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石油国际业务社会安全面临的新威胁浅议 被引量:2
1
作者 范强 崔少朴 +2 位作者 马智伟 王劲 龙潘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2期82-85,共4页
科技的发展给海外项目现场社会安全带来了新威胁,为加强海外项目现场的社会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介绍了无人机、网络攻击、人工智能对海外项目现场带来的新威胁,并根据社会安全风险评估方法,提出海外项目现场的防范措施,针对不断出现的新... 科技的发展给海外项目现场社会安全带来了新威胁,为加强海外项目现场的社会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介绍了无人机、网络攻击、人工智能对海外项目现场带来的新威胁,并根据社会安全风险评估方法,提出海外项目现场的防范措施,针对不断出现的新威胁提出了几点思考,以期对海外项目现场社会安全风险识别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网络攻击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石化废水中环烷酸类特征污染物去除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
作者 王庆宏 李湲馨 +4 位作者 张璇 王雪 朱帅 李琢宇 陈春茂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4,共14页
我国石油与石油化工产业规模已稳居世界第二,是最大的工业废水来源。环烷酸(通式C_(n)H_(2n+z)O_(x))来自于原油中的酸性含氧化合物,是石油石化废水特有的一类高毒性难降解化合物,《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1—2015)对其... 我国石油与石油化工产业规模已稳居世界第二,是最大的工业废水来源。环烷酸(通式C_(n)H_(2n+z)O_(x))来自于原油中的酸性含氧化合物,是石油石化废水特有的一类高毒性难降解化合物,《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1—2015)对其最高排放浓度进行了专门限定。对环烷酸类污染物的高效去除一直是水污染控制领域重要的科研方向与工程热点。综述了近十年来国内外关于石油石化废水环烷酸去除方法及机理的研究进展,对环烷酸在强化分离(混凝和吸附)以及强化化学转化(高级氧化和生物降解)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展望了强化环烷酸去除的技术发展方向,以期对提升石油石化行业废水治理技术水平、降低其有毒有害特征污染物排放强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烷酸 石油石化废水 分离 转化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类危险化学品泄漏FTIR成像安全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4
3
作者 孙秉才 张静宇 +2 位作者 黄伟 徐亮 胡运优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086-2090,共5页
炼化企业因气体泄漏引发火灾爆炸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人员伤亡和巨大财产损失,现有点线式监测手段由于监测区域小而容易发生漏检。针对上述问题,基于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气云成像技术及系统,在炼化企业开展了现场试验,有效检出二氧... 炼化企业因气体泄漏引发火灾爆炸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人员伤亡和巨大财产损失,现有点线式监测手段由于监测区域小而容易发生漏检。针对上述问题,基于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气云成像技术及系统,在炼化企业开展了现场试验,有效检出二氧化硫、对二甲苯及甲烷等7种气体,与现场吻合度较高。该系统具有监测距离远、覆盖范围广、成份识别准确率高及扩散轨迹可视化等优势,为炼化企业气体泄漏检测体系提供了有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安全 石油化工企业 泄漏监测 FTIR 红外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合物阻聚剂作用机理与性能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4
作者 穆祎 柳扬 +5 位作者 吕晓方 穆慧云 孙秉才 周诗岽 马千里 王传硕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5-147,共13页
由水合物生成及聚集引起的管道堵塞是深海油气流动保障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水合物阻聚剂(AAs)可通过阻止水合物颗粒聚集从而防控水合物堵塞,具有使用剂量低、适应高过冷度(>10℃)环境等优点,应用前景广阔。首先综述了不同类型的水... 由水合物生成及聚集引起的管道堵塞是深海油气流动保障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水合物阻聚剂(AAs)可通过阻止水合物颗粒聚集从而防控水合物堵塞,具有使用剂量低、适应高过冷度(>10℃)环境等优点,应用前景广阔。首先综述了不同类型的水合物阻聚剂,从分子尺度分析了阻聚剂在水合物表面的作用机理,以及阻聚剂构象对其性能的影响;然后总结了常用的阻聚剂评价设备及评价方法,并探讨了体系中液烃组成、含水率、蜡、沥青质,以及盐等其他物质对阻聚剂阻聚效果的影响;最后展望了水合物阻聚剂的未来发展。水合物阻聚剂在体系中的作用机制是复杂的,可根据不同体系选择适应性与阻聚效果更好的阻聚剂。本研究可为开发高效、绿色、经济的水合物阻聚剂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安全保障 水合物 阻聚剂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储氢发展现状与关键技术
5
作者 潘滨 杨雅文 +5 位作者 陈婷 杨永飞 宋先知 万继方 陈宏坤 崔少东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共13页
氢能是促进能源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技术。为实现氢能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突破大规模氢能存储技术瓶颈。盐穴、废弃油气藏和咸水层储存空间大、密封性好,储氢潜力巨大,地下储氢策略应运而生。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地下储... 氢能是促进能源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技术。为实现氢能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突破大规模氢能存储技术瓶颈。盐穴、废弃油气藏和咸水层储存空间大、密封性好,储氢潜力巨大,地下储氢策略应运而生。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地下储氢开展了一定程度的基础研究和现场测试工作。基于前人研究,分别从地下储氢的必要性、可行性、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等角度对国内外地下储氢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综述,阐明了地下储氢、储碳和储天然气的异同点,梳理了地下储氢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并指明了下步研究重点方向。该研究指出了当前局限和未来发展方向,对地下储氢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储氢 氢能 盐穴 废弃油气藏 咸水层 “双碳”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直接空气捕集用TVSA与S-TVSA循环的实验研究
6
作者 赵俊德 郑家乐 +1 位作者 周爱国 葛天舒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9-117,共9页
为实现“碳中和”目标,CO_(2)直接空气捕集(DAC)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设计并构建了吸附式直接空气捕集系统,选用伯胺嫁接类离子交换树脂CO_(2)吸附剂,在采用相同吸附床工况下,针对变温真空吸附(TVSA)和蒸汽辅助吸附(S-TVSA)两种典... 为实现“碳中和”目标,CO_(2)直接空气捕集(DAC)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设计并构建了吸附式直接空气捕集系统,选用伯胺嫁接类离子交换树脂CO_(2)吸附剂,在采用相同吸附床工况下,针对变温真空吸附(TVSA)和蒸汽辅助吸附(S-TVSA)两种典型的热力循环开展了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环境温度为20~32℃时,两种循环模式均可实现大于50%的CO_(2)捕集率,并获得纯度(物质的量分数)高于90%的CO_(2)产品气。在100~120℃、水蒸气以1 m3/h持续通入的脱附条件下,S-TVSA循环的CO_(2)生产率可达0.33 kg/(kg·d),远高于TVSA循环(再生温度70℃,真空压力为3 kPa)的生产率(0.15 kg/(kg·d))。S-TVSA循环的再生能耗远低于TVSA循环,每产出1 t CO_(2),S-TVSA循环的再生能耗为3.56 GJ,仅为TVSA循环的1/6。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所选固态胺吸附剂时,在相近环境条件和相同循环周期内,S-TVSA循环的传热传质效率更高,脱附过程相对彻底,吸附剂的吸附潜能充分发挥,相比TVSA循环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直接空气捕集 吸附 脱附 循环 能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封存过程中CO_(2)注入对地层影响研究进展
7
作者 王展鹏 刘双星 +4 位作者 刘琦 杨术刚 张敏 鲜成钢 翁艺斌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2-640,共9页
CO_(2)地质封存作为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中的重要一环,决定了CCUS技术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方向,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手段,明确CO_(2)注入产生的一系列地层响应对于安全高效注入具有重要意义。压力提升是限制封存容量和封存... CO_(2)地质封存作为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中的重要一环,决定了CCUS技术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方向,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手段,明确CO_(2)注入产生的一系列地层响应对于安全高效注入具有重要意义。压力提升是限制封存容量和封存安全的主要因素,流体溶解运移沉淀是影响地层稳定性和封存效率的本质特征,储层可注性及盖层安全性是决定地质封存项目成败的关键。系统讨论了CO_(2)注入引起的压力聚集、压力传导、CO_(2)-水-岩相互作用、矿物溶解沉淀及岩石孔隙结构特征等方面的地层响应特征,总结了润湿性、孔隙度、渗透率、流体性质、岩石强度、盖层完整性、地表形变及断层活化对储层可注性和盖层安全性的影响,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压力变化规律难预测、反应机理不明晰、注入效率不高效、监测评估尚不完善等主要问题。未来需要深化对封存机理的理解,改善地层响应的监测和评估方法,加强环境风险评估,进一步推动CO_(2)地质封存技术的安全、高效应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提供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入工艺 压力变化 CO_(2)-水-岩作用 孔渗特征 可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一硫酸盐/高铁酸盐体系处理页岩气压裂返排液实验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王雪梅 熊颖 +3 位作者 陈鹏飞 袁波 刘文士 胡万金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40,共6页
针对高盐难降解的页岩气压裂返排液,探究过一硫酸盐(PMS)/高铁酸盐(Fe(VI))体系氧化其中有机物的可行性。对比了活化PMS的不同方式及不同氧化工艺;设计了L_(16)(4~4)正交实验优化氧化反应参数;考察了该体系在氧化的同时达到的混凝和软... 针对高盐难降解的页岩气压裂返排液,探究过一硫酸盐(PMS)/高铁酸盐(Fe(VI))体系氧化其中有机物的可行性。对比了活化PMS的不同方式及不同氧化工艺;设计了L_(16)(4~4)正交实验优化氧化反应参数;考察了该体系在氧化的同时达到的混凝和软化效果。结果表明,PMS/Fe(VI)体系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即PMS的浓度为1 800 mg/L,Fe(VI)浓度为1 200 mg/L,pH为5,反应温度为35℃时)TOC的去除率为46.4%,其中各因素的贡献值分别是19.34%、51.31%、15.38%、13.68%。在高效矿化有机物的同时能去除返排液中99.5%的总悬浮固体(TSS)和95.2%的Ba^(2+)。研究结果可为页岩气压裂返排液预处理工艺单元的设计和运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一硫酸盐 高铁酸盐 页岩气压裂返排液 正交实验 混凝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社会安全风险量化等级评估模型构建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安昊 谢萍 +2 位作者 李成儒 陈默 李笑笑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2期35-39,共5页
为了优化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的海外社会安全风险等级,通过归纳和总结海内外社会安全风险量化等级评估方法,针对目前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海外安全风险等级评估方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综合数学分析与研究,构建了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模型。研究结果... 为了优化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的海外社会安全风险等级,通过归纳和总结海内外社会安全风险量化等级评估方法,针对目前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海外安全风险等级评估方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综合数学分析与研究,构建了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模型。研究结果可为此类海外社会安全风险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安全 风险量化 模型构建 实证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外社会安全信息预警方法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田磊 张睿 张文华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2期104-106,共3页
为充分提高海外社会安全信息处理能力,开展了海外社会安全信息预警方法和机制的研究。结合当前社会安全信息工作的特点和现状,从改进工作方法的角度,对预警研究意义和预警方法进行阐述,并探析预警机制,研究结果对加强海外项目人员和资... 为充分提高海外社会安全信息处理能力,开展了海外社会安全信息预警方法和机制的研究。结合当前社会安全信息工作的特点和现状,从改进工作方法的角度,对预警研究意义和预警方法进行阐述,并探析预警机制,研究结果对加强海外项目人员和资产的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 社会安全 预警信息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无人机技术及其在石油行业国际业务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浩 李笑笑 安昊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2期90-92,共3页
近年来,随着无人机产业蓬勃发展,无人机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但随之而来的是,高风险国家和地区发生多起利用无人机实施的恐怖袭击事件,海外项目安保形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给海外项目在反无人机产品的选择上提供参考,分析并讨... 近年来,随着无人机产业蓬勃发展,无人机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但随之而来的是,高风险国家和地区发生多起利用无人机实施的恐怖袭击事件,海外项目安保形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给海外项目在反无人机产品的选择上提供参考,分析并讨论了现有反无人机系统的优缺点,对各类反无人机系统应用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海外石油石化项目安全防范系统的完善提供参考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反无人机技术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土壤热脱附修复技术绿色可持续性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原慧聪 桑义敏 +4 位作者 杨磊 杨婷玉 宋权威 张雪 甄占胜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8-128,共11页
基于全生命周期评价的产品碳足迹在线分析系统eFootprint和中国华东区域5个污染土壤异位热脱附修复工程案例,从环境影响潜值角度评估了热脱附技术的绿色可持续性。结果表明,天然气、活性炭和电力污染是土壤热脱附修复技术的主要环境影... 基于全生命周期评价的产品碳足迹在线分析系统eFootprint和中国华东区域5个污染土壤异位热脱附修复工程案例,从环境影响潜值角度评估了热脱附技术的绿色可持续性。结果表明,天然气、活性炭和电力污染是土壤热脱附修复技术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其累积环境影响频率分别为95.00%,97.03%,92.82%。对于初级能源消耗潜值、气候变化潜值和臭氧层消耗潜值指标来说,土壤预处理是主要影响阶段,贡献率分别为51.37%,59.09%,53.86%。对于水资源消耗潜值和竞争-土地使用潜值指标来说,尾气处理是主要影响阶段,贡献率分别为55.1%和99.92%。在污染土壤预处理过程中,柴油对臭氧层消耗潜值和竞争-土地使用潜值指标的影响最大,贡献率分别为83.68%和100%;在主处理过程中,对于所有的可持续性和绿色性指标,天然气均是主要贡献因素,所有指标的贡献率均超过60%;在尾气处理过程中,废水对初级能源消耗潜值、非生物质资源消耗潜值、气候变化潜值、酸化潜值、富营养化潜值和可吸入无机物潜值的贡献较大,贡献率分别为75.90%,66.92%,81.90%,91.98%,93.61%,90.76%。综合考虑各阶段的影响,可采用电加热或其他清洁能源来代替传统的柴油加热,研究和推广可回收或可生物降解的聚偏二氟乙烯膜材料,开发和使用低钙或者无钙的土壤改良剂以减少对生石灰的需求,逐步增加可再生能源在热脱附过程中的应用比例等,以改善能源和修复效率,减少环境排放,从而提高热脱附技术的绿色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脱附修复 生命周期评价 产品碳足迹在线分析系统 绿色可持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OC危险化学品泄漏光谱视频识别算法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雅杰 孙秉才 +2 位作者 尤宝硕 王建筑 许斌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90-1096,共7页
针对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气体特征微弱、视觉显著性差、形态多变等难题,本文基于时-空-频联合去噪、多模态视差匹配模型,提出了一种高精度气体泄漏光谱视频识别算法。通过挖掘时-空-谱高维数据的本征信息来... 针对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气体特征微弱、视觉显著性差、形态多变等难题,本文基于时-空-频联合去噪、多模态视差匹配模型,提出了一种高精度气体泄漏光谱视频识别算法。通过挖掘时-空-谱高维数据的本征信息来实现VOC气体的高精度识别,并利用多模块级联联合优化将传统方法的可解释性与深度学习的强大表征能力有机结合。最后,通过与国际先进气体监测设备森西亚和锐百凌进行同等条件的对比,可知所提出的气体泄漏成像方法对于低浓度的甲烷气体识别准确率提升了46.25%,误报降低至原来的1/3,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石化行业危险化学品泄漏监测提供了有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泄漏监测 识别算法 深度学习 危害化学品 石油化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污泥化学热洗污水处理回用技术比选
14
作者 孔德宁 吴宣章 +4 位作者 薛男 陈英杰 韩洋 孙婷婷 仝坤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1-588,共8页
以稠油污泥化学热洗污水(稠油污水)为对象,比较了分子共振重组、低温萃取、破乳—混凝和电解—混凝4种工艺对稠油污水中石油类、SS的去除效果,采用GC-MS分析了稠油污水处理前后有机污染物组成和相对含量的变化,筛选出适宜的处理工艺。... 以稠油污泥化学热洗污水(稠油污水)为对象,比较了分子共振重组、低温萃取、破乳—混凝和电解—混凝4种工艺对稠油污水中石油类、SS的去除效果,采用GC-MS分析了稠油污水处理前后有机污染物组成和相对含量的变化,筛选出适宜的处理工艺。实验结果表明:稠油污水中石油类和SS含量高,成分复杂,含有烷烃、烯烃、炔烃、醇、酮、酸、菲、萘、蒽、酰胺等多种有机物;稠油污水经分子共振重组和低温萃取处理后,出水中石油类和SS含量较高,难以满足稠油污泥化学热洗用水水质要求;4种工艺相比较,电解—混凝对稠油污水的处理效果最好,但综合考虑能耗、药剂用量和处理成本等因素,破乳—混凝更为适宜;当脱稳剂Ⅱ、脱稳剂Ⅰ和脱稳剂Ⅲ的加入量分别为0.03%(w)、0.60%(w)和0.15%(w)时,稠油污水经破乳—混凝处理后,出水石油类和SS质量浓度分别为64 mg/L和75 mg/L,能够满足回用作稠油污泥化学热洗用水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污泥 化学热洗 分子共振重组 低温萃取 破乳—混凝 电解—混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田化学驱用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环境基准值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晓燕 蔡明俊 +5 位作者 王贵江 李金波 李小峰 严曦 王伟 林泽宇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25-435,共11页
为明确油田化学驱用聚合物是否会对矿区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依据国际构建环境基准所需最低毒性数据和实验选种准则,引入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为环境本底引物,筛选出具有大港油田矿区特征的三门八科全覆盖的环境生物毒理受试物种,开展受试物... 为明确油田化学驱用聚合物是否会对矿区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依据国际构建环境基准所需最低毒性数据和实验选种准则,引入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为环境本底引物,筛选出具有大港油田矿区特征的三门八科全覆盖的环境生物毒理受试物种,开展受试物种毒性实验,构建环境基准理论数值模型。结果表明,受试物种的环境生物急/慢性毒理值比为9.98,利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曲线法推导在用聚合物(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对矿区急/慢性环境基准值分别为672.93、7.43 mg/L时,其急/慢性环境基准值具有很高的安全边际承受浓度,大规模应用不会对油田矿区造成较大的环境安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驱 三次采油 水解聚丙烯酰胺 生物毒性 环境基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理信号的消防员体力疲劳识别
16
作者 付文卓 郑欣 张放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8-226,共9页
为研究消防队员体力疲劳状态的评测指标并进行疲劳识别,以体能训练诱导消防员体力疲劳,并以时间知觉分析方法确定体力疲劳是否产生,采集18名被试消防员在日常训练诱导疲劳前后的脑电、肌电和眼动信号进行疲劳识别研究。首先采用配对t检... 为研究消防队员体力疲劳状态的评测指标并进行疲劳识别,以体能训练诱导消防员体力疲劳,并以时间知觉分析方法确定体力疲劳是否产生,采集18名被试消防员在日常训练诱导疲劳前后的脑电、肌电和眼动信号进行疲劳识别研究。首先采用配对t检验、秩和检验对采集到的脑电、肌电和眼动信号进行统计分析,7种肌电指标和1种眼动指标在体力疲劳状态下发生显著变化。其次,使用最小冗余最大相关性(mRMR)算法和ReliefF算法对初选的生理指标进行特征优选,AEMG、Median F、Mean F、Mean P和Total P这5项肌电指标和眼动指标中的瞳孔直径为指标降维优选结果。最后,基于特征优选后的生理指标,使用Logistic Regression、Random Forest、Support Vector Machine、XG-Boost和K-Nearest Neighbors机器学习方法开展疲劳识别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ReliefF算法优选后的指标采用Random Forest机器学习方法对消防队员的体力疲劳识别性能最好(ACC=0.943,SN=1.000,SP=0.882,PR=0.900,F1=0.947,AUC=0.971)。研究结果可为有效识别消防队员体力疲劳和制定合理的日常训练计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疲劳识别 特征选择 机器学习 生理信号 消防队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时变刚度的裂纹叶片非线性振动响应分析与试验验证
17
作者 王瀚逸 冯坤 +2 位作者 李泽骥 李迎丽 肖袁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58-265,共8页
叶片上的裂纹故障威胁着航空发动机等动力机械装备的安全运行,排查裂纹带来的非线性振动对于保障发动机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许多研究采用时变刚度来研究裂纹叶片的非线性振动,然而用传统的时变刚度描述的裂纹叶片非线性振动并不完全... 叶片上的裂纹故障威胁着航空发动机等动力机械装备的安全运行,排查裂纹带来的非线性振动对于保障发动机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许多研究采用时变刚度来研究裂纹叶片的非线性振动,然而用传统的时变刚度描述的裂纹叶片非线性振动并不完全准确。针对这一问题,基于余弦函数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时变刚度解析表达式,建立对数谱和综合非线性指标研究了裂纹叶片的非线性振动响应。然后对不同程度的裂纹叶片进行了激振试验,并根据试验结果对改进后的时变刚度解析表达式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完善。结果表明,时变刚度显著影响叶片的非线性振动形式,频谱上出现与刚度变化频率有关的高次谐波频率成分。结合对数谱和综合非线性指标能证明改进后时变刚度的有效性,相比改进前与实测结果更加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纹叶片 时变刚度 非线性响应 呼吸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外投资并购的环境尽职调查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梅凤乔 陈梓正 +1 位作者 张爽 熊中浩 《现代管理科学》 2019年第4期15-17,共3页
海外项目投资并购的环境尽职调查意义重大,有效的环境尽职调查关键在于形成有效的调查体系。文章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环境尽职调查的实践进行梳理和总结,归纳出环境尽职调查的方法学,包括核心问题、工作程序和方法。
关键词 海外投资并购 环境尽职调查 环境场地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染场地卤代烃非生物自然衰减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9
作者 廖高明 马杰 +2 位作者 谷春云 杜显元 宋权威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42-754,共13页
传统的卤代烃自然衰减研究主要关注生物降解过程,然而近年有研究发现卤代烃可以被地层中的活性矿物还原降解.对天然活性矿物介导下卤代烃非生物自然衰减的研究进展总结显示,可以还原降解卤代烃的天然矿物主要包括铁硫矿物、铁氧矿物和... 传统的卤代烃自然衰减研究主要关注生物降解过程,然而近年有研究发现卤代烃可以被地层中的活性矿物还原降解.对天然活性矿物介导下卤代烃非生物自然衰减的研究进展总结显示,可以还原降解卤代烃的天然矿物主要包括铁硫矿物、铁氧矿物和含铁黏土矿物等,其中铁硫矿物在含水层中分布最为广泛.常见的反应机制包括还原消除、氢解、自由基加成、自由基偶联、脱卤化氢、水解,其中还原消除和氢解是其中最重要的两种反应机制,常见于卤代烷烃和卤代烯烃的非生物降解.卤代烃的非生物降解产物主要取决于还原降解途径和母体卤代烃.不同矿物对卤代烃的降解活性大致表现为马基诺矿黄铁矿>黑云母>蛭石≈绿锈>磁铁矿≈蒙脱石.卤代烃的降解速率除受矿物种类影响外,还受到卤代烃种类、pH、硫化物浓度、共存金属离子、天然有机物、矿物形态等因素的影响.现有的研究已经确证活性矿物的还原降解是卤代烃自然衰减的重要机制,但该领域中仍然有一些重要知识点有待进一步研究.关于活性铁矿物Fe(Ⅱ)类型和反应能力之间的关系、还原卤代烃过程中Fe(Ⅱ)的结构变化以及结构态Fe(Ⅱ)向卤代烃的电子转移方式等仍然不清楚,建议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现有研究大都基于实验室小试装置,实际场地的研究不多,建议今后进一步探究实验室发现的规律是否符合场地中的实际情况;地下水位波动导致活性矿物间歇性暴露在溶解氧中,可能产生羟自由基(·OH)实现并导致卤代烃的氧化降解,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尚存在不足,建议给予更多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场地 自然衰减 卤代烃 活性矿物 非生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氟表面活性剂合成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胡九江 谢水祥 +4 位作者 唐善法 李兴春 程远鹏 郭海莹 黄春峰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72-1376,共5页
系统归纳了碳氟表面活性剂主要合成方法——电解氟化法、调聚法和齐聚法,对比分析了各种合成方法的优缺点及用于合成碳氟表面活性剂的重要中间体,探讨了其分子结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具有低生物积累性和低生物毒性的短链碳... 系统归纳了碳氟表面活性剂主要合成方法——电解氟化法、调聚法和齐聚法,对比分析了各种合成方法的优缺点及用于合成碳氟表面活性剂的重要中间体,探讨了其分子结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具有低生物积累性和低生物毒性的短链碳氟表面活性剂将是未来研究重点。阐述了碳氟表面活性剂在石油、消防等领域的应用现状。根据表面活性剂清洗含油钻屑的作用原理,提出了利用碳氟表面活性剂改变钻屑表面润湿性来清洗细粒含油钻屑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氟表面活性剂 合成 应用 清洗含油细粒钻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