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层间风化壳岩溶发育演化模式——以塔中川庆EPCC区块奥陶系鹰一段—鹰二段为例 被引量:17
1
作者 冯仁蔚 欧阳诚 +6 位作者 庞艳君 李柱正 罗璇 张沁 李世银 周瑜 程亮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5-54,共10页
基于塔中川庆EPCC区块区域地质背景,结合钻井显示、录井取心、成像测井、地震反射等特征,分析鹰山组鹰一段—鹰二段层间风化壳岩溶发育特征及演化过程。研究表明:不整合面附近溶洞充填与否取决于水动力作用的强弱,水动力与纵向上的岩相... 基于塔中川庆EPCC区块区域地质背景,结合钻井显示、录井取心、成像测井、地震反射等特征,分析鹰山组鹰一段—鹰二段层间风化壳岩溶发育特征及演化过程。研究表明:不整合面附近溶洞充填与否取决于水动力作用的强弱,水动力与纵向上的岩相分布共同决定了层间岩溶内幕溶洞的发育情况;岩溶单元可划分为高地、次高地、上下斜坡、洼地等一级单元,以及溶峰、陡崖、平台、溶丘等次一级单元,整体呈北西—南东向带状展布;表层风化带仅发育在EPCC区块北部,垂直渗流带在南北厚度各异,季节变动带从南部和中部向北部"相变"为水平渗流带;沉积微相影响岩溶发育但非岩溶旋回划分的决定因素,构造隆升、气候、古水文条件是造成岩溶南北分异的主因;EPCC区块鹰一段—鹰二段层间风化壳岩溶可划分为3期旋回、8级次旋回,最终残留第3期旋回(第5~8级次旋回),其中第5、8级次旋回从南到北具有明显"同期异相"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中 川庆EPCC区块 奥陶系 层间岩溶 岩溶旋回 发育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地区下二叠统梁山组页岩钻进预防卡钻技术 被引量:2
2
作者 卓云 吴宗国 +1 位作者 刘德平 古光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4-88,共5页
四川盆地川东地区石炭系气藏目前采用定向井、水平井方式开发,钻进至气藏的盖层下二叠统梁山组(页岩夹煤线)时,井斜角已超过了60°,钻进的关键在于预防大斜度井段的页岩段出现井壁垮塌、压裂井漏的复杂情况,这样才能安全钻至石炭系... 四川盆地川东地区石炭系气藏目前采用定向井、水平井方式开发,钻进至气藏的盖层下二叠统梁山组(页岩夹煤线)时,井斜角已超过了60°,钻进的关键在于预防大斜度井段的页岩段出现井壁垮塌、压裂井漏的复杂情况,这样才能安全钻至石炭系顶部。针对该段钻进难点,研究试验总结了一套钻过梁山组的工程安全预警及卡钻事故预防技术措施:1以邻井实钻厚度、岩性组合为依据,把钻时录井测量的钻时变化作为判断钻头进入梁山组的工程预警指标,并采用岩屑录井及循环观察的手段对其岩性进行证实确认;2工程实施中采取了简化钻具组合、钻进1m后退2m的划眼措施预防垮塌卡钻;3保持合理的钻井液密度与润滑性,加入力学封堵剂来增强地层的胶结力和改善泥饼质量,增强井壁稳定性;4检测记录钻进中的摩阻,用循环、划眼的方法检查大斜度井段的沉砂及梁山组井壁稳定情况,确保起下钻作业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东地区 二叠纪 梁山组 垮塌 卡钻 工程安全预警 事故预防 进一退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深层页岩气水平井优快钻井技术——以泸203井为例 被引量:32
3
作者 郑述权 谢祥锋 +6 位作者 罗良仪 景洋 唐梦 杨瑞帆 钟广荣 王军 陈正云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8-93,共6页
泸203井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部署在四川盆地南部泸县—长宁页岩气区块的1口重点超深页岩气探井,实际完钻井深达5 600 m,测试日产气量为137.9×10^4 m^3,成为目前国内首口单井测试日产量超百万立方米的页岩气井。为了给深... 泸203井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部署在四川盆地南部泸县—长宁页岩气区块的1口重点超深页岩气探井,实际完钻井深达5 600 m,测试日产气量为137.9×10^4 m^3,成为目前国内首口单井测试日产量超百万立方米的页岩气井。为了给深层页岩气井优快钻井提供借鉴和经验,以泸203井为例,在分析储层特征对钻井要求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保障该井页岩气水平井钻井井身质量、优质储层钻遇率、快速钻进以及降低复杂事故率的优快钻井综合配套技术,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采用旋转导向工具并配合钻柱扭摆系统钻进,减少了滑动定向钻进进尺,成功地控制了钻具托压现象,大幅度降低了定向辅助时间;②实施的4种削减钻具振动措施很好地解决了水平段钻进中螺杆故障问题,进一步提高了钻井速度;③采用近钻头伽马测量系统实时追踪储层,控制轨迹在优质产层内钻进,保证了优质页岩储层钻遇率;④优配钻井装备及高密度的油基钻井液的应用保证了井下动力钻具的动力和井眼携砂的需求以及钻井液性能的净化,确保了井眼畅通、保持了井壁稳定,起到了提高钻井速度的重要作用。结论认为,泸203井按照地质工程一体化的技术思路,采取先打直导眼再侧钻水平井的方式,优质页岩储层钻遇率达到100%,该井的实施进一步完善了四川盆地新区块超深页岩气水平井配套优快钻井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泸203井 深层 页岩气 水平井 旋转导向 伽马测量系统 优快钻井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常规条件下超深漏失井尾管固井作业——以云安002-7井为例 被引量:15
4
作者 马勇 姚坤全 +2 位作者 付华才 陈敏 刘德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1-73,133-134,共3页
四川盆地东部云安厂构造云安002-7井φ177.8mm尾管固井集超深井、大斜度井、高压气井和窄安全密度窗口于一身。φ215.9mm井眼段经长时间、多次堵漏,消耗了大量钻井液(1 418.1m3),仍未达到常规固井作业的不溢不漏、通井畅通、井眼清洁等... 四川盆地东部云安厂构造云安002-7井φ177.8mm尾管固井集超深井、大斜度井、高压气井和窄安全密度窗口于一身。φ215.9mm井眼段经长时间、多次堵漏,消耗了大量钻井液(1 418.1m3),仍未达到常规固井作业的不溢不漏、通井畅通、井眼清洁等要求,已难提高井筒承压能力。井眼状况表现出漏层多且位置不确定、液面不在井口、气层多、钻井液密度高(1.80g/cm3)、裸眼段长(2 538.28m)且井眼轨迹复杂等特点。为此,针对下套管过程中的出口不返、不具备分段循环条件、无法排后效、尾管悬挂器可能提前坐挂等技术难点,采取了针对性的下套管作业防阻卡、保水眼畅通以及正注反挤工艺保环空水泥浆对接等三大技术措施,确保了尾管安全顺利下至设计井深。测井解释结论表明:φ215.9mm井眼段的高压气层得到了有效封固,固井质量可满足下一步安全钻井作业需要。该井φ177.8mm尾管固井的成功为今后类似复杂气井固井作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 超深漏失井 尾管固井 井口失返 正注反挤 四川盆地东部 云安厂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黄气田冬季生产水合物堵塞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10
5
作者 姜云 张鹏 +1 位作者 周厚安 杨杰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2010年第4期335-338,共4页
针对温黄气田天然气集输系统冬季生产水合物堵塞现状,结合水合物形成条件及现场集输工艺,分析了温黄气田天然气生产管线发生水合物堵塞的主要原因,介绍了动力学水合物抑制剂CT5-54的现场试验情况以及四年来在水合物堵塞防治方面取得的... 针对温黄气田天然气集输系统冬季生产水合物堵塞现状,结合水合物形成条件及现场集输工艺,分析了温黄气田天然气生产管线发生水合物堵塞的主要原因,介绍了动力学水合物抑制剂CT5-54的现场试验情况以及四年来在水合物堵塞防治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与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黄气田 天然气水合物 集输管道 堵塞 原因分析 防治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压整形器对C110变形套管整形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林元华 邓宽海 +3 位作者 曾德智 赵琪宁 王木乐 康伊伊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9-85,共7页
套管变形会直接影响到油气田后期增产作业和开发措施的实施,而变形井在使用旋压整形器进行整形修复时经常凭经验确定整形力和修复扭矩,如果整形力和修复扭矩过大则易造成变形套管及水泥环的破坏和卡钻事故。为此,在YAW-200压力试验机上... 套管变形会直接影响到油气田后期增产作业和开发措施的实施,而变形井在使用旋压整形器进行整形修复时经常凭经验确定整形力和修复扭矩,如果整形力和修复扭矩过大则易造成变形套管及水泥环的破坏和卡钻事故。为此,在YAW-200压力试验机上对常用尺寸的油层套管进行压扁,然后分别由连续旋转钳和推力轴承提供扭矩和整形力,由小到大依次下入外径为126mm和129 mm的旋压整形器对变形套管(C110)进行了2次膨胀整形,得到了两种整形工具整形所需的整形力修复扭矩、变形套管的变形规律、变形套管回弹量的测试数据。实验结果表明,上述两种旋压整形器的外径级差是合理的。此外,为了确保后期生产工艺实施的可靠性,还对整形前后的变形套管进行了力学性能测试,发现整形后套管的各项力学参数均有所降低,从而导致整形后套管的承载能力降低。该研究成果为优化整形工具结构和整形施工参数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压整形器 整形测试 整形力 修复扭矩 变形 C110套管 力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国寺地下储气库低压裂缝性地层钻井防漏堵漏技术 被引量:18
7
作者 谭茂波 何世明 +2 位作者 范兴亮 刘德平 段玲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7-101,共5页
相国寺储气库是川渝地区第1座地下储气库,由枯竭型碳酸盐岩气藏改建。因构造运动和剥蚀作用,地表已出露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和下二叠统茅口组石灰岩,加之二叠系和石炭系气藏已枯竭,压力系数极低,纵向上压力系统极为复杂,钻井过程中十分突... 相国寺储气库是川渝地区第1座地下储气库,由枯竭型碳酸盐岩气藏改建。因构造运动和剥蚀作用,地表已出露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和下二叠统茅口组石灰岩,加之二叠系和石炭系气藏已枯竭,压力系数极低,纵向上压力系统极为复杂,钻井过程中十分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控制井漏。为此,针对相国寺储气库试验井纵向上地层裂缝发育、低压的井漏难点,结合国内外防漏堵漏工艺技术,提出了如下的技术措施:①采用优化井身结构分隔不同的低压层段,以保证不同的防漏治漏措施的效果;②应用气体钻井技术快速钻过上部低压裂缝发育段;③在长兴组—茅口组钻井液井段采用HHH堵漏、雷特纤维承压堵漏来确保油层套管固井施工作业对地层承压能力的要求。实践表明,采用这些防漏堵漏技术措施不仅解决了相国寺地下储气库试验井的钻井井漏问题,而且大幅度提高了机械钻速和缩短了钻井周期,将为后续储气井防漏堵漏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相国寺地下储气库 防漏堵漏 气体钻井 HHH堵漏剂 雷特纤维堵漏剂 承压堵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超高压井下增压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李伟成 张继川 +2 位作者 张敏 张双蕾 段蕴琦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6-92,共7页
油气钻井工程实践表明,利用高压射流辅助破岩是提高深井机械钻速的有效途径,而井下增压技术是一种产生高压射流的方法,井下增压系统装置的稳定性、可靠性是该技术工业应用的关键。为此,围绕井下增压系统配套的关键工具进行了研究与实验... 油气钻井工程实践表明,利用高压射流辅助破岩是提高深井机械钻速的有效途径,而井下增压技术是一种产生高压射流的方法,井下增压系统装置的稳定性、可靠性是该技术工业应用的关键。为此,围绕井下增压系统配套的关键工具进行了研究与实验:①优选的螺杆增压器可将螺杆钻具输出的旋转运动转换为轴向往复运动,达到对部分钻井液实施增压的目的;②依据室内实验获得的不同喷距、射流角度下高压流体对岩石的冲蚀数据,研制了与螺杆增压器适配的超高压双流道钻头;③在地面采用清水作为试验介质进行了测试,高压喷嘴直径1.5 mm,泵压为4 MPa,排量18 L/s,地面测试期间高压喷嘴出口明显可见脉冲高压射流,井下螺杆增压装置运行稳定。在5口井上完成钻井总进尺1 015 m、纯钻进时间206 h,与邻井相比平均机械钻速提高了51.4%。试验结果表明,该井下增压系统在钻井作业中提速效果明显、设计合理、工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射流 破岩 井下增压系统 螺杆 柱塞 双流道钻头 提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致钻铤失效的井下振动分析及其解决方案 被引量:9
9
作者 朱全塔 邹宗明 +2 位作者 黄兵 马林虎 夏家祥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80-86,共7页
在某些区块或地层尤其是大井眼钻进时,因井下存在较为严重的振动,钻铤出现频繁的疲劳破坏,且多数刺漏、断裂处于螺纹根部。分析上述钻铤失效的原因后发现:井下严重的振动所引起的循环往复弯曲应力导致了该种疲劳破坏。为此,对井下振动... 在某些区块或地层尤其是大井眼钻进时,因井下存在较为严重的振动,钻铤出现频繁的疲劳破坏,且多数刺漏、断裂处于螺纹根部。分析上述钻铤失效的原因后发现:井下严重的振动所引起的循环往复弯曲应力导致了该种疲劳破坏。为此,对井下振动模式进行理论分析,包括纵向振动、横向振动和粘滑(扭转)振动及力学界建立的物理模型,从理论角度剖析了实际井下不同振动形式可能产生共振的危害和理论依据;然后根据钻柱井下横向振动情况及涡动规律,分析了根据既定的边界条件确保稳定的钻井参数的最佳区域,阐释了在最佳区域内钻井,既可以保持钻具的稳定或消除涡动和粘滑振动以获得最大机械钻速,还可以减少或消除下部钻具尤其是钻铤的交变应力疲劳的认识。最后提出了减弱和消除井下振动的解决方案:(1)根据特定的钻具组合、钻井环境,运用上述建立的物理和数学模型,可以较为方便地计算出应该避免的可能引起井下共振的转速及相关参数,且共振转速恰恰就是最佳防振转速,利用井下振动分析软件在钻具组合设计和现场施工时可以避开共振频率;(2)V形扶正器是一种新颖且高效的减弱和消除井下横向和粘滑振动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振动 横向振动 扭转(粘滑)振动 共振 钻铤疲劳失效 振动 分析软件 V形扶正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细控压钻井技术在喷漏同存复杂井中的应用 被引量:46
10
作者 晏凌 吴会胜 晏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9-63,共5页
碳酸盐岩裂缝性储层在钻井过程中极易发生喷漏同存的复杂情况,不仅制约了钻井速度,而且井控风险也极大,处理并重建井内压力平衡的技术手段有限。为此,引入精细控压钻井技术在四川盆地GS19井的窄密度窗口超高压二叠系栖霞组进行了成功应... 碳酸盐岩裂缝性储层在钻井过程中极易发生喷漏同存的复杂情况,不仅制约了钻井速度,而且井控风险也极大,处理并重建井内压力平衡的技术手段有限。为此,引入精细控压钻井技术在四川盆地GS19井的窄密度窗口超高压二叠系栖霞组进行了成功应用:①调节环空回压来保持井底液柱压力始终处于微过平衡状态,循环罐液面保持微降状态,以保证气层中的天然气不会大量地侵入井筒;②进口钻井液密度控制在2.35 g/cm^3左右,控制环空回压在2~5 MPa,井底压力当量循环密度控制在2.46~2.52 g/cm^3;③控压钻井过程中井口压力超过或预计将超过7 MPa时,应关半封闸板,通过井队节流管汇至控压专用节流管汇,再进入气液分离器进行循环排气;④起下钻时控制回压在5 MPa以内,起钻灌浆量应大于理论灌浆量,下钻返浆量应小于理论返浆量。采用该技术依次钻过二叠系栖霞组、梁山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进尺216.60 m,对喷漏同存复杂情况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对今后类似复杂情况的处理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碳酸盐岩 溢流 井漏 喷漏同存 多压力系统 精细控压 窄密度窗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震旦系超深井快速钻井技术 被引量:11
11
作者 郑述权 张帆 +1 位作者 钟广荣 张果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4-79,共6页
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震旦系埋藏深度在5 000~6 000m,地层可钻性差、纵向上多产层多压力系统等复杂地质条件制约了钻井速度。针对钻井提速难点,重点从井身结构、钻头个性化设计及有机盐钻井液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攻关研究与现场试验... 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震旦系埋藏深度在5 000~6 000m,地层可钻性差、纵向上多产层多压力系统等复杂地质条件制约了钻井速度。针对钻井提速难点,重点从井身结构、钻头个性化设计及有机盐钻井液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攻关研究与现场试验,初步形成了适应该地区的钻井提速技术模式:①优化井身结构,较传统井身结构缩短了大尺寸井眼长度,减少了作业时间,同时又能够满足完井与后期生产作业的要求。②个性化设计PDC钻头,应用效果表明较已完钻井机械钻速提高了31%~473%,在侏罗系沙溪庙组试验刚体PDC钻头平均机械钻速16.57m/h,已接近空气钻进效果;在适合井段试验等壁厚长寿命螺杆配合PDC钻头复合钻进,机械钻速较常规转盘钻机械钻速提高44%。③配合使用有机盐低固相钻井液,抑制性较聚磺钻井液更强,亚微米粒子含量减少,实现了辅助提高机械钻速的效果,井壁较使用聚磺钻井液的更稳定。2012年完钻的6口深井平均机械钻速由1.69m/h提高到2.54m/h,平均钻井周期从302d缩短到189d,实现了该区震旦系超深井的安全快速钻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 早古生代 震旦纪PDC钻头 等壁厚螺杆 有机盐钻井液 快速钻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破碎地层取心预防磨心的认识与建议 被引量:14
12
作者 段绪林 卓云 +1 位作者 郝世东 冯果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9-100,共2页
破碎地层取心,受岩石性质及工具稳定性的双重影响,极易出现严重的堵心、卡心,如果未及时发现或发现后未及时起钻,不可避免的会导致磨心,降低取心收获率。文中通过分析在破碎地层取心出现堵心、卡心、磨心的原因,并结合钻井参数的变化特... 破碎地层取心,受岩石性质及工具稳定性的双重影响,极易出现严重的堵心、卡心,如果未及时发现或发现后未及时起钻,不可避免的会导致磨心,降低取心收获率。文中通过分析在破碎地层取心出现堵心、卡心、磨心的原因,并结合钻井参数的变化特点,总结形成了一套适应性强,能及早发现磨心并提高取心收获率的技术。在川渝高石梯、磨溪构造的灯影组和龙王庙组等破碎地层多口井实际取心应用,获得了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碎地层 堵心 卡心 取心参数 预防磨心 收获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安002-Z2鱼刺状多级分支水平井钻井技术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治平 颜小兵 +1 位作者 王仕水 李锋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6-18,150,共3页
广安002-Z2是一口4井眼、2分支鱼刺井,在主井眼采用斜向器侧钻第1分支井,在第1分支井中采用悬空裸眼侧钻第2分支井,主导眼采用筛管完井,分支井采用裸眼完井。在斜向器回收未成功的情况下,采用绕障钻通主导眼实现压力连通。该井成功采用... 广安002-Z2是一口4井眼、2分支鱼刺井,在主井眼采用斜向器侧钻第1分支井,在第1分支井中采用悬空裸眼侧钻第2分支井,主导眼采用筛管完井,分支井采用裸眼完井。在斜向器回收未成功的情况下,采用绕障钻通主导眼实现压力连通。该井成功采用多种侧钻技术顺利完钻,累计水平段长达2031.71m,钻遇3个储层,大大地增加了天然气产量。该技术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刺状多级分支井 斜导眼 悬空侧钻 欠平衡钻井 绕障连通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