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中南部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储层成因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赵娟 曾德铭 +5 位作者 梁锋 范玲 侯甫 宋林珂 王家树 滕怡葳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8年第2期212-219,共8页
川中南部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在钻探中发现栖二段细—中晶白云岩是良好的储层,并且多口井获得工业气流,展示出一定勘探潜力。为进一步预测川中南部地区白云岩的储层分布特征,加快研究区下一步勘探开发,应用储层岩性特征识别、碳氧同位素... 川中南部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在钻探中发现栖二段细—中晶白云岩是良好的储层,并且多口井获得工业气流,展示出一定勘探潜力。为进一步预测川中南部地区白云岩的储层分布特征,加快研究区下一步勘探开发,应用储层岩性特征识别、碳氧同位素、包裹体测温、阴极发光以及稀土元素分析研究白云岩储层成因,结果表明栖霞组白云岩无石膏或其他蒸发盐岩伴生,储集岩以细—中晶白云岩和灰质白云岩为主,主要分布于栖二段;栖霞组白云岩C、O同位素测试δ^(13)C为4.03‰~4.77‰、古盐度为131.74~133.39,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10~180℃,阴极发光较弱,基质白云岩发紫红色光,溶洞充填马鞍状白云岩不发光;稀土元素的轻稀土和重稀土分布趋势一致,保持了原岩的稀土配分趋势;综合分析认为栖二段白云岩为埋藏成因,其中裂缝和溶洞充填的马鞍状白云岩为热液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霞组 白云岩 阴极发光 包裹体 埋藏成因 热液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北部雷口坡组四段储集层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胡杨 王兴志 +3 位作者 曾德铭 杜洋 黄易 屈强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47-549,共3页
根据四川盆地北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雷四段野外剖面及岩心的宏观及微观特征,结合常规物性资料,对其储集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岩性与物性、空间分布等基本特征以及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研究认为储集层集中分布于雷四段顶部的... 根据四川盆地北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雷四段野外剖面及岩心的宏观及微观特征,结合常规物性资料,对其储集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岩性与物性、空间分布等基本特征以及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研究认为储集层集中分布于雷四段顶部的雷四3亚段,主要的储集岩类为颗粒白云岩,其次是晶粒白云岩;储集空间以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和晶间溶孔常见,裂缝为主要的渗透空间。储集层的形成与演化主要受到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的影响,其中台内点滩是最有利储集层发育的相带,表生期岩溶作用和埋藏溶解作用导致主要储集空间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北部地区 雷口坡组 雷四段 储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侏罗系大安寨段湖相页岩油气基本特征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18
3
作者 张宇 杜垚 +5 位作者 刘耘 李文皓 何硕 王兴志 庞谦 黄东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1-65,共15页
【研究目的】证实四川盆地中部地区大安寨段具备良好的页岩油气勘探潜力。【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岩心、薄片、扫描电镜、全岩X射线衍射、有机地球化学、三轴应力实验、核磁共振测试等方法分析了大一三亚段页岩油气形成条件及富集因素。... 【研究目的】证实四川盆地中部地区大安寨段具备良好的页岩油气勘探潜力。【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岩心、薄片、扫描电镜、全岩X射线衍射、有机地球化学、三轴应力实验、核磁共振测试等方法分析了大一三亚段页岩油气形成条件及富集因素。【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大一三亚段泥页岩具湖相混合层系、分布广、厚度大、储集空间类型多、物性条件较好、生烃潜力较高、高杨氏模量、低泊松比、脆性矿物含量高的特点,有利于页岩油气的富集和压裂改造。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认为,高TOC与II型有机质的叠加是页岩油气富集的基础;有利的混合沉积层系是页岩油气富集的关键;(微)裂缝控制页岩油气高产。【结论】结合以上认识,选定了龙岗区块、西充—莲池区块作为四川盆地大安寨段湖相页岩油气有利勘探区之一,为下一步川中地区湖相页岩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气 大安寨段 湖相混合沉积 富集因素 有利勘探区 油气勘查工程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低渗油藏表面活性剂驱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孙琳 田园媛 +2 位作者 蒲万芬 辛军 吴雅丽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6-220,共5页
为改善高温低渗油藏开发效果,开展了表面活性剂驱影响因素研究。通过在114℃条件下,对亲水、亲油低渗岩心进行表面活性剂驱油实验,考察了界面张力、乳化作用、润湿反转以及注入时机对注入压力、驱油效率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表面活... 为改善高温低渗油藏开发效果,开展了表面活性剂驱影响因素研究。通过在114℃条件下,对亲水、亲油低渗岩心进行表面活性剂驱油实验,考察了界面张力、乳化作用、润湿反转以及注入时机对注入压力、驱油效率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体系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越低,提高驱油效率和降低注入压力的幅度越大。表面活性剂的乳化速率越高,原油采收率越高;乳化降黏能力越强,降压效果越好;同时,适当降低乳状液稳定性也对驱油有利。表面活性剂的润湿反转作用使其能在较高界面张力下有效驱油,并在亲油岩心中获得较亲水岩心更好的增油降压效果。此外,在中等含水阶段进行表面活性剂驱,能够利用最低的投入获得最高的原油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驱 低渗 界面张力 乳化 润湿反转 注入时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高温乳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25
5
作者 孙琳 蒲万芬 +1 位作者 吴雅丽 辛军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5-279,共5页
通过测定114℃条件下,4种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溶液(石油磺酸盐PS、非离子-阴离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FOS、烷基糖苷APG以及十二烷基苯磺酸钠DBS)与高30原油间的乳化速率、乳化稳定性以及乳化降黏效果,研究了表面活性剂的高温乳化性能。实验... 通过测定114℃条件下,4种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溶液(石油磺酸盐PS、非离子-阴离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FOS、烷基糖苷APG以及十二烷基苯磺酸钠DBS)与高30原油间的乳化速率、乳化稳定性以及乳化降黏效果,研究了表面活性剂的高温乳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通过降低动态界面张力初始值提高乳化速率;通过增强界面活性和界面膜强度提高乳化稳定性;通过形成O/W型乳状液以及破坏胶质、沥青质聚集体结构降低原油黏度。盐度仅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乳化性能影响较大,而表面活性剂浓度和油水比对各类表面活性剂的乳化性能均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高温 乳化速率 乳化稳定性 乳化降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与含油条件下空气泡沫性质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孙琳 吴轶君 +3 位作者 柳敏 蒲万芬 魏鹏 辛军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98-201,共4页
空气泡沫在驱油过程中表现出的性质与高压、含油的储层环境密切相关。利用高温高压反应釜模拟逐步升压过程,考察了地面起泡的空气泡沫在注入过程中的性质变化;模拟油藏高压环境,考察了空气泡沫在不同压力下就地起泡的泡沫性质。研究结... 空气泡沫在驱油过程中表现出的性质与高压、含油的储层环境密切相关。利用高温高压反应釜模拟逐步升压过程,考察了地面起泡的空气泡沫在注入过程中的性质变化;模拟油藏高压环境,考察了空气泡沫在不同压力下就地起泡的泡沫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地面起泡的空气泡沫在注入过程中,体积不断减小,密度不断增大,且起泡压力越低,该变化规律越明显;随着地层压力增大,就地起泡的空气泡沫体积先增大后减小,析液半衰期不断增大。同时,研究了高胶质、沥青质原油对空气泡沫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若泡沫体系形成空气泡沫之后与原油相遇,那么当原油体积不高于泡沫体系体积的40%时,原油可增强泡沫的稳定性,且其体积分数越高,泡沫稳定性越好;若泡沫体系与原油相遇后再形成空气泡沫,那么当原油含量大于泡沫体系的20%后,泡沫稳定性即不断下降,显微分析显示其主要原因在于假乳液膜的强度与原油在其中的存在形式发生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泡沫 压力 原油 半衰期 假乳液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北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发压裂方案设计 被引量:4
7
作者 欧阳传湘 左晨晓 马成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8-91,共4页
莫北油田莫116井区属于低孔低渗储层,需压裂方可投产.通过布井前储层地应力的研究,分析了压裂裂缝的方向,并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与之相匹配的井网方位.在机理模型的基础上,对并排距、裂缝穿透率及裂缝导流能力进行了优化,确定了不同井网... 莫北油田莫116井区属于低孔低渗储层,需压裂方可投产.通过布井前储层地应力的研究,分析了压裂裂缝的方向,并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与之相匹配的井网方位.在机理模型的基础上,对并排距、裂缝穿透率及裂缝导流能力进行了优化,确定了不同井网类型下最优参数组合方案.最后在区域地质模型上对2井网组合方案下的累计产油量、综合含水率和采出程度等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筛选出最终目的工区的最优井网与裂缝组合方案为与裂缝垂直的五点排状注水井网,井排距为350 m×200 m,油井的穿透率为0.8,水井穿透率为0.4,裂缝导流能力50 μm2·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发压裂 井距 裂缝穿透率 导流能力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罐4气井解堵技术 被引量:3
8
作者 肖仁维 毛嘉宾 +3 位作者 戚杰 陈军 李相云 刘伟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18,共3页
罐4井已累计采气22年,经历了6个生产阶段,实施22次注缓蚀剂处理,注入缓蚀剂总量445kg。该井产气量曾达3.626×105m3/d,解堵前采用技术提液法,平均产气量1.7×104m3/d。由生产异常情况分析,该井裸眼产层近井地带、油套环空、筛... 罐4井已累计采气22年,经历了6个生产阶段,实施22次注缓蚀剂处理,注入缓蚀剂总量445kg。该井产气量曾达3.626×105m3/d,解堵前采用技术提液法,平均产气量1.7×104m3/d。由生产异常情况分析,该井裸眼产层近井地带、油套环空、筛管发生较严重堵塞,堵塞物为油溶性缓蚀剂、完井时漏失的残酸液及产出油污(96.6%为有机物,其余为硫化亚铁类)。选用成都孚吉产UT3-2型解堵剂,该剂与黏度185mPa.s的该气井产出污油以等质量比混合时,形成黏度仅1mPa.s的稳定乳状液。2009-02-11至2009-02-18,通过油管注入UT3-2浸泡罐4井井底,共注入5次,每次200~600kg,合计2200kg,共排出黑色污物及酸性水16.7m3,油套压差减至0.67MPa,转入5.0×104m3/d配产生产后,产出液为pH为5的酸性水及污物。2009-03-12至2009-03-18再次分4次通过油管注入UT3-2,每次400~600kg,共排出污物及酸性水40.0m3,日产水1.2~2.4m3,油套压差减至0.52MPa,按6.0×104m3/d配产,日产水1.2~2.4m3,实现了带液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井 堵塞 近井地带 化学解堵 乳化 井底处理 处理工艺 川东沙罐坪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对抗网络算法在电成像测井裂缝空白条带填充中的应用
9
作者 康正明 武辰升 +4 位作者 杨国栋 武迪生 王瑞飞 杨湘雨 甘伟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7-207,共11页
【目的】电成像测井仪器极板之间存在间隔,测得的井壁电阻率图像存在空白条带,对井壁附近裂缝参数评价影响较大。针对裂缝空白条带填充没有全井眼图像,填充质量评价难的问题,提出一种模拟数据与真实数据相结合构造数据集,基于生成对抗... 【目的】电成像测井仪器极板之间存在间隔,测得的井壁电阻率图像存在空白条带,对井壁附近裂缝参数评价影响较大。针对裂缝空白条带填充没有全井眼图像,填充质量评价难的问题,提出一种模拟数据与真实数据相结合构造数据集,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电成像测井裂缝空白条带填充方法。【方法】首先,基于三维有限元法对裂缝地层的电阻率测井响应进行模拟。采用过渡边界条件代替实体裂缝的方法提升了多尺度模型的计算效率,满足了深度学习对样本的需求。其次,将模拟得到的裂缝与实际测井图像相结合构建了全井眼图像,用电成像测井图像制作的掩码作为空白条带。通过图像填充指标评价裂缝空白条带填充能力的方式优选超参数,获得最佳空白条带填充效果。最后,采用不同占比的掩码进行裂缝空白条带填充,并评价裂缝填充质量。【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模型能够在不同占比的空白条带情况下进行填充,对粗糙裂缝有较好的填充效果且裂缝形态平滑,能更准确地恢复边缘轮廓与细节。在真实测井数据上的填充进一步验证了其适用性,填充后的图像自然且能有效恢复裂缝特征,有助于裂缝提取及定量计算,为裂缝储层的精准评价提供基础,支撑油气产能的准确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成像测井 空白条带填充 深度学习 生成对抗网络 有限元法 井壁裂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神经网络的渗透率预测方法 被引量:18
10
作者 杨建 杨程博 +2 位作者 张岩 崔力公 王龙飞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1年第1期98-102,共5页
由于传统BP算法具有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极小值等不足,文中对其进行了改进。在Kozeny-Carman方程和杨正明研究的基础上,借助于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建立了预测岩石渗透率的3层前馈型BP神经网络模型。对改进的神经网络模型进行的仿... 由于传统BP算法具有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极小值等不足,文中对其进行了改进。在Kozeny-Carman方程和杨正明研究的基础上,借助于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建立了预测岩石渗透率的3层前馈型BP神经网络模型。对改进的神经网络模型进行的仿真训练结果表明:改进模型具有更快的收敛速度和更高的精度,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室测试值的一致性比较好,其相对误差小于10%,完全能够满足现场精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神经网络 改进BP算法 网络仿真训练 MATLAB 渗透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南部黄土塬地区地震采集技术 被引量:9
11
作者 范增辉 欧阳诚 +3 位作者 刘树根 蒲莉萍 韩小俊 孙玮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27-633,1,共7页
塔里木盆地西南部为昆仑山山前冲断带的一部分,地表黄土巨厚(大多为几十米至500m,局部超过600m),地形起伏剧烈,地下构造复杂,地震资料信噪比极低,油气地震勘探难度大。本文介绍了在该区开展地震采集技术试验的内容及成果:1应用高覆盖长... 塔里木盆地西南部为昆仑山山前冲断带的一部分,地表黄土巨厚(大多为几十米至500m,局部超过600m),地形起伏剧烈,地下构造复杂,地震资料信噪比极低,油气地震勘探难度大。本文介绍了在该区开展地震采集技术试验的内容及成果:1应用高覆盖长排列宽线观测技术,增加目的层的有效覆盖次数,提高剖面质量;2应用大基距多井小药量优选速度层组合激发技术,增加地震波下传能量;3应用多检波器大组距组合接收技术,压制侧面干扰,提高资料的信噪比。总之,应用该套技术可显著改善地震资料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数据采集 黄土塬地区 宽线观测 组合激发 大组合接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喷H_2S扩散环境风险数值模拟与风洞实验验证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林霞 王勇 +2 位作者 杨琴 唐伟 银小兵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2011年第1期87-89,94,共4页
川渝地区高含硫气田的开发具有相当大的环境风险和安全风险。本文以位于四川盆地的某气井为例,考虑到环境风险,模拟了地表浓度在10 mg/m3~30 mg/m3的H2S扩散情况,并将风洞实验结果与CFD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风洞试验结果显示地表浓度在... 川渝地区高含硫气田的开发具有相当大的环境风险和安全风险。本文以位于四川盆地的某气井为例,考虑到环境风险,模拟了地表浓度在10 mg/m3~30 mg/m3的H2S扩散情况,并将风洞实验结果与CFD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风洞试验结果显示地表浓度在10 mg/m3~30 mg/m3的扩散区域从井口延伸到2 km远,这与CFD模拟结果10 mg/m3硫化氢扩散距离最远达到计算流场2 km范围基本一致。考虑到安全风险,应用CFD模拟H2S扩散地表浓度为150 mg/m3的扩散情况。通过与风洞实验结果的比较表明,CFD能比较准确地模拟发生井喷后H2S扩散过程中浓度的变化,因此可以应用于实际的风险分析和安全评价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喷 H2S CFD ANSYS SST模型 风洞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油藏粘土矿物特征及油层低阻成因 被引量:19
13
作者 廖明光 苏崇华 +1 位作者 唐洪 姜巍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0-74,共5页
W油藏Z1油组为高孔低渗低阻油藏,低阻油层的地质成因复杂多样。依据Z1油组储层发育特征,研究了储层粘土矿物的类型、颗粒的分布形式和泥质含量,以及上述粘土矿物特征对Z1油组低阻的影响。研究发现,Z1油组低阻层段的粘土类型以伊蒙混层为... W油藏Z1油组为高孔低渗低阻油藏,低阻油层的地质成因复杂多样。依据Z1油组储层发育特征,研究了储层粘土矿物的类型、颗粒的分布形式和泥质含量,以及上述粘土矿物特征对Z1油组低阻的影响。研究发现,Z1油组低阻层段的粘土类型以伊蒙混层为主,其相对含量高;粘土颗粒较均匀地成薄膜状、絮状分布;平均泥质含量高。粘土矿物组构产生的附加导电性和高泥质含量是影响Z1油组低电阻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电阻率油层 粘土矿物 附加导电性 泥质含量 低阻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光气田飞仙关组成岩作用对滩相储层的影响 被引量:13
14
作者 吴婷婷 王兴志 冯仁蔚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2年第6期94-100,共7页
通过对野外露头剖面、岩心和镜下薄片分析,探讨了普光气田飞仙关组成岩作用对滩相储层的影响。根据飞仙关组各种成岩环境中不同成岩作用过程与储集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可将普光气田飞仙关组的主要成岩作用划分为:①破坏性成岩作用,如胶... 通过对野外露头剖面、岩心和镜下薄片分析,探讨了普光气田飞仙关组成岩作用对滩相储层的影响。根据飞仙关组各种成岩环境中不同成岩作用过程与储集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可将普光气田飞仙关组的主要成岩作用划分为:①破坏性成岩作用,如胶结作用等;②建设性成岩作用,如白云石化作用和溶解作用等。区内研究层段中的滩相储层在经过多期胶结作用的改造后,原生孔隙和部分次生孔隙基本消失;混合水白云石化作用和埋藏溶解作用可形成以粒内溶孔、粒间溶孔及晶间溶孔为主的储集空间,对滩相储层中次生孔隙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滩相储层 飞仙关组 普光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水对超低渗储集层微观孔喉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孙琳 王兵 +2 位作者 蒲万芬 斯荣 辛军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3-158,共6页
热水驱是提高超低渗储集层采收率的重要储备技术之一。利用离心法测定了同一超低渗岩芯经40~180?C热水作用后的毛管力曲线,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计算了热水对孔喉大小、分布以及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水温度升高可使毛管力降低,最小... 热水驱是提高超低渗储集层采收率的重要储备技术之一。利用离心法测定了同一超低渗岩芯经40~180?C热水作用后的毛管力曲线,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计算了热水对孔喉大小、分布以及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水温度升高可使毛管力降低,最小湿相饱和度减小,并令半径小于0.03μm的小孔喉数量大幅减少,半径在0.03~0.81μm的中等孔喉及半径大于3.22μm大孔喉数量增多,最大连通孔喉半径增大,孔喉分选性增强,同时各种变化在热水温度达到120?C以前更为明显。利用扫描电镜法对经不同温度热水作用后的超低渗岩芯块的微观孔喉形貌进行了定点扫描,结果证实了孔喉尺寸会在热水的作用下发生改变,并观察到了微粒的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水驱 超低渗 微观孔喉结构 毛管力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膨颗粒非均质裂缝封堵效果与改善 被引量:6
16
作者 孙琳 张永昌 +2 位作者 吴轶君 辛军 蒲万芬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1-157,共7页
体膨颗粒已广泛应用于高温高盐裂缝性油藏控水,且其封堵效果与颗粒尺寸、颗粒分流率密切相关。采用人工造缝的碳酸盐岩露头岩芯组模拟非均质裂缝储层,在130℃、19.8×10;mg/L条件下进行体膨颗粒裂缝堵水效果评价与改善实验。结果发... 体膨颗粒已广泛应用于高温高盐裂缝性油藏控水,且其封堵效果与颗粒尺寸、颗粒分流率密切相关。采用人工造缝的碳酸盐岩露头岩芯组模拟非均质裂缝储层,在130℃、19.8×10;mg/L条件下进行体膨颗粒裂缝堵水效果评价与改善实验。结果发现,粒径过大、窄裂缝分流率过高的体膨颗粒可能加剧裂缝产液的非均质性,而粒径过小的体膨颗粒不适用于出水强度较高的储层。将可固化覆膜颗粒与体膨颗粒联用,前者在油藏高温下固化于宽裂缝内形成不可动筛网段塞,令后者从宽裂缝中突破的压力梯度显著高于窄裂缝,进而可有效改善非均质裂缝的产液剖面,并消除因体膨颗粒尺寸、分流率不当对裂缝封堵带来的负面影响。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体膨颗粒的非均质裂缝封堵行为,对提高裂缝油藏的控水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膨颗粒 可固化覆膜颗粒 裂缝 堵水 非均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点法产能公式在阿姆河右岸S气田的应用
17
作者 孟中华 赵立强 +3 位作者 刘平礼 高鹏宇 刘荣和 张文彪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7-110,共4页
一点法试井具有测试时间短、工艺相对简单、成本低等优点,不仅减少了测试时的放空气量,而且能有效评价产能,故在气田产能评价中应用广泛,但各气田一点法产能公式中的α存在较大差异。为了将这一方法应用于阿姆河右岸S气田,对一点法产能... 一点法试井具有测试时间短、工艺相对简单、成本低等优点,不仅减少了测试时的放空气量,而且能有效评价产能,故在气田产能评价中应用广泛,但各气田一点法产能公式中的α存在较大差异。为了将这一方法应用于阿姆河右岸S气田,对一点法产能公式进行了修正,建立了适于该气田的一点法产能公式。根据目前S气田42井次的产能试井成果,获取的S气田一点法产能公式中的平均α为0.28.但由于S气田单井产能差别较大,根据产能高低进行分类,求得不同产能范围内的α,应用气田平均α为0.28和按照产能高低进行分类取得的α的一点法产能公式计算产能,验证了采用产能区间划分后取得的α计算的无阻流量更加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库曼斯坦 阿姆河右岸 产能划分 一点法产能公式 无阻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润湿条件下表面活性剂对残余油的作用
18
作者 孙琳 蒲万芬 +1 位作者 吴雅丽 辛军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41-343,共3页
利用微观可视化驱油实验,研究了不同润湿条件下,具有不同降低界面张力的表面活性剂体系对水驱残余油的作用情况。结果表明,水湿条件下,表面活性剂通过形成连续油流或水包油乳状液启动残余油,且两者分别是驱替初期和后期的主要残余油运... 利用微观可视化驱油实验,研究了不同润湿条件下,具有不同降低界面张力的表面活性剂体系对水驱残余油的作用情况。结果表明,水湿条件下,表面活性剂通过形成连续油流或水包油乳状液启动残余油,且两者分别是驱替初期和后期的主要残余油运移方式;油湿条件下,表面活性剂还能通过形成油包水乳状液启动残余油,且油包水乳状液和沿孔壁流动的细油带是驱替初期的残余油主要运移方式,而水包油乳状液是驱替后期的主要残余油运移方式。同时,在两种润湿条件下,表面活性剂对残余油的启动与运移作用均随其界面张力的降低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微观驱替 润湿 界面张力 启动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孔隙结构的砾岩储层物性分类评价方法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诗琼 刘向君 +3 位作者 孙杨沙 刘红岐 孔玉华 李贤胜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26-936,I0009,共12页
自新疆玛湖发现特大型砾岩油藏以来,砾岩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砾岩油气藏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导致储层识别和评价都非常困难。本次研究以HM工区上乌尔禾组为例,将砾岩储层分为五类,用球管模型对核磁回波进行优化反演,... 自新疆玛湖发现特大型砾岩油藏以来,砾岩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砾岩油气藏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导致储层识别和评价都非常困难。本次研究以HM工区上乌尔禾组为例,将砾岩储层分为五类,用球管模型对核磁回波进行优化反演,得到优化T谱,并采用12个谱形态参数刻画优化T谱。12个谱形态参数和谱特征值分别构成谱形态预测向量和联合预测向量,并用支持向量机(SVM)分别对该两个向量进行训练,建立储层物性分类参数的预测模型。将预测模型处理的结果与储层物性参数、油气产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储层物性分类参数与储层物性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与储层测试产量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对比结果表明,基于球管模型优化反演的T谱形态参数及特征值,可很好地刻画砾岩油气藏的物性特征。该研究成果有助于提高砾岩油气藏的分类评价质量和可靠性,并为高效开采砾岩油气藏提供测井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岩储层 核磁共振 测井评价 孔隙结构 储层物性 回波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相移滑动扫描谐波压制方法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波霖 王彦春 +3 位作者 刘学清 张敬东 李韵竹 孙庭斌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65-272,I0008,I0009,共10页
纯相移谐波压制滤波法作为去除可控震源高次谐波的一种简便、高效的方法,在处理复杂信号时却对白噪声和相邻炮信号的处理能力稍显不足,因此未能投入实际应用。为了将简捷的相移法用于实际地震数据处理,提出双相移谐波压制滤波法。该方... 纯相移谐波压制滤波法作为去除可控震源高次谐波的一种简便、高效的方法,在处理复杂信号时却对白噪声和相邻炮信号的处理能力稍显不足,因此未能投入实际应用。为了将简捷的相移法用于实际地震数据处理,提出双相移谐波压制滤波法。该方法在对纯相移法原有相移曲线进行微调和润色的同时,针对纯相移法无法处理的这部分信号再进行一次相移。使用模型信号对比了纯相移法与双相移法谐波压制效果,验证了双相移法抗噪方面的优势。将双相移法应用于滑动扫描信号并分析其使用条件,分析对于不同起止扫描频率信号的适用性。考虑到实际地震数据往往由各种强弱不等的反射组成,建立地下多次反射模型,同时考虑更偏向实际情况的信号起止频率比,讨论双相移法的适用性。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数据处理,并与纯相移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双相移法谐波滤除效果更好,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移法 谐波畸变 谐波消除 滑动扫描 可控震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