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西沁水煤层气压裂施工的横向效应
1
作者 李梦溪 张聪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6-19,共4页
介绍了在山西沁水盆地煤层气压裂时监测到的压裂施工的横向效应,监测使用微地震方法。发现沿人工裂缝法向方向的邻井在施工时出现气量减少、枯竭、出水等反应,沿人工裂缝走向方向的邻井反应滞后。这一发现使笔者注意到煤层气压裂施工的... 介绍了在山西沁水盆地煤层气压裂时监测到的压裂施工的横向效应,监测使用微地震方法。发现沿人工裂缝法向方向的邻井在施工时出现气量减少、枯竭、出水等反应,沿人工裂缝走向方向的邻井反应滞后。这一发现使笔者注意到煤层气压裂施工的横向挤压作用可能即时影响邻井产量,压裂设计时应该注意到这一反应的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裂缝 水力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气体积压裂施工参数优化 被引量:16
2
作者 彭鹏 杨兆中 +3 位作者 梅永贵 郭简 李小刚 路艳军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5年第6期68-72,共5页
我国煤层气藏具有低压、低饱和、低渗透、非均质性强、储层构造复杂、临界解吸压力低的特点。山西沁水盆地煤层气井经过常规的压裂技术改造后,依旧产量低下、产量递减速度快。为了提高单井产量,借鉴页岩气井的体积压裂技术。选用一口井... 我国煤层气藏具有低压、低饱和、低渗透、非均质性强、储层构造复杂、临界解吸压力低的特点。山西沁水盆地煤层气井经过常规的压裂技术改造后,依旧产量低下、产量递减速度快。为了提高单井产量,借鉴页岩气井的体积压裂技术。选用一口井作为模拟井采用体积压裂技术,优选出一组施工参数为:800 m3液量规模,45%的前置液比例,4.5 m3/min的前置液排量,7 m3/min的携砂液排量,8%的平均砂比并采用2个段塞。对X井进行现场施工,实际施工参数与模拟出的施工参数较符合,根据排采曲线可得日产量达900 m3,结果表明,使用体积压裂技术增大改造体积,提高单井产量,对煤层气的开采具有广泛的推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体积压裂 施工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形煤层气藏数值模拟研究——Douglas-Jones预估-校正法的应用
3
作者 宣英龙 马德胜 +1 位作者 王树坤 张永琪 《计算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54-559,共6页
传统的煤层气动力学模型多建立在欧几里得基础上,难以描述煤层气孔隙结构的复杂性和形状的不规则性。为此,以分形理论为基础,通过引入煤层基质和裂缝的分形维数来刻画煤层气孔隙结构的复杂性和吸附特性,建立了双重分形介质渗流模型,采用... 传统的煤层气动力学模型多建立在欧几里得基础上,难以描述煤层气孔隙结构的复杂性和形状的不规则性。为此,以分形理论为基础,通过引入煤层基质和裂缝的分形维数来刻画煤层气孔隙结构的复杂性和吸附特性,建立了双重分形介质渗流模型,采用Douglas-Jones预估-校正法对非线性方程组进行离散,获得了无限大地层和有限地层定产量生产时拟稳态吸附模型的差分方程,求得数值解。结果表明,Douglas-Jones预估-校正法可以有效解决这类非线性模型的求解问题,获得无限大地层定产量生产时变形双重分形介质模型的数值解;分析各种分形参数下的煤层压力动态,做出了典型压力曲线图。对无限大地层,初期分形维数对压力影响不大,后期分形维数越小,压力越高。对有限地层,初期分形维数的影响明显,且分形维数越大,压力越低。压力随分形指数的减小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末期压力平稳趋向同一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分形参数 双重介质 Douglas-Jones预估-校正法 数值解 拟稳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环三控法”在煤层气井智能排采中的应用 被引量:8
4
作者 陈秀萍 梅永贵 +4 位作者 陈勇智 郭简 刘国伟 连小华 樊梅荣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8-52,共5页
目前煤层气井的排采主要依靠人工调节控制来完成,这使得在产水、产气初期很容易对气井控制不及时,造成应力闭合、煤粉堵塞、地层气锁等伤害,从而影响气井产量。为此,针对煤层气井排水采气周期长、临界解吸压力不易控制、液面波动对气量... 目前煤层气井的排采主要依靠人工调节控制来完成,这使得在产水、产气初期很容易对气井控制不及时,造成应力闭合、煤粉堵塞、地层气锁等伤害,从而影响气井产量。为此,针对煤层气井排水采气周期长、临界解吸压力不易控制、液面波动对气量影响大等排采难点,提出了"双环三控法"排采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以控制动液面为核心,通过对套管压力、流动压力的双闭环控制以及控降液、控流压及控套压等3种控制策略,实现了煤层气井从降液、解吸至产气等不同阶段的智能排采控制。进而基于经典的"双环三控法"控制原理(以变频控制技术为主),采用现代ARM控制技术,研发了一套煤层气井智能排采控制装置,实现了对煤层气井井底流压和井口套压的双闭环控制。在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2×10~8 m^3煤层气产能建设中的应用效果表明,运用该控制系统,排采设备能够在不同的排采阶段自动实现智能调整参数和安全生产,节约了劳动力资源,降低了煤层气井排采成本,使煤层气勘探开发更加智能化、精细化和安全化,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智能排采 双环三控 动液面 套压 流压 变频 ARM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沁水盆地煤系地层孔-裂隙特征测井反演 被引量:16
5
作者 丁文龙 梅永贵 +3 位作者 尹帅 刘忠 赵冬 刘建军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3-57,共5页
利用微分等效介质理论方法和Biot相恰理论方法,分别对沁水盆地固县井区山西组3号原生结构煤层及其上覆煤系地层孔隙纵横比和裂隙密度进行了反演。结果表明,3号原生结构煤层以近球形孔隙空间系统为主;上覆致密砂岩以裂缝性孔隙空间系统为... 利用微分等效介质理论方法和Biot相恰理论方法,分别对沁水盆地固县井区山西组3号原生结构煤层及其上覆煤系地层孔隙纵横比和裂隙密度进行了反演。结果表明,3号原生结构煤层以近球形孔隙空间系统为主;上覆致密砂岩以裂缝性孔隙空间系统为主;上覆泥岩中存在孔隙及裂缝型多重孔隙空间系统。随着裂隙密度的增加,煤系地层裂缝孔隙度逐渐趋向于一个极大值,同时岩石体积模量发生显著降低,裂隙密度反演结果对指导煤系气勘探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地层 孔-裂隙 孔隙纵横比 裂隙密度 物性 测井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煤系地层烃源岩特征及生烃有利区评价 被引量:11
6
作者 尹帅 丁文龙 +3 位作者 胡秋嘉 刘建军 梅永贵 刘忠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3-176,共14页
对山西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煤系地层烃源岩的有机地化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表明,山西组和太原组煤岩样品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其次为惰质组,稳定组分(壳质组+腐泥组)的质量分数一般低于11.2%;干酪根H/C原子比主要集中在0.20~0.85,O/C... 对山西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煤系地层烃源岩的有机地化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表明,山西组和太原组煤岩样品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其次为惰质组,稳定组分(壳质组+腐泥组)的质量分数一般低于11.2%;干酪根H/C原子比主要集中在0.20~0.85,O/C原子比主要集中在0.02~0.10,属高演化Ⅲ型有机质;煤岩碳同位素普遍偏重,为-23‰^-25.6‰;沥青"A"中,饱和烃的质量分数大多数<25%,芳烃为11%~58%,饱/芳比值一般为<0.4。煤系泥岩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其次是惰质组,壳质组较低;H/C原子比主要在0.25~0.75,O/C原子比主要在0.03~0.20,属高演化Ⅲ型有机质,小部分属于Ⅱ2型有机质;碳同位素偏重,为-23.5‰^-25.9‰,饱和烃质量分数<25%,大部分<20%。太原组灰岩以Ⅱ2型干酪根为主,碳同位素轻于山西组及太原组煤岩及泥岩,主要在-26.0‰^-30.0‰。制定了适合沁水盆地煤系地层中煤岩和泥岩的生烃潜力评价标准,对烃源岩有利生烃区进行评价。综合认为,沁水盆地山西组煤岩总体上是中等-好烃源岩,以盆地两翼为好,中部和南部为中等-差烃源岩;太原组煤岩总体上为中等-好烃源岩,两翼大部分为好烃源岩,沁县-祁县-榆次-榆社一带以及南部地区为差-中等烃源岩;沁水盆地山西组泥岩总体上为中等偏差的烃源岩,只有西部部分地区为好烃源岩,盆地中部地区烃源岩生烃潜力比两翼差;太原组泥岩总体上为中等偏差的烃源岩,西部局部地区为好烃源岩,盆地边缘比盆地中央的生烃潜力稍大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 煤系地层 山西组 太原组 烃源岩 生烃有利区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中坳陷东北部石炭系—二叠系煤成气保存条件评价 被引量:2
7
作者 赵威 丁文龙 +5 位作者 钱铮 蓝宝锋 赵金利 刘建军 姚佳利 李瑞娜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5-55,共11页
从盖层质量、地层水条件、异常地层压力和构造作用等四个方面,对冀中坳陷东北部石炭系—二叠系煤系地层分别进行了煤成气保存条件的单因素成图评价分析。综合各项指标,建立了煤成气保存条件综合评价体系,划分出"好"、"较... 从盖层质量、地层水条件、异常地层压力和构造作用等四个方面,对冀中坳陷东北部石炭系—二叠系煤系地层分别进行了煤成气保存条件的单因素成图评价分析。综合各项指标,建立了煤成气保存条件综合评价体系,划分出"好"、"较好"和"较差"三个评价等级。认为研究区保存条件好的区域主要有武清凹陷中南部、里坦凹陷西南部、文安斜坡北部的信安地区和西部的苏桥以南地区,较好的区域主要有饶阳凹陷北部和里坦凹陷的大部分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中坳陷 石炭系 二叠系 煤成气 保存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歧口凹陷板桥-滨海地区沙二段沉积体系展布特征及成藏效应 被引量:3
8
作者 郑斯赫 韩国猛 +4 位作者 汪晓敏 陈长伟 王锦程 付东立 王旭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19,I0001,I0002,共11页
歧口凹陷板桥-滨海地区沙二段碎屑岩沉积体系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基于岩心观察、测录井数据、轻重矿物特征、砂地比统计数据等,分析板桥-滨海地区沙二段沉积体系、物源体系,明确沉积体系展布特征并探讨成藏效应。结果表明:歧口凹... 歧口凹陷板桥-滨海地区沙二段碎屑岩沉积体系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基于岩心观察、测录井数据、轻重矿物特征、砂地比统计数据等,分析板桥-滨海地区沙二段沉积体系、物源体系,明确沉积体系展布特征并探讨成藏效应。结果表明:歧口凹陷板桥-滨海地区沙二段沉积期存在沧县隆起、燕山隆起、港西凸起3个物源区,其中沧县隆起和燕山隆起为主要供源区,港西凸起供源能力较弱;研究区沙二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及湖泊3种沉积相类型;沧县隆起周缘发育扇三角洲,燕山隆起南部及港西凸起东部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研究区东部发育湖泊相,是烃源岩发育的有利地区;断层附近沙二段砂体是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燕山隆起南部大面积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与湖相泥岩交互发育,为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地区。该结果为歧口凹陷板桥-滨海地区油气勘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体系 物源体系 成藏效应 沙二段 板桥-滨海地区 歧口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压速率对沁水盆地南部高阶煤产气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苏雪峰 刘岩 +3 位作者 崔周旗 张建国 余丽 王楷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13-620,共8页
参照山西晋城地区大宁煤矿3号煤层,设计模拟地层条件下解吸仿真实验,进行相同流体饱和状态、不同降压速率下的解吸模拟实验,对产气量及样品两端压力变化进行分析,并对部分实验现象进行机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无论快速降压还是慢速降压... 参照山西晋城地区大宁煤矿3号煤层,设计模拟地层条件下解吸仿真实验,进行相同流体饱和状态、不同降压速率下的解吸模拟实验,对产气量及样品两端压力变化进行分析,并对部分实验现象进行机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无论快速降压还是慢速降压,高阶煤吸附的甲烷均能有效解吸,解吸效率均能达到90%以上;解吸过程中产气量曲线存在明显拐点,均出现在煤块整体降至解吸压力之后;高阶煤甲烷解吸主要受压差驱动,高压差有利于快速解吸;快速降压出现解吸拐点时间更早,且快速解吸段产气速率更高。实验结论对原公认的煤层气井排采需要坚持"缓慢、长期"的原则提出了质疑,认为对于高阶煤层,快速排水降压可有效提高煤层气开采的经济效益。沁水盆地南部樊庄区块和郑庄区块快速降压排采现场试验结果显示,提高排水降压速率可以显著提高气井的峰值产量并缩短气井达到经济产量的时间;相比慢速排采策略,快速降压排采的气井平均达产时间缩短一半,高峰产气量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 樊庄区块 郑庄区块 高阶煤 降压速率 产气量 模拟实验 产气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