了研究区不同深度岩石脆性指数,采用岩石破裂准则确定了研究区不同深度的裂缝发育指数。以断裂能密度表征致密砂岩断裂韧性,以裂缝发育指数表征储层天然裂缝发育程度,综合考虑岩石脆性、断裂韧性、地应力环境和天然裂缝发育程度的影响,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了各因素权重,建立了适合深层致密砂岩的可压性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可压裂性指数大于0.55时,可压性好;可压裂性指数介于0.50~0.55之间时,可压性一般;可压裂性指数小于0.50时,可压性差;研究区D7井的最佳压裂层位为4145~4160 m、4470~4480 m、5290~5330 m,D8井的最佳压裂层位为5120~5330 m、5350~5365 m,D701井的最佳压裂层位为3900~3910 m、4430~4440 m、4455~4465 m、5125~5135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可压裂性 可压裂性指数 岩石脆性 断裂韧性 天然裂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法联用CO_(2)捕集提纯工艺模拟 被引量:11
8
作者 史博会 王靖怡 +7 位作者 廖清云 王婷 王珊珊 杨蒙 肖亚琪 张昊月 宋晨曦 宫敬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0-120,共11页
将CO_(2)驱油气产出气中的CO_(2)捕集提纯后再循环回注,不仅能提高油气采收率,而且还可实现CO_(2)的地质封存,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随着CO_(2)驱油气开发模式的投运推进,单一的捕集提纯工艺难以应对产出气中CO_(2)含量逐年增加并呈... 将CO_(2)驱油气产出气中的CO_(2)捕集提纯后再循环回注,不仅能提高油气采收率,而且还可实现CO_(2)的地质封存,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随着CO_(2)驱油气开发模式的投运推进,单一的捕集提纯工艺难以应对产出气中CO_(2)含量逐年增加并呈现大范围变化的状况。为了给油气田CO_(2)-EOR技术的推广提供支持,提出了4种多法联用的CO_(2)捕集提纯工艺方案,包括两级醇胺法、一级膜分离+一级醇胺法、二级膜分离+一级醇胺法、一级膜分离+两级醇胺法,并结合某油田CO_(2)驱工况数据开展了HYSYS软件模拟,重点分析了不同方案捕集提纯CO_(2)的富集程度及其能耗与经济性。研究结果表明:①产出气中CO_(2)浓度低时,可先投产两级醇胺循环工艺实现天然气脱酸工艺,同时须外购纯CO_(2)气按一定比例掺混后才能满足回注气CO_(2)纯度要求;②产出气中所含CO_(2)浓度增加时,宜在两级醇胺循环工艺前投用膜分离技术,可满足富集提纯气直接回注CO_(2)纯度的要求。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可以为CO_(2)驱油产出气中CO_(2)富集提纯气工艺方案的确定提供工程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分离 醇胺吸收 CO_(2)捕集 CO_(2)驱 脱酸 回注 地质封存 HYSYS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水缔合聚合物PADA的合成与性能评价 被引量:8
9
作者 马喜平 廖明飞 +3 位作者 董江洁 胡莹莹 黄莉 李俊辰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69-673,678,共6页
以质量分数为33.0%二甲胺水溶液、氯丙烯为原料,合成中间体二甲基烯丙基胺,然后以溴代十六烷与二甲基烯丙基胺为原料,通过季铵化反应合成了一种疏水性季铵盐单体ADMA-16。并以AM、DMC与ADMA-16为反应单体合成了一种三元疏水缔合聚合物P... 以质量分数为33.0%二甲胺水溶液、氯丙烯为原料,合成中间体二甲基烯丙基胺,然后以溴代十六烷与二甲基烯丙基胺为原料,通过季铵化反应合成了一种疏水性季铵盐单体ADMA-16。并以AM、DMC与ADMA-16为反应单体合成了一种三元疏水缔合聚合物PADA。通过测定PADA溶液的表观黏度优化PADA的合成条件,研究PADA的耐温抗盐性能。结果表明,PADA的临界缔合浓度为0.33%。聚合物PADA表现出一定的耐温抗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单体 疏水缔合聚合物 合成 溶液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代压水堆核电站核二级低压安注泵用机械密封研制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伟 张吉来 +4 位作者 李良平 吴希曦 陈侃 王吉庆 姚宝运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5-48,38,共5页
总结了一种新型研制的压水堆核电站核二级低压安注泵用机械密封的技术特点,从设计输入、条件分析、方案选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利用有限元分析对端面状态进行了分析与优化设计。研究表明,合理选型和设置密封参数,可以实现在该泵... 总结了一种新型研制的压水堆核电站核二级低压安注泵用机械密封的技术特点,从设计输入、条件分析、方案选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利用有限元分析对端面状态进行了分析与优化设计。研究表明,合理选型和设置密封参数,可以实现在该泵的各类事故特殊工况下执行预期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电站 低压安注泵 机械密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润湿性油水分离膜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1
作者 孟凡宁 宋菁 +2 位作者 张新妙 奚振宇 郦和生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73-380,共8页
近年来,根据仿生原理,科研人员通过在材料表面构建微纳米结构成功研制出超润湿性材料,并将其用于含油污水的处理,展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综述了以金属网、有机微滤膜为基材,改性制备超亲水/超疏油和超疏水/超亲油油水分离膜的方法;... 近年来,根据仿生原理,科研人员通过在材料表面构建微纳米结构成功研制出超润湿性材料,并将其用于含油污水的处理,展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综述了以金属网、有机微滤膜为基材,改性制备超亲水/超疏油和超疏水/超亲油油水分离膜的方法;总结了这些超润湿性材料在分离含油污水方面的优势、劣势及发展现状;展望了超润湿性油水分离膜领域的发展趋势。指出,超亲水/水下超疏油膜分离材料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润湿性 仿生 油水分离膜 超亲水性 超疏油性 超疏水性 超亲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号分子在好氧污泥颗粒化中的作用及其控制策略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莎莎 梁家豪 +3 位作者 李晋 张思敏 王庆宏 陈春茂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5-29,共5页
信号分子是细胞间和细胞内信息传递的介质,在好氧污泥颗粒化和污泥颗粒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简述了信号分子在好氧颗粒污泥中的分布特点,分析了不同类型信号分子对好氧污泥颗粒化和颗粒稳定性的影响,并对信号分子的调控方法进行了阐述,... 信号分子是细胞间和细胞内信息传递的介质,在好氧污泥颗粒化和污泥颗粒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简述了信号分子在好氧颗粒污泥中的分布特点,分析了不同类型信号分子对好氧污泥颗粒化和颗粒稳定性的影响,并对信号分子的调控方法进行了阐述,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号分子 群体感应 好氧污泥颗粒化 胞外聚合物 颗粒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液在多孔介质中的微观赋存特征及调驱机理 被引量:10
13
作者 苏航 周福建 +5 位作者 刘洋 高亚军 成宝洋 董壬成 梁天博 李俊键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41-1249,共9页
利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同步岩心驱替实验直观呈现乳液在人造砂岩岩心中的赋存状态,并通过一系列定量化图像处理方法,对孔隙中乳液的赋存特征以及调驱机理进行评价。实验研究表明:①乳液在岩心中呈球形分布,其球形度与剩余... 利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同步岩心驱替实验直观呈现乳液在人造砂岩岩心中的赋存状态,并通过一系列定量化图像处理方法,对孔隙中乳液的赋存特征以及调驱机理进行评价。实验研究表明:①乳液在岩心中呈球形分布,其球形度与剩余油具有显著差异,可以将球形度作为特征参数对乳液进行识别;②特定尺寸的乳液更倾向于在特定尺寸的孔隙中赋存,当乳液体积小于孔隙占有率下限与对应孔隙体积乘积时将无法有效滞留在孔隙中发挥调剖作用,在进行乳液调驱时,需要根据储集层孔隙分布设计合理的乳液粒径;③实验岩心条件下,通过乳液调驱作用,后续水驱结束后可将动用孔隙数量比例从水驱的23.1%提高至59.3%,并将平均孔隙驱油效率从22.9%提升至75.8%;④乳液调驱后,簇状剩余油和滞留乳液中的油相是后续提高采收率的主要动用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CT 乳液驱 赋存特征 调驱机理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规模风光发电制甲醇工艺的灵活运行策略与成本优化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婷婷 戚萌 +2 位作者 孙龙珠 路帅 刘义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00-207,共8页
基于绿色甲醇离网生产、电网连接生产、双向联产3种模式,提出并系统性地研究了该工艺的灵活运行及电力供应策略,构建了相应的电力调度数学模型并应用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代理模型优化方法进行甲醇生产成本的优化。利用内蒙古通辽的风光数... 基于绿色甲醇离网生产、电网连接生产、双向联产3种模式,提出并系统性地研究了该工艺的灵活运行及电力供应策略,构建了相应的电力调度数学模型并应用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代理模型优化方法进行甲醇生产成本的优化。利用内蒙古通辽的风光数据,以3种生产模式对应的灵活运行策略为基础,评估了绿色甲醇生产的经济技术潜力。研究表明,离网方案受风光波动影响较大,甲醇成本高且能量利用率低;与电网双向连接的甲醇与电力联产方案能够降低24.6%的甲醇生产成本,提升整体能量利用效率至50%并同时保持高可再生能源渗透率。利用调度模型分析了中间氢气存储与甲醇产率对甲醇生产成本、可再生能源渗透率以及能量利用率的关系,以期提供不同要求及目标下甲醇生产的优化运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光发电 绿色甲醇 灵活操作 代理模型 成本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加湿富氧燃烧特性分析及烟气置换NGH方案 被引量:4
15
作者 任昕 张引弟 +1 位作者 刘畅 朱秋格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6-184,共9页
天然气工业锅炉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日趋严格,采用单一的控制污染物排放技术手段已难以满足现有需求.本文以提高燃烧热效率与控制污染物排放量为目标,基于富氧燃烧、加湿燃烧与低氮燃烧的组合技术路线,提出一套天然气富氧加湿燃烧及烟气置... 天然气工业锅炉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日趋严格,采用单一的控制污染物排放技术手段已难以满足现有需求.本文以提高燃烧热效率与控制污染物排放量为目标,基于富氧燃烧、加湿燃烧与低氮燃烧的组合技术路线,提出一套天然气富氧加湿燃烧及烟气置换开采天然气水合物(NGH)方案.对天然气预混水蒸气燃烧进行数值模拟,确立最佳水蒸气预混比为Rf=0.33.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烟气再循环率及过量空气系数对天然气加湿燃烧特性及污染物排放特性的影响规律以得出最优工况.该工况经烟气循环一次后,直接置换开采NGH的能源投资回报值(EROI)为7.5,具有实际开采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富氧燃烧 注蒸气 烟气再循环率 过量空气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与浸泡时间对HDPE老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于勇 刘普 +4 位作者 陈丽娟 谷丰 王慧心 孙军 赵景茂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7-140,共4页
依据GB/T 34903.1—2017(ISO23936⁃1),研究了温度与浸泡时间对高密度聚乙烯(HDPE)在混合有机溶剂(70%正庚烷+20%环己烷+10%甲苯)中吸液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其老化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温度与浸泡时间对HDPE的吸液率、拉伸强度... 依据GB/T 34903.1—2017(ISO23936⁃1),研究了温度与浸泡时间对高密度聚乙烯(HDPE)在混合有机溶剂(70%正庚烷+20%环己烷+10%甲苯)中吸液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其老化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温度与浸泡时间对HDPE的吸液率、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有明显影响。HDPE的吸液率和断裂伸长率随温度和浸泡时间的增大而增大,当温度大于45℃时,吸液率大于5%;温度大于65℃时,断裂伸长率大于30%,而拉伸强度随着温度和时间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大于60℃后,拉伸强度降低率大于20%。红外分析表明,HDPE在50℃的混合溶剂中老化28 d后,分子结构未发生明显改变,在55℃和60℃发生了氧化,65℃时,还发生了断链。综合以上实验结果得出,该种高密度聚乙烯适合于50℃及以下的环境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聚乙烯 老化 混合有机溶剂 温度 浸泡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微电极阵列技术研究合金的腐蚀 被引量:4
17
作者 卜红梅 李肖蔚 +1 位作者 齐建涛 李焰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3963-3970,共8页
随着工业水平的不断发展与提高,合金材料的使用量亦不断增大。然而合金材料的腐蚀问题在工业生产及生态环境中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为此,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展了大量关于合金腐蚀机理与防护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微电极阵列... 随着工业水平的不断发展与提高,合金材料的使用量亦不断增大。然而合金材料的腐蚀问题在工业生产及生态环境中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为此,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展了大量关于合金腐蚀机理与防护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微电极阵列技术是一种介于宏观的经典电化学技术和微区扫描探针技术之间的新型电化学测试方法。它既能获取合金大面积电极的整体平均信息,又能探测合金局部微小区域内的电位、电流分布特征,能更加准确地测试合金局部腐蚀过程中非均一的电化学信息。随着国内外学者的不断研究与开发,现已实现微电极阵列的优化。该技术联合其他电化学测试技术和表面科学技术等方法,不断丰富了合金/腐蚀溶液界面的物理、化学及电化学信息。近几年,大量专家学者采用该微电极阵列技术与其他测试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常用合金在不同环境和腐蚀状态下的局部腐蚀过程及机理,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其中,对异材质金属的电偶腐蚀行为及演变规律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此外,实时耦合的多电极阵列传感器(CMAS)探针的开发应用,对合金局部腐蚀的在线监/检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微电极阵列技术在研究合金的电偶腐蚀、表面涂层失效、腐蚀环境的影响方面的进展,探讨了微电极阵列技术在表征合金局部电化学不均一性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并对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金 微电极阵列 全面腐蚀 局部腐蚀 电偶腐蚀 电化学 涂层失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拉法生长高质量氟化镁单晶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超 张钦辉 +4 位作者 刘晓阳 刘建强 史达威 张云天 甄西合 《人工晶体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304-2305,共2页
设计了适合提拉法生长氟化镁单晶体的温场,采用提拉法成功生长出了直径100 mm的高质量氟化镁单晶。晶体内无气泡等宏观缺陷、无开裂;通过精密退火处理后,晶体透过率达到95%,平均应力双折射小于0.5 nm/cm。上述结果表明采用提拉法可以生... 设计了适合提拉法生长氟化镁单晶体的温场,采用提拉法成功生长出了直径100 mm的高质量氟化镁单晶。晶体内无气泡等宏观缺陷、无开裂;通过精密退火处理后,晶体透过率达到95%,平均应力双折射小于0.5 nm/cm。上述结果表明采用提拉法可以生长高质量的氟化镁单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化镁单晶 提拉法 透过率 应力双折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16L奥氏体不锈钢在不同电位下的点蚀和再钝化行为研究 被引量:19
19
作者 樊学华 于勇 +4 位作者 张子如 冯喆 陈丽娟 董磊 张雷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87-293,318,共8页
目的研究外加电位对316L奥氏体不锈钢点蚀和再钝化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循环极化、恒电位极化,电化学阻抗谱(EIS)等多种电化学测试方法,研究了系列电位与混合电位对316L奥氏体不锈钢点蚀敏感性的影响,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 目的研究外加电位对316L奥氏体不锈钢点蚀和再钝化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循环极化、恒电位极化,电化学阻抗谱(EIS)等多种电化学测试方法,研究了系列电位与混合电位对316L奥氏体不锈钢点蚀敏感性的影响,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观察分析钝化膜点蚀形貌和元素含量。结果在60℃的饱和CO_2的10 g/L NaCl溶液中,316L奥氏体不锈钢的钝化区间为-0.394~0.168 V,但电位在-0.100~0.168V之间,即亚稳态点蚀区时,电流出现一定的波动。在钝化区极化时,316L奥氏体不锈钢的稳态电流密度非常低,随外加电位的升高而略有增加,极化后试样表面无点蚀;在亚稳态点蚀区,极化的电流密度较高,极化后,试样表面出现明显的点蚀坑;混合区极化时,电位从0.1 V转换到-0.1 V时,电流密度急剧下降,并稳定在一个较低的电流值。XPS结果表明,在钝化区电位极化后,Cr、Mo元素含量有所升高,而Fe元素发生了选择性溶解。结论 Cr、Mo元素是耐蚀性元素,其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的存在可促进钝化膜的局部修复,因此电位转换到低电位后,试样表面发生再钝化现象,钝化膜的稳定性增强,材料的耐蚀能力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氏体不锈钢 极化 电化学阻抗谱 点蚀 再钝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压条件下流速对X70钢CO2冲刷腐蚀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4
20
作者 樊学华 柳伟 +4 位作者 祝亚茹 蔡峰 于勇 孙万卿 李向阳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96-304,共9页
目的研究X70管线钢在高温高压CO2饱和溶液中不同流速下的冲刷腐蚀行为。方法通过流体动力学模拟的方法,获得不同喷射流速下壁面切应力的变化规律。采用喷射冲击试验装置,利用扫描电镜、表面形貌测试仪、维氏硬度仪等设备和失重测量方法... 目的研究X70管线钢在高温高压CO2饱和溶液中不同流速下的冲刷腐蚀行为。方法通过流体动力学模拟的方法,获得不同喷射流速下壁面切应力的变化规律。采用喷射冲击试验装置,利用扫描电镜、表面形貌测试仪、维氏硬度仪等设备和失重测量方法,分析喷射速度对X70管线钢CO2冲刷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随着喷射流速Uexit的增大,试样表面的壁面切应力和壁面压应力逐渐增大。随距喷射中心距离(径向距离)的增大,壁面切应力先增大后减小,壁面压应力急剧减小。在低流速(Uexit≤10 m/s)情况下,最大壁面切应力所对应的特征攻角大约为23°;当流速Uexit≥20m/s时,特征攻角迅速增至45°左右,且变化很小。试样表面形貌表现出明显的三个区域:停滞区、过渡区、壁面喷射区,且在低流速下,三个区域划分更为明显。在20m/s喷射速度下,壁面切应力呈现中心轴对称变化,为"M"形状,试样表面的冲蚀轮廓(冲蚀深度)呈现中心对称的"W"形状变化,大约在距中心滞点4 mm左右,即最大壁面切应力附近出现最大冲蚀深度,约55μm。试样表面硬度随径向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中心停滞区硬度高达340HV10。喷射流速从10 m/s增加到40 m/s时,冲蚀速率由11.86 mm/a增加到32.97 mm/a。结论X70管线钢的典型形貌特征与喷射流体的壁面切应力大小和CO2腐蚀有关,最大壁面切应力处产生的冲蚀最为严重,冲蚀速率(Rcorr)与喷射流体的流速呈现线性关系,即Rcorr=4.861+0.714×Uex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射冲击 冲刷腐蚀 流体动力学 腐蚀形貌 冲蚀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