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超压发育特征、成因及其控藏作用 被引量:25
1
作者 鲁雪松 赵孟军 +4 位作者 张凤奇 桂丽黎 刘刚 卓勤功 陈竹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59-870,共12页
针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地层超压在纵向和横向上的差异分布问题,开展超压成因判识、超压演化模拟研究。利用实测地层压力、钻井液密度、测井等资料和超压成因判识及超压演化模拟技术,分析超压在纵向上和横向上的分布规律,讨论不... 针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地层超压在纵向和横向上的差异分布问题,开展超压成因判识、超压演化模拟研究。利用实测地层压力、钻井液密度、测井等资料和超压成因判识及超压演化模拟技术,分析超压在纵向上和横向上的分布规律,讨论不同构造带超压成因机制及超压在纵横向上差异分布的原因,探讨超压发育演化对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准南前陆冲断带超压在纵向上多层系发育、越深超压规模越大,横向上超压在山前带最不发育,褶皱背斜带最发育、斜坡区较发育。超压差异分布主要受控于不同区带的不均衡压实作用和构造挤压作用强度的差异。沟通深部超压层系的断层造成的超压传递作用对该区超压幅度的进一步增大有重要贡献。超压形成演化对油气成藏和分布的控制作用,具体表现在:当强超压形成于储集层致密化之前,超压对深层储集层物性具有一定保持作用,拓展了深层—超深层的勘探深度;古近系安集海河组和下白垩统吐谷鲁群超压泥岩盖层之下是油气规模富集的主要场所;在总体超压的背景下,超压强度太高或太低均不利于油气富集与保存,压力系数以1.6~2.1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高压 超压成因 构造挤压 超压传递 油气成藏 前陆冲断带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原位方解石U-Pb定年与包裹体分析技术恢复储集层成岩-成藏过程——以准噶尔盆地南缘高泉地区白垩系清水河组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桂丽黎 卓勤功 +7 位作者 鲁雪松 杨文霞 陈玮岩 吴海 范俊佳 贺银军 曹日洲 余小庆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09-1220,共12页
准噶尔盆地南缘深层成岩-成藏复杂性制约了其下组合油气勘探的进程。以准噶尔盆地南缘四棵树凹陷高泉构造油气藏为例,在白垩系清水河组储集层岩相及成岩作用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原位方解石U-Pb定年和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标定盆地热演化史... 准噶尔盆地南缘深层成岩-成藏复杂性制约了其下组合油气勘探的进程。以准噶尔盆地南缘四棵树凹陷高泉构造油气藏为例,在白垩系清水河组储集层岩相及成岩作用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原位方解石U-Pb定年和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标定盆地热演化史,刻画高泉构造下组合油气成藏过程。研究表明,储集层中发育两期方解石胶结和3期油气充注,方解石形成年龄分别为(122.1±6.4),(14.2±0.3)~(14.4±1.0)Ma,油气充注事件为距今14.2~30.0 Ma低熟油充注,距今14.2 Ma以来成熟原油充注和距今2 Ma以来高熟天然气充注,油气藏以成熟油和高熟天然气充注贡献为主。距今2 Ma以来受喜马拉雅晚期南北向挤压冲断构造活动的影响,高泉构造圈闭发生了调整,主要成藏期有效圈闭规模明显减小,导致构造中低部位油气显示相对较弱,说明关键成藏期的圈闭有效性控制该区下组合的油气富集与分布。储集层方解石U-Pb定年技术和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耦合,为精细刻画中国中西部复杂构造带的复杂成岩-成藏过程提供了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原位方解石U-Pb定年 成岩序列 成藏时间 四棵树凹陷 准噶尔盆地南缘 白垩系 清水河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南和川北地区震旦系顶不整合形成古环境研究
3
作者 马行陟 姜林 鲁雪松 《世界石油工业》 2025年第1期54-64,共11页
四川盆地安岳气田震旦系灯影组气藏的形成受寒武系与震旦系地层不整合的控制,研究震旦系顶部不整合形成古环境对于天然气成储、成藏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对四川盆地西部震旦系灯影组地质露头剖面进行勘查,选取川西南的张村和川北国华等... 四川盆地安岳气田震旦系灯影组气藏的形成受寒武系与震旦系地层不整合的控制,研究震旦系顶部不整合形成古环境对于天然气成储、成藏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对四川盆地西部震旦系灯影组地质露头剖面进行勘查,选取川西南的张村和川北国华等剖面震旦系顶部的风化黏土层及其上覆和下伏地层岩石样品,开展岩石微量元素、主量元素以及同位素的分析,探讨桐湾运动时期寒武系与震旦系地层不整合形成的古环境。研究结果表明,川西南张村风化黏土层与川北国华风化黏土层的特征有着差异显著,前者是以氧化铝和二氧化硅为主的淡蓝色铝土风化壳,后者则是以氧化铝为主的褐黄色铁质风化壳。川西南张村风化黏土层钍铀比和铷锶比分别为3.61和26.45,川北国华风化黏土层的钍铀比和铷锶比分别为0.31和0.26,差别巨大,分别反映了潮湿和干旱的古环境。风化黏土层处均表现为明显的碳、氧同位素低负值,指示大气淡水成岩环境。在稀土元素含量和分布方面,发现存在负铕异常和负铥异常,且川西南剖面的负铕异常大于川北国华剖面,开放的氧化环境和湿润气候条件导致铕和铥损失,沉积岩具有负铕和负铥异常特征。由此推测川西南和川北地区震旦系顶不整合分别形成于雨量充沛湿热环境和雨量较少的炎热环境,也反映了川西南—川中地区的沉积环境更有利于震旦系灯影组岩溶储层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震旦系 不整合 古环境 风化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